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插花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13:20: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统插花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试议技能大赛对中职学生的影响
技能大赛活动一般分为学校、市、省、国家级等赛事,通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别的技能竞赛。学生在竞赛中取得各种荣誉和成绩,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技能比赛成绩得到企业和社会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技能大赛中取得荣誉的学生倍受企业亲睐,一些用人单位竞赛现场就与学校或学生签定就业意向合同。通过技能大赛引发的技能学习热潮,有效拓宽了中职学生特别是获奖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渠道。
一、技能大赛在中职教学实践中仍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效促进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的对接合作。但在教学和竞赛指导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需加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仍在一定范围存在脱节现象。有些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无法跟上行业的发展,专业课程更新慢,技能实训安排少,游离于企业生产和行业发展的要求,通常在技能大赛期间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专业理论在实践操作中的运用。二是常态化校企对接和长期性实训基地建设落实不到位现象。中职教育经费紧张情况,客观上存在插花艺术等农林类中职教学资金投入少、实践设备和耗材不足、长期性实习实训基地缺乏等情况,导致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正常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有时为了在技能大赛上取得好的成绩,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甚至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指导或将师生送往企业集中强化培训,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三是“为赛而赛”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存在。由于各级技能大赛的时间跨度较长,参赛人员的选拔、训练需要较长的过程,授课教师未能科学安排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实践指导,因此不能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层层选拔,而是直接挑选个别优秀学生作为参赛选手进行单独辅导,使其他的学生未能从技能竞赛中受益,违背了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大赛提高中职学生技能水平的初衷。此外,由于教师长期在校执教,与岗位实践相脱节,多数教师仍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导致在技能教学与技能大赛指导上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二、技能大赛成功运用于《插花艺术》教学的具体实践
1.以技能大赛为载体,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插花技能竞赛项目设置、工艺要求,通常与行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相一致,其考核标准主要是针对插花员的实际岗位任务设定的。为此,我们在插花艺术教学中主动邀请插花艺术行业、企业的专家一起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中来,召开插花员岗位能力分析会,探讨插花员技能的项目要求和评估标准,确定插花员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在教学实践中以技能项目为载体,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确定花束制作、东西方插花制作与现代花艺制作等项目内容,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项目模块,使《插花艺术》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结合插花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把项目课程列入每学期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同时作为技能竞赛的基本训练项目,达到教学项目与技能训练的完美结合。如2012年我市中等职业技能插花竞赛内容包括8字形丝带花、四面观花束、S形插花作品的制作,属于中级插花员考评内容,涉及到花束制作和不对称式插花作品制作项目内容。由于平时学生就已学过这些技能,教师只要针对学生作品的选材与立意上进行指导就可,不必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了竞赛指导的有效性。其次,对具体的插花项目教学采取任务驱动法,将插花作品的制作过程分为器具准备、作品插制、现场整理三个步骤,其中作品插制作包括放置花泥———插骨架花———插焦点花———插主体花———插填充花等五个小任务。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按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最终完成插花作品的制作。教师根据技能竞赛评价标准,及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促进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掌握插花艺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此外,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把插花艺术最新动态及新工艺新材料展示给学生,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多年的大赛经历证明,许多学生获奖的插花作品,其创意和灵感最初都来源于这些信息和资料。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插花艺术理论知识融入专业技能学习中,将技能竞赛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插花艺术技能与综合素质。
艺术插花课程网络教学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网络教学手段进行剖析,并以我校18园林技术2班艺术插花网络教学实践为依据,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艺术插花网络教学,同时也为推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艺术插花;网络教学;实践探索
1网络教学相关理论
