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7:11: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民俗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建筑彩画民俗文化表现
生活在…切以“礼”为核心文化氛围中的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已经习惯了借助“礼”的形式来表达政治诉求及统治方式。“礼’是衣食住行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因此也成为建筑营造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时的建筑彩画已经超出了形式本身的意义,变成了一种直接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民俗艺术的根在民俗,它是民众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的一种艺术性表现方式。在现实的民俗社会中,民俗也是以民俗文化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民俗文化符号是民俗得以世代相承的中介。民俗文化符号都具有象征性,建筑彩画亦如此。象征性是民俗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民俗表现的基本方式,这在建筑彩画的题材中表现尤为突出。仲富兰在《民俗传播学》中指出:“民俗文化符号是民俗文化赖以世代传承的主要载体,它是以象征的方式,通过语言和某种物象、图像、事象作为符号,来表达特定意义,传递特定信息的。”因此,从根源上讲民俗艺术符号是包含在民俗文化符号的大家庭中的,因此它必然具有象征性,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而存在。无论从民俗的层面还是从艺术的层面来看,民俗艺术作品都只能是一种象征符号。民俗艺术作为象征符号,比较明显地体现在民俗艺术作品形式与民俗文化的深刻关联上。象征符号“是某种因自己和对象之间有着一定惯常的或习惯的联想的‘规则’而作为符号起作用的东西。象征符号都是特定文化的结晶标志,其中积淀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作为象征符号的彩画民俗艺术作品往往表现为一种约定俗成。它们是在一定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要依赖于联想和习惯心理来进行解读和接受,范围之外则很难被理解。
一、建筑彩画的等级观
以宫廷题材为主的和玺彩画即是明清建筑彩画中“礼”观的一种彩画类型,和玺的意思就是采用和氏璧做成的玉玺,盒子里画一条龙,就等于将玉玺枋在盒内。因此在内容上显示出高人_等,与众不同,即所谓“明阶级,别贵贱”,通过彩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炫耀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壮不丽,岂传万世”,壮丽的宫殿给人的感情以强烈的刺激,这种状态下的彩画主要体现在以龙风题材为主的皇家宫殿上,采用大量的金粉与金箔,以五彩斑斓的彩画来烘托皇家宫殿的高贵。如北京故宫内的宁寿宫所作的和玺彩画,画在大殿的额枋上,彩画内容以龙风图案为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纹图案是封建社会权威的象征,象征最高层次的威严。早在商代,龙的形象已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有致,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显示出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折射出一种威严神圣的图腾理念。封建帝王为了维护其统治,也力图用龙崇拜的观念去统摄他们的臣民。试想从太极上的龙头吐水和御路上姿态各异的龙,到大殿内的蟠龙柱,再到殿顶的团龙天花以及内外檐和梁架上腾云驾雾的龙,组成了一个群龙环抱的殿堂。帝王在处理政务时需要庄严肃穆和雍容华贵的殿堂,当帝王坐在太和殿处理政务时,在群龙环绕的空间,以真龙天子自诩的帝王顿感祥瑞,唯我独尊,权威赫赫,臣民们也会被这种氛围震慑而俯首于神圣不可冒犯的“真龙天子”,惟命是从。因此居住在紫禁城里的人们,有理由相信自己就是天下的主宰。因为这座天下唯我独尊的皇宫建筑,是按照天子之礼来布置的。那举世无双的宏伟华丽,那绝对突出中心的中轴线布局,无不使人感到祖先的伟大和自身地位的尊贵,中国的帝王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他们怎么能不感到自己的祖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祖先,怎么能不感到他们所处的位置是天下的中心呢?居宫内的帝王们是这样想的,同样,身在宫外的百姓们,当他们看着那威严赫赫、不可僭越金碧辉煌的建筑彩画时,也是这样想的。在古代中国,气氛的神秘性是专制权力的保障,也是把他们和人民远远分隔开来的最好屏障,是保持他们神秘威严的手段。毫无疑问,建筑彩画的等级观加强了这种感受。
二、建筑彩画的民俗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由人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创造出来的,必定会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建筑彩画也不例外。这种带有强烈等级气息的文化形态,应着封建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会随着封建社会的演进而改变,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风俗是跟随社会的前进而前进的,它不断调整自己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面,实现了性质和功能的转化。”封建社会初期,彩画开始广泛应用于木构架建筑的藻井、斗拱、门楣和柱壁之上。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建筑彩画在封建社会末期变得成熟化、规范化。