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艺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4:44: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新艺术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新艺术教育推进学生发展
先贤孔子曾把教育过程概括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福州实验小学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秉承“科学与艺术并重”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与育人水平。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艺术教育相贯通的艺术教育新格局。学校每年都精心开展“红领巾”体育节、“啸峰杯”科技节、“班班有歌声,班班有画展”艺术节、“经典诵读”书声满校园周、“我能行才艺”展示周、“办报编书”展示周等“三周三节”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办学特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师生频频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艺术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燕前堂”京剧院、越剧院、书院、画院、茶苑、棋院等校本课程以及摄影、健美操、中国武术、合唱等艺术特色课程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学校处处充实着文化气质与艺术氛围,学生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识礼仪、知文化、学科学,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一、注重科学决策,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艺术教育
1.以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为根本。学校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育人思路;以“合格+特长”为人才标准,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为前提,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更侧重于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找到乐趣,充满自信,拥有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力得到发挥,特长得以彰显。让艺术教育成为学生健康、全面、快乐成长的空间,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多年来,学校不断探求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育人渠道,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绘制完成的“亿万儿童绘祖国,迎奥运《盛世中华》2008米国画长卷·60米福建卷”送全国29届奥委会;学校每年的校园艺术节都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燕前堂”书院的小学员与省政协“海云墨会”书画大师见面交流,与大画家们一起切磋技艺。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积极引导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将对学生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2.以学校完善的组织领导做保障。学校把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内涵发展为目标”的学校教育计划,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艺术教育与教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符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艺术教育体系。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教务处、年段长、体音美教研组长为组员的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共同讨论学校艺术教学工作计划,拟定不同年龄段的艺术教育计划,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创新学校艺术工作,做大做强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把艺术教师的教学、辅导、课外训练纳入教职工年度绩效考核。每学期都对在艺术教育中作出成绩,在省市各类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不断提高艺术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以规范的过程管理为抓手。学校注意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过程指导,建立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五个一”制度,艺术教师每学年上好一节探讨课或公开课,组内说课一节,期末交一本规范的教案,交一篇以上教学论文。建立隔周一次的艺术教研活动。此外,还建立“说、听、评”课制度、不定期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和校本培训师徒互动制度等。让每一位艺术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在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中,教师们齐心协力,潜心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抓好队伍建设,以优质的师资促进艺术教育
新艺术运动风格及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摘要:新艺术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一场承前启后的设计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艺术运动在平面设计领域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艺术家倾向于采用流畅的曲线、自然的图案、柔和的色彩、简洁的二维图像、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对平面设计作品进行装饰。新艺术运动与以往的欧洲设计风格不同,其创新精神对当代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平面设计
新艺术运动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延续时间将近20年。1906年以后,新艺术运动逐渐退潮,被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取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完全结束。新艺术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是一场承前启后的设计运动。这场运动的兴起预示着旧时代——手工艺时代的结束,和新的时代——现代主义时代的来临。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作品自然、简洁,集中体现了新旧交替时代艺术设计风格的转变。新艺术运动艺术家采用流畅的曲线、自然的图案、丰富的色彩装饰设计作品,这种风格对于后世平面设计作品的装饰手法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新艺术运动与以往的欧洲设计风格不同,其创新精神推动了当代平面设计作品的不断发展。
一、新艺术运动概述
