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22:21: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创新创业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新创业技术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学策略

摘要:由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成为所有行业的大势所趋。国家只有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满足时代需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结合应用化工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特征等多个方面,利用创新创业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优化创新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辟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国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模式,有利于培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提高应用化工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技能。

关键词:应用化工技术;创新创业;策略

1创新创业技术教育方式融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意义

化工产品生产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财富,逐渐成为各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工产品种类、样式繁杂,同一件产品的生产工序也众多,甚至还有可能延伸出多条生产线路,导致在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巨大且消耗时间长,产品生产结束后所排放的废物大多是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环境大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性质,危险性极大,一旦某个化工生产环节出现纰漏,就会对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与此同时,可能存在爆炸的风险。因此,化工专业教师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向学生传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生产工艺和技术[1],研发化工生产新原料,达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的,使化工厂生产出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还可以引进相应的废物处理技术,变废为宝。实施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化工产品生产人员对新产品的研究方向,还能推动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另外,将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运用到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增强化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意识,提升化工专业人才对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对化工产业的生产以及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适应当代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现状

当前已经出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情况,并且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但是这些课程大多是选修课或通识课,并不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此课程仅占2个学分,课程重点内容在于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敏锐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化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基本情况的调查和跟踪了解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2]。在对应用化工技术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学校组织的化工技术专业比赛,使学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还使学生提前了解到化工产业的社会需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校要想帮助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学生提高社会竞争力、使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可以与化工企业进行友好合作。

查看全文

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为了做到高职人才培养紧密与社会需求相融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输送生力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去推动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若仍然采用原有的通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则很难满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根据学生学情提出符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科生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近三年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效果突出,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不断推出。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和创业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不足[1]。比如,山东省2015届毕业生的创业率仅为0.24%,大学生毕业每年真正走向创业的比例不足2%。因此,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以便满足社会所需人才的供应需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去推动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若仍然采用原有的通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则很难满足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存在问题

2.1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士、农、工、商的等级排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大学校园内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低,更影响到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所谓创新,其本质就是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创新能力是创业的前提,创新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坚定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创业者始终在路上,大多创业者都觉得生存容易,发展难。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瓶颈,需要创业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准确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能够抓住机遇来破除瓶颈。创业者需要个人具备一定的领导力,要有能够管理和带领好一个创业团队的能力。除了以上能力外,创业者还需要有责任感、创作力和抗压等能力。这些能力大多是后天学习和锻炼而得来的,需要不断在创业的实践中磨炼和完善。所以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和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2.2创业项目。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大多都是模仿其他热门或成功案例,而对这些领域不熟悉且没有完整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由于电商及服务平台领域已有众多成功的风云人物作为典范,加之入门门槛低,导致大多大学生创业项目集中在相关领域。大多数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对创业经验不足,往往将“我想”、“我能”和“我成”混为一谈,没有从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创业项目。这样就导致大学生创业出现了创业激情高、创业中缺少创新、创业成功率低等特点。大学生创业需要从市场需求的商机分析入手,把握客户的“痛点”与定位,构建创业团队、收入模式与伙伴合作网络,确定创业组织发展的愿景、目标与实施方案以及包括风险防范在内的各种阶段性措施。在此基础上,对新创企业进行高效管理,从而避免盲目的同质化项目。2.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行为产生及创业成功率的影响至关重要。从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大多创新创业课程由学校或系部统一开设,专职教师较少,往往都由没有创业经验的辅导员兼任,而聘用的社会创业成功人士则因为事情较多、工作较忙,而无法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课程中。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或者从商[2]。但随着国家和高校的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以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起到了引领作用,这与当前高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密不可分[3]。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4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一般有在校期间创业以及毕业后创业两个阶段。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作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4]。各高校创业基地及孵化器在引进和培养项目时,更愿意将已成型或较成功的项目引进,而对初创需要大力扶持的项目并不热衷。大学生创业一般都为首次创业,对于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并不了解,需要给予更贴心的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同时,也要与地方政府沟通,给予大学生更好的金融支持和搭建更好的创业商务环境。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驱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构建新时期新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为重要。学校要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夯实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构建技术驱动、创新实践的教育体系;完善双师培养、全程导师的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产教融合;信息技术;全程导师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创新创业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路径和思维研究方面,卓泽林(2016等)对构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了建议。刘华海(2017)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青年教师实践“短板”与应对进行了研究。在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和平台研究方面,陈玲等(2017)对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进行了研究。黄玮等(2017)对地方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创新性设计与构建进行了研究。在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变革方面,郑石明(2016)对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大数据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的变革。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夯实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体系。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有着较好的基础和优势,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要进行设计。在校内实验和实训方面,如积极优化传统实验室、创建新型实训环境,更新教学软件和内容,从独立的专业实验和实训走向综合的实验和实训,多层次多维度地进行实践过程设计,形成匹配行业和市场需求,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实训环境。在校外实习实践体系构建方面,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优化实践体系,丰富培养方案,提升育人质量。(二)构建技术驱动和创新实践的教育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成了创业创新创造的技术动力。因此,应结合区块链、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的形式有,“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为载体,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各类“创新、创意及创业”学科性竞赛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科研和学术研究的兴趣。对于创新创业的教学培养计划需要进行设计,在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课程内容方面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建立持续更新机制。(三)完善双师培养、全程导师的教育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实行了全程导师制,全程导师制使得教师形成了教师团队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双师型培养方面,通过带教和培训,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提供各种交流培训活动和学习平台。双师型教师面向新常态的专业结构调整及持续性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从而提升教师的项目和技术实践能力。目前,许多高校的青年教师科研考核任务较重,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因此,应该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调动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育研究的积极性,提升青年教师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

