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绘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4:53: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成人绘画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成人绘画教育

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研究

台湾学者陈武镇说过“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1]106COX关于教师为3~8岁儿童绘画提供帮助作这样的阐述,即,教师直接把方法交给儿童或无任何批判地“什么都行”的态度都是不可取。教师应通过与儿童的交流,提出有建设性的帮助才是真正有助于儿童的创造力发展。[2]

总之,在思考儿童绘画教育时,过分强调儿童绘画技能技巧的掌握或是仅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对儿童绘画技能教育避而远之,放任自流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应讲究两极之间的平衡。可许多成人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为儿童绘画提供有效帮助之间无法很好地掌握平衡点。“学前儿童的画与成人的画相比,就像现代人与几万年前原始人的画的差距一样,是难以比较。可许多成人往往无法承认这区别,总是把成人的画灌输给儿童。成人的画虽是面向儿童的画,但却是成人的画。儿童从成人那里学到画,看去似乎高兴,但自己独自作画时,只是画成人教给他们的画,自己想要表达的画却无法自由地表现,无法体验表现、创造的快乐。”[3]15不能自由地表现,创造性不能得到绽放,这是儿童的不幸。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绘画教育进行深刻的探讨。

一、学前儿童绘画的本质

“审美创造是指创造者在一定创造欲望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4]341儿童绘画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因此,可将儿童绘画活动理解为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并溶入主体的情感和想象,加以加工、创造,形成独特的内在图式,并在主体的一定创造欲望的推动下,最后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艺术语言,将其表达之的过程。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教授AnneCambier认为儿童的绘画性质及意义是:绘画伴随着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画手,勾勒出画,另一方面是欣赏人,看了画,给予画社会性意义。关于第一方面,画手勾勒出画,也就是画是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阐述。因为绘画的动作是自己的动作,所画的线条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考,自己内在瞬间的发现。关于第二方面,欣赏人赋予画社会性意义,也就是画是对客体的描述。这里的欣赏人可以是自己或是别人。比如当儿童关于自己的一幅画,“这是妈妈”作这样的解释时,儿童给予自己的画社会性的意义,画成了实现交流的一种手段。画的命名总是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5]13-14因此,可以明白儿童的绘画具有二重性,即绘画是欣赏人与画画人间对话记号,是社会文化要求与自己内在空间要求的混合体。绘画这视觉领域中的“语言”和语言领域中的语言一样,是“自我”存在的一种形式。“只要是身心发展正常的儿童,在他能用笔进行随意涂抹的瞬间起,就自发地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1]25

二、影响学前儿童绘画的因素

(一)绘画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查看全文

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匡正

摘要:家长和社会的价值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社会、学校、培训机构对美术教育的引导方向和引导形式。鼓励和保护儿童在绘画中阐述自我的勇气,尊重规律,学会等待,才能够达到顺应儿童自然生发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精神活动;绘画自然状态;异想天开

一、当下美术教育的误区

随着社会和家长对美术教育的日益重视,各种美术培训机构和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各种名目繁多的级别不一的冠名美术大赛和评奖目不暇接。作为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地站在专家的角度来要求全体家长和教师与我们的研究方向保持相对应的水准,也不能站在道德的角度来指责培训机构不完善的培训目标,而是顺应美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提升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普及社会对美术初级教育的知识,帮助家长更科学理性地看待儿童成长的各个时期的各种能力和学习的渐进顺序。

(一)不能主动了解儿童绘画作品的“小世界”中蕴涵的儿童精神的“大世界”