新艺术运动产生的根源在于,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努力探索艺术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关系及二者的结合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的发展对传统制造业形成了一定冲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反对工业化的情绪出现。在此背景下,19世纪下半叶,工艺美术运动反思工业化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工艺美术运动提倡复兴手工艺,否定工业产品的美学价值。但在欧洲大陆,知识分子反对工业化的姿态较为温和,他们追求美学社会理想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转变,逐渐接受了机械化生产方式,最终新艺术运动席卷了欧美大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刺激了艺术设计运动的兴起。新艺术运动继承了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反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等过分装饰的风格,强调手工艺的重要性,采用自然图案进行装饰设计,注重对日本装饰风格的学习、借鉴。工艺美术运动重视对中世纪哥特风格的借鉴,而新艺术运动追求与以往设计风格的完全决裂,强调师从自然的全新风格。同时,新艺术运动不再拒绝承认工业化发展的进步意义,而是追求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工艺美术运动相比,新艺术运动更加符合时展的潮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场运动发生于世纪之交,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期,旧日的手工艺时代接近尾声,新兴的工业化时代即将到来。新艺术运动的兴起预示着旧时代接近结束和一个新的时代——现代主义时代即将来临。
二、新艺术运动的平面设计风格
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初探
1艺术法课程改革的意义
1.1发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传统课程无法达到的特性:广泛的参与性。探究式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行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合作。通过寻找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案例进行研究,之后用艺术法学的知识制作课件进行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件制作与演讲的过程中,首先学生会对艺术法的课程知识进行了解,其次学生选取的都是自身感兴趣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会更有针对性,更加激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会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法的研究与学习能力。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艺术法学科进行理解,在遇到关于艺术的法律问题上,也会更加理性的进行认识与分析。因此在艺术法探究课程的改革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更获得法律案例的模拟感悟与体验,这种体验会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受益匪浅。1.2拓宽学生合作渠道,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式课程的第二项意义在于提高学的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现代学生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自学,因此在与同学的交流上少之又少。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作完成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更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所建树。因此在探究课程中,小组合作是比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探究课程会引导学生共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利用集体的智慧对艺术法的学习进行研究,不断拓宽艺术学习与创新形式。而且,通过不断开展艺术法的知识专题学习,学生可以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点评,有利于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程度,培养整体的团队合作意识。1.3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中,提高最多的是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艺术法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与学生学习方式,面对艺术法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设计与艺术活动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其次联系与理论知识的运用从而解决实践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艺术法的探究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由两方面进行授课的。其一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在课时的分配中,选取较少的学时对艺术法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与记忆,帮助学生梳理艺术法的基础知识点。为学生后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行知识铺垫,这个部门是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的。其二是可以通过对艺术法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法律知识的实践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课堂讨论与自主学习来领悟艺术法的知识特点。
2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
2.1基本课堂进行艺术法授课。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应该对课堂知识进行讲授。只有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才能保证学生在后期的自我研讨中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应该依据艺术法的课程教材划分重点,帮助学生整理书中的知识流程与知识框架。通过不断的备课与自我研讨来整合书中知识点,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以系统的课堂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可以快速实现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而在系统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课堂模式的革新。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授课方式进行艺术法学的基本范畴与法学理论的讲解。2.2分析典型案例。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是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现有的艺术市场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艺术作品所遇到的问题。以知识案例为媒介,可以通过系统的知识理论框架,组织引导学生对艺术法案例研讨。通过不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进而提高对艺术法案例综合的分析能力。