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0:25: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医药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医药文化

中医药传统文化论文

【关键词】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科学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查看全文

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探索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与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学校将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卫生类高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探索实践,建立以“未病先防”为特色的教育机制,进行“三因制宜”为核心的育人实践,建立“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班主任工作机制,进行“五行理论”为核心的中医药特色德育教育,将中医药文化与班级管理有机结合,创新探索卫生类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班级管理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培养传承中医药文化、创新中医药事业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等医药专业人才,传承、创新、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要严格遵循我国国情和教育的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药知识的传承规律,研究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职卫生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一、中医药传统文化融入卫生类高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可行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文化是医学文化的一部分,医学文化沉淀的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中医药文化也深刻体现。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这是中华医道的本质所在。当前,我国进入文化多元时期,各种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政治观、思想观和价值观。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管理又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建设项目,它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组织、就业指导、人际关系协调,以及班风、学风建设等问题。班级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与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因此,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优秀资源,正确引导当代卫生高职学生树立符合其职业特点的价值观,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中医药文化蕴含着极具价值的人文知识和哲学思想,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资源。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以人为本,相关基本理论有五行学说、经络、病因病机等,将中医药学这些理论和方法与班级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值得很好地研究与运用。

二、建立以“未病先防”为特色的教育机制

查看全文

中医药传统文化分析论文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查看全文

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摘要】生药学教学内容复杂,条目繁多,容易混淆,无论教与学都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生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具有人文内涵的课程。针对生药学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并渗透中医药传统文化,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及学生问卷等形式考察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药学;教学;中医药;传统文化

一、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教学方法多元化

生药学课程内容枯燥、易学难记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1]。应用TBL-CBL-PBL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学习讨论,增进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以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出更高素质的药学人才。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展开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学习的方式基本上是“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总结归纳”。其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微课、视频等手段开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方式。例如,生药何首乌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将何首乌的传说故事做成动画视频放映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程,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对番泻叶生药饮片进行教学时,首先向学生展示生药图片,让学生对实物进行多角度观察以及鼻闻、手摸,甚至口尝,了解药材的形状、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接触。然后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从药材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进行描述,最终确定其鉴别要点。相互探讨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知识面、拓宽思路,也有助于学会与他人合作,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另外,讨论后辅以适当的习题练习,以检查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总之,教师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同特点,结合中医药相关典故、案例,灵活运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能力。

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渗透

生药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结合中医药典籍、民俗、典故或其它相关资料,适时适量地渗透相应的人文知识,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也使得专业课程更富有人文特色,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综合素质[2]。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渗透传统文化教育。1.建立素材库,适时引入教学,增强人文素养。收集整理有关中药典故、传说、谚语、歌诀及视频等素材,建立素材库。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相关素材,例如大黄的攻下之力犹如冲锋陷阵的猛将,所以又名将军;关于牛膝的尊师重教传说,三国名将姜维与生药当归的故事等,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无形中也增强了人文素养。另外,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太多或者占用太长时问,以免喧宾夺主,教师可在适当的时机切入,并引导学生思考案例、故事说明了什么,与所学的知识点有何联系?切忌生搬硬套、盲目堆砌。2.求真务实,增强中药鉴定能力。讲授生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时,倡导学生要保护生态环境,做到生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验教学中,针对实验数据,要求真务实,积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就目前中药材市场上出现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现象,强调药材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要不断增强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能力,控制药材质量,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药学职业道德。

查看全文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科学价值研究论文

【关键词】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科学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查看全文

医药院校人文教育思考

摘要:文章首先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特点,再次论述了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医药院校人文教育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医药院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即促进专业学习;提升人文素养;形成特色校园文化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人文教育

2017年初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并深入阐释文化精髓、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至今仍惠及世人,因此,更需加强研究阐释、力求活态利用。作为培养医药学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阵地,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医药院校)在传承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文化方面责任重大。当代社会环境对医药从业者的人文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从传统医药的自身特点出发,切实加强医药院校的人文教育,将是今后主要方向之一。本文着重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视野下高等医药院校开展传统医药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意义。

一、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与现代医药相比,传统医药通常指运用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医药经验和技术,或指现代医药以前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医药经验和诊疗技术,是典型的非遗。传统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全世界都承认其对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贡献,因此每年的10月22日作为世界传统医药日。我国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医药,继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我国非遗国家级名录中特设“传统医药”类别。迄今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共有23个传统医药类项目(如表1所示)。

二、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特点

查看全文

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传承分析

摘要:中医药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药文化能够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和水平、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更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传承现状的分析是为了能够从不同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它的发展状况、传承现状和改革创新,为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医学院校;传承

中医药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衍生而来的,它有着自身的民族属性,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的传承需要社会大众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并在传承过程中汲取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精髓,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在此,通过文献法和实地考察法了解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的传承现状,提升大家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让莘莘学子更好地学习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度。这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什么是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如今更是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中医药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支,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医学最大特色之一。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传统文化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中医药文化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以“和合”思想为核心,以“融汇”为特征。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生态观,源于自然、适应自然并维护自然;“形神统一”的动态生命观,注重形体、功能与精神、意识、思维于一体;“治未病”的早期干预思想,以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整体调节的综合治疗理念与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等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中医药文化不仅自身博大精深,还能够“求同存异”,适应时代的需求,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同时仍保持自身文化的特别之处,做到不“随波逐流”,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中医药文化是经过中华民族历史筛选出来的宝贵文化沉淀,是唯有中华民族才能创造出来的产物。

