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土地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6:3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乡土地规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测绘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应用
1测绘新技术的分类
1.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应用还是较为普遍的,其主要就是利用遥感技术在距离较远的地方获得所需要的测绘信息。遥感技术具有的特点较多,其空间和效率都很高,遥感技术可以接受、读取、分析、处理、传输和遥感多种多样的信息,正是由于遥感技术的功能强大,其应用更加广泛,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遥感技术是利用遥感器的红、绿、红外的3种光谱进行测量工作,这3种光谱的使用环境也有所不同。光谱各自的特性不同,遥感器在不同的地点、环境、角度、时间所吸收和反射的光谱也不同,遥感技术就是利用这个特点来进行测绘工作。1.2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地理信息系统的改进和完善注入了新的活力,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应用在环境的检测方面,还被应用在城镇规划、公共管理等多个方面和领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合理地处理和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通过无数次的实践、革新和改进形成了现在较为完善的体系。地理信息系统会因功能、使用内容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种类的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目前规划测量工作较为常用的软件之一,其对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新农村与城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实时监控,因此其在测量规划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由空间装置、控制装置和用户装饰等部分构成,但是其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连接到网络,网络技术可以使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更加迅速。全球定位系统目前被应用到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其可以传输、处理数据,还可以接收信号。在规划和建设新农村与城市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效率高,能够实时定位和监督的特点,实现规划和测量的合理性。
2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扩张中存在的问题
2.1植被遭到破坏。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扩张的过程中,破坏了原本就非常脆弱的乡村生态系统,其中水系统受到的破坏是最为严重的。无论是其护坡池塘、山水格局,还是阡陌交通、林木坟茔,都使乡村的生态系统能够一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而如今人口的增加,耕地数量的持续增长都给平衡的乡村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城市的扩张对维持乡村生态平衡来说是一种挑战和威胁。2.2文化遗产面临威胁。农村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因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新农村的建设和城市的扩张将会使这些景观和文化消失殆尽。现在,很多农村开始流行欧式风格的建筑,小洋楼逐渐成为农村主要的建筑风格,这虽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同时给当地的乡土文化景观带来了致命的威胁。2.3信仰的缺失。乡土景观的消失随之带来的是人们草根信仰系统的动摇,乡村的小溪、古道、龙王庙、界碑都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是人们认同当地文化的载体,它们虽然与宏伟壮丽的历史遗产一样得到政府的保护,但它们是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民族、社会能够稳定、和谐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景观遭到破坏,城市、欧洲的模式席卷乡村大地,拥有久远历史的河道、经历过漫长时光的祠堂都会消失,这都会彻底毁掉草根信仰。
3测绘新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与城市扩张安全格局规划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城市农村的建设和变化日新月异,城市和农村的规划都需要具有时间前瞻性,同时还要注意其存在不确定性和局限性。要想保证新农村建设和城市扩张的安全性规划,就要做到实时监测、动态分析,而测绘新技术满足了这些要求。3.1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实现测量规划工作的整体控制,保证布设施工的合理性。全球定位系统能够高效率、高精度、全天候、自动化地利用海陆空全方位的实现实时的三维导航与定位,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航空测量、大地测量、工程变形测量、工程测量和城市规划测量等多个领域和学科,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城市的扩张和农村的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里各种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农村的耕地如雨后烟瞬间消失,变化多端的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如今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的特点将变形监测、测图控制、施工控制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提高了新农村的建设效率,大大缩短了建设的时间。3.2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受到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光电技术的影响,逐渐实现了分析和处理多种地形、海量数据的目标。我国的幅员辽阔,南北东西的地貌、气候的差异都较大,根据不同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分成了不同类型的地貌阳区,在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建立具备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标志,可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根据各个地貌阳区反馈回的信息,将该地貌阳区分为可建设区和非建设区,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现有的城市和农村的土地资源。3.3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针对古建筑和文化民族的保护,可以采用测量机器人和激光扫描系统。近些年,激光三维影像扫描系统逐渐发展起来,针对城市和农村中重要的古建筑,利用该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完成测绘工作,为保护古建筑建立第一手资料,同时也能够为学者研究古建筑提供重要的资源和信息。激光三维扫描系统能够分析和处理静态物体的三维模型,在获取模型时更加快速、全面和精确,为后期数据的处理提供准确的资料。该系统的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文物。测量机器人指的是智能自动全站仪,该仪器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的数字图测绘以及变形检测中,在新农村和城市扩张中,其可以实时检测村庄周围山体的情况,无论是地壳的变化还是山体的滑坡,避免导致城市和农村地下水的破坏。