网络教学平台又称为数字化学习环境、课程管理软件、e-Learning平台、虚拟学习系统(VLS)等,是用于支持在线学习的信息系统(IS)。网络教学不是简单的把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结合,而是一个由教师、教学内容、多媒体、学生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教学过程是“教师—媒体—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1.1分类。h由于技术的更新和对象的不同层,信息化教学模式一般划分为以“教”为主、以“学”为主、以“内容”为主、以“教育媒体”为主;根据教学模式的主要着眼点,又可划分为基于项目、问题、案例、资源的学习等模式。1.2环节。1.2.1第一个环节,课前。教师要做好准备和设计。准备:教师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学习网络教学的方法。总结和思考网络教学与面对面课堂教学的异同。设计:教师需要建立课程网站或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网络课程。网站或网络课程平台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并能开展相关学习活动。1.2.2第二个环节,课中。教师要做好促进、互动和反馈。促进:要使学生了解课程目标和熟悉网络教学平台,督促和监控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动: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促进师生间的深度交流。反馈:及时收集学生网络学习的过程、结果等信息,并提供及时反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网络学习。1.2.3第三个环节,课后。教师要做好反思和总结。
2艺术插花课程网络教学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
2.1职业学校开展艺术插花课程网络教学实践探索的必要性和意义。插花艺术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目前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插花专门人才。艺术插花不仅是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因此开展相关实践探索也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2.2艺术插花课程以往开设概况。学生在课程开设之前已学习植物基础、植物识别、园林美学、园林制图等基础知识,已掌握了造型艺术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审美艺术素养。授课理论教学主要有插花构图与色彩、插花发展简史、东西方插花等内容,此外辅以东方式瓶花、盘花、西方式三角形、L形、椭圆形、花篮、花束等实践教学。2.3艺术插花课程网络教学内容体系的变化。教学内容体系保持了科学性和系统性,保留了基本概念、东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分类介绍,保留了对插花艺术发展简史的讲解。从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来看,两者学时数比例接近1∶1。但是由于学生在网上无法进行实践操作,因此网络教学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中间穿插一些操作实训视频。2.4艺术插花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研究。中是对结合艺术插花网络授课过程中实际使用到的3种网络教学平台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和归纳,从中可以看出职教云平台的功能是最全面的,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2.5网络教学具体实施实践。2.5.1课前。主要利用职教云平台进行课前准备。首先参加职教云平台开展的相关信息化培训,学习职教云平台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然后通过班级、课程设计、题库、作业、考试这几个板块的设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采用多种视频编辑软件和录课软件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PPT录课,并将视频及时上传至职教云平台课程设计板块,同时将职教云平台和慕课平台的优秀教学资源也导入进来,从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运用课堂教学板块提前设置好课件、视频、签到、提问、讨论、作业等互动环节。2.5.2课中。教师利用提前设置好的课件或视频让学生观看,中间穿插签到、提问、讨论、头脑风暴投票等互动环节以掌控学生学习进度。但由于教师看不到学生端学生是否真的在看,因此真实效果还存在疑问。同时为了更好的与学生互动,也结合QQ直播的形式在班级群里进行教学,在直播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实时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2.5.3课后。学生及时进行课堂评价和总结,并完成相关作业。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打分,对上课互动环节学生表现进行打分。从学生对课堂的评价来看,五星评价比例达到90%以上,说明学生总体对艺术插花网络教学是持肯定的态度。2.6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个别学生自觉性不够,签到不及时,不能及时进行讨论和评价,课后布置的作业总有人不能及时完成;学生对职教云平台使用不熟悉;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
学科技能竞赛学风建设论文
1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科技能竞赛的内涵
学科技能竞赛是考察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比赛,是面向广大学生群众的竞赛活动,是激发潜能、提升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有力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信心的系列化活动。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该校作为农业类院校,拥有茶学、观赏园艺等特色优势专业,并积极组织相关技能竞赛。该校茶学系茶艺表演队成立于1992年,是湖南首支大学生茶艺表演队,23年来多次承办各级茶艺比赛,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茶艺技能竞赛共二十余项,参与培训及参加竞赛的学生从十几人发展到数百人,获得茶艺师资格证的学生人数高达73%。园艺园林学院从2012年至今每年定期开展大学生插花花艺技能竞赛,大赛针对全省园艺专业的学生参赛,还设置有不同层面的赛前辅导、插花培训、大师讲座等系列活动。学科技能竞赛一方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通过学习、思考掌握另一门谋生的技巧,拓宽了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路径;另一方面该类学科技能竞赛的开展是对该校整体的学风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科技能竞赛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2.1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是高校构建优良学风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演练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参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学,可以不断地查缺补漏,认识到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营造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通过利用茶艺、插花花艺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参与、共同训练、在竞赛体制下进行学习,通过学生间学习效率的横向比较,无形间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的端正、竞争意识的提高,使整个高校被围绕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之中。
2.2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本科插花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现状探索
