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科普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4:56: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茶文化科普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茶文化产业经济论文
1茶文化是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茶文化可以扩大茶产品的销售传播渠道,可以推动茶产品的品牌建设,可以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开发休闲旅游产业等。在国内有很多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典型例子:“茶马古道”,一千多年来,联系着内地与西藏的经济文化交流,如今,古道已成为一种精神与文明的象征,这种古道文化掀起了此起彼伏的黑茶热,推动了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西湖龙井,品质上乘,但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赋予了其更高的附加值。安溪铁观音,畅销全国,得益于多年开展的茶文化宣传活动,让安溪县从有名的贫困县向全国经济百强县华丽转变。
2茶文化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实例
2.1茶文化发展对三江县茶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山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据报道,2013年三江县共有5万多农户30多万人种植茶叶,茶园总面积达9867hm2,年产干茶10500t,总产值10.1亿元,茶叶年产值突破10亿元大关,茶园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银行[3]。三江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当地茶文化的发展是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三江县政府意识到茶文化对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宣传三江茶文化:将具有浓郁侗族风情特色的侗族文化与茶文化结合,通过以“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为载体,把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独特的侗族风情与茶文化结合,开发茶文化旅游,以侗民俗文化品牌提升三江茶叶品牌[4];举办“三江春”等茶文化节,展示茶叶产品、茶叶加工设备,组织百名侗妹手工炒茶、打油茶,万名游客在风雨桥上品尝茶叶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地特色茶文化。三江县通过大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好地向外界宣传、推介三江茶叶,提高了三江茶叶的知名度,拓宽了茶叶市场。
2.2茶文化对六堡茶发展的推动作用
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探析
摘要:随着近年来观光农业旅游的兴起,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日渐受到关注。本文就简述了观光茶园的特性,分析了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并从景观形式美与文化性建设两方面对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建议,探索了未来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景观要素
“啜苦咽甘,茶也”,作为茶叶的故乡,茶树栽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饮茶风尚自唐代盛行,更有“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说法,自古至今深受国人喜爱,茶的发展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今高速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城市的发展逐渐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相脱离,故而农业观光旅游日益兴起。
1观光茶园的简介
在农业观光旅游兴盛的潮流中,作为茶业新发展的观光茶园应运而生。观光茶园以传统的茶田为景观基础,满足茶叶种植的生产功能,并从形式与色彩上给人传播景观的美感,是一种强调景观视觉审美体验,在参与茶叶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展休闲、娱乐、教育、旅游以及文化传承的农业景观类型。这样新型的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对茶资源进行了多元化的利用与发展,有效的调整了传统茶产业结构,带动了经济生产的需求,促进了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光茶园有如下几点特性:1.1生产体验性茶叶生产是茶园的基本功能,观光茶园在传统的茶树种植与生产过程中强调可参与性,可以让人们体会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以及茶事活动,并从中获得农耕劳作的乐趣,拉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1.2景观观赏性茶园的选址通常在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茶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工的规划与设计,使得茶园更有艺术观赏性,形成独特的茶园景观为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发展条件。1.3休闲娱乐性观光茶园伴随农业旅游发展而来,在茶文化体验的同时具有休闲、度假、观光、游乐、购物等的综合旅游功能。可以让游客感受田园气息,从农田生活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游客在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生活中回归自然的质朴愿望。1.4文化教育性观光茶园让人们享受茶园景观风光之余,还感受了茶文化的魅力,是人们对于精神文明追求的体现。通过观光茶园可以学习到跟茶相关的知识,了解茶艺、茶道等茶文化艺术,对茶的物质文化发展起到传播与弘扬的促进作用。1.5生态可持续性观光茶园在常规的茶叶种植以外,重视整体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生物的多样性使得观光茶园有着良好的生态平衡,并且农业观光旅游的形式有助于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从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上都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要素
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摘要:随着近年来观光农业旅游的兴起,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日渐受到关注。本文就简述了观光茶园的特性,分析了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并从景观形式美与文化性建设两方面对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提出了建议,探索了未来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景观要素
