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2:53: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文化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思想

传统文化思想价值探索

摘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方位、当代价值和未来力量等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形成了新时代传统文化思想。他认为,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做到三个统一。传统文化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强国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习从民族存续、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多维视角,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方位、当代价值和未来力量,形成了新时代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精神家园。习从中华民族存续的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定位。他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201在世界民族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奋斗历程创造了辉煌的思想文化,形成了历史悠久、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存续,固然有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维系民族发展、认同和团结的文化基因,以及形成了共同的民族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激荡中沉淀下来,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2]181。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要有伟大的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因此,习提出一个民族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继承而不是抛弃传统文化,必须弘扬而不是贬低传统文化。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全民族的精神家园。(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精气神。习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亲民爱民、为政以德、施行仁政、勤政廉政、修齐治平、以法治国等思想,对今天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习在各种场合谈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自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和价值观,克服“四种危险”、经受“四大考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习提出要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而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只有始终不渝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自觉,最终坚定文化自信。(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为推动人类进步、促进世界发展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提供重要的文化保障。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人类发展之道,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人类关怀和世界眼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妥善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民族矛盾、宗教问题、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在国家关系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协和万邦”,这要求国际社会要文明交往,树立“整体观”和“和谐观”。在世界文明多样性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承认各文明发展的差异性,反对民族欺凌与文化侵略,倡导各文明形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共识。在全球治理体系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先义后利、舍利取义”“以和为贵”“厚德载物”,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引领,为化解全球性的矛盾和危机提供方法。

二、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研讨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指出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思考

一、引言

现在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是依靠“两课”,然而大学生却普遍排斥其“生硬的说教”,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弱化收效甚微,从而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道德教育推入瓶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于灌输,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将自己的教育意图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带有规训与约束性,而使学生感到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在这种状况下,往往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目的,而且很容易使学生听而生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却很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思想上的传统文化断层,这是导致诸多问题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面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状况,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如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却是应该首先思考的。其实,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当中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分析

查看全文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论文

一、思维形态的内在汇通

客观上讲,马克思主义虽然建立在西方的话语系统上,不可避免地存有欧洲文化习惯、思维模式的一些特征,但它毕竟体现了人类一般的思维本性和发展规律,这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哲学形态、思维智慧与精神气质上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趋同性。我国传统哲学中,朴素、直观的辩证思维传统源远流长,《易传》中的“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孔子的“执两用中”;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张载的“一物两体”;二程的“万物莫不有对”;朱熹的“一分为二”,等等,都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些精彩的表述,说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简单对举和二分法的鲜明特点。中国传统思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习行践履,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家普遍关注和探讨的命题。《尚书》中就已出现“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孔子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王夫之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孙中山则主张“知难行易”。这些哲学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实践观、认识论都有着某种相通之处。前面所述,思想所达到的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在语言形式上的结合只是初步的、表面的、外在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传统文化,探寻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哲学思维、行为习惯上的契合点,并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合理的、彻底的改造,使之既保留民族特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科学性,这无疑是一种更为深层的统一,是思维形态上的内在结合。从根本上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上的辩证性和实践性的思维方式,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知行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表达出来,深入浅出地论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在思维形态上的结合。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实践论》公开发表时,特意给它加上了一个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不仅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进行总结和继承改造,同时也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全面阐明了马恩、列宁都没有系统论述过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创立了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现代知行合一论”。在《矛盾论》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下融合、扬弃了中国哲学的辩证观,建构起一个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精髓、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为基础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不仅远远高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更以别具一格的中国特色把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推向新的阶段。可见,这不仅是一种思维形态的结合,更是一种理论再造和超越。因此,中西文化水乳交融,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观性、朴素性得到克服,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找到了坚实的生长点。中国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的那种隔阂、疏离的心态亦得到极大融释,马克思主义真正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二、价值理念的深层融合