摘要:插花艺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植物学与美学知识的教学,将插花基本技能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增强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深化素质教育都有重要作用。该文针对当前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课时少、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效果不佳、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尝试改良实践教学环境及技术,以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插花技能水平。
关键词:插花艺术;实践教学;现状及探索
插花艺术是以切花花材为主要素材,通过空间艺术构造对植物材料进行剪裁整形及摆插来表现其活力与自然美的一门造型艺术。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源自六朝时期的佛前供花,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插花艺术课程开设于2007年园艺专业成立之初,学院依据“立足大都市,服务大都市,走都市园林园艺发展道路”的专业定位,将插花艺术课程作为主要专业课程,以专业必修、选修形式覆盖至全院学生。但与国内大部分高校类似[2-4],由于长期的教学思维惯性、课程开设条件不足以及社会认知偏差等,该课程发展较慢,课时不断被压缩,一度沦为边缘课程。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国内许多高校对插花艺术教学进行了改革探讨和研究。张海军等[5]提出园林专业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从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艺术素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王芳[6]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强调提高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可以提高就业率;林秀莲等[7]提出项目式教学法在中职插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用案例分析了项目式教学在插花艺术课程中的应用。这些改革成果为国内插花艺术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我院插花艺术课程教学成员通过前期梳理课程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院校课程改革的方法基础上,结合校院两级管理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1教学现状
1.1课程开设课时不够、经费不足。插花艺术实践课程原有实验课16学时,期末课程实习32学时。由于专业发展的需要,主干课程数目及课时数有所增加,势必要压缩一部分非主干课程的课时。除园艺专业外,其他专业取消了插花艺术课程或改为专业选修。课程原有实验课时被降为12学时,期末课程实习被完全取消。另外,插花艺术课程在日常插花技法练习中要消耗大量的鲜切花材、花泥及其他耗材,且无法重复使用,节假日期间材料价格更高。经费不足导致开展实践教学困难重重,最终造成教学效果不佳。1.2师资力量薄弱。插花艺术实践教学要求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操作技法娴熟。插花艺术授课教师往往缺乏行业认知和实践经验,插花技法不熟练,导致授课质量不高。而实践经验丰富、插花技能水平高的人才又因为学历及职称不够,无法加入实践教学队伍,导致实践教学人员的总体水平难以得到提高[4]。1.3学生兴趣低,练习意愿不强。插花艺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动手练习操作。但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在实验材料及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且实践教学通常采取3~4人分组操作的形式,常有学生因兴趣不足而不动手或敷衍了事。此外,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授课质量不佳,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农林院校美育与专业教育培养模式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时代背景下高层次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转变,农林院校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依托自身的专业特长,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美学教育,探索将美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全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文章认为,开展该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提升非艺术背景专业毕业生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志趣,对未来其他院校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林人才;美育;培养模式;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美育是高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很多高校只注重专业教学,忽略了美育,这种现象在农林高校等理工农科高校中尤为突出[1]。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划出美育硬杠杠”,美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硬指标”,是评判学校育人水平的重要参考之一。这在我们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同样适用。近年来,一批农林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一定尝试和探索,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进行育人[3],然而却鲜少涉及基于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在农林高校开展美育,培养专业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兼具的“新农科”人才,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4]。因此,对高校育人模式大胆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美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模式实践
(一)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2019年1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院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目标,以全面教学改革为抓手,以提升传统农科为契机,全面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综合分析当前学院育人实际,提出要促进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将专业教育和包括美育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坚持立足长远,以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合格人才。结合实际,不断改革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的切入点。学院进一步发挥专业育人作用,探索适应“新农科”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农科”人才。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将美育贯穿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贯穿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能力,又拥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优秀“新农科”人才。
