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医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1:52: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超声医学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超声医学本科教学应用体会
摘要: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光学及电子学相结合的学科,包括超声诊断学、超声治疗学和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及较强的实践性。本文以“知行合一”为基础,分析学习超声医学中的“知”与“行”,将“知行合一”思想应用于超声医学本科教学,为超声医学教学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知行合一”方案。
关键词:知行合一;超声医学;教学
“知行合一”强调真知笃行,知行并进,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超声医学教育领域的知行合一:①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做到以知促行;②通过评价机制,反思实践过程,从实践中领悟知识内涵,做到以行求知;③培养学习、思考、实践能力,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光学及电子学相结合的学科,包括超声诊断学、超声治疗学和生物医学超声工程,具有医、理、工三结合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以知行合一为基础,分析了学习超声医学中的“知”与“行”及其关系,为超声医学本科教学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知行合一方案。见图1。
一、知者行之始——超声医学教学流程设计
既往超声医学课堂教学以文字附图授课为主,理论考试检查教学效果,课程中有集中见习,毕业前安排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满足简单了解超声医学内容,不能满足不同需求教学任务,没有实现“知行合一”高效率教与学的本质。本文以“知行合一”指导思想为核心出发,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流程,以解决上述问题。1.课本理论知识学习。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教学及医疗的投入不断增加,在实践性极强的超声医学教学理论课堂,展示主流超声医学设备以及相应技术操作成为可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安排床旁示教课,使理论第一时间联系实践,机器上体现理论教学知识,实践中认识理论,使枯燥理论形成感官直觉,外化为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内化为理论知识扎根于心。实现知行合一、知行统一的高效率教学[1]。2.医学前沿知识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兴趣需求,授课中渗透学科前沿新知,形成不同兴趣点,分组课外讨论学习,结合问题分组进入临床实践中解决问题,加深对前沿知识的认识。这种分组讨论有利于启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结合问题进入临床实践中寻找问题答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超声专业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部分[2],以逐步认识自我。3.医学研发领域学习。经过课本知识和前沿知识教学后,针对部分专业领域兴趣强、渴求深入学习实践的“发烧级”同学,引导他们深入至机器研发、软件设计、造影剂制备等研发领域,并根据条件予以视频或现场观摩实验室的研发过程,推荐进入实验室观摩探讨实践,体会研发的辛苦及取得成绩后的成就感,进一步升级发烧温度,培养立志攀登超声医学科研高峰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二、行者知之成——超声医学实践设计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超声医学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然后分析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的重要性,接着从教学形式与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六方面阐述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实践,最后对“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超声医学教学;“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院校要求本科学生在四年级开始进入临床见习,五年级进入临床实习,并构建了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临床实习三阶段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了响应教育部提出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要注意“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号召,促使医学生较早地树立临床意识,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近年来各医学院校开设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具体教学形式为低年级医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早期走进医院,以观摩医院各科室日常工作为主,通过多种形式接触临床常规工作,同时教师进行理论课教学,讲授医学发展史、各种医疗制度等,从而让医学生提前感知医疗卫生职业,及早树立医患沟通、人文关怀意识,增强人文素养,最终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换言之,“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是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之一,更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1]。超声医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各学科关系紧密,且整体性极强。随着医学的发展及新概念、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超声医师需要与患者密切接触,需要与临床各部门进行沟通,更需要注重技术的传承,因此超声教学任务变得日益重要。在“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教学中,超声医学教学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超声医学技术的概念与检查范畴[2],实地观摩并体验超声工作室的工作开展,了解超声科的重要性及其与临床各科室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为其日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一、“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简述
“早期接触临床”课程面向所有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授课形式为医学生在第一、二学年深入临床,走进医院,在各科室医生的指导下,以观摩医院各科室日常工作为主,通过多种形式接触临床常规工作[3]。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是通过早期临床实践,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临床一线工作,熟悉医院运行情况、了解医生的实际工作状态、掌握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从医学生视角对医生、医院、病人、疾病等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初步接触医生职业教育,培养学习兴趣,加深和巩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实现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早期融合,又能实现学习过程与职业实践的早期沟通。
