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23:32: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乡社区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乡社区管理

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考察与研究

xx作为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在迈向21世纪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实现“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发展目标,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过程中,应当从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市容和卫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尽快实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重大跨跃。从地域空间角度来看,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应成为环境卫生整治的战略重点地域。

城乡结合部,又称为“城乡边缘带”(urban-ruralfringe)、“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乡连续区域”(urban-uralcontinnum)、“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zone),“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城市连续建成区与外围几乎没有城市居民住宅和非农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兼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刻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涵义和划分方法有不同的看法。规划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将成乡结合部认同为城市近郊区,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的拓展区域,在地域上表现为不边片、不完整的空间;地理学者认为城乡部是典型城市与传统乡村之间出现的城乡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事例,兼有城乡双重特征的独立地域实体;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区和郊区分管的接壤地带。从xx市的实际情况看,按不打破乡镇和街道的原则,则可将城乡分界线两侧的街道和乡镇划入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即xx的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环绕城区,连续的、宽窄不一的环地带。

由于受城市与乡村的双向辐射,城乡结合部社区人地系统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1)受城乡之间特定的空间扩展因素与空间过程的影响其地域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城乡交错带内城市与乡村各要素,景观及功能的空间变化梯度大,是城市与乡村两类性质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急变带”,人地关系的空间差异远较城市城乡城域内部大: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着频繁的能量与物质对流,分别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在这里相互作用与竞争互生;(2)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地区,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这里不仅有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而且还存在着本地常住人口与外地流动人口的异质反差,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3)由于同时受到城市与逐村经济的双向车射,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在增加。正是上述过渡性特征使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给这一地带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特别是社会管理带来了难度。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户籍管理问题:鉴于城乡结合部与老城区在就业和子女教育方面的巨大反差,城里动迁户凡是牵涉到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多数保持人户分离;而农村劝迁户则鉴于经济利益的考试,也不愿意农转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行政区划问题: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较突出的跨区的管理矛盾。外来人口问题:在城乡部由于其优越的区位、廉价的租屋,加上管理较薄弱,使大量外来人口在些集聚,虽然给这一过渡带的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但同时带来环卫、治安、计划生育等许社会问题。农民的出路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土地多数被预征完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就业、居住和撤队、撤村后集体资产的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土地开发问题:按现行法律,土地批租后,逾期完不成开发的坚决加收。然而,现实情况是,土地逾期完不成开发的较为普遍,有的竟长达10年左右。物业管理问题:在城乡结合部,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开发而出现了众多的住宅小区,由于一些牧业管理公司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引发新迁居民的不满,增加了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的复杂性。

上述管理问题的大量存在,使这一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的特殊社区,土地开发支离破碎,原有的道路、水系等被打乱,垃圾成堆,排水不畅,违章搭建十分严重,环境卫生恶化,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无论是在社区景观或是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与市区形成强烈的把差,成为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和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老大难”地带。

查看全文

营造整洁优美城乡环境工作方案

按照叙城乡治理[2014]3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打造清爽整洁、优美有序、特色鲜明的城镇风貌,结合我局工作实际,明确责任,抓好工作落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营造整洁优美城乡环境各项工作,现结合我局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不断向科学化、法制化、常态化、精细化迈进,营造更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营造整洁优美城乡环境工作的力度,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营造整洁优美城乡环境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会事务一股,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事务。

查看全文

农村社区建设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

改革目前城乡分治的二元化社会管理体制,是我国在建立和谐社会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说目前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短板”,那么“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管理”就是“短板”中的“短板”。如何使这块“短板”变长,破解因城乡分治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突破口。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把农村社区的建设置于与城市社区建设同等的位置。那么,什么是农村社区?应该怎样建设农村社区?记者就农村社区建设这一系列问题,采访了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虹。

部分农村社区“农”的色彩将越来越淡

十七大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城市社区我们比较熟悉,但农村社区就相对陌生了,农村社区是怎么定义的?