园艺疗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打破传统,发现创新方法。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梳理,探索了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并对园艺疗法具体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对高校学生发挥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园艺疗法;心理健康
园艺疗法是指通过植物、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与植物相关的各种活动,维持和恢复人们身体和精神机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在国外已经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美国,医院、康复机构、养老院、矫正机构以及为残障等特殊人士服务的教育和培训中心都有园艺治疗师的参与[2]。目前,园艺疗法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有2个方向:一是对各种身心疾病的治疗,如青少年网瘾、老年人的康复治疗;二是应用在城市规划及园林绿化上,致力于建设更加具有治疗意义的城市绿地[3]。但是,根据园艺疗法简单易行、健康环保等特点,我们对于园艺疗法的应用不应局限于这两个方面,园艺疗法可以在对心理亚健康人群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休学、退学甚至是恶性事件频发,因此处于人生转折点上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学生由高中进入到大学,生活和学习都面临着重大的转折,特别是在十几年为之奋斗的大学目标实现后,今后的人生该何去何从成为了困扰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失去目标,学生更易产生迷茫、郁闷、焦虑等消极心理。因此,应用园艺疗法帮助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有必要的,而且国内外关于园艺疗法在大学校园内的研究和应用较少。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在我校对大一新生样本的实验观察,分析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园艺疗法在校园中的应用和疗效。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初入大学,大学新生在心理上基本都要经历从最初的兴奋到对环境的不适,最终到达平衡稳定的心态变化过程,在如此剧烈的心理变化下,如果无法做到适当的调节,则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已经进入大学学习生活过一段时期的老生,同样存在学习、情感问题,同时他们还承担着就业的压力,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需要重视。1.1人际交往问题导致焦虑。大学不同于中学,人际关系更复杂,学生需要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性格比较脆弱,容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功利意识和知行背离等倾向[4]。因此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与室友难以相处,不能妥善处理寝室出现的问题,激化寝室矛盾;有些学生则表现为不会与同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但是其渴望交往的心情与缺乏交往技巧导致的人际交往困难则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无法解决便引发其焦虑的情绪,久而久之,积累的情绪就可能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1.2对环境难以适应导致迷茫大学的学习环境相。对于高中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一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在高中,学生有固定的学习内容,学生无法对其做出选择,但是大学则是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有些同学可能发现选择的专业和自己预想的不同,学习的内容自己并不感兴趣;有些同学更是因为专业被调剂而难以接受。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滋生厌学情绪,沉迷于手机、网络游戏。二是学习时间的安排,在高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在大学,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有了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权利,但是很多同学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有的同学可能把时间全部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上,荒废学业,有的同学可能把大量时间投入到社团工作中,但是最终又感觉没有什么收获,导致心理失衡。三是学习目标的改变,高中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即为考上大学而努力,但是大学需要我们重新制定我们的人生目标,可是很多同学缺乏对自身能力水平的认知,不知道自己今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对生活感到迷茫。1.3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导致抑郁。大学不仅考察学生学习的能力,还要考量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而高中的衡量标准较为单一。因此一些在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来到大学便可能会经受从中心角色到普通角色的转换,昔日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受到冲击,内心产生失落感。而且,进入同一大学的学生成绩水平相似,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的授课形式,就会导致成绩与自己内心期望落差较大,从而产生对自身能力的否定。这些情绪若不能得到及时的开解与排遣,可能会导致学生心情郁结,进一步便可能会发展为病理性的抑郁。
2园艺疗法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型实践分析
