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23:06: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经典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
[摘要]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是高校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这项工作中不仅要熟悉传统文化典籍,还要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既要注意传统典籍中句读篇章和文义梳理,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考虑将经典的阅读教学与学生的道德培养密切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后活动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和学习经典。
[关键词]高校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经典;通识教育
随着国学热的盛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已蔚然成风。从学龄前至小学、中学,各种形式不一的传统文化普及性质的培训科目悄然兴起,不少高校也开设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对于已有一定阅读和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如何才能正确引导他们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如何才能使他们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真正韵味,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言行,这无疑是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者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目前国内各类高校在传统文化通识课的重要性认识方面已有不少共识,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正逐步实现正规化,探索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模式和发挥传统文化经典教学内涵价值的时机已经到来。国内学界对于高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给予了高度关注,不少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不少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有效设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导读课程,进而实现“将经典文本的导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变教师推介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导读,变学生的自我阅读为教师指导下的理性阅读”[1];当下高校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存在放任自流的问题,因此要“重视经典著作课程和文化经典导读相结合,优化经典阅读过程”[2];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优势,利用好图书馆的大量藏书,将图书馆打造成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课堂”[3]。由此可见,正确引导高校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已广为学界所认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经典可谓汗牛充栋,并不是每部经典都需要教师导读和讲授,并不是每部经典都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短暂的数年时光中充分阅读,并不是每部经典对于学生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对大学生意义重大而深远,特别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兴趣点不一,在高校专业划分明确、课程设置导向性鲜明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更要因材施教,不能简单地整齐划一。教师对于经典的领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从古到今就存在形形色色的领悟路径,很多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观点,对于教师而言,完全做到充分和正确地把握经典难度很大,放任学生阅读和泛览更不可取,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要发挥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既强调学生的自觉,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答疑解惑的作用,这样方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文本选择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首先面对的是版本问题。例如,《论语》篇幅不大,但选择不恰当的文本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导致厌倦和畏难情绪。因《论语》之类的经典文本复杂,简明扼要者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繁杂者如《论语正义》《论语注疏》《四书章句集注》。针对不同层次的阅读者而言,传统文化经典的文本选择应置于首位。就国内高校学生的现状而言,可考虑两种文本选择并交替使用。第一种是“白文本”,即只有经典的原文,不加任何诠释;第二种应尽可能选择名人、大家和流传广泛的经典文本解读或翻译。“白文本”旨在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帮助的前提下,对于经典有比较全面和感性的认识,“诠释本”旨在“白文本”的基础上对经典中不易理解和产生歧义的成分予以必要的疏解,这两种文本的选择是高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白文本”的选择可视学生的能力高低有所取舍,对于文史哲专业的学生而言,可采纳传统的木刻本或木刻影印本。以“十三经”为例,既有简体横排标点本白文“十三经”,也有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所刊印的“十三经”可供选择。笔者对于本单位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授课尝试,两种文本交替使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接触繁体字可以增进他们对于汉字历史演变的感悟,进而激发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典籍体量巨大,即使清代朴学大师终其一生也不能穷尽冰山一角。很多普通高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对传统文化形成感性的认识,侧重点自然落在文化典籍的选择上。1923年胡适应约提出最低限度的国学必读书籍后,即有《清华周刊》记者恳请道:“我们希望先生替我们另外拟一个书目。一个实在最低的国学书目,那个书目中的书,无论学机械工程的,学应用化学的,学哲学文学,学政治经济的,都应该念,都应该知道。”[4]尽管如此,胡适在删减先前的书目名单后,所开列的文化典籍仍多达三十三部。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典籍的选择既要能够凸显传统文化的全貌,又要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充分消化和吸收,不妨考虑以经、史、子、集、其他五种分类方式择取代表性文章向学生推荐。经部首读四书,朱子谓“四书用力少,而收效多”,其次挑选《左传》中一二叙事篇目,则大抵经部可以概览;史部选择“四史”中若干“列传”汇成一个章节;子部专注于先秦诸子中脍炙人口的数篇即可;集部可酌情挑选两汉至明清有巨大影响的文章数篇;其他类即佛书、小说、诗词等酌情选用。总之,文本选择的优劣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既不能盲目扩大阅读范围和阅读量,也不能肆意缩小阅读规模,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风采。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版本目录学知识,尽可能选择“善本”,而不能简单依靠互联网和一般的通俗读物,良好的版本选择可以大幅提高授课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教学困难。
