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常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20:56: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文化常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文化常识

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挖掘美术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素材,还需要对课内的美术知识进行延伸,引领学生自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美术课程的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德育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融入进行深度剖析,希望对教师优化美术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初中;美术教学

美术作品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内涵、视觉冲击力,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深入挖掘美术教材知识的人文内涵和人文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荣誉感、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同时,美术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美术作品和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的关联较为密切,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展示出美术学科的“隐学科”功能与属性,在美术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让学生用眼睛、用心去感知美术作品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美术教学和美育的融合,引领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不再把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素材,而是要拓展课内美术知识,选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民间工艺、传统书画、纸艺民间艺术、生活节气常识等,在丰富学生美术知识面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文化视野,为其之后参与社会活动做足准备工作。

查看全文

国学知识在历史教学的普及研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与国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一)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关联性。通过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上文中所概括的国学主干知识进行对比可知,二者有很多内容血脉相通,历史课堂教学的诸多知识在国学知识中都有所包含。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其中讲解中国古代百家思想与历代主流思想演变所对应的就是国学知识中百家言论与哲学思想,而教材中的各种科技、文学、艺术知识对应着国学中的各种传统文化等[1]。此外还要许多相关联的内容,足以看出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二)教学成效与知识积累的关联性。由于二者的内容与知识点具有极大的相关性,所以高中历史教学的成效与国学知识的普及度也具有极大的相关性。一方面,通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总体水平,教师就会普及更多的国学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国学知识。另一方面,国学知识的普及会使学生的知识量更加的丰富。既可以更好的理解历史教材的内容,又便于学生应对考试中出现的各种国学知识类问题。这对学生国学素养与人文品格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贯彻落实。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普及国学知识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国学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全面了解国学知识以提升自身的国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各种国学知识,并展现出国学知识的博大,从而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如在讲解百家言论的相关内容时,可就具体国学知识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对比外国思想的形成,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各位先贤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利用这种自豪感逐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完善学生人格建设。国学知识中包含许多经典史籍,其中有许多富有哲理与现实教育意义的言论与思想,对高中生的素质教育与人格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如教师在讲解儒家思想的同时可以普及国学知识中的五常、慎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通过详细的讲解,学生会对自我发展有新的认知与目标,从而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全发展。(三)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国学知识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常识性知识,利于学生增长见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可纠正学生的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教师可就这一方面准备更多的国学知识,进行常识文化普及。如对中国传统节日、节气的了解,以便更深入的理解当今我国法定节假日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再如汉语词语的规范运用,最常见的就是“令尊”、“家父”、“高堂”等日常称谓的正确使用,一旦用错就会闹出极大的笑话。此外,还有许多成语的正确运用也不容小视,如“罄竹难书”、“擢发难数”等,许多人不解其意而运用随意,出现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对这方面知识的普及,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普及国学知识的策略

(一)教师渗透式普及。在历史教学中普及国学知识是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国学知识的厚重意义,并将国学知识有效的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对国学知识的研究,提高自身国学素养,以便为国学知识的贯穿渗透储备充足的库存。教师要阅读更多的国学著作,摄入更多的国学营养,加深对国学知识的更多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国学知识的精华春风化雨般地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政治措施的调整、选官制度的创新时都可渗透相关国学知识。(二)学生自学中探究。高中教学活动中已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所以要想更好的普及国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国学知识的精髓。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为更高效地普及国学知识拓展渠道。高中历史教师应增强引导意识,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与国学知识探索的兴趣,以此让学生自己展开更多的探索活动,从现有的教材知识中挖掘更多的国学知识[2]。