[摘要]中华民族“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一代代劳动者的辛苦付出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们必须坚持劳动,才能延续这样的幸福生活。劳动是高尚的、光荣的、伟大的,劳动者是最美丽的人。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不断创新劳动实践的方式,探索出大学生喜爱的、能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劳动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劳动和创作,是每一位高校的劳动教育工作者都应追求的。本文从教育意义和具体实践的角度,分析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创新型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育人理念;劳动教育;创新实践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整个社会层面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新时期从理论阶段进入了实施阶段。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作为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摇篮,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将劳动教育应用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思政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承担的重要使命,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水平,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多方面的发展,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性人才。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校应积极探索将育人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型实践,以期寻找到更为合适且能够广泛推行的实践方式。本文从新时期的育人理念和劳动教育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创新型实践与探索。
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课程学习、品德教育、体育和美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影响、彼此促进、相互助力,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实现人才培养上的全面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强壮的体格是教育的基础,在得到长足发展后有助于各种劳动活动的开展,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作出贡献。不同于“五育”中的其他四项内容,劳动教育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其没有独立发展的课程体系,而是在吸收其他“四育”课程体系中的各项优势后,结合劳动教育自身特点打造的包含多项优势又能够体现劳动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五育”之中,德育是引领,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智育是手段,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有能力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体育是根基,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内体育文化的建设,帮助大学生锻炼强健的体魄,同时磨砺其在困难面前的顽强毅力;美育是支撑,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帮助其树立起健全的人格;劳动教育是四者特点的综合,依托劳动教育的形式,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多方面技能,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大学生有能力完成自身全方位的发展,并且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收获幸福感和尊严感。高校劳动教育能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或专业技能进行劳动,以此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形成正确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劳动习惯,在劳动的过程中磨砺自己的品德修养。将育人理念融入高校的劳动教育中,将劳动教育放到与其他“四育”同样的高度,是满足当代高校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实践,也是对整个高校育人体系的有力支撑。在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育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是缓慢的、持续的。对人才的培养应当做到全面而连续,坚持“五育”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育人理念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载体作用,让其能够与其他“四育”形成合力,相互影响和促进,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坚定劳动的理想信念,愿意辛勤、诚实地劳动,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当下,高等院校虽然越发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但依旧存在学生实践能力差的弊端。因此,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大环境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劳动能力低下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后续的就业问题,因此,高校应当从一开始就向学生传达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标准定位和严格要求。相关部门需要把高等院校劳动教育的实际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目前呈现的实践课程的简化,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倾听教师对劳动过程的讲述,课后自主实践劳动,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劳动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退化的局面。因此,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明确,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只要能推进社会发展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劳动,这样的劳动者都是值得尊重的“人才”,劳动不分高低贵贱,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对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新时代实现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
新时代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实践与探索
幼儿礼仪品格养成教育论文
一、积极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环境