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彩画,尤其是苏式彩画中,吉祥图案成为应用极,“的重要题材到了明清时期,则已发展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这些吉祥图案大多绘制于梁枋之上,或为花果草木、鸟兽虫鱼,或为人物建筑、雕刻摆设,或直接利用文字和各种图案纹样,充分表达了百姓对吉庆祥瑞、幸福美满的向往。建筑彩画艺术题材丰富,与民众生活有着必然的联系,人们在想象中期待平安、富足、健康。民间建筑彩画中所传达的感情,即祈子延寿、多财多福、攘灾驱邪等,蕴涵着先民驱害避恶、祈祥迎瑞、寄托夙愿的美好愿望,凝聚着中华民族宽厚仁慈、乐观向上的品格,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从中不难看出这些主题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这也是老百姓简单想法的直接表现。建筑彩画中的风景花鸟彩画令人轻松愉悦,人们将风景花鸟画入彩画内并艺术化的再现自然,这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融合,无疑是画师们匠心独具的艺术创造。这类题材反映自然生活中的山川I河流、飞鸟鱼虫、梅兰竹菊等,人们将生活的情趣寄托于自然景物中的山水、花草之间。牡丹、梅花、翠竹、松树、兰花、菊花、荷花、灵芝、石榴、佛手等是彩画中常见的植物图案,与花卉作品同时构图的禽鸟多采用凤凰、仙鹤、鸳鸯、喜鹊等,彩画由图案和画题相互交错,从而形成多变的画面。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各种花卉是受人们喜爱的,花叶的颜色是有生命的色彩,所以花是魅力的象征。远古先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开始种植花卉和以花卉作为装饰图案,如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出土有距今七千年前的荷花粉化石,说明我们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将花作为彩画图案,凡花开之地都会给人_种生机勃勃的美感。花以它的姿色、风韵和香味给人以美的享受,众花之中,古人又将梅兰竹菊四君子入画,这“四君子”都代表着高洁的品质,其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寓意,因此这些花往往又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幸福、吉利、友谊的礼品,馈赠亲友。建筑彩画中的花鸟让人们看了会联想到百花盛开,永不凋谢的景象,古代工匠们绘制彩画时选择和确定的题材内容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总结出来的。如御花园内伏碧亭天花彩画的图案为四季花,有红色的花朵,也有白色的花朵,还有黄色的花朵……各色花朵大小各异,形状不同就像花园中百花争奇斗艳一样,它以多姿多彩的画面,千变万化的图像,绚丽华美的色彩充分显示出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建筑彩画的文化形态与价值体系
传统泥老虎形象设计中民俗文化分析
摘要:民间艺术缘起于民间,其形式和种类繁多,从大型的民间活动到精巧的把玩物件,都体现着劳动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民间玩具是民间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玩具常常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其中往往有着驱邪避灾等寓意,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高密;泥老虎;文化寓意
民间艺术缘起于民间,其形式和种类繁多,从大型的民间活动到精巧的把玩物件,都体现着劳动人民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民间艺术之中,玩具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一类物件不论是在造型还是在制式上往往都颇为巧妙,其好看又好玩的特点使其既受到了儿童的青睐,又吸引了很多成年人。民间玩具常常包含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往往有着驱邪避灾等寓意。
一、高密泥老虎
在山东潍坊的高密地区有着这样一种富有特色的民间玩具——泥老虎。泥老虎在高密当地及其周边地区影响很大,每年的春节前后,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几家出售泥老虎玩具的店家或摆摊的商贩。当地民间传有高密“三绝”的说法,即剪纸、年画和泥塑[1]。高密的泥塑在当地十分出名,最知名的产地是聂家庄。聂家庄泥塑相传始于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其先祖由河北泊镇迁徙而来[2],推测或与当时饥荒引发的人口流动有关。至清代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发展至鼎盛时期。如今聂家庄泥塑在周边地区已是人尽皆知,老人在谈及聂家庄泥塑时常有一段顺口溜“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可见当地泥塑发展之盛[3]。此地制作的泥塑种类广泛,各类题材均有涉及[4],主要有动物题材、人物题材及生活题材等。其中,泥老虎是高密泥塑之中知名度最高的作品题材。
二、泥老虎与民间文化的交织
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构建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传统村落逐渐解体,常德民俗文化日渐失去其传承主体和载体,在此背景下,常德地区传统民俗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面临挑战,如何创新保护、传承和推广的新路径变成当务之急。本课题以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等综合性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
