出国考察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1 04:21: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出国考察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子商务监管出国考察报告
近几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和中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电子商务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电子商务的交易双方可能远隔万里而互不相识,在交易过程中也可能自始至终互不谋面,这就为假冒者提供了假冒他人身份或捏造虚假身份从事交易的机会。因此,必须加强电子商务的监管,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作为国家监管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政府部门,工商部门通过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法律对市场实行全方位的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经营者和消费者营造良好的消费和经营环境。依法对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市场实施监管,既是工商部门的职责所关,更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002年9月14日~29日,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党组的指示,在总局外事司的大力协助下,国家工商总局研究中心组团赴美国和加拿大,就电子商务监管问题进行了学习和考察。美国是全世界电子商务发展最早和最为发达的国家,政府和相关组织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和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次考察的目的是在中心组织的《电子商务监管》课题研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赴美国、加拿大两国实地考察了解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监管体制、方式、手段,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研究成果,推动全系统工作在电子商务监管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研究中心主任谭小英同志任考察团团长,考察团成员包括来自地方工商部门的8位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并卓有成效果的同志,以及研究中心的3位同志。出国前夕,总局李东升副局长和外事司袁有祥副司长、吴洁处长接见了考察团全体成员,要求大家在考察期间一定要坚定地维护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严格遵守考察团各项纪律,在认真完成考察任务的同时,了解并批判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风土人情、社会习俗,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总局领导的嘱托和外事司同志们的帮助为这次考察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全部考察工作历时15天,考察了美、加两国的6个城市,详细了解了美、加两国政府的电子商务监管机构设置、职能分工、法律法规、执法程序以及政府鼓励电子商务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研讨讲座,圆满完成了预定的考察任务。美国、加拿大两国的电子商务监管经验以美国的更为典型和成熟,下面主要就电子商务在美国的发展、美国政府对电子商务的法律政策支持、美国电子商务监管体系以及中美两国电子商务的比较与借鉴等几个问题报告如下:
一、美国电子商务的关键发展时期
根据国际商会在世界电子商务会议的定义,电子商务是指整个贸易过程中各个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狭义的电子商务就是商业交易的电子化,它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组建虚拟企业、公司和贸易伙伴可以共同拥有和运营共享的商业方法等。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包括电子合同、知识产权、个人隐私、网上管制、法律适用、甚至计算机犯罪等多方面的问题。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电子商务活动带来的新问题。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运营方式,电子商务的成长不仅取决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如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当的法律环境。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提出电子商务概念和目前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1985年~1990年)、快速发展期(1990~2000年)和2000年以后的低潮期。在其快速发展期间,美国政府对电子商务的监管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电子商务在美国国内及世界范围的发展。
1993年9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提议下,美国商业部创建了基于国家信息基础(NⅡ-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的美国顾问委员会,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设想和计划。1995年,美国政府又推出了“全球信息基础(GⅡ-Glob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合作议程”,旨在把国家信息基础构建的事业有计划地扩展至全球平台,分阶段将NⅡ和GⅡ相互联通,从而形成有利于美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全球网络系统。随着这些计划的逐步实施,美国在电子商务技术和电子商务推广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一跃为世界领先水平。
写考察报告建议
干部人事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的有关人员对有关的人和事进行实际考察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对人的考察报告主要有选拔任用干部考察报告。模范人物考察报告等。对事的考察报告主要有外出参观考察报告,重点项目考察报告,市场状况考察报告等。关于干部人事类考察报告的写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和要求,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仅就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谈几点意见。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经验及受到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既不属于记叙文,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电力对外交流思考
一、供电企业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是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由于长期以来的封闭格局,过于强调自力更生,习惯于故步自封,限制了企业前进的步伐,供电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理念、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大型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通过开展对外交流,不仅能使我们尽早地了解、熟悉、掌握引进设备如开关、变压器、电缆等的性能,特点和工艺,还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如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方法、财务管理方法等,以提高企业实力与人员素质。采取对外交流的形式之一如请外国专家到现场指导,可使更多的技术工人掌握先进工艺,施工技术;派遣技术骨干、后备干部参加对外技术交流(如中长期有针对性地到国外学习、培训),也可培养出一批思路开阔、反应灵敏、了解世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易于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于工作实践的供电企业所需人才。
