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术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20:09: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技术创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施工项目技术创新经验研究
【摘要】本文从施工项目的角度来论述技术创新的一些经验,首先需要认识到施工项目技术创新的目的和意义,然后论述施工项目主要成员及部门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再论述施工项目技术创新的策划,最后论述施工项目技术创新的实施。
【关键词】技术创新;管理;策划;实施
1技术创新的目的和意义
1.1技术创新的目的。一般来说,施工企业要建造的产品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施工企业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不断的提高服务能力以适应建筑市场的需要。施工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1.2技术创新的意义。如今建筑业已进入微利时代,施工企业要提高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只有提高这样才能提升施工企业在微利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施工技术创新对于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技术创新的管理
2.1项目经理的主导作用。项目伊始,项目经理首先对项目的工期目标、质量目标、安全目标进行决策,这是项目经理的首要工作。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决策时往往只关注成本目标,通俗的讲,就是施工企业要求项目赚钱或减亏。但对于技术创新来说,施工企业一般没有给项目经理下达具体的技术创新目标。既然没有上级下达的技术创新目标或任务,一般的项目经理通常会忽略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就会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而且还认为技术创新会增加项目的施工成本,在建筑业的微利环境下很多项目经理基于以上情况就会主动放弃技术创新的目标或机会。但对于有技术创新意识的项目经理来说,他就会利用技术决策权和物资设备采购控制权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根据项目结构物的特点分析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组织施工时会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施工工艺或施工机具可以扬长避短,敏锐地分析出那些地方可以树立技术创新点。例如,江习古高速公路TJ11分部的项目经理经过分析并组织项目的主要管理人员研究讨论后确立了以下技术创新目标:①将盖板涵的整体移动焊接模架施工工艺改进为整体移动装配式模架施工工艺。②将预制梁板支座预埋钢板调坡的传统砂箱工艺改进为铰式调坡器工艺。③针对方墩较多的情况,将传统的翻模施工改进为同步液压爬模施工。④将半明半暗进洞施工的常规支架法改进为初支底模法施工。2.2项目总工的指导作用。虽然项目经理确立了具体的技术创新目标,但要将技术创新落到实处,往往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施工经验的项目总工去具体落实。此时,项目总工就担当了技术创新带头人的角色。例如,在盖板涵整体移动装配式模架施工技术开发中,为了将传统的焊接模架改为装配式模架,项目总工首先考虑采用杆件式支架,但传统的万能杆件支架在建筑模数上不适合一般的涵洞结构尺寸。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项目总工根据一般涵洞净宽、净高的设计特点,并组织技术方案讨论后确定采用1.5m见方的支架单元经过组合可以满足一般涵洞的净宽、净高结构尺寸的要求。确定以上的技术方案后,项目总工再具体计算支架杆件的大小及其他配套构件的尺寸后绘制模架的设计图。可见,技术创新过程中项目总工应发挥专业特长的指导作用。2.3相关部门的具体落实。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各个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它要求项目部必须按技术创新的目标建立快捷、高效、既充分发挥各部门功能,又能实现整体协调、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以及最佳配置资源、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员工创新积极性、能动性的管理方式。所以,有了技术创新的方案,并且也有了技术创新的设计,但是要将技术创新落到实处,还要相关部门去落实具体的工作。例如,在盖板涵整体移动装配式模架施工技术开发中,确定了模架的设计后,需要机材部门与模板厂家订立加工制作合同方可以将设计图变成现实的成品。而模架加工制作回来后,项目总工还需要对工程科的技术员进行该模架安装、使用的技术及安全交底。工程科接受到项目总工的交底后,还需要组织施工班组落实具体的施工。工程科在组织施工的过程中,安保科同步考核评价采用新方案的是否安全可行。质检科需要对采用该技术创新的工艺生产的产品的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并且确认采用此模架生产的盖板涵墙身等部位的质量指标符合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后,方可确认采用此技术创新可以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在质量指标满足要求后,合同科考核采用新方案的进度是否符合进度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所以,相关部门具体落实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是施工项目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
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摘要: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林业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林业的发展主要把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作为核心内容,因为技术创新内容已经成为保证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然而如今,我国的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起该内容,针对目前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保证林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本篇论文将对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重要性
1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内容
1.1对林业技术创新理念的认识公司、部门使用创造性的知识并结合着崭新的技术和全新的理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最适宜的服务,该过程统称为技术创新环节。由此不难发现,技术创新所面向的集体主要以企业为主。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提高高科技的发展速度,从而使产品较快速的实现产业化。然而许多工作人员把“技术创新”一词理解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认为该内容展现的就是对科学的再应用与再创造的环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技术创新”一词更多的展现出一种社会经济举措,以及一种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二者之间存在着如下区别:科技创新所涉及到的领域主要以科学为主,随着科技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会诞生更多优秀的发明和创造,可是技术创新主要在社会经济市场当中开展,随着技术创新工作的不断深入,全新的技术和崭新商业产品会映入眼帘,由此可以发现,技术创新实则是科技创新的升华,将研究成果有效转变为经济产品,实现了从技术向生产力的演变。1.2对林业技术创新内容的理解随着技术创新在我国林业领域的应用,该内容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对“林业技术创新”一词进行定义,然而笔者认为该内容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意义。首先,林业技术创新可以有效解决林区的就业问题,即考虑任何一个企业项目是否具有林业技术创新思想,就是要观察它最大程度安排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周边生活人群的比例情况,以此为基础,观察该企业是否打破传统的就业模式,并开发出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就业理念。