环境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环境,洮南市实验幼儿园以培训为切入口,走出去、请进来,带领教师去哈尔滨、白城等地进行培训,倾听专家讲座,明确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教师对实施礼仪品格教育的紧迫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行为的改变,使教师内修尊重之心,外展礼仪之美,养成了站姿挺拔、坐姿优雅、走姿自然、见面问好、着装得体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还在教师中开展“礼仪标兵”评选活动,促进了教师礼仪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以高雅的气质和饱满的精神风貌,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了实现家园共育,他们还聘请北京幼儿礼仪品格教育专业讲师来园为全体幼儿家长进行了题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开启孩子幸福一生”的专题讲座,使家长对孩子的礼仪品格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行为上也发生了改变,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了。教师和家长的变化,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氛围,为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品格教育
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礼仪品格教育开展的沃土。为了长期有效地开展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他们首先把幼儿礼仪品格教育引进课堂,利用挂图、画册和情景表演等形式,教孩子学习礼仪、理解和使用礼仪,并把礼仪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晨间接待时,开展了“礼仪小天使”活动:身披绶带的“礼仪小天使”们向老师、家长和小朋友行礼问好;喝水时,孩子们一边背礼仪三字经,一边排好队;还有进餐礼仪、午睡礼仪、升国旗礼仪……礼仪品格教育的开展,规范了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为了激励孩子们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各班还开展了“礼仪品格之星”评选活动,孩子们个个争当星级宝宝。此外,他们还开展了茶道、插花、扎染、吹画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艺术之美,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礼仪的良好氛围。
三、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感恩是爱的回报,关爱他人是爱的行动。为了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懂得关爱他人,他们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三八”节教育孩子为妈妈洗脚;教师节教育孩子说“老师节日快乐”,并问候“老师辛苦了”;国庆节组织孩子们进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教育孩子们无论走得多远,无论飞得多高,祖国都永远在心中;玉树地震时,号召小朋友们把少买一个玩具、少吃一块雪糕的钱捐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用行动去关爱他人。“六一”儿童节前夕,他们把礼仪品格教育活动通过文艺演出的形式,向幼儿家长和社会各界进行了汇报。当孩子们朗诵“我也懂得爱”时,在场的观众都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们看到孩子们懂事了、进步了,他们看到了人生的魅力品格已经在孩子们的心灵绽放了。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开展,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礼仪知识,播下了礼仪行为,而且还使孩子们学会了勇敢、合作、坚持,知道了遵守规则,懂得了感恩,形成了良好的品格,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有效实施了养成教育,促进了幼儿的健康成长。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把家长和幼儿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家园携手共同为孩子的明天搭起美丽的桥梁。今后,洮南市实验幼儿园会在幼儿养成教育上有更多的探索和收获,一定会为幼儿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辐射与价值
1廊坊茶文化发展情况
廊坊市重视茶文化发展对城市文化和经济的带动作用。2013年以来,每年新茶飘香的五月廊坊均举办茶叶茶文化博览会,为内地茶企拓展京、津、冀市场提供高效、便捷的平台,带动本地茶文化产业市场。博览会吸引众多茶企,如老舍茶馆、中茶公司等200多家知名茶企参展。涉及茶产业领域广阔,包括六大茶系、再生茶类、茶具产品、茶流通、茶工艺、泡茶水及净水设备、茶叶加工、茶叶包装等的展览与销售。也包括茶文化展示与宣传,茶道、花道、香道、茶艺表演、古琴古筝演奏、斗茶品鉴、紫砂大师现场制壶。廊坊茶文化博览会为京津冀增添文化韵味,使茶友、茶人不仅体验到品茗乐趣,同时也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廊坊市民间自发组织的茶文化活动频繁,茶文化市场活跃。茶商、茶人不定期开展公益性质的茶文化讲座、体验活动。廊坊自然公园经常有“无我茶会”,忙里偷闲的现代都市人,一群志趣相投的茶文化爱好者,因茶相聚,在一杯茶中体悟“君子之交淡如水”。廊坊五经私塾幼儿园,世纪宝宝幼儿园等国学特色幼儿园不仅将茶艺、茶文化引入学前教育,还向家长和茶文化爱好者提供高质量的茶文化讲座。廊坊一批著名的茶艺学校,走进小学、中学,为学生开展免费的茶学课堂、茶文化夏令营,使孩子们有机会接触茶、从小习茶,这对于传承中国茶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廊坊茶商、茶艺培训学校、茶人举办多种形式的茶文化培训,培养大批茶艺师,还为茶文化爱好者开设古琴、古筝、书法、国画、插花、香道、诗词等茶文化衍生课程,丰富廊坊市民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位。2017年5月,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下,廊坊市茶行业协会正式成立。12月,广阳区人民政府成功主办茶旅文化交流论坛。积极的茶文化活动,对于弘扬廊坊茶文化,提升廊坊城市软实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茶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辐射
近些年廊坊茶文化发展迅速,对驻廊高校形成积极的辐射作用。廊坊各高校如廊坊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北华航天学院普遍开展茶文化讲座、茶艺实训、茶文化参观等与茶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廊坊茶企、茶商也与高校建立长期联系,在高校校园开展茶文化公益活动。我校文学院聘请廊坊著名茶人、逸名轩茶艺学校校长张雪然女士来校讲座,从国学的角度诠释茶文化,并举行两场风格独特的茶艺表演,在校园中掀起一段茶文化热。笔者从2010年以来在我校开设《茶与茶文化》素质选修课,连续开课15个学期,与2千多名本科生一起分享茶文化。课上准备茶叶、茶具带领学生学茶学、品香茗,课下带领学生参观茶馆、茶店,组织茶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茶文化感兴趣。茶文化不仅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兴趣爱好,还能帮助学生静心、养德、思考,丰富物质和精神体验。目前,除我校,河北工业大学、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也开设茶文化课程,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在高校校园传播茶文化。为了摸清茶文化对廊坊高校的辐射情况,笔者组织开展两项调查。第一项调查,以廊坊市区高校主要是廊坊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北华航天学院等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学生、老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对茶文化熟悉情况,茶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内容、频率、效果,了解师生对茶文化的期许。本次调查有效问卷153份,其中学生102份,教师51份。调查显示,70%学生对茶文化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近80%的学生可以接受杯泡茶,几乎全部接受茶饮料,但只有不到10%的学生参加过茶文化课程、讲座、活动。