二、“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中超声医学教学的重要性
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80例超声医学学员。抽签法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研究组(40例)采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研究组理论知识成绩、阅片成绩、实践操作成绩、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超声医学教学中应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可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员满意度。
关键词:超声医学;混合式学习;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
超声医学教学目标为培养符合岗位的、具有多元化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专业技能、责任心及创造性[1]。但既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单一,仅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对学员超声操作重视度不高[2]。而混合式学习强调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形式单一的弊端[3]。本研究在40例超声医学学员教学中应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重点分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80例临床超声医学学员,均知情同意,顺利完成相关课程。抽签法分组:对照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20-26(23.65±2.06)岁;本科32例,硕士8例。研究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20-26(23.71±2.11)岁;本科31例,硕士9例。两组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1.2方法两组教材均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超声诊断学(第3版)》,教学内容选择超声诊断基础知识、心脏及血管疾病超声诊疗、妇科疾病超声诊疗,共6学时,带教老师一致。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由带教老师课堂授课,结合案例讲授超声理论知识,组织学员讨论等。研究组则采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多元化超声医学整合教学法,内容包括:①完善理论教学方式:在课堂讲授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设置情景教学,并采用网络视频方式讲解超声成像原理、超声心动图基础、超声表现与中医分型关系等。②强化实训环节:丰富超声医学实训教学方式,包括仪器操作、典型病例远程转播、模拟人检查操作训练等。比如,在课堂教学现场配备大型超声仪器,或教师携带便携式超声仪器到教学现场,教学期间指导学员初步体验仪器操作,了解仪器构造、使用方法等;典型病例远程转播主要是在诊疗典型病例时,将诊室检查现场传递到课堂,便于学员远程学习、观摩病例诊疗;此外,教师还可带领学员在模拟人上完成相关实践操作训练,如心脏超声成像、评估中医分型与超声表现之间的联系等。③课外讨论:教师申请微信群,指导学员关注加群,课程结束后,在群内发送相关网络视频课程,组织学员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指导其自行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超声成像知识掌握度。1.3观察指标①教学完成后,由教研室统一制定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内容包括超声基本知识、超声医学临床应用、典型病例诊疗等,比较两组考核成绩,计分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则理论知识成绩越好。②由教研室统一考核两组学员阅片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均采用0-100分表示,得分越高则成绩越好。③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学员对超声教学满意度,包括教学方式、教师能力、交流沟通等,最高100分。标准:<60分为不满意,60-90分为基本满意,>9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分析以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对比。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思维导图在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的应用
[摘要]超声影像学的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超声图像为辅,教学内容繁杂又具有系统性,加之网络远程教学是在师生空间相对分离的情况下进行,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思维导图具有直观清晰、方便记忆的优点,在超声影像学网络远程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超声图像整理归纳、有机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简明有效。
[关键词]思维导图;超声影像学;远程教学;眼科;乳腺
疫情期间,为防止疫情蔓延,教育部曾延期开学通知,并提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各大高校由此纷纷开启网络远程教学模式。但如何利用网络更好地开展远程教学,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利用有限的在线时间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成为教师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超声影像学学科特点
超声影像学属于影像学学科体系,以各种疾病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为轴线,其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广、实用性强。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成像已经从既往的一维、二维发展至三维、四维成像,由普通灰阶成像发展为彩色编码成像,不仅能够进行疾病诊断,还可进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进一步扩大了超声影像学的应用范围[1]。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理、工、医复合型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同时又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2]。其具有以下学科特点:(1)专科性强。超声影像学专业术语多,超声图像抽象,理解与记忆困难,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这为教学带来了困难。(2)操作性强。超声图像是通过超声医学设备获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对各种类型超声医学设备的机器性能、适用范围、参数调节有一定了解,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3)技术性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医学设备也日新月异,超声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4)交叉性强。超声影像学与解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多学科有交叉,涉及知识面十分广泛,对教师水平有较高要求。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老年急诊超声教学体会研究
