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3 17:56: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媒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媒论文

传媒引导艺术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当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其品位的质疑也与日俱增。那么,大众传媒如何以高品位保证传播质量,如何以软着陆体现人文关怀?本文尝试从平民视角、学者介入、受众参与、表现角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大众媒介的引导艺术。高品位软着陆为传媒自身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传媒贴近受众、贴近实际,曲高和“众”。

[关键词]大众媒介;高品位;软着陆

“当荧光屏上彩色的频道信号在统领和占据人们的休闲时光,特别是,这些色彩斑斓的信号正在强悍地剥夺人们读书、思考、交谈或者哪怕是静默的机会与权利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凸现出来,并咄咄逼视着我们这个纷纭骤变的时代:那些华丽的信号究竟给社会心理输送了多少健康生长的维生素和营养?……到底给本来就飘移不定的大众心理灌溉了多少人生的定向、审美的规指、心灵的依靠、信仰的关怀?”①当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同时,这种责难和质疑也与日俱增。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媒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受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都能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作为社会的公共财产和人类的公益事业,大众传媒如何以高品位保证传播质量,如何以软着陆体现人文关怀?

一、大众传媒应坚持高品位引导

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传播的是精神产品,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精神产品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成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必须强调社会效益,讲究艺术质量。媒体应在适应大众需要的基础之上,赋予精神产品以积极的社会意义、思想内涵和美学品位,提高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使之不断走向文明与高尚。

受众接触媒介是由于他们预期媒介可以帮助他们满足某种需要,而媒介也总是千方百计了解受众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需要,以便在传播活动中设计或传播符合其需要的新闻信息,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媒介要贴近受众,重视并满足受众的要求,但是满足受众的要求并不等于“需要至上”,让抽象的受众来操纵媒介。受众的需要是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媒体要注意区别对待,激浊扬清,成为社会肌体的“精神营养师”。

查看全文

体育传媒发展论文

1.体育产业的特点

2.体育与传媒

2.1我国的体育传媒业

2.1.1传媒业概述

2.1.2...................

2.1.3我国体育传媒业的市场化运作

查看全文

传媒类论文怎么发表

传媒类省级论文在进行发表时要注意的问题主要为:传媒论文的格式要求、传媒论文期刊的选择、传媒论文资料信息的查找等等问题。对于省级类的论文可选择的省级刊物有很多,只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关期刊征收的范围一定要与论文的格式要求向一致。

杂志主要征收有关:“传媒实务”、“经营管理”、“广告经营”、“报刊发行”、“环球点击”等等这些方面的论文,有关此类的论文都可以方向的来此杂志上进行投稿。

对于《今传媒》杂志来说在投稿上一定要注意的问题有:

1.论文材料的收集整理方法与技巧

对于论文撰写一定要有自身的阅读经验、以及对于资料信息的认识,我们在论文收集整理上来说一定要选择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并且对其资料进行全面的认真地整理、辨析。

2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查看全文

校园传媒与德育研究论文

一、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校园传媒作为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和信息交流工具,它包含教育、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众多内容,满足了大学生学习、娱乐、交往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他们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校园传媒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校园传媒与高校德育的关系,利用校园传媒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校园传媒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互相结合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互相结合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能经常接触校园传媒的德育信息

由于校园传媒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的信息来源,无论是听广播,看报刊、宣传栏、电视,或者是上网,校园传媒在课余时间成了与大学生相依相随的生活、学习的伴侣,大学生在与校园传媒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德育信息的影响。这为高校德育信息的选择、定位、宣传,做好高校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2大学生愿意接受校园传媒这种教育形式

由于高校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所采取的讨论、深度分析报道、广泛参与等教育形式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所以,更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大学生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这为高校改变德育方法,做好德育与校园传媒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查看全文

传媒诱惑的审美焦虑浅析论文

论文摘要:现代传媒诱惑改变“美在我心中”的传统文化审美活动为“美被我消费”,并以创新生活意义和增进幸福为名催发个人享受,为吸引受众拆却传统文化审美意蕴,美被碎片化。现代传媒诱惑促成的消费文化行为耗散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审美价值,既要保障传媒产业的利益诉求,又要摆脱文化危机是当前传媒诱惑的审美焦虑。

