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9:06: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沉浸式课堂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沉浸式教学中专业教师素养提升路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授课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旅游类课程与空间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注重空间感的应用,沉浸式教学方式恰好满足此课程需要。沉浸式教学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深入体验学习,主动学习,这对课程的授课教师素养就必然有要求。文章在阐述沉浸式教学内涵的前提下,分析了沉浸式教学在旅游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并且构建了旅游类课程沉浸式教学中专业教师素养内容,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旅游类课程;教师素养;提升路径
随着5G时代的加速到来,众多行业将全面进入科技化时代,持续向绿色化和智慧化的方向发展[1],旅游网络也会进一步优化,迎来新变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解除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禁锢,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广阔的提升空间,对职业教育课堂的教学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同时,旅游类课程注重空间感的应用,传统的授课形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沉浸式教学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注重情境创设、学生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师生教学实践赖以展开的前提和氛围,教师素养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本研究通过分析沉浸式教学法的内涵,同时对旅游类课程中的沉浸式教学应用现状展开分析,发现部分旅游类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的效果明显,但是尚未普及。同时,对沉浸式教学中教师素养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期能够为旅游类课程教师胜任沉浸式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建议,为其他学科的沉浸式应用提供借鉴性建议。
一、沉浸式教学的内涵
“沉浸式教学”(immersioninstruction)是基于沉浸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最初主要用在语言教学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师生“浸泡”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全身心投入其中,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浸入学习、深度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随后,美国、芬兰、荷兰、新加坡等国家纷纷效仿,进行沉浸式教学法的尝试。20世纪90年代末,沉浸式教学法开始传入中国,最早应用于国内的英语教学,且取得了较好的影响。目前沉浸式教学法与旅游类课程的结合较少,因此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沉浸式教学”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手段将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VR技术给教育带来全新的体验,巧妙地避开了二维视频资料的缺陷,将传统二维改变成虚拟三维,给学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特别是在打破传统教学禁锢、融入智慧教学资源和手段的基础上,“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传统教学弊端。
二、旅游类课程沉浸式教学的应用效果分析
沉浸式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议论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可消除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恐惧心理,减少议论文的理解障碍,并能感受议论文的文体之美。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运用沉浸式阅读教学尝试议论文教学,发现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相比,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效果。
一、“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沉浸式”这一概念源引自加拿大首创的“沉浸式双语教育”,是指掌握一种语言的学童进入到另一所以第二种语言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教师用第二语言教授学科内容,从而培养出母语和第二语言一样精通的人才,[1]其特征是创造语言环境,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其它学科教学。将这一概念引入汉语的教学,在我国已有了初步的探索性实践。2006年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教师们,率先在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模式,并基于江苏省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开展了专题研究,研究成果也已以专著形式出版。[2]作为该课题子课题之一的负责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不同体例文章的“沉浸式”教学,尤其是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语文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沉浸理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努力地“沉入”文本,浸润在母语纯正的语言氛围之中,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体验,更有效地提高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疑、想、议”,让学生“浸润”在所学文本中,读出疑问、读出矛盾、读出味道,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观思想,感受议论文语言的魅力。议论文沉浸式阅读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运用于初中语文不同文体文章的教学中。它不仅可以提高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创设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课堂环境。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从处理教材的方式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性。②从学习引导的策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激励性。③从教学活动的实施来看,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具有生成性。
二、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笔者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初中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3]为例,进行了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尝试,从中探索到议论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步骤及实施过程。以下就此教学设计作一简单描述。
1.指导学生从疑问中读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沉浸
沉浸式教学在表演专业英语教学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艺术专业蓬勃发展,大学文化课程对于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既重要又难以攻克。为了适应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本文以表演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应用沉浸式教学模式,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方向,以期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大学英语;表演专业