二、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教学
民族地区小学经典诵读教学探析
经典诵读教学最早是由台湾学者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习经典著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回报社会的理想信念。经典诵读的内容包括:儒家经籍、古代名篇、古诗词、阅读古典名著等。学生通过经典诵读学习,可丰富文字的储备量,全面提升自身涵养和语文写作水平,增强智力水平,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生活感悟力、文化素养,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民族荣誉感,培养爱国热情,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在智力发育、记忆力发展最佳期,所以经典诵读教学在小学开展尤为重要,而且教学效果也尤为明显。小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承载着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正如新课标中对语文学科的表述:“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传统文化经典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有意义的窗口。
一、民族地区小学经典诵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校、教师重视不够。目前经典诵读科目或相关内容虽然已经被纳入教学安排,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注重学生课程的成绩,学校、语文老师对经典诵读的作用认识不够,对经典诵读教学不够重视,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没有关注对学生文化素养、经典名著知识储备量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经典诵读就是简单的重复背诵,缺乏有效的、系统化的关于诵读内容、诵读技巧的训练与培养。背诵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对诵读内容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感悟,诵读教学效果不好;另外,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课外学习、背诵任务很少。(二)学生汉语基础限制了诵读教学的开展。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学生从小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汉语基础整体较差,虽然近年来,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大背景下,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通话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城镇学生相比,语言方面的差距还很明显。所以,学生的汉语文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育的水平,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一些儒家经籍、古代名篇、古诗词的内容的理解是建立在较好的汉语基础之上的,学生对自己所诵读的内容一知半解,理解上有障碍,经典诵读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太好。(三)经典诵读课程资源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决定了学生所学的核心知识。民族地区小学目前缺乏经典诵读相关的教材,经典诵读资源主要是语文课本上的有限的内容,师生平时接触到的经典诵读篇目是课本上选编的有限内容,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依托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开展教学,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教学方法一般也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对诵读技巧、方法没有要求,只是以背会背熟为最终目的,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二、民族地区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理、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整体的教育状况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另外,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学生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传统文化知识储备等方面的能力不足。鉴于以上原因,民族地区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经典诵读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方面实现一体化的发展;其次,可以有效弥补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加强经典诵读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民族地区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策略
农村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困境与对策
【提要】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备受重视,越来越多地方的教育改革都以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主,希望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小学也特别重视优秀的诗歌文集。诵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诵读经典文学,在一些农村的小学里,仍然存在着许多阻碍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困境。本文通过讲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梳理在农村小学中出现的关于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困境,提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语文经典诵读困境及对策
一、引言
诵读教学作为我国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备受师生们喜欢。从古至今,诵读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寄托情感的表达方式。对经典的诵读更是有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因此,经典诵读必将追随这个时代潮流,肩负起自身的使命,让民族精神焕发光彩。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经典诵读已经成为了中小学生必备的技能,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加入了经典诵读的行列。然而在农村的一些地方,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仍然存在一些障碍。本文通过分析梳理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解决农村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出现的困境,让农村的小学生也可以加入经典诵读的队伍中,在农村地区推进经典诵读的开展。
