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素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22:06: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文化素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研究

一、着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意义重大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德和人文精神的科学指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战略任务和铸基工程,如何使这一工程贯穿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和时代命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教师的行为准则。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立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自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精华精髓,深入挖掘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思维方式,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了强大支撑;更要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系,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氛围,有利于提振学生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内涵。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将素养内化于道德修养的精神上、外化于教育教学的行动中,进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精神境界,对于传承文化基因和推动文化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多元化,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大量涌入,原有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思维方式受到冲击侵蚀,中小学教师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中小学教师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此外,通过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素养制约、职前教育内容缺失、职后培训力度薄弱、中小学校缺乏文化建设理念等问题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亟待破解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学教师更加主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入血液、铸入灵魂,从而铸就学生精神高地,使广大师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践行者、弘扬者、阐释者。将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作为培育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支点。中小学教师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助推社会发展、传播文明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建议将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纳入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激活广大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扎根于心中。全面提升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设中小学教师学习型工作室。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小学教师崇德修身的重要依据。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系,牢固树立以学习促发展的理念,从落实立德树人的高度出发,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终身追求。创建中小学教师学习工作室,以学科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准,开展以语言文字、书法、文化经典等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学习,如创建德育工作室、语文学科工作室、历史学科工作室、美术学科工作室、音乐学科工作室、体育学科工作室等,深入挖掘学科内容,结合学科特点重点阐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既要有理论研究又要有专业素养研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序推进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二是着力构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培训体系。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着力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以中小学教师书法、国画、诵读经典古诗文、爱国故事、传统节日、传统礼仪、民间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采取“送出去、请回来、网上学”的培训策略。“送出去”,组织学科教师参加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提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能力;“请回来”,聘请省内外知名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网上学”,利用“互联网+”等方式组织教师线上线下学习。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项目与课程,纳入培训学分考核标准,健康、有效、持续地推动教师成长。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骨干队伍。遴选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基础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培训者培训,以期培训者队伍尽快掌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途径,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传统教育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创新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构建课堂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和方法,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三是切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学科教研,整合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内容。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教学评价、教学建议等教学相关内容;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协调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编撰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增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多元支撑。一是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各类宣传载体,加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激活中小学教师最深层的学习热情,尊重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的继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审视和鉴赏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传承环境。通过校园宣传板、板报、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利用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构建资源共享的宣传教育体系,在教师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拓展中小学教师学习实践活动形式。

举办高雅艺术、书法、国画、诗词等一系列推广活动,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书画名家进学校”“体育明星进校园”等工作,聘请书法、国画、文学、体育等名家进校园,搭建起文化名人与教师共同参与的活动平台,使广大教师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激发广大师生的爱国情感,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使教师在学习实践中增强专业素养,服务于广大在校学生。三是加强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督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提升中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管理和监督,把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列为教学常规视导、督导评估、特色学校创建等重要评估指标。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师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促进教师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学习活动,保证全体教师均能以“知行合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学生作表率,成为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影响学生,使教师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文化基因的弘扬者、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作者:马龙涛 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查看全文

探索儿童传统文化素养培养途径

[摘要]重视国学不是要捡回过去的东西,而是要面向未来,继往开来,走出一条适合现代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途径。为此,**市金沙小学提出“幸福国学”的理念,通过诵读经典、编演金沙剧、编写《金沙探秘》等。将国学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当中;通过构建生态学习乐园、开展金沙故事会等,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国学氛围。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体会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市金沙小学;传统文化;幸福国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指出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我们认为,重视国学不是捡回过去的东西,而是要面向未来,继往开来,走出一条适合现代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途径。因此,**市金沙小学提出了“幸福国学”,希望通过努力,使金沙小学的每一位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点滴浸润,文化养成

儿童学习国学的重点不应该是“学”了多少、能背多少古诗、能讲多少古文,而应该是让他们了解国学、喜欢国学,自觉地在生活中运用国学,让国学的精髓浸润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人后仍能对国学津津乐道,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一)经典诵读,养成与清晨共舞的生活方式

查看全文

如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文死谏,武死战”,“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但是,从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眼下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如今因特网的出现、网吧的开设,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然网络里健康的可学的东西甚多,这毋庸置疑。但是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进行网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寻求视觉刺激。更多时间是在虚拟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现为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甚至表现为对父母不尊重,轻者出言不逊,重者离家出走。还表现为追星热,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等等。更谈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韩非子是何许人也。

那么作为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师身上得到传承,得到发扬光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查看全文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