查看全文

高校创新创业无人机技术教育探讨

摘要:在高校创新创业及社会创新的大背景下,无人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无人机技术教育已经进入高校、中高职、中小学的教育中。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高校中,无人机技术教育存在一些脱节现象,严重滞后于社会的需求,所以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无人机技术在高校这个平台上健康发展,为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的无人机技术人才。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无人机技术

一、引言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在各行各业出现爆发式需求。无人机相关赛事、相关新闻越来越多。无人机专业与教育在一开始只存在于各大军工院校,到今天中、高职院校争先申请无人机技术应用相关专业。搭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快车和便车,无人机教育开始在各大高校中落地生根。

二、无人机应用及教育现状

无人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效地解决了实际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减轻了劳动力。无人机在农业、林业植保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效地实现了喷洒农药、解决病虫害的目的;在电力巡线中,借助搭载的大视角高清摄像机,高效地替代人力攀爬,避免了危险作业的情况发生;在水土保持、河道勘探中同样能够高效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困难,代替人们安全、高效地解决问题。

查看全文

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学生培养中创新创业意识是目的很多高等院校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工作室,让学生用自己课外的时间强化知识内容,进行项目设计,开展自我管理,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自身创业素养,强化自身创业能力。

1工作室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意义

工作室创业模式即学生在学习期间自己组织的小团体,目的是在工作室内研究课上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期在实践探索中寻找不足,不断的进行改进,通过实践理论的充实实现成员间的互动,共同寻找未来共同发展的平台。通过工作室的模式,能强化学生的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管理自我、创新自我、团结自我。并由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带队,学生根据知识内容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规划和经营。在工作室内工作和学习,能够累计经验和人脉,掌握团队合作理念,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筹码。工作室项目的开设能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可更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更好的融合实践。借助工作室模式能缩短理论与实践间的差距性,工作室的开展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然后结合学校的专业进行项目设定,最后调动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导向,并将实战看成是驱动学生发展的前提保障。

