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5:31: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公共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摘要:数字化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数字化的城市管理有助于提高城市化的运营效率和水平,会大大的提升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节奏。公共管理是变现一个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典型特征,是城市发挥价值和功能的主要手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已经深入的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信息化也是数字化,可以高效、快捷、准确的保证我们生活的质量和舒适度。然而,现实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特以此为研究对象,针对性的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设方案,以期获得建设性成果。
关键词:公共管理;数字城市化;综合竞争力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实状况
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主要方式。就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如何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成为所有城市建设者共同面对的课题。在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中,近年来数字化的理念和方式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城市管理者所接受和倡导,成为各大中小城市,甚至县城管理追求的先进管理方式。但是,目前的数字化城市服务主要集中于政府的领导下,虽然其经营成果可圈可点,但是也存在着动力不足、效率较低的问题,这都制约着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各项公共信息公布不力,对于市民的服务水平有限,浪费了一定的资源,缺少对人们意见的参考和考量,对社会亟需解决问题回应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先进性。
二、我国公共管理中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隐患
1、在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中存在不足。就城市管理中的主要组织机构,城市的非政府组织并没有一定的参与率,在参与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不平衡,不利于公众组织获得信任;数字城市的公共组织工作中存在冗余,具有相同性质的职能提供了不同职位,这种立场是不合理的数字城市部门的结构,有效率低下的工作人员;数字城管在公共组织的志愿者管理中存在漏洞,志愿者招募的标准不具体,一般是由组织领导主观的影响,加入义工组织后,没有后续的培训,没有组织和规范体系,志愿者成为内部不稳定的因素;数字城市公共组织应为人民大众服务,但在实践中缺乏服务意识,故意疏远群众,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公共管理下东莞城市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管理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城市代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市民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就业困难、城市文化缺失等现象。为此,加强城市管理已成为东莞城市发展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亟待早日攻破。
【关键词】公共管理东莞城市管理对策
1前言
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基本趋于稳定,逐渐形成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在地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及其他城市,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对完善。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城市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项巨大的社会性系统工程,涉及到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就业困难、城市文化缺失等方方面面。
2我国城市管理现状及问题
2.1我国城市管理的发展状况
城市土地公共管理经济原因分析
一、城市土地公共管理的原因
我们常说的土地,从狭义的范围内来讲,就是陆地。就城市土地而言,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具有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人民及生活所需要的土地。城市的工厂建设、住宅建设、居民用地、公园道路等城市建筑都要由土地来进行开发和利用,并且不同种类的土地和功能用地都需要经过有效的资源利用和规划配置,让土地具有城市整体规划的特性。土地被很多人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地是自然形成的,并且不能被移动,而且每一块不同的土地都具有独特的土壤和地貌特征,虽然土地有很强的耐用性和持久性,但却是不可再生资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土地除了有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1)社会属性。因土地是不可移动的,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明确归属地,所以在古代就有了地块之分。也正因土地有社会属性,即是土地依附一定的拥有权的社会权,所以每一个国家甚至是区域的领土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2)土地的经济属性。它是通过土地自身的价值被社会认可而进行展现的。城市用地还可因人为的土地利用方式,得以开发土地的经济潜力。在我国,土地的所有权是国家的,但公民对土地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使用权。所以很多商业地产商在土地上兴建建筑进行出售,这就让土地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价值;(3)法律属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土地是一项资产,我国所实行的地权中部分权益转让等社会隶属形式,都经有法定程序得到立法的支持,让土地具有明确的法律属性。正因为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的这些属性,就需要对城市土地进行公共管理,让城市用地更具备合理性,能够进行资源有效配置。土地的用途多样,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生成有效价值,为了让土地的经济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区别开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需要实现土地资源的资源合理配置,对土地进行更全面更规范的公共管理。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土地在经济效益的作用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利用,让土地及土地上的建筑物带来经济收益,这也让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大,城市用地很多被建筑物覆盖,让城市的可利用土地空间越来越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压力增大,需要对土地空间进行释放,让城市土地的利用能够更多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对城市土地的使用进行一定的规划和配置,让土地被有效利用。在土地成为财产后,就一定会发生经济的收益行为,这就会让土地流动性大大降低,数量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让土地的使用供不应求,造成了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控制土地利用中的不确定性
