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学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20:24: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媒经济学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媒经济学理论

传媒经济研究论文

一、传媒经济研究现状与取向

2006年5月15-19日,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该会议第一次在亚洲举行,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在会上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现状作了一个介绍:“在中国,传媒经济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也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中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仅‘十五’科研规划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新闻传播学18个重点课题中,就有7个直接或间接地属于传媒经济学方向。而在教育部的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五科研规划重大项目中,第4个方向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态势下的中国媒介经济’,其中所列举的重点课题有10个。”[1]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闻院校和新闻媒体组建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一些新闻院校设立了传媒经济学专业,开设了专门的传媒经济学课程。不少新闻院校招收传媒经济学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还专门设立了传媒经济学博士专业方向,招收博士生。

学界和业界都纷纷召开了各种各样学术研讨会,有的甚至还把它开到国外去。学界发表和出版了一大批传媒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据不完全统计,论文达到1000余篇,专著超过200部。进入新世纪,就有《广播电视经济学》(周鸿铎,2001年)、《报业经济学》(金碚,2002年)、《传媒经济》(周鸿铎,2003年)、《大众传媒经济学》(吴飞,2003年)、《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赵曙光、史宇曙,2003年)、《电视媒介经济学》(吴克宇,2004年)……等等。但对于整个中国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著名传媒经济学家罗伯特•皮卡特(RobertG.Picard)教授认为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经济研究的理论性不够,对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不够深入,哲学思辨不够;二是现状描述性研究较多,问题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2]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我国传媒经济研究首先要解决其路向问题。所谓路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的进路与方向。我们先来看看研究的方向,即所选取的学科领域方向。当今,我国对传媒经济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种取向:

1、经济学取向

查看全文

我国传媒经济研究论文

关键词:传媒经济范式进路

[摘要]:

当今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起步阶段。笔者针对周鸿铎教授的观点“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认为传媒经济研究的范式与进路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讨论一个研究对象必须把它置于在恰当的学科话语框架内才有意义。研究指出:传媒产业经济学和媒介经营管理应是传媒经济研究的两个主要范式,而选择媒介产品作为研究起点是最佳的进路。

Abstract:ThestudyinthedisciplineofmediaeconomicsisfullofcontroversiesinmainlandChinanowadays.Theauthordisagreeswiththepointofviewaboutthat“mediaeconomicsdoesn’tfallintoeconomics”putbyProf.ZhouHongduo.Becauseofdiscussingasubjectismeaningfulonlyifitisputintotheproperdisciplineframe,theauthorthinkstoresolvethedebatesontheparadigmandapproachtomediaeconomicsresearchasaprioragenda.Inthepaper,theauthorindicatesthatmediaindustryeconomicsandmediamanagementarethetwomajorparadigmsinmediaeconomicsresearch,andtobeginwiththetopicofmediagoodsisthebestapproachtoit.

Keywords:mediaeconomy,normalforms,ways

近年来,“传媒经济”是新闻传播界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目前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初级阶段。《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刊载了周鸿铎教授的文章《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我的传媒经济理论形成过程》。这一犹如“白马非马”的说法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周鸿铎教授毕竟是我国研究传媒经济最早且著述最多的学者之一,他的观点或许不无道理。但是,如果说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那它应该属于什么学科领域呢?传播学?管理学?还是其他学科?该如何研究传媒经济?笔者认为这是目前我国传媒经济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语言经济学理论商务英语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就业市场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递增,如何在原有的“英语专业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语言经济学理论,实现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商务英语学科具有更加鲜明的实际性与应用性,是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1商务英语发展历史及现状