之所以说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发掘出我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民族精神与价值理念,并结合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做出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与塑造,不仅使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得以传承,而且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髓与价值趋向,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无疑,较之语言形式和思维形态上的结合,这种价值理念方面的结合要深刻的多。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对我国传统的“自强不息”和“民为邦本”文化理念的整合与弘扬。“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最为核心的“乾坤”两卦:“乾”取象于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取象于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为,君子应当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应当宽以待人、容载万物。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基调之一,早已深深融入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视为座右铭而身体力行着。中华民族几经沧桑兴衰,始终能团结凝聚在一起,并保持永不衰竭的生机活力,是同这种民族魂分不开的。事实上,能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提出“独立自主地组织和使用自己的力量”,强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连串的伟大胜利,也是因为秉承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意志。显然,从“自强不息”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经由的全新改造,作为一项价值原则,已然成为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形形色色的“民为邦本”思想绵延不绝。《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孔子提出“宽则得众”,主张“保民”“爱民”“富民”政策,反对“苛政”;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贾谊指出“民者,万世之本”;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这些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但仍不失其民主性、人民性的价值与合理成分,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予以重塑。实际上,也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唤醒人民群众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和扬弃,把这一民族文化传统与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了富有创造性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理论。无论是《论持久战》中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还是《论联合政府》中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都指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而把群众利益作为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视作衡量共产党人一切言论和行动的最高标准。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深深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血脉和气质里。

三、结语

查看全文

利用传统文化思想建设企业文化论文

摘要: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关键词:企业文化;传统文化;中国特色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业员工心目中的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文化哲学。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在当今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适应激烈竞争而生存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文化的力量将愈显示出它的功能。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中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培育中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中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在企业中注重道德教化,培植敬业乐群、合理奉献和人生理想等人文精神,可以使企业文化具有更加深厚的底蕴。

加强道德教化。中国的泛伦理型文化在现代社会虽流弊日多,但其精华部分仍光彩照人。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最理想的成就是所谓的“三不朽”,其中最大的不朽是“立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道德上的成就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中华文化基本思想之一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自强不息是讲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讲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归宿,二者讲的都是从道德上立人,以人之德性来包融天地万物。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无疑仍有积极意义。一个人格低下、道德品质恶劣的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给社会创造财富、作出贡献的。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道德沦丧现象,不能不使人忧虑,整个社会对“堂堂正正做人”的呼声日益强烈。因此,企业人文精神建设首先应围绕道德建设来进行。在企业管理者中,应提倡“百行德为先”的思想,通过他们的道德人格力量去影响人、带动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对企业职工,应加强道德自律教育,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说,就是强化“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如果企业能够从这些具体的、员工易于接受的东西入手进行道德教育,就有可能培养出一代富有社会道德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倡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不断完善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要求不断增强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深入挖掘并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二者相辅相成,成为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化”思想及其特点

传统文化是与现代文化相比较而言的,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并体现在道德伦理、思维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1.国家层面:群体观念和整体主义思想在农耕社会中,在政治、经济、环境、人文和地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由于共同防御灾害的需要,人们习惯将自己置身在集体环境中,并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使其与集体的价值相适应,长期下来,人们就形成了整体主义和群体观念,将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将自己看成社会的一部分,因为整体利益如果受到损害,个人利益也将受到影响,故人们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就会以整体利益为先,并自觉服从于整体利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群体观念和整体主义意识的体现。2.民族社会层面: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夙夜在公”的道德理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人们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奉献精神并进而正确处理家国关系。我国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就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都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民族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壮大。3.自身层面(1)理想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集中体现为真善美的统一,即天人、知行和情理合一。孔子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这样的追求使人们从世俗功利中解放出来,追求全面自由发展和理想的人生境界。我们努力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可以用至诚至善至美概括。《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古圣先哲追求的境界,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样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在塑造人的品性、锤炼人的意志和道德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2)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儒家思想提倡人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认为人们应该从自我完善出发,这些思想处处体现出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奋进的向上精神。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的“尽心、尽性”“反身而诚”等论述都体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展现了中国古人不畏艰难、奋发有为、积极上进的面对挫折和困难的精神状态。不管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乐观主义的人生教育能够使人们克服意志消沉、懒惰僵化等状态,激发人积极乐观的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促使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实现人生梦想和抱负。(3)忠恕仁爱思想。“忠恕”即孔子倡导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即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就是一种爱他人之心,即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作为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仁爱思想是处理人、自然和社会间各种矛盾的重要准则。这样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丰富的体现,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以及孟子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4)轻利重义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并主张精神需求高于物质需求,这样的主张在儒家思想和言论中有着充分体现。孔子主张的“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和孟子主张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种轻利重义的主张不是让人们不再追求利益并忽视利益,而是要对物质利益有正确合理的诉求和欲望。这样的诉求也体现在儒家思想中,孟子认为:“欲贵者,人之同心也。”孔子也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儒家思想中的这些主张都认同人的合理利益,但人们的利益诉求应该在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并且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将义摆在第一位,能够实现“见利思义”。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思想对于抵制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极度功利性、物欲化,对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以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都有着积极作用。我国古人在进行这样的教育时,也总结出了多样化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归结为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尊重主体的价值,在逆境中磨练人的意志,倡导情感和理性的统一,崇尚和谐,主张因材施教,倡导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这些教育原则与教育内容相辅相成,提升了教育的效果。