规划建设中与土地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城乡规划问题十分常见。城乡规划中,土地问题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为彰显城乡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工作人员应认真分析规划建设中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影响因素,同时根据现存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关键词: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影响因素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土地管理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地矛盾激化,城乡规划建设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对此,政府部门就要在组织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全方位考量土地管理问题,依据当前实际制定科学的规划。
1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的作用
土地问题是城乡发展中的重要障碍,封建社会中,土地问题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导火索。现阶段,城乡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土地问题已经较为普遍。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增速也明显加快。为此,城乡规划建设中,就需制定科学的土地管理方案,正确处理城市规划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城乡发展建设中不得破坏原有耕地,而且也不得占用人类活动的空间资源,以推动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和社会建设的稳定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2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农”工作总体思路
根据中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2021年县委1号文件起草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县自然资源局立足本部门职能职责,结合单位工作实际,认真研究部署2021年“三农”推进思路,精心谋划发力方向和主攻领域,全力保障县委1号文件起草工作顺利开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紧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贯彻落实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为开启“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围绕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以富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提升人居环境为重要载体,着力破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补齐“三农”工作短板,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工作,确保全县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努力推进全县各类重点项目的土地报批工作,加快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工作,加大力度促进用地报“两率”提高,为我县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推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开发利用。强化土地批后监测与监管工作,严格落实用地项目开、竣工申报制度,建设项目竣工用地复核验收制度。积极探索不动产登记下移乡镇办理试点,解决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减小不动产登记窗口压力,扎实推进自然资源及农村不动产房地一体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农村不动产“三权”登记工作,实现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常态化。加快改变苏区贫困落后面貌,进一步挖掘我县的耕地后备资源,全面贯彻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用地指标。
三、主要工作要点和举措
城乡规划及建设改善措施
【摘要】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利用直接决定了城乡规划建设能否成功完成。土地给城镇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同时也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城镇化建设的加快造成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使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文章首先介绍了城乡规划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相关解决办法,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保证了农民利益,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土地利用
1城乡规划用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城镇化用地扩张速度较快,大部分土地利用率不高。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张,参考国际城市化进程曲线发现,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城镇化水平较低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为以原有城镇土地为基础,建设新城镇,城镇化面积逐渐增加,用地需求也持续增长。部分用地利用率不高,这部分土地大多指工况用地以及农村居民用地,其中农村居民用地比较大。1.2人口城镇化水平不及土地城镇化水平。新增城镇化人口的比率不及新增城镇用地比例,导致人口城镇化水平不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国内某些地区对城镇化的理解有误,所谓人为城镇化其实就是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为了一味地追求政绩,盲目地扩张土地规模,新建小区追求大面积,在建设新小区的过程中,大量地圈占土地,盲目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初衷并不相符。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人均占用耕地数量减少,农民没有得到理想的经济收入,势必会给社会的安定和和谐带来隐患。不仅如此,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资金流向城镇化建设,严重的地区还产生了超标准建设,导致城镇化没有明显的意义[1]。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住房以及基础设施等因素,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很好地被吸收到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造成社会结构变化和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不符。1.3不合理的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对城乡土地的经济性、社会性产生影响。(1)不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在进行城乡建设的过程中,盲目地占用耕地面积,但建筑结构不够聚集,导致小城镇数量显著增加,但这些小城镇也脱离了相关的区域以及产业圈,城镇化发展较为片面。