商务英语课程最早的模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综合性大学设立的科技英语专业中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内容以教授对外贸易工作中书写业务函电的技巧和方法为主。与《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同时开设的其他课程还包括《英语语法》《英美概况》《美国文学》《英美报刊选读》《实用语音》《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等。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是夹杂在英语专业的各个课程之间的,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随着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据世贸组织2013年的数据,在159个世贸组织成员中,中国是107个成员国的前三大进口来源地,也是42个成员国的前三大出口市场[1]。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刺激了市场对于商贸英语人才的需求,于是商务英语课程逐渐从英语专业众多的平行课程中脱颖而出,演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学科的名字也在从外贸英语、商贸英语、经贸英语、财经英语、国际商务英语等演变过程中日益凸显国际商务的重要地位。2006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了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在内的15所大学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

2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目前,比较普遍的培养模式是“英语+国际贸易”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占50%。从英语专业培养方向出发,开设的课程包括英语听说、英语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汉汉英翻译实务、第二外语;从国际贸易专业方向,开设了商务英语函电写作、对外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法律概况、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简单综合了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忽略了两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重复的可能性,比如英语写作和商务英语函电写作。从课程内容看,英语专业写作与商务英语函电写作是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关系。一般是先开设英语写作课程,然后第三年进入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两个课程都需要至少一个学期不少于32学时的时间,甚至是两个学期。这就涉及学习效率问题,前期英语写作课程对于后期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贡献值是多少?从两者的通用教材内容比较来看,不超过30%[3]。这种情况也或多或少体现在英语口语和商务英语谈判的课程设置方面。另外,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第二外语课程,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用性也不是很大,毕竟目前国际贸易的工作语言是英语。综上所述,对于四年学制的专业课程而言,商务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的很多骨干课程设置,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性或者不具有关联性,因此不能很好地体现语言投入(学习时间)和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均衡比例;另外,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来说,非常重要的实际操作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甚至没有机会接触商务英语实务案例。

查看全文

剖析我国传媒经济的本质研究论文

关键词:传媒经济;本质;意义经济

[摘要]:继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等学说之后,笔者提出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意义”是诠释传媒生产与消费的核心概念。意义经济包括意义消费、意义影响和意义服务三大部分,它具有文化性、产业性、技术性等多重属性。当今意义服务作为意义经济的运行基点备受关注,同时在新技术新媒介的推动下,意义经济还会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170多家媒体机构参加了会议。这是自2006年5月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以来,世界传媒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近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突破了4000亿元,预计2010年超过5000亿元。[①]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传媒经济研究也纳入了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版图,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正在建立起来。然而,到底什么是传媒经济?传媒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共识。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传媒经济的主体认识,推进传媒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笔者在此也就传媒经济的本质提出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主体。

一、意义经济的概念提出

自2006年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关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笔者以2007——2009年为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键入关键词“传媒产业”和“媒介产业”搜索到论文650篇,键入关键词“传媒经济”和“媒介经济”搜索到论文仅有132篇。由此可见,有关传媒产业的研究远多于传媒经济的研究,即使在传媒经济研究的论文中也大多是关于产业实务和微观经济的讨论。从研究层次来看,经验性的描述较多,学理性的分析较少;从研究的取向来看,引进移植的居多,本土原创的极少。综观传媒经济研究的视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用各种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讨论传媒经济问题,如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系统经济学等;一类提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传媒经济,如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受众经济、舆论经济、权力经济等。笔者认为涉及到传媒经济本质的讨论,后者的研究更为重要和急迫。目前关于传媒经济本质的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的概念是美国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MichaelH.Goldhaber)在1997年发表的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提出的。他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信息不是稀缺的,稀缺的是注意力,正是由于它的稀缺性注意力才可以转化为财富。有人更形象地把注意力经济称之为眼球经济。但这一理论也受到媒介批评学者批判,斥之为媒体不负社会责任的“唯注意力论”。美国学者菲利普M.南波利于2003年出版了《受众经济学——传媒机构与受众市场》,可以看作注意力经济的实用版。无论是注意力经济还是受众经济学都是基于西方经济学框架和国外传媒产业现实土壤上提出的传媒经济理论。

