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安全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3:4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安全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城市安全发展

城市的安全发展与地下空间利用

[摘要]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笔者具体分析了我国城市发展所

面临的诸多问题即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建筑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薄弱等等;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解决城市问题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提出大力发展和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规划的思路和原则。上述分析和设想愿与同行共酌探讨。

[关键词]城市问题地下空间利用开发原则 1引言

城市人口、地域规模和城市生存环境问题是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已从1950年的28.7%提高到2000年的75%。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由1989年的不到20%提高到2000年的35.7%。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结果表现为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据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判断和测算,1986—1996年的10年间,全国31个特大城市的城区,实际占地规模扩大了50.2%。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监测数据分析,城区规模扩展都在60%以上,其中有的城市占地面积成倍增长,实际上占用了大量耕地。1986~1996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使耕地净减少197.5亿平方米,这比韩国耕地总量还多。中国是资源小国,耕地资源更是如此,中国目前人均耕地1000平方米,仅占世界平均数的1/3,到2020年,人均耕地将下降到800平方米以下,根据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65%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城市人口将比1980年净增8亿多人,按每个城市人口用地100平方米计算,将占用耕地666亿多平方米,再考虑工业交通用地,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不堪重负。此外,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还使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化地减少,形成一系列的“城市综合症”,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正视耕地面积很有限并将继续减少的严峻现实,正视城市生存环境恶化的现状,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发展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笔者具体研究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解决城市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大力发展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根本途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的规划原则。

2城市发展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2.1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查看全文

城市建设公共安全规划研究

【摘要】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容较多,其中公共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若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规划必然会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规划工作。论文阐述了城市建设中公共安全规划工作的理论基础及其所涉及的主要项目,分析了公共安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公共安全规划的核心问题及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城市建设;公共安全;规划;问题核心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在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作用下造成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加之城市当中聚集了大量人口、财富,一旦出现公共安全事故,必然会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公共安全规划工作,了解规划问题的核心内容,研究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体系,落实有效的公共安全规划方案,开展相应活动势在必行。

2公共安全规划工作问题分析

2.1公共安全规划工作的理论基础。城市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是何种事故问题都是由人、物、环境、管理4方面要素所构成。因此,公共安全事故出现的理论基础包括能量转换理论、人为失误理论、综合模型理论等。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教育措施、管理措施来进行预防及控制,并且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庞杂,需要综合多种因素来应对城市安全规划的理论需求[1]。2.2公共安全规划工作所涉及的主要项目。2.2.1重大危险源。城市重大危险源包括长期生产、加工、使用、贮存危险物质,并且危险物质总量等于或超出临界数量。由于我国不少城市规划科学性不足,对于城市发展规模及模式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管理,造成部分重大危险源分散于城市中心商业区或居民区,若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必然十分严重。2.2.2公众聚集场所公众聚集场所中的人群密度大、流动性高,如影院、车站、商务中心、超市、公园、学校等区域,由于人员生理、心理及自身素质各不相同,非常容易出现混乱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的恶性事件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2]。2.2.3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于各类基础设施,如水、电、气、通信、网络、交通设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各类军用、警用和政府有关部门专用的设备设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各类系统的普及应用及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体结构、系统也越来越复杂,非常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后续的维保管理难度也很高,若不能保证这些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则会影响城市的日常运营。2.3公共安全所面临的主要灾害问题。2.3.1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内涝始终在威胁城市整体的公共安全,我国超过多半的大型城市位于地震高危区域,每年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都是非常严重的,甚至能够抵消当年的国民经济增长总量,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2.3.2社会灾害。社会灾害主要是由骚乱、恐怖袭击等问题造成的,当前全球反恐形势严峻,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最敏感的城市社会灾害。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出重拳针对各种形势的国际恐怖组织、暴力主义者进行打击,政府城市专业机构积极研究、应对相关的反恐问题[3]。2.3.3技术灾害。技术灾害主要是由人们对于技术的掌握不熟练或日常管理工作存在问题造成的,一般表现为交通事故、火灾、爆炸等问题,随着我国交通系统规模的不断增长,所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大,而火灾、爆炸的影响则更深远。2.3.4公共卫生事件。生活品质的提升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而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包含了药品安全、食品安全、突发疫情等问题,这些都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由于城市当中人口密度大、生态环境体系脆弱,容易出现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若不能在初期进行有效遏制,就容易出现大面积爆发,严重时会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影响。2.4公共安全规划的问题核心及可行性研究。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公共安全规划并拨付相应的规划资金,严格依照相应的公共安全计划要求标准,落实好公共安全目标管理。同时,做好城市公共安全法制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灾害防控保险机制及相应的管理机构。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城市建设中公共安全规划的核心问题,并针对其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2.4.1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的研发。明确城市公共安全技术总体规划、目标,建立与城市发展建设相适应的公共安全技术辅助体系和创新体系。在这些内容的指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安全保障方案,实现应急预测、预警、管理等技术内容的创新,资金、人员及法律政策方面是支持公共安全技术发展创新的保证,相关公共安全机构在各种基础技术理论的指导下对相关公共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完善的决策、预警、监测、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组织等多个方面的技术体系,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确保城市建设中公共安全规划问题得以顺利解决。2.4.2完善公共安全法规立法体系。在现有城市立法工作和权限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法规体系,对城市公共安全立法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争取将城市公共安全纳入更为细致、完善的法律管理轨道。在我国现有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处理城市实际状况的各类危机事件,确保城市公共安全法规体系为公共安全管理规划工作支撑起充足的发展空间。2.4.3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数据库。通过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数据库,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提供良好的管理经验和决策参考,形成能够满足城市区域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公共安全规划数据库,将地理信息、安全信息、基础信息都纳入其中,为城市发展、管理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和数据支持,确保城市公共安全工作能够有序开展。2.4.4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系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遭遇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如灾情、疫情等问题,需要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时准确地对其发展进行预测和预报,以便对事件进行有力管控,进一步减少损失。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必须采取坚决、恰当的手段对人员、资金、物资的安排做出迅速反应,借助全社会的力量,摆脱各种危机,尽力恢复城市日常秩序,共同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系统。2.4.5设计制定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在以上各项核心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更为细致、有效的应急救援计划,编制满足公共安全规划的综合性预案,用以指导各类应急措施的有序落实,避免现场工作过程中出现混乱,延误最佳时机。同时,可以借助应急预案开展日常演练,确保各个体系始终处于能够应对事故问题的良好状态,降低出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概率。