二、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要性
经典诵读如今备受广大学者的推崇,是有其道理的。经典诵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仅可以让广大学子在诵读中领略经典的博大精深,更可以激发出广大学子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而从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方面来看,经典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综合素养。(一)经典诵读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快速地增加自身的识字量。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就能清理掉许多的生词障碍,认识更多的词。相比于枯燥无聊的学习生词表中的词,在诵读中学习生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自己的读写能力。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会让学生逐渐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就会更容易让学生爱上读写,这对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二)经典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一个人的记忆能力的提高最关键时候就是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的记忆能力的高低往往就是以后的记忆能力的高低。因此,如果在小学阶段可以抓住时间,及时培养,那么就很容易增强记忆能力。而对经典的诵读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让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一旦记忆能力得到提高,对于经典的理解也会更加全面。(三)经典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受到身边的事物影响,如果能让学生持之以恒地诵读经典文学,那么学生就很容易明白经典中的道理,并以其中的道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让自己有着更好的素养。农村地区的学生很多都没有得到父母有效的指引,如果能通过诵读经典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民族修养,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加以传承,从而更加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国学教育分析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知识一直是重点教学内容。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国学经典作为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对小学语文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加大国学经典的比例,通过国学经典来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文章主要从我国小学教学中国学经典渗透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寻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渗透
一、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作为学生接触语文教学的起始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豪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一)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通过背诵国学经典,比如古诗词等,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为以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质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支持。(二)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由于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小学生都对电子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电子产品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语文教学能够给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由于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很容易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各种游戏和视频中,而长时间上网对于学生的视力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经典的文学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意识和文化自豪感,并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三)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现代经济建设条件下,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单单只是注重学生的书面成绩,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素质教育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从小就能够体会古人的智慧。除了积累文学知识以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多多关注。另一方面,国学经典能够很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尤其是在学习国学经典时,通过教师详细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人是怎么生活和思考的。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意识,以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四)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国学经典是我国经典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国的各级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并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事业对于学生了解历史和理性思考有着重要的帮助。小学语文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第一阶段,是学生接触文化知识的初级阶段,应当适时安排一些传统文化学习。在新课改的影响之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逐渐开始加大古诗词、书法等国学教育内容,这体现出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教师也要不断加强关于国学教育的融入与渗透,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坚定学习并继承传统文化的信心。