人们利用土地的形式都被包含在土地的外部属性内。城市土地利用的外部属性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一种是土地利用时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另一种是对土地价值的影响。对于不同的社会主体来说,城市的外部属性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城市土地的利用,如建筑物的兴建、公共环境的改善等,都会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贡献,但很多高楼大厦的兴建也会影响周围其他住户的采光或出行。所以城市用地的开发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公共管理,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会造成周围居民生活的困扰,或让土地的利用率被降低。政府实施公共管理,能够有效的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让城市土地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避免高层建筑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公共管理部门对土地进行详细的规划,并对城市土地的使用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及使用细则,能够减小独立用地的土地外部属性。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就对土地外部属性进行了要求和规定,对土地使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条款介绍。内容中指出,土地使用权人在利用土地时受到的限制,如建筑高度、密度、绿化比率、消防通道建设、外檐立面的要求,都是为了比较经济限制土地利用中的外部不经济。其实土地的利用方式,很大程度都是人们对未来的期望。市场经济的投资也是商人对未来价值进行的估算,再通过投资的渠道让土地的利用率创造更大的收益。很多人在土地的利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经济效益,对社会公共管理方面考虑有所欠缺。这些投机者的行为,实现了商品的转移,增加商品供给的稳定状态,也增加了社会的总效用。但因为土地的特殊性质,土地投机行为却不能够让土地资源被合理的安排和利用,市场规则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能满足社会公共管理的需求。因为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很难让经济的发展与公共管理两者同时达到满足。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直接配置也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政府如果脱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很难让土地被合理利用。所以,城市土地的有效配置,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下,才能被充分合理地利用。
三、保证规模生产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城市用地大致可归纳为居民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仓库用地、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科教文卫用地、特殊用地、行政机构用地等。一般来说,城市工业用地、生活居住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地是重要的城市用地因素。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让城市土地资源被无效利用和浪费,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1)旧城区大量存在,让城市土地利用率低下。老旧小区的占地面积大,因容积率和居住率均较低,土地利用率较大,不合理的规划和破旧的小区不仅让城市美化受到了影响,同时也浪费了城市的土地资源;(2)住宅用地供应不合理,房地产行业极度膨胀,导致市场上房产供应过大,造成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虽然城市居民人口较多,但房产过剩让很多土地资源被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建筑物过多,居住率较低,也因为开发商片面的追求高房价,建造高档小区,让社区的价格超出普通人群的消费范围,所以很多高档住宅小区、大面积的高档商品房因购买力不够出现闲置。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们必须要重视土地资源,让土地资源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土地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需要居民经济和社会经济效益共同发展来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居民空间集中能够节约建筑成本,形成城市的居民区,便于城市管理,也让居民能够统一居住环境,获得更好的周边配套设施及公共管理服务。这也是城市规划经济的优势,居民、企业的空间集中也被叫做聚集经济,在本质上,也是由企业集中而铸就的规模化经济。因为城市用地的有限性让城市土地规划需要具备完整性和合理性,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存在着规模生产的系列问题。在企业不断发展,满足经济效益时的厂区扩建,居民生活用地需求的不断加大,土地的有限性都制约着企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有效手段,利用公共管理的手段来规范市场,规划土地使用,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让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下,促进土地的合理配置。公共管理的接入,在理论上能够减少分散的个体经济,帮助土地实现规模化生产,让土地资源能够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城市规划公共管理论文
1.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特点
1.1制度健全,严格执行。
在法定的行政权力行使于具体规划工作过程中,城市规划严格遵守“一书两证”制度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
1.2政府唯一具有和行使规划管理权。
1.3公共管理性。
公众监督和参与已对城市发展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动力。我国当代城市规划已具有明显的公共管理特点。经济的发展促进着城市规划的转型,城市规划由传统的单一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正逐步走向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下城市规划职能研究
摘要:21世纪以来,城市正处于快速的转型和发展时期,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转型期的不断发展,也为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由于规划领域日益扩大,规划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多。因此,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复杂,如果城市在开展城市规划中不能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不断地加大对于城市的生态建设,建立适合城市的城市职能规划方案,便导致城市规划失去了应有的效力,难以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当前城市规划的具体职能,以及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失效问题,结合自身参与的工作实际,探讨如何加强城市规划,有效克服规划失效问题,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的控制力度。
关键词:公共管理视角;城市规划;职能
1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的特点
1.1具有长远的目标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建设需要由相关的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来执行,而想要推动城市的发展,需要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不仅需要考虑当前的发展,还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要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才能够推动城市的建设,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政府治理效果的提升。当前城市规划整体较为复杂,需要规划者具有长远性的眼光,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存在包罗万象的城市问题,自觉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广泛的知识以及创造力,不断的结合城市当前的发展现状,将发展要求落实到物质和精神建设中。