【摘要】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老年患者已成为急诊主要服务人群。老年急重症相对复杂,基础疾病复杂多样、各脏器功能下降、缺乏特异性。此外,老年患者多具有主诉不清、定位不准、症状迟发等特点。综上老年急诊特征,决定了超声科医生需要知识全面,兼具急诊、老年危重病相关知识,快速、敏锐的图像识别力、判断力和过硬的超声诊断技术。文章基于作者临床教学实践和体会,提出应用多模态教学,加强新技术、新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并且重视医德、人文教育和保健预防教育等,以期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全面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老年;急诊;超声;医学教育;多模态教学;人文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的进步和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世界性的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据预测[1],截至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高达4.37亿,占总人口比重的31.2%。老年人因生理状态、脏器功能均不同程度下降,易罹患各种急性疾病,因此,老年急诊已成为刚性需求。据统计[2],老年人急就诊比例高于中青年,尤其是大城市(占51%),并且急诊老年死亡率明显增高(68%~71%),老年急重症花费更是明显高于中青年。超声检查作为急诊影像学检查的第一道工序,超声医生需要具有敏锐的识别力、快速的判断力、过硬的检查技术,做到耐心观察、仔细鉴别、及时确诊。因此,针对老年急诊的特征,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望提升超声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业务素质。
1老年急诊特征和超声教学现状及需求
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疾病谱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肌少症等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据调查[3],79.1%的老年人患有慢病,42%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此外,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健康问题日显突出,他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心机能减退,认知速度减慢、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这就形成了老年急症患者,合并疾病多、药物反应多、夜间就诊多、主诉不清、定位不准、症状迟发等临床特点[5]。病因繁多,预后与临床表现的不平行性,使得医生面对这类急症群体时,需要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教学的目标也应该是培养临床技能和人文精神兼具的复合型医务工作者。但是,日常临床超声工作量大,每个带教老师都承担着繁重的医、教、研任务,无法做到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到诊断及鉴别诊断,全面、详细的手把手教学。医学生多以观看静态超声图像、超声报告来评估自己的判断。一旦独立面对复杂多变的急诊超声图像时,常常因为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与患者沟通不足等原因易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因此,在超声教学过程中,除了强调基本功扎实外,还须结合老年医学教育内容,如应具有全科观、大局观,重视多学科协作、以及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等[6],从而更好的适应老年急诊的需求。
2老年急诊的超声教学改进措施
超声诊断学混合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是由慕课(MOOC)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其在继承MOOC优点的同时,还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把SPOC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有利于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对促进学科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SPOC;超声诊断学;混合式教学
超声诊断学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及较强的临床操作能力,能针对特异超声图像进行独立分析以及思考,在校大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会面临很大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由慕课(MOOC)发展而来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系统[1],为医学影像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及方向[2]。
1SPOC概述
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相对于MOOC而言,其对授课对象有更为严格的要求,有利于为在校生定制相关课程,其本质是一种结合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3]。混合学习是不同学习时空、不同学习资源及不同学习方式的混合。将面授与网络虚拟学习时空有机结合,使教学活动更人性化[4]。将课堂资源与视频、文本、动画等不同形式网络学习资源混合,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将传统讲授与翻转课堂、PBL教学、案例教学等相结合,使教学形式更多元化[5]。
2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超声诊断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医生的超声教学感悟
本文作者:彭晓琼刘丽萍蒲大容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
精选教学内容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属于医学继续教育范畴,其培训对象大多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依据全科医生“宽、浅”的原则[1],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重视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超声诊断基础虽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该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增加介绍与成像有关的知识,让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基层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超声成像原理有初步认识,并在讲解中将原理见之于超声图像,并结合临床,引导学生总结出超声检查临床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选择有效的检查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如讲解B型超声成像原理,其是由多束超声波传播过程所遇到的各界面的回声构成,每一界面回声对应一个光点,光点的明暗程度表示回声的多少。