摘要:大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文化教育一直与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方面却比较薄弱。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这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所以,为了提升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从拓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的传播渠道方面着手,提出新媒体时代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达到增加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它是中华民族智慧、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财富。所以,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提高内在的人文素养,更有利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涵义,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大学生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怎么样额?知识水平又如何?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去做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所在大学的部分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利用新媒体如何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问卷调查,旨在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大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大学生这一群体对运用新媒体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关情况。

一、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调查状况

调查对象为上海理工大学2017级学生(大二),涉及11个学院,共188人,其中男生86人,女生89人,未做任何说明的13人。调查表明,大学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方面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够全面。一部分大学生仅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四书五经、文学名著等文学作品,对传统工艺、传统食品的认知就属于商品。不过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面就比较广,认同度也较高,但是这通常是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们认为必须具有的爱国情怀,是因为受国家情感、民族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的盲目认同,并没有从更高的层次真正的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这样的认同是不理性的,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虽然认为应该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有深厚的情感,但在实际行动的表现上却会更愿意选择对西方文化的喜爱,例如对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表现出很强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大学生中也被普遍使用,所以他们更方便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平台上去展示喜爱的西方各种文化。由此可以说明大学生们虽然肯定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但传统文化素养却较低,他们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很难做到主动去学习传统文化。

二、造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较低的原因

查看全文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对策

【提要】文化自信彰显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文化自信的“根”和“魂”。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新形势,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要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完善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体系,营造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良好社会氛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精髓。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不仅影响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合理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文化认同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愈加密切,加之大学生善于运用网络来获取外来文化信息,其价值观念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已成为一种必然。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为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视野,然而,多元文化中存在的消极的一面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甚至使他们渐渐地丢失了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家国主义情怀可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能够增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不断深化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多元文化的冲击,纠正“文化自卑”“文化自虐”等扭曲的文化观,在学习与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让文化自信根植于内心。

查看全文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变得广且深。尤其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具备文化自信,大力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它不仅是文化的起源之处,更是文化的根基所在,为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在现代是被赋予时代价值的任务,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都应肩负起这个重担。大学生作为国之栋梁,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储备军,更应该早早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学习,将其发扬光大,并且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以二者本身为出发点,探究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途径,旨在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至今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聚集演变,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间段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时代意义。而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也有所删减,旧的封建的文化被抛弃,新的积极的精神被重新创造,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根植于每个中华人的心里,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壮大。为此,作为承担重要教育工作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成为其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高校有责任且有必要让大学生们熟悉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种类和内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更应该从学习过程中找到面对生活问题的各种解决经验,完善自身的人生哲理。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学习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培养的过程,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都应该抓住机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作用不断延续扩大。

1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概论

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能反映出中国民族历史文化风貌和精神的文化,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是一项简单的艺术活动,代表着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内核。我国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有很多流传了下来,虽然也曾有被遗失的优秀传统文化,但目前,不管是国家还是人民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十分关注。在现代社会,优秀传统文化一般是通过某种艺术形式,例如:书法、古诗文、绘画、音乐等展现的,当然还有一些节日寓意也是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的。从广义上讲,凡是自古代流传下来的,能对中华民族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带来深远影响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今天表现出来的深远意义,除了文化传承之外,更着重体现在人们的素养提升上。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也是人们检验自我、提升自我的有效助力。如儒学中强调的“仁爱思想”,一直为人们道德思想所提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做到的。道家庄子强调的“道法自然”思想,虽然其中包含着一些较为落后的认识,但其中的“尊重规律,不应外力干涉规律”“尊重自然”等想法与今天的“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尤其是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走到了时代的前列,在今天也仍然适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和观念值得教师反复品鉴,用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素养发展,让优秀文化的基因影响他们,让他们向德才并具的当代青年迈进。人文素养即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和这些知识和能力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以及未来人们在此方面可以达到的成就。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启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路途,因为人文素养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品质等都是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在人们学习熟知语言以后,人文素养更加体现在人们的方方面面。人文素养是人文知识、能力以及精神的大融合,对人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有利于其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来完善自身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对个人有着独善其身的积极作用,其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越多,社会的运转模式就会发生更好的变化,社会环境也会愈加改善。现代社会是以成为丰富多样、开放包容、自由度高的社会为目标的,对人们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对人文素养概念的厘清不难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文化要继承,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必须以人为载体来进行,而人文素养高、文化水平高的大学生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相对清晰,也有着辨伪存真、趋利避害的文化分析能力,是优秀文化发扬的一大阵地,所以,要在大学中不遗余力地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让学生心怀敬畏,自愿做优秀文化的代言人,以自身行为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新时代的领航者。