“啜苦咽甘,茶也”,作为茶叶的故乡,茶树栽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饮茶风尚自唐代盛行,更有“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说法,自古至今深受国人喜爱,茶的发展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今高速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城市的发展逐渐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相脱离,故而农业观光旅游日益兴起。
1观光茶园的简介
在农业观光旅游兴盛的潮流中,作为茶业新发展的观光茶园应运而生。观光茶园以传统的茶田为景观基础,满足茶叶种植的生产功能,并从形式与色彩上给人传播景观的美感,是一种强调景观视觉审美体验,在参与茶叶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展休闲、娱乐、教育、旅游以及文化传承的农业景观类型。这样新型的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对茶资源进行了多元化的利用与发展,有效的调整了传统茶产业结构,带动了经济生产的需求,促进了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光茶园有如下几点特性:
1.1生产体验性
茶文化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课程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教学资源建设是课堂革命的关键。中华茶文化资源库的课程建设,联合行业专家、非遗传承人等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围绕“茶文化+非遗文化”主题对课程进行分库设计与分类开发,并基于各类学习者差异化要求,进行课程组织规划,实施知识点的重构,促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创新了中华茶文化非遗技艺人才和茶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资源库;传承创新
中华茶文化资源库以“能学、辅教+文化传承”为原则,致力于创新非遗人才的培养模式,服务茶业人才的培养,拓展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升茶业行业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建设是重要抓手,如何构建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资源的重构与拓展,就成为我们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托中华茶文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对平台的课程改革进行探索研究。
一、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课程建设定位与建设思路
(一)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课程建设定位。准确把握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课程的建设定位,一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中华茶文化各项目化课程,按照结构化设计、颗粒化资源的原则,开发适用于电脑、手机等平台的系列化微课、视频、动画、文本等资源,让在校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茶企业员工和茶农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选择学习,提高茶文化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能学、辅教”的基础功能定位;二是突出“茶文化+非遗文化”主题,沿茶产业链“茶叶加工-茶艺展示-茶器设计-茶叶包装-茶文化空间设计-茶膳制作”延伸,选取产业相关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青茶加工技艺以及茶器制作技艺等茶文化非遗项目,构建系统性非遗项目课程群,实现中华茶文化资源库的“文化传承”系统性功能;三是撷取中华茶文化中的经典项目,如长嘴壶茶艺、民俗油茶、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等项目,开发中英以及东盟小语种课程资源,形成茶文化国际交流资源,依托学院牵头成立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集团”和“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共享课程平台”,以及“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项目,学院在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海外“丝路茶学院”,开展国际茶文化与茶科技研修与交流,并逐步形成茶事活动品牌,实现中华茶文化的国际交流功能。(二)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课程建设思路。中华茶文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联合全国茶文化行业的泰斗级专家,聚集全国开设有茶类专业的院校、著名茶企业以及国家茶产业链相关非遗传承人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基于茶业文化传承及创新以及沿茶茶叶类技术技艺传承要求,系统设计结构化的课程,基于信息化特征和各类使用者差异化要求,以茶文化和技术技艺传承点为建构线索,科学性、有效性的建设便于学习者快速获取资源、灵活组建课程、丰富冗余的“适、实、微”的学习资源,同时注重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实现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上相关的课程在“能学、辅教、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方面的作用。
二、中华茶文化资源库平台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与建设内容
茶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分析
摘要:以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为例,从其生态优势、茶产业发展沿革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三个方面进行茶旅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分析。大径山茶旅融合产业已有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比大径山和国内其他地区茶旅融合的模式,针对大径山茶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做优产地旅游环境、激发闲置资源活力、跟进精准招商服务三个方面提出茶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茶旅融合;发展路径;径山
杭州市余杭区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浙江省“大花园”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途径、新机制。乡村休闲旅游是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途径,余杭区积极开发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融合农业与旅游业资源,创新要素利用方式,打造多业态复合型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依托径山茶产业资源,开发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浙江经验”和“余杭样板”。