查看全文

地区生态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探索

本文作者:张继恒胡玲丽工作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近年来,南昌市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南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2008—2020),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进行了积极探索,收到了一定成效。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南昌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生态城市的打造将使南昌从国内知名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中国生态城市的典范。南昌建设生态城市已经从生态学、环境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展开综合探讨,而从制度层面进行生态安全保障的法律机制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研究将有利于实现南昌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为南昌打造生态文明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支持。本课题基于生态安全理论与实践,围绕南昌生态城市建设的自身特点提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若干法律或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因此,本论题研究不仅具有弥补国内外相关研究不足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提升南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及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目前全球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川和伯克利市、德国的埃尔兰根、丹麦的哥本哈根、日本的大阪等。制定生态城市的标准、发展原则、建设计划以及城市土地的持续利用、构建新型的生态城市代表了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1993年新西兰Waitakere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包括建立可持续的、动态的、公平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目标,依据此目标制定了更具体的措施,并着重提出“可持续的环境是新西兰资源管理法案的基础”。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及实践可以看出“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可持续的环境”等理念都强调保证自然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和协调发展,因此,生态安全保障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只有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城市目标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安全概念的提出是随着对国家安全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1980年的“布伦特报告”(BrandtReport)首次提出了应该用“非传统的方法”看待安全问题。理查德•乌尔曼是第一个提出要对安全概念进行扩大解释的学者,他认为,构成对安全威胁的范围应该包括自然灾变等环境与生态恶化所带来的恶果。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由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生态安全理论是一种思想、意识、新的价值观和安全观。基于城市生态学原理,从生态安全层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已经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普遍接受。国内对生态城市、生态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正式开始。我国著名生态学专家马世骏、王如松在1980年明确提出城市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建设天人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1989年黄光宇教授在《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1999年“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提出建设生态城市包含五个层面: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和生态意识培养。2008年,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公布,在全球149个国家中,中国位列第105名。我国在每年的排名中屡屡落后说明我国的生态赤字正在加剧,我国的环保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我国政府认识到了生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其中生态城市建设就是从区域层面来开展生态安全的举措之一。目前我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省、生态市、县等不同层次的建设试点已经雨后春笋般展开。