论文关键词:传媒诱惑社会道德责任消费文化核心审美价值审美焦虑

传媒诱惑是指媒体在传播交流中主动采用引诱的策略吸引大众,以美丽迷人的影像、怪诞离奇的言说冲击大众好奇心,来吸引传统文化审美者变成现代传媒文化受众。为了能够制造更多媒体产业的顾客—受众,提升自身的产业效益,在传媒使用迷人的影像鼓动现代人急躁地追逐梦想的时候,激发了人类沉溺于个人享受的私欲,文化的雅和俗在此合流,传媒在贩卖产品的同时也贩卖了文化所有的终极意义,耗散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审美价值。

一、尴尬的审美题材

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此同样地循环,平庸单调的生活方式和内容逐渐消磨了人们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压抑了对栖居环境审美的热情,如韦伯形象描述的那样,日常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铁笼”。人们按规约行动,按计划办事,在物质条件不太富有的生存压力之下,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情感和灵性受到控制,个人化的欲望没有机会萌生和满足。进人现代传媒社会,当生存基本问题已经解决,人们急于想从机械刻板的传统日常生活的种种压力中解放出来,走向新意的生活,唤醒自己对生存状态的热情,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感觉。信息技术革命、传媒时代的到来,应合了这种要求。

现代传媒以书籍、杂志、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电话、短信等为媒介手段进行信息传输,媒介种类的繁多,媒体传输内容的复杂,行业激烈的竞争,分散的受众个体化品位,制约着传媒产品的生产。从传媒发出信息的那一刻开始,其唯一的也是终极的目标就是吸引大众的眼球,俘获受众对自己的文化产品产生偏爱之心,进而使受众成为自己生产的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但受众是具有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的精神主体,他们在不同的时空接受各种传媒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自我判断,除了可靠来源的新闻报道,受众似乎并不轻易上传媒宣传的当。传媒文化要改变谨慎的人们旧有的生活习惯,只能从人们欣赏美接受美的人性原发性心理弱点进行突破,从人性弱点的裂缝灌注现代生活新观念。

查看全文

传媒经济研究论文

一、传媒经济研究现状与取向

2006年5月15-19日,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行,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在会上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现状作了一个介绍:“在中国,传媒经济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仅‘十五’科研规划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新闻传播学18个重点课题中,就有7个直接或间接地属于传媒经济学方向。而在教育部的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中,第4个方向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下的中国媒介经济’,其中所列举的重点课题有10个。”[1]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闻院校和新闻媒体组建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一些新闻院校设立了传媒经济学专业,开设了专门的传媒经济学课程。不少新闻院校招收传媒经济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还专门设立了传媒经济学博士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生。

学界和业界都纷纷召开了各种各样学术研讨会,有的甚至还把它开到国外去。学界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据不完全统计,论文达到1000余篇,专著超过200部。进入新世纪,就有《广播电视经济学》(周鸿铎,2001年)、《报业经济学》(金碚,2002年)、《传媒经济》(周鸿铎,2003年)、《大众传媒经济学》(吴飞,2003年)、《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赵曙光、史宇曙,2003年)、《电视媒介经济学》(吴克宇,2004年)……等等。但对于整个中国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著名传媒经济学家罗伯特•皮卡特(RobertG.Picard)教授认为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经济研究的理论性不够,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不够深入,哲学思辨不够;二是现状描述性研究较多,问题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2]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我国传媒经济研究首先要解决其路向问题。所谓路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的进路与方向。我们先来看看研究的方向,即所选取的学科领域方向。当今,我国对传媒经济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种取向:

1、经济学取向

查看全文

传媒风险传播论文

论文关键词风险社会风险传播大众传媒理论困境

论文摘要从新闻传播的规律角度分析,传媒在传播风险时面临着理论困境,即新闻(预测性报道、新闻策划)事实的先发性这一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导致了传媒在传播风险时的必然“迟到”,而风险的潜在性与新闻显著性之间的矛盾、传媒自身特性等问题必然会使传媒在风险社会中充当“报警”而不是“预警”的角色。

