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治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6:34: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社会治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社会治理

数字化管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摘要: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数字化管理方式不仅可以规避传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有效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文章围绕数字化管理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旨在促进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关键词:城市治理;数字化;城市治理现代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向往,对生活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些都对城市的承载力和承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随之产生的交通拥堵、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环境恶化、城市规划不科学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对城市治理工作的高度关注。因而在当前阶段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需求,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和矛盾,在此背景下必须寻求行之有效的手段予以解决。

1数字化城市治理的有效手段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至2018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近60%,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内涝、公共服务不足等一系列城市病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1.1新时代城市治理的难点。1)城市问题高度复杂化。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需求增加,城市问题复杂化。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飞速发展,城市治理问题的影响增大,呈现“变化快、影响大、问题新”的特点。2)城市矛盾高度关联化。目前市、区、街包括社区的职能定位不明确,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它们之间呈现“条块纠缠、层级互扰”的现象。3)城市管理高度风险化。大城市的运行如果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安全风险、社会风险,同时市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失落,城市管理风险极高。随着“城市病”接踵而至,城市意识、文明、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现在的城市是数字化的、立体化的,如果只是简单从表面去理解城市的治理现状,那么静态单一的城市治理模式就会让评价的方式方法较为片面,在整个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全能政府”的角色,过多依赖政府指令对公共事务进行单一化治理,使得各主体很难参与到城市治理中,削弱了分享城市的积极性和意愿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1.2数字化管理能有效破解困局。“城市病”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缺少市场化和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制度福利差距大,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问题显现,这些都是我国城市管理的现实困境。要想破解这些难题,则必须依托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城市治理。1)打破信息孤岛,填平数字鸿沟。过去,实现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很难。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不敢开放;视数据为部门“私产”,不愿开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出台,破除了信息孤岛顽疾。例如,随着杭州城市大脑的上线,“堵城”杭州在全国拥堵排名第5位下降到第57位。2)实现城市全方位、立体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城市病”的问题。因而可以通过对城市的交通情况、市政工程以及城市应急管理与指挥等各个方面通过构建综合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对城市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的价值,提高治理现代化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市民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让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3)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城市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采用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还能够及时发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分析,确定相关的单位,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另外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及时监控,能够对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考核,有效促进政治治理水平的提升。4)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业务规范和工作制度,能够有效规避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升管理效率。和传统的城市管理相比,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对现有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借助大数据技术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减少因为人为所产生的工作失误,有效提升精细化、智能化城市治理水平。1.3数字化城市治理存在的短板。1)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充分。很多城市的管理与建设中,通过数据整合、开放共享,实现数据赋能。但是目前还存在各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不完全、不充分。全国目前还是缺乏统一的机制,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差别很大,这对我国现代化的治理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城市治理参与主体过于单一。“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是城市建设的主题。但是目前政府仍然是城市治理唯一主体,应发挥多主体共同治理作用,推行城市共建共享共治模式。3)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认识不足,数字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部分的城市管理者认为数字化管理就是采用一个计算机系统,过于肤浅。作为政府部门和民众连接的桥梁,数字化管理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管理的认识还较为片面,数字化建设缺乏行为有效的机制。

2以数字化管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查看全文

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研究

摘要:治理和善治理念应用于城市管理,成为构建城市治理模式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城市治理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城市公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过程和机制。告别传统的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城市治理,最终实现城市善治,必须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改善政府管理,同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的作用,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市民三者信任、协商、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

关键词:治理;善治;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

ViewCityAdministrationModel’sReformandImprovementfromMultiformityofSubjects

YANTao1,CHENYan-hua2

(1.CollegeofPoliticsandSocialDevelopment,QufuNormalUniversity,Rizhao276826,China;2.CollegeofLawandPolitics,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GovernanceandGoodGovernanceareusedforcityadministration,andbecomethestrongtheoreticalsupportofcitygovernancemodel.Citygovernanceisaway,processandsystem,inwhichthegovernment,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citycitizenparticipateincityadministrationtogetherincomplicatedenvironment.InordertoaccomplishthechangefromtraditionalcityadministrationtomoderncitygovernanceandcityGoodGovernance,itisnecessarytoredefinetheroleofgovernment,improvegovernmentmanagement,meanwhile,playtheroleof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citizenfully,finally,constructthepartnershipmodelwithtrust,consultationandcooperationamongthegovernment,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citycitizen.