二、南昌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南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2008—2020)实施情况的考察,总结南昌近几年以来生态城市建设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目前南昌生态城市建设中环境危机与生态危机并存,生态安全理念的缺位是制约南昌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原因。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上,还应是城、乡的和谐共存;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城乡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目前,南昌市生态城市建设依然存在各区域间经济发展和政策受惠失衡的问题。第二,污染依然是阻碍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南昌市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不少县城地区未能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工业排放污水和生活垃圾仍未从城区撤离。同时,南昌市的建筑一味使用高耗能建材,不断排放建筑污染,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污染治理任重道远。另外,众多娱乐设施、交通工具的噪声污染也是南昌市民众生活的一大敌害。第三,城市区域发展不协调,未形成产业化规模。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工业、农业、能源、交通、建筑、绿化、通讯、环保等方面。目前南昌市虽出台了各项措施力求整合以上诸多因素以使其协调发展,但仍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如都市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相脱节即是当前该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

查看全文

地铁安全生产总结讲话

同志们:

下午好!

这次会议是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联络员制度建立之后,组织全体联络员同志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会议时间虽然比较短,但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完成了会议的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我代表质量安全司对会议做一个总结,并就贯彻执行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联络员制度,共同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会议情况

开幕式上,王铁宏总工做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介绍了我部近年来所做的工作和下一步工作打算,对今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拓宽了思路,请大家回去后好好学习、贯彻。上午,北京劳动保护研究所的负责同志介绍了北京地铁1、2号线安全生产评价情况;香港地铁公司的同行介绍了地铁安全管理的情况,内容都非常有启发性,可以充分借鉴到各地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去。

下午,各地同志介绍了各地地铁建设的情况以及开展地铁安全生产第一阶段自查工作的情况,交流了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经验。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旦发生意外,伤亡损失往往很严重,一些国家和城市地铁重大事故时有发生,这方面的安全工作表现出脆弱性和特殊性。做好这项工作首先依赖于各种信息交流的畅通,联络员制度就是信息畅通的基础。通过联络员同志广泛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才能够迸出火花,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正确的思路,并激发工作的热情。依靠我们联络员,就使全国的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构成了一个系统,就能够从系统的高度来把握全国的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从风险决策的角度来讲,实现风险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前提是信息渠道的畅通,建立反馈机制也需要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这两点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联络员发挥作用。因此同志们的工作十分重要,意义重大。

查看全文

城市交通问题研究论文

1、构建城市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办专题研讨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2004年建设部制订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确立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基本战略。总理也提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的指示精神,这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第一道工序,是保持城市正常运转的枢纽,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该在获得优先发展的同时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服务,营造有利于城市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在保持城市稳定与发展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1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

和谐交通,就是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和谐交通反映的是交通系统员工之间、交通系统员工与社会成员之间、交通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交通与自然之间和睦相处、协调相生的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具体地讲,和谐交通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公平共享、规范有序、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环境友善的交通。城市交通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

2.2构建城市和谐交通需要处理的五种关系

查看全文

城市和谐交通问题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构建城市和谐交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城市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构建城市和谐交通需要协调处理的基本关系以及构建城市和谐交通需要树立的基本意识等问题。

关键词:构建;城市;和谐;交通。

1、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党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办专题研讨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2004年建设部制订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确立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基本战略。总理也提出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思想"的指示精神,这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既是一个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第一道工序,是保持城市正常运转的枢纽,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该在获得优先发展的同时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加安全、方便、舒适、快捷、经济的服务,营造有利于城市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在保持城市稳定与发展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构建城市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

查看全文

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困局化解

1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的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是社会的发展向着高速信息化方向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便捷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云计算的存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云计算的合理应用使大数据的价值全面地发挥出来。互联网相关企业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广大用户在网络上的信息积累,从而对广大用户进行分析和了解,实现互联网业务的长远发展。智慧城市是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处理当前城市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以及资源利用问题等,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对智慧城市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运用领域的分析

2.1在智能交通领域的运用。在智能交通领域中运用大数据可以全面监测车辆和交通设施的使用情况以及交通服务情况。大数据通过合理地利用电子牌照技术,有针对性地收集车辆的运行数据,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交通模型,之后采用云计算评价当前道路实际的拥挤状况。在大数据的推动下,车辆运行数据的采集变得更加微观和个体化,这主要体现在对移动式交通信息的采集、手机上的GPS以及公交卡等方面。在数据处理上,大数据将原本单一静态的数据转变为静态动态结合的多源数据[1]。2.2在政府决策领域的运用。智慧城市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掌握主动权,而是要企业、组织以及个人都可以有效地参与决策的制定,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注重决策的主体。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依托庞大的大数据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实现政府的电子智能化办公,提升对城市建设中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出政府在智慧城市中高效、先进的形象。由于传统社会中技术方法相对落后,政府决策的过程呈现全封闭状态,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需要打破政府在决策上的领导权,促使整个决策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