查看全文

传媒经济深层次理解研究论文

关键词:传媒经济;本质;意义经济

[摘要]:继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等学说之后,笔者提出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意义”是诠释传媒生产与消费的核心概念。意义经济包括意义消费、意义影响和意义服务三大部分,它具有文化性、产业性、技术性等多重属性。当今意义服务作为意义经济的运行基点备受关注,同时在新技术新媒介的推动下,意义经济还会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170多家媒体机构参加了会议。这是自2006年5月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以来,世界传媒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近年来,中国传媒产业年增长率均在两位数,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突破了4000亿元,预计2010年超过5000亿元。[①]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传媒经济研究也纳入了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版图,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正在建立起来。然而,到底什么是传媒经济?传媒经济学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仍然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共识。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传媒经济的主体认识,推进传媒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笔者在此也就传媒经济的本质提出新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传媒经济学的理论主体。

一、意义经济的概念提出

自2006年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关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笔者以2007——2009年为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键入关键词“传媒产业”和“媒介产业”搜索到论文650篇,键入关键词“传媒经济”和“媒介经济”搜索到论文仅有132篇。由此可见,有关传媒产业的研究远多于传媒经济的研究,即使在传媒经济研究的论文中也大多是关于产业实务和微观经济的讨论。从研究层次来看,经验性的描述较多,学理性的分析较少;从研究的取向来看,引进移植的居多,本土原创的极少。综观传媒经济研究的视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借用各种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来讨论传媒经济问题,如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系统经济学等;一类提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传媒经济,如注意力经济、影响力经济、受众经济、舆论经济、权力经济等。笔者认为涉及到传媒经济本质的讨论,后者的研究更为重要和急迫。目前关于传媒经济本质的研究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公共经济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由于这门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新兴课程,目前课堂教学效果还未达到预期。文章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公共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方法不匹配专业特点、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教学改革;行政管理专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市场机制固有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进行干预调控,如何科学地确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职能和作用的新兴学科,能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树立政府管理决策的经济分析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公共经济学虽然在国内发展时间不长,但已成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科重要性日益突出。通过本课程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分析发现,由于公共经济学是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新兴课程,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必须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学生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佳的现状。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目前公共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1.教学方法未结合学生和课程特点。公共经济学热衷于运用各种数学工具进行数学建模来做定量研究,理论体系抽象复杂,要求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而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以文科生为主,数学基础薄弱,在大一学学文科数学时,挂科率就比较高。到了学习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要运用高数知识来理解推导大量的数理模型、图形、公式时,学生就更加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中还继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调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只会让学生彻底失去对经济学类课程的信心和兴趣。因此,这门课程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应该与其他专业有所区别,要因材施教,从感性直观的经济实例入手,深入浅出,理论结合实际,侧重于让学生理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性不足。公共经济学课程目前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采用的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从教师一方来说,由于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和反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不能及时调整授课节奏和内容,影响教学效果。从学生一方来说,由于没有参与性,他们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以听为主,即使没听懂或者有好的想法也没机会表达。由于公共经济学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性较强,学生一旦在一个知识点上卡了壳,就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到最后有的学生可能放弃课堂听讲,只为通过考试在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考完就忘。而学生不愿听课的抵触情绪反过来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情绪和积极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所以改革教学手段,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也是亟待探索的方面。

查看全文

经济学四大定律和考量经济学家学识水平的标准

社会流行的测度学者的学识水平的标准是学历、职称和权位。评价和说某位学者的学识水平是否高,一说学历,是大学生、研究生;二说职称,是教授、研究员、博导;三说学者的单位和学者掌握的权力和社会地位。在国家级学术单位并掌权者为高;地方级的次之;民间、个人研究者则属于视野外的等级。目前中国传媒在请人发表意见时,选择学识水平高者,就找学历高,找有博士学历的,要找教授,要找国家级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学者为顺应社会,为证明自己学识是高水平的,也这样包装宣传自己。写书发表文章标注自己的学历、职称、权力。标注上自己是博士(是洋博士的要特别标明),是教授、研究员(是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授、研究员,要特别标明是博导。),是院长、所长。