关键词: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传承
民俗即民间文化,由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其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逐渐形成的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发展当地经济及人文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民俗起源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是某个地区或民族中的大众所创造,其共享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起源于群体生活的社会需要,在特定的族群、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并不断扩展和演变[1]。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传统村落逐渐解体、具体表现在乡村文化日益凋敝以及乡村文化集体“失忆”等问题,传统民俗文化失去传承主体,其载体也日渐式微。因此如何加强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变得非常有意义。有大量学者在研究如何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如学者马妮在2019年1月撰写的文字《常德民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中提出从数字化保护角度出发需构建互联网平台,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民俗文化保护的规范化;2014年学者张文刚、李云安撰写的文章《常德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屈原民俗及其保护》中提出建构屈原民俗生态场,并将其应用与常德文化名城的建设之中,从而使之融入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从他们的文献当中发现有学者考虑用数字化的形式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但当前网络上关于常德地区的民俗文化的信息较为零散,且以静态的电子化结构居多,还没有发现完整、全面的相关网站或平台。在此背景下,结合当前的“互联网+”环境,构建一个“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它将打破当前常德地区传统民俗简单、零散、静态的电子化结构,融入声音、视频、动画、等来全面、具体的展示常德地区的传统民俗[2]。
本文以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文字等综合性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通过常德民俗文化数据库、网站、公众号建设来构建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具体如下。
1常德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研究途径
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文化空间,在留存和展现地域特色、区域文化、民俗风情上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和互联网打破地域疆界、流行文化的入侵,依托于特定地域、人文的文化表现形态随之变得脆弱,如何留存、保护和推广民俗文化成为重要的课题。通过对常德地区民俗数字化信息的采集、整理,构建民俗数字博物馆,可不受时空限制,实现民俗文化更为全面和自由的传播与推广,本研究中具体的研究途径如图1所示。
旅游发展中的民俗文化思考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民俗旅游,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论述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最后就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策略。
民俗文化是一种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这是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过滤、筛选和沉淀,从而凝聚在民众的心理机构中的深层文化。
民俗文化在现代的旅游资源中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工匠精神在民俗文化繁荣的作用
【摘要】神出妙处唯匠心,唯有胸怀匠心,才能心无旁骛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书写不凡的辉煌,传承精神和榜样引领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在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中,以烟火气的表达,讲述优秀民俗文化故事,进一步展示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与穿越时代的意义。对于大多数民俗艺人而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一种事业追求,工作荣耀更是一种生命守望,能够在专业中坚守,在坚守中沉淀,在沉淀中发展,才能开创新篇章,展现不凡匠心风采,通过孜孜以求的精神追求使得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从诗意的维度展现民俗文化所蕴含的璀璨文明,以其自强不息、刚毅不屈、开放包容、锐意进取的气概,传承民俗文化的古风新韵,感受中华民俗文化的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激发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与深入发掘意识,促进民俗文化繁荣的同时,将文化精神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艺术修养与审美感知。
