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23:08: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手工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改革
摘要: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手工艺创作是一种更为自由的实践活动。因此,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述手工艺传承重要性、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重要性的基础上,为手工艺和现阶段艺术设计教学的结合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应用改革
在社会改革的不断发展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物质追求,而是更多地向往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设计领域也开始更加注重将手工艺文化和当代艺术设计内容进行结合。将手工艺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在实现手工艺和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同时能够带来良好的文化效应和市场经济效应,一方面充分顺应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和市场机制对专业化设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时代精神。
一、手工艺传承的重要性
手工艺发展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表现在将打磨的兽骨作为一种装饰品。手工艺的概念包含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技巧和智慧。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更为注重对技艺的传授和培养,现代手工艺的发展在注重技艺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视技巧和艺术表达的联系。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满足人们传递知识的需要,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在家庭、村落和手工作坊之间营造了一定稳定的环境,能够保证手工艺的稳定发展。手工艺传承最为基本的内容是手工技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手工艺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下掌握手工艺产品的生产技巧和相关的艺术理论法则,提升手工艺术设计的美感。手工艺课程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对传统手工艺的良性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课程的合理配置将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型传承,既保留传统手工艺优秀精华,又能根据时代要求赋予手工艺新的生命力。
二、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改革的重要性
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伴随着我国传统民俗的嬗变,许多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日渐消失。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活化的民间手工艺表现,不但需要人们对传统艺术产生一种热爱之情,而且需要在发展过程当中赋予传统艺术一种全新的发展活力。在后期的民间手工艺课程教学当中,学生需要不断深入民俗文化之中,将传统艺术内涵充分融入现代化的文化之中,进而实现对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其未来的延续,也为进一步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文化;创新
手工艺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当中的重要构成内容,是我国民族发展当中延续至今的重要文化内容。我国民间手工艺是通过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而创造出来的,并且与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相融合,融入了造物哲学、自然观念、材料工艺、价值理念以及审美情趣等。传统民间手工艺与历史当中所延续的经典内容有所不同,也不是对现当代一些大众文化进行复制和克隆,其所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独有的创造力,是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特殊表现内容。
一、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民间手工艺可以说是时间和智慧的重要产物,是在人类实践过程当中构建形成的具体产物,同时也是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当中的重要典型代表。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传统民间手工艺同样是社会中一切生活方式的主要承担者,作为特殊的媒介载体,承载着主要的文化内容,不仅仅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且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例如宋代的陶瓷、染织、料器等门类的手工艺品,无论是造型风格还是装饰纹样,都以清秀含蓄、富于内涵而区别于前一时期的手工艺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其手工艺品大多保留着粗犷质朴的民族特色。
二、地域性民间手工艺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间手工艺现状及传承策略
摘要: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构建着中华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体系,它代表着回族民间艺术的勤劳智慧,为中华民族艺术增添了无限光彩。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有着种类多、样式巧、色彩艳的特点。通过对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现状梳理和传承策略的探讨研究,结合学科发展趋势,探索民间手工艺的传播策略,为关中地区回族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与建设作出思考。
关键词:关中回族;手工艺;现状;传承
民间手工艺的存在,建构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本着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的考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颁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旨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上陕西曾是中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陕西的回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关中地区,沿渭河两岸分布,西至凤翔,东达大荔,与中部西安地区连成一片。由于此种地理位置的分布,将该地区的回族称之为“关中回族”。相较于“西安回族”,“关中回族”的称谓涵盖面更广,历史的厚重感也更加强烈。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种类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作为民间艺术大的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对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现状的梳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而这也是对民族档案资料的有效搜集与整理。