查看全文

教育贫血症

提起教育,其隐忧和显忧总让人感到心里沉重。近期,因工作关系,更让我亲历了这种感受。出版界一位志向不凡的专家策划出一套丛书,他和顾问们给这套丛书的定位是:中国人的精神读本。作为主编,我得按照这一定位所要求的编辑素质最少物色10名编辑。启事一出,应聘者如云。其中多是学生,而在读博士和硕士占了一多半。除了按常例登记和看作品以外,我在面试中同他们"闲聊"。我不是有意考人家,而是想通过交流来物色能够善于面对新思想新文化的编辑。因为深知常识的重要,所以我说的一些话题全是人文ABC,对精神生产者来说全是连入门都算不上的问题。如国家同人(不是"人民")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思想启蒙的任务、知识分子的天职、《三国演义》和《水浒》中的暴民意识、国民劣根性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排他性和兼容性等等,其中连国人深感忧心的语文教育危机都提到了。尽管对精神生产者来说全是常识,但聊的结果却很是令人遗憾: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懂这些常识。有些人觉得新鲜,可是不知如何回答;有些人觉得陌生,甚至感到奇怪;有些人现出孩子的天真,觉得深不可测的问题没必要提出来;有些人感到惊讶,觉得问题走出了纯文化思维的既定路线;有些人紧锁眉头,理不清那一团乱麻;有些人受到些启发,但新的思考中又充满朦胧。

当然,也有个别说得较好而让人心里为之一热的:知识分子要是都能像这样知道我们民族需要什么精神,那该多好啊!但是,面对绝大多数的上述情况,心里不免隐隐作痛:一,这些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在研读期间正是奠立学术思想的时候,是影响其一生的时候,而思想资源如此贫乏,以后如何做学问呢?--这是文科,不是理科啊!二,他们已走入知识分子的行列,是民族精神食粮的生产者啊!我觉得带他们的导师是失职的,真想问他们的导师都是谁。可是转念一想:那又有什么用呢,他们的导师难道不也是我们教育的产品吗?师生们所缺的,难道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所缺的吗?

我们的教育缺什么?缺理性!我们的教育,有求生的教育,这种教育给人以社会生存和政治生存以及自然生存方法,充满了计谋和韬略的同时,几乎把一切人文理性都变成工具理性,为求生而服务。我们的教育,有求美的教育,诗词歌赋,音乐绘画,都有相应的审美追求。我们的教育,有求善的教育,视善为做人的美德和追求,十分可贵。但是,我们的教育,最缺的就是求真的教育。

求真,就是穷其事物的本相,揭穿事物的实质,让人听个明白,看个明白,想个明白,做个明白,活个明白。为此,一切历史的和社会的伪饰都应该剥去。这个剥的力量就要靠理性。上帝没有给我们慧眼,人类历史的中没有航标,民族和社会要发展,每个个人要发展,只有靠理性。善是没有眼睛的,美也是没有眼睛的,在没有理性指导的情况下,它们往往会成为工具而被利用,与求美和求善的目标反向而行,此时再与求生汇合起来,形成控制人精神和行为的精神文化,什么样的人间祸殃都可能制造出来。我们民族的专制文化和民众身上的精神枷锁不正是这样产生的吗?

我们的民族缺少理性,教育也缺少理性,所以思想资源的匮乏是必然的。而越是匮乏就越是封闭,越是封闭就越是匮乏。这就使不少学人和教育共同陷入原地循环:用传统文化解释和研究传统文化,指导未来。结果,说来说去还是两千年如何如何,以后要如何如何,还得像以往如何如何。按说,经过五四之后,特别是在当前与世界接轨(主要应是思想文化接轨)的今天,这种封闭式的教育和研究方法应该改变了,可是为什么还继续存在而很少注入理性的活力呢?我们的理性素质太弱了,一代一代人的思想贫血症太重了。

一定要"补血",这就需要现代化的"红桃K":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文化,反观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伦理道德,在同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和大撞击中丰富自己,更新自己,壮大自己,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求美和求善才能拥有一双明亮的不受欺蒙的眼睛,我们的人文科学才不至于沦为纯粹的求生工具,我们的人文科学研究和教育才不会陷入原地循环。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而在教学中渗透、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内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传统文化的光辉,并体现在行动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日常;行动