二、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国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了很多国学经典知识内容,以帮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对于国学经典的认识不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加入不少国学经典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把国学经典的内涵讲出来,只是进行简单的朗读和背诵,很少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其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没有真正掌握国学经典的核心内容。除了教师不能够很好地掌握国学经典的内涵之外,很多家长对于国学经典深层次的内容了解得也不深,从而导致小学教育中国学教育难以发展,这也凸显了整个国学经典教学中的短板。这不仅仅是教学中的一个问题,更凸显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于国学教育价值的认知不够明确的问题。(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设置中,很多内容涉及国学经典知识,但是没有明显的教学计划和指标,在课程的安排上有些不合理。大部分学校都是随意找些国学知识加入到日常教学中,甚至有些学校将《论语》等加入到日常学习课程中。虽然《论语》属于国学经典,但是学校随意地把其作为教学国学经典的教材,使得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国学教育难以形成统一的规模,难以保证学生吸收到其中的精华,无法使学生形成统一的传统价值观。一方面学生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内容过于死板,说教意味太浓,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国学经典的渗透教学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教学材料的选取中,过于形式化,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三)教学素材选择不合理。在传统的文化中,有经典也有糟粕。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在小学语文国学经典素材的选择上,还是沿用之前的一些素材进行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一些老学究式的说教课程明显不适合现在的教育教学。在素材的选取上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明确其对象是小学生,不能够在教学时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更不能给学生灌输一些腐旧的思想。一部分教师没有甄别国学内容中的精华与糟粕,只是一股脑儿地传递给学生,却没有注重作品的教育意义与时代价值。同时,有些学校虽然具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但是缺乏教学实践,使得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影响了整体国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四)国学经典注解不完善。国学教育是否能够很好地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国学的注解合不合适。在目前的一些课程中,很多经典作品的注释资料很难查阅到,同时,很多似是而非的知识点不知道该怎么讲解,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很多时候是教师依靠主观判断来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某些传统文化知识意思的曲解和附会。在传统的经典作品中,很多字和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意义完全不同,教师必须依靠文章的注解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并传授给学生,从而保证国学教育的有效性。
镇委开展经典诵读五进活动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根据县委县委宣传部的安排,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五进”活动,结合我镇工作实际,经党委研究决定,现将我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通知如下:
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提升文明素质
活动范围
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村(社区)都要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活动时间
经典诵读陶冶学生情操及美育教育效果
摘要:美育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与提升学生鉴赏美、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追求理想境界与趣味人生的能力。高中阶段开展经典诵读,不仅能促使学生充分认识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实现审美教育的完善。因此,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诵读经典,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将美育作为切入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语文;经典诵读;情操陶冶;提升;美育;策略
美育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形成正确审美观。特别是高中语文的教学,其作为美育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通常对学生的素质提高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当中,经典诵读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与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还能通过阅读,领略到人生百态,逐渐理解经典文本的丰富内涵及其博大精深。因此,在高中语文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需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对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在关注到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学习需求的同时,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充分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经典诵读对陶冶情操与美育教育开展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开展经典诵读,对学生的情操陶冶与美育教育效果提升通常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助于学生阅读素养提高。新课改的不断落实,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不仅能够使学生具备的文化素养得到切实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该过程当中,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写作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化学生对于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1]。