其次,林业技术创新能够对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林业技术创新工作不但仅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还要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自身的利益,从而带动起当地的整体经济。最后,林业技术创新还可以使当地经济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了解现阶段自身最需要的是什么,还要掌握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林业技术创新被赋予以上作用,才能使林区以及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林业基地或是与林业有关的企业所应用的林业产品培养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传统林业技术以及传统林业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举例而言:随着传统林业模式的使用,林业种类的繁衍周期会随之变长、林业物种的生命能力会随之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当今林业发展必须应用全新的品种和技术,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旧的林区品种进行替换,才能打破传统林业技术的禁锢。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林区技术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使林业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在林业领域的不断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力,提高林业工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加大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还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高技术、高素养的林业人才。
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创新审计研究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对中国资源总库(CNKI)技术创新审计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对样本文献的总体趋势、作者及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基金分布及关键词分布的定量分析,以及从关键词出发,对样本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定性分析,对我国技术创新审计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与展望。文章从技术创新审计模型、技术创新审计方法以及技术创新审计概念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进一步厘清概念、拓宽研究范围,加强技术创新审计应用研究,完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体系、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三个层面对我国学者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技术创新审计;文献计量;企业创新;审计技术创新
审计作为管理审计的重要分支,自提出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技术创新审计的应用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理论研究即技术创新审计模型于20世纪80年代由伦敦商学院提出。许多国家的政府、各类民间协会组织或是独立第三方咨询公司以技术创新审计为工具,为企业的创新情况提供服务,协助企业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审计作为新兴的创新管理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采纳,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均采用不同的审计工具对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审计,提高了企业的销售额及创新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创新经济快速有效发展。英国已经尝试以政府为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审计服务。而创新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2005年,创新首次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中央提出应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自此,创新已经贯穿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技术创新审计结合传统审计的基本方法、专业特点,兼具企业创新的理论基础,帮助企业识别自身的创新能力、评估创新绩效,准确定位企业的创新需求,并提供改进建议,使企业了解创新的同时,帮助企业实现创新能力最大化,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我国对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仍很匮乏,研究进展缓慢,我国目前还没有任何组织、机构提供技术创新审计服务。本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我国技术创新审计的理论研究动态及发展进行了梳理,为今后的学者明确研究方向。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文章数据源来自《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简称CNKI),对期刊库里的全部期刊,选择主题为“技术创新”并含“审计”,精确匹配,进行高级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8月5日,共检索出论文204篇。经过人工筛选,将与技术创新审计无关的文章,例如“审计技术创新”等对审计技术进行创新的主题文章,进行剔除,最终形成了由40篇文献构成的基础研究样本及24篇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构成的核心研究样本。1.2文献计量分析法。文献计量分析法最早由Pritchard于1969年提出,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量性分析。文献计量分析法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关键词互引、作者、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等外部形式特征,研究重点不在于文献本身。研究者可以通过该方法了解所研究文献的总体发展趋势,也可基于关键字等信息的分布做简单的定性分析,用来揭示相关研究的发展规律,是分析论文研究方向的有效工具。
2文献计量法下技术创新审计文献定量分析
循环经济生态化技术创新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区别的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的理论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创新机制进行分析,并从企业层面、区域层面、全社会层面对其创新系统进行构建,提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变的政策建议:完善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各级政府建立相关的财政支持制度,加大观念教育的作用机制以及建立赏罚分明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生态化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创新机制;创新系统
一、引言
