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家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6:28: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乡家庭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探析
1.农民工家庭教育基本特征探讨
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随迁子女,另一类是留守儿童。这两大群体有着各自的特点,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由此而导致的家庭教育侧重点也不一样。从二者的共性特征来看,都属于农民工家庭教育的范畴,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教育质量低下,家庭教育的内容单一等方面。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1.1家庭教育主体不同
一般而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实施主体仍然是父母,虽然父母为了生活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随迁子女的日常家庭教育,使得随迁子女常出现缺乏管教等现象,但完整的家庭环境、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对随迁子女本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作用。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则一般为祖辈,“隔代监护”有着更大的弊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般都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相应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此外,祖孙辈年龄差距大,“代沟”更加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的另一类监护方式是“上代监护”,即由“留守儿童”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类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也一般采用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对相对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且“上代监护”更不稳定,容易出现“转托”现象。这类儿童的家庭教育要么是完全缺失,要么是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效应。
1.2家庭教育内容不同
基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的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不同。父母对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比较强调学习目标和期望,希望子女通过学习的方式摆脱农民身份进入城市生活,而对随迁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较少关注,从而造成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和各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体一般也只能满足其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学业、精神、道德层面的管束很少。这种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都容易产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许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留守儿童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或者其他方式与留守儿童交流,这种交流基本很难起到教育的作用。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论文
一、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一方面嘉兴市政府在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上创新举措,成立了新居民管理局,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新居民群体享有的权利,在缓解外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时,加快了公办学校建设进度,尽可能吸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据统计,公办学校班级中外地生占近1/3,并采取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建设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现全市外来人员子女入学率超过了95%。另一方面,就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权而言,这类群体在享有教育资源公平性上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于此同时衍生而来诸多教育问题,究其形成原因更值得深思。调研分析结果显示,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形势不容乐观,突出问题具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家庭教育环境差、学习条件缺乏
家庭背景对未成年儿童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团队调研的均是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段在小学6~12岁,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不高,其家庭教育环境并不乐观。在调研问卷中“如果给孩子购买图书,每学期您能接受的金额是多少”,仅20%的家长表示能接受100元以上的图书支出。在蓝天民丰学校及其周边社区走访中笔者发现这些外来务工群体多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近郊的工棚、集体房、廉租房,周边文化教育设施差,儿童学习书籍资料少,缺乏休闲、娱乐和学习设备,而且周边人口复杂,居住环境不具备子女学习相适应的环境与条件。
2.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调研中发现,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成绩高低、升学率,对孩子期望很高。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家长都较为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8.3%的家长关注到了孩子品德修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另外,83%的家长希望孩子获取大学以上学历,而“轻松、收入高、自由”的工作期待比例占到65%,由此可见,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长大多一味追求子女的学习成绩,这种学习成绩至上的价值观往往导致家长忽略子女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家庭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多数家长在对子女的教养上还是以“棍棒教育”为主,据调查其比例占到45.92%,能耐心教导的只占3.44%。此外,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家庭常常是上演“家庭暴力”的重灾区,在受访的73个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中,有20个孩子不同程度的经历过家暴。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养老保障制度对子女教育投入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主要以无限期界模型和世代交叠模型以及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研究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对家庭教育投入影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利他主义假设下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增加家庭教育投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基金制养老保障则没有这一功能。Zhang(1995)利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社会保障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发现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模式能显著降低生育率。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具有替代性质,因此,生育率的降低就会伴随对现有子女教育投入的增加,但是基金制对生育率基本没有影响,因此不能影响单个子女获得的教育投资。Kaganovich和Zilcha(1999)分析了政府税收和补贴行为下,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会使家庭增加对子女人力资本投资,政府给予家庭的补贴也会使家庭教育支出增加。