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13:1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业团队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微信公众号大学生创业实践探索
进入21世纪,随着智能终端与移动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据统计,腾讯微信用户数已经超过6亿,微信便捷的沟通方式与信息自由化传播形式以及近90%用户使用度和黏度,为众多的商家产品推广和宣传带来便利。同时,微信公众号创业又因其具有低成本低门槛容错率高的特点,非常适合缺少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创业团队。
一、基于微信公众号创业的优点
高达6亿用户群体的微信平台,对传统营销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相比其他宣传渠道,微信公众号创业具有以下优势。(1)传播有效性高。不同于博客、微博等社交平台,微信是从熟人朋友中发展起来的社交平台,其最初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熟人传播。这样一种基于信任的小众传播发展起来的用户群,具有极高的信赖度和有效性,是传统媒介无法做到的。2016年,微信进入20时代,微信社交关系从熟人社交逐渐演变为半熟人社交,通过微信这一平台完成“六度人脉”销售网络的建设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实。[1]一对多的公众号传播模式,直接将消息推送到手机,达到率和被观看率几乎是100%。(2)便捷的商家用户沟通渠道。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与用户留言这一功能,让商家可以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和服务,根据用户需求调整销售模式。微信公众号的推出开放了微信对外接口,实现了第三方平台的接入,让微信公众号营运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实现了微信会员卡、微信商城、微信团购等营销功能。同时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用户活跃度、用户消费特点,调整销售策略,贴近用户需求。[2](3)成本低门槛容错率高。微信创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草根性”。申请微信公众号手续非常简单———有效身份证件与一个未绑定微信的电子邮箱,任何怀揣创业梦想的人都能在这一平台上开设自己的公众号。早期公众号的运营,几乎不需要创业者的资金成本,这样几乎“无门槛”的准入形式和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容错率极高,非常适合早期创业的大学生团队。
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探索
(1)做好公众平台的精准定位。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首先做好平台的精准定位。公众号是准备面向本校“精耕细”做好推广工作,还是面向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广撒网”策略,都值得创业者认真思量。公众号的名称和头像要符合自己的微信定位,能够直接体现定位,简介一定要清晰明了,同时能够吸引粉丝关注。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在众多的公众号推送中脱颖而出。(2)公众号服务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的咨询、实用便捷的服务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最好方法。大学生创业公众号若能抓住学生的需求提供服务,将极大提高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者可以立足在校生群体需求,通过便捷的网络服务,提供订餐、购物、查询等功能,满足用户群体需求。最常见的大学生微信平台服务功能有:校内便捷服务(校内失物招领、课表查询、校内通知等)、公交线路查询等服务。[3]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五个大三学生敏锐抓住学校毕业生论文修改苦不堪言,毕业生论文打印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创建毕业生论文服务公众号,面向本校毕业生提供论文格式修改工作和论文打印工作,因其紧贴学生需求、价格低廉、送货上门等服务,通过微信裂变式传播,让这小小的创业团队在2017年毕业季挣到创业的第一桶金。(3)做好线上线下推广工作。首先做好线上推广工作。除了利用朋友圈熟人链接推广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相关网站、贴吧、论坛等发帖推广,班级QQ群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方式。除了线上推广工作外,线下活动推广的效果也不可小觑。例如与校园社团合作,帮忙校内社团招募通知、社团勤工助学宣传、社团活动推广等,做到社团推广与公众号推广双赢。线下推广活动还可以考虑通过有奖活动的方式,例如扫码抽水果,关注就送棒棒糖等方式,促使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公众号的粉丝数。(4)微信平台与等级培训挂钩。大学生对各类技术等级证书培训的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学生创业团队若能与校外优质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培训考试攻略,为培训机构提供广告推广业务,将是一条营销新途径。
三、结语
机械类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笔者结合贵阳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现状,指出了传统模式下机械类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选题不太科学、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不太投入、管理不太到位、答辩不太严格、培养不太全面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团队指导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具体思路和方法:1)以真实课题为主要课题源;2)制定更加完善的毕业论文各环节监督细则;3)建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发挥指导教师专长;4)建立团队指导毕业设计工作机制;5)完善综合评分体系;6)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实践证明,以上方法对于提升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团队指导;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机械类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收官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提炼与技能提升的重要阶段,也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全面考核的一个必要环节,对学生即将就业或继续读研都具有重要意义[1-2]。随着机械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方向的变化,传统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3-6]。基于贵阳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现状,笔者研究了基于团队指导的机械类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对于提升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传统模式机械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经历过三届的毕业设计组织管理工作以及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通过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教学督导、历届学生的沟通,发现目前贵阳学院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选题不太科学。毕业设计题目的拟定和选择将直接影响论文撰写和实验过程,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目前,选题存在着研究对象玄奇、专业相关度小、研究范围过大或内容太少、教师命题随意性大等问题,部分选题不能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匹配。2)学生不太重视。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完成,部分学生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薄弱,部分学生因参加各种考试、面试、招聘、人才交流会或者应聘用单位要求去实习等,加之学生掌握学校、学院“心理”,不少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应付了事。3)教师不太投入。指导教师的态度、专业知识结构、对教学的投入程度和教学研究水平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部分指导老师对学生要求不严。部分老师还需要完成自身的科研和教学任务考核,因此在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上往往不够仔细。4)管理不太到位。因教学资源紧张,毕业设计均没有固定的教室、机房,学生需要在图书馆、宿舍等场所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学院虽然制定了相关毕业设计管理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太严格、不太规范,也缺乏信息评价反馈机制。毕业设计查重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有些学生删掉重复内容或转化成图片格式,随意变动文字顺序导致意思不通。5)答辩不太严格。虽然开题答辩和论文答辩时都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如碍于情面不指出问题或虽给学生指出问题但学生不改、不同答辩组标准不同等,一个或两个答辩环节都流于形式,走走过场。而且普遍注重格式、规范要求,而忽视对开题报告、论文内容的审核,成绩评定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6)培养不太全面。绝大多数都是一人一题的“单”课题,即一个学生一个具体任务,与其他同学的课题关联较少,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课题即可,不利于锻炼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开拓创新和共同解决难题的能力。