熊彼特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之后创新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和技术哲学等领域,理论流派上形成了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区域创新系统学派等,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索罗等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函数,技术创新是内生变量之一;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曼斯菲尔德、卡曼等认为,在经济发展中,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家的才能、市场结构以及企业的组织行为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制度创新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等人认为,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明晰的产权制度,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影响前者;区域创新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纳尔逊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以上四个学派对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促进了对技术创新实践的指导,对各国技术创新管理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四种技术创新理论在生产过程中均追求单一的利润最大化,遵循线性非循环的生产流程,单一的以特定的市场需要作为技术创新的唯一导向,这使得技术创新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却引起了物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等负面的效应,导致了生态和社会的危机。提倡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发展,把生态和社会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的目标评价体系,是在重视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追求包括经济增长、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的效益,即追求经济效益最高、社会效益最好、生态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与传统的技术创新相比,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目标更加完善,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变,如Wassily(1991)、刘琪(2004)、陈甬军(2006)、尹艳冰(2010)均强调生态化技术创新应该向复杂性循环经济技术范式转变,在此为前提展开研究,集中于循环经济技术模式下创新主体具有生态理性的行为规范。李广培等(2011)研究了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分析了五个维度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分析的框架,并且研究了生态化技术创新制度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框架;廖丽平等(2016)研究了低碳战略的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效率,分析了各个因素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效率改进的途径;詹志华和董皓(2017)认为技术创新在功能上和系统上具有双重生态意蕴,应改变二者独立的状态,进行必要的整合。综上,研究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文献比较多,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层面促进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转变,基于消费者行为导向层面促成技术创新生态化,基于制度约束机制设计的层面来推动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现。这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现模式,但是技术创新生态失灵的问题,往往与创新企业、消费者生态非理性以及生态技术创新制度约束无效有关,所以,单一依靠市场或单一依靠政府,都不能形成自组织的技术创新生态失灵校正机制,需要系统的对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转变机制进行研究,对生态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辅之以相应的制度环境来推动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变。
二、传统技术创新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比较分析
生态化技术创新较之传统的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本文从创新目的、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创新体系和稳定性等方面分析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区别(见表1)。第一,在创新目的方面,传统的技术创新单一追求经济利益,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利润的最大化。生态化技术创新不仅追求经济利益,也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因此,生态化技术创新更加符合人类长远的发展要求。第二,在创新过程方面,传统的技术创新过程只是简单的线性生产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生产流程,这个过程的终端是排出废物垃圾,并且不进行任何处理。生态化技术创新是非线性的循环生产模式,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生产流程,这个过程的终端又是另一个开端,就是转变废弃物为再生资源,进行再生品的生产,这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有利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建设。第三,在创新成果方面,传统的技术创新提高了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种循环的生产模式,重视资源的利用和再生,以及产品生产的社会环境效应,所以,生态化技术创新会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第四,在创新体系方面,传统技术创新的创新要素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它的创新系统重视这些要素的协调整合。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利益分配和评价监督机制,这就要求系统内各功能单位的协调和系统的整体性,因此系统协调性更强。形成稳定的生态化技术创新系统要求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层面的全面发展,其中,企业(小循环)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关键层面,它是形成区域和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的前提。第五,在稳定性方面,传统的技术创新,其创新一旦形成,进入生产流程,稳定性就比较好。生态化技术创新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容易形成“搭便车”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量化创新主体的收益,影响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所以稳定性相对较差,这就需要相关的制度,规制生态化技术创新,这也是生态化技术创新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及阻碍因素
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其生产运作理当切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但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的企业,导致了传统技术创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资源争夺,最终使人与自然矛盾的进一步激化。〔1〕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趋势,我国企业理当推行旨在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观,因应人民生态需要和当代技术创新的新要求,着力化解内外部阻碍因素,力行绿色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与社会经济的绿色协调发展。
一、传统技术创新到绿色技术创新的转变
