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7 10:55: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传承文化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承文化论文

满族音乐传承文化保护论文

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提

众所周知,在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上,满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将满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去,同时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和城乡规划中。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满族音乐的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满族音乐的发展才能真正步入正轨。目前,各地政府也正在逐步尝试这样的做法。北镇原是满族自治县,满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7%。北镇市委市政府在2007年就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举措,首先他们将北镇二中更名,重新建立具有地域人口特色的满族中学,并与沈阳师范大学合作,在满族中学建立了“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请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制定教学计划,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有计划地开展满族音乐舞蹈和满语文等科目教学。在“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开班典礼和满族中学新校址奠基仪式上,学生们充分地展示了满族音乐文化的神圣魅力,引起了国家民委、辽宁省及锦州市民委的极大关注,国家民委相关领导亲自参加了各类仪式,并在国家民委期刊上以整版篇幅对此作了报道。北镇市充分利用庆典、纪念、祈福等活动平台,积极地承担着传承满族音乐舞蹈文化的责任,加强了社会对满族音乐舞蹈文化的了解,使满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满族发源地———辽宁新宾县,满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比例为79.8%。自治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自一宫三陵申遗以来,境内已普查登记299处(项)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大类、13个项目,其中新宾满族剪纸、满族故事、满族的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项目,新宾满族剪纸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满族的秧歌普及了满族音乐。

此外,他们还在永陵成立了具有92%的学生为满族子弟的满族小学,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满族音乐文化方面,县文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举办培训班,县政协以及民族宗教局、文化局、教育局等部门积极向上级争取教学经费,他们还编写了满族歌曲等教材。通过教学,学生们可以演唱三四首满汉双语歌曲,1200多名学生在这里充分感受了满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一个依靠政府力量从而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在20世纪50年代,长阳县政府就派出专业人员进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搜集与整理工作,提出了“长阳文化三件宝———山歌、南曲、撒叶儿嗬”的文化概念,从而提高了群众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此外,长阳县历届政府都把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县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落实。长阳县在挖掘、保护和利用土家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做法提示我们,在满族音乐保护中,首先要明确保护满族音乐的重要性,为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快法制建设,使满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自治县要积极制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相适应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促进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长阳县在2000年以后主要通过政策和立法手段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这就使得长阳的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走进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长阳还组织了“土家文化周”等活动,设立了“优秀文化传人奖”“重大贡献奖”等奖项。另外,历届政府都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的连续性。为了对县内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长阳县制定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该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县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长阳县这一做法提示我们,要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文化,就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通过立法,才能为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才能推进满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再次,加强对满族音乐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政府要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增强音乐传承人保护满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其竭力为满族音乐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要想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必须尊重满族音乐文化传承人。因为文化传承人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内涵更为理解,只有通过他们才可以使满族音乐得以真正传承。要充分发挥满族音乐文化传承人的主体作用,对优秀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鼓励。这可以通过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给予其经济补贴来实现。此外,还要鼓励他们带徒传艺等。如果满族音乐文化传人受到重视,他们就乐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培养文化传人群体,使满族音乐文化得以代代传递。政府主导是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根本保证。没有政府的主导,满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对于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其成为满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强有力的后盾。

二、学校是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平台

要弘扬和推广满族音乐,需要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的职能,把满族音乐纳入满族聚居地区学校的课程之中,使其教材内容融进满族音乐文化内容,从而有目地、有计划地弘扬与传承音乐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与学习,激发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将把学校打造成满族文化旅游区。对于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的作用,共同保护满族音乐文化遗产。辽宁省北镇市北镇满族高中、新宾满族小学和沈阳满族中学都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弘扬和推广满族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北镇市是满族聚居地区,满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3%以上。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以满族冠名的全日制一般高中。它是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其前身是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2007年9月29日,经北镇市人民政府批准,北镇市第二高级中学正式易名为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随着满族高中的建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本校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北镇满族简史》,学校将这一课程纳入了教学计划;体育课增加了珍珠球比赛等具有满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文艺演出增添了满族服饰舞蹈、萨满舞、民族剪纸和民族乐器演奏等内容,从而使满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沈阳师范大学也开设了《说唱音乐》课程,沈阳师范大学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工作基地在北镇建立了“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满族音乐排演课程,以此传承与发展满族音乐。笔者认为,通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传承满族音乐是切实可行的。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成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展示社团”。积极吸收满族音乐爱好者为团员,利用学生节假日的集聚庆祝活动,向大家展示满族音乐的古朴、纯美。二是以基地志愿者参与项目调研的方式深入挖掘研究,使祖先的文化得以传承。学校可以组织志愿者小队,进驻满族聚居区与旅游区,与满族人民同吃同住,深入了解满族居民生活习俗,对满族音乐形成的文化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深入学习满族音乐。三是利用校园文化宣传阵地,有目的地融进民族文化元素。四是依托北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传承和活态再现满族音乐,例如我们的学术合作机构:新宾县、沈阳故宫、福陵昭陵、东陵区李相镇陨石山满族民俗村、北镇满族高中、凤凰城满族人口聚居地。通过以上措施,相信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可以取得明显的成绩。

