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花艺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3:22: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意花艺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意花艺设计

试议插花艺术教学方式

一、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1学生方面

插花艺术属于应用型学科,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开设该门课程定位为选修课,授课的学生都是有一定艺术创作技艺的艺术生,但是由于我院学生的文化成绩较低,所以学生的文化底蕴相比其他院校稍微要差些,这对他们的作品创意也有影响。同时由于这门课程定位为选修课,所以它所面对的学生就是来自全系的大一至大三各个专业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都没有花卉学知识基础。所以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就要添加相关知识,以使学生能尽快掌握基本的花卉学知识,以顺利完成教学的要求。

2教学条件

方面因为是选修课,没有独立的插花艺术专用实训室,也没有实训设备,直接安排美术生专用画室作为实训室。同时经费不足也是教学中面临的另一问题,教学中不能大量使用鲜切花材,对于插花艺术这样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环节尽量使学生有接触鲜花花材机会,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使学生技能提高。

二、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

查看全文

增强现实在实体花店运用研究

[提要]随着消费升级,我国花艺市场消费结构呈现出新的变化,从此前的节日型消费逐渐向日常消费转变。新常态下,花卉消费群体和场景不断扩大,鲜花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内涵愈显重要,普通消费者也更加注重鲜花带来的愉悦感受和消费体验。且线下市场正急速向头部精耕服务、品质较高的花店集中,因此实体花店需通过提高服务体验、内容营销、提供更丰富的场景体验才能满足顾客需求,进一步拓展市场。以AR互动内容为载体,优化鲜花产品与服务,已成为行业升级的新方向。本文以实体花店为切入点,在研究AR发展阶段与AR技术应用要素基础上,重点探究AR在鲜花零售行业的应用可能性。

关键词:AR体验;增强现实;新零售;花店

一、增强现实概述

增强现实(简称AR)是一种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具有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三维配准等特点。AR利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图像与真实物理世界相叠加,并通过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虚拟环境之中,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实现用户和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常见的增强现实技术实现形式表现为有识别标记和无识别标记两种。有识别标记的需要预先设置标记图像信息(可以是QR码或图片),然后经过识别才能够呈现相关联的虚拟模型。另外一种无识别标记的方法则不需要通过设定标记图像,只需通过LBS或者陀螺仪等传感器就可以将用户所处位置周围的信息以AR形式呈现出来。随着消费升级和移动AR的成熟与普及,偏娱乐化展示的AR应用开始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新技术红利逐渐消失后,营销再次回归创意的比拼。充分借助AR释放创意,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结合,增强消费体验,为用户提供生活服务工具正逐渐成为AR应用的新方向。

二、花店行业概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升,人们对服务体验和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不断提高。随着鲜花市场的拓展,我国花艺市场消费结构呈现出新的变化,从此前的节日型消费逐渐向日常消费转变,消费者的目光逐渐从价格转向“花卉品质”、“花卉品类”,甚至是“花卉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在消费升级的新常态下,月花、季花等新兴业务模式蓬勃发展,花卉消费群体和场景不断扩大,鲜花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内涵越显重要,而普通消费者对鲜花品质要求也变得更高,更注重鲜花带来的愉悦感受和消费体验。这为创新鲜花消费体验,实践新型鲜花零售模式提供了契机。再者,国家鼓励第三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结合与发展,“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日驱成熟,产、供、销一体化的商业思路将变成现实,产品服务体验成为了竞争焦点,鲜花零售商的生存将面临不强则弱的境地。然而市面上大部分的实体花店当前的营销模式较为传统。除了高端花艺品牌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外,普通花店的产品内容高度重合,用户体验单一,竞争能力较弱,缺乏在产品品质、服务及差异化上的优势。鲜花类的消费品属于低频非必需品,鲜花消费更多的是情感和审美消费,感性化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大。且鲜花不同于绿植,其生命周期短,更换频率更高。通过AR互动内容优化鲜花产品与服务,培养用户日常购花习惯,可以极大地刺激鲜花市场,不失为鲜花行业的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查看全文

鲜花礼-花之音乐

花之音乐

她,在音乐里与花共舞(新斑竹“音符”简介)

她,在音乐里与花共舞(本文转载自《市场瞭望》杂志)