许多艺术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如何将英语课堂的有效学习与表演专业课程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提高了英语学习的热情,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本文旨在通过沉浸式教学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文化和语言的魅力,摆脱机械式的英语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沉浸式教学产生的背景
自从普遍推广英语课堂“金课”以来,大众就呼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国际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艺术生由于基础普遍较差,文化分数较低,对英语这门课程兴趣度低,所以学习动机很弱。课堂上许多学生难以用英语进行交流,导致外教上课时听不懂,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因此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课堂专业知识的掌握、进行跨文化交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沉浸式教学的内涵
导游沉浸式教学如何提升教师素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授课方式也逐渐多样化。旅游类课程与空间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对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沉浸式教学恰好可以满足课程需要。沉浸式教学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深入体验、主动学习,这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有一定要求。文章针对景点导游课程,阐述了沉浸式教学的概念,分析了沉浸式教学中的教师素养构成体系,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景点导游课程;教师素养
旅游类课程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授课形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沉浸式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注重情境创设和学生体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沉浸式教学法的内涵,同时对旅游类课程中的沉浸式教学应用现状展开分析,分析发现部分旅游类课程采用沉浸式教学的效果颇为明显,但是尚未普及。文章还对沉浸式教学中教师素养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期为旅游类课程教师胜任沉浸式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建议,同时为其他学科的沉浸式教学提供参考。
沉浸式教学与景点导游课程的耦合性
沉浸式教学(immersioninstruction)是基于沉浸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最初主要应用在语言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的一定的情境,将师生“浸泡”在特定的环境中,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全身心投入其中,使学生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和思想的共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浸入学习、深度学习的欲望,以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沉浸式教学的理念、模式和技术手段将在教育活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沉浸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运用了智慧教学资源和手段,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随后,美国、芬兰、荷兰、新加坡等国家纷纷效仿,进行沉浸式教学法的尝试。20世纪90年代末,沉浸式教学法开始传入中国,最早应用于国内的英语教学,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沉浸式教学法与旅游类课程的结合较少,因此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景点导游课程是一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感知力的课程,所以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的沉浸式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满足授课环境的要求,同时还能解决由于时间等方面原因不能进行实地授课的困难。
景点导游课程沉浸式教学的效果
沉浸式教学法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
【摘要】研究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课引入现场教学、虚拟现实技术等教学方法。结果表明,以沉浸式教学法为指导,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的“非常规”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家具设计能力,从而为适合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沉浸;教学方法;虚拟现实
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需求旺盛。近年,高校招收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数逐步增加,毕业生人数显著增长。虽然每年全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有上万人,但用人单位仍然存在招不到优秀的环境艺术、室内设计人才的问题。学生专业能力达不到企业预期是高校教学无可回避的问题,教育和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1]。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切实分析企业对专业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的需求,思考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逐步探索适应当前教学理念、技术发展的教学模式。当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交互性”“沉浸感”特性能够使参与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探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针对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强调学生的思维训练,忽略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造成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割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割裂等问题,通过具有沉浸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参与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沉浸式教学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技术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对艺术技巧的掌握,重视实践教育,培养与其职业相适应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但经常忽略该专业人才对职业环境的感性学习。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主要强调学生的思维训练,但职业技能等教学内容经常是点到辄止,忽略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与实际需求割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割裂的问题。不难发现,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常常是照本宣科,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去思考中间过程,学生们往往是通过二维的图片进行思考,空间体验较少,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感,而最后的作业也往往是几幅图片或者是PPT形式的电子文件。这样只能是培养了大量仅仅谙熟绘图手艺的“技术员”,达不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在情境中得到开发的,该理论认为只有在情境中才能建构出所学东西的意义[2]。只有构建了知识的意义,才能显著地提升学习效率。通过强调个体和环境的互动,也为基于情境的教学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问题的根源是学生缺乏参与感,而沉浸感则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为沉浸式教学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2沉浸式教学与虚拟现实