查看全文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二、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查看全文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论文

【摘要】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人们选取音乐作为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而伴随民族的发展,各个民族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音乐文化,如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以及推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摆在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面前。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了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育;创新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异同

多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推崇儒家思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仁、义、礼、智、信,而音乐只能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被传承。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创立,代表着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启。随后,受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沿用“前苏联奥德音乐体系”,并呈现出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与高校音乐教育相比,民族音乐经历了更漫长的历程,民族音乐起源于人们的日常劳动,然后在一代代人的心口相传下,具有时代气息的民族音乐形成。可以说,民族音乐既体现地域文化,又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以河北的笙管为例,其代表了比较完整的礼仪习俗,因此,音乐传承是高校音乐教育以及民族音乐传承的共通点。但是,具体而言,民族音乐传承更讲究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是文化底蕴以及民族文化生活的传承,属于经验教育法。而学校音乐教育,通过构建一个整体的框架,形成抽象的音乐体系,对音乐进行分类,人们音乐创作灵感多来源于分散的知识点,这也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本质性差异。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高校音乐教育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完善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包括很多类型,但不论是中小学、音乐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都注重传承中西方传统优秀音乐文化。可以说,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材料来源,需要在日常的授课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能充分彰显自己的特色,也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每一位学生都要把民族文化的发扬作为自己的责任,高校音乐教育也需要着重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高校教育这一重要的途径。

查看全文

剖析部分地区传统民居传承文化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民居;闽南民居;传承意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0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1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without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查看全文

文化传承景观设计论文

景观设计的介绍

关于景观一词的概念,因为它有着十分广泛的历史文化源头,所以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十七世纪,它的含义仅局限于表达荷兰风景画的术语,而到了十八世纪中,学者威廉将园艺和景观结合起来,他认为应当把人的住所设计的犹如风景画一般赏心悦目。到了十九世纪,地质学家们则把景观一词作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改变的村庄。总的来说,不同的学科对于景观的认识存在着很多歧义,但能够肯定的是,景观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结合,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景观设计在吸收传统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许多地区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开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传承,但因为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多流于表面,不能够深入研究,出现了种种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1.过度关注表面,忽略本质在景观设计中使用传统文化符号,可以引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共鸣,使其获得感官上的丰富感受。但如果一味的追求符号的圆满和绚烂,而忽略了观赏它的人的感受,就会流于形式,顾此失彼。现在有许多景观建筑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却做出或非中非洋、或各种地域文化胡乱叠加的“四不像”,无疑是丢失了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精髓。

2.对于奇观景象的盲目追求随着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迈入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随着消费逻辑的引导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本能的会去追求有刺激性的、宏大的事物,所以“眼球经济”开始在消费社会中盛行,为了吸引消费者,商家开始无所不用其极的创造出各种奇观景象。在景观设计领域同样如此,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眼球效应,许多地区不顾是否与本地气质相合,人民群众是否接受,将大量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破坏,去建造豪华壮大的奇观性景观。事实上,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踏和错误的表现。

查看全文

街区文化景现空间传承论文

摘要: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街区中的空间。文章从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空间传承的手法等角度,对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景现的空间传承进行了内涵及形式的探讨。

关键词:文化景观;历史街区;空间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主要承载体,具备文物的特性,需要保持其原真性,因此希望它“不变”;但作为城市街区,它有必须完全融入城市,与城市共生长,否则街区就会死亡而使保护无从谈起,这样它又必须不断地改变。究竟什么要“不变”、什么要“改变”呢?