1茶旅融合的基础条件
1.1大径山的生态优势。大径山区块包括余杭区百丈镇、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和鸬鸟镇在内的大部分地区,覆盖余杭西北山区大片山地,全区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多分布于此。大径山区块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植被茂盛,山绿水清,生态环境清幽。同时,该地处于北纬30°最佳绿茶生产带,山岭高耸,神木参天,土壤pH值偏酸性又富含矿物质,春季多雾,是我国名优绿茶种植的最适生态区。1.2径山茶产业发展沿革。径山茶自1978年恢复创新以来屡创佳绩。1979年径山茶首次参加浙江省名茶评比,获全省第一名;1982年获“省级名茶证书”,确立了余杭径山茶的名茶地位;1998年成立径山茶行业协会后,实行“六统一”行业管理模式,即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督,这一模式有效提高了径山茶的品质,提升了径山茶的品牌价值,同时也弘扬了径山茶的文化价值。迄今,径山茶已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北京奥运会接待用茶、世博会礼品茶、浙江省区域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等百余项荣誉。2019年径山茶产量达8000余t,产值9.1亿元。从最新的《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获悉,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5.17亿元,创历史新高,综合经济效益名列全省前茅,已成为浙江省农产品的一张“金名片”。1.3旅游产业发展现状。2018年余杭区共接待游客2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1.23亿元。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以禅茶文化、茶圣节等为依托,生产总值超15亿元。2019年余杭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83.47亿元,同比增长22.6%。同时,在农业农村领域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新业态,全年申报民宿重点培育村6个,评定区级特色和精品民宿68户。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0.50亿元,同比增长25%。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2茶旅融合模式分析
茶文化如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拥有4700多年历史的茶文化,从神农时代开始追溯,流传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多方面为一体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等的各个领域涉及的体系,对后世仍有深远的影响。小学作为启蒙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语文的教学更是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小学语文不仅是基本知识、概念的普及深入,还是教书育人方面育人的起始点,兼顾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精神素质的培养。将茶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其举措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关键词:茶文化;小学语文;德育
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了许多由前人继承并发扬下来的悠久文化,这些文化承载了几千年的风霜依旧熠熠生辉,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我国作为茶的故乡,对茶的研究与探索从古人沿袭至如今,在遗留的古籍、诗书、经文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融合了儒、道、佛等学派思想的茶文化,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其中涉及到茶文化与小学语文之间的联系、二者互相融合的策略以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茶文化与小学语文之间的联系
1.1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是指在茶的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人总结、归纳或延伸出的关于茶的一系列的文化特征。从神农时期产生,汉时开始,唐诗盛行,在多部史书之中,例如《茶经》等均有记载。茶的发现过程,据说是神农最开始发现了一种植物,他尝尽百草,唯独这一株植物在他的胃里循环之后还能够在嘴里留下新鲜感,于是从那以后,他就用这种植物去中和毒植株。古人对茶有着极度的热爱,被誉为茶痴的苏东坡、茶人蔡襄、茶圣陆羽等,在他们那个特殊的年代,茶就有了极高的地位并被蕴含了特别的含义。保留至今的待客之道,当家里有客人到来时,一杯醇而浓香的热茶,便赋予了深深的情意;酒桌之上,不胜酒力的人会以茶代酒,不失大气;商人会谈时,使用典朴而又造型优美的茶具,以表诚意……茶出现在众多重大的场合,茶不光光被用来品尝,更被用来鉴赏、研究。因为茶在各个地区有不同的种类,福建的大红袍、安溪的铁观音、云南的红茶,并且有消脂减肥、提神益思、延年益寿等众多功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提升博物馆弘扬茶文化效果的路径
摘要:博物馆作为弘扬文化、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茶文化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茶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经过岁月沉淀,逐渐形成了以茶元素为核心的茶文化,而想要做好茶文化宣传工作,就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作用。文章以介绍博物馆在茶文化宣传过程中的突出作用为切入点,围绕如何借助博物馆,构建茶文化宣传路径的问题展开深入探析。
关键词:博物馆;茶文化;宣传
博物馆作为宣传中国茶叶文化的一个主要端口,同时也是目前对外宣传茶文化的主要媒介之一。1990年,由文化和旅游部,湛江市和杭州共同建造的国家专业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正式开放,该博物馆自开放以来,为茶叶文化宣传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茶叶博物馆简介
中国茶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对茶叶文化自身特点以及群众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且细致地研究,决定从茶叶历史,产业制备工艺,饮茶用具以及饮茶习俗等角度,生动描绘了中国茶文明发展史。从宏观层面来看,博物馆的三大主要功能是收藏,研究和教育,其中教育是重中之重,博物馆是社会教育机构,参观茶展之后,观众可以学习很多茶知识和茶文化。除主题展览外,茶叶博物馆还针对不同阶层的人们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并以体验教育和展览教育等多种形式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2宣传茶文化的重要意义