查看全文

城市治理分析维度论文

[摘要]城市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而繁杂,如何按照城市治理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梳理就是本文的任务。城

市治理主体作为一个包容性的体系,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按照参与的目的和动机,从组织形式上可以归结

为三类利益主体: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本文进而提出了城市治理主体的利益定位、利益

关系、利益互动三个分析维度,以此作为分析城市治理中伙伴关系运行机制的指南。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城市治理;分析维度;伙伴关系

[Abstract]urbangovernanceintheinterestsofmanystakeholdersandcomplex,howurbangovernanceinaccordancewiththerequirementsofthecardingsystemisthetaskofthisarticle.City

查看全文

城管局跨越式发展情况报告

城市治理任务与城市经济社会开展息息相通,治理程度表现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省委、省当局近期召开支撑市开展发动大会,要求市在全省先行一步,领先完成具体小康,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开展的“火车头”、“发起机”,发扬愈加主要、愈加有力的带举措用。为仔细贯彻落实发动大会精力,把省、市要求落实到城市治理详细任务实践中,为全市经济社会开展保驾护航,市城管局党委接纳党委扩展会、中间组进修、党支部进修等多种方式,组织系统单元、干部职工进行仔细进修,并就若何抓好贯彻落实,实在经营好下一年及“十二五”时期的城市治理任务,组织展开了大评论。

省委、省当局支撑市加速开展发动大会明白提出力争“十二五”期末市城镇化率要到达75%,这个目标比“十一五”期末的65%进步10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开展速度较“十一五”时期的每年实践进步0.4个百分点凌驾4倍。经过进修和评论,人人遍及以为,城市不时扩容,意味着城市治理义务愈加艰难,责任愈加严重,城市治理程度也亟待打破,必需超凡规展开任务,加速城市治理转型晋级,才干适应情势的需求和知足市民对城市治理及公共效劳的需求。城管局党委要求局属单元和系统广阔干部职工要进一步认清城市治理任务面对的新情势,深入体会加速市开展的主要意义,紧紧掌握省委、省当局全力支撑市开展这一优越时机,进一步进步看法,一致思维,实在加强做好任务的紧迫感、责任感,坚决抓好贯彻落实的决计和决心。将高举“开展、连合、斗争”的旌旗,依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开展的要求,环绕“加快开展、加速转型、推进跨越”的主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实在抓好落实,全力推进我市城市治理任务完成跨越式开展。

一、具体增强市容情况卫生治理,严治反弹回潮。敏捷接纳有力办法,查遗补缺,具体推进和落实城市治理、情况卫生、市容市貌、市容次序的规范化、常态化治理。从11月4日起,恰当提早和延伸情况卫生清除和保洁工夫,个中:特级和一级路途治理区域每日06:00前完成大扫,保洁工夫延伸到24:00;其他路途和治理区域每日06:30前完成大扫,保洁时限延伸到23:00。实在加大情况卫生的催促和反省力度,从11月份开端,将构成专业反省小组,经过天天电脑随机抽取反省路段的方法,对城区主次干道和背街冷巷进行反省审核。每月对各区反省审核状况进行量化评分,并向市委、市当局传递,确保督察任务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还,树立协同治理机制,市、区、乡(办)和社区及有关公共效劳单元要层层落实责任,确保环卫保洁人力、物力的投入,确保治理区域不留空挡、不留盲区,由各区人民当局及各级城管部分组织对区内的情况卫生保洁治理状况进行全掩盖、高密度、全天候的放哨,发现问题,实时措置,并接纳有力办法对情况卫生治理责任不落实的乡(办)和部分追查责任。全市各级综合法律步队继续坚持高压态势,实在加大法律力度,对乱扔、乱吐、乱倒、乱贴、乱停、乱放等违背市容情况治理规则的行为施行严峻处分,严治反弹、回潮,稳固“三创一办”整治效果。