1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

1.1城市格局

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划思想。我国不少城市格局构图方正,主次轴线分明,但也有很多因地势变通、灵活的实例,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布局方式与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街区的街区布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城市格局的缩影。

查看全文

传承文化发展下的民族文化论文

1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民族文化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视野,无论是“民族文化大省”战略,还是文化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不被当做出于“民族政策”或“政治稳定”不得不关注的对象,也不再被视为可有可无的点缀。[1]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在机遇的背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1.1现代化进程加快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拒绝现代化意味着民族的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同时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摒弃传统文化,追求快速而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即使有人在滚滚而来的现代化进程面前依然坚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但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语言濒危、某些民族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濒临失传、很多精湛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日渐消失、曾经用来培养人类美德的日常生活风俗和礼仪逐渐被废止。冯骥才先生就在《紧急呼救》里说“: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需要拨打110紧急呼救”[2]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将无法复制。

1.2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民族文化传承提出新的挑战

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带来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也随之变化和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也有阻碍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于拥有金钱的多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很多少数民族青年离开本乡本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名片和特色。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查看全文

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论文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及发展中的问题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所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根植于特有的社会和经济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社会的变迁,程式化进程的加快,诸如民俗节日、宗教祭祀等一些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正在逐渐被破坏,乃至消失。另外,因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很多传统体育项目随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削弱,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处于频临灭绝或者退化变异的状况。这些情况都导致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遭到侵蚀,甚至破坏,而且,一旦这种达到一定程度,将会是无法挽回的局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产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理论建构和框架,要保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顺利健康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一定的科学理论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从现阶段的研究现状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并不成熟,也没有明确的发展道路,学科体系的构建不健全,这也使得学术界在理论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很多基本概念无法做出准确的界定,这也就导致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会遇上许多阻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外来体育文化进入我国,尤其是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我们的视线,甚至成为了主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越来越边缘化。随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思想的稳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原有的传统文化思想,在某些方面盲目模仿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竞争性和功利性,而忽略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倡导的中庸、健身、养性等价值观,成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附庸。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策略

面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策略。为了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够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障措施,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一个确切的传承和发展制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起一套法律法规保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及发展有一定的法律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扩大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建立全民健身计划,让民族传统体育活跃于城市社区、农村街道、学校工厂,只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要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扩大影响力,得到迅速的传承及发展,科学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对我国传统体育进行理论建构与研究,不断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当今世界正在不断走向融合,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不能独立存在或者发展,任何文化也都在交流中成长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因而,加强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及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策略。我们应该在理性看待的基础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并与现代世界体育文化优秀成果进行借鉴和融合,建立起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更好地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这才是我们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交流的主要目的。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性,在顺应世界体育文化潮流的大趋势下,保证我国所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同时汲取世界体育文化的长处,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体育文化上的发展。

本文作者:万仁山工作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查看全文

中国文化与教育的文化传承透析论文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是个落含丰富的巨大宝藏,它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观念指导意义,具有浓厚的民族精神,它有利于哺育儿童茁壮成长.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因而对儿童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小学教育文化传承方略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断了,像中国文化这样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见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对自己的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文化用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聚为一体,同心同德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的奋斗。中国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它从多元文化中吸取精华,纳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还体现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从实质上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我们今天学习中国文学,是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对其进行如实的批判和科学的抉择,更新民族思维方式、价值休系和心理素质,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孩子进行学习,这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便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根本大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孔子这样至今还受人景仰的教育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近代有蔡元培、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过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个进步的传统,通过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从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中吸取营养,全面学习包括科学在内的文化知识。

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论文:传承团风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平台

本文作者:郑永奎张洪昭

在“团风”活动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道德修养、政治意识为目的,定期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以报告、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抓好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重点群体,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积极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的优势,组织引导各类优秀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还注意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连续性,既针对各类优秀青年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又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举荐等各个环节对他们进行培养。

以“团风”为鲜明特色,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精心打造集“团风”精神传承和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智育平台