科普活动月情况汇报材料
根据市科知局《关于印发〈市2011年“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方案〉的通知》精神,围绕“科技支撑增产增收”主题,结合我局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活动,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本次科普活动月以“科技支撑增产增收”为主题,以农村为重点,普及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我区农业优化升级,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将科普工作纳入了“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要求相关部门每月报送激活农村生产力要素进展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在局务会议上传达了《通知》精神,把开展“科技之春”活动当作做好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找准其与科技工作的结合点,以科技支撑农村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周昌应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刘志刚同志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罗玉梅同志负责具体事务。
二、深化认识,强化措施
(一)整合资源,部门联动。一是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科协召开了社科联工作会议,整合社科资源,深入开展社科知识普及交流。二是结合“双打”专项行动,与市科知局、区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局、商务局等部门密切协调,通过广播、标语、讲座等形式深入宣传产权知识,提高群众的维权意识、经营者的守法意识,加强农民对种子、肥料、农药等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认知。行动期间共发放宣传资料计5000余份(册),展出知识产权展板20余块,接受企业、社会群众咨询300余人次,上报市科知局信息3篇。三是全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镇街道高度重视“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科技下乡活动,区农业局、农办、科技局、科协和涉农部门等单位。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部门职责,密切合作派出科技特派员小分队和专家大院专家,开展科普大课讲座,现场咨询答疑解惑,发送科普知识、实用技术资料,入户进院了解农民技术需求,满足针对春耕春作现时需求等活动。部门联动推动科普工作,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推广普及农业适用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黄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初探
摘要:茶产业与茶文化一直以来都与国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茶不仅为国饮,更为国业。本文介绍了缙云黄茶的产业基础与优势,从缙云黄茶这一特定茶种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入手,积极探索以茶为媒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可行路径,建议做好黄茶生产工艺与体验型旅游融合发展、黄茶历史文化与康养型旅游融合发展、黄茶生态茶园与观光型旅游融合发展。另外,探讨了以茶为魂的乡村美好生活方式,探寻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复兴、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缙云黄茶;全产业链;茶文化;茶生活
《茶经》有云:“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中国人喝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茶为国饮名副其实。俗话说,“乱世饮酒,盛世饮茶。”如今已经是一个人人皆品茶、人人皆论茶、人人皆爱茶的时代。据统计,自有茶以来,不管是大唐盛世还是康乾盛世,年人均消费均未超过100g,然而从2013年起,中国茶叶就走进了年人均消费量1kg时代,这是一个茶产业当仁不让的盛世,更是一个茶生活逐渐兴起的盛世。笔者久居浙江省缙云县,自毕业以来即从事茶相关工作,致力于创新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提倡茶生活,立足于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大势,特从缙云地方特色品牌“缙云黄茶”入手,对茶文旅融合发展进行探讨,并谈谈个人关于构建茶生活方式的粗浅思考。
1缙云黄茶的产业基础与优势
人间仙都美,缙云黄茶香。缙云地处浙江括苍山脉,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美誉,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史记》载:轩辕黄帝于鼎湖峰炼丹,丹成,御龙升天。飞天之时,灵草沾金丹仙气,茶树萌黄芽,绿叶成金枝,因黄帝所赐,故谓之黄茶。其茶品质优,口感好,为贡品,明万历年间《括苍汇记》载:缙云贡黄芽三斤。缙云黄茶作为一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又品质高端、规模生产的优选茶种,天然具备了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1.1生态优势。好山好水出好茶。生态是缙云最基础的底色、最厚重的优势、最亮眼的标签。缙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森林覆盖率高达78.9%,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到2万个•cm-3,人均淡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的1.5倍,优良天气全年达98%以上,连续3a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榜100佳,为周边金华、丽水、温州三地唯一连续上榜县。缙云县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殊荣,是浙江省首批“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之一。1.2茶种优势。缙云黄茶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领衔下,经多年培植繁育,与当地环境充分融合的特有品种。该品种选用缙云本地培育的黄化变异茶树新品种———中黄2号(原名缙云黄)的芽叶,具有“三黄透三绿”的独特品质:外形金黄透绿,光润匀净;汤色鹅黄隐绿,清澈明亮;叶底玉黄含绿,鲜亮舒展[1]。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黄茶”,缙云黄茶是兼有绿茶风味和传统黄茶风格的新一代“黄茶”,采用绿茶加工工艺炒制,最大限度地保留鲜叶中营养成分和有效成分,因此,既保有鲜爽滋味,也蕴含醇厚特点。缙云黄茶富含叶黄素、EGCG,氨基酸含量(≥8%)远远高于普通绿茶,是绿茶品类之中不可多得的佳茗。1.3品牌优势。目前缙云县黄茶种植面积达800hm2,其中可采摘面积200hm2,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面积240hm2。物以“优”为贵,缙云黄茶以其独特品质,成功跻身名茶之列,屡次斩获各类博览会金奖。2014年,缙云黄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16年,缙云黄茶荣获第四届“国饮杯”特等奖,成为G20杭州峰会选定用茶;连续4a成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溢价力品牌,2019年品牌价值达2.3亿元人民币。随着消费升级2.0时代到来,大众消费越来越注重品质,缙云黄茶走出一条“以少胜多、以稀为主、以机为王”的发展路径,市场优势不断呈现,在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具有高知名度,市场均价高达4000元•kg-1,最高价达15800元•kg-1,日益成为富民增收的“黄金叶”。
