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经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5 13:23: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业经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业经历论文

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这一主题从期刊发文、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研究主题包括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教学变革、教师聘用及评价体系变革、教师队伍建设。同时针对存在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研究内容相对集中、具体措施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一些可能的展望。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回顾;展望

2013年6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颁布《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成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而教师队伍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力量,在文件中也被多次提及。文件出台以来,全国新闻传播院校顺势而动,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于此,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角度出发,对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研究的相关期刊论文进行梳理,以期探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的研究状况,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文献分析

将“新闻传播教师”作为检索词,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和硕博论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通过“主题”途径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7月1日共检索到文献793篇。因相当部分文献只涉及相关名词,故依据摘要和关键词进行初步筛选,共得到相关文献192篇。随后进一步下载并逐一查看文献内容,剔除不相关或相关度较小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38篇。其中,新闻传播教师专题研究仅有37篇,可见当前相关专题研究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文献来源多集中于学术期刊,通过对发表期刊进行统计,发现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期刊共有15本,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从期刊发文量来看,以上15本期刊共刊登67篇相关研究文章,占文献总数48.55%,表明新闻传播教师相关的研究成果分布较为集中。其中《青年记者》《传媒》《现代传播》《新闻记者》《新闻大学》《当代传播》《新闻爱好者》均属于国家级核心期刊,表明当前发文质量较高,相关研究较为深入。

查看全文

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探索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社会上的企业可提供的岗位有限,再加上退休年龄延后,大学生毕业便失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作为众多高校中的一员,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社会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充足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创业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主要趋势,大学生创业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前提是要具有创业意识,之后再选择创业方式,创业意识影响创业方式和创业成功与否。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通过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选择正确创业方式,在提高创业能力的基础上促进成功创业。

1创业意识的内涵

创业意识主要是指在创业活动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倾向,是主体对创业的需求、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创业意识主要支配创业主体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创业意识使创业主体对创业行为有主动选择性,是大学生创业时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原动力。创业培养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具备创业的意识、创业能力、熟悉创业相关法律条款和创业市场等。其中,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原动力,是点燃大学生创业激情的关键。目前大学生有创业意识,但主动性不强,所以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对主动性、风险性、艰苦性、合作性等意识的培养。创业意识是源于内在的强烈需求,不是由于想象做出的决定,是创业需要。创业需要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最初动力,当创业需要上升为心理动机后就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产生推动作用,使大学生进行主动创业。当大学生有了较强的创业意识,在磨炼中建立起创业信念,便形成创业世界观,使创业心理不断得到升华。

2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必要性

2.1培养创业意识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创业意识培训,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这方面一直没有放松。部分大学生的心智不是特别成熟,对创业没有正确的认识,会被社会片面的创业思想所蒙蔽,想创业但又缺乏全面且深入的认识,使其创业自信心弱化,进而导致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想从事相对稳定的工作。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了解创业需要准备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为其毕业后创业奠定基础。2.2培养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前提。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创业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行动。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原动力,当大学生有创业的主动性时才能进行正确创业,并保证创业成功。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是大学生拥有创业意识的关键,在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同时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大学生的成功创业在解决了大学生自身就业的同时也会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更多人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进步。2.3培养创业意识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培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创业的本质是发挥其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创业意识培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能力,认识创业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法律知识、技能等,使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将特长转化为创业的技能,同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创业的价值。

3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

查看全文

数学建模竞赛对中小型企业的影响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数学建模竞赛和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数学建模竞赛的赛题特点为切入点,从企业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数学建模竞赛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旨在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创新精神;人才经营策略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数学的应用涉及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通过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推导计算,可以帮助中小型企业提高生产力,合理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数学建模竞赛是沟通数学工具和实际问题联系的一座必不可少的桥梁。利用数学方法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数学语言、数学规律尽可能地表示出来,即数学建模过程。数学建模是由“知”到“识”的“平台”,是一种传递知识的语言。数学建模过程能体现和训练参赛人员学会主动地、客观地、辩证地用数学的方法和思维去分析问题,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数学建模竞赛简介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全国最大的学科竞赛之一,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培养素质,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自1992年创办到2020年已经跨越29年历程,本科参赛队伍由原来的314队增至41826队,规模越来越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水平越来越高[1]。一般由来自不同专业的三个人组成一队,经历72小时,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型求解、模型检验、论文写作和应用实际六个过程,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是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成果的书面形式体现,是评定参赛队成绩好坏、水平高低,获奖级别的重要依据。