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存在很多误区。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这种倾向在建国后的初期比较突出,近些年在逐渐好转。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完全置于社会生活之中。这种主张通过社会生活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取代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孤立化。这种主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完全脱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形而上学化,最终使得其脱离社会生活,成为“空中楼阁”。2.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发展的主题转换。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相应的转型,即从革命型转向建设型、从领导型转向服务型、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各种转型都是长期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着诸多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确定因素。3.文化和思想观念更为复杂多样。我国文化领域逐渐活跃,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等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并日趋复杂。人们的观念日益解放,生活方式呈现多样特点,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功利化倾向更为明显,理想和信念不再那么坚定,出现动摇倾向,这些新取向、新特点会影响主流文化的地位,也给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程度和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4.多元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持久和广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势必会带来多样文化的存在,多样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但也势必会削弱主流社会主义文化的存在;在带给人们特别是大学生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带给人们选择的迷茫和困惑。另外,我国文化市场很广阔,但发展滞后,产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使得异域文化产品趁虚而入,影响主流价值观念。我国文化产品生产数量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知名和骨干品牌缺少,西方的文化产品渗入威胁着文化的安全,导致人们思维、观念和行为等受到影响。5.互联网文化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冲击着人们传统的行为习惯、思维和生活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去,使得价值观碰撞冲突,误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虚拟的环境导致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关系的冷漠和疏远,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跟上网络文化变化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在建筑艺术设计的运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紧跟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逐步深入。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包含多个部分,其中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21世纪属于现代化社会,现代文化逐步取缔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被人们忽视,逐步消失。但是越来越多的建筑艺术需要提升现代民族精神文化,不断借鉴传统的文化发展。在建筑艺术设计中有效的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文化相结合,明确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在发展建筑的过程中传承建筑艺术传统文化。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提出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与应用特点,希望能够促进建筑艺术设计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艺术设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建筑艺术设计的文化部分会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将传统文化中具有价值的因素应用到建筑艺术设计中,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和人们的需求,明确设计特点和形式,提升建筑艺术性,实现建筑艺术水平的提高。

1传统文化中影响建筑的因素

由于发展原因,在实际生活中,传统的住房建筑具有单一性。建筑产业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分析建筑开发趋势,按照市场等级标准建立建筑任务书规划,在建筑的实际规划中,明确文化传承内涵。合理分析民族传统文化,综合了解建筑的规划设计,根据原则标准建立完善的制度,了解传统文化思想继承的价值,科学判断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整体发展的因素。

2分析传统文化运用在建筑行业中的效果

查看全文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渗透传统茶文化

摘要: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茶中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一杯褐色的茶汤,同样还包括着传统茶文化思想的精髓———和谐。本文对传统茶文化思想进行了论述,通过分析传统茶文化对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意义,讨论了传统茶文化对于实际教学管理的应用,对传统茶文化在高校管理制度建设中的发展进行了完整的论述。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和谐;高校管理制度

中国作为传统茶文化的发源地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以及融合了中医药文化,所创造出的一种关乎礼仪、道德品质、审美、哲学思想的具有中国人特色的思想体系,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便是和谐。和谐是中国人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相互之间相处之道的探索得到的最佳解答[1]。在另一个方面同样也体现出,传统茶文化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国家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高校与学校学生们的和谐关系以及老师如何与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正是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众多高校要充分考虑并结合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学校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这一不仅仅能够使得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在茶文化思想的熏陶下体会中华文化的广阔与博大,更是可以借此体现出传统茶文化的文化精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人性化的柔情。

1传统茶文化思想的概述

茶文化源起于中国,也是在中国不断演变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茶文化是人们在沏茶、赏茶和品茶习惯演化而来的[2]。传统的茶文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以前的社会之中,传统的茶文化处于较高的位置,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史的不断洗刷和冲击让茶文化的思想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善。通过对于各种文人的诗词字画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思想道德品行是前人极其重视的一个点,他们对于和谐的思想十分看重。茶文化的不断熏陶使得人们对待外在和内在的和谐有着独特的看法。选择一方清静之处对于品茶过程有着独特的影响,清静可以沉淀人们的内心,从而提高自我的思想境界,继而达到一种身心和谐的境地。传统的茶文化同样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思想和谐。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不局限于一种礼仪,同样也是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从茶道来说,在茶道的各道工序中都无所不体现出礼仪的重要程度。在品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茶艺的交流,也同样有着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以及文化的交流,正是通过茶文化中间所蕴含的这些交流思想,使得品茶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的拉近。茶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思想同样十分重要,追求所谓的天人合一。总的来说,和谐作为传统茶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于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有着不小的意义。