1.2严格执行各项制度
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职能探讨
一、公共管理及城市规划职能
(一)公共管理
管理是促进人类协作劳动、维持和谐生活的重要手段。管理工作在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的各方面均有表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与非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公共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其主要组织形式,承担着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并且遵循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和规则。
(二)城市规划职能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城市发展进行计划与控制,城市规划通过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从而制定实现规划目标的战略、途径、方法以及行动纲要,并通过引导社会实践以及干预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依靠一定的可操作手段,其需要在社会不同范畴以及层次实施。城市规划在经历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已经成为国家管理以及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工具。在城市化趋势不断加深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规划将具备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北京创建世界城市遇到的公共管理难题
自20t_~纪80qz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同内城市竞争的日益加剧.建设世界城市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获取更大发展空间的必然战略选择时代的发展要求将首都北京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城市。然而.建设世界城市面临诸多公共问题,世界城市的公共管理不仅是一个融入全球化进而掌握国际主导权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处理社会割裂、谋求共享世界城市红利的考验。
一、世界城市的内涵界定及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提出
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最高影响力的城市,不仅规模较大且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都达到“极强”或“较强”程度.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国际性城市关于世界城市或者国际城市.国内外并没有一致的权威概念和衡量标准。综合各方面研究结果,一般认为.世界城市的标准主要体现在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职能效应两个方面其中.城市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是基础.国际化职能效应主要体现在其世界性的经济职能作用和竞争力上.同时也体现在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综合竞争力上从量化的标准看.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控制力和影响力、国际交往水平等四个方面。根据围内外专家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_二个,即纽约、伦敦、东京,它们在世界金融体系及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近年的一些研究结果还包括亚洲的大城市,如香港、北京、新加坡和上海..一般认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特点.即世界城市的13项指标:国际性、为人熟知;积极参与吲际事务且具影响力;相当多的人口;重要的旧际机场;先进的交通系统:亚洲城市要吸引外来投资.并没有相关的移民社区。西方城市要设有国际文化和社区:国际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公司总部和股票交易所,并对世界经济起关键作用;先进的通讯设备,如光纤、无线网络、流动电话服务.以及其他高速电讯线路.有助于跨国合作;蜚声国际的文化机构:浓厚的文化气息:强大而有影响力的媒体:强大的体育社群以及举办国际体育盛事的能力和经验;在近海城市中,拥有大型且繁忙的港口。
世界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但由于各个世界城市自身制度、文化结构的差异以及全球化经济格局中职能分工的差异.世界城市在类型上也表现出多样性或差异性,北京将世界城市确定为其努力的目标.经过了长时问的研究和酝酿.《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lz至2020~)》提出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第一步是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第二步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i步到2O50年成为世界城市。北京通过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随之全面展开、扎实推进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已进人一T全面建设现代化闼际大都市的新阶段。
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的公共管理问题
公共管理在其百余年的演进和流变历程中出现了各种学术论争和理论流派..公共管理实践作为一种“国家的艺术”.伴随其纷繁杂芜的气候生态和波澜壮阔的丰富实践,总会有治理安排上的结构转型和制度创新。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一种有别于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大都市公共管理理念正在迅速凸显和逐步成形.为应对世界城市公共问题.政府公共管理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构正面临新的挑战。
城市规划职能下公共管理论文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职能
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职能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是随着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出现而不断发展的。在世界上,城市规划这一概念和理论都出现的非常早而且成熟,在实践上也取得惊人的成绩。城市规划在中国,主要是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古代中国典籍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对城市规划的记载,如《考工记》中的都、王城、诸侯城的不同城市的建设制度,还有道路系统和用地功能分区。在《商君书》中更是提到了农田土地分配比例,并要发展人口、粮食、建城等相应条件。在《墨子》中更是记载了城市建设与城防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规模与农田、粮食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主要着眼于军事思想和整体观念,讲求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视等级观念。这在我国后来的城市发展也有所体现,都是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强调城市的结构形态,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完成城市规划的不同功能。城市规划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建筑十书》,系统阐述了城市环境卫生、城市选址、城市公共建筑布局等原则,并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到了中世纪,逐渐形成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到了近代,则基于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在现代,东西方的城市规划都着重于城市规划理论的建设、城市规划的实践以及城市建设立法,逐渐的融合各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是城市规划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人民生活的意愿。