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0:31: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电子商务课程具有高度的创新性与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而积极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特殊作用,提出了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期为高校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传统高校不能够再继续墨守成规,必须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的专业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从理论知识教学转向能力培养,高校的教学重点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为己任,也要重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以引导创新、指导实践为宗旨,向社会输送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的众多课程中,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课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课程。在从前的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追求,对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训练,却往往训练的是常规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创新能力上的训练几乎没有,这也就等于忽视了现实企业需要具有一定逻辑分析能力,方案创意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等更为实际而具体的人才需求,形成了高校闭门造车,企业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而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走近高校,电子商务课程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教学改革之路也自此开启,这意味着电子商务教学需要将传统固定的教学理念抛弃掉,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规划教学方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来。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及内容
1.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无论对于高校的发展还是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高校来说,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专业建设,并做好课程的教学改革,增加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环节,这样的改革对于高校意义非凡,一方面改变了高校教学闭门造车的弊病,使教师、教学走近企业,能够真正从社会需求入手培养人才,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高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无疑能够提高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第三,高校培养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能够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科技创新成果,是高校自身价值的实现的最高境界。对于大学生来说,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能够通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拥有卓越的创新能力,有别于只懂理论,不知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毕业生,拥有天然的就业优势,必然得到企业青睐;而创业教育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创业意识,对那些有创业志向的大学生来说,更使他们能够拥有创业的能力,所以能够通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获得创业的知识和能力必然能够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1.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究竟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够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呢,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容是什么?创新创业能力首先是建立在智力培养基础上的,而构成智力因素的部分包括培养大学生卓绝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及超群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灵活的应变力等,而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大290论述学生的创新素养,首先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其次创业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经营方法方面的培养。
2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光荣传统,也是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生命态度的源动力。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素材、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缺位的问题,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既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的体现,又是大学生展示和锻炼自我的舞台,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利器。高校双创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启迪创新创造思维、孕育创业实践行为,从而树立积极进取的形象。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工作进展缓慢,亟待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其中。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双创教育,有利于改进高校双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进而促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2016—2019年,“工匠精神”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足见其重要性。工匠精神的内涵涉及范围广泛且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其特点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工匠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一)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工匠精神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泛,遍及社会生产诸多方面,其渊源始于也分化发展于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于以手工业为生的手艺人。匠人用娴熟精准的手工技艺,打造精湛的手工艺品并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其内涵包括匠人们在打造手工艺品的过程中不断精雕细琢和追求精益求精所领悟出“道”的真谛,包含匠人们专业的职业技能,对产品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道技合一”的职业追求及尊师重道的传承模式,而“技艺合一”是匠人们对产品理念的无上追求。“道、技、艺”是工匠精神传统内涵的体现。(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时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我国大力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主要包括传承文化与坚守品牌的民族精神、不断革新与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与质量至上的品质精神、一丝不苟和不遗余力的服务精神,目标是追求“道技艺合一”最高精神境界。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体现,蕴含了创新创业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和生命态度,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发展进程的动力源泉。
二、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双创教育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背景下,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文在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给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以期对提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给我国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实践性人才,当前高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很难达到该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创业学院,不过更多的高校是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相结合,一些高校开设了专门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班。但是,这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或多或少都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一)课程缺乏特色。创业涉及各种各样的行业,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从这个角度看,该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创业的主体是人,人是具有个性的,和特点行业结合起来就更是具有独一无二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业课程又需要具有自身的特色,让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能找到兴趣所在,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能找到创新的方向。当前的课程在广泛的适用性上做的比较到位,但是在个性化和特色方面比较缺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实践性较差。当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依然是依赖课本,学生学了一肚子理论知识,但是不消化不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研究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所使用的课本虽然也有一部分指导实践的知识,但是和现实的实践有着很大距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由于没有实践作为练习,学生整体能力都有待提高。此外,我国市场经济现在出现很多新的行业和商机。例如滴滴、美团、共性单车等,教材的内容有很大的滞后性,和时展相脱节,如果一味依赖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不会学到真本事,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和遭遇失败。(三)评价方式落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传统的书面考察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当前高校的评价方式仍然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方面作用羸弱,也造成了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过多的关注课本而忽略了社会实践,从而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弱,综合能力低。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策