同时,学生通过经典诵读,还能实现自身语言的不断丰富,促进自身语言表达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到经典阅读的乐趣,并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第二,有助于学生知识积累的增加。经典诵读通常就是指导学生学习与阅读些优秀文学作品,将其融入到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层次的理解与学习相关语言文字,而且还能通过经典诵读,促进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提高,并充分沉淀与积累到学习的相关语文知识[2]。与此同时,通过经典诵读,还能使学生积累到更多的优秀语句与语段,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积累的知识量增加,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提高,从而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第三,有助于学生修养提升。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留下了许多珍贵、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当中通常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智慧以及内在精神,其中包含了许多具有参考与借鉴的道德品质与价值理念。高中语文的阅读当中,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我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并在学生朗诵中,主动融入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感悟,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促使学生了解到经典作品当中值得学习的价值观念[3]。高中语文开展经典诵读,通常需引导学生阅读些类似于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经典名著,每种作品都代表了不同时代下不同流派,以促使学生在诵读与学习中,深刻的体会到国学经典中的精髓,以此对学生情操进行陶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自身修养得到切实提高的同时,培养出当代人所必备的核心素养。第四,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数千年历史,而国家发展中,其最幸运的是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这亦是民族实现长久发展的根源,因此,不论哪个时代,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无法推卸的责任。随着国家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发展逐渐成了国家发展与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具有独特魅力,具有浓厚的历史沉淀,因此,高中生需敬畏与传承民族文化[4]。同时,高中语文开展经典诵读,既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生而言,其作为面向未来的年轻人,是文化传承的新鲜血液,学生只有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才能保留完整的中国文化,并为后人留下充足的财富。
二、经典诵读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美育教育的问题
看经典作品对文化自信的提升
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文化交流让世界成为地球村,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地域、民族等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传播中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
一、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特点
(一)技术赋能,文化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在技术革命赋能下,人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逐步深化种群意义上的人类整体概念,精神和伦理道德的共同体观念把人类个体和整体作为最根本的终极价值和关怀对象。①人们寻求着相互认同的道德理念,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障碍和信息交流的壁垒,还促进了不同道德观念在不同文化种群受众之间的传播与共享。全球化时代,他者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机会日益增多,特别是媒体传播力的加强,让各种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得到了传播和改变。(二)“交流—理解”成为普遍共识。跨文化传播,实际上是各个文化主体之间通过相互交往以追寻普遍认同的过程,是借助现代媒介技术构建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主体联系的过程。文化交流强调主体和主体间的理解包容、平等互鉴,尽管各文化主体的社会力量存在差异,但都以“交流—理解”为普遍共识。跨文化传播需要相互尊重,冲破民族、疆域的局限,在交流中,借鉴他者文化精华,明确自身的文化立场,促进各种文化间的大发展、大繁荣。(三)跨文化传播策略的重构。跨文化传播的方向是共同的认知,但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是双方的差异化。各个文化自有的内容,常常凝聚了各个文化群体自身千百年来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往往是支撑群体不断延续的精神力量。所以,跨文化传播中,一定要克服固有的刻板印象,切忌先入为主,一定要真正发掘和认识各个文化群体的文化内涵,形成一种各文化主体间平等互信、包容互鉴的合理秩序,特别要关注各个文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尊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同时,坚持各群体的文化自信,在尊重、汲取其他文化群体先进的文化内容的同时,用新的视野、新的理念重新挖掘和认识自己群体文化的精髓,重塑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经典咏流传》创新文化传播的分析
(一)对中国诗词文化元素的创新性处理。电视节目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特别是文化语言类节目,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经典咏流传》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之作,凭借精致、有创造力的“央视气质”,让众多专家、学者看到了国家级平台的高水准和创新力,让经典作品具有传承性。《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名称就颇具特色。“经典”是指经过长时间沉淀仍经久不衰的作品;“咏”体现该节目的创新之处,歌以咏志;“流传”即是传播、传承之意,交代该节目是以电视综艺的形式传唱经典诗词。《经典咏流传》节目组对经典古诗词进行严格挑选后,谱曲传唱,让古诗词在现代音乐的演唱中焕发出人文之美、精神之美,很好地实现了经典古诗词的“流行化”传播,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二)以情感叙事求共鸣,以时代精神求升华。《经典咏流传》邀请海外华侨、对外汉语专业传播者、海外留学生等参与节目。例如,在第11期的年度盛典中邀请具有留法经历的二胡艺术家果敢与维也纳莫扎特童声合唱团进行联合演出,共同演唱唐代诗人崔颢的名篇《登黄鹤楼》,以中英双语的结合打破文化传播的界限。节目组秉承着“歌以咏志”的理念,反复挖掘经典诗词的时代内涵,将诗词背后的人文故事和传唱人的人生故事巧妙勾连,使观众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在节目现场无论是演绎艺人、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对中华古典文化怀着深深的爱,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怀着深深的尊崇。