一、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现状
回族民间艺术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与传统文化,其中主要以民间手工艺的表现为主,民族特性浓郁。元代回族的“大食瓶”堪称经典,制作精美,造型美观,形态高雅,被称为回族民间艺术中的精品。除此之外,元代回族还擅长加工金银首饰,造型灵动精巧,美观大方,样式丰富,受到大众的追捧。明朝回族在制铜和制瓷方面有所成就。这是根源于伊斯兰文化,铜器的性质极具民族特色,如宣德炉制作的铜器,从选料到装饰式样,极为精美,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制瓷方面,“回青”是最为重大的贡献,这种原料的运用,可以在瓷器上将“回回花纹”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龙、凤、梅、竹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清代以来,回族的民间手工艺发展相对广泛,种类多样,有回族制作的陶瓷花瓶、陶瓷盘碟、玻璃画、箱框画、熏香炉、盖碗、地毯、刺绣、纺织以及建筑中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等。(1)现在,民间艺术已经不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在工业领域的强势崛起,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被机械化大生产取代。分析原因:其一,标准化的机器大生产,以极低廉的价格与高效的生产迅速抢占市场;其二,由于多数民间手工艺具有口头性、活态性的特征,依赖心口相传的方式,导致传承困难,资源搜集匮乏,民间手工艺陷入到后继无人的地步。为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先后三次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陕西省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便是涉及关中回族的非物质文化。同时,由于回族分散全国,因此关中回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拥有着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刺绣等等。今天的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主要有刺绣、剪纸、面花、雕刻、镜子、地毯等,各具特色。由于时代的变迁,民间手工艺的时代特性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对于回族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它不像维吾尔族和藏族具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回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因此回族的民间手工艺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点。
二、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研究概述
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刺绣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工艺文化中重要的艺术瑰宝,在长期的发展中结合地域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技艺术语和一套完整的绣法技艺体系。将图案设计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笔墨线条融汇于针线艺术中,为当代服装设计增加了独特的人文魅力。为此,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应强化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引入,更好的完成传统刺绣手工艺的创新传承,实现对传统纺织技艺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抢救。
【关键词】传统刺绣;手工艺;服装设计;教学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丰富而璀璨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其中刺绣手工艺作为服装最古老的装饰艺术,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和人文价值为现代服饰设计赋予极其深厚的个性魅力。然而,目前对传统刺绣手工艺引入现代服装设计课堂教学的研究较少,且多留于形式化、表面化,对服饰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无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刺绣手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讨,从而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学资源。
1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引入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现状
传统刺绣图案色彩变化细腻、肌理效果凸出,具有区别于现代机械化加工形态的图案形态特征。不同地区刺绣工艺鉴于审美差异、民俗特色、针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刺绣艺术表达上各具魅力,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在现代服装设计尤其是高级定制服装中应用极为常见。但鉴于其制作周期长、种类多、成本高,且受“快时尚”等营销模式的影响,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多简要介绍其名称分类及艺术特色。具体工艺技法、应用方式及时尚化创新手段等等均较少涉及。大部分学生对刺绣手工艺认知较为浅薄,仅停留于对概念的简单认知,不但不了解刺绣手工艺的文化魅力,也不了解具体的工艺特色,在具体设计应用时难以巧妙应用、推陈出新。
2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传统手工艺在特殊教育的传承路径研究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价值,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职业教育是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获得传统手工艺职业能力,实现就业与创业的根本途径。高等特殊教育是面向高中文化水平的残疾学生,通过“职业+学历”的形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高等特殊教育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优势,担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切实加强残障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职业能力教育,从而实现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共赢的效果。