葛真

发现地:天元山庄

爱好:音乐、花艺、旅游、聊天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变革探析

一、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训练的内容

艺术设计并非纯艺术,它以特定的受众为设计对象,不仅要求设计师具有艺术与人文的专业素养,并且需要设计师广为涉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具备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设计师在掌握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需要关注技术进步、社会变迁、理论创新、传播与管理等方面给艺术设计带来的新变化,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并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对知识储备的高效整合,如此才能够满足创意产业高度发展下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面对创意经济时代艺术设计发展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方向必然发生转变,从纯艺术设计方向转向艺术、技术与社会文化全面融合的发展方向,以培育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面向课程的创新项目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要求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线,贯穿所有的教学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设计实践课中,以项目课题为中心,将专业知识讲授、专业技能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紧密结合,通过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营造活跃、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创新设计思维世界,拓展创新设计视野,掌握创新设计方法。结合专业课程进行的创新项目训练是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基础。首先,专业课程有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结合专业课程的创新训练因此具备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特点,这一特点保证了创新教育的普及度。其次,专业课程有专业教师授课,结合专业课程的创新训练因此实现了专业教师对学生创新训练的指导,从而保证了创新训练的实效性。最后,创新训练拓展了专业教学的内容,专业教学不再局限于狭窄的专业视野内,而是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变得生动而开放。在设计实践课程中进行创新训练不仅有利于强化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而且有利于创新训练的落地。打破常规的设计实践课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对设计项目的各个环节开展实际的调研与实践。如带领学生到企业或市场搜集第一手资料,到大型装饰市场、产品生产与加工的车间、工程施工现场等地进行现场授课,与企业家、经营商户座谈讨论设计产品的发展趋势与市场反馈。通过社会调研和现场教学,使学生亲身参与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直观的经验,真实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由知识教学向职业教学的转变。

(二)面向科研的创新项目训练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生独立设计的科研项目都是科研创新项目训练的内容。一般而言,教师科研项目具有项目来源稳定,立项基础坚实,研究经验丰富,项目资金保证等优势。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是学生和教师双赢的选择。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可以获得科研项目研究的经验,对科研项目的选题、论证,科研方法的使用,科研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等方面有实践认识,从而为其今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提供帮助,并有助于加深其对职业的认识,促进其职业规划的完成。对教师而言,学生加入其科研项目,能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在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社会调查数据获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工作中得到学生的协助,在科研项目进行中获得学生非定势思维的帮助等。学生独立设计的科研项目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训练内容,反映了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学生科研项目的独立设计一般来自于个人特长和专业特长的基础,兴趣是很好的老师,职业是谋生的工具,在个人兴趣和职业追求的双重刺激下,学生科研项目更有利于教育个性化的实现。学生科研项目有其优势也存在问题,囿于经验不足可能造成科研项目运作失败,囿于专业知识不足或视野不够开阔,可能造成科研成果的科学性不够严密等问题。基于此,学生科研项目训练一般需要教师的指导,并注意项目运作过程的监控。

(三)面向社会服务的创新项目训练面向社会服务的创新项目主要包括教师的社会实践项目,学生的创业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工作室是教师社会实践的平台,艺术设计工作室借鉴包豪斯的师徒制工作模式,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承担社会服务项目的形式,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室制的优势在于专业针对性强,工作模式接近职场,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等。学生创业一直是高校教育鼓励的方向。学生利用在校机会进行创业训练和尝试,能为其毕业后独立创业提供经验。学生创业项目训练最需强调的因素是可行性,脱离实践的创业计划只能是一纸空谈。在学生创业训练中需要多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需要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因此它具有拓展学校教学空间和内容的优势,也因此具有较高的难度。学生从事社会公益项目也是创新项目训练的内容,这些项目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增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公民意识。

二、项目实例

查看全文

中国书法艺术与服装设计论文

1书法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中国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同时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演变过程,也正是由于中国汉字的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汉字自身具备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汉字的发展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与中国人民的智慧,它拥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及的特殊意义。中国书法艺术将汉字作为素材,将形式美作为书法艺术的一个创作准则的传统艺术,它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文化魅力,为我国的文化发展增添一定的色彩。通常,中国书法艺术表现力是比较丰富的,书法艺术能够应用简单的色调表现出我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人类思想的一种物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一个有力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当前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久而久之,键盘的使用逐渐的取代了手写,这大大的削弱了书法的实用性,导致了东方笔墨韵味逐渐的消失,传承书法艺术已经陷入了一个紧张的环境当中。