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借助大学语文课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传统文化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具体的日常行动中,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在知识考试之外,主要还应在行动中验证。

一、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传统文化。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内心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濡染这种文化。

(一)通过热播影视剧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智与美

查看全文

如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文死谏,武死战”,“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但是,从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眼下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如今因特网的出现、网吧的开设,极大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当然网络里健康的可学的东西甚多,这毋庸置疑。但是学生很大程度上是进行网上聊天,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寻求视觉刺激。更多时间是在虚拟世界里生活,以至表现为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甚至表现为对父母不尊重,轻者出言不逊,重者离家出走。还表现为追星热,只知道周迅,不知道鲁迅;只知道张柏芝,不知道毛润之等等。更谈不上知道孔子、孟子、韩非子是何许人也。

那么作为一名当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师身上得到传承,得到发扬光大。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查看全文

浅议《三字经》中的语文教育思想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具有最广泛影响的蒙学教材,是一部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体的既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儿童启蒙读物,相传是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全书380句,采用每句三字且押韵的方法,便于幼儿熟读成诵,在千余字的书中,最大限度了涵盖了历史、地理、自然、人伦等知识。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由此可见,《三字经》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今,“三字经”同样也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幼儿启蒙教育,它不但蕴含着丰富的幼儿启蒙教育故事,还蕴含着很多语文教育思想。

一、认字释义的语文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关键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认字,并在识字中学习典故与字义,丰富自己的语文字词积累,在学习中掌握这些字词的情景运用。特别是学生在背诵《三字经》时,在背诵中逐渐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与阅读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条件下,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再提高学习能力的条件下掌握字词,并在故事与典故中理解字词意义,并能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例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其义就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而在我们生活中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之路,就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玉需要雕琢。人需要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二、文明礼仪的语文教育思想

《三字经》中讲:“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益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更应该融入这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务必从学生的德育着手,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关注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而《中小学生守则》中也明确指出:“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由此可见,这些文明礼仪教育思想不仅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必须,并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传承文化的语文教育思想

查看全文

中医本科生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1加强中医本科人才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医学的发展,始终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断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比如适时吸取了天文历法、地理物候、阴阳五行及人文清理等,将这些知识和理论与人体的调控与认知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这套理论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当前的中医本科生教育中,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1.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本科生的中医思维方式

对于中医本科生教育来说,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提高其运用中医理论的能力。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医理论的形成根植于这种生产方式中产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在中医理论中经常可见到阴阳五行等理论,比如《黄帝内经》就充分吸收了哲学学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一种强调宏观整体、平衡和谐及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如果在中医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则学生无法培养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西医学理论不断冲击中医学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传统中医理论的内涵、思维方式和运用方法。

1.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学生的中医根底

中医本科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医学理论知识,逐步打牢学生的中医学理论功底。由于中医学是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医课程的内容就显得晦涩难懂,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课程的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为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中医理论的特点,并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两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这样的中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毫无疑问,学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传统文化,才能对中医的深刻内涵加深了解。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教学的拓展

1原有教学内容的不同角度的拓展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是来源于美术专业,所以对绘画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较为重视,比如,现在很多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一样,大课时的开设素描、色彩等美术课程。而高校重复性的,大课时的开设美术课程,势必可能僵化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长时间进行针对物体的形体和空间关系的练习,这样就容易使之形成固有的客观判断习惯,而很难主观的去认识这种固有思维以外的构成方式。这势必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墨守成规,使他们潜在的自我创新思维不容易得到开发,也不容易建立起创造型的思维方式。事实上,在艺术设计的众多教学内容中,美术课的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去了解自然,进而去引发自主的设计。所以围绕美术课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的作用,就必须在训练中拓展更为鲜活的内容,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作为美术课的基础。如,静物写生可以训练学生进行必要的画面重组,而不是简单临摹;或者写生过程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创作;这都可以作为原有教学内容的拓展的参考方式,在客观形态的普遍认识中,实现艺术设计创新和创造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多角度地去建立造型与空间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拓展出适合设计专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2借鉴欧美国家艺术设计教学内容