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已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不少发达国家制定了关于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律政策,从而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并提出了绿色技术的概念。绿色技术概念的提出,不仅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提示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而且在企业发展层面提示了从传统技术创新向绿色技术创新转变的要求。〔2〕传统的技术创新与传统经济发展观一体两面,始终以人为中心而忽略环境因素,其实质是“优先发展经济、忽视生态保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最大化,向大自然一味索取;同时为了追求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使经济独立于社会系统之外,偏执于经济的发展效益,而忽略了人、社会、大自然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发展与财富是可以无限增长的,所产生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用技术解决。于是,传统技术创新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为企业获取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沦为人们掠夺大自然的工具,环境承载力和资源再生力被人类忽视,结果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危机。概括起来,嵌入传统经济发展观的传统技术创新存在两大弊端:一是以技术对自然的无限度消耗谋取偏狭的财富无限增长,陷入对环境资源存量有限性的枉顾和财富无限增长的虚幻;二是以单一的经济效益作为技术创新的目的,忽视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筹兼顾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环境资源价值的多样性,这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更加激化。对此,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必须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传统技术创新转向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理当成为事实上也日益成为当代企业的努力方向。党的因应当展大势、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内在地要求我国企业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扬弃传统技术创新的园囿,在绿色技术创新上奋力前行,同时也为我国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注入了新的动能。
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特质
绿色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内在于其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将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梳理出绿色技术创新的四个显著特质。第一,以新的发展理论为指导。传统技术创新以传统发展理论为依据,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始终把“利润”放在第一位,其目的是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这无疑会使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在生产过程中肆意利用自然资源、排放人工废物。因此,传统技术创新导致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双重增加,最终导致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而绿色技术创新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发展理念等新的发展理论为指导,力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整体最佳,追求天人和谐及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以其功能价值的多样性凸显环境资源价值的多样性。“绿色技术创新为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绿色产业、开拓绿色市场、引导绿色消费创造了机遇,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3〕和企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因素。第二,与环境生态学紧密结合。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的技术创新最大区别在于其与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紧密结合,绿色技术创新关涉技术、经济、社会、自然诸多要素,在运行模式上师法自然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和循环特征。它需要以环境生态学研究成果为支撑,依据节约资源、回收再用、闭路循环等生态环境特征来研发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实现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乃至生产循环与消费循环、生态循环的耦合。〔4〕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绿色技术创新以环境生态学为基础,更注重技术与生态的兼容性,突出对技术创新扩张性与环境资源有限性矛盾的化解。因此,绿色技术创新对于企业人才队伍的要求也更高,除传统技术研发人才之外,还需要环境科学类专业技术人才与其相配合。第三,创新主体多元化。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不同之处在于其须有以企业为技术核心、政府为推动者、高校及科研院所为支持者、社会公众为定制者和受益者的多元化合作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为此就要减少生产成本和增加消费需求。在绿色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需要调和经济利益最大化和生态利益最大化之间的矛盾,技术创新投入与其产出所创造的生态环境受益者之间的矛盾。〔5〕单独依靠企业无法解决上述矛盾。政府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一般从经济、制度、规划协调角度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通过对企业征收排污费、环境污染税增加企业约束力,对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税收补贴优惠,制定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以保证绿色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企业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发绿色技术的资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绿色技术研发成果,双方从科研、教育、人才培养和项目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的联动相济和优势互补。社会公众需求既是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也是归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其绿色消费意识也随之加深,公众作为绿色消费的主要市场会极大刺激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同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也会带动公民绿色意识的提高,使公民发挥巨大的舆论与监督作用,督促政府和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砥砺前行。第四,以增进人民的绿色福祉为旨归。“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6〕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增进人民的绿色福祉,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向。传统技术创新对生态性的忽视,有悖这一重要价值指向。而绿色技术创新在企业的推行,则将优化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和升级,摈弃传统技术创新下原有经济高耗低效的线性增长方式,转向低耗高效的循环发展方式。这不仅能使企业为生态空间的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空气常新贡献力量,而且能为消费者提供宜人的绿色产品供给。换言之,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将为生态环境和人工产品的双重增绿添砖加瓦。而“双重增绿”恰是人民绿色福祉的现实基础,因此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事关人民绿色福祉的普遍提升,具体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旨归。总之,绿色技术创新在其理论蕴含、科学基础、创新主体、价值取向诸层面超越了传统技术创新,凸显了对生态系统规律的遵依,展现出切合当展脉搏的特征。