艺术法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是可以加深并提高学生自身对法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让学生理解到艺术法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艺术法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艺术法知识的应用与理解,在面对并解决现实中具有争议自身作品问题时,可以学以致用,完善法律观念,提高个人法律应用能力。2.3辩论模式。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建设中,可以采用辩论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法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针对艺术法的主题论辩式课堂,可以将辩论范围放在学生所关心的模块上。例如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遇到的版权问题,在销售艺术品时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还可以包括在对艺术品进行展览与收藏过程中,遇到的拍卖、鉴定、保险、税收、知识产权等等的法律问题。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日后遇到该种问题时能够快速有序的进行解决。
3结语
艺术法探究式课堂,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将教学模式分类为三方面:理念、实践、效果。从理念出发,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进行扭转。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授课与听课不再是单方面的权利,二者均是教学过程中受益的主体。艺术法课程教学过程强调的是“双主体学导式”互动,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兴趣制定学生能接受的授课方法。而学生也在兴趣的引导下同教师产生良性互动,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艺术法的探究式课程可以把艺术学理论知识灵活化,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着眼于艺术学科创作的科学教学理论。
音乐表演观念中的新艺术论文
一、法国和意大利的“新艺术”
“新艺术”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声乐上。理论学家、宫廷外交官菲利普•德•维特利的专论《新艺术》中可以看出“新艺术”的出现,已经开始动摇了仍然统治教堂音乐的“古艺术”。维特里主教认可并阐述新艺术的“创新”,条分缕析地用周密的符号表明不完全拍子“二拍子”,并用红色强调复杂的节奏、三连音、切分音等等。以教主穆利斯的创作为代表,在哥特式经文歌的基础上创作“等节奏经文歌”,世俗化的旋律融入严肃的经文歌里,随后逐渐影响教堂音乐。新艺术的经文歌作为主要的音乐形式,成为法国新艺术代表人马肖创作的出发点。以马肖为代表的游吟诗人,试图用新的表现手法重现失去了的骑士艺术,在歌曲旋律中写入深刻动人的音乐,散发浪漫的气息,并将复调叙事歌的地位提高到经文歌的地位。意大利的诗人但丁和薄伽丘对音乐创作技法上的突破,追求新的响度、新的和弦和更复杂的节奏模式,强调音乐自身能感动人的巨大能力。早期的牧歌,诗歌形式十分规则,内容多是对大自然的歌颂,此外还有巴拉塔叙事曲、狩猎歌等形式。在意大利的新艺术中,音乐三大要素“旋律、节奏、和声”融合成新的音乐概念。
二、“新艺术”的音乐实践
音乐的实践领域已经渐渐显露出脱离教会核心并使自己独立个体的迹象。新艺术时期乐器的发展促使表演观念的改变,乐器还是依附声音而存在,但是键盘乐器、弓弦乐器和风管乐器上的技术发展和器乐音乐的不断增加,在理论和实践的概念逐渐清晰,表演不断需要向专业化投入。器乐因素不仅在音乐表演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促成其风格形成,例如演奏家被允许用管风琴等乐器演奏马肖叙事歌等声乐作品。维奥尔琴是业余爱好者最喜爱的乐器,而且出现了器乐合奏和声乐重唱的形式。音乐实践逐渐世俗化,贵族出于喜爱音乐,开始雇佣艺人演奏,音乐家有了新的身份,音乐教育是贵族教育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新艺术”的表演观念从实践开始,在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基本要素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在理论家菲利普•德•维特利、雅克布•列日等人的认可和阐述中,逐步动摇了以宗教音乐为主的中世纪经文歌形式的音乐,逐渐有了世俗的素材。
三、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音乐表演观念史》的第三章标题,作者将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表演称为是“甜美的艺术”,但未解释其中的“甜美”指何物,是新艺术的思潮,还是人文主义思想或世俗音乐的发展?笔者认为文中“甜美”引自新派理论家穆利斯对新音乐的论述:“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甜美的,因为没有其他的艺术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带来如此多的快乐。”穆利斯所说的“甜美”是指“音乐最大的效用存在于它所提供的快乐和甜蜜的感觉之上甜美”。笔者认为作者将甜美之意张冠李戴了,穆利斯所提出的“甜美”是中世纪晚期的美学统称之一,而不是我们现代直义“甜美”,艺术家的强烈的个人主义想象力在美学的孤立状态中找到避难所,他们以为孤立就是自由。文艺复兴初期的音乐经过法国新艺术、勃艮第音乐、英吉利音乐到法兰西-弗兰德斯复调音乐的统治,最后在勃艮第地区形成视界音乐中心。哥特人珍视的艺术形式——经文歌依然是一股有生力量。意大利和英国的影响磨平了古老经文歌的冷峻的建筑性,复调歌曲的甜美悦耳同样被融入新的经文歌。到了勃艮第地区,经文歌变成了隆重的节庆音乐形式,用于国王加冕、缔结和约、教堂祝圣和盛大婚礼。教堂音乐和宫廷的音乐艺术之间隔着一条鸿沟;经文歌不属于任何一方,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兼有在家修灵、默想时唱的“家庭音乐”和公众集会时用的节庆音乐的双重身份。文艺复兴把和声的原则看做美的本质,它完全是数的关系,关心的是大小和比例;一切质的需要,如色彩、性格、情绪和地位等。严格说来,只是要求观察自然而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人文思潮的影响对音乐理论的发展逐渐影响表演观念,初期音乐家被要求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的,如扎尔林诺、伽利略、蒙特威尔第等。从15世纪开始,约翰•延克托里斯在其著作《音乐定义》提出和谐新观念,即作曲家创作的旋律音响产生的精神快感才是和谐的。人们能听得到的声乐和器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到,器乐音乐的地位有所提高。理论家扎尔林诺解决了基于大小调的新的体系代替格里高利体系所产生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并从他的理论出发区分了理论家、作曲家、表演家、听众的身份,在音乐表演观念和美学观念上是重大突破。
职业院校新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对艺术设计的重视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高校以及高职院校设置艺术设计课程也是比较多的。