一、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传承的困境
(一)专业设置薄弱,听障生的优势有待开发。虽然越来越多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已经认识到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进高等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对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笔者通过对全国24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只有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少数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开设了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对听障大学生实施比较系统的传统手工艺职业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而多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以及美术绘画等常规专业,没有注重对听障学生优势与潜能的开发,导致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处于一种薄弱边缘的状态。听障大学生由于失去听觉,其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因为代偿功能,其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1〕。而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是手工之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艺性和独立操作性。因此,听障学生对于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普通人相比更具有优势和契合性。(二)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同类专业的设置模式,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并没有根据听障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虽然有些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也开设了一两门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选修课程,并通过学术讲座和田野调查等多种形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比较零碎。整体来说,高等特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特色,听障大学生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质量不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强。(三)师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团队建设实效有待提升。作为高等特殊教育传统手工艺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特殊教育知识,而且还需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艺。而一方面,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教师缺乏手工艺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技能,还不能完全胜任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指导。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高校聘请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园”的实际成效却并不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只是到学校开设几次讲座,并没有定期进入课堂给学生手把手地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四)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有待多元化。基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传承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等特点,需要国家的帮扶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建立政府、残联、行业协会和文化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由于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扶持和资源协调等方面支持的不足,以及学校与地方残联、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社区等各级社会组织合作深度不够,导致高等特殊院校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设备、资金与师资等投入机制的不健全。
二、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传承路径
(一)加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建设,科学开发听障学生的优势。第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应该借助学校现有的美术学和设计学等相关艺术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辐射力,同时依托地方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与文化产业优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适合听障学生就业和自我创业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既懂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专业和技能,又精通市场法则、现代意识、创新能力的传承者和职业者,这将会促进我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得到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2〕。第二,科学开发听障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首先,学校通过聘请手工艺大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选拔考核团队,依据《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系统》对听障学生开展职业能力、人格特征和职业兴趣的科学测验,对他们的言语能力、形状知觉、手眼协调、坚持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严谨能力等进行系统分析〔3〕,选拔出对传统手工艺有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的学生。其次,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新组合成学习小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对听障大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手工艺人才培养。