(一)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应该具备的知识储备及能力

查看全文

地方高校经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在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经管人才培养存在概念界定不清、专业关联度不强、重理论面授轻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配比率低等问题的情况下,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结构四个核心要素为抓手,强化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意识观念,加大“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效融合,实现合理构建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差异化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创教育;经管类人才;双师型教师

1引言

2014年,国家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创新创业由此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掀起一番热潮。目前,学术界对于创新创业的研究比较丰富,包括研究创新创业的内涵和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等等,普遍围绕高校统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为中心。对于某一专业类的“双创”教育研究相对来说较少。地方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连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又是创新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前沿学科,经管专业的学生更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建设者和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在新常态下,研究地方高校如何完善创新创业型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经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现状

目前,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开来,诸多高校成立了二级部门创新创业学院,或开设了创新创业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综合来看,双一流高校的双创教育注重理论传授结合实践;应用型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着重于实践实训;地方高校也推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大都缺乏自身特色,理论性不如双一流高校,实践性不如职业院校,进退两难。且有些地方高校盲目跟风和效仿,或依葫芦画瓢,根据文件生搬硬套,看似有条有理地完成了创新创业政策方针,但却没有很好地结合本校的特点特色以及实际情况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近几年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经管人才培养的发展来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1经管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双创”概念界定不清晰,专业关联不明显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规范,地方高校的经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更是普遍缺少界定,其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双创课程如何构建以及双创教育如何发展等,都没有一个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相配套的完整的教学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一是经管类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根据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前景来看,创新创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但目前地方高校普遍缺乏对经管类双创人才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指导、轻视对经管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训指导等。二是专业关联不明显。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缺少挖掘和研究学科专业所属的双创教育的深层次含义及意义,换言之,经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是基于经管类专业背景下的,与其他工科或文科等专业有明显区别的创新创业教育。但从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情况来看,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相脱离,没有真正地将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双创人才培养交织融合,相互作用,做到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甚至有些高校,只是在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增加一两门创新创业课程,而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不是专门针对本专业而研发出来的具有实践应用性的双创课程。2.2经管型人才教育教学过程中,“双创”重理论面授轻实践教学,教学效果不显著目前,地方高校的经管类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还以原有教学计划为主,教学大纲中大都为本专业知识,缺乏对双创人才培养设置专门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形式单一,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课程成绩考核等方面则主要采取小论文、理论知识笔试等形式,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增加的社会实践课程也大都以理论面授的方式进行。比如《企业营销策划》、《广告学》等与现代社会经济实践紧密相连的一些课程,明显缺乏具有双创特征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有的地方高校没有自己的实践实训基地,具体的创业实践过程如计划、组织、市场评估、营销策划等无法进行实践;有些学校有自己的实践基地,但是也流于形式,不肯投入应有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去培养双创精英。高校的双创实践更多的体现在国家或者教育厅、学校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上,但是这样的比赛与现代经济社会的联结度不够紧密;相比于在学生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时候,请某些企业的高层来到学校开讲座,给学生讲授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需要的双创人才类型,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分析等,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加明显。2.3经管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结构中,“双师型”教师配比率低,学生学习需求难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中比较重视和突出,但是地方高校的“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对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双师型”教师,一般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如某高校老师既是讲师又是高级工程师,则可以称其为“双师型”教师。目前,地方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滞后,配比率低,很多老师自身并没有相应的创新经验和创业阅历,仅仅通过教材上的一些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明显理论脱离了实际;有些老师则是之前有过创业经历或在企业工作过,但是回校当老师以后就再没有创业的后续经历,这些老师则容易将陈旧的创业观传授给学生,无法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提出的双创能力需求。