二、具体加速市政、环卫根底设备建立,不时完美城市功用。城市根底设备是城市生活、开展和进行各类经济运动、其他社会运动的主要根底,是城市经济效益、情况效益、社会效益的需要前提。受经济社会前提制约,我市市政环卫根底设备建立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前史欠账较多。依照“系统经营、适度超前”的准则,“十二五”时期将重点环绕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开展准则和偏向,拟完成总投资约70.23亿元,加速市政、环卫设置建立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卫公厕、渣滓中转站等根底设备的建立力度,从中间区逐渐向城市新建成区域、城郊连系部、郊区、城镇倾斜,知足城市扩容、开展及城镇化建立的需求。探究树立以卫生填埋为主,燃烧发电、沼气应用、水泥制造等其他方法为辅的渣滓多元化处置形式,推进城市生涯渣滓综合应用任务。积极施行城区河流生态景象走廊建立,革新城区一切破旧、残损路途,提拔路途形象等。经过以上行动,不时完美城市功用、推进城乡协调开展,提拔省会城市形象。

三、具体加速城市治理信息化建立,实在提拔城市治理效劳程度。依照我市数字化城市治理系统建立方案布置,将进一步强力推进二期工程项目建立,加速数字化、信息化建立。依据城市治理任务需求,将视频监控、通信批示和挪动法律、城市桥梁平安动态检测、城区防汛综合批示、城市路灯治理、督覆按核等归入系统建立主要内容。“十二五”时期数字化城市治理局限将掩盖到全市一切县、市及社区,经过应用信息化伎俩,完成城市动态、及时治理,实在进步城市治理事情、部件问题从发现到立案、差遣、措置等多个环节、流程的任务效率,缩短问题处置时限,进一步进步治理任务的科学性,确保督覆按核的客观公平性。还,以数字化系统为依托,进一步进步城市治理“12319”效劳热线知晓率,接纳各类有用办法,起劲将“12319”效劳热线打形成一个“朴拙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志愿、真情存眷群众冷暖”的民生效劳平台,实在提拔党委、当局为民效劳的公信力。

四、具体加速市场化运作措施,实在推进市政、环卫公用事业变革。市政设备维护和情况卫生是城市治理的主要根底任务,从我市机场路等五条新建路途环卫打扫保洁和国内其他进步前辈城市的做法看,市场化、民营化是推进公用事业变革、进步治理程度的主要办法和伎俩,下一步要加鼎力度予以推进。共同“两路二环”的建立,在总结试点任务成功经历的根底上,下一年拟在城区新建成路途及云岩、南明两区各试点选择1至2条路途,持续履行市场化运作,今后逐年加鼎力度。并在市政设备维护、公厕治理、渣滓收运及处置设备运营、治理方面,勇敢进行探究,勇于立异,引进一批有天资、有经历、有才能的专业企业参加我市市政、环卫事业任务。经过市场化运作方法,着重处理市政、环卫公用事业体系体例不顺、机制不活、治理缺位、运转低效、投入缺乏等问题,具体提拔效劳功用和效劳程度。

查看全文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与发展路径

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城市社区作为人民群众生活最直接的承载空间,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显得愈发重要。纵观我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城市社区治理经历了从计划经济的行政社区到市场经济的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的演变,各地在探索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宝贵经验。当前,城市社区治理面临行政化倾向突出、边缘化问题明显和社会化困境彰显等难题,必须通过加快转变社区治理理念,倡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完善社区服务供给机制等措施做好新时代社区治理的“选择题”,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关键词:社区治理;变迁历程;现实困境;发展路径

一、引言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平台,既是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域,也是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场[1]。近年来,社区治理作为一个新的话题不断被推向讨论热潮,并且我国也相继颁发了一系列以社区治理为主体的政策文件,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6月颁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作为新形势下指导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党的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并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2],这不仅彰显了基层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3],也指明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改善社会民生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目前,中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既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又处于“何以可为”的挑战期。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城市社区治理在政策层面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鼓励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然而,城市社区治理归根结底来说,还是生在社区,长在社区。随着中央和地方的治理压力逐级传导到城市社区层面,作为治理承接者与执行者的社区已经难以再进行转嫁和分解[4],“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杂局面日益成为基层社区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观背景,梳理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演变历程及实践模式,分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面临的难题与困境,并在经验层面上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的发展对策。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变迁历程及实践经验