2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国家政策支持

查看全文

医药产业传播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传统医药产业面临着很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切实可行地实施国家关于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措施,一方面要认清目前传统医药产业的现实环境和战略定位;另一方面也要谋求与之配套的传播措施,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传播途径发展研究

1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实环境及战略定位

2006年10月17日,据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披露:近些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进展。中国已与70多个国家签订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另外还签订20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与42个国家和地区及世界卫生组织开展274项中医药合作项目。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5万多所,针灸师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人,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药保健治疗。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总额呈不断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8.2亿美元。目前英国约有中医诊所3000多家,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余家,有针灸师8000人左右。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针灸治疗的人数约占荷兰总人口的15%。美国有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每年有100多万人接受中医针灸疗法。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关注中医药,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中药出口创汇最高的1995年,出口贸易额达7.7亿美元,当时世界天然药市场约为150亿美元,约占市场份额的5%。1996~2001年,中药出口贸易额一路下滑,徘徊在4~5亿美元之间。与此情形相反,进口草药却呈上升趋势,海关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药进口总额达6.51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逆差1.91亿美元。这种现象与我传统中医药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沈志祥介绍,我国的中医药只是“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我国每年7.2亿美元的中医药出口额,仅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量的0.3%;而作为药品进入美国市场的中药,至今还一个都没有。如果仅从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的中医药的确面临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边缘”的危机。

中医药是我国少有的核心的原创性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核心的少有的原创性软实力之一。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四,但是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而能够站得住脚的能和西方国家相抗衡的软实力之一就是中医药。所以,仅仅认识到中医药是原创性的文化遗产还不够,应该再加一个定语,即中医药是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文化遗产。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具备生产力性质的,只能保存,但是很难发展,而中医药不同,它的生产力性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竞争力,中医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的,作为核心文化遗产,不但要保存,还要发展。所以要使中医药发展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软实力。

查看全文

中医药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众所周知,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之一,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瑰宝,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和外在的行为规范(文化实践)、器物形象(文化环境)的总和,可以说,中医药就是一门根植于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性科学。在西方医药进入我国之前,是中医中药使得华夏民族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抵抗疾病,得以繁衍,生生不息。因此要想学好中医药,真正领悟中医药的精髓,必须首先了解产生中医药的文化沃土,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而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力量,中医药院校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的熏陶,科学地设置文化教育课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1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中华文明演化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点和面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成果、观念形式的整体集合和表现。这是一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民族特色鲜明、内涵海纳百川的文化[2]。中医药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地理、道家、儒家、佛家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粹,具有无限的魅力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医药文化的坚实根基[3]。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医药的语言文献,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和人文精神以及历代名医名家的生平及学术思想等[4]。了解中医药文化,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的必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不少教育大家都有类似的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喜欢你讲的东西”。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多读经典,不仅有利于理解知识本身,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继而思考、总结、创新。如果一味采取“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法,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其所以然,即便考试得高分,知识也可能未成体系,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应重视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树立学习中医药的信心。

2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辨证思维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辨证的思维一直贯穿于中医药发展的始末,也是中医药历经千年得以生存、不断被现代科学验证的瑰宝。中医药文化起源于先进的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丰富的辨证理念。也正是因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观,使得中医药和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西方医药相区别。西方医药着重从微观层面上分析,针对的是疾病的致病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对待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检测手段、治疗手段往往一致。而中医药更偏重于整体的“和”,讲究身体各部分阴阳平衡、和谐统一,通过辨证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目的是通过医药干预使患者恢复到病前整体“和”的状态。而中医药宏观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更符合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5]。而恰恰是这种宏观和辨证的思维与注重抽象的现代科学思维的差异,使得我们大部分被现代科学思维培养大的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包括现代大众对中医药的猜疑和不信任也主要基于此。要想教好中医、学好中医,首先就要锻炼自己的辨证思维,而学习和普及中医药文化是获得辨证思维的唯一钥匙。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无不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中医药人才以及增强大众对中医药的信心。

3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医德仁心

查看全文

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导入研究

【摘要】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在中医养生学课程中导入岭南中医药文化,使在校大学生接受岭南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知识,把这些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药知识运用到中医养生实践中,去指导岭南人民的养生活动。本研究就岭南中医药文化在中医养生学教学中的导入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为推动岭南中医药文化在高校中的推广普及和中医养生学的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关键词】岭南;中医药文化,中医养生学;教学研究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套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养生命、维护健康的一门实用学科。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古老的中医分支学科,它充满活力与生机。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基础课程,是为适应大健康背景下国家大力鼓励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深受学生喜欢。广东高校大学生大多数来源于广东本省,学生的成长与生活深受岭南中医药文化的浸润和培育。广东某校通过在中医养生学课程中导入岭南中医药文化,使在校大学生接受岭南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知识,把这些具有岭南特色的岭南中医药知识运用到中医养生实践中,指导岭南人民的养生活动。这对于他们增强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动接受民族文化及岭南中医药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中医养生学学科的不断健康发展,努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立足岭南本地、突出岭南特色的实用型中医养生人才,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中医养生学教学的体会,就岭南中医药文化在中医养生学教学中的导入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为推动岭南中医药文化在广东高校中的推广普及积累经验。

一、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特征

岭南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以广州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为主要区域所形成的一种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形态。岭南中医药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分支。岭南中医药文化既有传统医药学的共性,又有其地方特性。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曾经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但因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发的先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医学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岭南医学就具有地方与时代的特色。长期以来,中原医学文化一直被视为中华中医文化的基础和主干。岭南文化既承袭了中原文化的传统精髓,又融入了自身的创新成果,因此颇具地域特色。岭南中医药文化在中医养生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岭南中医药文化植入广东高校中医养生学课程的路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