查看全文

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新路径。高校一方面应积极思考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开展创业教育,另一方面也应思考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在新媒体领域中的学习和创业能力。

关键字:新媒体;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

随着高校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不断增加的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2年,教育部批准9所高校成为全国创业教育试点,拉开各高校探索创业教育的序幕。[1]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高校对创业教育开展了积极探索,全方位推动学生创业。新媒体技术发展,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指导硕士研究生参与创业实践开辟了新路径。

一厘清概念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创业教育是以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为目标,培养其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等,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人才教育活动。其内涵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任何创业活动都是基于一个可能被别人忽视的机会,创业者要具有敏锐地洞察力和分析力;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需要突破资源限制,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整合资源;三是创业活动必须真正付诸实践并创造价值,任何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思维层面的创意都不是创业。[2]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是指通过指导研究生学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来获得创业知识,并加以运用,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不断突破自己。客观知识、技能的传授和主观精神的培养并存。

二硕士研究生创业现状

查看全文

民营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发展管理论文

[摘要]民营企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创业,积累了一定资本的原始积累过后,如何进行企业的战略调整或战略转型,如何去规避企业发展中的经营风险,是走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已经成为了当下中国民营企业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笔者作为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一员,置身和经历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风雨历程,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战略,浅谈民营企业如何面对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民营企业专业化多元化

一、早期专业化时期

19世纪中叶,人类社会中企业制度创新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了美国,以需要大量内部管理和复杂组织形式的铁路公司为先导的现代企业逐步兴盛起来。据统计,1917年美国最大的278家公司中绝大多数是单一产品型企业,只有7%左右为主导产品型企业。这也就是说,在美国企业发展的早期,绝大多数是高度专业化的企业,只有极少数呈现出较为“自然”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中国民企的创业初期,大多数企业都是依靠某一种技术生产或提供某一种产品/服务开始创业的。所以可以说此时企业经历了一段极其短暂的专业化经营时期。另外,计划经济时期,很多企业根据政府的行政命令决定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企业无权自己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其产品类型及产品组合,因此,那时企业基本上也都是处于专业化经营阶段。

二、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变时期

查看全文

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理想,整体提升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而继2015年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可以说,目前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我国各高校中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从职业规划课程开设、就业创业意识引导、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很多高校和政府都采取了很多措施,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调减和扶持,但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仍需多方协同与融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

一、引言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以来,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过去三年时间里,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4年的727万,增加到2015年的749万,2016年更是达到765万人。在高等教育持续大规模扩张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就业市场并不能及时满足众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使得高校越来越多毕业生出现“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情况[1]。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的不断深化,及时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现状、主要特征及现存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管理和服务,无论对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还是对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目通过在郑州地区不同高校的不同学历层次(专科、本科、硕士)学生的就业准备与就业预期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问卷调查。采用一、对研究方法和抽样调查的介绍,并重点对问卷所获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主要呈现样本学生的就业准备状况、工作期望状况、大学生预期薪酬和创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二、对实证结果的总结及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有助于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合理化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现状及建议

近60%的学生自我就业准备不足,超过40%的大学生表示首次就业信心不足;超过八成学生表示就业压力较大,且女性大学生就业压力高于男性大学生,预计起薪略低于男性,选择自主创业的概率显著低于男性。因此需要高校的就业工作形成全员全过程式的职业辅导氛围,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培养纳入常规工作范围,从成就体验、替代经验、言语鼓励和稳定情绪四方面开展工作,从学校层面来讲,适当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就业实践,让学生接触到真是的职业世界;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职业经验积累职业成就感,多与自己背景相似职业成功的榜样学习,从而获取师长、朋友及家长的鼓励,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生就业信心。过大的就业压力也会带来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此,应注意积极引导,从生活上、学业上、心理上多方关注学生,辅导学生化压力为动力。此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有意识地向女大学生倾斜,举办女性职场辅导沙龙、女性专场招聘会等形式大力推荐女性就业。[1]