儿童发散性思维与成人艺术创作灵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在艺术创作方法的辅助下,逐渐生成一种作品的形式呈现在人的面前。儿童的异想天开则是“不需要记录和呈现”的纯思维形式,是一种无关后果和结果的创意思维,无拘无束成为它的特质。这种无边界限制的思维才真正体现儿童发散思维的可贵性。儿童这种有稚趣的世界是奇异的,是儿童内心自发的,精心构建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包括对形状、声音、可见的、无形的都与成人社会现实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格格不入。而这些格格不入并不是脱离了他的生活和经历,这种思维自由地行走在成人与儿童交流之间的一个“真空”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小孩子的大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所有的景象和发生的事情都会从一个小小的“精灵”的头脑中散发出来,看似漫无边界的无序世界,却由着一个小孩子自主地掌控着。因此,我们会看见儿童蹲在树底下,面对地上的蚂蚁或其他事物时的喃喃自语,或者一个人在空旷的场地上转圈、疯跑或者用粉笔在墙面地面或者纸上肆意图画,这些过程无法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但又是每个成人都曾经历过的阶段,显然这些过程都是无形的,随意的,快逝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也没有必要形成有形的创造结果。在儿童早期的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非理性构成画面以及非专业性的色彩构成,还有没有顾及到的人物与环境关系的画面,彰显的一定不是作为“作品”的结果,其实更像一个诉说的过程:虽无思想,但充满意识,让每个儿童解读自己看似任意的作品时,儿童的思路一定是清晰的,在所有无序无形的形象下都隐藏着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情节,看似那么不可思议,看似那么不确切、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儿童的异想天开的思维中。儿童正是通过绘画或者其他散发形式来表达自己,传达人类发自天性中的诗意。

查看全文

色彩审美美术教育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了当代美术教育上存在的一些缺陷,如照搬成人教育模式,忽略幼儿的一些个性和不科学的评价。其次诠释了色彩审美感知和对幼儿美术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色彩审美感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可实施性和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发挥最大作用。将现在幼儿美术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我们该如何实施,从而促进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规划。

关键词:色彩;审美感知;幼儿美术教育;实施

一、色彩对于美术教育的意义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形式要素,作为视觉艺术语言,其效果应体现在视觉上,并在心理和象征上获得一定体会和理解。色彩表现力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色彩的主观性、色彩的象征性、色彩的情感表现以及色彩的统觉。审美感知在审美心理学中,意为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幼儿绘画中,幼儿一般都会画太阳,他们帮太阳涂色时会画的很红很鲜艳,这就是审美知觉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与普通知觉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其鲜明的情感色彩,以及随之而来的强烈的情感活动。所以审美知觉通常是以情感体验为中心,在对审美对象的各方面属性的比较和抉择之间按照情感发展的逻辑进行的,故而审美知觉它呈现为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不足

(一)忽略幼儿个性和性别对绘画的影响在我国,美术教育一直深受前苏联教学体系思想的影响,大体上都是以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示范,讲演,模仿等手段进行注入式教学方式,造成了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不够重视。从性别来说,男孩喜欢画飞机,轮船,坦克,汽车等,而女孩喜欢画花,草,胡蝶,气球和一些小动物等。这些都体现了幼儿的个性特征,然而教师很少关注这个,一般都是统一的绘画一些内容,忽视了幼儿的个性,从而使幼儿逐渐失去对绘画的兴趣。(二)盲目和不科学的评价幼儿对作品的绘画,表达了对作品的思想,幼儿可能在线条控制上有差异,但作品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作品,是对幼儿创造的兴趣和想象的否定,以成人的思维看到幼儿时期的作品明显是不符合科学的。针对这些情况我建议教师:1.对待幼儿的美术绘画作品时要用正确的科学的美术教育观念。2.要认真仔细的倾听幼儿对绘画作品的诠释,并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评价。3.要注重审美感知理论对幼儿的影响,并积极实行课程实践,让幼儿知行合一。

查看全文

童心绘画看儿童美术教育

自此,米罗整日郁郁寡欢,经历精神疾病之后,父亲不再寄望他做金饰品贸易,米罗便重新开始了他的艺术之路。作为超现实主义的一员,米罗的一生并没有像达利、毕加索等其他艺术家一样狂放不羁、离经叛道。他一反“天才必放荡”的惯例,一直沉默、宁静,只是持续地努力,不断地创作。他自己也不想去给他的艺术生涯加以神秘化,让他带上公众所喜欢的魔力。