解读当下必须追溯历史,历史发展过程中前期的规则范式会因报酬递增出现自我强化效应,在不断取得优势地位的同时,阻碍更加有效的规则范式的形成[5]。因此,回顾社区治理的演变历程,不仅是理解社区治理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与转化逻辑的关键所在,也是更好汲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区治理实践经验的不二法门。总的来说,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和演进(见表1)。(一)行政社区时代(1949—1985):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在废除民国时期确立的“保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在这一时期,城市基层政权和管理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一是1949年至1966年,通过展开“民主建政”运动初步在全国各个城市建立了城市居委会和居民小组,同时以“军队大院”、“干部大院”等为代表的“单位制”开始不断渗入城市国营和集体性质的基层企事业单位,“政社合一”、“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基层社区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这既是当时我国基层社会的一次深化变革,也是居民参与国家公共事务治理的具体体现[6];二是1967年至1978年,“单位制”在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中获得主体性地位,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相继被更名为“街道革命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街居制成为“阶级斗争”、“群众专政”的工具;三是1979年至1985年,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职能伴随改革开放的进行而得到恢复,其工作性质受到宪法的肯定和有关法律的明确规定[7],但“单位制”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而走向衰退。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经历了“单位制”与“街居制”由相向而行到分崩离析的过程,其治理逻辑是“强政府、弱社会”的集体经济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国家主导型的制度性安排[8]。在这一阶段,主要形成了三点治理经验:一是政府以行政力量对街道和居委会实行绝对控制,保障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社区关系的和谐稳定;二是企业通过“为居委会的活动经费及其干部的生活补贴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内部福利;三是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作为“单位”的辅助,主要管理没有进入“单位”的居民,尽管在维持社区生活秩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遇到了职能超载、职权有限和角色尴尬的现实困境[9]。(二)社区服务时代(1986—1999):政府主导向社区自治过渡的管理模式。改革开放引起的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使得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逐渐向下放权,这一时期也可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年至1988年的兴起阶段,主要有两大标志性事件,一个是1986年国家民政部以承接企事业单位转移社会服务项目为出发点,开始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另一个是1987年9月,“全国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在武汉成功召开,标志着社区服务的正式展开。第二阶段是1989年至1992年的发展阶段,国家有关部门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的街道和居委会普遍推广开展社区服务,但当时的社区服务仅仅局限于居民之间有组织的救贫帮困、社区互助以及满足居民日常简单的低层次生活需求服务等。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1999年的繁荣阶段,1993年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4个部委联合《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10]。作为社区服务发展中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该《意见》倡导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从而将社区服务推向了高潮,社区服务不再局限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也包括了社区绿化、社区治安、下岗再就业、流动人口管理等广义上的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的十几年时间,可以看作是政府权力逐步下放到基层社区的有益探索。在“小政府、大社会”和“小政府、大服务”的治理逻辑框架下,“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微观重心。在这一阶段,主要形成了两点经验:一是尽管党委或工委仍然是社区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领导核心,但社区内不再是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二是社区在决策上相对于以往有了较多的自主决策权,其服务职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尚未完全摆脱传统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的束缚。(三)社区建设时代(2000—2011):以社区为核心的社区自治模式。尽管社区建设的口号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被提出,但由于当时侧重于服务功能的社区服务工作占据主流,所以真正的社区建设实践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从2000年才正式开始。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正式拉开了社区建设的序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11],指明了社区建设的具体目标。2005年,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民政部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区”的概念,标志着城市社区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国各地建设和谐社区的热潮中,各级政府积极探索社区自治方式,形成了诸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上海模式、“一会两站、自治和服务相分离”的盐田模式、“社区自治、议行分离”的沈阳模式、“政府自觉依法行政、社区组织自主管理、社区人自愿参与相结合”的江汉模式等典型的城市社区自治模式。城市社区建设从行政推动走向社区自治,实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治理路径变迁。在这一阶段,城市社区治理表现出了几个典型特征:第一,政府逐渐跳出体制内循环的封闭状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其角色从传统的“事事包办”转向“社区自理”。第二,社区管理组织结构出现新的变化,除了党组织和政府派出机构外,一些居民自治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社团组织、企业等逐渐参与到社区的合作共建中。第三,如何处理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问题成为制约基层社区建设的核心因素,社区治理主体的权责不清、社区服务建设的资源不足、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低等问题成为新时期实现社区良好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四)社区治理时代(2012—):以共同体为要义的多元共治模式。2012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完善社区治理结构,鼓励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同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一阶段,动员全社会力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培育社会组织发展、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共识。2014年,民政部确定31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进行社区治理的创新性试点,并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如北京的田村街道)、市场主导型(如武汉的百步亭社区)、社会自治型(如南京的翠竹园社区)和专家参与型(如清华大学清河实验区)四类社区治理模式[12]。2017年,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层社区治理进入以打造社区共同体为核心内涵的新的发展阶段,“无缝隙治理模式”、“四社联动治理模式”、“‘党建+’治理模式”、“圈层治理模式”、“精细化治理模式”、“协商共治模式”等成为新时代社区治理实践的有益探索。在社区治理的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逻辑受到普遍重视,全国各地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了四点治理经验:一是在治理理念上,经历了从“西方舶来”到“东方创新”的过程,在保留中国传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社区治理体系,开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理念和实践模式。二是在治理主体上,从政府主导型向社区自治型和多元共治型转变,政府逐渐理清自己与社区自组织、社会力量的关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引导、简政放权等方式来寻求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平衡。三是在治理重点上,如何有效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点环节,推进社区治理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成为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关键抉择。四是在治理空间上,社会生活网络化拓宽了城市社区治理的空间,网络化治理逐步取代了传统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网格化社会管理[13],社区治理的云服务平台建设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查看全文