2基于团队指导的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创业项目培育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新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微信公众号的开发与运营逐渐被大学生创业群体所青睐。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创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微信公众平台受众群体比较高;资金投入门槛低;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当前“暖阳法苑”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突出法律专业服务;服务群体主要为在校大学生;与学校“导师制”活动有机结合。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创业项目深入发展的策略包括:进一步精准定位,丰富板块内容;加强团队建设,丰富团队专业背景;拓展线下活动,增加与读者的互动。
关键词:创业项目;培养模式;微信公众号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13日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突出体现国家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期待。《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实施意见》公布之后,我国各高校纷纷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教师与学生开发、运营创新创业项目。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我国新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发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微信公众号的开发与运营逐渐被高校大学生创业群体所青睐。
一、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创业项目的可行性
1.微信公众平台受众群体比较高。在微信官方网站中,微信被描述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超过十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寥寥十几个字将微信进行了精准的定位,十分符合当前大数据时代大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腾讯2019微信公开课了《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9月,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10.82亿。由此可见,微信已经逐渐成为公众进行交流、获得相关资讯与服务的重要途径。作为微信生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微信公众号也吸引了大量微信用户进行订阅使用。较高的受众群体为大学生“微信公众平台”创业项目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2.资金投入门槛低。创业不仅需要创业者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在校大学生并未真正步入社会,很多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都是需要自身家庭的支持。虽然不乏有大学生可以通过兼职方式获得收入,但这些收入也大多是用来支撑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支出。让大学生自己拿出创业资金存在很大的困难。即便有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业比赛获得资金支持,但得到资金支持的创业者毕竟是少数;同时创业比赛资金一般会投入到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上。对于处于初始阶段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而言,取得外界资金支持的几率很低。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创业,前期资金投入门槛比较低,在初期如果不进行公众号认证,只注册微信订阅号无需任何资金。这无疑解决了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难题。3.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创业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CNNIC的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在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例达25.4%;受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例分别为8.7%和9.9%[2]。这些数据表明,在大数据时代,青少年是潜力巨大的后备力量。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探索欲望也比较强,接受新事物速度也比较快。一些大学生在关注微信公众号的同时,也创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自己的原创文章。这部分大学生写作能力强,善于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也有些大学生创立微信公众号,原创软文,并获得一定的商业价值。虽然大学生自创的微信公众号存在诸多不足,不能与纯商业运营的微信公众号相提并论,但却足以说明大学生有创立微信公众号的意愿,同时也具备运营微信公众号的能力。
二、“暖阳法苑”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
人力资源团队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团队构建研究评述;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在团队研究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人力资源团队是高知识密度的团体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团队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分别从团队构建研究、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团队核心竞争力、虚拟团队的研究和团队绩效与激励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得出团队研究的结论及其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校企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摘要]基于三位一体导师制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工作旨在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效,需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协同运行机制。通过多元协同制定培养方案、组建科技创新训练营、实行师生协同研究、校企联合培养等举措,“四年一条龙”不间断培养的科研团队模式得以构建。构筑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三位一体导师制;校企协同;创新创业能力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仍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扩大教育功能,推出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管理方式,理顺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以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融合能力的高素质交叉复合型人才[1]。为此,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1.在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创业积极性,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2.在促进产教融合、科研反哺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才的协同培养;3.如何引入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为人才培养建立系统保障[2]。苏州科技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出发,紧紧抓住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以三位一体导师制为抓手,全方位利用校内外资源,并使之转化为现实条件,通过产学研协同,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质量。
一、基于三位一体导师制的校企协同机制