米罗是一位多才多艺且多产的画家,画风多变,然而童心是他作品永恒的语言。他用自己的童心表达了无数的“夜晚”,很多人也把夜作为米罗的象征,神秘夜晚中的鸟、女人、星星等。米罗知道欣赏夜晚,他热爱可望而不可即的星星,与星星神乎其神地融为了一体,并把梦幻夜晚中的自由、清新和率真、幽默的童趣赏赐给我们。欣赏米罗的绘画,会发现米罗的绘画很像儿童画,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快乐,因为在他一生的90个春秋里,米罗从未走出童年。米罗不单单用儿童画中的象征性符号来作画,还用儿童般的鲜艳色彩及超脱现实的想象来描画他心中的西班牙。作画时,米罗将自己多年的经验融入点、线、面中,直到最终和他的天真融合为止。米罗的艺术体现了他对现实的超越,也引发了社会对美术教育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小时候就接受美术学习,可仍有一大批人提起笔来就说“我不会画画”,那是因为我们从幼儿时期接受的就是模仿性的绘画训练,这种训练不仅来自学校的老师,也归功于家长。很多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越像就越好。他们把美术当成一种技能,画得像才是学得有成绩。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常常是被模仿性绘画完全扼杀了。儿童有很多心灵上的感知、情感的表达和主观意识的观察。

小孩子观察一个事物并不是照相机式的观察。一根线条,在成人眼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但在孩子的眼里,有时却是一个世界,一个动人的故事,也可能是妈妈的手臂和每天放学回家的公路,这就是儿童的诗意世界。儿童在绘画的时候,成人不应该干扰他们,因为他沉醉在自己童年的梦想里,那是他生命最重要的时刻。成人在面对米罗的绘画作品时,常常会利用他们积累的知识从构图、色彩等方面分析米罗的绘画。但米罗基金会指出,在欣赏米罗的作品时,孩子比大人更能看懂米罗的画,儿童对米罗的画的理解也是更加贴近,因为米罗是用童真在画画。在思维世界中,成人是理性的、逻辑的,成人的很多思考是被客体所束缚的,而孩子的思维是感性的、自由的,孩子的头脑不是1+1=2的模式。儿童常常将经验自由转化为具有独创性的视觉解释,所展现的并非是写实情景。我们常说“大人者不是其赤子之心”,意思是长大后有人获得了博士学位,有人成了精英阶层,这叫大人。可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希望我们不要失去孩提时的天真、单纯,不要失去一颗童心,如果大人失去了他的初衷,那么成人世界的理性并非是完整的。因为,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并不证明我们有创造力,创造力是类似孩子的单纯,米罗的画使他永远保有赤子之心,始终保存孩子的天真和纯洁,他永远在画自己童真的世界,他在他的世界里画出了满天的星辰。米罗本人就是个梦,如他所讲述的那样:“睡着的时候从来不会做梦,只有醒着的时候才做”。

米罗的绘画带给我们非常重要的影响,不仅是画作本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他的“童心”常帮助我们穿过成人的功利观念,删除脑海中的偏见,找回孩子时的快乐的起点。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保护儿童天真烂漫的直觉表达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因为在美的世界里,成人常常是输给孩子的。

作者:刘磊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查看全文

涂鸦在幼儿美术教学的应用分析

摘要: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涂鸦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因为幼儿还无法完全掌握语言文字这种我们成人之间沟通的符号,但是会被色彩丰富、形象各异的绘画吸引。幼儿可以通过体验多种绘画形式,自由作画。涂鸦可以激发幼儿广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幼儿美术教学应用提供很好的研究。

关键词:涂鸦;幼儿;美术教学

一、前言

涂鸦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作画。幼儿还无法用成人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情感,涂鸦可以使幼儿充分发挥天性,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涂鸦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还可以发现幼儿的特长。幼儿还能通过涂鸦,建立绘画基础,培养创造性思维,与成人搭建很好的沟通桥梁。

二、利用实物,创造涂鸦动机

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涂鸦更像是幼儿与外界交流的语言。幼儿能够通过涂鸦不受影响地表达自己想法,获得乐趣。教师要为幼儿涂鸦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得到发挥。美术教师可以举办几场关于涂鸦的活动,引导幼儿对涂鸦产生兴趣。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这样有利于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涂鸦活动中去,调动幼儿的创作动力。美术教师在引导幼儿涂鸦方式上,要多注意幼儿的情感,给予幼儿创作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让幼儿描绘亲眼所见。幼儿的探索心理和好奇心会激发创作才能,同时实物展示还能建立他们的审美观念,培养绘画基础。