司法局城市创建调查汇报

开展法治城市创立运动,是党中心、国务院“五五”普律例划的明白要求,是依法治国根本方略的详细理论,是促进当地法治建立,进步各项事业法治化治理程度的主要载体。做好法治城市创立任务,关于具体落实科学开展观,优化社会法治情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构建社会主义调和社会,都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从我们市法治城市创立运动理论来看,自己就准确了解法治城市的根本内在、法治城市创立状况、法治城市创立应掌握的几个主要环节等作一些初浅的讨论。

一、法治城市的内在和根本特征

从社会前史角度看,城市是物质材料开展到必然阶段的产品,城市的功用是为聚居于此的人们供应公共产物、公共效劳以及保证人们权益的完成和促使义务的实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是买卖的产品,买卖需求规律来规制,城市与法治是相伴而生的,法治是现代城市的光鲜特征。法治城市内在首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齐备的司法系统,司法无处不在。有法可依是我公法制建立的一项根本准则。作为法治城市该当具有齐备的司法系统,司法触及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建立的方方面面,包管城市的运转在司法的框架下有序开展。比方,像我们市如许的城市虽然无立法权,但可以制订标准性文件与国度司法、律例相配套,然后构成齐备的司法系统,包管国度司法律例在本辖区施行,保证市民权益义务的完成。

2、成熟的司法效劳市场。司法效劳市场是法治城市的必备要素。这里的司法效劳市场是广义的。既包罗凡间所说的律师、公证、司法判定、仲裁等司法效劳,也包罗税务、管帐、审计等中介性、涉法性的效劳机构,它们为市民的任务、生涯供应普遍的司法效劳,使市民合理的诉乞降司法需求的完成成为能够,然后促进了城市的调和与不变。

3、法治当局。法治城市起首要求当局必需是法治当局(有很多学者也称为善治当局),只要当局起首执行法治,进而完成法治,才有能够完成城市的法治化。

查看全文

城市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的环境因素制约,为我国环境服务业带来了机遇和更深层次的要求。本文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处理、噪声干扰等环境问题,基于环境服务业的功能与服务内容,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境治理领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环境服务业;环境污染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追求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实现整体上的良性循环。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染日趋恶化,已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如何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意义下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不只是物的城市化、量的城市化,更是质的城市化、精神的城市化。