(二)构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构建理论性、传习性和拓展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模块。构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应该结合艺术专业自身的特点,不仅需要开设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课程,而且更要开设专门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技能和校内外拓展性课程。第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分步骤渗透、融入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之中〔4〕。第一步,在通识课程中增加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用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熏陶听障大学生,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第二步,在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中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种类、造型、色彩及其审美特点等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渗透,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的转变。第三步,在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中以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灵感来源,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元素和审美特点吸纳、融合、转化到学生的创意设计项目中,创新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契合时代审美的传统手工艺衍生产品。(三)组建“特殊艺术教育教师+传承人”教学团队,提升传承实效。第一,加强艺术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一方面,艺术专业教师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拜师学艺和田野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文化、工艺技艺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学习,树立起保护与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鼓励艺术专业教师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结对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设计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编写教材,共同承担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教学任务。第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园”传承活动的成效。一是可以聘请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进校园举办学术讲座和艺术展演活动,让全校师生近距离地接触地方优秀传统手工艺,并领略地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可以聘请传承人进课堂承担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手把手地传授学生手工艺技艺,将现代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学徒传授相结合。三是学校可以聘请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成立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共同选拔人才,进入大师工作室,接受传统师徒制的培养。这部分在大师工作室“拜师学艺”的大学生应不仅具有图形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创新设计能力,而且还精通传统手工艺技艺和文化内涵。他们当中的优秀者将会被选拔为传承人或文创设计人员,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工作或自我创业,成为新时代的传统手工艺传承者和创作者。(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传承发展。第一,搭建校内外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学校要与地方残联、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及社区等组织加强合作,共建校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就业基地。具体措施有:一方面,通过在校内建立传统手工艺实训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搭建集科学研究、教学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和地方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及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机构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习基地和文化创新创业基地,使得校内外基地互为补充、开放共享,既可以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多元立体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研究和素质教育的场所,还可以为广大社会残疾人手工艺职业技能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服务。第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首先,政府是残疾人参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主要的支持主体,尤其是《“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和《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6-2020年)》文件的出台,都明确提出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促进就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定、资金扶持、资源协调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举措为残疾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具体的支持保障。其次,要充分发挥残联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学校要与地方残联、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和社区等组织加强合作,为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提供设备、资金、师资和就业等多方面的支持。第三,为了更好地开展残疾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和虚拟平台,大力宣传残疾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同时也可以与专业的文创虚拟平台、实体平台开展跨界合作,帮助残疾学生展示与销售传统手工艺作品。