2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1培养机制上具有开放、连续和融合性

工作室要想长远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前提,所以工作室就应网罗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工作室开设时人才的纳新和管理上要重视主体开放,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管理学生的团队意识。就机械类专业工作室为例,可在全校范围内招收具有科研和制作爱好的学生,可不限专业,只要有这方面爱好和研究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工作室内的人员形成学科交叉,避免工作室内的学生都是同一专业,问题处理中多使用同一处理模式。除此之外,让工作室内不同专业的成员间相互学习,进行优势借鉴,能利用本专业的优势特征,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团队内成员间的频繁交流,能使团队中成员了解更多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而拓宽团队中成员的知识层面,避免学生学习机械专业只能了解这一专业的知识,对其他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满足未来国家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工作室管理中可以使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非团队内的成员也能参与科技发明活动,这就能发动成员周边的同学、室友或者朋友等都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研发中,成员间的亲密互动,能强化彼此间的合作意识。如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的外观设计,小组成员就会向美术专业的学生寻求帮助,他们能为小组成员提供新的思路或者设计理念,在双方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外观的设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能在设计中重新整理思路,打破以往专业思路中的固化思想。所有参与工作室内的新成员,应经过一年的“试用期”,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工作室成员。并要为工作室内的成员建立档案,使用编号制度管理成员,要求每个成员有着自己对应的编号,建立工作室微信或者qq群,利于成员工作之余交流项目和专业知识。定期开展讨论大会,总结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状况,探寻业务的进展情况,并解决工作中常见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3D打印技术研究

摘要:3D打印技术依靠先进的解决方案、庞大的市场需求、独特的技术优势,逐步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教育各细分领域。但是我国高校关于3D打印课程的教育体系尚未完善,研究出更适合学生的教育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文章以双创教育为背景,借助互联网平台,将3D打印技术与STEAM教育理念恰当融合,改进传统教育体系的不足,探索更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体系。最后,将此教学体系应用于高校,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STEAM教育;3D打印技术;教学模式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创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迎来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为此,一些高校遵循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加强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实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开始了“双创”探索[1]。

二、3D打印技术在“双创”中的角色

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型技术,它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金属或塑料来黏结材料,是一种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3D打印技术市场潜力巨大,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是否发达的标志,被称为“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2]。作为一种综合性技术,3D打印涵盖机械基础、电子电工基础、机电控制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水平。