现如今,在信息社会、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形态中,我国现阶段艺术设计产业中的众多设计产品,常常表现出的设计思路有很多是对欧美文化融入,这是提高自身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另一个方面,也使我们对民族的、传统的一些艺术和文化有些谈忘。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必须引导我们的学生去认真学习中西方在设计、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优缺点,这也是当今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中必须去抓紧拓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有着璀璨的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诸如戏剧、书法、绘画、陶瓷、篆刻等艺术都是我们吸收营养博大宝库。有很多的设计或创意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对于现代的设计手段和技巧运用得当,就能使东方的传统美和欧美的现代美进行完美结合。如今,很多优秀的设计产物都是既有本土的区域性和个性化特色,又有新的文化和要素的表现。所以,中西方的文化与审美的综合性教学,也将成拓展的重要内容,使之能在借鉴欧美先进设计思路和技巧的同时,对传统艺术作出承前启后的创新。

3拓展专门的创新型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本来就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如果不去拓展,甚至不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或创意课,是不符合专业设置目标的。虽然很多高校在很多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中都强调要有创新意识,但也不能缺少一门专门以创新和创意为主体的、学习创新和创意方法类型的课程。因此我们就应该把创新和创意的理念提升为一门专门性的技术,不仅仅是建立创新的意识,更应该尽可能地去进行创意实践。这种以创意实践为主的课程可以打破“三大构成”等单项学习的局限性,可以从多个角度实现突破:如一段旋律、一股奇妙的味道,瞬时的意念或片刻的情绪;一个寓言故事或一个有意思的成语,或一句间断的诗句,这些都是可能成为创新的引子。也可以在这种课堂上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图案进行变形,比如以某个名词作为素材,以解构的办法进行训练;或选择不同材料进行综合组合创作等,多方面的创意训练,可以使学生中针对创新和创意得到加强,使其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启发,也能够使学生的逻辑能力与空间发散能力、创意创新等能力得到拓展。

查看全文

试论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意义

一、《笠翁对韵》的价值

《笠翁对韵》作为声律启蒙类儿童启蒙读物蕴含丰富的价值,其具有词汇丰富、中国语言文字特征显著、古代文化常识丰富等价值。(一)词汇量丰富,利于集中识字。《笠翁对韵》使用的词汇十分丰富,算上题目和大标题,总共有6468个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用字,如:“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1]11“红对白,绿对黄,昼永对更长”。[1]73这样的字句儿童熟读后容易记住。书中包含的内容广泛,有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方面的词句。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儿童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而《笠翁对韵》对于儿童集中识字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识字教材。(二)中国语言文字特征显著。汉语言文字有三个突出特点:在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在词汇方面,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其构词功能十分强大;在语法方面,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这三个特点结合起来,产生了这样三个后果: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可以通篇是三字句或四字句、五字句;容易构成对偶;容易押韵。”[2]而《笠翁对韵》全部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其字句对仗韵语,琅琅上口,铿锵悦耳,使儿童在记诵的过程中受到语言美、音韵美、结构美的熏陶。如“春对夏,喜对哀,大手对长才。风清对月朗,地阔对天开”,[3]32“中对外,后对先,树下对花前。玉柱对金屋,叠嶂对平川”。[1]54这样对仗押韵的字句,利于儿童熟读记诵。(三)古代文化常识丰富。《笠翁对韵》所蕴含的古代文化丰富。书中内容广泛,涉及众多器物名、植物名、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典故等常识。如植物名有:菡萏、芙蓉、芍药、芙蕖、苣藤、菖蒲、青筠等。书中提到的植物种类繁多,而有些植物名指代的是一种花,比如荷花的别称就有:菡萏、芙蓉、芙蕖等。历史典故有“管鲍相知,能交忘形胶漆友;廉蔺有隙,终为刎颈死生交”,[1]58“霸王军营,亚父丹心撞玉斗;长安酒市,谪仙狂兴换银龟”[1]17等。《笠翁对韵》中所涉及的典故,能够集合趣味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来讲故事。