2传统茶文化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意义

查看全文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思考

中国作为传统茶文化的发源地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以及融合了中医药文化,所创造出的一种关乎礼仪、道德品质、审美、哲学思想的具有中国人特色的思想体系,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便是和谐。和谐是中国人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相互之间相处之道的探索得到的最佳解答[1]。在另一个方面同样也体现出,传统茶文化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国家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和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高校与学校学生们的和谐关系以及老师如何与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正是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好这些对象之间的关系。众多高校要充分考虑并结合传统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学校开展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这一不仅仅能够使得高校的学生和教师在茶文化思想的熏陶下体会中华文化的广阔与博大,更是可以借此体现出传统茶文化的文化精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人性化的柔情。

1传统茶文化思想的概述

茶文化源起于中国,也是在中国不断演变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茶文化是人们在沏茶、赏茶和品茶习惯演化而来的[2]。传统的茶文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以前的社会之中,传统的茶文化处于较高的位置,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史的不断洗刷和冲击让茶文化的思想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善。通过对于各种文人的诗词字画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思想道德品行是前人极其重视的一个点,他们对于和谐的思想十分看重。茶文化的不断熏陶使得人们对待外在和内在的和谐有着独特的看法。选择一方清静之处对于品茶过程有着独特的影响,清静可以沉淀人们的内心,从而提高自我的思想境界,继而达到一种身心和谐的境地。传统的茶文化同样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思想和谐。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不局限于一种礼仪,同样也是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从茶道来说,在茶道的各道工序中都无所不体现出礼仪的重要程度。在品茶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茶艺的交流,也同样有着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以及文化的交流,正是通过茶文化中间所蕴含的这些交流思想,使得品茶者之间的距离不断的拉近。茶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思想同样十分重要,追求所谓的天人合一。总的来说,和谐作为传统茶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于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有着不小的意义。

2传统茶文化对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意义

正如前文论述中所说,和谐代表着茶文化思想的核心,我们可以发现和谐同样也属于教学管理建设所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3]。基于这个目标,茶文化相应的一系列教学课程可以被增添到高校的教学管理方案的计划之中,通过这一过程尝试将茶文化的和谐思想与教学管理建设理念所需的和谐所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茶文化的教学内容、高校、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应的茶文化的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这种方法有利于推进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茶文化思想的精髓相融合,对于营造和谐自然的高校校风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2.1传统的茶文化思想助于高校养成和谐的教学管理制度。想要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首先必须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的主体以及对象都是人。高校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也就是通过采取各种教育以及管理的方法使得主体以及对象在这一过程中都能得到相应的尊重[4]。将传统的茶文化课程引入教学体系里,让整个教学管理制度受到和谐思想的熏陶和渲染,使得我们的高校逐渐建立起尊重他人和尊重知识的高校风气,借助这一风气提高老师们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们积极地升华自我的修养和追求新的知识、探索新的领域。2.2传统的茶文化思想助于高校建立和谐的教学体系。轻文重理是我们国家整体教育体系的十分显著的弊端,许多的高校都充斥着务实主义的风气,再者是社会的需求和风气的不断影响,最终使得许多高校的教学体系混乱和教学内容设置失调,他们往往过多的看重学生们的实际技能水平,学生们的思想品行方面的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茶文化课程的引入对于这一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茶文化课程不仅仅扩充了高校的教学内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熏陶他们的思想。这类茶文化的思想教育与我们传统的思想课程有着许多区别,它可以打破死板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通过让学生们真正接触茶文化,在实际的体会过程中来品味茶文化思想的真谛。2.3传统的茶文化思想助于高校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同样要依托着教学秩序的良好与完善,但是,良好的教学秩序,又依托着高校、老师以及学生三个主要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茶文化思想将和谐的思想渗透到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之中,通过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来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学校在参与整个管理过程要充分结合茶文化思想的和谐理念,保障整个教学体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考虑学生、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使得最终的教学管理规范能够综合考虑,而体现出茶文化思想的精髓所在;老师们需要充分领悟茶文化的思想将其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在课程中体现出和谐的教学思想;学生们需要主动的接受这种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并深入了解探索它,借助这一思想去进行自我的心理建设。