风险传播的概念源自20世纪末期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最早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他指出,人类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特征具体表现在风险的特征上:风险是潜在的,是现代化生产引发的,是人为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是建构的,是灾难性的、全球性的。①“风险传播是在个人、团体、机构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的互动过程。它不只与风险相关,还包括风险性质的多重信息和其它信息,这些信息表达了对风险信息或风险管理合法的、机构的安排的关注、意见和反映。”②风险社会构成了传媒的传播语境,传播风险,应对风险传播成为传媒重要的一项功能和任务。但是,一提到风险,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传媒的预警作用,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从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到美国五角大楼被炸,到SARS,到印度洋海啸,到克隆,到转基因食品,几乎没有一个危及人类生存的风险是由传媒提前真正全面、客观、完整的报道或警示过。这就不得不引人反思:究竟是什么使得素来以“瞭望者”为天职的传媒在危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风险来临之前而“集体失语”?传媒对风险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传媒的一个逻辑起点,也是传媒风险传播的理论困境。

一、新闻事实在先传播在后的规律导致传媒在风险传播时“迟到”

现代新闻传播的理论告诉我们,新闻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不是对未来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是传媒实践中也不乏预测性的报道,例如预测彗星相撞,月食,雪灾等;另一类就是新闻策划,提前对即将发生的新闻进行超前设置等。那么这些看似“超前”的新闻传播是否违背了新闻的时间界定呢?下面对这三个问题进行逐一论证。

1.新闻事实的先发性

查看全文

传媒引导艺术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当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其品位的质疑也与日俱增。那么,大众传媒如何以高品位保证传播质量,如何以软着陆体现人文关怀?本文尝试从平民视角、学者介入、受众参与、表现角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大众媒介的引导艺术。高品位软着陆为传媒自身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传媒贴近受众、贴近实际,曲高和“众”。

[关键词]大众媒介;高品位;软着陆

“当荧光屏上彩色的频道信号在统领和占据人们的休闲时光,特别是,这些色彩斑斓的信号正在强悍地剥夺人们读书、思考、交谈或者哪怕是静默的机会与权利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凸现出来,并咄咄逼视着我们这个纷纭骤变的时代:那些华丽的信号究竟给社会心理输送了多少健康生长的维生素和营养?……到底给本来就飘移不定的大众心理灌溉了多少人生的定向、审美的规指、心灵的依靠、信仰的关怀?”①当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同时,这种责难和质疑也与日俱增。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媒介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受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都能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作为社会的公共财产和人类的公益事业,大众传媒如何以高品位保证传播质量,如何以软着陆体现人文关怀?

一、大众传媒应坚持高品位引导

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传播的是精神产品,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精神产品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成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必须强调社会效益,讲究艺术质量。媒体应在适应大众需要的基础之上,赋予精神产品以积极的社会意义、思想内涵和美学品位,提高受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使之不断走向文明与高尚。

受众接触媒介是由于他们预期媒介可以帮助他们满足某种需要,而媒介也总是千方百计了解受众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需要,以便在传播活动中设计或传播符合其需要的新闻信息,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媒介要贴近受众,重视并满足受众的要求,但是满足受众的要求并不等于“需要至上”,让抽象的受众来操纵媒介。受众的需要是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媒体要注意区别对待,激浊扬清,成为社会肌体的“精神营养师”。

查看全文

现代传媒现实构建论文

关键词:社会建构理论传媒现实建构新闻精品理想类型

[摘要]:中国“入世”带来了传媒格局的喜人变化。与此同时,传媒低俗之风“愈演愈烈”的严峻现实也对理论界提出了挑战。本文借鉴西方的社会建构理论,提出了以“新闻精品”为诉求点建构新的传媒现实,从而取代传媒低俗化生存状态的假想;继而以概念界说和理论解释进行新闻精品理论的建构。研究显示,发轫于1990年代“‘五个一’精品工程”背景下的“新闻精品”,本质上源于新闻人对于新闻和精品的一种“新的认识”和基于新闻报道文法的一种“理想类型”建构。其认识和建构存在三个维度,即事实显度、思想深度和人文高度。