教师中每天喝茶的比例近35%,明显高于学生的5%。这说明茶文化对大学生和教师具有吸引力,但高校目前的茶文化资源明显不能够满足师生对茶文化的期望。第二项调查,以廊坊市区主要茶艺学校、茶叶店、茶馆为调查对象,了解茶文化企业向学校尤其是高校开展茶文化输出情况。调查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成功调查大小茶企33家。总体来看,廊坊各类茶企都没有将大学生群体作为销售对象,但几乎都有向大学生宣传茶文化,培养潜在消费市场的愿望,也愿意走进高校校园开展茶文化普及公益活动。调查中五家茶艺培训学校,已经把大学生茶艺培训作为开拓市场的重点方向。总体来说,虽然大学生购买力有限,但茶企愿意为高校茶文化发展提供支持,个别企业已经与高校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3茶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3.1有益大学生个人成长。学习茶文化既贴近生活又不乏精神内涵,对大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生活教育和文化教育。首先,大学生了解茶文化、喝茶、习茶有益健康。茶中的主要成分能够起到提神、助消化、平稳情绪的作用,对于长期脑力劳动、久坐、饮食杂而刺激的大学生颇有益处。其次,学习茶叶冲泡、品饮、鉴赏技艺,可以提高生活技能。研习诗词、绘画、插花、熏香、茶席设计,可以充实大学生课余时间,培养志趣,缓解压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再次,大学生习茶,感悟“人在草木间”的人生启迪,修身、养性。通过茶事活动在服饰、表情、动作、谈吐方面的规范,增强仪式感、艺术感,不仅可以提升文明礼仪,拓展社交范围,还能领悟茶性茶德,培养勤俭、自控、朴实的个人品德与谦逊、和善的社会道德。3.2茶道精神滋养高校校园文化。中国现代茶学的奠基人吴觉农,“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很多学者对茶道进行哲学上的探讨,总结出中国茶道蕴含的四种精神,即“和、静、怡、真”。“和”是调和、和谐,是一种善利万物的襟怀和境界,在和中不断追寻自我、超越自我,是中国茶道的核心灵魂;“静”是指环境和心境,通过茶事来营造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茶人获得空灵虚静之心,是“茶人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道悟道的无上妙法”,是品茗修心的途径;“怡”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心灵感受,包含三层境界,即,怡目乐口的直观感受,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怡神悦志的精神升华;“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指选好茶,环境优雅,器具工艺精湛,待客真情实意。更深层次的真,是茶人以淡泊的襟怀、超逸的性情去品味茶的物外高意,释放天性,使心灵契合大道。[4]中国茶道蕴含的四种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源泉。弘扬茶文化对于构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茶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有作为[5]。以大学生创业文化为例,吸收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大学生创业文化将更加科学。近些年,大学生创业成为潮流,并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生创业文化,其中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开拓精神、职业道德、历险能力。“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处在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社会环境中,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心态呈现出浮躁、焦虑特性,创业过程中很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所以大学生创业文化需要有效借鉴茶文化中对人心态、道德的引导。”[6]茶文化清心、静气、俭朴、谦逊、和善的精神,以及茶文化中所提倡的诚信意识、群体意识,对大学生创业文化的有益补充。大学生创业文化吸收茶文化,将茶文化内涵与时展理念和大学生创业文化进行了全面融合。既符合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应用。3.3茶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的途径。3.3.1开设茶文化课程。高校开设茶文化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开设通识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系统介绍茶种类、功效、品饮等茶基础知识,以及茶史、茶俗、茶文学艺术等茶文化。目前我校和河北工业大学已经有茶文化选修课,建议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也应该增加相应课程。3.3.2开设实训茶室。开辟一间茶室或者在校园开设茶馆,由学生自主运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学习茶艺、茶道,茶馆经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开展与茶文化相关的研究、调查。如,经管专业学生研究茶文化品牌推广,茶叶包装销售。历史专业学生研究茶史、茶俗。外语专业研究日韩茶文化以及大中华茶文化圈的形成等。3.3.3开展丰富的校园茶事活动。如邀请专家、茶人开展专题讲座,进行茶与健康宣传活动,组织“无我茶会”,茶诗、茶音乐、茶绘画等比赛或鉴赏会;组建茶艺社团和表演队。随着我省茶园迅速发展,茶文化在高校风生水起,多校成立茶艺队,并在全国大学生茶艺大赛中显露身影。学生茶艺组织,为师生茶文化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又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添新亮点。
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零工作报告
根据《绵竹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绵竹市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零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视问题、压实责任,在全镇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清零行动。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周密安排抓部署
为全面落实市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零工作,5月20日我镇召开了镇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零行动工作会,会上镇长郑文对脱贫攻坚以来中央和省内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巡视巡查、督查调研、审计和“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等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逐一的讲解,并对该项工作提出要求和意见,要求各村根据问题制定精细化地整改措施,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制定了《镇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镇内交叉检查实施方案》要求全镇帮扶干部立即行动起来,明确责任,举一反三,制定帮扶措施,用心推进,将问题整改到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共性问题。
1、思想认知不到位,一些干部认为绵竹市属于典型的非贫困县“插花式”扶贫,对脱贫攻坚工作有所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