语文双语课堂教学管理论文
自从因为中国入世而带动的双语教育热潮渐渐引起注意以来,不少国内学者对双语教育发表了很多论著,对双语教育的具体实施起了指导作用,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三思考》(下称《王》文);四川省达州巨全双语学校张修富的《论“双语教学”》(下称《张》文);董艳的《双语教育的概念》(下称《董》文);黄冬梅的《双语教育原则》(下称《黄》文),等。然而,一些论著虽然试图为赞成或反对双语教育提供理论根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无法说清他们试图说清的东西,也即解决正在从事双语教育或者即将从事双语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教师经常会产生的疑问,包括“什麽是双语教育?”“为什麽要从事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是一回事吗?”“双语教育的课堂实践应该是怎麽样的?”等等。
发表在《双语教学研究》网站上张正东的《论双语教学》(下称《论》文),翁燕珩的《浅析浸没型双语教育》(下称《浅》文),和卢丹怀的《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下称《双》文)就是这样一些典型的论著。虽然就论著本身来讲,作者们对国内外各种双语论著涉猎颇广,也引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是,由于不明的原因,论著给人的感觉却是越讲越不清楚,到最後一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答。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有关的理论依据和课堂实践已经是一个有共识的、非常清楚的体系。然而,国内的一些学者在面对这个非常清楚的体系的时候,却变得模糊起来,不但无法准确地把国外的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引进国内,让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例如,《论》文从一开始就开始模糊,称“双语教学就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手段,”这本来是对的,可是后面却马上接著说“也泛指双语教育。”问题就来了,因为概念已经被偷换了,而且后面还开始把双语教育分类来论述,这已经完全偏离“双语教学”这个主题了。
准确地来说,“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是一种通过使用学生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教育方法。国外因为这个教学的目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尽快掌握主流、强势语言为目的的:教师使用弱势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各学科知识,同时也积极教导学生主流语言。一旦学生掌握了主流的语言,就不再通过母语来教学,所有学科全部过渡为使用主流语言教学。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过渡型双语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探究
1双语教学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重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国内和国外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它一方面可以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国内学习阶段和国外学习阶段。在国内学习阶段通常安排国外合作高校的外教来讲授部分专业课程。这种外教课程一般采取英文授课、英文考试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外教课教师来自外国合作方,英语水平高,专业基础好,熟悉国外教学模式,但通常中文水平有限,对国内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不太了解。合作方的外教在授课和考试过程中,与国内师生交流互动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不够理想,考试成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如果在国内学习阶段引入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助于外教课及后续的国外学习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国外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可以有效提高国内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下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为例,从双语教学的实施方式、教材选择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双语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探讨。
2双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双语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根据双语教学过程中母语(即汉语)和外语(通常为英语)的使用比例大小,可以将双语教学分为三种方式:即维持式、过渡式和沉浸式。(1)维持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学的大部分过程使用中文来进行,对于课程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则进行英语注解和说明。这种方式是双语教学的最初级阶段,即中文讲授加英语注解,它对教师的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2)过渡式。过渡式是从维持式向沉浸式的过渡阶段。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英文的使用比例相对较大。课程的教材、板书、作业等一般使用英语,课堂讲解则根据需要交叉使用中英文。这种方式的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同时熟悉国内国外两种教学方式,能够熟练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3)沉浸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从授课、讨论、作业到考试全部使用英语,只在讲授个别重难点时才用中文。沉浸式对教师的中文要求较低,一般外教都能够胜任。在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中具体采用上述哪种教学方式取决于课程性质、难度及学习目标。以“微观经济学”为例,该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学习难度较大。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微观经济原理,并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听说能力,逐步适应用英语进行专业讨论。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微观经济学”的双语教学实践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难易分别使用上述三种双语教学方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维持式,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该门课程的前两章分别是引论和供给需求原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概述和入门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用中文讲授,有助于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结构框架和基本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用中文讲解的同时对于基本概念和术语进行英语注解,可以为后面两个阶段的双语教学打下基础。第二阶段:过渡式,中英文并用,逐步提高英文使用比例,降低中文比例。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难易,在讲授、板书、课堂讨论及课后作业中中英两种语言并用。具体来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课程重难点内容使用中文讲授,图表、案例等其他内容可以尽量使用英语讲授。这样安排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逐步让学生适应英文授课环境。“微观经济学”的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注意既要讲授课本知识,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课堂讨论。第三阶段:沉浸式,英文为主,中文为辅。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铺垫,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板书、课堂讨论、作业几乎全部使用英语,只在个别难点部分辅以中文讲授。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听懂英文授课,并逐渐能够用英语讨论及答题,最终目标是适应全英文的学习环境。