(一)基本构想。本文提出的“三位一体导师制”具有以下内涵:1.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导师),实施学校、企业(实习单位)、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2.实施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3.遵循学习、创新、创业三位一体递进的学生发展模式;4.教师承担学业辅导、科研训练、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的工作任务;5.建立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考评、反馈与保障体系。据此,我们改变了现有单一的学科制教学和专业式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多元协同机制;采取指导教师协同、师生协同、学生协同等方式,通过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与应用结合等途径,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见图1)。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抓住产学研协同培养这一系统工程的关键要素,形成了包含体系(System)、内容(Content)和制度(Institution)(简称“SCI”)的网络化协同育人系统(见图2),以有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二)协同内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根据这一培养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与企业共同研究确定课程体系,使之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现学科前沿性和交叉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进行科学设计,以提高育人实效;与企业合作创建实践平台,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3]。同时,我们以校企科技合作为切入点,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了实习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近5年来,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建设了11个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1个江苏省新材料学科综合训练中心、1个校级实践教育中心,以及40余个包括实践教育基地、就业创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在内的实践平台。学校和企业互派人员参加培训,实习基地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基地建设规划,不断提高基地建设成效。实习基地建设促进了校企全面密切合作并完成10余项省市级科技项目,支持了本科人才培养,促进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企业工程师作为学生校外导师,定期来校讲座、授课,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三)实施综合指导和全程指导。我们实施了学业辅导、科研训练、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的综合指导模式,保障学生“四年一条龙”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一二年级学生主要在“科技创新训练营”进行科研训练;三四年级学生主要参加产学研合作项目。学生以老带新,导师全程指导,培养过程采用“教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不间断的科研团队模式。同时,我们通过“科研人才班”“科技创新训练营”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紧密互动教学、团队式学习和创新性训练等教学方法,构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育人平台,以多种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我们还让学生全过程介入科研与产业实践,通过学科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管,加强科研创新和就业创业指导[4]。(四)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我们通过师生互选制度,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教师评优评奖环节,我们注重考核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及取得的成效;在职称评审环节,我们兼顾导师的相关工作并作出评价。为了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和产学研合作,我们重视案例教学,促进高水平科研向教学渗透,资助师生参加创新实践、创业竞赛,并加大奖励力度。为了优化学生素质评价指标,我们变知识的“一维评价”为素质与能力的“多维评价”[5],建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全过程跟踪调控机制(见图3),使评价活动全程化、评价手段信息化。
二、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明显
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统计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计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ThomasJ.Sargent表示,人工智能其实就是统计学,这也对应用统计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性要求。如何对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培养具有创新创业需求的数据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能适应数据产业的创新创业技能要求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从培养方案设计、教师课程教研和课程教学三个关键点改革出发,探索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设计,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前期探索研究基础。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核心课程;一体化设计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以结构调整、发展内涵为核心的质量提升阶段,一种崭新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本文从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着手,主要探索了培养方案设计、教师课程教研和课程教学三个关键点。为此,应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需要同时考虑理论、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后继实践等多个层面,采取有效的组织框架,推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课程教研变革,确保应用统计学专业能够培养出理论扎实且熟练数据分析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了进一步提升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专业实践课程的体系结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的衔接性,提出以核心课程为代表的一体化设计思想;(2)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课程汇报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3)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应用统计团队,培育学生专业实践样板。
一、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一体化设计
从人才培养来看,教学内容涉及理论、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加强各环节的衔接性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基于此,我们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上下贯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以核心课程为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内容既有相互平行的知识特点,又有相互融合交叉的整体考虑。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是专业教研室教研的重要内容,这些课程的质量提升对学生专业技术培养至关重要。一般来说,由于教研室师资数量较少,一门核心课程主要由一位专业教师负责,其教研也主要由负责教师主持开展,这可能会导致课程间缺少衔接。基于此,教研室经过多次研讨,将课程群思想引入课程教研之中,把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融为一体。在课程群思想下,教研时需要先进行课程群框架设计,这将大大提高课程的衔接性和整体性。(一)课程群思想。基于上述设计思想,本文探索建立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案,充分利用我校统计相关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某一门核心课程,以主流的统计软件来贯通其整个统计实践课程,并且打通“理论、实验、实践”的无缝衔接,形成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案,强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拓展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实践应用领域。(二)教研教师群思想。我们可以从教师角度或课程角度来进行教研管理,其教研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假如按教师自身的教研方向和兴趣喜好来安排教师课程,有时会使一些相近课程拆分为不同教师来负责。比如有些老师会喜欢上理论课,有些喜欢上实验课,有些喜欢上课程设计和实践课,这样就会使相近课程的衔接性变弱,从而影响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融会贯通。假如按课程本身的特征来归类课程,形成课程群,再结合教师自身的教研方向来安排负责教师,教研时,负责教师会聚焦于课程的衔接性和整体性,采用统一的统计软件,做好各门课程的关联性,从而大大提升课程教研效果。对于一个课程群,形成相关教研教师群,这有利于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理论、实验、实践”一体化实践教学质量。比如,统计计算与统计软件理论课、统计计算与统计软件实验课、商务数据案例分析与设计三门课程被视为一个课程群,主持负责教师先进行整体设计,主要考虑所使用统一的统计软件、数据案例设计以及前期理论铺垫。从创新创业视角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来看,研究与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利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三下乡”省级优秀服务团队、“互联网+”数据分析等资源,研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践类项目和策略。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相关成果获得计算机设计大赛大数据组、大学生市场调研大赛全国三等奖各1项,“三下乡”优秀调研报告1项等奖励。