三、目前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阻碍因素及其化解
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方式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两种传统技术创新主导模式分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新要求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企业内部集成式技术创新模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方进行传统技术创新合作的目标及动力分析、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的资源集成模式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本文通过对当前和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两种技术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当前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新的环境与需求,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新模式,并对其的实现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活动主体成果转化
1导言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选择了外延式的经济增长道路。然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国退民进政策导致的所有制结构变化,给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科技体制一贯采取的科技体制,严重的阻碍和影响了企业和高校自发技术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对我国当前及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两种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产、学、研传统的技术创新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是实时同步的,而是脱节的,由此产生的信息传输滞后问题,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对市场反应的冷漠问题,一方面造成高校大量科研成果由于没有实际用途而搁置,另一方面使得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创新部门而不能及时的将市场信息反馈、生产成具创新性和市场性的产品。因此当前技术创新模式亟待改进。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退民进政策的提出,中小企业被全面放开,其中大部分全面转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民营经济通过自身不断调整和发展壮大,逐渐进入新的领域和部门。这赋予了企业很大程度的自主权,使得企业自身独立研发成为可能。而国家对于创新的观念,由以往并不十分强调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到现在提倡所有制变化、股份制股权多元化、以及深化科研机构转制,都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对于创新不关心或者少参与的状态,企业有了进行自主研发的激励动因。同时,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我国对自主创新的日益重视,都使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对新环境、新要求,必须找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新模式。
2两种传统技术创新主导模式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论文
由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其既有的技术优势和有利其发展的Trips规则,集中对我国高新技术领域进行知识产权战略扩张,因此,研究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如何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和水平,不断挖掘企业技术创新的潜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知识产权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
加强技术创新,有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也在于通过获得技术优势或用技术优势换取成本优势,进而获得市场优势。但这些优势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享有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因为在市场经济中,高新技术商品(产品或服务)的交易主要是知识产权的交易,而知识产权的交易归根结底体现为经济利益的交换与分配,离开了利益关系,就无所谓知识产权关系。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是通过授予知识产权主体一定范围的私权,允许其以书面形式向社会公众充分公开其技术或其他形态的知识为代价,换取国家法律保护下一定期限的龙断权。知识产权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与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从西方发达国家创建知识产权制度的历史来看,知识产权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生产科技化、科技成果商品化、知识商品产权化和权利制度体系化”这一历史特征。知识产权是在法律上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确认,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财产,在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机制促进高新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同,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意识到用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方向的引导作用。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而高新技术表现的“高”、“新”特点,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进而导致企业对创新产品和技术路线选择上的盲目性。而知识产权由于是以公开技术内容为代价的私权,会使企业及时获知自己从事的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状态和技术的法律保护状态。知识产权制度所保护的技术创新成果必须具有新颖性,由此在企业对比分析以后,便可以已公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产品开发方向,确定技术开发路线,既可避免重复研究,又可保证技术创新难题在可能的技术领域和可行的商业领域中解决。
(2)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传播作用。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下,一方面可获得高收益,另一方面引导其它企业对这种高收益的追求进而进行技术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成持续创新。对国家而言,其重要意义之一在于通过持续创新,技术得到传播、扩散,形成新的产业群。授予主体以知识产权是将专有权和促进技术信息公开统一起来,其公开的技术内容为传播提供了前提,为知识的传播、技术的转移提供了极大便利,促进企业生产要素根据市场原则合理流动。
(3)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主体的利益保障作用。知识产权对高新技术企业利益的保障作用还体现在:如果企业的知识产权被侵害,就会产生基于这种对知识产权支配权而形成的一系列的请求权和抗辩权,以保障企业利益的最终实现。如果对技术创新成果没有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技术创新的成果就会白白地“流失”,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总销售额的5%的研发投入就会付之东流,30%的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劳动成了徒劳。
技术创新的企业财务战略论文
一、财务战略的产生是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必然