3针对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困局的分析

3.1信息安全的发展困局。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存在一些信息安全问题,因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数智慧城市中大量的数据信息都呈现出公开化和透明化特点,但很多智慧城市的应用涉及公民的信息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等,因此,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是当前有待处理的主要问题之一[2]。3.2基础设施的发展困局。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不只是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提升,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是将信息资源当作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有效地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竞争创造一种新的优势。但是,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一种全面的战略机制。在国家层面依然存在一些管理职责混乱的现象,各智慧城市的建设基础参差不齐,并且低水平建设和实用主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智慧城市投入成本较高,却无法提高资源利用率[3]。3.3行业标准的发展困局。智慧城市的普遍率和覆盖率非常广泛,但对智慧城市的普及,我国依然没有形成一套内容完备的行业标准、评估标准以及建设标准来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同行业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联系,最终造成“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如果按照国际组织相关标准进行约束和指导,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用,并且在实际利用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的匮乏导致其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

查看全文

城市安全风险动态图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部分城市发生的重特大安全事故,结合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出城市安全风险动态图系统的设计,并从设计方案、设计思路、核心功能和系统特点几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安全;风险;动态图系统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发展模式、产业布局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安全风险与隐患随之增多,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近年来,多个城市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人民的生存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暴露出城市运行和管理的一些短板。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织密灾害事故的防控网络,全面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和城市安全发展示范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安全发展,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响应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开展相关研究,探索通过创新技术手段进行城市安全风险管控,理清城市安全风险数量、种类和分布,制定管控措施,落实管控责任,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的动态管控。

2.问题的提出

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运行系统,城市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很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处发生事故都可能危及所在区域或者整个城市的安全。安全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把住安全和质量关口,将城市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势在必行。近年来,各个城市纷纷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以清单和报告形式作为成果的评估工作结束后,里面蕴含的大量数据被束之高阁,没有挖掘,难以利用,风险管控没有可持续性。因此,如果将收集获取的各类安全风险源、减灾救灾资源、关键设备、物联感知设备等信息时空化、可视化映射到地图上,就可以通过地图精准掌握风险动态变化,全面知悉风险态势,打造城市安全管理的“智慧中心”。城市安全风险动态图系统(以下简称“动态图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靠人解决不了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动态图系统可以实现城市风险分色预警、分级响应、分类处理,实时记载风险管控的责任部门和单位,完善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准确、高效地解决城市安全风险动态管控问题。

查看全文

低碳经济时代城市交通规划应对策略

摘要: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妨碍各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城市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交通规划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人民的出行,货物的运输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低碳城市交通建设起步较晚,缺乏可参照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低碳经济”的提出让各国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困扰中找到了方向。本文针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现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简要论述,同时对低碳经济时代城市交通规划应对策略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交通规划;策略分析

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在提出“低碳经济”政策后,城市交通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出行的便利性,同时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一、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现况中出现的问题

(一)现有的交通方式过于局限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交通方式过于局限,仅能通过几种常见的汽车类型解决人们的基本出行问题。近年来,由于城市交通管制力度不足,陆续出现车辆违法违规现象,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降低人民群众出行的便利性。例如:由于国家对于小型车辆的管制没有明确的限制政策,导致小汽车、摩托车等小型种类的汽车保有量大增,给城市交通的管制带来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对于现行的交通方式即使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仍然效果不佳。

查看全文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安全隐患分析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居住区景观设计领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设计的安全合理性。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如何从理论层面加强安全隐患的研究,保障居民安全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主要就城市居住环境的发展情况及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加以阐述,然后对景观设计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处理措施进行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景观设计的安全保障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安全隐患

在城市化发展中,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一些设计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没有充分重视景观设计质量,留下了很大安全隐患。因此从理论层面加强景观设计的安全隐患研究分析,及找出解决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居住环境的发展情况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以及能源的大幅度消耗,对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人们在城市化生活中,对自然环境的向往更加强烈。在这一需求下,居住环境方面的景观设计领域就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对人们的自然向往的心理得到了相应满足[1]。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居住环境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景观设计以及居住区的规划发展上也逐渐向着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城市小区的改造工程也都纷纷开始,并经过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在多年的发展后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

2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问题现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