(一)人口城市化的环境制约。伴随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我国的城镇总人口也在迅速增加,而作为城市载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却处于滞后状态,加之城市人群对资源保护和重复利用意识的薄弱,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首先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垃圾及噪声干扰等环境问题;其次是供水紧张,目前全国61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座,出现了严重的城市“水荒”,同时水资源浪费和不合理使用依然存在;三是城市交通拥堵,交通经常处在饱和及超饱和状态,严重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

查看全文

市长在城管培训会发言

同志们:

近年来,我市城管系统仔细贯彻落实市委、市当局的总体任务摆设,积极探究和立异城市治理长效机制,仔细展开城市综合治理法律,为我市创立全国卫生城市、国度园林城市、全国优异旅行城市、中国人居情况类型奖城市等国度级城市手刺做出了积极奉献,有力推进了城市(镇)治理任务继续安康有序开展。但在城市综合治理法律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殊是近段工夫以来,我省两个当地发作了触及城管法律惹起的群体性事情,形成了分歧水平的社会影响,各级党委、当局高度注重。上周,市委召开市委常委扩展会议专门对我省发作的两起群众性事情进行了传递,对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在省委扩展会议上的讲话精力进行了仔细传达进修。要求各级各部分要仔细汲取两起事情的深入经验,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治理,加大城管法律培训力度,进步依法治理程度,练就一支思维政治本质高,法制认识强,营业才能精的城管步队。

一、进步看法,深该体会城管法律在增强和立异社会治理中的主要效果。

(一)城管法律是推进城镇化的客观需求。省委、省当局提出鼎力施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财产化开展计谋。我们在加速施行城镇化带动计谋的今日,城市综合治理是推进城镇化带动计谋的主要内容,特殊是跟着城镇化的疾速推进,城市治理的义务越来越深重,城管法律的效果越来越突显。在曩昔城市开展比拟迟缓,城镇化程度还不高的期间,城管法律任务显得比拟单薄,但跟着城市建立的加速推进,城市综合治理,城管法律就必需同步推进,必需做到建管偏重,只要把城市建立好、治理好,城镇化计谋才会获得扎实有序推进。

(二)城管法律是推进“一建双创”和“整脏治乱”的客观

要求。近年来,市委、市当局强力推进“一建双创”和“整脏治乱”任务,经由各级各部分的通力合作,“一建双创”和整脏治乱任务获得必然实效。从近几年状况看,余庆、仁怀、赤水等任务展开较好,但也有局部当地在全省排位靠后,情势十分严竣。近期,国度将对我市“双创”任务进行测评,市委、市当局高度注重,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讨“整脏治乱”任务,城管步队是“整脏治乱”任务的“主力军”,是“先头军队”,只要经过增强城管法律整治乱停乱行、占道运营等脏、乱、差等问题,“一建双创”和“整脏治乱”任务才会有用推进。

查看全文

城管联合执法调查汇报

当前,城管已成为一张名片,一个品牌,建立评价城管“十年如一日长效治理,在全国城市治理中起到了榜样带头效果,对推进全国城市治理的准则化、标准化起到了积极效果,还走出了一条适合于本身治理需求的特征之路”。这条特征之路就是“一致治理、结合法律、全民参加”。

一、树立了威望高效、集中一致的城市治理批示机构

为了整合城市治理资本,改动曩昔部分之间推诿扯皮、职责不明景象,于1995年成立了由分担副市长任主任,建立和公安部分首要指导任常务副主任,公安、建立、工商、环保、卫生等31个市级部分为成员单元的城市治理委员会,全权担任城市治理的组织批示和统筹协调,代表市当局自力行使治理本能机能。

1996年3月4日,市当局常务会议定定,城区的城市治理执行市城市治理委员会指导下的公安、城建、工商等部分结合法律,以市公安局巡警支队为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年3月8日,市公安局、市城乡建立情况维护委员会、市工商行政治理局结合下发《关于施行结合法律有关问题的定见》,理顺了法律体系体例。