查看全文

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摘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不断趋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日趋浓厚,但因创新创业项目技术门槛低、项目核心竞争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一直是一个现实问题。教育部出台的“优先向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转移高校的科技成果”政策,理应成为关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催化剂”,但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较少。研究提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纳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工作运行模式,引导高校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转移,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孵化,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核心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为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新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在国家科技领域具有明显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承担了大量的科技项目,每年产出大批的科技成果,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困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的难题。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也面临诸多困境,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一直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技术门槛低、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参与市场竞争的潜力小等。如何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关联起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实践问题。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要“优先向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转移高校的科技成果”[1]。此政策的出台,是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能够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但政策如何更好地实施,当前全国高校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做法十分鲜见。从工作实践看,以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理应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选,但大学生拥有的具有市场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极少。因此,把大学生创新创业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机结合,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活“睡眠”中的科技成果[2],进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互动。本研究通过查阅有关统计资料、文献和政策文件,结合多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践经验,在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以及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1.高校科技成果产出率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和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校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科技成果产出成效十分显著,在全国科技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教育部科技司每年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3],高校2013—2017年的科技成果中数量逐年增加,且增速较高,2017年高校科技成果中数量达到91.8161万篇,2013年为79.7104万篇,5年内增长了15.19%(如图1所示);相应的5年的专利授权数同样是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14.4735万项,2013年为6.8971万项,5年内增长了109.85%,增长速度十分显著(如图2所示)。因此,可以看出高校科技成果的产出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超过了经图1高等学校2013—2017年发表学术论文(篇)(单位:万)图2高等学校2013—2017年专利授权数(项)(单位:万)济增长速度,在支撑国家各领域发展的贡献率方面不断增强。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高校科技成果产出逐年增加的同时,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一直没能很好地突破,与相应的产出增幅相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徘徊不前,甚至有走低的趋势。2016年高校有效发明专利实施率16.2%,而企业是其4倍,高校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5.1%、转让率3.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7%和5.4%[4]。大量专利成果处于“封存”状态,没能转化为市场价值。据教育部科技司每年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高校2013—2017年专利出售合同数前4年上下波动,2017年增幅较大,达到0.4803万项,较2013年的0.2357万项,增幅为103.78%(如图3所示)。相应的5年内专利出售合同数的总体增幅远低于专利授权数增幅,且专利出售合同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例不到3%(如图4所示)。相应的5年内技术转让合同数在前3年几乎保持在同一水平,2016年、2017年相对下降,2017年为0.9592万项,而2013年为1.0275万项,5年内的降幅为6.65%(如图5所示)。因此,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图5高等学校2013—2017年技术转让合同数(项)(单位:万)(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1.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趋好。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5],从国家层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九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统领性文件。教育部2014年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较以往文件明显不同的是,标题首次出现了“创业”的表述,并一直沿用至今,文件内容就促进创业工作也有更加系统具体的表述。教育部近5年颁布的文件(见表1),明确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创新学籍管理、提供创业指导服务、提供创业基地和孵化平台、提供资金扶持、转让科技成果等具体政策措施[6]。这些具体的政策举措都具有突破性,对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分重要。同时,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和吸引力度,并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出台了竞赛奖励、创业基金、贴息贷款、办公保障、住房政策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打造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招商引才的重要渠道和品牌。比如江苏一些市县的“赢在南京”“创业姑苏”等活动,参与的主体都是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近年来,江苏高校普遍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上重要日程,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立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立创业种子基金、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创客空间等形式,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引导和扶持力度。2.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明显增强。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整体氛围和政策引领下,通过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高校从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支持、创业辅导、创业孵化、创业服务等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明显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逐年增加,且增幅非常显著,成功创业的团队和项目也逐年增加。教育部等部委自2015年发起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江苏省的选拔赛中,参赛高校数、团队数、项目数、学生数都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见表2),可见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不断增强。第四届江苏省决赛显示,获奖项目的核心技术(服务)、企业规模、团队建设都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饭来也无人零售餐柜”项目,是国内第一家做即时性饭品类无人零售便利餐柜的团队,已经在南京成立了“饭来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将立志为全国五亿白领提供一站式餐饮消费体验。截至参赛时,在南京和上海中心区域投放餐柜点位已经超过1000个,惠及用户达10万人。第五届江苏省选拔赛参赛团队和人数均比上一届翻了近一番,接近前四届总和(见表2)。近年来,在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等平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逐年递增。如南京大学网站显示,南京大学2018年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立项支持104个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年举办的南京大学第三届创业集市全校共有32个优秀学生创业团队(项目)参加展示,而2017年第二届创业集市仅有18个项目。再如南京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有21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该校创业孵化中心,而2019年入驻项目达到33个。3.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依然较低。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参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涨,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也明显增多,但实践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依然较低。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不足5%,远低于社会创新创业成功率的30%[7]。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科技型创业较少,而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和高校应有的科技优势未能很好地结合和利用,创新创业项目经不起市场竞争和冲击;二是缺乏创业指导和专业技术支撑,导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在项目选择上对市场的把握不够,创新创业项目运营经验不足,对市场环境了解不够,科技型创业的技术更新滞后;三是资金的瓶颈问题一直未能得到破解,虽然有很多创新创业贷款渠道、融资渠道以及有关部门和学校设立的创新创业基金等,但政策措施没能整合优化,因程序问题和各种限制条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本身的缺陷,多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很难争取到扶持资金,导致出现创新创业资金紧缺甚至资金链断裂等现实问题。