参考文献:
当代手工艺术创作与批评探讨
近年,关于工艺美术或手工艺术的展览和讨论的热度渐高,诸如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展、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中国好手艺展、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等,均已成为规模性的系列年度展。2019年9月,“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启幕,通过“学术发现,思想叙事”的策划主旨,呈现当代手工艺术的群体面貌。“三重阶”语出《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在承续古今工艺的展览序列中,传统与当代文化的源流贯穿其中。它以“遗所思、忽如寄、道无因”三个篇章的视角探讨了手工艺的当代发展道路。总策展人杭间教授在“文脉、美学、活化——当代手工艺的三条道路”研讨会主旨发言中阐述:“我们从‘民生’角度,讨论当代手工艺的价值观,并试图建立手工艺‘结构’体系。”这样的核心思想,既是此次展览的起点,也是此系列展的原点。2022年6月,第二届“三重阶——中国当代手工艺学术提名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启幕,展览的三个篇章延用“遗所思、忽如寄、道无因”,但在具体主题的策划中更加强化问题的导向。“‘承接’是我们对中国当代手工艺术发展的总体判断,三重之‘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的‘多’,并非一定是三条道路,另外,除了多,其实还包含着一种预言式的情绪——对由于科技快速发展手工艺术总有一天将会彻底‘变化’的忧愁……于是,第二届‘三重阶’我们也从选择‘人’(艺术家)重新开始。我们不是选择适合意图的作品,而是追寻人在技艺和材料上的精神世界。”展览前言既有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隐意,又有对新事物中内涵思想的不断探寻及生发,相比第一届对作品类型的分析转变为第二届对艺术家个人的关注有了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源于他们对技艺和材料的精神性把握。可以看出,创作生态是中国当代手工艺术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构成,批评建构的主体是人作为创作思考以及精神叙事之切要。
一、遗所思:传统经典的技术转向
“遗所思”语出《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传统手工艺术注重功能,技术为功能服务延续至今。吴光荣在序中有言,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一些功能与形态的变化,使传统的一些器物失去了作用,或由新的材料取代,但对于功能性的要求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功能”入手,当代手工艺术创作方法借助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从创作来看,无论是对材料处理、技术加工、成型、创新等,与传统手工艺术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是人们本能地对技术的追求表现。传统经典与技术转向是当代手工艺术创作的一大特点,不论形式追随功能还是依附功能,它总是将典雅再现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中。浙江安吉盛产竹,竹编在当代手工艺术中的存在切合生活之需。崔凯杰的竹编作品《竹架》经郁制、拼嵌、装修和火制等工艺而成,其文人特性从自在之物转化为我之物,是文房器物的典例。它的工艺之精微让本性朴实的原材料显现典雅气质,被赋予新的活力。如今,他又与季存尝试将竹编进行解构,将竹篾制作进行技术化处理以及进行竹家具榫卯研究,这种对于技术提升的创作进化,显然是关于传统材料与技术的对话,并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技艺恢复与革新。同时,新式的竹编技艺反哺乡村,给乡村在地文化复兴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自然结构产生“与生态共存”的当代模式,继而可以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有机交融,唤起文化自觉的“技术”价值,在协同创新中给当代手工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创作空间(图1)。葛志文的石雕作品“大象无形·写意砚台系列”以素朴的“自然的真实”为美。角落弃石,其本无华,经过人的审美和创造便有了生命和情感。因此,一石一木、一残藕一枯枝皆是他的审美对象,纯粹的自然物便成了承载情感与思想、富有生命的物件。这与守仁先生“心外无物”的思想相一致。他还认为,写意和其他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只是手段,最终要回归到“真善美”的思想要义。选材上,他结合材料本身的特质创作,因物随形,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他运用材质的天然石皮进行俏色设计,以写实的表现形式精心雕刻,在继承并掌握传统石雕工艺技法上,充分运用技法展现材质之美。虽说天工不可夺,但在他技艺与审美的表现中,已展现出设计与技术转向的关系。不论竹工艺还是石雕艺术,包括骨木镶嵌、藏毯、陶艺、金工及工具、家具、雕版、缂丝、唐卡、漆艺、玻璃等,都围绕材料特性展现了传统经典的自然美学与技术转向的在地性(图2)。
二、忽如寄:“纯艺术”的美学自觉
“忽如寄”语出《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金晓依在序中有言,在讨论手工艺术之“纯艺术”与美学自觉的基础上,至少有两种倾向。一是对传统的经典艺术化的极致追求,他们带着对工艺的热爱,突破身后的丰厚历史,渴望成为一种新的“传统”。二是在大环境中生发创作的美学自觉或文化自觉,在“纯艺术”的创作上与新的“传统”拉开距离,又与新的“旧物”保持不同。唐明修的漆艺作品《臼》与“漆园”有着独特的思考,是当代漆艺的重要探索者。他对自然中经过无数次风雨洗礼而留下的奇妙痕迹,深有同感。借用麻布、大漆、藤蔓等材料,对漆的艺术观念表达生发感悟。在他的作品中,首先是对人的自我本性的反思,通过创作方法与经验的更新与迭代,以至叩问漆艺作品内在的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其次是对创作的自我批评的方式,转向漆艺语言的系统建构。这样的思想迸发应该与他近年的生活有关,1994年他在福州北峰山中建造漆园,后来在跌落的经历中让他对生命的认识更深刻、对艺术的感悟更自然。余生孤独是艺术精神上的,是“漆园”复苏了他,也是他复苏了“漆园”(图3)。吴光荣的稿本作品《吴山樵舍纪事》是一本手艺日记,采用旧时文人们常用的记事习惯,以传统的行书书写方式,并用宣纸、楠木等装订而成。曾经从学于装潢专业的他,毕业转而进行紫砂创作,打破了传统壶艺,成就了“摔壶”系列,并对文献研究颇有见地,反映了他对手艺的执着与热爱。他喜读书,收藏书,又擅于做书,时常把购买的旧书翻新。将传统的线装形式呈现,这在当下书写方式改变以及互联网流行的时代里,很难再见到这种传统手艺,因此,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他说:“传统手艺之经典,是手艺人灵魂之所在,是手艺思想之体现,是众人智慧之表现。”换个角度对传统材料与生活方式再认识,对于个人而言,是一段生活的日常记录;对于社会而言,是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亲身体会;对文化而言,却是在逐渐消失的手艺中延续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致与典雅(图4)。
三、道无因:当代思想的观念重构
传统盘扣手工艺设计创新策略
摘要:让传统手工艺制作、民族纹样元素与现代人的审美、功能性相结合,更好地传承这门民族手工艺。分析了盘扣的起源发展,并从手工盘扣制作复杂,成本高;传承人缺乏;应用局限较大;缺乏质量监管这几个角度来阐述现阶段盘扣手工艺的发展困境。提出盘扣创新设计的四个策略。结论:该策略可为盘扣手工艺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盘扣;创新;文创