大学生食品安全与创新创业研究
教育事业发展是保证国民个人素质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与国家命运与前途息息相关。教育工作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育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学重心也慢慢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双重教学转移。教学的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促进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进步。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在操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训练方面有待提高,高校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体会到当前社会就业的竞争强度以及能够提前适应社会工作环境。
伴随人们对饮食日新月异的需求,使得食品行业发展方兴未艾,食品行业在不断完善,商家也在不断优化产品质量。食品行业在我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食品领域也需要相关专业人才的输入,只有保证食品专业优质人才质量,才能推动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因此对食品行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的《食品专业创新创业训练》一书,以食品理论知识为基础,阐述了如何将食品工艺学、感官质量评定、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等相关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整本书分为七个项目,以新产品开发为主体,从市场调查开始,市场试销结束,详细介绍了新产品问世的整个流程。此外,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书中还附上了食品市场调研结果报告、报告格式以及排版、黑豆营养饼干及苦荞风味碧根果的生产工艺研究、学生创新实验课现场展示报告等多项附录。相较于其他同类型书籍,该书结构紧密、逻辑思维清晰、内容覆盖面广且新颖,对真实案例的分析更有助于学生对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期能够达到提升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是一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书籍。尽管各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能力训练课程纳入教学大纲中,但取得的教学成绩却不容乐观,不可否认我国各高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确实存在不足,比如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重视度不够,多数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并非专业的,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很好地为学生教授理论知识,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建立;部分高校难以满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经济、场地以及试验场所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受到阻碍;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内容简单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本文结合吴玉琼,傅新征所著《食品专业创新创业训练》一书,对大学生食品安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略作探讨。首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一支具有时代性、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才能促进高校食品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学的高速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合格的食品创新创业讲师,应该具备充足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跟随时代进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然而高校给教师指派的繁杂任务导致教师自我提升时间减少。为此高校应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时间以及进修学习机会以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另外,针对能力不同的教师,学校也应该根据教师能力分配不同任务,以确保教师高校完成教学任务。其次,丰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人才分流培养,比如对于科研型人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学生的潜能,对其进一步指导并提出专业选修课程建议,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技术实践型人才,可以为学生开设创业经验分享会、企业实体模拟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熟悉创业流程、企业运行过程等,以此增加学生的创业体验;而对于本科生,教师应致力于就业经验传授、就业知识讲解等,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教学内容可以多多结合社会真实案例,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最后,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活动。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场地、经济等支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或创业题目,项目选中之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适当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并协助学生完成项目以及参加成果展出。对于创意食品、保健食品开发以及食品营销等项目,应由校团委提供统一场地,让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开展创业项目,同时应负责为学生办理在创业过程中所需工商纳税事宜。另外,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适当增加对学生创新创业上的经济支持。
增加新食品开发竞赛活动以提起学生创新兴趣,这也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有力措施。总而言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对大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等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全面、更有力的保障,做好学生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教师的培训。增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投入资金,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此外,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课程,否则无论教学方式多么丰富、教学内容覆盖多广、实践内容多全面都难以提升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作者:潘延召 单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创新创业发展中心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况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据最新资料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已达到874万人,同比2019年增加了40万人,回顾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有660万人,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有749万人,毕业生人数逐年的增加使得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1]。更为严重的是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裁员的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紧张。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高校可以通过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培养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2]。顺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新趋势。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双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已经意识到改变传统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找到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加以提高和改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待提升
从高校教育来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不够重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对创新创业比较陌生,缺少创业潜能。他们在课堂中学习的书本知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无法运用于实践中,思想还停在空想阶段。从学生自身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差,内心不够强大。创新创业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凭借一身孤勇难以成功,创业失败给大学生带来的往往是重重一击,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中甚至崩溃。从社会观念来看,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热衷于考公务员、选调生,考事业编、进国企,不难理解这种现象非常符合我国大部分家庭的思想观念,作为有着传统观念的家庭,更希望孩子有个“铁饭碗”稳定的未来,认为这种方式才是最佳选择,创新创业积极性也因此被扼杀。
(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配备待优化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
摘要:近年来,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而经管类专业传统的教育模式重在理论知识传播,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因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而难以满足当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新商科建设背景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经管类专业为例,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及其与经管类专业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经管类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模式。