查看全文

儿童涂鸦心理基础发展论文

[摘要]儿童大约从14个月开始自发性的乱涂乱画的行为被称为涂鸦。从儿童涂鸦行为的发展特点来看,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具有个体差异性,但是儿童涂鸦的主要内容与动作方式具有跨种族、跨文化的一致性。从婴儿的早期心理学研究来看,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模仿与强化、动作与认知建构可以为儿童涂鸦行为提供心理学的解释。

[关键词]儿童涂鸦发展特点心理基础

儿童大约从14个月开始就会自发性的乱涂乱画,这种行为一般要维持到3-4岁。由于儿童此时的“绘画”行为表现得不系统、无秩序,我们把它称为涂鸦。有研究表明,儿童涂鸦行为的出现具有跨种族与跨文化的普遍性。正如苏联教育家德廖莫夫所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做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儿童的绘画反映出儿童的肌肉协调性、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内容与行为方式的深入观察,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因此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很有必要了解儿童涂鸦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心理基础,从而引导儿童在涂鸦过程中获得绘画的基本兴趣与技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一、儿童涂鸦的发展特点

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发展具有阶段性,涂鸦行为是儿童绘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研究几百甚至几十万、几百万张儿童画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这些理论详细说明了儿童出现涂鸦行为的年龄、涂鸦的主要内容以及涂鸦的动作方式。

1.儿童涂鸦的年龄差异

查看全文

关于儿童美术教学的研究

摘要: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要求革新美术教育机制,革新教育者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旨在努力培养素质全面的美术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文章阐述笔者通过对儿童美术教学的积极探索和思考,学习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对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总结。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育;儿童美术;教学

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1.推动素质教育,深化基础美术教育改革

在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儿童的美术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往往学习绘画时热情就会很高,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每次都会有进步和成长,虽然可能进步较慢,但每次画画时都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深化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应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使学生的作品逐渐变得细致,让他们学会控制画面的效果,无论是构图还是用色,要让学生的作品产生和谐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会逐渐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并很好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来。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不断深入了解,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调整课程设置。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低年段的学生用油画棒涂色时对色彩不敏感,因为他们对油画棒掌握得不够好,涂色有缝隙,导致画面不够美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他们往往难以自己发现这个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给他们开设水粉课,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程度,不断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深化基础美术教育改革。

2.新课程改革给基础美术教育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

查看全文

谈幼儿涂鸦活动的开展

摘要幼儿对绘画有着一种自然的需要,在涂鸦中,他们用绘画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内心情感,在感知、操作、表现中使手、眼、脑逐渐协调一致,得到发展,同时表现出对其个人来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初入园的托班幼儿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基本上还处于涂鸦阶段。本文结合纲要精神,通过优化环境创设、改进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科学组织形式来丰富涂鸦活动的开展方式、措施,让孩子在活动中不断观察、学习,为今后的绘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涂鸦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有人曾经作过调查,把鸡画成三四条腿的3岁以下幼童,美国大约有10%,日本大约有3%,中国几乎没有,当然这似乎过于绝对。传统的填鸭式的美术教育,通常会导致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弱化,一位美术界人士说:“与其让孩子机械临摹大师作品,不如让他们信笔涂鸦,孩子的涂鸦太可贵了。”涂鸦是孩子真实情感与认知的表现,更能表现创造力。在生活中,一些不了解幼儿心理的人,往往认为孩子乱涂乱画、糟踏纸张、弄脏环境,因而加以训斥和制止,使孩子萌芽状态下的创造力受到压抑,不再认为画画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慢慢地就不喜欢画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与需要,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由此,本文针对涂鸦期幼儿,研究托班涂鸦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在涂鸦中得到快乐、自由的发挥表现,有其实际意义。

二、托班幼儿涂鸦活动开展的意义

查看全文

成人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成人美术教育色彩教学应该根据学员实际需要,改进教学方式,注重个性化色彩风格的培养,尝试多种绘画材料技法在色彩中的运用,并建立丰富的色彩评价体系。