节目对古典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了精准提炼,例如,青年经典传唱人赵照在演唱根据清代《声律启蒙》改编的歌曲时,音调婉转流畅,歌词工整富有美感,在小朋友的童真伴奏声中,观众被甜美的意境所深深吸引。(三)以音乐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挖掘。《经典咏流传》节目对古诗词进行传唱演绎,并以叙事化的方式呈现,生动诠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精神内涵。歌唱家龚琳娜、作曲家老锣携编钟演绎屈原的《离骚》,恰当融入现代编曲思维,以编钟声部加强节奏感,用号角的音色作为低音支撑。曲调通过一字多音的表达技巧使得旋律与诗词和谐共生,浑然一体。编钟再次奏响,激发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了解热情,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中国传统音乐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焕发生机。
三、《经典咏流传》对外传播思考
经典文化初中政治案例研究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小组探究性学习,再加上经典文化的魅力,让课堂更具有吸引力,达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小组探究性学习;经典文化
习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拨乱反正,为传统文化正名
平时与学生聊天,得知风靡青少年的一款游戏《王者荣耀》出现很多恶搞传统文化,恶搞历史,加上其他游戏的搅乱。因此,政治老师也要为传统文化正名。比如,王者荣耀的英雄大致分为三类:历史类、神话类、外国神话及其它类。历史类的英雄朝代不一,且对原本的人物形象有很大改动。里面会说古诗的只有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据不完全统计,这款游戏玩家日均在线人数400万左右,绝大部分是青少年,有很多是学生,世界历史要到初三才开课,他们会把游戏里学到的人物以及故事代替真实历史中的人物和史实,造成知识的混乱。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会建议学生多看名著,多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永流传》《信中国》《朗读者》等。这些节目都在大力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经典。在政治课上,我也总是结合内容,选取相应的经典,让学生学习或重温。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要求学生上网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上课时由学生分享。我准备了《经典咏流传》中歌唱家龚琳娜演唱的经典《离骚》,让大家感受和体验历史人物以及经典的魅力。
二、深深根植,直观体验经典文化
探析海外华文文学
一、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的基础和特殊性
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天使岛木屋墙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百年的文学历程中,无论是西方和东方,都出现过相当数量具有开拓性、令人瞩目的著名作家,当中有程抱一、陈舜臣等在历史上饮誉世界的文学大家,还有白先勇、王鼎钧、郑愁予、杨牧、洛夫、痖弦、於梨华、聂华苓、赵淑侠、余心乐、方北方、姚紫、吴岸、黄东平、司马攻、云鹤等一大批作家,他们中有的以其艺术的突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有的在其所在国华文文坛上率先创作出具有开拓性、标志性的文学作品,从而确立了自身在海外汉语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更有活跃在当今海外华文文学领域中具有独特个性和艺术影响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如严歌苓、张翎、虹影、陈河、抗凝(林达)、欧阳昱、陈大为、钟怡雯、黄锦树、林幸谦、黎紫书等。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华文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在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传播和扩大了华文文学的影响,参与这一领域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正是这些优秀作家作品的沉淀,为我们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和经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外传以后,在世界各地开出的文学奇葩,是一种处于中外东西文化交汇点上的独特文学现象,各种不同“质”的文化艺术精神、思想元素在这样一个平台上错综交织,丰富性、多元性、复杂性是它的突出特征。面对这样的“文学场”,特别是其中的优秀作品,要对其解读、研究、阐释,如研究者不能以开放的思维,突破传统的“国族”界线,就难以把握这一领域文学的特殊性。从现在我们读到的许多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看,有三个明显的特点:①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隐含着他们离家去国之后“离散”生涯的生命体验,是一种有跨越性的独特精神历程的形象叙写;②因其创作主体是在“本土”以外,处在各种“异”文化包围的环境里,有多种文化的参照与介入,多数作品具有反思性和多元性;③这些作品淡化了中国历史传统主题的内容,更多的是“离散”华人在外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的审美表达,在思维模式上,更加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在社会行为模式上,更重视现代价值的普适性和开放精神。这些只是我们在平时阅读中感受到的,今后要在学术的层面从整体上探讨这一领域的文学特质,认识其所形成的新的文学传统,还有待于学界同仁的通力合作,从广度和深度上作研究,既要从百年长度梳理其兴起、发展的文脉,也要通过具体文本的阅读,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寻找、选择出那些具有路标式的文学经典,并对其进行系列的分析和阐释,从文化、文学上展示它们所蕴含的新的质素。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学界对中国新文学传统和经典的研究,多从意识形态上看待问题,对其传统的形成和经典特色的论说,也多依附于革命历史的线索,因而在思维模式上不同程度存在“现代化革命大叙事”为主线的局限。在对新文学自身特质的寻找、分析中国新文学如何从古代文学蜕变过来的原因时,对其中的各种复杂因素,往往关注不够,少有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去作更深入的追问,在一些经典著作的研究成果中,也少有从文学传统内在的变化和经典作家独特的人生解读展开其阐释空间。近十几年,一些现当代文学的学者,如黄曼君、陈思和、洪子诚等都曾在他们的著作中反思和论说过这些问题。黄曼君还特别倡导:要通过对经典著作的诞生、阐释和论述,揭示新文化特质与“诗性转向”的思、诗、史关系结构线索。也就是说,要从文化精神、审美诗性与史的定位,对文学经典的真正意义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经典作品的阐释,进一步认识、展现中国新文学传统的特质。他们所论的虽是针对中国新文学传统的研究,但对我们今天开展海外华文文学传统和经典的研究,如何去突破那种原先可能有的思维定势和某种局限,也是很好的提醒和启示。经典作品是历史承传的标帜。文学经典既是文学传统的集中表现,也是建构文学史的一个重要路标。任何文学经典都是以“诗性”为核心的思、诗、史的结晶。探讨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形成的新的文学传统,同样要通过经典化过程和经典文本研究,了解这一领域文学经典化复杂的历史变动,展示其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思、诗、史不同组合形成的新文学经典特质;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认识其从“本土”到“域外”文学传统的变化、延伸和重构,特别是其独具的审美内容,那种跨界超越的美学品格,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某种原创性,那种能够成为新的经典或新的文学经典性特征。