如没有反射就没有回声,B型超声图像上就没有光点,呈黑色,称无回声型,如清澈的胆汁、尿液以及病理性的胸腹水等。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体囊性组织多呈无回声,实性组织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而气体、骨骼等组织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界面时会呈全反射型,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根据全反射原理,学生们也容易推导出超声检查的局限性,肺部及骨骼系统病变的超声诊断效果就不如X射线检查。气体是影响超声诊断的最主要因素,所以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会影响腹部脏器的超声诊断。相反,除肺部、骨骼及含气空腔脏器如胃肠道外,全身其他囊实性脏器或组织都适合应用超声检查[2]。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是教学的重点从专业上讲,全科医生主要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的医疗服务[3],而不是疑难少见病的诊治。因此,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比较广博,而不是精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表现以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为减少气体干扰,上腹部脏器检查前要禁食、禁水8~12h;检查盆腔脏器,如膀胱、前列腺和子宫附件等需要适度充盈膀胱。全科医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做好相应的检查准备工作,同时还能提高对超声报告内容的解读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看报告结论。适当介绍超声新技术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卫生医疗单位,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超声技术不断更新。目前,主要有内镜超声、介入超声、术中超声、血管内超声及三维立体超声、超声造影成像等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新技术大大促进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4]。如内镜超声可较好地显示胃肠肿瘤病变的所在部位和范围,还可克服肠腔气体及相邻骨骼干扰的缺点,提高对胰腺头部病变的诊断[5]。超声定位下穿刺活检较方便、准确,并可在超声引导下插管、引流等,减少手术创伤。因此,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对超声应用的认识,对其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8]。
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保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质量。多媒体教学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单看和单听的记忆率[9]。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和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其图像质量高、片源选择余地大,使用方便,减少了教师板书书写时间,是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10-12]。对于课堂上受到限制无法展开授课的内容和技术,如超声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如三维及四维超声、声学造影,超声引导下肝、肾、肺穿刺,静脉导管植入等用录像片和多媒体教学作介绍,既形象直观,又可反复播放,丰富和扩大了教学的知识层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今后多媒体教学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的教学CI是指对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采用最有效、最能获取准确诊断价值的、优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13]。其是以掌握多种影像检查为基础,每种影像检查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就要求超声学带教教师在原有超声医学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现和相关影像检查间的异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情况下最适宜做超声检查,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熟识各种检查手段的优缺点,并学会灵活应用,如在常规条件下肺脏不适宜做超声检查,但一些边缘性病灶超声是可以探及的,而且对于引导穿刺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只有掌握了比较影像学,才能实现优化选择、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和不必要的检查带来的损害,同时提高病变检出及诊断的效率[14]。重视机旁见习,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超声医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形态学科,具有多切面、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B型超声的断面解剖和CT不同,CT都是横断面,而B型超声探头就像一把解剖刀,可以显示人体的任意切面,单靠短时间的课堂理论教学,培训学生对超声图像的理解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必须重视机旁见习,通过在机旁实时观察和思考,加深理解超声图像的形成过程;观察人体内液体、实性软组织、骨骼或结石和气体4种介质的声像图表现;明白B型超声切面图像与人体断层解剖的关系、诊断疾病的原理、适应证和不同检查部位相应的准备工作;懂得超声检查申请单的正确书写和注意事项等,同时也加深对超声诊断报告的解读能力。由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见习学时短,内容覆盖面广,单靠传统的机旁见习,所见的临床病种有限。而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可以极大地提高B型超声见习课的效率[15-16]。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有PACS,在超声见习教学过程中可直接从PACS调出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典型超声图像,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各种疾病声像图的认识。总之,从教学经历中,作者认为授课教师必须明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生特点,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超声医学的认识,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临床医学教学特征的初探
本文作者:汪朝霞王荞唐毅陈镜宇刘磊杨春江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超声科