二、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现状。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日益完备。在内容方面,首先,所选内容切合儿童的年龄结构和认知方式。当今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民歌、绕口令等。其次,所选课文的题材涉及范围广。在教材中加入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计算机教育和环境保护等内容。既有实用知识类教材也有情感教育类教材。最后,所选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在注重儿童识字的基础上也注重其实用性、生活性和常用性。在形式方面,在部编本教材出现以前,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出现多个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鲁教版等多个版本。各个版本因受用对象、地区不同在选择篇目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也体现出我国小学语文建设繁荣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此外,在教材编排上,方式新颖,突出重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图文并用的编写方式,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条件。另外,当今小学语文教材还具有内容简洁明晰、层次化呈现、重点突出等特点。(二)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育在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但在当今小学语文教材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首先,课文题材限制儿童思维。选文主要集中在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上,但大都被赋予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严肃主题,带有想象性和创新性的课文极少。其次,忽视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查阅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中涉及的大多是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有关农村农民生活的几乎没有,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脱轨的、陌生的。最后,教材中对经典传统文化的选入量不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抛开语文教材,文化的传承、更新和教育意义将面临困境和危机”,[4]应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语文教材中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三、《笠翁对韵》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

在分析了声律启蒙类教材《笠翁对韵》的价值,以及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后,可以清晰看出《笠翁对韵》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蒙以养正,圣功也。”[3]6幼童时期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幼童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对人的一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人一生的成长中,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不仅仅意味着开化蒙昧,更是起着奠基的作用。《笠翁对韵》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具有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一)凸现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笠翁对韵》的语言,特点鲜明,大都为短句、偶句、押韵、对仗。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汉字是一字一音节,可以编成句式整齐的韵语。这样的句子,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易读易背。这种句短韵谐的形式让整篇文章都变得简短押韵,生动有趣,也就减轻了儿童的记忆负担。如“行对卧,听对看,鹿洞对鱼滩。蛟腾对豹变,虎踞对龙蟠”,[1]45“雷对电,雾对霞,蚁阵对蜂衙。寄梅对怀橘,酿酒对烹茶”。[1]69教材语言可适应汉字的形、音特点。(二)针对性强,易学易用。蒙学教材多由专家、学者针对某种目标专门编写,如作古体诗讲究对仗和押韵,而字的平仄和所属韵部不易记住。《笠翁对韵》就是为解决这一难题编写的。这本书运用对句,按韵编排,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背熟了这部书,既记住了常用字所属的韵部,又学到了平仄和对仗的知识,一举多得。这部书就是训练儿童作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儿童学了之后并记住一些词汇就会作一些简单的诗歌,其针对性强,易学易用。这样的特点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应该借鉴的。(三)选文需“两味”。选文要注重“语文味”和“儿童味”。在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础上,要在孩子初学母语的过程中,夯实语文的基本功底,形成较为严格、正规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一定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水平,选取符合儿童阅读、学习的选文,这样教材的“语文味”会更浓。另外,也应该注重“儿童味”,在选文方面,要借鉴《笠翁对韵》的一些优点,注重多选择与儿童的生活有关,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具有“儿童味”的文章。应该去除那些说教色彩较浓,成人口吻较多的内容。研究儿童心理,把儿童生活、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想法融入到教材中来,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教材,精选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文章,増加一些创作文或者儿童文学作品,増加教材的“儿童味”。