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职院校艺术课程体系的设置越来越完善,对新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开办这个专业主要是沿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并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其专业的设置和构建不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还增强了高职院校课程构建的完整性,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内蒙古职业院校新艺术设计课程为主进行分析,对其构建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内蒙古职业院校新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促进内蒙古职业院校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职业院校;新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在一个专业的发展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不仅能促进该专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课程以及课程体系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著名教育学家PhiliphTaylor曾这样评价课程的作用,他认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实施的材料和教育运行的手段,教育课程在人类教育活动和实践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内蒙古职业教育及职业学校均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关系到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科学,承载着各个学科最终的研究与发展目的,它是关于人类科技、文化、艺术的综合应用学科,是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消费与生产之间、生活与审美之间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社会化大生产下的审美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均获得了快速发展,对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艺术设计作为教育体系一门重要的、新兴的专业被广泛关注。但由于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起步较晚,艺术设计学科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均不完善,因此对内蒙古职业院校新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事物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想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进行改变。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不能像之前一样仅仅进行设计,满足美学方面的要求,而是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技法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艺术设计的要求。不仅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查,还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进行考查。因为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教材中心论、教师中心论、课程中心论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所以本文主要是以内蒙古职业院校为主对新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艺术设计的现状构建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构建
试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
一、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设计流程更为迅速与简捷,艺术设计教育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了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其具体内容如下:1.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了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了艺术教育是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之一。究其原因,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使得数字媒体快速兴起并成为主流,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纸质图文输出的信息逐渐变为数字信息,拓展了艺术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设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以及扎实计算机基础,能对不同的知识进行融合与交叉运用,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艺术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也在数字媒体时代得到了延伸。2.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是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又一特点。数字媒体时代在艺术与科技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的结合,所带来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更为新颖,将设计理念与方案立体化地表现出来,使创造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成为可能,是数字媒体和艺术设计融合发展的产物。数字化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具有很强的优势性,新的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对计算机学科和艺术设计之间的交叉领域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从数字艺术的前瞻性特征来看,未来可能出现交互式广告设计展现方式。因此,探索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推动现代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在了解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1.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观念。更新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是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关键。对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应意识到数字媒体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冲击,尽快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观念,确立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培养理念,突出数字媒体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要重视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应用,重视对学生数字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与掌握新的数字技术,将数字内容创意与数字技术表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使学生具备基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本知识应用能力。2.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跨学科属性,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化上,教学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发展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做好艺术设计的通识课程教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二是要做好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衔接,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开展信息化教学,引导学生融合发展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增强艺术设计教学的适应性。