二、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和经典文本研究
文学经典是经典化过程的结晶。开展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研究,首先是要对这一领域的经典化过程进行考察和研究。考察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问题,可以有多种角度,而其中的重要视角是文化上的从“一元”到“多元”。海外华文文学作为“离散”华人在域外生命体验的审美表达,是中外文化交汇的艺术成果,尤其是当中的一批有才情和智慧的优秀作家的作品,这种多元文化、互识互补的特色就更为突出,具有新的文学经典性的特征:从精神意蕴看,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多元文化跨界认同的开放品格,在文化和美学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创性;从艺术审美看,它们涵纳了多个地区移民作家复杂多彩的心灵世界和“离散”生涯独特精神历程的叙写,为读者提供了与中国本土文学不同的审美经验,有新的“诗学”内涵;从文学史的层面看,它们为世界文学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本世纪以来,国际学界不断质疑现有的“20世纪世界文学史”,认为当中存在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印记,因而提出了重构新的“20世纪世界文学史”问题,其问题的内核正是:文化上应从“一元”到“多元”。而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兴起、发展起来的具有世界性的华文文学领域,具有着从“一元”到“多元”的“跨界”文化、文学特质,作为世界近百年发展中出现的新的文学元素,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此领域的经典化问题和经典文本研究,既是“海外华文文学及其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也将为20世纪新的世界文学史的重构提供一个新的版块。因为这个新的汉语文学领域,有多种“跨界”的文化特质,早就突破了中国文学“国族”的范围,是新的20世纪世界文学史重构中不可忽略的内容。正如许多论者所言,文学经典的生成与确立,本质上是立足于审美接受的群体。而其之所以拥有审美接受的群体,前提是它自身是一个极其优秀的文本,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已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能在各个时代的读者中产生特殊的影响。用卡尔维诺的话说:“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因此,笔者认为,在开展此项研究之初,必须着重关注和回答下列这些问题:①百年来这一领域已经出版的众多文学作品中,有哪些可称为经典?②这些经典是怎样诞生的?有何独特的人生解读和阐释空间?③在其存在的历史长度,审美群体对它的阅读、接受、传播和评价如何?④作品自身形成了怎样的跨文化超越的形态与模式?在审美方面有何原创性的贡献?而要回答上述这些问题,首先是要从这一领域大量的资料工作做起。饶宗颐先生在《文学与神明》一书中,曾具体谈到掌握材料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说:“不论做什么题目,都要材料,这是基础。”还特别指出:对经典材料,更要反复地下功夫。“第一次或者了解不深、不透,第二、三次继续了解。有时需要十次,或者十次以上。”他认为“只有掌握了材料,才有立足之地”。我们进行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研究,同样要以材料为基础。其次是要“直面作品”,在文本的阅读上下功夫。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及其相关材料的阅读、比较、筛选,突出文学性,从中选择出更具有心灵感动、更具有审美内容,为社会、受众公认的有代表性的名著。“直面作品”,不是孤立地面对文本,而是将文本和历史结合起来(包括文学史、批评史、接受史和传播史),与这一领域的文学历史“对话”。因为同一作品,不同时代的人理解可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代、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语境,理解也可能会有差异。所以,在这个过程,研究者就要去面对历史上这种种的差异,既要了解人们在各种不同情况下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评价,以及他们解读文本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联系他们不同的“文化身份”(一般读者、批评家、专业研究者)、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分析其差异的原因;还要关注本领域特殊的文化、文学问题(如流散者的生存、生活问题等),把握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特殊文学现象,思考、研究“经典”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阐明其在怎样意义上成为经典。由于百年海外华文文学是一个在文化上有多种中外混溶的世界性文学领域,因而还有一个如何从国际化角度看待经典的问题。任何经典都是思想和艺术秩序确立的范本,所以此一领域中的中外文化、文学传统的交融、对接(如古今传承、中外交接),以及因不同地区、国家历史时空的差异而衍生的多重文化观照结果等,也将是我们经典研究的“焦点”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还要从世界文学的角度,通过本领域文学经典化问题的追问和文学经典研究,展示其作为这一特殊汉语文学领域经典著作独特的思想内涵、精神意蕴和审美品格,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原创性与新锐性、丰富性与超越性。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经典化问题的研究,是关于这一领域文学经典形成过程的研究。而经典的确立,是基于艺术的本体,也就是作品所达到的一种新的艺术高度。所以解读和阐释经典文本,展现其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审美价值,是本课题研究最具意义的工作。西方著名学者纳博科夫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经典性和审美价值,“最终要看它能不能兼备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因为这样的作品才能给人一种既是感知的、又是理智的快感。”可见,作品的艺术本体和读者的审美接受,是文学经典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中西方学者均有共识。由于海外华文文学是近百年新兴的文学领域,因而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新的文学经典研究,所以我们的工作是要去开发一个新的“矿藏”,这就需要从最基础的“入门”工作做起,除上面所说的搜集资料、探清“史路”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各种文学文本的阅读、解读,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文本的细读、精读和不断地重读,展示这一领域的优秀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运用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和表现方式,组成不平凡的故事、情节和细节,使作品具有真正的艺术生命,怎样令人读了能产生情感的火花,引起了心灵的震颤。并通过各方面的比较,选择出其中的经典名作,将其拆开、窥探,研究其风格、意象、体裁,从作品的艺术设计和构造,深入到作品内里最具创意和精美的部分,揭示其文学和美学上的不寻常价值,阐明那些经典名作为何得以成为经典,以及它们是如何生成的。艺术的魅力存在于作品形象的骨骼和思想的精髓里,任何经典著作都是一个独特的“新天地”。我们要真正地了解和阐释它,就必须“进入”到这一个个的“新天地”当中去。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经典著作的研究者,在艺术上我们要“进入”的是一块以往人们尚未涉足或涉足不深的“天地”,除了对其历史进程、文化交汇应有所了解外,还应该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感,也就是艺术感觉。因为有了艺术感觉,我们才会在阅读和研究时在自己和作者的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甚至随着不断重读和研究日深还成了艺术上的“知己”。记得纳博科夫在讲解经典著作时,曾用一段形象的描述,来说明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的那种难以言喻的共鸣感。他说:“在那无路可循的山坡上攀援的艺术大师,只是他登上山顶,当风而立。你猜他在那里遇见了谁?是气喘吁吁却又兴高采烈的读者。两人自然而然地拥抱起来了。如果这本书永垂不朽,他们就永不分离。”笔者认为,这种发自内心对艺术之美的共鸣感,对于文学经典的研究者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文本是历史的,历史是文本的。”我们要从世纪长度探讨海外华文文学的特质及其所形成的新的文学传统。