2我国书法艺术与服装设计之间存在的联系

书法艺术与服装设计看似两个没有联系的文化因素,从本质上看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两者从本上看都由实用功能演变到审美功能的一种艺术,并且在演变的过程中,书法与服装经历的过程与性质是相同的。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它属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国特有的一个视觉符号,拥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重要的艺术价值。而服装设计,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元素,同时还要拥有一定的民族性的特点。书法艺术在当今世界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此,在服装设计

的过程中还要汲取书法艺术的精髓,将书法艺术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对推动服装设计实现自身的生命力与艺术的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中国书法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查看全文

婚礼策划师的找寻(功略)

现在很多人把婚礼策划误会为婚礼司仪的工作,或是做订车订酒席等中介工作。在婚礼仪式前,策划师会帮新人一起挑选吉日、挑选酒店、挑选婚礼服装、寻找婚礼场地、场景布置以及确定背景音乐和喜烟喜糖、外景的拍摄地点,并为他们设计一套适合新人个性的结婚方案。同时,组织婚礼当天各项工作,安排好结婚现场的灯光、舞美、音乐和司仪。为使紧张而兴奋的新人们避免忙中出错,策划师在各个程序中都设计了独有的手势引导新人。新郎、新娘只要耳听司仪、眼看策划师就能有条不紊地进入仪式。

专业的婚礼策划师需具备的条件

一、具备丰富的婚俗文化的经验,精通婚俗民情,为您打造一个既传统、又极具个性的现代化婚礼.

二、具备好体力,从早上6点多忙到晚上9点多,不管是扎花车、接新娘还是拍摄婚礼外景,举行婚宴,还是闹洞房,策划师是一刻都不能休息的.

三、必须极具人性化的工作能力,和谐可亲的为人之道,能充分理解以及有为新人着想的工作态度,不但要知道怎样给新娘补妆换发型,更要提醒新人什么时候放礼花、什么时候给长辈敬茶,还要提醒新人父母,甜羹应该放哪几样谷物煮,教新娘的弟弟怎么背姐姐上花车等.

四、必须具备强烈的协调能力。不能人为造成新人之间、家庭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要充分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场亲切祥和的氛围,一场皆大欢喜的隆重婚礼.

查看全文

区文化委员会工作计划

工作重点:

实施八项工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二是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工程;三是农村、社区文艺演出星火工程;四是奥运文化广场活动工程;五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文化活动建设工程;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程;七是文化市场科技监管工程;八是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工作任务

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区、镇乡、村(社区)和非农单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立政府投入机制和社会投入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各个层次人群都有合适的活动场所。

(一)区级:一大一小两个工程建设

查看全文

农林院校美育与专业教育培养模式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时代背景下高层次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转变,农林院校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基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依托自身的专业特长,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美学教育,探索将美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全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文章认为,开展该培养模式研究,有利于提升非艺术背景专业毕业生的审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学习志趣,对未来其他院校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林人才;美育;培养模式;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美育是高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很多高校只注重专业教学,忽略了美育,这种现象在农林高校等理工农科高校中尤为突出[1]。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划出美育硬杠杠”,美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硬指标”,是评判学校育人水平的重要参考之一。这在我们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同样适用。近年来,一批农林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一定尝试和探索,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进行育人[3],然而却鲜少涉及基于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在农林高校开展美育,培养专业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兼具的“新农科”人才,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4]。因此,对高校育人模式大胆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美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模式实践

(一)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2019年1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院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目标,以全面教学改革为抓手,以提升传统农科为契机,全面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综合分析当前学院育人实际,提出要促进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将专业教育和包括美育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坚持立足长远,以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合格人才。结合实际,不断改革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的切入点。学院进一步发挥专业育人作用,探索适应“新农科”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农科”人才。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将美育贯穿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贯穿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能力,又拥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优秀“新农科”人才。

查看全文

都市型现代农业探讨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作为满足市民对“菜篮子”“果篮子”的现实需求,园艺在当今中国可谓“大业”已成。但同时,园艺事业又急盼守正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增进我国人民更大福祉。21世纪以来,我国园艺工作者们紧紧围绕推动农业多功能发展,将市民可体验园艺置于都市型现代农业之中创新应用,取得了可喜成绩,教授了科学知识,丰富了劳动情趣,守护了心灵性慧。