二、依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

查看全文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摘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很多困囿,其教育目标和定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机制等也不够完善灵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准确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健全体制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教育;创新创业

一、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保持在世界前列,在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工业4.0和高铁建设等方面,我国都有着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创新技术仍是对发达国家已有技术的模仿,缺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科研技术人员工资收入低,不少企业往往急功近利,做的是微创新或模仿、抄袭其他企业的热门技术,很少愿意在科研上加大经费投入。另外,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各大企业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而我国经济已经走过人口红利期,不能再依托劳动力密集型、扩大生产规模等粗放型方式发展,必须建立创新创业发展新思路。实现新常态下转型升级,需要从传统经济向以创新创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转换。而创新创业驱动积极发展能否真正落实,取决于能否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培养出能够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高职院校是为社会企业培养胜任生产、管理、研发和技术等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满足新常态下的社会人才岗位需求,让广大拥有较强动手和技术能力的人才进入到新型岗位中,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促进经济发展。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囿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囿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教育模式、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其中,以下几点尤为突出:(一)对创业教育认知不清晰。首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足。多数高职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创新创业教育只是被当作在校学生的一门就业指导课程的某些章节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简单介绍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上也是照本宣科,没有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少教师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这不过是政绩工程,以致学生只能从教材中了解一些简单的注册公司和管理企业的方法,而教材本身的内容并不是科学的创新创业理论。没有充足的创新创业设施和实践条件作为保障,没有真正富有创业经验的教师指导学习,难免会泯灭学生的创业热情,使学生质疑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高职院校基本都缺少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谈不上科学地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也无法提出能够解决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问题的方案。大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及实训实践教育没能有机结合,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脱钩,课程内容一成不变,教师不去设计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谈不上与时俱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需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求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灵活应变,这样才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现有的课程不仅内容枯燥,而且缺少实践平台的支撑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异于纸上谈兵,难以使学生认同。(三)创新创业教学条件不完善。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高职院校承担,没有形成社会各界相互协同合作的局面,教学条件不完善。其一,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大多数院校没有制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政策,也无法保障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其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甚至很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由辅导员兼职。其三,普遍缺少实训器材和配套基地建设,经费保障不完善,这些都是制约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另外,各地政府下发给高职院校的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很多,但给予院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条件不足,社会行业企业对创新创业政策响应不积极,缺少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氛围。(四)缺少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与政府机构及社会行业企业协同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生能够真正介入社会实践,做到这一点,除了需要院校自身努力外,更要在全社会构建起符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协同机制。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个社会主体积极参与,而不同主体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特点,如果缺乏协同机制,就会导致各个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协同积极性不足。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投资建设了众创空间或创业实践基地,但企业却普遍不信任大学生创业,同时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制度,导致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上难以与企业达成共识。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建设众创空间实践基地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希望在特色专业定位和教育改革方向上能够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由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主导,其制定的教育文件很难符合二级学院教学特点,更不能促进社会企业协同,大多数指导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具体表现为:其一,高职院校没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没有让二级学院作为主体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工作,其他行政部门和二级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难以各司其职。其二,高职院校管理者和二级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教学模式和评估机制等难以将校级管理和二级学院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其三,许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乏长远的系统制度设计,基本上都是过于重视创业率和成功率等片面指标,造成很多拔苗助长的创业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将多个主体高效协同起来,优化和整合各个主体的资源,形成社会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完善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五)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不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估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制度,更多是将普通专业评估和指标构建直接套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其一,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直接照搬专业课程评估,将传统评估中的课程设计、过程质量评价、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和考试成绩分析等直接移植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漠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工作。其二,高职院校管理层直接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等同于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绩,陈旧的、政绩工程式的评价机制漠视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客观性和复杂性,评估结果基本缺少可信度,以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推进十分缓慢。

