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22:21: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新创业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新创业技术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策略

摘要:由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成为所有行业的大势所趋。国家只有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满足时代需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结合应用化工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特征等多个方面,利用创新创业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优化创新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辟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国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模式,有利于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提高应用化工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技能。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创新创业;策略

1创新创业技术教育方式融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意义

化工产品生产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财富,逐渐成为各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工产品种类、样式繁杂,同一件产品的生产工序也众多,甚至还有可能延伸出多条生产线路,导致在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巨大且消耗时间长,产品生产结束后所排放的废物大多是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环境大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性质,危险性极大,一旦某个化工生产环节出现纰漏,就会对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与此同时,可能存在爆炸的风险。因此,化工专业教师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向学生传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生产工艺和技术[1],研发化工生产新原料,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的,使化工厂生产出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还可以引进相应的废物处理技术,变废为宝。实施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化工产品生产人员对新产品的研究方向,还能推动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另外,将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运用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增强化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意识,提升化工专业人才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对化工产业的生产以及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当代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现状

当前已经出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情况,并且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但是这些课程大多是选修课或通识课,并不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此课程仅占2个学分,课程重点内容在于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敏锐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化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基本情况的调查和跟踪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2]。在对应用化工技术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学校组织的化工技术专业比赛,使学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还使学生提前了解到化工产业的社会需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要想帮助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提高社会竞争力、使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可以与化工企业进行友好合作。

查看全文

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为了做到高职人才培养紧密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输送生力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去推动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若仍然采用原有的通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则很难满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根据学生学情提出符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科生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近三年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效果突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不断推出。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和创业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1]。比如,山东省2015届毕业生的创业率仅为0.24%,大学生毕业每年真正走向创业的比例不足2%。因此,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以便满足社会所需人才的供应需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去推动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若仍然采用原有的通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则很难满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存在问题

2.1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士、农、工、商的等级排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大学校园内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低,更影响到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所谓创新,其本质就是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创新能力是创业的前提,创新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坚定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创业者始终在路上,大多创业者都觉得生存容易,发展难。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瓶颈,需要创业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准确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能够抓住机遇来破除瓶颈。创业者需要个人具备一定的领导力,要有能够管理和带领好一个创业团队的能力。除了以上能力外,创业者还需要有责任感、创作力和抗压等能力。这些能力大多是后天学习和锻炼而得来的,需要不断在创业的实践中磨炼和完善。所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和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2.2创业项目。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大多都是模仿其他热门或成功案例,而对这些领域不熟悉且没有完整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由于电商及服务平台领域已有众多成功的风云人物作为典范,加之入门门槛低,导致大多大学生创业项目集中在相关领域。大多数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创业经验不足,往往将“我想”、“我能”和“我成”混为一谈,没有从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创业项目。这样就导致大学生创业出现了创业激情高、创业中缺少创新、创业成功率低等特点。大学生创业需要从市场需求的商机分析入手,把握客户的“痛点”与定位,构建创业团队、收入模式与伙伴合作网络,确定创业组织发展的愿景、目标与实施方案以及包括风险防范在内的各种阶段性措施。在此基础上,对新创企业进行高效管理,从而避免盲目的同质化项目。2.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行为产生及创业成功率的影响至关重要。从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大多创新创业课程由学校或系部统一开设,专职教师较少,往往都由没有创业经验的辅导员兼任,而聘用的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则因为事情较多、工作较忙,而无法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课程中。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或者从商[2]。但随着国家和高校的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以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了引领作用,这与当前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密不可分[3]。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4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一般有在校期间创业以及毕业后创业两个阶段。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作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4]。各高校创业基地及孵化器在引进和培养项目时,更愿意将已成型或较成功的项目引进,而对初创需要大力扶持的项目并不热衷。大学生创业一般都为首次创业,对于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并不了解,需要给予更贴心的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同时,也要与地方政府沟通,给予大学生更好的金融支持和搭建更好的创业商务环境。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驱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构建新时期新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为重要。学校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夯实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构建技术驱动、创新实践的教育体系;完善双师培养、全程导师的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产教融合;信息技术;全程导师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创新创业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路径和思维研究方面,卓泽林(2016等)对构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了建议。刘华海(2017)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青年教师实践“短板”与应对进行了研究。在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和平台研究方面,陈玲等(2017)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进行了研究。黄玮等(2017)对地方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创新性设计与构建进行了研究。在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变革方面,郑石明(2016)对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大数据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变革。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夯实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有着较好的基础和优势,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要进行设计。在校内实验和实训方面,如积极优化传统实验室、创建新型实训环境,更新教学软件和内容,从独立的专业实验和实训走向综合的实验和实训,多层次多维度地进行实践过程设计,形成匹配行业和市场需求,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实训环境。在校外实习实践体系构建方面,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优化实践体系,丰富培养方案,提升育人质量。(二)构建技术驱动和创新实践的教育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成了创业创新创造的技术动力。因此,应结合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形式有,“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为载体,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各类“创新、创意及创业”学科性竞赛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科研和学术研究的兴趣。对于创新创业的教学培养计划需要进行设计,在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课程内容方面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建立持续更新机制。(三)完善双师培养、全程导师的教育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实行了全程导师制,全程导师制使得教师形成了教师团队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双师型培养方面,通过带教和培训,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提供各种交流培训活动和学习平台。双师型教师面向新常态的专业结构调整及持续性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从而提升教师的项目和技术实践能力。目前,许多高校的青年教师科研考核任务较重,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因此,应该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育研究的积极性,提升青年教师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