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对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至关重要。数字艺术的应用可以起到规范化、灵活化、多样化地实现制图效果,对艺术设计教育而言,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具体做法上,高校的一些工作室、实验室的开放可以解除专业限制,让更多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实际操作的可能,进入相关实验室、工作室进行训练,真正体会和掌握数字艺术设计知识。与此同时,为掌握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双重属性,让学生学到不同专业的知识,加强数字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性教学,拓展学生的实习平台,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是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的有效举措。艺术设计属于创造活动,为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发散、设计风格的标新立异,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将设计一线的新知识新思维传播给学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发散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聘请校外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团队开展讲座或培训的形式,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认知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方式,采用数字形式对艺术进行传递,为设计艺术提供更多的创意与载体。
总之,数字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能明显的提升作品的视觉感受与效果。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应意识到数字媒体时代的重要性,更新艺术设计教育观念、优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创新,面对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新的特点,积极探索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水平,促进艺术设计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与实践
高校美术教育工作需要重视新媒介对现代美术创作艺术实践的影响作用,应加强教育改革创新,在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以满足当今时代对美术创作艺术的全新要求,从而培养大量的能够基于艺术的创新、使用新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人才。笔者基于对《材料的艺术实践》一书的详细阅读,深入理解艺术创作实践价值,并由此对高校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实践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由王远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发行的《材料的艺术实践》是一部围绕材料实践及其艺术运用所编写的高校美术专业教材,全书共六章,重点阐述了材料概述及分类,材料艺术原理,材料与人、艺术之间的关系,材料实践作品分析,材料创作实践,名家作品解析等多个内容。该书内容结构主要基于东方传统物质概念文化的五行元素和西方传统美术理论中的五原色概念,作者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艺术表象的异同,全力实现东西方艺术文化思维的合理融通,不仅解决了如何将存在于传统艺术文化的虚无转变为现代艺术的真实材料这一实践价值问题,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产生真实有效的时间价值。总体来看,该书层次分明、条理有序,内容讲述由浅及深,逐渐从传统向当代过渡,实现了材料运用与材料艺术之间的视角转换,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与完成材料艺术创作的实践价值及目的。
高校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的发展
基于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助力,新媒介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它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与运用推动了美术创作艺术的全新发展变革。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起步较晚,其发展过程主要存在三个阶段:首先是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技术的混合阶段,两者各自独立存在;然后是传统媒介艺术与新媒介艺术的统一过渡阶段,两者在碰撞中逐渐融合;最后是新媒介艺术的综合发展阶段,融合传统媒介的有效优点共同发展。高校美术教育作为培养现代化美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了解美术创作最新发展形势和应用美术创作新兴技术手段,对于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与推动专业快速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随着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有效应用与推广,打破了传统美术创作的壁垒和桎梏,使高校美术创新艺术产生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的重要作用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非典型化特征明显,可以为美术创作提供更多延展性与可行性,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更注重探索与创新,有助于提高美术创作者对媒介的深入了解与合理运用,而新媒介美术作品对其材料艺术和媒介性质的关注与探讨,可以使美术创作艺术获得全新突破,为创作者提供了宽阔的创作空间。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实践并推广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有助于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的融合发展,让更多美术专业学子能够了解与运用前沿发展的美术创新艺术实践技术,与此同时,高校教师结合美术创作教学实际与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实践科学引导学生美术创作理念,以提高他们的创作源动力和专业信任感,为高校美术创作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的实践应用