近年来,国家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2017年2月23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并且提出到2020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提到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为重点领域,支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非遗”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资源与素材得到了丰富。早在2009年,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被上海市政府列入第二批上海市级非遗名录,曾经仅靠着以盘扣皇后的珊丽娜为代表的少数人传承着这濒临灭绝的传统盘扣技艺,现在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是“盘扣”还是很难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这是保护非遗最大的难点。而非遗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都具备了潜在的价值,如果将“非遗”进行创意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让“非遗”走向大众生活,打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一扇大门。
一、传统盘扣手工艺的设计起源
盘扣起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逐渐普及,在民国时期到达巅峰,一直被沿用至今。盘扣最开始是从古老的“结”发展而来的,那时要使衣服即合身又能保暖,只能用绳子、带子之类的来系扣、打结。在功能性上看来,是束衣之“结”;在装饰性上看来,是美化之“结”;在寓意上看来,是吉祥之“结”。在盛唐时期,人们开始讲究其穿着打扮,有人把手工盘花当作配饰挂在身上,就这样形成了盘扣的雏形,元明以后,盘扣被用作固定衣襟,大多使用于女装常服,而盘花则是取材民族纹样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及至清初时期,大多数的服装将以前的宽衣大袖改为了窄袖筒身,以袍、褂、衫、裤为主,而衣襟也将带子、绳子改为了用盘扣。满族是个马上民族,需要衣服紧身才有利于射猎,盘扣因此用于了大量满族服饰,成为了满族服饰代表性元素之一,盘扣也到达了发展顶峰。再到民国时期,服装以传统旗袍为主,而盘扣则成为衣襟上画龙点睛的装饰之物,富含有传统民族风韵。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旗袍、马褂上仍保留用盘扣来固定衣襟,不仅好看而且实用。它延续了中国结的编制手工艺,运用细腻且温婉的手工扦边和盘花扣,表现出其文化艺术以及内心的夙愿,精巧的盘扣中蕴含着精致。经历了绳、结、带、多个阶段后,盘扣慢慢的形成自己独有的形式,从简单的直形扣到有着各式各样形态的梅花扣、蝴蝶扣、燕子扣等,图案的取材多选自大自然的花草植物以及动物。盘扣不仅是外表所看起来的精致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个“盘”字将这民族风韵与美好期盼深深地盘在了一起,这也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也使盘扣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中标志性的元素之一。
二、传统盘扣手工艺的发展困境
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论文
一、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
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室内装饰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同的装饰给人不同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感受。房子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家居产品满足了人们在审美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可见装饰艺术对我们的家居生活会越来越重要,家居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在我国的家居产品设计中,大部分的产品看见都有一样的视觉感觉,大家都互相的借鉴,缺乏了自己的原创精神,使产品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也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人们对家居产品有了不一样的要求,所以精细的手工艺品在未来的家居产品中会逐步登上发展的舞台。手工艺产品本身就区别于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任何一个手工艺的产品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是不应该随着机械化产品出现而消逝的,我们应该在随着当下的流行趋势,结合手工艺的技术去创造出更独特的美,去为我们的家居环境创造更独特的味道,也为现在的室内设计锦上添花。
二、当下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流行趋势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思想上都有了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在面对家居装饰品这一选择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都想去选择一些与自己的个性相符,更加具有独特特征的产品去装饰自己的家庭环境。所以一些具有浓烈的历史感的产品逐渐被大家所喜欢,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复古”和“怀旧”等之类的一些词语。随着这一个流行的趋势,手工艺产品更加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也具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相信在未来的家居饰品发展中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同产品的设计,都表现了一定的含义,给以室内空间不一样的视觉环境,也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设计,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潮流,但是我们却离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越来越远。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关键,在家居饰品中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结合。例如:我国的书法、京剧脸谱、皮影等等,也可以运用我国传统元素的一些传统图案结合。例如:龙凤纹祥、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等。利用这些传统的艺术、传统的元素,顺应时代“复古”和“怀旧”发展的趋势发展家居饰品,创造更有文化氛围,更有文化意义的生活环境。
三、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体现传统艺术
听说英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在为了秀场上使用的一块绣片时,寻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绣娘,并且为绣娘传统的技艺支付了高价,这就是传统手艺的独特之处,相信在家居饰品中能够更有价值。接下来将从几个对传统手工艺的运用上,结合实际简单的探析一下家居手工艺产品的设计与研究。
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资源分析