问题之缘起:如何应对传媒低俗之风的现实挑战

中国“入世”后,“传媒格局出现了喜人的变化”。与此同时,传媒低俗之风亦呈上升趋势:据人民日报2004年末的一则报道称,“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替代了庄重。前些时候,在社会各界的呼吁和有关方面的努力下,低俗之风曾一度有所收敛,但近日不仅再度抬头,而且还有揭去面纱,愈演愈烈之势……。”以国家级权威媒体对国内同业做措辞如此尖锐的讨伐,这在以往并不多见。从它所列举的形形色色的不良行径中,足见传媒低俗之风已经上升为一个全局性的、久治不愈的顽症。而问题的严重性远不止于此——“媒体‘不人道’、‘无关怀’的姿态,早已引起公愤,但媒体从业人员似乎并不自觉之。”

此论甫出,即引起“社会各界和有关方面”的强烈回应。而反应最强烈者,应首推传媒业界。粗略浏览2005年度各地传媒的相关讯息,已见对传媒低俗之风的新一轮讨伐正在兴起。学界也不甘落后,除了散见的“探源”、“思考”、“对策”类文章外,以在当年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指南“新闻学与传播学”分项中赫然出现“传媒低俗化问题研究”为佐证,足见如何从根本上为传媒业界探索新的出路,已经构成了现实对理论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理论回应:重构传媒现实之假想

查看全文

文化语境传媒现象分析论文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业浪潮的推进,传统的精英文化艺术显然受到了有力的挑故,但这种挑战究,竟来自何方?果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主要来自大众传播媒介和一些消费文化因素吗?是否大众文化就一定要与精英文化保持天然的对立?要回答这样一些复杂的问题并非本文的任务。本文只想首先指出,大众传播媒介的异军突起确实不仅向高雅的文学艺术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使一度红火的电影事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尽管是一个全球范围的现象,但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也不能例外,电视的大力普及使得有着强烈精英意识?quot;启蒙派"知识分子不得不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其中之一便是抵制电视,因为电视业的崛起确实把一部分人的视线从书本上移开了;其二则是取悦电视,因为通过电视的宣传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知名度,进而推进他/她的著述和研究。但我认为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认识显然在当今时代是无济于事的,也许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切入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倒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精英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共存和共融之关系。我本人在收看电视方面实在是属孤陋寡闻之辈,但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当今中国的一些电视精品栏目可以纳入文化研究的语境下进行分析,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综艺大观》、《文化视点》和北京电视台的《荧屏连着我和你》等。但是在作出这样的分析之前,首先要对所采取的理论视角作出限定,这样才能对个别案例进行基于文化研究视角的理论分析。可以说,本文的写作正是本着这一目的。