首先,高校美术教育可以基于新媒介艺术来创新美术创作艺术教育理念,运用新媒介技术设备替代传统的美术创作工具,以锻炼学生运用新媒介技术设备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尝试全新形式的美术创作艺术实践,从而设计出更多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多样化特性的美术作品,构建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实践发展的开端。其次,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实践丰富了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介设备的应用,使美术教学课堂摆脱刻板、枯燥的教学方式,这样在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积极性和参与感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美术教育质量与效率,以构建更加丰富、高效的新媒介美术创作艺术教育教学体系。最后,运用新媒介艺术的功能作用推动高校美术教育改革,教师应该基于时展形势及时更新知识内容,利用新媒介的先进性特点引导学生快速掌握美术创新理念,以促进美术创作艺术实践创新和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崔彬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艺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艺术高校教育“转型”的必然,也是新时域学生发展的根本要求。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是手段,教育转型是方式,学生发展是旨归。然而,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四个理性维度:一是创新意识的维度,二是创业精神的维度,三是实践理性的维度,四是人才理念的维度,艺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四维度是相辅相成,也融会贯通的,也是互促互进的,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艺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艺术高校教育改革、转型的关键时刻,为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艺术高校积极行动,不断探索不同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艺术高校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创新教学方法、艺术课程体系,驱动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业精神,以创促教,以创促学,以创促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成为人才发展的全过程。创新艺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推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艺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的动力,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教育的路径,把引导艺术学生的生活方式作为教育的方向。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教学方式,把以创促教、以创促学、以创促训的培养模式形成生活化和常态化,推进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意识”维度
创新意识是对艺术高校大学生的品质要求,创新意识不是学生先天固有的能力,是学校不断教育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淬炼的历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1]对于艺术高校传统教育来说,转型是艺术高校发展的迫切要求,转型是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是培养艺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旨归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前提,没有正确的创新前提就没有正确的创业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化而深化。创新教育是当今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艺术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不管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以培养艺术学生创新思维为重心,教师为学生营造创新情景,以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创作,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驱动学生的大胆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二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业精神”维度
新时代艺术管理跨界融合与创新
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艺术场馆、艺术事业和艺术服务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为了进一步展现艺术独特的魅力和永恒的力量,应积极结合新的社会实践基本形式,充分发挥艺术创作带来的社会价值和跨界作用,释放发展动力,以满足人们求知求新、求美求乐的现实需要。
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管理跨界融合的必要性
艺术管理作为兼具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的专业学科,应在新形势和新景观下,对标商业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等,发挥其跨界作用,激发其发展动力。具体而言,在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机制下,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领域的变革和重塑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管理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从当前发展环境来看,新文科广跨界、泛融合,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发展,传统文化和认知形态逐渐难以适应新一轮全球化发展。通过综合高校深耕艺术管理专业的优势,能够以现代化的方式激活艺术管理广域融合、泛在创新的功能特点,在凸显院校优势特点的同时,促进艺术管理专业国际化和科技化转型发展。此外,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能在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的同时,在坚实人才的基础上推动文化治理创新发展[1]。
分析艺术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跨界融合创新
基于美好生活需求创新艺术管理虽然当前信息化环境给艺术管理带来了无限可能,但这也使艺术行业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所以,相较于线下艺术,云端剧院、阳台歌手、线上虚拟音乐会和云游博物馆等艺术力量越发蓬勃发展,在探索出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着艺术管理的社会价值。因此,在创新跨界融合下的艺术管理时,要让丰富的艺术资源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比如,基于新时代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极度渴望,构建艺术叙事场景或举办线上艺术活动,充分发挥艺术管理的作用。艺术具有极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事业,所以创新的关键是艺术资源的转变方法。基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用“互联网+艺术资源”创新艺术管理时,要将人文关怀和经世致用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尤其是在艺术市场过度商业化的当下,积极与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进行人才连接,适当减少艺术的商业价值,提高对艺术社会功能的重视程度,依托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激发艺术的文化价值,树立大文创思维、大人文远见,实现对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机制和方式的优化;依托该创新路径,将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打破艺术传统样式和类型的局限性,使其在多个领域和行业发挥作用,实现价值。