【关键词】工匠精神;民俗文化;美术创作;传承创新;繁荣发展
如何在智能时代、自信息时代,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创新事业,对民俗艺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使工匠精神长成参天大树,还需工匠们踏实脚下之路,方可行稳致远,把民俗工艺传承好,才能在促进民俗文化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激发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营造精益求精的浓厚文化氛围,优化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尤其重要。国家对匠心人才高度重视,众多高精尖技能型民俗艺人获得了自己所在领域的中、高级职称,这是社会对民俗艺人的充分肯定与认可。各地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展示都十分重视,东北地区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不乏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政府应加快推进吉林特色民俗博物馆建设、激活文化记忆、服务地方发展需要。对于民俗工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果不能突出主题、独具特色,往往得不到文化认同和青睐,需要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所革新。
一、凝聚“工匠精神”,营造和谐文化生态
如今人们对民俗文化越来越重视,中华儿女用经典民俗描绘着乡村崭新的时代画卷,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将传统民俗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民俗文化即将搭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快速列车,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是未来民俗工匠能够起到更好的文化引领作用的关键。运用工匠精神才能培养出理念正确和能力精湛的手工艺人。为助力疫后双辽文化事业的发展,打造双辽民俗文化的风向标,双辽市针对艺术爱好者举办了文化站长及文艺骨干培训班,开展了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书画、根雕、手工艺品展与,来自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及各民族传统手艺人一起,为双辽带来一场民俗文化的饕餮盛宴,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而且对传统民族工艺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许。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不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民俗传统,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其中以民俗文化+美术创作为例,美术家们用美的眼光勾画出美好的事物、缤纷的色彩。以一颗豁达的心去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渲染出心中美好的画卷。美术作品独有的亲和力,展现出艺术的趣味性、时尚性,不仅装点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的元素与话题,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将民俗文化与农民画、Q版漫画、葫芦画、创意美术、版画等艺术融合在一起,从艺术角度梳理一代代美术家的心路历程,展现出艺术家的使命担当,以及他们为促进民俗文化繁荣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将工匠精神嵌入民俗传统之中,通过传统与现代的隔空对话,不仅了解了民俗文化的绚丽与绵延不断的传承,也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又展现出古朴的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描绘出悠远的历史和异样的文化底蕴,开启民俗文化多元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原来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新工具、新技艺、新知识、新经验、新生产模式,这些都是对传统民俗工艺的巨大冲击,但我们要勇于突破,大胆革新,以匠人之心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让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民俗文化传承人,把传统的工艺以专业的角度传给下一代。民俗文化要还原民俗文化经典,树立对工匠精神的信仰,传承匠人文化。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也要本着工匠精神,不断学习,不断钻研,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以这样的方式来完善自己的业务细节,让我们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为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弘扬中国民俗文化,适应全国兴起的美丽乡村发展建设而诞生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匠人景观雕塑,它们矗立在城市与乡村的各个文化小广场,具有极高的美术价值!