企业要发展,离开科技不行;科技要进步,离开人才不行。开展对外交流,既能利用国际先进技术资源,又能借助外力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这是一种花钱少、收效大、事半功倍的好形式,对加速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和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使我们的管理和科技人员及时获得新的信息,更新知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供电事业的发展。
武汉供电公司是隶属于湖北省电力公司的特大型供电企业,承担着武汉市800多万人口、8467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供电任务,输变电设备数量和供电能力在华中地区处于前列。鉴于武汉供电公司所处的重要地位,企业除需要搞好内部管理外,还必须放眼世界,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学习国际社会一切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要真正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一流供电企业,必须通过学习、吸收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水平。通过引进国外智力,使广大科技和管理人员的观念得到更新,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和科技咨询活动,推动本企业的科技进步,为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引进工作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拓宽在电网建设规划、城、农网改造、经营管理工作方面的思路;通过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供电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差距。
二、开展对外交流必须坚持不懈,加强管理
组工干部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当前,组织部门的干部素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其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作风是过得硬的,特别是政治立场坚定、组织纪律观念强、拟文办事严谨细致、为人忠诚可靠,得到了各方面认同。可以说,组织部门是优秀人才的荟萃之地。这主要得益于组织部门有条件在大范围优中选优、组工干部政治荣誉感的支撑、组织部门良好文化的熏陶,以及干部个人的修炼等。
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组织部门的干部也有一些不足。有的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的问题;有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视野不够宽广,根基不够扎实,素质不够全面。由此产生了三个问题,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够强。有的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只是从组工业务本身出发,就党建抓党建,不能自觉地把组织工作放到党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使组织工作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开展。二是服务干部和基层的办法不多。对分管干部所处的复杂环境、从事的业务工作不甚了解,对他们的追求和艰辛体会不深,难以设身处地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三是组工干部本人的发展也受到限制。由于组织部门的特殊职能,社会上对组织部门干部比较尊重,在这种氛围下,不少同志的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不强,影响到个人全面发展。
关于提高组工干部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增强服务于大局的自觉性。主要是了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即“两个一百年”目标:在建党一百年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建国一百年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了解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的五年规划。
到建党一百年,还要有3个五年规划,本世纪初的前二十年,即前4个五年规划期间,是国家面临的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了解每个五年规划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关键性举措。在这个大局内谋划组织工作,才能定位准,方向明,思路清,贴得紧。
了解经济建设的基本知识,增强围绕中心开展工作的本领。干部工作中,少不了要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工作水平。怎样评价、怎样看待?这就是既要看总量指标,又要看结构指标;既要看增长速度,又要看增长质量,既要了解经济增长的动力,又要了解经济成果的使用。此外,还要了解金融情况,如存款、贷款总额和增长率,以及存贷比等。对这些基本的情况不了解,就很难对所考察的干部和领导班子的工作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也很难对干部本人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只有了解经济工作全局,才能整合组织资源,把握工作主动权,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技术人才选拔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以下简称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拔尖人才主要是指经选拔在我市从事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开发与转化、经营管理、文教卫体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应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控制总量的原则,不受身份、技术职务和资历的限制,以对社会贡献和政治表现为依据,严格按照选拔条件和规定程序进行,确保质量。
第四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具体工作由拔尖人才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
第五条对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选拔一次,管理期限为三年。
医学技术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加强对医学科学技术档案的管理,达到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的目的,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学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医学科学研究、科学管理、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图纸、照片、表报、录音带、录相、影片、计算机数据等科技文件材料。
第三条医学科学技术档案是国家档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医学科学研究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是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和依据,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医学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是卫生部门科研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医学科研技术部门,都应加强领导,把科技档案工作纳入科研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工作之中。