市城管委明白规则了各成员单元职责,并与各成员单元签署了目的责任书,市当局每年从市财务布置30万元专项资金,对成员单元施行专项审核,严厉逗硬奖惩,调动了成员单元积极性。与此还,各区和各街道做事处也成立了城管办,构成了“一致指导、分级担任、条块连系、横向到边、纵向究竟”的市、区、街道三级治理收集。在科技城局限内一致治理规范,农贸归市,摊点归区,坐商归店,自行车归点,灵活车归场,沿街商号及各单元“门前三包、门内达标”。

城管委的成立,构成了协同共同、齐抓共管的优越场面。还,经过完美监视机制,执行审批收费、法律别离等方法,将评判员与活动员的本能机能分隔,根绝部分好处,促使各部分自动从大局动身,高度注重城市治理,看法问题有高度,剖析问题有深度,处理问题有力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市委市当局关于城市治理的决议计划,然后使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资本获得有用整合,治理规范获得高度一致,构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优越场面。

查看全文

城市图书馆多元主体协作研究

〔摘要〕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地标,研究城市图书馆多元主体治理问题,是优化政府与高校、市场间关系的过程,对改善城市文化服务、聚合区域文化业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以协作治理理论为指导,梳理了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的治理现状与问题,根据构建多主体参与机制、解决区域治理合力两个关键点,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将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工作划分为机制治理、政策治理、时空治理和功能治理,并以该四个方面为导向深入研究城市图书馆的协作治理策略。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城市文化;多元主体;协作治理

1引言

党的报告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指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1],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需要不断完善,这给城市文化的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地标角色,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象征,国际图联IFLA战略报告[2]强调图书馆有必要在经济、社会和技术变化的环境下不断进行变革与发展。城市图书馆治理,是图书馆变革的重要过程,其服务对象表现出的广泛性、多样性等特征决定了这项系统性的工作不能只依靠单一主体及形式来完成。实施城市图书馆多主体协作治理,推进政府与高等院校、市场间的协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图书馆治理进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随着高校图书馆、城市书店在全民阅读推广、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中取得的良好成效,高度重视并激发高校及市场在城市图书馆改革创新中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是城市文化多元发展的根本之道。协作治理,是一种多中心主体参与的治理理论,具体指在公共管理活动或环境中,政府部门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开展跨部门多主体的参与、协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和资源配置,以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3-4]。针对公共问题的治理,协作治理理论有别于政府或社会组织单方面的治理模式,更强调以共同利益、资源共享为导向的多元主体间的协作,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5]。协作治理打破了政府部门单中心管理的局面,即协作过程以共识为核心,推进社会中其他主体与政府部门的平等沟通,构建多元协作治理机制[6]。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自2015年起就推出了我国首部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7],为确保实现“2020年全省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的目标,推出了一系列诸如实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立图书馆联盟等具体措施。而江宁地区作为省内科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示范区,近年来在公共图书馆体系与图书馆联盟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此还进行了专题报道[8],这为带动全省的公共文化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江宁地区进行城市图书馆治理的探索不仅对改善区域自身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将城市图书馆定义为:城市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体系、高校图书馆体系、城市书店等参与城市公共阅读文化发展并为公众提供阅读环境的文化空间的集合。文章以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治理为例,结合地区图书馆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协作治理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指出深化地区图书馆多主体协作治理的路径。