摘要: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之一,刺绣手工艺资源有助于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想象力和创作水平。文章尝试将刺绣手工艺术资源融合渗透到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结果证实能丰富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资源,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和应用,拓宽教学思路。
关键词:刺绣手工艺;创新融合;艺术设计;实施策略
刺绣是我国传统工艺中重要的艺术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图案精美灵动,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市场上销售刺绣产品基本上都是机械刺绣,这对我国刺绣手工艺的发展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力,学习刺绣手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随着教学本土化创新改革,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融入刺绣手工艺,创设更新颖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探索能力,艺术设计类的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艺术审美能力。通过充分探析刺绣手工艺的内在审美性、艺术性、实用性、寓意内涵,将其巧妙融合到设计教学中,激发学生动手创造力和分析力,不仅能够更好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艺术,还能拓宽学生思维,为艺术设计拓宽灵感和思路。
1刺绣手工艺具有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合的优势
刺绣手工艺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价值。第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刺绣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它是人们用针和线在绣布上添加内容表达思想情感,不仅美观而且传达了绣者的愿景和情怀,传承了中华文化,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融入刺绣内容,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使命感。第二,刺绣艺术的学习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具有共通性。设计专业教学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并总结,这也恰恰符合刺绣的动手创作特点,利于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和活学活用。第三,利于帮助学生保持初心,养成良好的创作习惯。刺绣是细腻的工作,需要很强的专注力、耐力、定力等个人品质,刺绣手工艺转换为艺术设计教材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更加细腻及专注的品质,比如色彩的搭配和应用,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品质。第四,培养学生更全面的综合能力。刺绣过程需要动眼、动脑、动手,需要在色彩、线条、构图、技巧等方面认真观察、动脑构思、动手制作,而这些恰恰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所需要培养的能力,借鉴刺绣的基本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激发学生潜在创造能力。
2刺绣手工艺转化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资源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传统手工艺视觉元素提取的应用
摘要: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传统的设计理念结合了现代的设计方法,基于传统手工艺梅山剪纸的文化基因,提取了梅山剪纸中的视觉元素并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将其应用在现代产品的设计中。结果发现结合现代设计方法,梅山剪纸可以很好的融入现代设计中,这样会赋予梅山剪纸新的意义,通过将梅山剪纸应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对传统手工艺的设计方法创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化基因;传统手工艺;视觉元素;设计创新
一、引言
传统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手工方式制作出拥有特别艺术价值与魅力的产品。这是人们在生活中根据自身的审美进行创作积累最终得到的创造物品的经验,也是在农业社会里人们生产生活用品的主要方式[1]。但是,在机械工艺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手工艺品被机械代替了手工,传统手工艺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未来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提出应该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保证传统手工艺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为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有学者认为应该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改善了传承方式才能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更好的传承[2]。有学者认为作为生活中的艺术,传统手工艺的存在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不仅要传承其工艺本质,还需要通过建立学科给传统手工艺一个新的定义[3]。有学者认为应该把现代设计标准化的方法引入到传统的手工艺品的制作中,在布料,陶制品中加入传统手工艺里面的视觉符号进行产品设计[4]。由此可见,还是有很多人无法割舍传统手工艺拥有的独特魅力,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备受关注。综上所述,本文使用了传统理念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手工艺梅山剪纸进行了设计创新,并且应用到现代产品中。为传统手工艺的设计方法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方法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需求来进行创造,也就是应用“师法自然”的设计方法和“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5]。从始至终都要牢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在设计内容和形式时遵循中和之道。在设计秩序方面,要懂“礼”用“礼”,这样的产品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文化基因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文化基因是有一定形态的可以直接表现出来的,而隐形文化基因是深层次的,包含了各种制度观念,也涉及到各种礼仪文化[6]。因此在传统手工艺进行设计时,要将手工艺中存在的文化基因考虑进去,充分结合文化基因才能表现出传统手工艺蕴含的独特魅力。本文会根据文化基因对传统手工艺的视觉元素进行提取与转化,传统手工艺中的视觉元素的提取与转化方法如表1所示。本文将传统的造物理念与现代的设计方法相结合,对传统手工艺梅山剪纸的元素提取与再设计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