第二章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第四条医学科学研究档案
1.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课题研究计划任务书、说明书、选题报告、工作方案。
民政干部素质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紧紧围绕转变工作职能,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收到了一定成效。去年,在176个市直部门、单位考核评比中,我局由第23位提升到第16位;环翠区民政局由第42位提升到第10位,荣成、文登、乳山民政局的位次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一、适应职能转变要求,着力扭转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体制转轨的磨擦冲撞,迫切要求政府机关尽快转变职能。我们作为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政府部门,同样需要转变职能,实现精简、统一、高效。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到19*年上半年,全局工作人员27名,除班子成员和工勤人员外,仅有20名公务员,配备在10个科室里,平均每个科室只有2人,有2个科室仅科长一人唱“独角戏”,再加上局机关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使干部疲于应付,根本谈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新的形势和自身现状,都迫使着我们必须调整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三下一转”,即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财力下沉,转变工作方式。就是把事务性工作及相关的权力和财力,能下放到基层的就下放到基层,能剥离到社会的就剥离到社会,使局机关跳出具体事务圈子,转到综合指导上来。这个指导思想一经提出,就遇到了很大阻力:一是思想因素。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较强的“惯性”,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习惯于从事具体工作。二是权利因素。职能转变的实质是权利的再分配,权利的剥离下放,必然触及切身利益,部分干部一时接受不了。三是素质因素。部分干部缺乏综合指导能力,想转也转不动。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局党组经过分析论证,统一了认识:转变职能是个大潮流,不转就要落伍。要转,首要的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分别于19*年8月、1*9年2月、*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参加人员扩大到市局机关全体人员、各事业单位正副职领导、县级民政局中层以上干部。议题都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内容一次比一次深化,主题一次比一次明确,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第一次会议,议题是开展“两个清理”、贯彻“三个观点”,即彻底清理“左”的影响,彻底清理计划经济的影响;运用改革的观点、市场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研究探讨民政工作的发展趋势,要求广大干部适应职能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大民政”意识。第二次会议,主题有三:逐项梳理传统民政工作误区,研究确立新时期“大民政”工作思路,分步实施工作职能转变。强调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学习,强化自身素质,搞好调查研究,提高综合指导能力。会上,我们还搜集印发了20多篇文章,既有上级领导的讲话,也有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国情咨文》和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的《就职演说》,供与会人员学习参考,开阔视野。第三次会议,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围绕构建“大民政”工作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符合我市实际的“大民政”工作体系。同时,举办了WTO专题讲座,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全球意识,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大家说,“这三次会议,使我们的思想来了三次大飞跃,观念来了三次大更新”。
通过三次时间相互间隔、主题保持不变、内容逐步深化的会议,全系统形成了议改革、论创新、谈发展的浓厚氛围,基本消除了旧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为实施职能转变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基矗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都学会了用市场化这把“尺子”衡量工作。对适应的,宁肯冒风险、承担责任,也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推进;对基本适应的,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向适应的方向发展;对那些不适应或一时认不清的,就维持现状,认真观察分析,看清之后再下结论。近几年,我们根据转变职能的要求,清理了所有的经济实体,把社区服务项目、最低生活保障等审批权,毫无保留地下放给县级民政部门。目前,我们正着手研究论证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福利企业管理等职能的剥离问题。
二、适应职能转变要求,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民政干部转变职能经验交流
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紧紧围绕转变工作职能,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实践,收到了一定成效。去年,在176个市直部门、单位考核评比中,我局由第23位提升到第16位;环翠区民政局由第42位提升到第10位,、、民政局的位次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一、适应职能转变要求,着力扭转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体制转轨的磨擦冲撞,迫切要求政府机关尽快转变职能。我们作为主管社会行政事务的政府部门,同样需要转变职能,实现精简、统一、高效。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到1998年上半年,全局工作人员27名,除班子成员和工勤人员外,仅有20名公务员,配备在10个科室里,平均每个科室只有2人,有2个科室仅科长一人唱“独角戏”,再加上局机关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使干部疲于应付,根本谈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新的形势和自身现状,都迫使着我们必须调整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三下一转”,即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财力下沉,转变工作方式。就是把事务性工作及相关的权力和财力,能下放到基层的就下放到基层,能剥离到社会的就剥离到社会,使局机关跳出具体事务圈子,转到综合指导上来。这个指导思想一经提出,就遇到了很大阻力:一是思想因素。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较强的“惯性”,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习惯于从事具体工作。二是权利因素。职能转变的实质是权利的再分配,权利的剥离下放,必然触及切身利益,部分干部一时接受不了。三是素质因素。部分干部缺乏综合指导能力,想转也转不动。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局党组经过分析论证,统一了认识:转变职能是个大潮流,不转就要落伍。要转,首要的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分别于1998年8月、1999年2月、2000年2月,召开了三次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参加人员扩大到市局机关全体人员、各事业单位正副职领导、县级民政局中层以上干部。议题都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内容一次比一次深化,主题一次比一次明确,思路一次比一次清晰。