Kemnitz和Wigger(2000)将人力资本积累及家庭教育投入的外部性纳入到分析中,认为养老保险体系实际上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的政策手段,可以促进人力资本水平达到最优,而基金制与没有养老保险的自由放任经济一样都会造成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认为,养老金体现代际交换功能,在子女未来的福利状况是由其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决定的前提下,父母的效用函数由当期自身消费情况和子女当期的人力资本回报来决定,因此,养老金可以看作是子女对父母教育培养投资的回报,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越高,子女收入及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也相应提高,父母的养老保障水平也会提高,因此,会激励父母增加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家庭教育影响研究较少。主要有以下结论:我国一直实施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缺失产生家庭教育投资的不平等,造成了城乡之间健康、教育方面的不平等,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田永坡、和川、于月芳,2006,王晓春、崔彩云,2009)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会削弱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保障观念,降低农村的生育率,由于孩子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就会提高农村居民对子女教育投入,提高农村人口人力资本水平,因此,应该建立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都说明,养老保障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国外的文化背景、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与保障水平等与我国有很大差异,因此,国外的研究结论未必适用于我国。我国目前理论界从社会保障角度探讨农村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的研究尚属少数,且多是作者主观态度的表达,缺少有效数据的论证,本文试图从养老保障制度对生育率及家庭收入两个方面对农村家庭教育投入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分析
(一)养老保障制度通过生育率影响家庭教育投资
我国现在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虽然是统账结合制度,但是由于个人账户一直在空账运行,本质上就是现收现付制度。如本文文献综述所述,诸多学者采用两期或者三期世代交叠模型的分析已经充分证明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能够降低生育率。在我国农村也被证明存在这样的情况(龚六堂,2006;申曙光、龙朝阳等,2008)。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主要依靠土地保障与家庭保障,普遍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心态。父母在年轻时会选择增加子女人力资本数量的投资,年老后父母会得到子女精神与物质的照料,代际间转移基本是双向平等的。因此,无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下,农村一直保持较高的生育率和对男孩子的生育偏好。但是,在存在养老保障制度经济模式下,父母在年轻的时候需要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老年时可以获得养老保障,对子女的经济依赖减轻。我国农村家庭中父母利他主义情况较为普遍,近年来子女的养老功能正在日渐弱化“,啃老”的情况却日益普遍,代际间流动出现不平衡。农村父母不仅在孩子年轻时要承担抚养义务,在子女成年后还得帮忙抚养第三代,子女的投入与回报的不平衡使很多家庭降低数量。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这种外部性,使家庭倾向于减少子女生育率。贝克尔(G.S.Becker,1981)家庭经济理论认为,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替代关系,在家庭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育率的降低必然会提升家庭对质量需求。我国农村家庭是否也存在子女数量与子女质量的替代呢?鉴于数据来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历年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这项数据来代表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观察生育率对家庭教育投入影响。首先按照东、中、西部为标准在全国随机选取九个地区进行研究。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受到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人均收入越高,人均教育支出总额越高,东部地区教育投资高于中西部;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比重与生育率关系密切,两者呈现反向变动,总和生育率越高,人均教育投资越少,反之亦然。人均消费支出比例和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出两者相关系数-0.82,呈现高度负相关。进一步可以证明贝克尔关于子女数量与子女质量的替代关系在我国农村是存在的。因此,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降低了我国农村生育率,提高了单个子女教育投资水平。
(二)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农村家庭收入影响家庭教育投资
关于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城乡广泛开展,这是贯彻中央2004年8号文件,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力举措;也是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的良好平台,这次实践活动成为家庭教育工作的新亮点,有力地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提高和发展。
一、“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现实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坚持“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育人工程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家庭教育育人工程的主体性,突出了对广大家长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把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前提。从而营造了学习型家庭的良好氛围,达到两代人学习,两代人提高,两代人双赢的效果。
(三)社会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要求明确。这项活动不是一般的创先达标活动,标准不是高不可攀,它是以家庭和做人基本准则为依据,普通家长和孩子都能做得到的要求制定活动计划,从而促进社会群体的进步,这一活动抓住宣传、教育、实践三个环节,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参与。
(四)创新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又一创新。这一活动与“六个一”工程、原创:“五小”活动结合在一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还为家长学校增添了活力,使家长学校不再流于形式。同时,拓宽了企业家长学校、新市民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家庭学校的空间。
副市长在家庭教育协调会讲话
同志们:
在高考刚刚结束、中考即将来临之际,在全社会高度关心关注教育工作之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家庭教育工作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刚才,市妇联主席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区和县分别作了交流发言,我很受启发、很受鼓舞;会议为获得全国表彰的三个单位颁发了奖牌。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政府和市家庭教育工作协调委员会向获得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以及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各级妇联组织、教育部门和关工委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格局。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积极协调,使我市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实践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阵地和网络建设不断发展,家庭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这其中,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既是教育子女的阵地,也是教育家长的阵地,是家庭成员相互学习、陶冶情操的重要舞台。孩子的纯真、家长的成熟,在理念上相互碰撞,可以演绎出多彩的生活。家庭是推进社会进步的细胞,细胞虽小,但作用很大,每个家庭都是健康的细胞,社会就会成为和谐的大家庭。