基于相关市场拓展建设有章度的艺术管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艺术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当前,社会大众对艺术行业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加上社会经济的迅速进步,艺术市场蓬勃发展,相关消费日趋活跃,尤其是新兴领域的艺术产品与活动,在丰富了艺术内容的同时,也为艺术管理和相关资源分配带来挑战。因此,在跨界融合和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艺术管理创新时,要明确把握社会对艺术的诉求,结合艺术市场拓展方向,更好地满足新时代群众多元化的艺术消费需求,在人工智能和艺术之间寻找突破口,具体如下。第一,关注当前时代环境下群众出现的多元化艺术消费需求,优化艺术服务。在开展具体专业学科创新工作时,要明确认识到信息化技术、互联网平台的广泛使用对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放眼未来社会变化与智能融合发展趋势,创造高品质艺术供给,依托供给侧改革引领艺术进步、审美提升,提高整体艺术文明水平。第二,寻找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艺术与商业、艺术版权与机械复制的突破口。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艺术发展方式改变,催生了大量艺术品消费需求。为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创新时要把握艺术与科技临界面,比如结合人工智能的自我深度学习和艺术创造的情感个性表达,打造艺术管理专业新业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优化[2]。例如,影谱科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AGC推出了一种新的视频图像,使视频能够实现智能化自动处理;微软公司开发了人工智能App“小冰”,这一程序的出现间接改变了人们的绘画方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输入想要的绘画,能够生成许多栩栩如生的作品。第三,艺术管理的创新要注重多元化媒介的发展,立足于媒介发展改善人工智能技术属性,依托其跨界特点改善跨民族、跨地域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例如,抖音App上的中国功夫、中国刺绣、中国曲艺、中国古琴以及中国茶艺等频道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记录与分析。以受众为中心,依托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改善艺术管理市场环境。以上海某国际艺术节为例,其推出了“艺术教育、天空”等特色板块,并面向所有受众开放,人人都可以参与活动,这极大地增强了艺术与受众的互动。2020年,上海国际艺术节通过智能“云签约”模式和10个国家的10个演艺机构代表签订了第一批合作备忘录。通过人工智能体系,人类在工作与交流方面更加便捷。面向市场供给创新具有跨度的艺术管理艺术管理不仅是新兴交叉学科,还是跨界融合的一种形式。在当前数字化生活场景增多、多元化消费提升的发展趋势下,要想进一步促进艺术管理专业发展,实现人才培养创新,就要面向市场,立足于学科交叉,开展针对知识的融合创新和数字化的教学方式革新,提高文化管理教育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依托泛在式的学习体系让艺术文明素质成为艺术教育的终身目标。因此,创新跨界融合下的艺术管理,不仅要进行单一学科和单个专业的转变,还要探索、尝试新型艺术产业领域、数字文化领域和互联时空领域。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于学科融合、业态交叉的艺术发展需求,针对交叉学科领域新专业方向的融合趋势开展具有跨度的艺术管理创新,比如智能音乐信息科技、数字表演、视听艺术与学科、智能媒体等。培养专业人才最好采用研学社群的方式,通过建立项目群和导师群,集结业界人才,打造跨界人才,实现艺术管理专业学科结构的优化,从而满足社会对新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在落实具有跨度的艺术管理时,还应结合数字化时代下的文化消费变化,比如目前受人们喜爱的无接触、泛在式的互动式场景体验,打造具有较高黏合度的艺术管理。黏合度的提升不仅需要结合互动体验和数字文化,还需要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深度。对于艺术管理而言,其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因此可以围绕前沿学科和基础学科组建交叉学科,以此促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还要提高对学科场景融合的重视,充分发挥先进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在打破时间、空间的数字文化消费和深度沉浸的数字体验经济的基础上,结合人们未来生活的主要场景,实现对艺术管理沉浸式数字场景的打造。除此之外,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将其作为内容生产、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重要空间区域,通过面向未来社会重启的认知进行文化管理专业生态的重塑,以此推动专业学科长远发展[3]。
思考艺术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跨界融合路径
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的教学活动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不只在于艺术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同时更加重视对于学生艺术精神层面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更为全面的发展。在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教育中,加大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既满足中职学生当下的实际发展需求,同时是中职职业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随着时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在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中,对其工匠精神展开有效的培养策略,成为各个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培养策略之一。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接班人,而工匠精神的引入,可以有效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索能力和艺术专业素养,以此促进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
所谓工匠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基础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1]。其一,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爱岗敬业”的精神,崇敬忠于职守的人员。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就曾经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自古发展至今,敬业精神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其二,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其三,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其四,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
二、培养中职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