查看全文

中职语文教材文言文研究

一、引言

语文学习任务不但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承担着青少年的文化养成和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这一使命,很大程度上需要以语文教材为媒介、通过阅读教学等活动实现[1]。文言文是我们建立起与古人对话,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是现今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而且是语文教材编写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对苏教版中职语文系列教材五册中文言文选文进行分析研究,能为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二、选文概况

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共五册,其中必读课文85篇,自读课文48篇。在必读课文中文言文共24篇,自读课文中文言文14篇,分别占课文总数的18.02%和10.53%。篇目如下:(2012年第一版江苏中职语文教材课本中文言文作品总汇,其中的《沁园春•长沙》、《林黛玉进贾府》两篇文章当作文言文处理)

三、选文分析

(一)编排方式。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主要以文体组织单元,语文教材共有五册,每册由五六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选文,有飞扬的诗情、千古流芳一诗心、心灵的歌吟、文采若云月、文言的津渡、大珠小珠落玉盘、文言的魅力等。不同主题的话题看似不同,但在五册语文书中不同程度地重复出现,如关于诗歌的安排,在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都有呈现,充分体现了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编写者对文言文选文中古诗词的重视,为有效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奠定了基础。但对文言散文的编排只有在第二册、第三册、第五册中有所体现。(二)数量分布。苏教版中职语文五册教材共有文章133篇,其中文言文38篇,占总数的28.57%,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要求。每册文言文篇目数量不等,但基本稳定在5篇以上,基本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兴趣的作用。但是在第一册和第四册中缺少对文言散文的学习;第五册只有文言散文的学习,没有古诗文的学习,从学生学习认知发展规律看,各种选文文学样式数量上应该按由少到多的顺序阶梯排列。(三)年代分布。从选文的年代分布看,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各个年代文学作品都有涉及。以先秦、魏晋两汉、唐宋、五代元明清、现代五个时期划分,先秦选文5篇、魏晋两汉选文4篇、唐宋选文22篇、五代元明清选文6篇、现代选文1篇,分别占总数的13.2%、10.5%、57.9%、15.8%、2.6%。其中唐诗和宋词占主体,先秦与元明清作品相对较少,但大体上每个时期都有所体现,较好地展现了文学发展的延续性,为学生学习各个时期的文学提供了素材。(四)文体。从选文体裁看,苏教版中职语文选文中诗词20篇、散文16篇、戏曲1篇、小说1篇,分别占52.6%、42.1%、2.6%、2.6%。显然,诗词、散文这两种文体占主体,戏剧、小说这两种文体较少。诗词与散文的思想性更易把握,更与时代的要求相贴切,所以其比例较高。这遵循了“高中阶段,以古代文、史、哲经典为主,尤以先秦诸子文和史传文以及唐宋名家诗文为主,其间编入更为系统的古代文化常识”[2]。但在每册语文书中分配不均,这给学生对不同文体连续性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五)题材。从题材分类看,选文中表达个人情感18篇,国家政治8篇,理想抱负6篇,学习教育2篇,爱情故事2篇,戏曲故事1篇,寓言故事1篇,分别占47.4%、21.1%、15.8%、5.3%、5.3%、2.6%。由此可见,苏教版中职语文文言文选文以个人情感、国家政治和理想抱负为主,充分体现了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精神,有效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时代使命。文言文选文中以学习教育为题材的有两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以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有两篇,在欣赏经典古诗文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六)传统文化要素。语文教科书编写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科书编写要富于文化内涵[3]。从传统文化要素看,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有音乐、饮酒、习俗、节日、隐士、爱国等传统文化。如《论语》中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定程度地描写了音乐;李白的《将进酒》、柳永的《雨霖铃》都对中国古代饮酒文化有所体现;李清照的《青玉案•元夕》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热闹的景象;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反映了古时文人隐士文化;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较好地反映了宁死不屈、忠贞爱国的精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