第一次会议,议题是开展“两个清理”、贯彻“三个观点”,即彻底清理“左”的影响,彻底清理计划经济的影响;运用改革的观点、市场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研究探讨民政工作的发展趋势,要求广大干部适应职能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树立“大民政”意识。第二次会议,主题有三:逐项梳理传统民政工作误区,研究确立新时期“大民政”工作思路,分步实施工作职能转变。强调工作人员切实加强学习,强化自身素质,搞好调查研究,提高综合指导能力。会上,我们还搜集印发了20多篇文章,既有上级领导的讲话,也有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国情咨文》和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的《就职演说》,供与会人员学习参考,开阔视野。第三次会议,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围绕构建“大民政”工作格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符合我市实际的“大民政”工作体系。同时,举办了WTO专题讲座,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全球意识,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上逐步与国际接轨。大家说,“这三次会议,使我们的思想来了三次大飞跃,观念来了三次大更新”。
通过三次时间相互间隔、主题保持不变、内容逐步深化的会议,全系统形成了议改革、论创新、谈发展的浓厚氛围,基本消除了旧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为实施职能转变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基矗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都学会了用市场化这把“尺子”衡量工作。对适应的,宁肯冒风险、承担责任,也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推进;对基本适应的,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向适应的方向发展;对那些不适应或一时认不清的,就维持现状,认真观察分析,看清之后再下结论。近几年,我们根据转变职能的要求,清理了所有的经济实体,把社区服务项目、最低生活保障等审批权,毫无保留地下放给县级民政部门。目前,我们正着手研究论证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福利企业管理等职能的剥离问题。
二、适应职能转变要求,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电力公司市场营销考察团赴欧洲考察报告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对于个体还是企业来说,善于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经验成就自身的发展和壮大,都是智者所为。几年来,内蒙古电力的发展步伐可谓迅速,不断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这与公司博采众家之长、立足打造学习型企业是分不开的。
在4月19日至5月2日的十几天时间里,由公司营销部牵头,呼供等8家企业主管营销工作的负责人分别对欧洲部分国家的电力市场运营、电力设备制造及电价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考察。此次考察的几个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属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在电力技术发展方面也具有权威性。考察团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同时看到并了解了今后电力工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这份考察报告对欧洲电力市场及用电营销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实的介绍,并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对促进内蒙古电力营销工作具有重要启迪作用。2006年4月19日至5月2日,公司组成由市场营销部刘万福副部长带队,呼和浩特供电局××*副局长、乌海电业局××*副局长、薛家湾供电局××副局长、阿拉善电业局××*副局长、锡林郭勒电业局梁××副局长、公司市场营销部××科长、调通中心××*科长、鄂尔多斯电业局××部长为成员的市场营销赴欧洲考察团一行9人对北欧瑞典、芬兰以及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电力市场运营、电力设备制造及电价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与交流,加深了对电力市场运营及电力系统高压电器设备的认识。结合目前国内电力市场建设及运营的情况,考察团针对自治区电力体制改革和公司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电力系统建设及市场运营
北欧包括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和冰岛五国,在世界上属经济发达地区。北欧地区电网非常发达,除了冰岛外,其他四国均实现了电网互联,故北欧电网常指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此外,北欧四国与欧洲其他相邻国家也实现了联网,挪威、芬兰与俄罗斯,丹麦与德国,瑞典与德国、波兰之间均有直流和交流联系。北欧国家的输电网电压等级从110-400千伏,有110千伏,132千伏,150千伏,220千伏,300千伏,400千伏多个电压等级。本次主要考察了瑞典和芬兰两个有代表性的国家。
北欧电力交易市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开展多国间电力交易的市场。北欧电力市场化改革源于挪威,历经十年。1991年挪威建立了国家电力市场,1996年瑞典率先加入,1998年6月芬兰加入,最后,丹麦于2000年10月加入。北欧电网的装机构成以水电和核电为主。其中:水电占总装机容量的50%以上,核电约占30%,火电为15%,其他可再生能源约为5%。北欧四国内部有资源互补的优势和需要,国家间的电力构成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北欧四国的水电主要集中在其地理版图的北部,这些地区人口较少,负荷较低;火电则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这些地区相对人口稠密,负荷较大。在丰水季节,北欧北部地区大量成本较低的富裕水电凭借价格优势流入南部地区,导致市场实时电价较低;在枯水季节则相反,南部的火电流入北部地区,市场实时价格则较高。北欧四国除内部进行资源优化外,和俄罗斯、德国、波兰也有电能交易,国际间电力交易非常频繁,北欧地区在用电高峰时期,需要从邻国俄罗斯、德国、波兰进口电能,国际联络线为这种电力交易提供了保障。
清末新政探究论文
20世纪中国的开端,是以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等奇耻大辱过后的清末新政为标记的。近年,越来越多中国大陆的史家冲破意识形态束缚,走上冷静、客观从学术角度研究这一重大事件之路,写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专著。他们分别确认: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i]“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ii]
清末新政(1901~1911)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iii]最值得重视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无论其成就或失败,都蕴藏着足以启迪后人的东西。
最大成就是经济自由
窃以为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经济自由。这样说的不言而喻的前提,是传统或中世纪中国没有现代意义的自由。
中国人获取自由是由经济领域开始的。就传统经济领域而言,中国人当然可以经营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可是,有个障碍迎面而来:财产所有权的限制。《大清律》承袭传统,明确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八十。”理由是:“祖父母、父母在,子孙不得私财,礼也。居丧则兄弟犹侍乎亲也,若遂别立户籍,分异财产,均为不孝,故有杖一百、八十之罪。仍令合籍共财。”[iv]这是严重压抑经营积极性的规定。更为严重的是清政府为新经济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突出的表现是办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业,一律实行批准制,往往相应设置垄断特权,不准民间资本自由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