关键词:新商科;创新创业教育;经管类专业教育;教育模式融合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破常规、立新意。当下的校内教育模式主要是“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受各种教学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大多是以“现成的翻炒”方式“传递”知识点,这种思维定式环境下,学生缺乏批判和创新,因而,培养独立思考、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升自身对知识的认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主体是学生。
2“新商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经管类专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以培养企业家为目标,而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创新性认识、自身创新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增强竞争力。经管类专业教育则是教育学生掌握相关经济管理类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去,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创新创业教育和经管类专业教育尽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二者是大学教育中相互弥补的教育环节,创新创业教育和经管类专业教育对于彼此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经管类专业教育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则是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延伸和专业教育的补充形式。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下,只有实质性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加地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专业教育中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能创新会创业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探究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必然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其自身发展却具有局限性,关键在于教育内容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方式。而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新的实践课程的模式弥补这一局限性。所谓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就是学生以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为导向,运用于日常创新创业实践中而开展的具有创业教育意义和价值的特定课程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可以借助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增强自己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调节作用,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当他们面临复杂市场形势,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梳理,帮助他们实现既定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极大程度的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用理论武装大学生自身实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让大学生在真正喜欢的、真正关注的领域参透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准确把握内涵,为教学融合作准备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加强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致力于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决定着该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它不仅仅需要的是在课堂上关于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在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性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同时,针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突发状况,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也是大学生基本理论课程学习的必备课程,使大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该课程把大学生这群最有活力的知识分子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着正确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并为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高校创新创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困境
(一)课程设置融合度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只有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金融财会知识等相关的客观课程的教育和与之相匹配的实践,而没有针对创业过程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理想、价值目标、人格、品质等的培养,极大地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的主观因素。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还没有把思想政治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创新创业实践深度融合,理论学习仍未进入实践检验的阶段。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目前仍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理念,更没有建立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随着就业创业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解放思想,加入创业的队伍,已然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但创业艰辛,仅仅凭借大学生的一腔热血是不能长久的,更需要大学生具备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把握时机和充分利用机遇的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急需加入对学生思想的、精神的、品质的、道德的课程教育,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也是该课程对大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目标的培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丰富发展,有利于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创新。(二)复合型师资队伍缺乏。在创新创业课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一个巨大的客观障碍,是目前高校缺乏既具有创业理论知识、创业实践能力,又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目前各高校中的大部分老师只有大量的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而缺乏一线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老师更是只对思想领域有所研究,少有跨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经验,没有对创业中的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在带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各领域的老师仅仅只能分别注重大学生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思政治理论的讲授,不能进行系统的指导,对于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进行抗压能力和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明确引导。强大的师资体系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各高校精心挑选优秀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老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不仅仅快速加强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实战经验。高校还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让高校老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能够有机会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积累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想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高度融合,高校就必须培养出一只庞大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一边提高思想政治领域老师的创新创业实践意识,一边增强创新创业领域老师的思想引导方面的能力,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让学生得到的全面发展,为未来成功的创业打下基础。
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形象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形象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完善产学教学模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四方面提出了创新创业导向下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导向;形象设计专业;问题;改革;策略