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家庭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为家庭教育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家庭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突破、指导服务机构的发展、教育活动载体的创新、家长理念和素质的提升,为家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交织碰撞、家庭结构的变化、教育观念的多元化,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需求多元化、问题多样化、环境复杂化的挑战。城市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未成年人基本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有的在校学生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心理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有的家长对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过分溺爱或期望值过高,影响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
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现状及问题
(一)物质基础薄弱,家庭教育投入有限
本次调查中,78.5%的农民工集中在30~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子女,经济压力比较大。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看,农民工在城市拥有的资源非常有限,他们是缺乏可靠的社会资源扎根城市的,因此他们在城市生计压力比较突出。在对农民工子女所拥有的学习工具的调查中,字典所占的比例最大(66.4%),其次是课外书,占了62.2%。甚至很多农民工表示一般都是子女提出要求,他们只管给钱让子女自己去买,而买什么样的书,利用程度有多大,他们从来都没有了解过。很多农民工子女的书桌通常是家中的餐桌。一些家长每个学期用在子女教育的费用不到200元(厦门已经免除学杂费)。另外农民工由于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带,或者近郊工棚、集体房或租赁房,几乎不能为其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场所。
(二)家长精力有限,子女教育辅导能力一般
从在厦农民工的调查情况来看,农民工劳动强度总体偏大,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工感觉累,没有精力顾及孩子的学习。调查显示,38%的表示没有时间为子女辅导功课。在“有时间”的农民工中,受制于其教育背景,也使得他们在教育时显得力不从心。超过半数的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15.3%的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只有5.3%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民工每天劳动时间会超过8个小时,即8~10小时的123人,占36.3%,10~12小时的有100人,占29.5%,12小时以上43人,占12.7%。况且,农民工在周末和节假日还会遇到加班的情况,经常加班的占29.8%,偶尔加班的38.1%,从不加班的只有13.0%。针对家长是否具备辅导孩子学习的基本知识而言,资料揭示,43.7%的家长表示他们“有一些但很缺乏”,47.8%的家长表示具备辅导孩子学习的知识,8.5的家长表示“没有”。随着子女读书年级的上升,往往农民工不具备辅导知识。
(三)家庭教育内容不全面,面临困难多而大
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途径调查情况汇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全面了解全盟儿童工作的开展情况,总结妇联在推动儿童工作方面的经验,探讨其在当前形势下的新途径、新方法,盟妇联对全盟儿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家庭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好的完成“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工作,近年来,全盟各级妇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以实事求实效,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寻求强化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具体做法是:
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深入调研,为长期开展家教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家庭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性事业,因此,兴安盟各级妇联都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各乡苏木镇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健全了各级领导机构,为在全盟范围内全面开展好家庭教育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为全面、深入地掌握全盟家庭教育情况,近年来盟妇联多次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调研,为及时调整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提供充分的依据。
2、以家长学校为主载体,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近年来,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家长,坚持开办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家长科学育人的素质。目前,全盟共建各类家长学校720所,形成了有专家、学者、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教育工作者、离退休老干部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组成的专兼职教育骨干队伍,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各级关工委同志和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经常组成讲师团、报告团等深入厂矿、机关、学校、农村开展家庭教育专题报告。
3、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机制。近年来,兴安盟妇联努力开创家庭教育新举措,通过编制家庭教育学习辅导资料、开通家教网站、创建家教工作试点等方式,使全盟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完善。截止目前,全盟共编制家庭教育辅导材料读本6套。扎赉特旗在创建家教工作试点的过程中,根据农村实际,经常配合学校,开展母子共同参加的课外活动,每年的“六一”都举办母子运动会或家庭演唱会等。通过经常不断地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推动和加强了家庭教育活动的深入和进展,使科学育儿知识逐步得到普及。扎旗第一所家长学校试点巴彦高勒家长学校成为区级妇联的家庭教育示范点,并在2005年度被评为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旗妇联也荣获全区“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奖。2007年,音德尔第一小学家长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受到了全国表彰奖励。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新天地
摘要: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全面渗透的态势下,搭乘“互联网+”,完善、促进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一条捷径。引导家长通过互联网更新教育观念,须与时俱进。利用网络平台,教师与家长适时沟通,实现“家校共育”。提醒家长密切关注孩子使用互联网络,促进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是“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家庭教育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家庭教育
当今,互联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对外界的了解亦因网络而变得极为便利。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搭乘“互联网+”这一快车,谋求家校间的协同,促进家庭教育。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及家庭教育水平,推动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利用“互联网+”为每个家庭提供系统、科学的优质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农村家庭教育之整体水平,形成“家校共育”之新局面。
1搭乘“互联网+”,开辟网络时代农村家庭教育之新天地