不管是社会效益还是城镇经济都不能维持城镇持续发展,部分地区在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用地污染现象严重,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2)农村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但较为分散,存在一定的超占和空置现象。①农村建设用地面积过大。农村人均用地远远高于城镇人均用地。②农村建设用地分布散。随着国内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农村建设数量和速度也逐渐提高,但建设的布局一般相对较为分散,农村建设用地较为分散,随意性较大,面积较广,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土地利用效率较低。③大部分城乡建设过程中都会产生空心村或空置房问题,甚至一些地区还出现了超占现象。④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有越来越高的追求,大多农村人口进城生活,导致农村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最终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显著提高。(3)各类开发区、园区空间布局散乱,存在闲置土地。随着开发区数量、种类的增加,小区规模越来越小,而且小区布局相对散乱。部分地区一味地追求政绩,占用土地用来建设开发区,部分开发区的建设并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后就进行扩建,甚至产生了开发区空壳现象,造成土地资源严格浪费以及投资重复的现象,同时也对开发区的声誉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4)空心村现象及占用农村耕地。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发展,但很多宅基地却存在占用现象,造成农村产生数量较多的闲散地,严重的地区出现空心村。另外,农村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违法占地现象,很多住户存在一户多宅的现象,导致宅基地数量严重超标。在进行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的过程中,城镇建设占用农村耕地,但没有更好地按照新增量对农村居民用地进行规划,造成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农村建设用地日渐减少。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过于关注面积的外部扩张,不在意内涵的挖潜,城乡土地总体利用效率和经济的发展步伐并不相符。
2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现行体制、机制、法制不够完善。干部任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的干部考核体制为以GDP为中心考核体制,很多干部为了追求绩效,求之过切,工作不切实际,对用地的合理配置产生了影响,从而加剧了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就国内大多地区来说,土地的征用和出让的流程存在着巨大的利益诱惑。政府为了争取相关项目的建立,同时也是为了争取一时的经济繁荣,牺牲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进行城乡建设的过程中过于追求规模上的壮大,过于追求结构上的全面,过于急切地追求结果,造成资金大量流入到低效益、低水平的建设项目中去。2.2规划管理方面的原因。很多地区的领导对城镇化的增长速度有着过高的追求。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过分地关注城镇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积极作用,忽略了城镇化过程给社会和资源带来的消极作用,过于片面地提出了快速增长城镇化速度的要求。很多地区农村规划资金不足。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政府认为农村的经济提高不会给社会带来显著的变化,投入农村、农民以及农业的发展资金都不够充足,农村在建设自身需要的建筑时,缺乏统一的引导以及规范,发展处在无序状态。在统筹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土地总体规划效率不足。因为不同的部分对项目规划的重点以及目标都不尽相同,导致城乡建设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在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只有政策没有工具。所谓规划,其实就是对城乡建设的过程进行管理,如果只有计划目标,却没有规划相应的方式和措施,肯定不能起到应用的作用,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各类标准定额制定,打破原有规律,和相关部门协同进行讨论和制定。2.3观念层面上的偏差。国内大多地区地方领导,为了使自己负责的城市表面处于繁荣发展的现象,滥用土地进行城镇扩建,面积追求大和广,建筑项目追求大面积,这就造成土地规划和实际产生了巨大的偏差。城镇消费过于超前,很多地区经济适用房还没有普遍使用,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大套面积的商品用房,导致土地资源产生了严重的浪费。另外,农民在建设房屋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的运用
摘要:土地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有效的地籍管理能够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提供有益参考支持。为此,文章在阐述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关联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控制测量、土地勘测、内业数据处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地籍测量;土地管理;应用
土地是社会发展中的不可再生资源,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下,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予以了更多的关注,但是从当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土地资源利用不够科学合理,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会制约我国国土工程的发展。地籍测量是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个关键,将地籍测量引入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更好地整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为此,本文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基本需要,就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
一、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架构内容包含土地权属的调查、地籍图的绘制、地籍调查、地籍控制测量等。土地权属调查包含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有,土地所有权是国家和集体的,土地使用权属个体所有。地籍代表的是国家监督管理,也是将土地资源和土地周边附属物进行综合管理的重要手段。地籍测量会应用科学的方式来对土地资源进行测量,在具体实施操作的时候会使用先进的测绘仪器设备来对土地所有权的分界点进行划分,详细记录被调查地块实际情况的测绘工作。在实施地籍测量的时候需要相关人员精准的记录土地上的建筑信息,具体包含地块范围面积、地块面积、财产使用情况。地籍测量中所使用的方式包含控制测量、界址点坐标的确定、白纸成图方法等。
二、地籍测量和土地资源管理的关系