查看全文

高校创新创业无人机技术教育探讨

摘要:在高校创新创业及社会创新的大背景下,无人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无人机技术教育已经进入高校、中高职、中小学的教育中。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高校中,无人机技术教育存在一些脱节现象,严重滞后于社会的需求,所以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无人机技术在高校这个平台上健康发展,为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的无人机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无人机技术

一、引言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在各行各业出现爆发式需求。无人机相关赛事、相关新闻越来越多。无人机专业与教育在一开始只存在于各大军工院校,到今天中、高职院校争先申请无人机技术应用相关专业。搭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快车和便车,无人机教育开始在各大高校中落地生根。

二、无人机应用及教育现状

无人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效地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减轻了劳动力。无人机在农业、林业植保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效地实现了喷洒农药、解决病虫害的目的;在电力巡线中,借助搭载的大视角高清摄像机,高效地替代人力攀爬,避免了危险作业的情况发生;在水土保持、河道勘探中同样能够高效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代替人们安全、高效地解决问题。

查看全文

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学生培养中创新创业意识是目的很多高等院校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工作室,让学生用自己课外的时间强化知识内容,进行项目设计,开展自我管理,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自身创业素养,强化自身创业能力。

1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意义

工作室创业模式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己组织的小团体,目的是在工作室内研究课上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期在实践探索中寻找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通过实践理论的充实实现成员间的互动,共同寻找未来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工作室的模式,能强化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管理自我、创新自我、团结自我。并由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带队,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规划和经营。在工作室内工作和学习,能够累计经验和人脉,掌握团队合作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筹码。工作室项目的开设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更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更好的融合实践。借助工作室模式能缩短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性,工作室的开展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然后结合学校的专业进行项目设定,最后调动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并将实战看成是驱动学生发展的前提保障。

2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1培养机制上具有开放、连续和融合性

工作室要想长远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前提,所以工作室就应网罗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工作室开设时人才的纳新和管理上要重视主体开放,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管理学生的团队意识。就机械类专业工作室为例,可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具有科研和制作爱好的学生,可不限专业,只要有这方面爱好和研究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工作室内的人员形成学科交叉,避免工作室内的学生都是同一专业,问题处理中多使用同一处理模式。除此之外,让工作室内不同专业的成员间相互学习,进行优势借鉴,能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特征,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团队内成员间的频繁交流,能使团队中成员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而拓宽团队中成员的知识层面,避免学生学习机械专业只能了解这一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未来国家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工作室管理中可以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非团队内的成员也能参与科技发明活动,这就能发动成员周边的同学、室友或者朋友等都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成员间的亲密互动,能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如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的外观设计,小组成员就会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寻求帮助,他们能为小组成员提供新的思路或者设计理念,在双方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外观的设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在设计中重新整理思路,打破以往专业思路中的固化思想。所有参与工作室内的新成员,应经过一年的“试用期”,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作室成员。并要为工作室内的成员建立档案,使用编号制度管理成员,要求每个成员有着自己对应的编号,建立工作室微信或者qq群,利于成员工作之余交流项目和专业知识。定期开展讨论大会,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状况,探寻业务的进展情况,并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3D打印技术研究

摘要:3D打印技术依靠先进的解决方案、庞大的市场需求、独特的技术优势,逐步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教育各细分领域。但是我国高校关于3D打印课程的教育体系尚未完善,研究出更适合学生的教育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文章以双创教育为背景,借助互联网平台,将3D打印技术与STEAM教育理念恰当融合,改进传统教育体系的不足,探索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体系。最后,将此教学体系应用于高校,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STEAM教育;3D打印技术;教学模式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创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为此,一些高校遵循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加强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开始了“双创”探索[1]。

二、3D打印技术在“双创”中的角色

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金属或塑料来黏结材料,是一种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3D打印技术市场潜力巨大,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是否发达的标志,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2]。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3D打印涵盖机械基础、电子电工基础、机电控制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查看全文

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面对当前高职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文章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多种形式创新创业竞赛的开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新一轮就业高峰的冲击下,高职学生面临着职位供不应求、人才市场饱和的严峻就业形势。当前国家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倡导“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新形势下,高职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大形势下,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拓展学生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和形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与机遇