3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的运用

查看全文

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儒家文化研究

[提要]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传统儒家文化推动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并不断发展;然后分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辩证的角度诠释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制约,部分传统儒家文化正因为某种社会保障内容的发展而日益变弱;最后从发展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传统文化;辩证关系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其更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是各国都在争相热讨的话题。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各历史时期的统治者也因深受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建立某些制度时打下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其中,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开始略见雏形。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时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从西方传入到中国,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思想意义上的。在本文中,笔者也考虑了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种考虑,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完整分析社会保障思想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与传统文化在理论上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方面是从经济角度或者实用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因传统文化引起的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方面不完善的问题,如郑秉文(2009)等学者在《中国与拉美社会保障比较:传统文化与制度安排———提高覆盖率的角度》中除了作比较,更是在比较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分析覆盖率问题;另一方面是在从理论角度分析二者关系,并没有明确表示传统文化下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如车程(2013)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运行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中分析了社会保障在传统文化蕴涵中的发展以及存在问题;王文茹(2015)在《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更多的分析各类传统文化(儒家、佛家、道教等)对社会保障产生与运行的影响。由于近几年弘扬传统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思考与探讨,尤其是一部分学生也开始关注,并以此为方向完成学术论文,他们从分类角度单独分析某种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或是从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中某种社会保险的作用,这一类主要以学生论文居多,如刘丽(2009)在《儒家社会保障伦理思想探究》一文中梳理了社会保障伦理的思想史。以上学者主要是多种传统文化去分析,本文则是从儒家文化角度,历史纵向发展分析传统儒家文化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并分析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保障思想与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让读者清楚本文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儒家文化的概念。本文的社会保障制度既包括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先生所讲的“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包括法定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系统和非法定的各种补充保障措施。它遵循公平、正义、共享原则,通过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国家干预,实现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发展目标”,也包括具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特征的社会保障思想———社会救助思想、军人优待思想等类似思想;传统儒家文化则是指早期的一些儒家文化,主要以孔孟为代表人,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文化系统。

一、传统儒家文化与社会保障思想形成与发展渊源

社会保障思想的形成在我国最初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奴隶社会,在这个阶段影响最大的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时的儒家文化主要提倡“孝道”、“民本”、“仁政”等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最初的社会保障思想雏形。“孝道”提倡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尊老、爱老,让每个老年人安享晚年,强调的是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仁政”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统治者应该对其统治的社会成员施予仁政,用“仁爱”思想处以政事;“民本”则是在一个宏观指导思想的基础下进行“孝道”、“仁政”,强调的是一切以百姓利益为重的社会文化思想。除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外,道家、佛教等也起到了辅助作用。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中国化的佛教思想构成我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信奉佛教的人要有同情之心、怜悯之情、慈悲情怀,使得信教之人具有利他思想。佛家文化讲究“普度众生”“、慈悲文化”,这可延生扩展为政府应平等对待社会成员,讲究的是平等性,在精神上树立一种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对古代的慈善事业非常有帮助。正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保障思想也出现了独特性,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最初毫无规章制度及毫无尊严的“施粥形式”,到后来初具国家意识的“开仓济民”,这些全部属于现代意义上社会救助思想和慈善思想,是社会保障思想的最初形式。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抹灭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社会保障思想也逐渐成熟发展起来。从古展到建国以来,我们的社会保障思想并没有太大变化,这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有关。20世纪8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入到中国,中国开始结合国际经验重新整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时期综合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借鉴了国际经验,但更多的是与中国国情相融合。也可以讲,此时的社会保障制度吸收更多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但占主流的仍然是我国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最初萌芽阶段,还是建立以及完善阶段,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思想都具有一种推动作用,促使其建立并不断完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中都有社会保障形成的影子。

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影响下的传统儒家文化

查看全文

中医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结合

摘要: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主张“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等思想观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辩证及人权自由平等思想,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内容。新形势发展背景下,作为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不断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冲击,在坚持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同时,不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目标之一。本文基于我国传统中医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旨在研究探讨相关中医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及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医;马克思主义教育

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明的象征,是历史发展中人类思想与劳动的沉淀和积累。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社会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强调人权平等与民主自治等思想观念,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有指引作用。与此同时,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特色文化之一,科学运用中医文化主张的“天人合一”与“唯物辩证”等观念,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遵循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是当前学术研究热点课题之一,同时创新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更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使命。

1优秀传统文化、中医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1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中国化发展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之一。在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即将儒家文化主张的“诚信、谦卑、友爱”以及中医文化中主张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不仅有助于丰富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时还能科学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