查看全文

经济区应用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

应用型专业建设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要求。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如广告学、新闻学、市场营销学等,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职业技能结构与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首先应用型专业培养的人才数量与相匹配的岗位需求数量供求不平衡,福建生高校毕业生多在本省就业,通过调研了解到福建省2016级广告学毕业生1062人,2017级毕业生1320人,2018年1月厦门人才网显示的与广告学专业相关的就业职位分布:与品牌相关的职位598条,与广告设计相关职位59条,与广告策划相关的职位13条,综合海西人才网、厦门人才网、福州人事人才网、泉州人才网等网站数据,发现福建省广告学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与岗位需求数量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其次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结构与行业需求不匹配,这体现在:第一通过访谈福建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泉州园)管委会主任、福建领秀文化产业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了解到双方共同投资千万元打造的海西地区最大的室内摄影棚缺少广告影视人才;第二通过走访园区多家广告公司负责人,获悉本区域广告公司缺少高水平的广告技能人才和综合型的广告管理人才,导致泉州缺乏4A广告公司所需的配套的人力资源;第三通过走访亲亲食品、乔丹体育等公司的品牌负责人和人力资源总监,发现福建地区的广告主当前缺少自主品牌塑造以及品牌价值评价等方面品牌管理人才,影响到福建制造2025品牌培育与价值提升的人才支撑。海西经济区人才培养的数量、职业技能结构存在与地方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亟待对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的综合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毕业论文环节是实践环节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整合专业知识、提升实务能力、全面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应成为应用型专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一、应用型学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不足

本文经过实地调研福建省高校的师生以及海西经济区企事业单位,了解到海西经济区部分高校积极的进行毕业论文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海西经济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教学实践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采用单一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以广告学专业为例,截至到2017年福建省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校有17所,除了2所没有毕业生外,其中仅有毕业论文的院校有9所,就福建省广告学专业而言总整体来看以单一的毕业论文为主。广告学等专业是密切联系产业实践、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应用型学科,仅有毕业论文,远离服务产业很难完成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佳作。有些应用型专业如艺术设计专业只有单一毕业设计形式,而无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和提升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导致学生失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机会,这与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不符。第二,部分毕业论文选题与产业需求联系不够密切。广告学、新闻学等专业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给定的题目,缺少独立思考的选题训练,也未能与学生所参与的实践活动及产业需求结合起来。有限的师生视野和选题范围,难以捕捉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点以及痛点,导致毕业论文选题假大空的现象普遍存在,完成的毕业设计与论文缺少应用于地方产业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第三,指导毕业论文的师资结构尚不能胜任应用型转型的改革。以广告学为例,截止到2017年,福建省高校广告学专业专任教师总数共240人,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共107人,但本文调研了解到福建省各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定标准不统一,对行业经历的年限要求过于宽松,实际上普遍缺少合格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从总体上看福建省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仍以学院派为主,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而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与论文的选题及创作水平。第四,有些毕业论文原创性较弱,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现象。本文的调研发现,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有些毕业论文原创性较弱,如关于植入性广告的毕业论文选题多年撞车、缺乏新意。缺少广告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导致学生相关的训练不足,加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相对博硕士的毕业论文不严,部分高校教师指导人数偏多,精力有限,学生大四期间忙于实习就业,容易出现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单一,多为文献研究法,缺少实证研究,影响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质量。综上所述,当前海西经济区各高校应用型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还未能适应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因此有必要探索和构建更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综合毕业设计理念