二、课程总结的汇报机制
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创新的视角总结了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又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总结了影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从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创新平台构建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提出促进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创新能力;物联网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202件,是广州排名首位的申请机构,占广州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44%。从重点领域来看,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总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在广州处于领先水平,射频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并在全球具备竞争力[1]。
1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特征
1.1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等;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创新团队”;拥有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还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整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创新的视角总结了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又从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总结了影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从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开发与运用、创新平台构建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内部因素,提出促进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创新能力;物联网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202件,是广州排名首位的申请机构,占广州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44%。从重点领域来看,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专利47件,位居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总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在广州处于领先水平,射频识别技术全国领先,并在全球具备竞争力[1]。
1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特征
1.1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教育部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等;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智能信息处理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智能决策与协同控制创新团队”;拥有制造物联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制造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还与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机构共同建设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整体来看,广东工业大学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拥有高水平的物联网研究队伍及研发平台。
经济区应用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
应用型专业建设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要求。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如广告学、新闻学、市场营销学等,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职业技能结构与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首先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人才数量与相匹配的岗位需求数量供求不平衡,福建生高校毕业生多在本省就业,通过调研了解到福建省2016级广告学毕业生1062人,2017级毕业生1320人,2018年1月厦门人才网显示的与广告学专业相关的就业职位分布:与品牌相关的职位598条,与广告设计相关职位59条,与广告策划相关的职位13条,综合海西人才网、厦门人才网、福州人事人才网、泉州人才网等网站数据,发现福建省广告学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与岗位需求数量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其次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结构与行业需求不匹配,这体现在:第一通过访谈福建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泉州园)管委会主任、福建领秀文化产业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了解到双方共同投资千万元打造的海西地区最大的室内摄影棚缺少广告影视人才;第二通过走访园区多家广告公司负责人,获悉本区域广告公司缺少高水平的广告技能人才和综合型的广告管理人才,导致泉州缺乏4A广告公司所需的配套的人力资源;第三通过走访亲亲食品、乔丹体育等公司的品牌负责人和人力资源总监,发现福建地区的广告主当前缺少自主品牌塑造以及品牌价值评价等方面品牌管理人才,影响到福建制造2025品牌培育与价值提升的人才支撑。海西经济区人才培养的数量、职业技能结构存在与地方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亟待对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的综合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毕业论文环节是实践环节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整合专业知识、提升实务能力、全面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应成为应用型专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一、应用型学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不足
本文经过实地调研福建省高校的师生以及海西经济区企事业单位,了解到海西经济区部分高校积极的进行毕业论文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海西经济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教学实践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采用单一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以广告学专业为例,截至到2017年福建省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校有17所,除了2所没有毕业生外,其中仅有毕业论文的院校有9所,就福建省广告学专业而言总整体来看以单一的毕业论文为主。广告学等专业是密切联系产业实践、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应用型学科,仅有毕业论文,远离服务产业很难完成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佳作。有些应用型专业如艺术设计专业只有单一毕业设计形式,而无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和提升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导致学生失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这与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不符。第二,部分毕业论文选题与产业需求联系不够密切。广告学、新闻学等专业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给定的题目,缺少独立思考的选题训练,也未能与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及产业需求结合起来。有限的师生视野和选题范围,难以捕捉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点以及痛点,导致毕业论文选题假大空的现象普遍存在,完成的毕业设计与论文缺少应用于地方产业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第三,指导毕业论文的师资结构尚不能胜任应用型转型的改革。