上述测度学者水平的方法,如果在自然科学界,虽然它不是学术考量的标准,可社会这样看的结果,也大差不差,虽是错也错的不多大。(也会把少部分高水平的学者排除在外,也会有少数水平不高,但有处理人事能力的人,让人认为高水平。)但是对经济学家,用这种标准来测度,那就差大了,错大了。怎样测度经济学者的学识水平,本人提出一个大而粗的标准,象考量人的数学水平,会几何代数者是中学水平,只会算术者是小学水平一样,也用经济学家掌握经济学哪些知识,来考量经济学家的水平。本人提出用经济学家对经济学四大定律认知状况,来度量经济学家学识水平等级。

哪四大定律?哪四个等级?

1、供求状况对商品价格,对商品生产影响的定律。仅懂得这一定律规律者是“小学”级的学者。

2、权力和力量状况对商品价格,对社会财富分配,对生产影响的定律。只懂得这一定律规律者是“小学”级的学者。懂得前一和这一定律者是“中学”级的学者。

3、公平与效率正相关定律,懂得前两和这一定律规律者是“大学”级的学者。

查看全文

传媒经济学发展特征分析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下,为了更好地优化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必须关注传媒经济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对于日后更好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新时代下,社会上的很多传媒经济学专家已经关注到了传媒经济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关注传媒经济学的发展,从而对传媒经济学的各个阶段都有很深刻的了解。根据传媒经济学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在整体上分析不同阶段传媒经济学的实际发展意义,从而更好地提升现代传媒经济的研究水平,为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传媒经济学;阶段性特征;传媒领域;传媒产品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经济领域的研究也一定要深入。在经济学总体发展过程中发现,传媒经济学作为整个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体上研究经济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传媒经济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在传媒领域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地降低经济支出,在一些传媒服务和传媒商品方面满足传媒领域的总体要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媒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利用当下有限的资源来更好地推进传媒商品的质量以及传媒服务水平,对于我国传媒领域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关注传媒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够深层次分析各阶段的经济发展特征,这对于我国传媒领域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20世纪初期传媒领域独立发展分析

在20世纪初,我国传媒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传媒企业已经关注到了传媒行业变革的重要性,在20世纪初期传媒领域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独立发展。美国杰米是当时有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提出了广播经济学的概念,从此在传媒领域出现了有关经济的概念。随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先后对传媒领域进行了经济方面的分析,当时英国、美国提出了传媒领域的音乐行业经济问题,20世纪初期受到传媒领域的影响,音乐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音乐领域凭借着广播业的发展又再度崛起,这推翻了先前音乐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了广播领域的发展优势来带动了音乐行业的不断发展。1927年,美国相关专家威力经过市场调查后,对当时200多家的衰退行业进行市场推销行为分析后发现,广告资金的投入与企业商品的销售有一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具备商业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广告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商品推销,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收益。1936年,随着《电信经济学》出版,传媒领域中出现了电信经济学的概念,电信经济学概念的出现打开了传媒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社会发展环境下的电信市场更好地推进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发展。然而,电信经济学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分析到商品的需求问题。1976年,根据电信经济学的概念以及理论基础,对该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后,对电信市场的经济需求平衡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制订了与之相适应的电信市场价格机制。在当时政府的管理以及电信市场的激烈竞争是备受关注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他提出了电视经济学的概念,与此同时,该时期有很多经济学家也对电视经济学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1963年,瑞德威提出了报业经济学的概念,根据先前几十年总结出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对传媒领域的发展有了新的研究思路,使人们对劳资关系以及广告收入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在该阶段传媒经济学实现了独立发展,在传媒经济学发展领域上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另外,在这一个阶段交易成本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传媒领域对成本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不单单影响到了传媒经济学的发展,对于交易成本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使日后企业在传媒经营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启发,这对于推动传媒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220世纪后期传媒领域发展模式分析

查看全文

财经院校新闻传播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还存在着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财经新闻人才,我们在制定培养模式中必须加大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查看全文

新闻传播学类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还存在着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财经新闻人才,我们在制定培养模式中必须加大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