查看全文

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研究

1高校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定位。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管理体系过于落后,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定位,特别是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中,缺乏对专业教育的体系管理,导致学校对相关岗位专业设计的缺失,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认为不能影响教学成绩,只是作为选修课进行学习,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一些学校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时偏少,存在不重视实践教学发展的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造成一定影响。1.2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教师队伍结构需要加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内容较多,对多学科的灵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涉及更多门类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当前,很多高校教师缺乏经济管理类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限制教学内容的延伸,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融合发展,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力度不足。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引导,这样才能推动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积极引导。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相关因素的困扰,很多支持的政策和资金不能及时补充到位,影响学生的创新发展。一些高校利用独有的优势开办一些讲座和活动竞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不足,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1.4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没有完全形成。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在毕业后会选择金融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工作,这些学生会直接输送到基层进行服务,运用多种形式的培养机制,实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也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氛围,一些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文化的培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大学生对参与各项创新竞赛的积极性不高,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兴趣爱好。

2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发展目标

2.1确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加快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同时,要确立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要继续深度融合创新思想,将创新内容传授给学生,保证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高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思想引导,加速建立校内外实训平台,创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举办各项活动,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2.2全面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随着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家对创新创业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部分高校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和创新科技基地,还有一部分高校创立了专项扶持基金项目,这为创新创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不够重视,对相关创新理念的研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应该根据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新研究特点,有计划的建设各项创新基地,可以利用ERP课内实训基础设备开展各项模拟练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动邀请企业管理者或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创业人士走进课堂,为大学生讲解更多的创业思路和实践经验,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指导。2.3整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资源。高职经济管理类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很广泛,而这些平台的正常运转就需要借助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力量。其中,学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定期开展创业咨询服务,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对已搭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进行指导,整合创业项目之间的资金、技术支持,提高创业项目孵化成功率,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促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协调发展。

3高校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分析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到高度重视,加快打造实践教学平台设施的创建和指导思想的确立,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保证。3.1建立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理念。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该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就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实践平台的活动创建作用,要将创新创业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创新创业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只有不断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加快建立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基地,提高自身适应时展的能力,才能满足时展需要。高校应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目标是为了缓解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引导更多学生积极投入到就业观念转变的过程中,为就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3.2完善校企双导师制的建立。应该加快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出学校与实训基地的双管理制度,并且明确校内与校外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师资先行。教师是高等学校最大的资本和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无一不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强有力的保证。教师应该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广泛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为学生树立一个典型的榜样。加强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派教师进修国内外最新人才培养课程学习,参加国内外人才培养培训会议,深入优秀学校进行学习。还要加强校外基地的教师选拔,对于技术骨干和企业管理人员优先聘用,这些技术过硬、善于创新的“双师型”师资团队能够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3.3运用“互联网+”技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该重视“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提升技术含量,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强合作交流,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学生的建设任务。要注重平台的互联网技术使用,挖掘自身潜力,实现创新创业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对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从课程普及率低、脱离专业课程两个方面分析了应用型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不足,然后阐述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综合性、信息化、多样化准则。最后提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举措,包括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借助信息化技术扩展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基地。

【关键词】应用型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公共管理专业是学院的重要专业,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的责任。但是,因为应用型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时间短,各项制度不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构建有着数量与结构等问题,阻碍了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各学院应积极探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对策。

一应用型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不足

第一,课程普及率低。如今,部分应用型学院创新创业课程基本是照顾少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精英化特点。一些应用型学院虽设置了创业机构,可是主要针对学院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略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部分学生无法接收到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部分学院在创业比赛的时候关注的重心也是优秀的学生,忽略了普通学生的创业比赛。第二,脱离了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目前,教育部门对创新创业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没有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教育体系,造成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脱离。多数应用型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是比较独立的,且课程内容多以理论为基础,较少有关于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创新创业实践知识,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质量。除此以外,一些高校并未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教学之中渗入创新创业教育,而是将重点放在增加学院学生销售层面的创新创业知识,忽略了学院学生的专业背景。

二应用型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准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