1.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将其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涉及创办企业、融资投资、税收优惠、创业指导与培训等多个方面,鼓励和帮助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在国家战略层面布局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大环境。2.地方政府的政策与措施提供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随着中央的号召以及政策的出台,各地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推出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科技创新创业园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器,极大地优化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环境。地方政府拿出大量资金,作为建设大学生创业平台、人才公寓以及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奖励资金;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开通“绿色通道”,对申请注册创业项目的在校大学生或应届毕业生,提供简化申请材料、缩短申请程序、调低注册资金额度、减免税收等一系列便利条件;就业、科技、团委等部门积极实施创业补贴、创业资金扶持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争取多方面扶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平台。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2009年,国务院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2010年,教育部又颁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求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实践探索。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按照国家工作要求,高职院校相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大学生创新能力拓展”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全过程开展。另外,高职院校逐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立自己的创业园,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逐步构建分层次、全覆盖、体系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查看全文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及社会,已成为其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文章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现状,分析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并以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的方法与途径,总结并提出整改措施。努力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完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高职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教学;融入途径

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发表讲话,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全新理念,这也使我国迎来了“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全新局面,标志着“双创”时代的正式来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高等学校要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在政策精神的指引下,2016年起,我国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这使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离预期目标的差距还很远。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偏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创新能力稍显不足。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已成为其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教育部颁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8)》中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要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思维养成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目前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创新力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要素。我国要想在国际事务中赢得主动权,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创业能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新服务的产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起到引领创新的作用,而高校创新体系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助推经济增长。近年来,由于高校百万扩招,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此期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业压力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意味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提供创业就业机会,也意味着创新突破,甚至将会开创一个全新的世界,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既能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创造财富;还能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对构建创新型经济以及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等均有积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有助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作用。(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提高内涵建设的迫切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当下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大学发展转型的一次挑战,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一次考验。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主体,必须通过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育人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中明确指出专业建设是关键,一流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既有一定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专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服务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承担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责任。有责任开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贡献力量,这也是加快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迫切需求。(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开展自主创业,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头脑思维和能力素质。其中,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是核心。所谓创新创业精神,集中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精神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挑战,即要求大学生不沉迷于安逸的现状,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进行主动规划与探索,养成负责任、能受挫的心理素质。在具有浓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中,教师大力鼓励学生探索与冒险。通过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客观判断的能力,以积极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与合作,发挥个人的无穷潜力后,其能力得以提升,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让他们不再是就业市场中的被挑选者,并为其人生职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二、创新创业教育在复材专业的探索途径

查看全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向来是一项重要课题。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如何挖掘IT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IT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水平也变得至为关键。该文围绕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改革现状以及改革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为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献策。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1]。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角吹响以来,我国逐渐掀起了一股大学生创新创业浪潮。在《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中,就已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显著增强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而要求产、学、研、用之间的发展更加协同。同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也指出,大学生是富有创新活力、藏有创业潜力的群体。可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如何挖掘IT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IT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培育IT领域的创业成果,显然是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如何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面向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打造一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以进一步激发IT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对于丰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培养IT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无疑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基本历经了“创业”“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2]。深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无论从学生层面、教育体系层面或是社会层面来看,意义十分深刻。从学生层面来看,有利于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教育体系层面来看,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输出质量,推动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与此同时,有效推进我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打造和完善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显得至关重要。实际上,“模式”一词起源于英文单词“model”,起初含义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由乔伊斯与韦尔率先将其引入教学领域。而所谓的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3]。基于此,针对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指的是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具有稳定性结构形式的面向IT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正因为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应同时贴近学生发展需求与满足社会人才市场需要,所以,针对IT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理应具有实践性强、覆盖面广、可持续性良好、实践项目贴近社会潮流等特点。而高校IT类专业学生的实践项目往往比较复杂,对学生技术水平、专业设备的要求较高,因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必然要注重将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从而形成教学资源系统化、一体化的特点,以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作用。

2高校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

查看全文

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取得快速发展,但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尚未形成有效合力,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数量不足且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学校中分布也不均衡。论文尝试基于三螺旋理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行业的共同介入和推进,加强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三者的合作互动,集聚各方面合力,整合与共享各参与单位的优质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三螺旋理论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人是创新最关键因素,创新驱动是人才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校加快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青年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果,创新创业教育已初步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1],创业活动数量猛增,创业研究获得较大突破。但总体来说,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还不能完全满足创业教育需求,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完善创业教育体系[2]。许多校企合作主要由外在力量推动,如政府、基金会。校企主动、互补互惠合作空间很大[3],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校际差距明显,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分布不均衡,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且在不同区域不同高校中分布也不均衡[4]。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内容[5]。在实践中,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充分发挥各有关参与单位的作用,对公共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加快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探索构建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引领带动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参与单位优化教育理念,加强各参与单位互动,主动发挥各自角色积极作用,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总体水平;有利于整合和共享各参与单位优质资源,通过扩容增能满足创新创业发展新趋势对创业创新公共服务提出的需求,激励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实验平台,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交叉力度,提高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构建双创体系时,杨娟指出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构建。微观层面构建创业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中观层面形成创业实践支持服务体系;宏观层面建立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6]。

二、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