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功能分区不清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快速,导致城市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会出现不同功能区相互参杂的情况,这在一定长度上来说,也不应该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主要体现的问题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定位于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现代城市不同更能分区相互影响,这不仅制约了城市规划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也导致城市规划职能不能进行有力的展开,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功能的下降。第二,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具体,或者说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当初城市规划的目标,导致在发挥城市规划职能时,始终伴随着新老城区问题、新旧功能分区问题以及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城市规划职能在进行湘桂规划时,不容易解决,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老大难问题。第三,由于我国城市在规划中所注重的问题,在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功能规划时,伴随着的问题就是城市规划不统一、政策法令贯彻不到底等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在发挥规划职能时,会产生相互矛盾的局面。可见,我国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在城市实际发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2.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注重点应该立足于完善和优化城市规划职能,也就是说立足于现在城市发展的水平,通过现有的城市分区,对城市规划职能进行完善,加强城市规划只能发挥作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立足于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加强该功能分区的影响力。城市规划职能,究其本质来说,是服务职能,而就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而言,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规划的目标不同,因此,在接受历史发展现状的同时,综合加强城市功能分析的发展,加强功能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园区等,甚至应该建立直接管辖的部门,通过专门专管来实现功能分析的更好发展,第二,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出于城市居民的考虑,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发挥的主要方向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职能建设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其他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以城市整体发展为首要目标,这是因为,城市规划职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把城市建设的更好来满足城市居民、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只以一种目标为城市规划功能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整体,从整体上来保证城市规划职能的实现。
三、结语
城市公共管理的演进发展及启发
伴随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公共管理的实践探索及理论发展也经历不同的阶段,城市公共管理在城市发展内外需求的推动下,管理理念、运作机制、方式手段不断得以创新与之相应的理论发展也随之丰富形成了时代特征明显的城市公共管理理论体系。本文对不同时期城市公共管理理论演进及其实践发展进行梳理,并从中得出对目前城市公共管理的几点有益启示。
1近代城市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近代城市管理理论主要以对城市社区形态、结构的重新规划与设计为发端和基本内容.文艺复兴之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对城市管理的多重需求,不仅重构了近代城市的产业特质,也重组了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重塑了城市发展的功能与目标。城市理念最初来源于文艺复兴后到现代化萌发期间.人们对人类理想居住场所的创造性想象与理性设计而创造了城市雏形芒福德(Munford.1922)对城市历史学研究考察了人类近几百年来对理想城市的思考,强调城市理想状态中城市与农村的协调而提出将城市与农村融合为一体。
19世纪末.霍华德(Howard.1898)针对城市无计划发展带来的拥挤、低效和高费用弊端,主张“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认为新型城市应兼有旧城市活力机遇和乡间的宽敞以及合理布局的效率等特征,并认为其重要特点是规模较小且设施齐全即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928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西班牙、瑞士等国著名城市建筑和规划专家发起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后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并于1933年发表都市计划宪章,又称”雅典宪章”,拓展了当时盛行的以追求空间形态等建设主体完备的城市理论开始从多学科、多需求角度考虑城市住宅娱乐交通工业生产、文物保护等各方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的开创性构想被认为是近代城市单一规划设计理念向现代综合管理建设理论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2O世纪中叶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同时伴随着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交通工程等学科也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管理理论内容更为具体化系统化综合化芒福德(Munford1938)在此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城市规划的若干思想.再次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规划运动的重要指导.并在政府官员和规划家中取得信任,随即根据他的理念在英国推出了关于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巴罗报告”(BarrowReport).直接干预影响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计划.并导致1945-1952年英国战后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研究决策机构的建立。由此开始,城市及城市管理科学的研究频繁与国家和各级政府决策机构交流并逐渐结合,影响社会管理者的战略意志和管理目标取向城市管理科学本身也由于实践的快速发展使得其综合性、社会性、战略性和系统性曰益增强。总体来看二战后城市公共管理科学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城市规划或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物质形态的发展.城市人口、交通环境污染、社会动乱、经济发展等复合性社会问题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重心。此时,城市公共管理理论的重点已从物质环境建设转向了公共政策和社会经济等根本性问题成为政府管理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广泛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2现代城市公共管理发展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智慧城市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提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是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现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智慧城市建设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智慧城市