在“微观经济学”中最后一章“市场失灵和政府政策”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理论的运用,内容相对简单,讨论性话题较多。另外,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容易理解,也便于参与各种讨论。在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3“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目前,国内使用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文原版教材或中译本,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这两类教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原版教材或中译本通常行文流畅、语言生动活泼、注重理论的运用、实例较多,缺点是教材内容较多,篇幅太大,价格昂贵,实例与国内经济脱节。国内学者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教材相对来说,篇幅适当、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也包含一定的实例。缺点是语言太抽象、内容较难、案例较少。“微观经济学”双语课程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基础选择一本中文教材,同时选用一本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参考书。如中文教材可以选择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同时以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英文版教材作为主要参考书。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侧重地运用教材和参考书。在维持式和过渡式阶段,以中文教材为主,在沉浸式阶段,以英文参考书为主。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通过对国外经典教材的阅读,了解国外教材的行文风格,更好地适应国外的学习。
信息化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运用
摘要:“互联网+”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辅助学习的新手段,在改善师生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信息化技术正在改变着当代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合理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成为设计教育者研究、探索的新方向。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视觉传达
科技进步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大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渗透到现代教育教学中。当代设计艺术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改变了当代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成为艺术教育者探索和研究的新方向。
1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优势
1.1有效提高教学成果
信息化技术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增添上课的趣味性,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足不出户就搜集到各种信息素材,拓展知识视野。[1]设计课程对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有着很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们可以畅游网络,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对提高个人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了虚拟现实再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基础,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教学方面的应用模型,最终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虚拟现实;教育;VR课堂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是一种由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和人机强大交互体验的技术。《“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要求落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技术研发和前沿布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的战略任务明确要求发展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同时,5G的发展和推广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更加稳定,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在上世纪末就开始研究、发展,并且尝试在某些领域的应用,目前国外已经有很多公司和组织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出现了classvr、Unimersiv、Nearpod等多个基于虚拟现实的教育平台。VR具有高度的交互性、沉浸感,将VR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同时,将VR作为线上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改善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我们旨在探究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1.2基础理论研究。1.2.1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依据。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依赖于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专用设备四个理论。模拟环境就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具有双视点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这不仅包括三维视觉,还包括三维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的逼真[1]。图像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的技术构造出来的。感知是指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备人类一切的感知能力,不仅只有计算机图形学形成的视觉感知,还应具有味觉、嗅觉、触觉等,这也被称以为多感知(MultiSensation)。自然技能是指计算机处理与将人在虚拟现实环境的一切行为动作,包括手势、眼珠转动等相适应的数据,同时做出回应。专用设备是指各种三维交互设备,包括立体头盔,三维手套、摄像机、传感器等等。1.2.2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虚拟现实自提出以来,有不少学者对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现较为普遍的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和模拟法则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使学习者能够在虚拟的现实情景下学习,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构建主义理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VR的沉浸性去除了参与者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限,为个人了解世界创设了一种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VR学习平台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见和观点,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2]。模拟法则理论通常运用在工程邻域,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虚拟现实与教育相结合适用的是物理模拟,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设计与原型相近的模型,将难以完成的实验重现,捕捉稍纵即逝的自然现象等等,让学生切身发现其中的规律,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
2效果