以生产性体验,传承农耕文明。园艺一词,原指在围篱保护的园囿内进行的植物栽培,后发展为区别农艺的一种栽植果蔬花木技艺。考古发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开始栽植棕枣、无花果、油橄榄、葡萄及洋葱。古罗马时期著作和《汉书》,均有当时已经使用原始型温室的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园艺就曾作为官方独立经营机构(园圃)出现,较早进入园圃栽培的作物有瓜、瓠、韭、葵、枣、山梨等。秦汉时期,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国的桃、杏等被传至西方,西方的大蒜、黄瓜、葡萄、石榴、核桃等引入中国。南北朝时期,果树繁育、栽培技术得以很大进步。唐宋时期,观赏园艺发展迅速,出现牡丹、兰花、梅花、芍药等名贵品种。明清时期,随着海运大开,我国银杏、枇杷、柑橘及白菜、萝卜等先后被传向国外。发展至今,我国园艺生产过程可谓是满载中国劳动人民的耕作智慧。以生产性园艺体验为主的现代农业,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推广较为普及。市民在观光的同时,通过果树嫁接、瓜蔬水培土培、果蔬采摘等农事活动亲身体验,既能掌握园艺生产中的一定劳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次来自远古、直通现代的中华农耕文明庄严洗礼。

以生活性体验,感受身入心至。以北京市创建园艺驿站为例,园艺驿站是首都绿化委员会组织的,由街道社区、近郊乡镇、公园景区、科教园区或其他基层单位,有效集成辖区内生态资源,充分利用绿地附属空间和疏解腾退出来的公共场所,用于组织开展公益性市民户外活动、园艺技能培训体验及园艺生活交流,“零距离”感受自然、享受园艺的实践平台。该项工作始于2015年,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园艺驿站已超过80家。已建成的园艺驿站,有的依托市民公园、景区景点或林地工作站,有的依托公益书屋、温室空间等,公益课程设计各具特色。花卉养护、中式插花、多肉造景、标本制作等园艺DIY课程深受市民喜爱。有的驿站还推出园艺疗法课程,借由实际接触及运用园艺材料、方法来美化植物、盆栽或庭园,赋予身心活力、调节情绪、缓解疲劳。园艺驿站可以理解为一种充满创意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如今园艺驿站已经融入周边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市民感受绿色生活方式,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好去处。以生态性体验,营造发展空间。

近年来,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纷纷举办地景艺术节,这些地景艺术节以保护生态为主旨,筑起园艺小巢,供市民观赏和体验。其中,有的注重挖掘园艺生态之美,如花中有蝶、蝶舞月下……,“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有的注重现实与意境体验,手工花艺DIY、园艺小种竞赛等,让市民置身于花海、花墙或果林之中,亲身融入大自然;有的倡导发挥园艺废弃物再利用价值,利用枯枝、落叶、树皮、果皮等元素进行创作,经过艺术加工焕发新姿,尽显地景之美。地景艺术节往往历时3个月或更长,节后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的发展空间较大。尤其是地景一旦诞生往往又成为即时地标,人们趋之若鹜、心有所往,既是对园艺劳作的一次完美践行,也是向园艺生态的一次礼赞致敬。“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趣盎然的自然意境,是都市农业的最高追求。发展以市民可体验园艺为主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符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发展以市民可体验园艺为主题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离不开创意与产业融合,离不开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作者:吴国琴

查看全文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摘要:山阳面花是一项被列入山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美术工艺。但如今山阳面花不但不能给村民带来足够收益,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风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具有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把新媒体时代线上、线下传播相融合就可以为山阳面花的发展及乡村振兴寻找新的契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对山阳面花的危机现状、发展路径、山阳县经济振兴与面花这一民间工艺如何利用新媒体环境保护传承做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民间工艺;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山阳面花为例,探究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互联网直播带货、“前店后厂”模式与中国乡村手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传播优势带动乡村经济繁荣的同时保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山阳面花艺术的形成条件

陕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跨越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是小麦等面食原材料的主要产地之一,天然的地理环境促成了面食在陕西的发展。山阳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楚头秦尾,人口杂居十省。由于原先人口流源纷杂,民间美术有土生土长的,也有从外地引入的,经长时间融汇移植嫁接而演绎,便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山阳面花”艺术。2008年3月商洛市政府公布山阳面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面花工艺往往是村民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工具,如剪刀、摄子、梳子、竹签等,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动物、人物、花、鸟、虫、草造型的工艺食品,因此面花也被称作“面粉的奇迹”。

二、山阳面花的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