一、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权利,在人类发展的舞台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住房不足、失业、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方面的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命题。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解决诸多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城市管理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手段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社区建设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作为城市今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是以大数据分析、数字城市、物联网、3S(GIS,GPS,RS)和云计算为重要核心技术,需要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公共管理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新需求,因而亟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持学科的持续生命力,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新的时代需求出发,分析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智慧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对强化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智慧城市建设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以服务于“人”为本质,围绕“人”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习惯,通过“智”的方式打造及管理整个城市。2012~2016年间,我国选择了数百个城市或城镇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截至2017年6月,中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在政府工作计划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相关专业人才,这既为公共管理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传统的公共管理人才偏重于管理型(或服务类),在技术层面往往存在短板。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精准的服务,其中技术是基础,管理是途径,公共管理人才需要做到“懂技术、会管理”,以技术促管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城市、3S等是公共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技术,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了解和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些技术将有助于智慧城市管理的实践。(一)大数据及其挖掘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网络开始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并全面影响着居民活动、企业经营以及政府管理,从而使获取大量反映人类活动特征的数据成为可能,城市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与传统数据相比,新数据环境主要呈现出精度高、覆盖广、更新快等特点,大数据不仅意味着更大的数据量,更反映了数据背后关于人群行为、移动、交流等活动的丰富信息,被认为是促进城市规划科学化与城镇治理高效化的有力工具。公交刷卡记录、手机信令数据、出租车GPS数据、社交网络位置数据和签到信息、百度和高德迁徙数据、大众点评和美团数据等,为研究和理解城市通勤、城市贫困、城市人口分布、城市活动区域划分、公共资源配置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契合了新型城镇化时期“以人为本”、“存量更新”、“自下而上”等智慧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理念。新时期的公共管理人才需要把握大数据的数据类型与特征,知晓大数据获取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明确大数据管理的方式和平台,进而理解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价值。(二)物联网技术。物联网(IOT)即“万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机、物的互联互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的发展中,物联网技术能在市政管理智能化、医疗智能化、工业制造智能化、物流智能化、旅游智能化、交通智能化、楼宇智能化及其他应用智能化等方面起到基础技术支持作用,因而是提高政府整体快速反应能力、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公共管理人才要掌握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和基本工作原理。(三)云计算技术。云计算能够支撑信息服务社会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云计算中心通过软件的重用和柔性重组去进行服务流程的优化与重构,能提高利用率,促进软件之间的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面向服务的计算。云计算还能够快速处理全国的海量数据,并同时向上千万的用户提供服务。基于云计算技术,建立从基础设施、数据、平台到服务的一体化时空信息云平台,将空间大数据、视频大数据以及各类应用中的大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并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处理、存储和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能够满足交通、物流、城市管理、旅游、安防、应急等各行业和城市综合的智慧应用,推动智慧城市的完善和发展。(四)3S技术。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其中,RS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空间数据基础,也是实现整个一体化数据采集的基本载体通过现代科学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在不需要与测量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便可以通过电磁波分析的方法实现远距离测量。GIS技术是智慧城市数据库管理的基础,利用GIS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功能,能够实现快速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实现空间信息的直观表达。GPS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定位速度较快、精度较准,具有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基于3S技术建立的智慧城市进一步促进了城市设计、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五)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技术能将基础地理数据、正射影像数据、街景影像数据、全景影像数据、三维模型数据、专题数据等各类数据按照地理位置在数字城市里进行整合,通过面向服务的架构,把各类空间和属性数据通过网络服务并提供给用户。各类用户通过网络注册共享自己的信息,并以服务的形式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上进行,政府、行业和公众等各类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获取交通、旅游、医疗、教育、应急等相关服务。数字城市技术能在空间技术上对智慧城市的发展给予基础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