二、弘扬民俗文化,做好文化表达与传播
民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民族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往往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本文将对民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词:民俗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价值
当代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多将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总体目标,这就要决定了高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技术发展,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足够的重视。民俗文化作为各地区、各民族长期文化发展中形成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够发挥出重要的应用价值。高校加强对民俗文化特性及应用价值的把握,并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将民俗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也就显现出极大的必要性。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及特性
民俗文化指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总称,是一个地区、民族、群体在长期的文化发展、社会演变过程中,通过自我积累、传播交流、适应性改造而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共性思想意识等。民俗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民族语言、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宗教信仰、特色艺术、社交文化及礼仪文化等,都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民俗文化具有以下几点突出特性。(一)地域范围的有定性。通过民俗文化的内涵能够了解到,民俗文化本身是由聚集在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其在地域上有一定的范围限制。一般情况下,民俗文化随着区域跨度的增大也会产生变化,这主要与不同地区人们生存条件、族群发展过程等差异有密切关联,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是具有差异的。因此,要讨论一种民俗文化,就不能够脱离其所在特定地域范围,这也是民俗文化的一大特性。(二)共时层面的相对稳定性。民俗文化在共时层面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主要是由于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区域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决定着一个区域内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地理、气候条件的改变是非常缓慢的,这就决定了一个区域内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短期内是较为稳定的。同时,民俗文化还261是一个群体约定俗称的文化,群体内成员一旦普遍认可了一种文化现象,并作为自身行为依据,就很难短时间内发生大的改变,这也决定了民俗文化在共时层面具有相对稳定性。(三)历时层面的动态演变性。民俗文化也并非一成不变,从历时角度来看,民俗文化在不同时期也是存在差异的,这就是其动态演变的特征。民俗文化的动态演变,主要是受到环境变化、战争波及、人口迁移、政治干预、经济条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同时,一种民俗文化在形成后,经过长期的检验,一些内容会逐渐被人们所抛弃,当然也会有新的文化元素不断融入,并在长期发展中被人们所普遍认可,以这样的方式从一种稳定状态进入另一种稳定状态,不断与时代相适应。(四)核心价值的传承性。民俗文化在经历动态演变的过程中,很多内容逐渐遗失,但也有一些内容始终保留,这些内容之所以没有被淘汰,主要是其在不同时代始终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这也就是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例如春节的年夜饭、贴春联等年俗,还有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泼水节、火把节等,尽管形式上会发生一些改变,如春联内容、年夜饭的菜色,但民俗文化所传递的核心思想价值是不变的,被一代代人继承,这也是民俗文化核心价值传承性特征的体现,而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正是其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民俗文化的应用价值
高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发展对策
[摘要]成果导向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设计”课程旨在通过民俗文化的熏染,提升文化对职前教育的影响,培养未来幼师的综合素养。但当下高职院校在成果导向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发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教师缺乏对民俗文化课程开发的相关培训;学前教育专业的民俗文化资源缺乏;民俗文化游戏类项目有限,创编少;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展未落地实施。鉴于此,探讨其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便成为高职课程改革和开发实践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民俗文化;成果导向;学前教育
一、引言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里面加入民俗文化,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当前文化背景为基础,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自身通过学习对教育经验主动获取,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促进意义。[1]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加入民俗文化,是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和民俗文化、知识尊重的表现。在独特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把各种类型的知识跟民俗文化有效融合在一起,可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上增加积极性。同时,在动态社会环境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在价值观以及情感和智力等方面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以此实现自身价值。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民俗文化设计课程的价值
(一)有利于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思考
摘要: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推进校园民俗文化教育,将其与中学德育工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章从改造环境、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校园铺陈,依托阵地、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资源整合,开展活动、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魅力展现等方面,对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德育;民俗文化;校本课程;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
民俗文化具有规范人的言行和心理、文化强化和保存等多种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但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淡化,德育的影响力面临挑战。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校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审时度势提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品牌,规划以“亲近民俗文化”为重要切入点的“有根德育”品牌建设,立足学校主阵地,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之成为具有民族素养、开放意识、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现代中学生。下面,试结合学校的具体实践论述如何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一、改造环境,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校园铺陈