2缙云黄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建议
镇季度总结及下半年打算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月份,我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生态立镇、旅游兴镇、茶业富镇”发展战略,突出“科学发展、强镇富民”主题,围绕“创新创业、开发开放”中心任务,以“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为工作主线,深入开展“项目突破年”、和“创新提升年”活动,一以贯之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月,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8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6%,其中农业产值5760万元,同比增长20%;工业产值2亿元,同比增长17.65%;第三产业产值2800万元,同比增长4.3%。地方财政总收入527万元,同比增长9.1%,财政实际可用资金1550万元,同比增长15%。主要表现为:
(一)提升茶产业层次,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加快
在全镇农业因冻雨冰雪灾害及“倒春寒”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农业生产工作,大力提升茶产业层次,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一是进一步拓宽名优茶营销渠道。完善了《关于促进名茶营销的实施办法》,加大对在外设窗口或摊位、进入连锁超市或大型商场、茶叶市场、销售业绩突出的营销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和引导茶农、茶商设立对外名茶销售窗口,扩大名茶销售网络,进一步提升大岚茶叶的知名度。二是全力抓好茶叶提质增效工作。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我镇实际,按照“巩固龙尖、减少珠茶、发展中档茶”的思路大力发展名优茶,注重茶叶新品种培育,种植“中茶108”60亩。通过采取个人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为辅的方式,鼓励茶农购置新型名茶制作机械,加快名优茶生产步伐。今年全镇共引进新型名茶机械208台。同时对50名茶叶大户开展了茶叶生产机械实用技术培训班,并组织近20名茶叶大户、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赴临海、新昌等地学习考察勾青茶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赴江苏宜兴学习考察红茶生产、加工技术,赴安徽黄山学习考察猴魁茶生产技术。抓好了名茶包装服务分中心的建设及运行,确保了春茶包装生产,提高了茶叶的附加值。今年春茶产量为1165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1.8%,产值达到2742万元,增长16.8%,其中名优茶产量为95吨(龙珠5.6吨),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5%,产值却达到180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珠茶产量为950吨,产值为817万元;蒸清茶产量为120吨,产值为120万元。三是全面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了植树造林、种子供应、备春耕生产指导工作;积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制定完善了防汛与抗旱预案,并在已完成千库保安工程的水库放养鱼苗、鳖苗、鳗苗等400亩,共9万尾;加强林政管理,落实了森林防火各项工作措施,加大山林巡查力度,保护生态环境;狠抓质量、安全、进度,做好宁波市中国高山云雾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扫尾工作和上马、戴糜两村低丘缓坡开发工作。
(二)创新活动载体,生态旅游业持续推进
坚持生态旅游开发与挖掘文化、传统产业提升和老百姓增收致富相结合,不断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今年上半年,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9余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达665万元,其中农家乐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600万元。一是成功举办第五届“神奇大岚”茶文化旅游节活动。积极配合第五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和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将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神奇大岚”茶文化旅游节活动,活动期间通过开展茶产业产销对接会、全省媒体记者四明茶乡行、“茶乡风情”摄影采风活动、宁波四明书画院——四明山创作基地成立仪式、百辆自驾车扎营高山云雾茶基地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打响了节庆品牌,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引导景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做好促销活动,吸引游客,扩大景区知名度。积极配合丹山赤水景区做好了余姚市旅游局举办的以“游家乡美景,赢世博门票”为主题的第二届余姚人游余姚活动。协调配合农家乐做好了“游客过大年”系列活动。开展景区、景点、农家乐安全检查,排查隐患,杜绝各类隐患,进一步推动规范化管理。积极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参加农家乐服务礼仪、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农家乐的档次。三是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致力于基础设施改善,旅游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系统全覆盖,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积极推进污水治理工程,改变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状。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和庭院整治,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整洁村容村貌。抓好道路两旁、水库周边、景区、村庄周围等重点地段植树造林,充分利用街头巷尾设置花坛,沿街种植行道树,提高镇区绿化覆盖率。于今年4月份成功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