以广告学为例,截止到2017年,福建省高校广告学专业专任教师总数共240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共107人,但本文调研了解到福建省各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定标准不统一,对行业经历的年限要求过于宽松,实际上普遍缺少合格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从总体上看福建省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仍以学院派为主,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而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与论文的选题及创作水平。第四,有些毕业论文原创性较弱,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现象。本文的调研发现,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有些毕业论文原创性较弱,如关于植入性广告的毕业论文选题多年撞车、缺乏新意。缺少广告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导致学生相关的训练不足,加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相对博硕士的毕业论文不严,部分高校教师指导人数偏多,精力有限,学生大四期间忙于实习就业,容易出现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单一,多为文献研究法,缺少实证研究,影响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质量。综上所述,当前海西经济区各高校应用型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还未能适应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有必要探索和构建更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综合毕业设计理念
为使培养的学生既能全面发展、又能适应海西发展的社会需要,需要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专业应首先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都受制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现有基础的影响。[1]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高校,但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中尚未能充分贯彻这一应用型的定位,相关应用型专业应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改,例如以差异化营销的理念满足产业的差异化用人需求,以此形成办学特色。在当前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急需建立平衡学校教育与业界训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服务产业的专业点。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以期实现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素养的兼修并蓄。笔者的教改实践体会是:综合毕业设计改革紧密围绕办学定位而展开,完成基于产教对接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项任务。基本的教改思路是:第一,毕业设计应基于真实课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要求直接服务地区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或社会服务等,要求学生必须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该客户单位当前需求,根据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并在与企事业的紧密互动中完成项目。为了贯彻落实因材施教、适应产业链不同用人岗位的多元需求,毕业设计的具体形式可以实行多样化,暨允许学生选择撰写广告策划案、执行营销策划案、拍摄微电影、发表新闻稿件、发表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第二,毕业论文要围绕毕业设计开展。毕业论文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实践应用上,所以无论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对象的确定,应该始终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应用型专业毕业论文的具体执行中,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设计中个人在项目团队中的分工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学生围绕毕业设计的项目进行选题,选题必须与毕业设计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应用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
药学专业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探索
摘要:教师在高等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核心素养的高低是双创教育成败的关键。在药学及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培养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的重要保障。论文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针对目前学院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药学双创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双创;教师;核心素养
医药行业一直是关系国家经济增长和人民健康事业的朝阳产业[1]。总理曾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政策保供等相关措施,要“急群众所急”,推动相关措施加快落实到位。如何实现老百姓的诉求及总理的批示对药学这门直接关系人类生命健康的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创新。培养药学创新创业人才是药学高等教育目前的首要任务。药学及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的药学职业道德、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医学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能够从事临床合理用药、治疗药物检测、新药临床评价、药学信息与咨询服务、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药理实验与评价、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制备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人才。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背景下,新药研发、营销渠道和管理模式的革新亟须自主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2]药学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强,高水平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是教师所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对药学及临床药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1.师生对创新创业主动性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晚,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学院师资结构有待调整,基础学科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多年的教学习惯和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课堂教学仍是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老教师限于自身知识体系等原因无法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年龄结构有待优化,学院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29.82%,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培训,存在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技能不高、主导驾驭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差等问题,同时,也存在出校门即上讲台的现象,教学能力亟待提升;双创教育的激励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由于学生对创新创业授课模式和考核理念不够理解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主动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师对双创人才培养的投入有待增加。双创导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双创观念、掌握基本的双创知识和理论、熟悉创业的流程和方法、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责。相当一部分教师重视科学研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术论文的发表和相关课题的申报上,仅限于上好课、做好科研、绩效考核达标,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规划、职业发展、论文指导、自主科技创新、就业工作指导等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欠缺。3.“双师型”师资缺乏。学院从事“双创”教育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应聘到高校进行工作的。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上由于教师自身没有创业经历,缺乏创业经验,不能提供有效的创业咨询建议,在指导学生创业过程中,缺乏信心。
二、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