牢牢抓住“团风”精神这一特有资源,根据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坚持把学“团风”活动与大学生学术活动有机地结合,推出青年科技文化节和校园文化列车等活动平台,搭建大学生专业学习与素质提高相统一的活动载体。学校开展“青年科技文化节”、“校园文化列车”活动,就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活跃课余生活为原则,以专业性、学习性、娱乐性、传承性为特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加强专业学习,传承“团风”精神,提高大学综合素质。在数理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和外语节等不同特色的活动中,全校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够得到发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还能使文化艺术的气息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形成全校参与的新局面,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智、提高素质的有效平台。二是将“团风”精神教育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推进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实践动手能力。多年来,我们充分运用“团风”故乡的资源优势,确立了暑期“三下乡”、寒假社会调查、“团风”志愿服务等寒暑假和平时节假日结合的实践活动体系。在这一实践活动体系中,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上大学期间至少要“看一次团风事迹录像,参与一次志愿服务,体验一次‘三下乡’,写一次调查报告”,并将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写入素质拓展证书。“团风”精神具有“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丰富内涵,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价值取向,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形抓手和有效途径。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将选拔“团风”志愿者和宣传“团风”事迹作为活动的必然要求,树立正确的导向,营造舆论氛围,增进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进而达到锻炼能力和净化心灵的有机统一。三是以“团风”精神所刻画的核心内涵“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源动力,开展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挑战杯”竞赛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注重通过这样的活动,传承大学生在学“团风”活动中所激发的“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与意识。我们先后制定了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若干规定,为学生参与科技学术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全校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金点子”创意设计大赛,提高了创新意识,增进了创业感受,提升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心理品质和综合能力。

以“团风”为主要元素,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精心打造艺术引领、内涵丰富、广泛参与、形成格局的美育平台

一是依托音乐学院师生组织开展星期音乐会,坚持发挥高雅艺术的引领和熏陶作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星期音乐会以“团风”主题歌曲创作、高雅艺术熏陶为主要内容,围绕三个方面开展:一方面紧紧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专场“星期音乐会”,使全校师生在高雅艺术的氛围中,瞻仰历史,聆听历史,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对党、对民族、对国家的热情。一方面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尚前沿,将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在“星期音乐会”中展现出来,贴近普通学生,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先进文化为导向,以中外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为内容,开展以大型交响乐为主题的“星期音乐会”。这种形式有别于社会流行文化和时尚娱乐文化,在不断提升活动艺术品质的同时,引导青年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二是依托各级团、学组织开展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以加强美育为目标,以弘扬“团风”精神为主旨,深入挖掘大学生的创作潜能,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意识和文化品位。围绕建国、建党、建团、“一二九”运动、“五四”运动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以“团风”为主要创作元素,以歌曲表演、舞蹈表演、诗歌朗诵、话剧小品、书画作品为创作形式,推进艺术展演活动的开展。从大学生艺术展演大赛开展以来,我们分别组织了“传承团风,成才报国”、“颂团风,爱中华”等主题展演活动,推出了《团风之歌》、《绿野》、《生命誓言》等一批在国家、省市颇有影响的文艺品牌,在彰显爱国情怀和弘扬“团风”精神的同时,进一步加速了健康有序、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步伐,构筑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三是依托各级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才艺展示大赛,以文化普及为目标,以自娱自乐的展现形式,搭建大学生个性张扬、风采展示的有效平台。为弘扬“团风”精神,打造“团风”文化,利用大学生才艺展示这一影响大、普及面广的载体,积极探索“团风传承与文化普及”这一新课题。大学生才艺展示大赛以个人才艺为表演形式,以“团风”精神内涵为表演内容,以弘扬团风、张扬个性为主旨,突出了艺术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娱乐性。大学生以歌曲、舞蹈、武术、魔术、书画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传递“团风”精神,张扬青春风采,成为大学校园加强美育的重要力量。育人是大学的根本旨归,大学要把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作为重要任务,从校情出发推进文化创新,提炼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元素,适时地进行培养和渗透。只有掌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在创新中探索规律,才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我们将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继续传承“团风”精神,凸显育人特色,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富有个性特征,更有吸引力和实效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