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发展方式转变与农村改革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转变发展方式,重要的是把13亿人的社会需求释放出来,以形成消费主导的基础条件。这就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成为建设消费大国的主要载体;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把7亿多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十二五”期间,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头戏,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一、“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应当成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30年来,这个“特殊群体”在为工业化、城市化做出历史性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难以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当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从现实需求还是从发展趋势看,都需要在“十二五”中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1.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个客观现实。虽然农民工尚未纳入城市保障性住房范畴、尚未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但这并没有妨碍事实上形成的农村人口不断融入城市的趋势。首先,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工人的主体。2009年农民工总量达2.3亿人,其中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农民工占57.6%,在加工制造业从业的占68%,在建筑业从业的占80%。其次,农民工是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2.3亿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约有1.5亿人。这些年城市新增人口主要靠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十二五”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城市人口将突破7亿,城市化率有望达到52%—55%。
2.农民工群体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十二五”时期,“80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将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新生代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他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进城,而是为了谋求发展而进城,其利益诉求也开始多元化和现实化。
3.“十二五”全面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不久前,我院组织了“十二五”农村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专家认为,“十二五”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或初步具备。我的基本看法是,“十二五”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既有很强的需求,又有现实条件。
城乡土地管理一体化发展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决策要求,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改革城乡二元土地管理结构,逐步建立健全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土地市场,构建符合“首善之区”目标要求、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协调发展的土地管理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按照城乡土地管理一体化的理念,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合理确定农用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的规模和边界,实现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保持生态的和谐统一。按照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坚持立足我市实际,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和基本农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长远生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原则,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三、目标任务
通过多部门的协同运作、齐抓共管,努力构建“统筹安排、规划科学、权属清晰、流转活跃、使用规范、集约高效”的农村土地市场,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村土地管理新机制。
统筹视角美丽乡村片区规划路径
1缘起——美丽乡村建设新阶段
2003年,浙江省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第一阶段为2003—2010年的乡村建设初步阶段,其包括乡村基础环境整治(2003—2007年)和乡村人居环境提升(2008—2010年)两个阶段;第二阶段为2011—2015年的美丽乡村建设阶段[1];第三阶段为2016—2020年的美丽乡村升级阶段。为促进城乡高质量均衡发展,杭州市持续开展城乡统筹特色镇示范点规划和城乡统筹美丽乡村示范点规划工作。杭州市的美丽乡村建设进入统筹发展的新阶段。良渚街道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北部,其境内的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街道北部乡村片区有8个村庄。这些村庄生态优越、风景优美、文化深厚、村民富庶,它们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成果。为推进城乡统筹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相关部门应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切实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风貌。另外,相关部门还需要深入调查农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建设情况,明确存量土地利用方式,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和城乡融合之路,从而真正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
2思考——优势与挑战、理念与思路
2.1现有优势
(1)有区位。良渚街道北部乡村片区是杭州市的后花园,其对外交通发达,有3条高速公路、2条国道、1条轨道交通线经过此地。(2)有文化。此片区是良渚文化的发源地,包括良渚古城片区、荀山片区、遥山片区和姚家墩片区。另外,此片区还有水利农耕文化、桥文化以及安溪滚灯、毛竹捏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3)有资源。此片区具有典型的“山水田村镇”的城乡生态格局,其北面是东明山森林公园。水资源有东苕溪、良渚港、康门水库。此片区农田广袤,耕地资源丰富,村庄秀美。(4)有项目。此片区内文创、旅游、休闲农业等项目落地开花。文创项目包括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研究院、梦栖小镇;旅游项目包括东明山森林公园高品质居住度假区、运动健身区等;休闲农业项目包括野芦湾休闲生态农业园、芷兰庄园等。(5)有产业。此片区农业发展底子好,它是杭州市菜篮子基地。村庄发展各有特色,或以苗木、果蔬、养殖为特色,或以休闲农庄为特色,或以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为特色。(6)有风景。此片区风光秀美,其北侧省级风景名胜区东明山森林公园是一道绿色屏障;东苕溪东西向穿越此片区;新港村、港南村等是美丽乡村精品村;水杉大道是具有乡村风情的精品观光线路。
2.2发展挑战