2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

查看全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研究

摘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也能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融合现状的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无法有效衔接、传统教学方法致使传统文化教学效果差、融合过程中严重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等问题,分别从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积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等维度,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旨在能够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效果,更好地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转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精华,是体现民族个性、思想精神及综合素养的重要文化,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是各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表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基因,扎根于每个人心中,影响着人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广大群众应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与道德精华,全面弘扬以爱国情怀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精神,深入探索及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守诚信、讲仁爱、尚和合的时代价值观念,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滋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及重要资源,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1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生、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所追求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文化相互撞击,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已成为了当前各大院校思政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及民族的特殊文化内涵,比如儒家的仁、中、和等代表性思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处理人和自然、社会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世代相传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必须要扎根在优秀传统文化当中[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各民族共同的思想根基。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相通之处,例如和谐、友善、公平、文明等,这些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价值理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内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弘扬。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营养、广泛汲取道德力量,根据当今时代的实际要求,深入探索与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努力创新,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意义,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变成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土壤。2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养。人文综合素养主要指的是由知识、思想、情感、能力与意志等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人的内在品质,其包含文化知识素养、艺术审美素养、人生目标追求、道德情操素养以及内心素质、思维模式、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个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国家需要具备崇高价值观念及良好人文综合素养的优秀专业人才。对于各大院校来说,怎样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综合人文素养是当下首要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发的日益深化,多种思想文化理念彼此相互撞击与影响,价值观念也更加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不够明显,人文综合素养普遍缺乏。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功利主义的作用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思想、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都缺少良好的人文素养。党的报告中,在论述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点强调了“群众思想道德素养及科学文化素养全方位提高”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文化继承、创新及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努力提升人民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及丰富的人文思想精神,有关研究学者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总结为:天人和谐、自强不息、以民为本、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尊师重道、居安思危。由此能够看出,这其中不仅有对人生价值与内涵的阐释,也有对个人修养及人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崇高追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到一起,有利于扩大广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鼓励及熏陶,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被提到了足够高的地位。但是通过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多数课堂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尚且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教师需要紧紧抓住传统文化教育的契机,就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进行深入地分析,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开展差异性的传统文化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语文;传统文化;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渗透对策

目前,很多学生对于语文这一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偏见,过分采用狭隘的认知来审视问题,认为语文学科与自身所学专业的关联性不是特别紧密,对于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在这种思维影响下,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比较敷衍,将其作为一门副课,没有将其提到足够的高度。其实不然,语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尤其是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不乐于学习语文复杂的理论知识,认为研究这些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导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青年大学生作为我国的栋梁之材,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应该就现阶段的一些语文教学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分析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文化教育手段进行创新,保证语文学科教学的先进性。

一、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性

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语文教材之中蕴含着了丰富的名人资源、经典作品资源,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就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我国汉字文化的演变过程,从而掌握更多的汉语语法知识。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文化名人,他们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当学生对海量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的时候,对汉语文化了解的更加透彻,对于汉语运用更加熟练。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研究历史文化演变过程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朝代的兴起以及覆灭来总结社会发展经验,从而促进社会文化向着更加兴旺的方向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意识形态,加强学生的精神塑造。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研究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尤其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本文立足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入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针对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传统文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学语文是大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承载了人类的知识、情感和思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水平,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媒介。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色,对现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知识培训之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具有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心由原来的基础能力培养进入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接受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与内容。在大学语文学习阶段主要以文化修养为培养的重心,而不是重复之前语文学习的内容与学习方式,如果依然进行重复教学就无法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也会令学生产生乏味感。依据大学语文授课的这一特点,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正确地引导作用,能够推动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推动其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情怀的形成。第一,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的开设不仅仅是教授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与表达,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运用在大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形成高度的道德标准,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更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加深了学生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更全面地了解了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第二,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与文明,是历朝历代人们的智慧结晶,从文人雅士到普通百姓、从道德伦理到思想价值,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先辈们薪火相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和下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肩负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价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语文是学生学习历程中非常关键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言应用技巧与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就是传统文化教育,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意义,提出了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对策,并提出了渗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此来为国内高中语文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一、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构成我国整个文化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语文不仅可用于生活与工作中的交流,还可用于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从整体上看,高中语文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现代化的持续进步对传统文化形成的压力。最近几年,社会进程的持续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且愈演愈烈。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后者的意识,从而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的追随者,为传统文化“解压”。其次,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传统文化都蕴含在具体的人物故事或典故中,而这种形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最后,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通过对名人事迹的学习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途径

新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发挥自身特征与优点,宣扬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将学生素质的培养与积极心态的发展结合起来。

1.学习教材古诗文,增添传统文化色彩。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编著人员专门设置了古诗文这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俗语、饮食、服饰以及古言古训,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理解透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感悟其中的思想或感受,并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与说明。对此,可咀嚼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品味其中的文化意蕴,将精深的传统文化彻底领悟,再传授给学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