环境能熏陶人,环境能教育人。环境作为一门隐性课程,虽然无声却能说话,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能营造民俗文化教育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学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环境建设,注重环境育人。一是构建立体的学校民俗文化教育物质环境,初步形成由民俗文化展览馆、校园民俗主题环境和外围民俗文化基地构成的民俗文化立体场域。比如,学校重新设计建造了民俗文化展览馆和专题文化长廊。民俗文化展览馆以实物展示为主,展板和照片展示为辅,学生置身其中可以回眸岁月的流光,聆听先贤的足音。还设立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专项基金,专门建立民俗文化研究社、高波名师工作室、瓷片文创吧。这些措施,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无锡本土乡村田园之物串联起的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为学校进行民俗文化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学校通过创设班级文化环境,实现校园文化的民俗情景化,营造浓郁的校园民俗文化氛围,使学生对民风民俗有初步的文化积淀,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依托阵地,注重民俗文化教育的资源整合
现当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特征
【摘要】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当中,体现民俗文化的作品日益增多,这也是文学在后期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俗文化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中将民俗文化充分融入其中,则能够有效提升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对我国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激发读者后期的阅读兴趣,对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民俗文化有着前所未有的帮助。由此,本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中的民俗文化特征分析”作为研究视角,希望通过本文研究,更有效地促进民俗文化与我国文学作品的融合,进而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融合发展
我国现当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推动下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对我国文学作品的研究,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让更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内容与我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相融合、相促进。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优秀文学作品当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意境成为其发展、变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不仅仅能够全方位提升我国优秀文学作品在后期的可读性,而且还能够从文学作品的内容上引发受众思考,达到心灵共鸣的效果,作品质量的提升,也为后期传承我国优秀民俗文化,提升现当代文学作品质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况
(一)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
我国民俗文化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传统文化”,主要是我国民间固有的风土人情与风俗文化的集合体。从广义上来看,主要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国家或者是特定区域当中的居民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当中逐渐形成某种特定的生活行为与生活习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性的民俗文化。我国的民俗文学主要指的是专业化研究我国民众生活以及地方民间风俗的科学体系。我国民俗文学在发展过程当中,主要包括:理论民俗学、历史民俗学、应用民俗学这三种。通常指的是一部分的专家通过科学而又非常认真的态度针对现当代我国的民俗生活习惯予以研究,在后期的研究过程当中,同样需要更加全面地进行搜集、调查,然后通过所搜集的相关资料予以更加全面的整理,并且通过自身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进行传达,在进一步深入探索社会的功能、基本特征以及本质结构的过程当中,更有效的去解释发展及演变的历程,这也为后期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具服务性的基础保障。传统的民俗文学同时也会促进人类更全面的认识历史、了解历史。
海洋民俗文化和外宣翻译策略
摘要: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地方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有利于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本文以北海祭祀海神的民俗文化为例,尝试探究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视角下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方法,以推动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外宣工作,推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异化策略;归化策略
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绵延的海岸线孕育了当地丰富、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尤其是祭祀海神的民俗文化,可谓是对外宣传的一大亮点。然而,调研走访发现,北海海洋民俗文化“走出去”并没有受到多大重视,小至公示语翻译、旅游景点翻译,大至国际赛事、文化交流节活动和博物馆外宣,其翻译质量都堪忧。语言是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1],选择适当的外宣翻译策略能够展现民俗文化特色,吸引外来学者和游客,促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走向世界,创造文化和经济价值。反之,不当的翻译则会让人困惑不已,失去了解的兴趣,达不到输出文化、价值观的目的[2]。因此,外宣翻译策略的选择对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值得研究。
一、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特征概述
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具有功利性,突出表现在对海神的信仰上,如对被视为海上救命之神的妈祖,祈求她保佑行船平安;对调水之神北帝,希望四季风调雨顺;向丰收之神龙王,祷告鱼鲜满船。这些出于功利目的的原始崇拜信仰在北海市内仍然有迹可循,特别是对妈祖的信仰。茶亭路的普度震宫、地角大王宫和外沙岛东沙嘴上加入福建湄洲岛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妈祖庙等,都供奉着妈祖。这无一不说明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之功利性。北海海洋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3]。北海合浦是著名的“南珠古郡,海角名区”。南珠指的就是北海合浦的珍珠,素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美誉。“合浦珠还”被编入成语词典,其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可谓家喻户晓。“合浦珠还”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的象征之一。类似的还有著名的神话故事“鲛人泣珠”。这个古老美丽的传说说的是北海合浦的一种人鱼哭泣的时候能流下珍珠眼泪。“鲛人泣珠”作为北海海洋民俗文化的代表性故事,还登上了CCTV-10科教频道。
二、北海海洋民俗外宣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