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细胞。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以共同意识和利益为纽带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城市是指居民聚居的街道、院落和小区;在农村是指自然村落即行政村。具体地讲,农村社区就是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及其加工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

农村社区有什么特点?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内在凝聚力更强、生产功能更突出、生态地位更重要。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农村社区会出现分化。其中一体化进程中受城市化或城镇化影响较大的行政社区村,其村的建制虽然存在,但“农”的色彩将越来越淡。如成都市锦江区的红砂村、温江区的红旗村等,正在向涉农街道转变,其发展趋势是城市化。还有一些社区虽然是农村,仍是以土地为主要的生产资本,但第一产业的重要性和比重已大大降低;居民普遍身兼多业多职,社区内有数量不等的流动人口;辖区内有了外来的企业、单位等,这是属于城郊型的农村社区。还有相当多数的以农为主的农村社区,其建设目标是坚持村民自治,改善生产和居住条件,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态家园,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基础设施齐备、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人口规模和密度减少的现代农村。

查看全文

城乡社区建设论文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需要。

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民生,民生问题关乎群众的“幸福”,做好民生工作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社区是社会最基本单位,能准确了解群众诉求,社区服务与广大居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直接相联系。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好维护群众利益。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社会稳定的根基在基层,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有助于促进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为社会稳定创造基础性条件。要充分认识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从社区开始,建立解决问题的基层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积极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民政局城乡专治工作小结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全市现有清、协管员、公益性人员189人,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10余万人次,分布在雒城镇各社区居委会搞好辖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清扫保洁。各乡镇党委、政府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及时研究制定乡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相关文件下发到各社区,并召开了各社区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结合社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要求各社区单位认真落实工作职责,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日常卫生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年终考核挂勾。结合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意见,要求各单位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修订了管理制度,对清、协管员工作职责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为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用制度管好队伍

全市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对各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行问责制度,并与各单位签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切实加强清管员、协管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好专业队伍的骨干作用,更好地搞好我镇各社区小街、小巷、居民小区、楼、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强了协管员、卫生清管员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并采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方法,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工作实效,上下配合、齐抓共管、严格考核、奖惩兑现,用制度管好队伍。各乡镇的卫生清管员、协管员分布在城区、场镇各个社区,所在社区结合辖区内的实际路段情况,划分好卫生工作责任段,明确各卫生清管员的清扫保洁范围,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做到人员落实,工作责任段落实,实行上班时间全日制保洁。并对他们的工作质量每天实施不定时检查,督促他们认真搞好责任段的清扫保洁工作。在做好清扫保洁过程中,还要做好责任段市民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社区卫生的管理工作,自觉遵守市民卫生公约,进一步增强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城市卫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卫生清管员、城市协管员的工作质量,同时接受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和社区专干的检查考核,兑现当月工资报酬,从而加强了这只队伍的内部管理,提高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效率。

查看全文

社区建设工作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下一步社区建设任务,积极推动城区社区建设上台阶,全面启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刚才,桂斌同志宣读了社区建设城市示范点和农村试点标准,刘永同志传达了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希望各级各部门按照会议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做好全区社区建设工作,我讲三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城乡社区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制定政策措施,对社区工作进行部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保障”、“城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十六届六中全进一步作出了“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指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城乡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抓好社区建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开展城乡社区建设,可以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建平台,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机会,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反应诉求开辟渠道。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向社区延伸,公共服务向社区覆盖,现代文明向社区辐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基础条件。

(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城乡社区建设,一方面,可以完善城镇功能,更多地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把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及时向农村延伸,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社区建设搞得越好,就越有利于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查看全文

农村社区党建设报告

近年来,**地区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力推进“两个率先”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主动顺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注重发挥党的建设在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基层组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走出了一条适应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村党建新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现刊发调研报告《在推进城乡和谐发展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希望能对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与党建工作创新有所启迪。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和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小城镇和中心城市快速崛起的骄人业绩而闻名遐迩,开辟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特色之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中,**地区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农村城市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拓宽工作思路,整合党建资源,创新活动载体,改进工作方式,巩固执政基础,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新动力,开拓了新视野,创造了新经验。

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社区党的建设势在必行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地区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大部分村镇实现了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向无粮耕作转移,农民向城镇居民转移。90年代末,**农业占的比例降到了5%左右,人均达到2693美元,农村劳动力80%以上脱离了农业生产。到去年底,苏、锡、常城市化率分别达63%、66%、59%,三市共有街道168个,其中89个是由原来的乡镇改制而来,占街道总数的53%;社区(居委会)共有1277个,其中,由村改成的243个,占19%,村居合一的有233个,占18.2%,两者合占三市社区(居委会)总数的37.2%。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很难适应这些新变化。基层党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必须顺应时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地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飞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不断被冲击,城乡经济互动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张家港全市农村劳动力约31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达到23.5万人,非农化率达到75.9%。昆山市在2001年9月尚有480多个村庄,通过拆迁并村和村改居、居并村,减少到目前的188个村,城乡社区居委会则达到了107个,增加了一倍多。常熟市计划用12年左右时间,建设52个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1万多个零散的自然村落将逐步消失。**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目标,正在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创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新环境,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利益。因此,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党建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传统城乡关系,使农民逐步享受并融入现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城乡良性互动;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解决农民问题,不仅表现为增加农民收入,也表现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赋予农民公平的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逐步改变了以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农业小生产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等,实现了向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多数农民在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渴望过上同城市人一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渴望在拥有小康住宅的同时享受小康环境、小康文化和小康生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民不断向农村社区集聚,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农民参与社区活动日益增多,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查看全文