(一)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的局限
20世纪90年代以前,理论界将企业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划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二者在研究假设、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便导致财务理论在企业追求资金长期有效配置与流转的财务战略实践中逐渐暴露出很多局限。
其一,研究方法的局限。
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在过多依赖经济学方法的同时忽视了管理学的应用,这些理论多以微观经济学的风险收益、最优化理论为基础,或再依据一系列假设构建数学模型,为企业筹资、投资和分配等财务活动提供指导,但缺陷在于,这些数量化的理论过于关注模型及数字本身,却忽视了数字背后复杂的业务形成过程和一些难以量化或无须量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决定作用。由此,这种看似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的“科学”模型难以有效运用到财务实践中,曾繁荣认为:“利润最大化并不是战略思维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中的项目投资决策的净现值方法,其评价标准不同于企业战略规划的标准,净现值较低的项目可能由于符合企业的整体战略需要被采纳,而具有高净现值的单一项目则可能因为不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而被拒绝。”这也是净现值法在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中颇受重视,而在战略投资评价中却很少采用净现值指标的原因。
其二,研究内容与范围的局限。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析论文
1我国传统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面临的困境
(1)技术创新人才匮乏。技术人才往往是企业创新的关键,但传统型中小企业由于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社会地位和发展预期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所以,传统型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的人才争夺中很难网罗到合适的人才。即便是由自己本身培养、提拔起来的人才也很容易被大企业通过丰厚的待遇挖走。
(2)技术创新风险大,承受能力小。传统型中小企业无法承受创新伴随的风险,创新一旦失败,前期创新投入的损失是难以承受的。而且即便创新成功,其成果能否受到市场的接受具有不确定性。传统型中小企业相对缺少市场运作经验,而且将技术成果商业化的能力有限,难以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所以,即使产品开发成功也很难获得高额回报。
(3)创新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渠道不畅。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传统型中小企业缺乏的是财力,国家的技术改造周期在新的条件下,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刺激作用开始减退,因为国民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大规模投资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国家的资金已难以像过去那样可以形成资金集聚效应。因此,资金紧张使传统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企业已不像过去那样依赖国家投资,只好自筹资金。但在目前的企业留利水平下,传统型中小企业无力通过自身积累而在技术创新投入方面有所作为,而企业外部的融资环境也不利于传统型中小企业筹集资金。因此,从企业的内外两方面看,传统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都是不足的[2-3]。
2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基本分析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内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风险性、依从性等特点。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按技术竞争态势分为领先战略、跟随和模仿战略[4-5]。领先战略致力于在同行竞争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跟随和模仿战略不图率先开发、采用新技术,而是在新技术被开发、采用后即行跟上或进行模仿。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和劣势,企业要依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诀择。
技术创新社会文化功能论文
摘要: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整合科学、技术、知识与经济等要素的人类实践活动,不但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变迁上显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通过其特有的活动方式作用于社会文化系统,改变着社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面貌。根据默顿的显功能和潜功能的划分,透过技术创新的文化视野,对技术创新所具有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创新的显功能,消解社会文化边界的正面潜功能,引发社会文化危机的负面潜功能进行了全面解析,不但有利于全面认识技术创新的功能作用,而且对建立一种新的技术创新文化观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社会文化;显功能;潜功能
Abstract:Technologicalinnovationasapracticalhumanactivityintegratingsuchfactorsasscience,technology,knowledgeandeconomytogether,playsapositivepromotingroleinchangingnotonlythesocio-economicsystembutalsothesocio-culturalsystemthroughitsdistinctiveactivitiestochangethesocialfeaturescoveringmaterialculture,systemcultureandspiritualculture.AccordingtothedivisionofexplicitandimplicitfunctionsbyMertonandseeing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aculturalperspective,theabundantsocio-culturalconnotationaris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sanalyzed,includinghowtorealizetheexplicitfunctionofculturalinnovationanddigestthepositiveimplicitfunctiontogetridofthesocio-culturalboundaries.Especially,thesocio-culturalcrisiscausedbythenegativeimplicitfunctionisfurtheranalyzed.Theseanalysesarenotonlyhelpfultoall-sidedlyrecognizethesocialfunction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butalsoisofsignificancetoforminganewviewpoint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culture.
Keywords:technologicalinnovation;socialculture;explicitfunction;implicitfunction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1]。它不但在社会经济系统的变迁上显示了其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而且也在社会系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诸层面上显示了间接的功能作用。在社会文化体系中,技术创新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期待直接影响着人们实施技术创新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技术创新活动的时候,“只找出它所依附的原因还不够,必须进一步把这种现象所以能够协和一致的功能找出来”[2]。
一、技术创新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