在大的方面,一是要梳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历程,明“史实”;二是要对体现其历史变化发展的文学经典进行阐释,立“标帜”。前者,学界已有若干或详或略的文学史问世;后者是近期才提出和被关注的问题。但从探讨此领域所形成的新文学传统的角度,这两者都十分重要,而且它们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记得陈思和说过:“所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大约类似天上的星星和天空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就像夜幕降临,星星闪烁,其实每个星球彼此都隔得很远很远,但是它们之间互相吸引,互相关照,构成天幕下一幅极为壮丽的星空图,这就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文学史”。事实上,任何一个文学的“天空”,都离不开那些“星星闪烁”似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史”的基础,“论”的依据,各种优秀文学传统的生命之“光”,没有它们的“灿烂”,我们就很难观赏到壮丽的文学“夜空”。所以我们在探讨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存在、发展意义及其形成的新传统时,就不能不关注这一领域那些类似“明星”的文学名著,因为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观赏到这一特定“天空”夜幕中的深邃神秘。
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探析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下,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迅速。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活跃在大众视野中,依附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五千年历史的土壤,讲好中国故事、打造中国品牌优势、展现大国文化底蕴,是当前电视综艺需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优秀的、赋予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更是延续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综艺节目;品牌优势;问题对策
一、《经典咏流传》节目概况
为了响应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1],2018年2月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推出了大型文化音乐类电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开播三天,全网平均收视率达1.33%,豆瓣评分高达9.3。节目以传统文化诗词为载体,以传承经典为导向,重在阐释文化内涵,传播传统文化。节目将中华古典诗词文化通过电视媒介、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重在传达诗词文化的韵味、意境,并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展现。传唱人不仅有明星、艺术家,也有许多社会上的普通人。每个传唱人都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诸多感悟,通过演唱的方式,将经典诗词转化为动人、优美的旋律,并用现代流行唱法来演绎中国古典诗词的新韵味。
二、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现状及功能
(一)发展现状。自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开播以来,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便不断涌现,掀起了一股“综艺文化热潮”。在此基础之上,《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故事》《传承者》等关于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更是发展迅速。此外,2016年底,《见字如面》在春节档走红,被网友称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2017年推出的《朗读者》更是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同年年底《国家宝藏》的播出再次带来一夜刷屏的惊喜[2]。2018年推出文化音乐类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是继系列口碑佳作后,又一经典力作。由此可见,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国家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原因。文化是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基本前提。因此,大力发展和传播优秀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重点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综艺节目也是当下展现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二)功能。1.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就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而言,达到宣传的效果是最为理想的。《经典咏流传》由中央电视台打造,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我们每个人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来说并非易事。2.继承传统弘扬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新时代的不断发展,致使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时代淹没以致流失,这对国家和人民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经典咏流传》在这一点上的做法是千千万万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最佳典范,让优秀的文化再次点燃,也让继承的火焰生生不息。3.彰显国家文化底蕴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谓长久,首要传承,之后才能继往开来。从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具备的主要功能来看,其不仅能够唤醒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更能够在提升个人内在上发挥重大的作用,同时也在国家形象的树立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