文化研究之于传媒的意义

首先,必须指出,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研究"是从西方文化学术界引进的一种文化学理论,若将它用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现象分析就必须对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文化研究出自战后的英国文学理论界和文化批评界,开始时仅仅局限于狭窄的经典文学研究领域,后来逐步发展演变,广纳百川汇集成流,目前已成为当今北美文化学术界自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讨论之后的又一个热门话题。这样导致的一个后果正如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当今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文化?因为就此有重要的论题可谈。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它也像经济主义、生物主义、实在主义或任何别的什么’主义’那样,本身就有还原性,于是针对这些主义,便出现了一种颇为令人惊慌失措的过度反应。"①但是与传统的文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讨论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指的是当代非精英文化,其定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化,而是大众文化、甚至包括以影视和广告业等消费文化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因此,从这一视角人手来分析电视这一极为普及的媒体,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而"文化研究"在这里便用来专指对当代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研浚渲邪ǘ源降难芯浚庋焕矗魑幕臀难Тブ浇榈牡缡颖惚话ń墙改昀丛谖鞣窖趵砺劢缰鸩椒缧衅鹄吹囊恢挚缪Э啤⒖缥幕涂缫帐趺爬嗟难芯苛煊蚝脱趸坝铮畛跤?0年代出现在英国的文学研究界,其主要的代表人物为新批评理论家F.R.利维斯。由于早先的文化研究一开始便致力于文学的文化批评,因而范围依然比较狭窄,而且带有强烈的精英意识,早先的文化研究者试图通过对他们所开列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弘扬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之同的,其现代主义的启蒙意识是十分明显的。后来由于几位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理论象,例如雷豪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理套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和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等的努力,同时在一些边缘话语力量的冲击下,文化研究者内部也发生了多元价值取向,其中的一支逐步走出早先的经典文学研究领地,引人了对社区文化生活的研究内容,甚至逐渐把对大众传播媒介、当代社区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研究也包括了进来,进而逐步汇入对当代文化的研究大潮中。在当今的西方文化学术语境下,文化研究的对象一般包括这样?罄啵阂栽独胫行?quot;非主流"(subaltern)文化为对象的区域研究(areastudy),以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移民社群"(Diaspora)为对象的种族研究(ethnicstudy),和以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其声音十分微弱的女性为对象的性别研究(genderstudy)。但是既然文化研究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而且更确切地说是非精英文化现象,也即文化研究更关注通俗文化和一切大众传播媒介,那么它就不应当把影视研究排斥在外,尤其是电视,因为作为当今后工业社会辐射面极广的一种媒体,电视的作用和影响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其基本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而言,文化研究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还涉及下列理论课题:(1)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文化的消费问题;(2)后殖民语境下的第三世界写作和批评话语;(3)女性写作话语和女性研究;(4)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的价值判断问题;(5)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身份;(6)影视制作和大众传媒研究。②由此可见,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现代传媒在当今中国文化界和知识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完全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得以站在一个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的制高点上来考察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同时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而丰富我们的文化理论建设。下面就尝试着对一个具体的现象进行剖析。

"田歌现象"及其《荧屏连着我和你》

最近,在中国当代影视传媒领域,人们谈论较多的莫过于这样一些现象:"王朔现象"③,"张艺谋现象"④和"倪萍现象"⑤。毫无疑问,由于这些现象本身所处于的人们注意的中心之地位(当然王朔是一个例外)以及其之于当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客观影响,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其进行理论分析自然是必要的。而我则认为,研究者们往往忽视了另一个虽不居于"中心"但却对"中心"有着有力的冲击和消解作用的现象,即以北京电视台导演兼主持人田歌为代表的一个现象,或?quot;田歌现象"。因为田歌的工作单位并不在居于中心地位的中央电视台;而且面对中心的巨大阴影,一些居于边缘处的闪光之星倒有可能被遮住,这就是不少地方台(包括北京台)导、演和主持人们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个原因所在。而田歌则从一个来自部队基层单位的话剧和电影演员而一步步地向中心迈进,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不仅进入了中国文化的中心,而且还在向着国际文化的中心欧美前进。我们完全可以从下列事实见出这种征兆:1996年9月,她和她的剧组应挪威外交部邀请前往奥斯陆采访国际易卜生戏剧节,配合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在中国的上演而掀起了一?quot;易卜生热";1997年5月应弗罗伦萨歌剧院邀请前往意大利采访由祖宾·梅达和张艺谋共同执导的歌剧《图兰朵》;1997年6月应邀再度赴意大利采访第八届国际易卜生研讨会;1997年7-8月应美国新闻文化署邀请赴美考察电视艺术,等等。这一系列本应当由居于"中心"地位的人所独有的机会几乎全被来自边缘的田歌拥有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猜测、羡慕或关注。但是单单从这些表面现象来看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我们还应该透过现象究其本质,也即从分析她主持编导的精品栏目《荧屏连着我和你》入手。当然,在这个栏目周围聚集了一批与田歌有着大致共同的志向和兴趣并能精诚合作的年轻人,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作为一个集体,"田歌现象"则体现了以田歌为代表的一批人所共有的特征。我以为这正是中国当代传媒领域内一个可以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切人分析的现象。

1.文化研究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参与普通读者或观众的社区生活来实现对他们启蒙(或后启蒙)的理想。也就是说,在当今这个具有后工业和后现代特征的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异军突起,强有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