2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现状与问题

2.1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现状。江宁区位于南京市中南部,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科教及创新基地。《江宁区201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要求[9],这些政策给江宁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在公共图书馆治理方面。建成了以江宁区图书馆为中心,街道、社区以及机关单位为分馆的体制,此外建有阅读分中心和城市书房,并参与驻区高校共享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包括总分馆体系、流动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联盟、24小时自助书房、掌上图书馆等五位一体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8]。在高校图书馆治理方面,江宁区大学城在引进高校时注重专业、学科的互补性,驻区24所高校在图书馆馆藏资源方面种类齐全,涵盖交通建筑、航空航天、水利、医药、经管、教育、艺术、宗教等特色学科。自2007年成立“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下称联合体)以来,到2019年,已有20家单位加入到联合体(见图1),形成区域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格局。在城市书店治理方面,随着江宁地区经济的大力发展,兴建的大型商业体中均有高品质的连锁书店进驻,如大众书局、百家书房等,这些城市书店一改区域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融教育、图书、艺术和生活于一体,更加注重阅读品味和文化空间的建设,给江宁区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然而针对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层面的服务工作始终还是由政府层面的公共图书馆推动,直到2016年高校联合体与社区街道签订《结对共建协作协议》[10],江宁地区才开始有了区域内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向。截至2019年4月高校联合体春季会议,联合体例行会议中都会将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服务工作作为议事内容。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多方参与公共文化发展,政府层面也未形成官方的政策文件和规范来指导多方行为落实。而随着江宁地区城市文化的发展,如何利用好地区充足的图书馆资源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这对地区图书馆的规划与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2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存在的问题。纵观江宁地区图书馆建设和治理实践,目前已经实现了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主分馆体系、高校联合体的建设工作,文化资源供给充足。可是就整个地区而言,图书馆资源并没有得到均衡利用,实际情况表现为:大型图书馆一座难求,社区图书馆门庭冷落,高校图书馆假期闲置,城市书店等积极因素仍未激活等。城市图书馆的治理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其主要根源是缺乏一个整体协调机构为多个主体提供有效的参与渠道,因此,城市图书馆多主体参与机制还未真正建立,无法形成协作治理的格局。2.2.1治理主体过于单一。一方面,机制本身存在不足,难以落实。现有的城市图书馆治理机制仍以公共图书馆体系治理为主体,没有将高校、市场等社会力量纳入进统一的治理框架中,同时也缺乏吸引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政策机制。另一方面,传统意识上的定势。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即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服务,应由政府层面提供。而公共图书馆致力于地区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与布局,忽视了城市图书馆建设的潜在力量主体,对治理行为的整体影响缺少认知。如,城市书店为公众提供了精神交流与阅读体验的文化空间,给城市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在政府层面的治理导向上却忽视了其发挥的积极作用。2.2.2组织制度不够完善。自驻区高校与江宁地区街道结对共建以来,江宁地区图书馆治理工作形成了由区文化广电局统一领导、区图书馆具体执行、各街道图书馆分工负责、驻区高校联合体协助供给的机制。已初步形成了相关规划和制度文件,如《江宁区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江宁区图书馆制度》《联合体章程》《结对共建协作协议》等等。但是,现有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框架并没有一个统筹机构来协调与规范,更缺乏具体约束与问责制度,各治理主体按照自身规划推进治理行为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地区图书馆协作共享的方案有名无实。2.2.3治理合力有待提升。江宁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公民文化素养、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城市图书馆的发展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尚未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与长效机制。从时间上来看,以暑期为例:江宁区图书馆聚集大量中小学生以及老人来阅读纳凉,而平日有学习需求的上班族却一座难求;社区分馆由于开放时间、资源空间等原因往往是门庭冷落;反观驻区高校图书馆,暑期则基本处于空置状态。从空间上看,江宁区图书馆虽然交通不便,但是由于资源丰富,仍能吸引公众前来;社区分馆便利快捷,但是资源单一无法满足公众需求;高校联合体图书馆学科齐全、空间开阔,但由于体制原因,公众无法进入;城市书店环境优越、书籍精美,但由于盈利导向,无法实现借阅流通。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城市书店在城市文化服务过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利益,城市图书馆发展聚合力有待提升。2.2.4地区治理动力不足。江宁地区在推动城市图书馆治理工作进程中通常以推进上级政府宏观规划为目标,忽视了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未能将图书馆的治理工作与公众需求、地方发展特征相结合。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城市图书馆治理的饱和现象决定的,即江宁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布局基本完成,若真正开展地区协作治理,改变现有格局,意味着要提升治理成本,且治理周期长、见效慢,这也大大降低了政府部门开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与城市书店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与宗旨,虽然参与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但由于缺乏具体政策支持,单靠自身力量,不仅要增加预算,投入大量成本,而且成效也很难预知,存在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江宁地区在图书馆治理工作中已经初步认识到现有体制机制的不足,并在联合体例行会议中讨论改善措施。如提出“高校与江宁街道的合作要保持沟通,做到互利共赢”。但是当前治理机制中并没有监管环节,同时也缺乏有力的激励制度,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都缺乏动力来落实治理工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