VR应用于教育中时能让学生更加专注,同时学生也能在VR教学中有更好的主动性。这样的优势来自于VR本身的沉浸感,这样的沉浸感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在VR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够拥有更高的参与度,这也让学生自己能够很好的融入整个学习的过程。已有研究表明,虚拟现实研究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学习方面的教育效果会有所不同。传统使用PPT的教学更加擅长于记忆需要通过文本和图片记忆的特定知识,如特定的数字,而VR教学则难以完成。但虚拟现实对于原理或者方法的理解,以及对于问题的主观感受上有着更好的结果。目前VR可以作为一个用于补充常规授课内容的理想工具。虽然VR游戏对于教育的积极影响也取决于某些变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于教育是一个有所贡献的工具。在大量研究已证明虚拟现实有主意学习的基础上,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教育游戏中,学生能够在使用VR进行游戏的情况下有更好的注意力。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的VR教育依然存在体验感较差、难以获得高精度的人体运动等问题。对于交互性很强的课堂,虚拟现实的效果并不理想。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教育学院的ZahiraMerchant团队研究发现当学生单独进行游戏而非小组进行游戏时,学生的游戏成绩会有所提高[3]。来自美国的LeiZhang团队发现当VR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互动程度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收获影响并不明显,同时也没有证据能够表明中等水平的互动性能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收益。对于需要一定想象力的学科来说,虚拟现实可以从全方位模拟一些普通课堂中无法实现的场景。AftabAlam团队通过模糊逻辑的方法定量测定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并将其用于改变3D虚拟学习环境(3D-VLE)内容的适应标准,以解决3D-VLE的自适应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为学生定制学习内容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自台湾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研究了虚拟现实应用于科学教育时是否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该VR课堂对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比接受传统教学的对照组要好不少。除此之外,教师也能通过VR教师的记录制定教学策略,更好的纠正学生的弱点。OlgaLópezRíos团队利用VR模拟真实过程,并以此完成不同场景下的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本科工程专业学生在统计方面的思维。研究的结果证明接受VR教学的学生在统计学思维方面会有更好的认识。研究团队还认为,学生能够在VR的教学中收获相关领域的一些技能。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VR更适合于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的传授,而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则不便于通过VR传授。由于在VR画面中放入一大段文字也很难有学生愿意阅读,因此VR也并不适合传授文字一类的内容。
造型设计交互式教学方式探讨
摘要:在工业设计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其核心基础课程就是产品造型设计基础。造型设计基础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满足产品设计需求。基于此本文将针对交互式教学的模式及特点、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交互式教学概念以及教学主体间的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能有效加强造型设计基础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加大教育力度。
关键词:造型设计基础;交互式教学;模式
当前造型设计基础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限制。长此以往进行此类教学模式的教育,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成一个以接受为主自我创新为辅的学习过程。因此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的忽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设计能力的缺乏性,从而也使得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品创新。其次,前文中提到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灌输式教学,因此形成了教师为主体的现象,从而造成学生课堂交流的缺乏性,教学模式单一且课堂互动交流较少,学生参与度较低,从而造成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弊端。最后传统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更看重结果的重要性,因此使得学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考核效果。从而过度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学生作品的千篇一律性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在学生思维拓展以及实践能力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交互是指参与活动的对象,可以相互交流,双方互动。交互式教学理念最初是源起于语言教学领域,是一种通过“交流—互动”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进而促使学生建构起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教学方式。随着其不断发展与优势的显现,近年来也开始有学者在管理学科、体育学科等不同领域教学中探索。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中交互式教学是指以交互式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通过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模式,教学情境等方面的探索,构建既符合教学要求又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造型设计教学模式。在交互式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课堂、论坛或者社交媒进行课堂主体之间的互动。但是这种互动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无法达到师生之间知识的充分交流,于课堂教学内容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性。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造型设计基础的特点对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结合,从而对此类教学模式内涵进行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把控者对教学的进度、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氛围进行全面的把控,他既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同时自身也需要加入到课堂中,与学生的学习形成一个交互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提问以及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后回答,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一定的反馈,提出针对性意见,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有效学习。同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仅体现在课堂中,还包括课外的活动。其次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作为课堂的另一主体,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可以在知识接收过程中进行团队协作以及知识的交流与创新的探讨,进一步促进自我知识体系的创建,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掌握,促使创新思维的开拓。学生的交互也可分为课堂和课后两种形式进行。最后是学生与知识体系之间的交互。随着教育事业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知识接受的途径不在仅限于针对课堂知识体系的接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课堂知识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课堂以及各类社交媒体等途径进行自我知识的充实与掌握。在学生与知识体系之间的交互过程中网络平台是其主要途径。
二、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交互式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