在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州关于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有关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确保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和按期完成。下面,我就搞好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现状,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要全面掌握我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县第一次土地调查是1991年开始、1994年完成的,距今已有14年多时间。第一次土地调查的内容仅限于农村土地调查,而且当时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面积测量、数据统计、图件制作都是采取传统的手工模式进行,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得到充分保证。近年来,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大发展、大建设、大流通的格局逐步形成,与此同时,用地需求逐年增大,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日益频繁。虽然国土部门每年都在对土地现状进行更新调查,每年都在建档建册,但由于国土部门的人力资源有限、土地变更技术和监测手段相对落后、部门之间缺少有效衔接配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原有土地调查成果越来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已不能准确反映土地利用的真实状况,普遍存在“耕地面积不准、土地规划滞后、基本农田划定粗造、城镇用地遗留问题多、没有城乡土地基础数据库”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加之我县地处山区,坡地多、平地少,“八山半水分半田”是我县国土资源现状的真实写照,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仅0.076公顷,远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致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要充分认识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协调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筑数量逐渐增加,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在基础规划和设计上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因此,本研究对生态位理论下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间的协调关系展开研究。首先,对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之间的关系与现状作简述,然后探讨建筑规划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生态位理论的协调作用分析、自然生态位规划设计策略、城乡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方向以及适宜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协调城乡生态服务功能、重视工业布局的整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生态布局和市政布局七个方面阐述协调发展策略,实现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从而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提供支撑,以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的完善与落地。
关键词:生态行为理论;城市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发展;协调研究;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
城市建筑的规划代表着其未来空间的发展变化。在合理的规划基础上,可以通过一定的空间布局设置以及建筑配置,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实用性和美感。传统的城乡规划和布局比较固定且单一,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发展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同时也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1,2]。城乡的规划应该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但是影响城乡规划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态均衡性过差,因为我们只注重对于城乡的规划发展往往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难以合理设置城乡空间布局以及规划基础设施。而本文提出的生态位理论下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协调,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城乡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 保障。
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的关系与现状简述
城市建筑的设计和发展通常是具有连带性的。因此,通常会以建筑群和景观来实现协调。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最终达到物景合一,从根源上提升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同时增加城市内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提升城市资源的使用范围。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之间既可以互相牵制,同时也互相协调,都对城市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如今城市的发展相对较慢,形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一,新时代的城市建设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援。一些发展较好的城市,可以负担得起这笔资金的投入,而对于发展相对缓慢的城市,实现城市建筑的设计与创新就显得尤为困难。最终使得城市建设形同空中楼阁,永远停留在规划设计之中。不仅如此,我国对于城乡规划并没有做过多的关注重视,而是将精力大量投入到经济的发展之中。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将城乡规划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地对城市用地进行规划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外在形象,同时也能加强各个区域的旅游行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经济流动[3]。但是在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的规划发展中对于经济的结合,我们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为城乡规划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平衡能力。城乡的发展需要考虑生态优先的原则,即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于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因此在结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遵循生态的发展规律,实现城乡建设的长远发展。
2建筑规划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