1.1搭建网络家长学校,促进线上及线下家庭教育新进程。各县(区)在传统“家校共育”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开发、购买服务乃至自主建设等方式,整合搭建县(区)域网络“家校共育”平台或开发“家校共育”公众号,通过各种形式开发网上学习课程,实现家庭教育在线上学习,在线上交流,在线上评价等功能,为本区域家长提供网络化学习、信息化交流和科技化研讨的平台,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本校特色和当地家庭教育实际,定期的推送具本校特色的教育内容及“家校共育”实践活动,为家长提供学习、实践中的资源支持,不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水平和效益。重视网络“家校共育”平台及“家校共育”公众号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师资队伍建设,从课程标准实施,从制度建设等方面落实工作,保证网络“家校共育”的常态化、体系化和制度化。1.2搭建“家校协作”云平台,实现家校沟通“即时通”。各学校(幼儿园)结合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幼儿)特点,构建完善各年级各学期涵盖各个事件节点及时间节点上的家校(园)间沟通的内容体系,实现沟通之内容的系统化、规范化。借助“家校协作”云平台有效开展家校(园)的沟通工作,实现家校(园)沟通之即时、高效,便于交流学校教育工作、利于家庭教育及时指导的实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推进“家校共育”。1.3组建“家委会”交流群,实现家长线上线下交流。重视且发挥好家长委员会在学生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家委会”传统活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家委会”活动的)组织形式,采取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育论坛、家庭教育主题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家委会”在引导教育观念,促进共同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鼓励各级家委会组织开展各种亲子交流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1.4搭建家庭教育虚拟社区,服务社区家长在线学习。将县(区)域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社区延伸,覆盖到每一个社区,服务社区内每一个家长,确保家长教育全覆盖、家庭教育无死角,为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供基础保障。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可以派教师到街道、社区(村)蹲点服务,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依托青少年宫、乡村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阵地为城乡各学段学生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广泛开展适合留守学生(儿童)、流动学生(儿童)、贫困学生(儿童)、残疾学生(儿童)等困境学生(儿童)特点及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以及“关爱”帮扶活动。
2多方助力促保障
市长在家庭教育研究会发言
各位会员,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第八届会员大会,共商家庭教育大计,我觉得很有意义。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的召开,向各位理事,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为我市家庭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会议还表彰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热心会员和优秀论文,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树立了典型,提供了经验,相信这次会议必将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动力,推动全市家庭教育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次大会聘请我担任家庭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我感到很荣幸,同时也觉得是一份责任,今后我将努力为家庭教育工作做点事情,如果研究会平时工作有需要,本人也将尽力而为。借此机会,我就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谈三点想法,与大家交流和共勉。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和政府历来关心和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具有学校和社会难以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研究工作的实质就是将人的发展从家庭抓起,提高广大家长的素质和科学教子的水平,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就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家庭生活的幸福,合格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关系到民族未来的素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人才强国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还不均衡,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家庭教育是个人的私事,家庭教育处于随意性和盲目性状态;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以“宠”代爱、以“惯”代教,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人力、财力不足,家庭教育工作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长效工作机制不健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家庭教育问题严重;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有待加强,等等。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家庭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挥主动性,激活创造力,认真分析研究和推动解决当前家庭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自觉遵循当代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创新,探索长效机制,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开创新的局面,把家庭教育工作做成为千家万户服务的“民心工程”,做成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育人工程。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发生的诸多留守儿童问题事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政府、家长、学校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政府要协调城乡发展;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观,加强亲子间交流;学校要发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监管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造成社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能为留守儿童家长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提供参考,并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目的,希望能够引起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关注和重视[1]。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某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调查家庭教育问题。(二)研究工具。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整理出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相关的信息。第二,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调查内容,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本研究问卷是在许向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问卷调查基础上作出改进,主要从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工作状况、教育行为、生活环境等层面进行调查,并对家长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留守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解。除了监护人,也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涵盖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最终对问卷调查所搜集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出数据分析。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