关键词:色彩个性化材料技法评价

由于成人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成人学员,其教学也更富挑战性,不能简单地重复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要探索出符合成人认知特点的美术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从事成人美术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根据学员的不同能力,实践各种色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培训者色彩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色彩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

个性差异体现着人类多样因素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又与美术的丰富多样性所一致。也正是学员审美个性上的差异,为我们开展美术教学提供了基础。与此相反,划一的教育却导致美术丰富多样性的缺失,也就失去了美术的真正魅力。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差异必须被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在富有情感的色彩表现上。尊重个性差异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要求教师无论在备课、上课、指导、评价等环节中,都要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影响甚至干涉学员独特的审美习惯,确保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尊重,使学员自觉地保持和发展这种审美的独特性,而不是趋同于同学和老师的审美感受,最终丧失他们宝贵的人格魅力。例如,讲课时要对色彩作品客观分析,理解不同色彩情感的表现抒发:莫奈《睡莲》《教堂》系列中光影色感的扑朔迷离、欢快丰富的色彩世界;凡·高的《向日葵》《自画像》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以狂热的色彩语言描绘了痛苦焦灼的心灵,那奔放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以及整个画面的律动感令每个观者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的绘画激情;蒙克的《呐喊》《生命之舞》中色彩传达的苦难、恐怖等等。

指导写生训练实践时,不应要求每个学生都按老师本人的方法和色彩感受去完成作品,应该允许学生在表现手法和工具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应鼓励学员勇于用个体独特的色彩风格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受。在色彩表现过程中要调动学员表现对象的激情,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营造强烈的情感氖围,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写实、夸张、变色、反色、变调、抽象、象征等手法,强调笔势的动力感,如用平涂无痕的色块、长笔触的强烈扭曲的拖摆、细笔触的轻微的颤动、旋涡笔触的绵转,弯曲笔触的起伏等,突现色彩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当学员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活生生的对象就会融化为生动的线条,鲜活的色彩,写生就不会是冷漠的复制,而是炽热情感生动的表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发现、显示、爱惜、培养每个学员的独特的个人才能,便意味着把个性提高到人的尊严充分发展的高度。

查看全文

儿童美术教育及相关知识拓展

摘要:目前,儿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如何正确地开展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该文探讨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开展儿童美术教育、评价儿童绘画作品并进一步拓展儿童美术教育。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拓展儿童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美术教育更是受到教育界和广大家长的重视。如何正确地进行儿童美术教育和实践,并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延伸,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儿童美术教育及方法探讨

笔者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专门传授绘画技艺的教育,更不是仅仅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提升儿童整体素质的教育,是对儿童的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进行的综合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并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只是手段和方法。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儿童对文字、语言等还不能熟练掌握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借助美术表现并抒发自己的意念和情感。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更在画外,也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美术教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感和情操,培养他们的人格,使其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儿童美术教育还可以使儿童获得内心的平静,保持稳定情绪。儿童大都活泼好动,其通过绘画可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更加平静、愉悦。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坚韧的性格,让儿童有追求的目标,使他们有上进心和自信心;还可以锻炼儿童的耐心、毅力,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被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左右,培养儿童积极探索的精神。绘画可以体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反映儿童的情感、审美趣味和人格素养。教师不仅要向儿童传授绘画技巧,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创作。儿童通过绘画把脑海中的意象、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描绘出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儿童的绘画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的,每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虽然有快有慢,但发展的次序不会颠倒。刚开始学习绘画时,他们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的线,渐渐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事物,这时还看不出他们表现的具体形象;接着发展为用象征符号表达意念,进而能创造个性化的绘画语言表达感情,最后能真实地表现物象。

儿童绘画活动可以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可以是一种创作活动。儿童画画一般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幅作品。他们用画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他们的事情和问题,通过绘画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儿童通过绘画宣泄心情,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把儿童绘画看成了解儿童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把握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儿童绘画是其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不论年龄多大的儿童,都应被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生活后表现出来的感受。教师和家长应多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衡量儿童的作品,更不要主观干预儿童的创作。绘画反映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早期绘画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师和家长及时让儿童接受绘画教育、参加美术活动,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