新时期社区服务的背景与涵义

社区建设与发展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与服务,如何引导城乡社区的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是当前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要求“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3月1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要求“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6年9月22日民政部《民政部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探索和试点工作。2007年3月29日,民政部印发了《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民政部决定从全国有条件的县(市、区)中确定一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用1-2年时间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活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作出了“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一重要部署。同时《决定》还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报告也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2008年10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党和政府不仅颁发了相关政策,还通过各种措施积极推动社区建设的实施,民政部也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将城乡社区建设作为各项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民政部确定了251个县(市、区)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如武汉市全面推进以“致富门路清晰、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保障建立、社会和谐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建设;长沙市在开福区、浏阳市、临澧县等积极开展社区建设实践。这些地区的社区建设实践和取得的积极成果论证了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和均等化的合理性,并为建设城乡一体化社区提供了经验。

一、社区服务均等化的背景

很长一段时间,社区建设的重点在城市,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视及投入严重不足。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农村内部趋力和外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农村社区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凸显出来,在城乡二元格局的背景下,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与社区服务均等化也越发重要,因此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和社区服务均等化成为越来越受人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城乡社区建设一体化与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跳出了以往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发展思路,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大环境中统筹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统筹分配城乡的经济、政治、社会资源。城乡社区建设的一体化与社区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社区作为城乡的基本单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衡量其是否真正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

查看全文

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我辖区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效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根据区爱卫会的要求,结合我辖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的目标,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落实“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利益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方法,宣传健康理念,立足实际,多策并举,攻坚破难,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继续深化“五城联创”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达到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升品位、促进健康的目的。

二、行动内容

(一)集中清理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各社区重点清理影响环境卫生的死角,保持我辖区和社区卫生整洁美观;一是清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等地的卫生死角,铲除脏源点,做好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二是清理城市主次干道、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背街小巷乱搭乱建、乱摆乱设、乱贴乱画等“三乱”现象,规范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设置,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强化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三是加大对(村)社区垃圾收集清运设施建设的力度,有步骤、有重点、有规范地建设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有效解决生活垃圾、污水、污物无序排放问题。(此项工作由区城管办牵头,各村社区配合实施)

(二)坚持抓好重点场所的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场所特别是对小旅店、小美容美发店、小浴室、小歌舞厅、小网吧等“五小行业”的监督管理;二是进一步做好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工作,完善基础设施,规范日常运行,不断促进城乡农贸市场监管上水平、上台阶;三是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督覆盖率和监督频率,严把行政许可准入关,配合上级部门依法取缔无证生产经营食品窝点和街头流动食品摊点;四是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推行食品“放心工程”,保证食品安全。(此项工作由经济办、综治办牵头,各村社区配合实施)

查看全文

小议土地流转中社会管理的改革

论文摘要: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村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消解。在此过程中,乡村基层社会结构重构,并由此带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革。

论文关键词:城乡统筹产权改革社会管理体制

在城乡统筹进程中,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以个案研究为基础,通过观察、专访、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伴随着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传统村落社会也在发生“静悄悄的变革”。

一、土地流转与农村社区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长期处于二元分割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日益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乡”的发展成为其中的重要问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为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术界对城乡统筹中“乡”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一些学者从“三农”角度出发,主张通过农村发展,从内部来推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如:“通过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支持和引导农村的发展,由城乡分离走向城乡一体化。其核心是通过国家整合,将资源尽可能地向农村配置并激活农村内在动力”。还有一些学者从“城市”角度出发,主张通过城市发展和吸纳,来拉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日本学者周牧子认为,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城市化进程的另一个侧面是农村社会的再编,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今天的“三农”问题,已经不能局限在“三农”范畴中来解决了,应该放在城市化进程的角度上来考虑。

不管从“三农”角度还是从“城市”角度来研究城乡一体化中农村发展问题,始终绕不开的问题是土地问题王宏新从农村地产开发的角度提出了城市资本进入农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定义应该是“让城市的资本流入农村”。农村地产发展不应该仅仅指当地的发展,而应该鼓励城市资本和‘城里人’进入农村,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去购买商品房,以城市资本进入农村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认为“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增加新的生产要素”。、而这些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关键是土地问题,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