形象设计行业对从业者创新能力素养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形象设计专业教育需要基于行业需要进行改革,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需要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形象设计专业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目前,形象设计专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解决相关问题,基于创新创业导向进行形象设计专业教育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形象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对形象设计专业教育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以下问题。第一,形象设计专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存在不协调的问题。部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也对理论教学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知识体系结构非常完善,但教师缺乏实践教育能力,实践教学效果不能保障,这样就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一些教师对形象设计专业在市场中发展的情况,形象设计工作具体情况认识不足,这样就不能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指导教育。很多院校在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着专业理论知识教学比例设置高于实践教学的情况,这样,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就不能通过实践活动,对该专业行业技能知识有深入的把握,学生未来就业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部分教师缺乏形象设计行业实践教育经验,教师只重视理论教学,也只能通过理论视觉使学生对行业发展情况、就业情况、创业形式等进行认识,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能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一直以来,形象设计专业教学,主要是借助于理论指导与案例分析的方式开展的,而缺乏实践活动和创业活动,这样,学生很难真正地进行市场实践和创业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对形象设计专业实践形成错误的认识,学生会认为形象设计专业学习就是记住一些知识,不需要考虑社会市场需要,这样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在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中,毕业设计属于实践教育内容,是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该课程是学生适应未来行业的重要课程,但在该课程教育中,很多学校安排的教育内容不合理,只安排了一些基础上的内容,没有结合行业发展需要进行内容设置,这样,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形象设计专业教育中,还存在着综合实践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些学校所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足,并且综合实践设置与行业需求联系的不够紧密,这样,学生就不能对社会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学生也不会利用理论知识解决行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形象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分析
摘要:根据当前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整合,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科技)竞赛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搭建科研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打造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实践结果表明:生物化学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与解决实际问题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关键词:生物化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创型”高素质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3]。2014年9月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引领了全国各普通高等院校的双创教育改革新方向[4-5]。常州大学是具有“产学研”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加强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和药学三个专业调整了培养方案,将教学目标从传统单一的知识讲授转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的方向转变,增加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培训模块,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及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涉及到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生物化学作为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与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及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工、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分子水平上探索与解释生物体生长发育与遗传等复杂现象,具有内容抽象难懂、知识体系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等特点[6],同时,生物化学是现今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不断涌现,并支撑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在生物医药类及生物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7]。在国内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立足于我校的实际情况,促进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1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1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在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中一共包括三大模块:一是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功能,包括糖、脂类、蛋白质、核酸、酶、激素、维生素及抗生素等,叫做结构生物化学或静态生物化学;二是这些生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及调控方式,叫做代谢生物化学或动态生物化学;三是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结构特征、生物信息传递及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叫做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医药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分子生物学课程,儿生物化工类课程对分子生物学知识依赖较少,因此,将原来生物化学课程中分子生物学部分并入分子生物学课程当中,这样避免了讲授内容的重复性,在同样的课时下可以对结构生物化学与代谢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讲解,此外,重点突出蛋白质化学、酶化学与代谢化学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更加贴切生物化学的特点,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知识的接收者,学生作为“学”的主要执行者,学的效果直接反应教学成效,因此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充当主导作用,但现今的教学模式却是以教师为主体,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布置有关生物化学的学科前沿的学习内容,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汇报,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教师与同学讨论的方式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学生物化学方面的学科前沿可以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科研与应用相联系,更加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理论基础。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方面,教师根据我校专业培养方案与学生的就业方向,编撰适合我校专业学生使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手册,并且合理安排相对应的实验,使学生在生物化学实验操作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我校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生物工程创新实验”课程,该课程共3学分,要求学生须在大三结束之前由相应教师进行指导完成课题项目,并在大三学期结束时进行答辩,由专业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题情况进行打分,可将生物化学课程与该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完成酶、代谢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入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对科研的重要性,成功的实验结果也会加强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科研来反哺教学。
2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导向的生物化学教学实践改革探索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措施
摘要:文章主要以创新创业教育视角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其次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关系,最后从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手段几个方面深入探究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强调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每一所院校形成全新的育人观念,遵循专业发展规律的同时强调社会需求,自主纳入特殊性的创新创业元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员,学生可以从实践中得到增值,推动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基于创新创业的教育背景,如何高效率地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方向存有偏差
纵观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第一,是让学生拥有较强的探索精神,第二,是让学生领悟创新创业的科学规划与基本方法。全方位分析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发现,组成结构是比较繁琐的,其包含机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等。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互相对比而言,现阶段,每一所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整体上依旧无法体现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过多地关注理论实践。即便是设置了实践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岗位知识技能的培养,没有为学生渗透重新创业意识。并且高校没有充分带领学生认知社会环境,即便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够完全掌握社会给予自己的创业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思维相对局限化。部分学生的创业项目无法走出校门,创业项目的目光受到局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设置不够合理,造成人才培养存有偏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