为使培养的学生既能全面发展、又能适应海西发展的社会需要,需要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专业应首先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都受制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现有基础的影响。[1]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高校,但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中尚未能充分贯彻这一应用型的定位,相关应用型专业应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改,例如以差异化营销的理念满足产业的差异化用人需求,以此形成办学特色。在当前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急需建立平衡学校教育与业界训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服务产业的专业点。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以期实现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素养的兼修并蓄。笔者的教改实践体会是:综合毕业设计改革紧密围绕办学定位而展开,完成基于产教对接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项任务。基本的教改思路是:第一,毕业设计应基于真实课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要求直接服务地区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或社会服务等,要求学生必须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该客户单位当前需求,根据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并在与企事业的紧密互动中完成项目。为了贯彻落实因材施教、适应产业链不同用人岗位的多元需求,毕业设计的具体形式可以实行多样化,暨允许学生选择撰写广告策划案、执行营销策划案、拍摄微电影、发表新闻稿件、发表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第二,毕业论文要围绕毕业设计开展。毕业论文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实践应用上,所以无论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对象的确定,应该始终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应用型专业毕业论文的具体执行中,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设计中个人在项目团队中的分工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学生围绕毕业设计的项目进行选题,选题必须与毕业设计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应用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

查看全文

赢在中国成功之路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赢在中国节目模式主持魅力评委点评

论文摘要《赢在中国》是央视二频道打造的一档商业励志类真人秀节目,历时两年三个赛季的热播吸引了无数大众的眼球,获得了极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发展成为了一个品牌栏目。《赢在中国》获得成功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新颖的节目模式、独特的主持魅力和精彩的评委点评。它的成功证明了一个电视节目拥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只是短暂的成功,它带来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给予受众的精神财富才是其永恒的成功。

《赢在中国》是央视二频道打造的一档商业励志类真人秀节目。它从2006年第一赛季开播以来就吸引了众多的目光。随着这档节目第二和第三赛季的推出,引起了更多的瞩目《赢在中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中国电视创业真人秀的先河。它点燃了千万中国人的创业梦想,激励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创业励志的品牌栏目。它以“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为节目主旨,从我们身处的这个创业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需要出发,联手中国最具创造力的企业、集合国际最具活力的创投资金。调动全方位的推广手段,为中国的创业者打造了一个展示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在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三家权威机构历时一年推出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08)》中,《赢在中国》位居前列。同时,《赢在中国》还获得被认为是“中国最公正、最权威、最具民间立场和创意力”的电视评选《新周刊》2006年中国电视榜最佳创富节目奖、电视创新论坛最具影响力大型电视活动奖、中国广告协会第四届中国媒体企划奖全国大奖、第四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金融投资榜2007中国最受金融界关注电视栏目奖。在这些荣誉背后,《赢在中国》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有数不胜数的忠实拥趸:有高居不下的收视率:有源源不断的广告客户:还有几千万的风险投资基金:有众多知名企业家的经典点评……这一切都不得不说《赢在中国》确实是赢在了中国。

一、新颖的节目模式

《赢在中国》比赛分为海选、面试、初赛、复赛、决赛、总决赛六个阶段。海选是从报名选手数据库中先筛选出3000人。又通过人工从3000人中选出1080位选手进入面试,面试后有108位选手聚集北京参加初赛并选出36名选手进入复赛,36人经过一番竞争会有12强进入决赛真人秀阶段,他们将参加7场真人秀比赛,最终有5人晋级总决赛,总决赛经过专家评审、电视直播、观众短信参与评选决出最后的座次。这样的比赛设置涉及面广、影响大,三个赛季共38万余人报名,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18岁,其中不乏有来自台湾、海外还有外国选手的参与,另外通过网络投票遴选选手的方式也达到了全民参与的目的。更引人注目的是真枪实干的真人秀商业实战、巨额的创业基金以及丰富的电视表达手段让节目倍加精彩。

(一)真人秀节目商业实战

查看全文

学院工商管理教学体系改革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迅猛,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还未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构成,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工商管理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1世纪初,我国特有的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数量的快速扩张,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倡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验条件的改善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独立学院应根据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独特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所以应找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相对弱势,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目前来看,普通本科高校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高专院校则恰恰相反。这样,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就在于: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独立学院要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化”,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办学定位。在这种定位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因此,在培养方案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制定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实践教学建设目标,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