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各个临床岗位工作,超声检查技术是临床工作非常重要的影像学诊疗方法之一,如何准确恰当地使用该技术手段是学习的关键点,也是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作为一名临床医师,为确保超声检查顺利进行,应当熟悉超声检查前的准备方法,并能明确、清晰地告知患者,如胆道系统的检查需要空腹,女性生殖系统的检查需要充盈膀胱等,这样才能确保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地完成[2]。故患者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超声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其次每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疾病适应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清楚知道超声检查的适应证和选择原则。另外,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超声诊断具体疾病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诊断价值的讲解上,避免过多讲解超声图像细节的辨认方法,这也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而使授课内容有所侧重,可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枯燥,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超声图像资料,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课堂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超声声像图的认知度不高,对教学内容接受困难,容易导致厌学情绪,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他们熟悉人体解剖知识和病理生理学基础知识,教师应抓住这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以下方法经尝试后取得较好成效。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的教学方法。临床医学生对临床病例相对熟悉且感兴趣,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选取典型的临床病例,从分析病史入手,结合声像图表现进行讲授,把临床和超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超声技术的特点。2.多媒体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直观的画面、文字、图形、图标等,使学生较清晰、准确、简单地理解所授内容的教学方法[3]。多媒体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大优势,能较好地展示心脏收缩舒张运动、器官组织血流供应等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血流动力学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接触超声声像图机会较少,很难分辨病变图像特征,在制作多媒体时将正常声像图和异常声像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学生更容易理解。超声新技术近年不断涌现,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更新补充,及时把相关新进展、新技术添加进教学内容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编写课件时可以用不同颜色、字形及字号把重点内容标注清楚,使教学重点突出醒目,学生更易掌握和复习巩固教学内容。3.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PBL教学方法[4],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充分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展开以问题为引导的启发式讨论及互动型教学。使学生在面临临床具体问题时能将疾病病因、病理改变、临床症状体征、超声检查的典型表现及其他相关影像学知识结合起来,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知识相互融会贯通、相互渗透,这样不仅可使学生灵活地掌握专业知识,还可不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超声诊断学教学工作有其特殊性,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的同时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开拓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术中超声观摩示教教学的应用
摘要:目前网络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术中超声观摩示教教学中,可帮助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及内容,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但存在网络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学生需要在教师帮助下甄别信息资源及学生缺乏手法操作机会等问题。故术中超声观摩示教教学必须探索出传统教育与网络多媒体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超声检查,术中;观摩示教
术中超声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外科诊断和治疗需要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具有实时、方便灵活、定位准确及可重复检查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中。网络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经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并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技术[l]。它将网络技术、网络资源、信息方法、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网上课堂及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构建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2-3]。我院率先将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术中超声诊断及治疗观摩示教教学中,体会如下。
1.视频录像引入观摩示教,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由于手术室明确规定观摩示教只能带一名学生或进修医师进入手术间,故无法对影像专业本科、临床本科及研究生进行常规观摩示教。视频录像可有效解决以上难题,利用数码摄像机将术中超声诊断或治疗过程拍摄下来,经过后期编辑整理,最后将完整的视频资料上传至网络观摩示教数据库中。在进行术中超声观摩示教课时,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调取网络观摩示教数据库中的视频录像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可在教室内进行现场交流学习,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登录观摩示教数据库网站进行复习和预习,如有疑问,可通过网络论坛向教师反馈。对在岗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时,学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登录网络观摩示教数据库网站,观看本人需要学习术中超声的视频内容,再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进度。
2.网络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彼此相互联系,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术中超声教学内容除学习超声诊断和治疗的专业知识外,还可学习到无菌操作及麻醉学等相关知识。术中超声检查时需了解目标脏器的局部解剖,做到准确判断病灶位置。超声介入治疗时,超声医师还需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做到以最少的损害来救治患者。使用数码摄像机拍下标准且完整术中超声诊断或治疗全程,同步录制手术医师对该操作过程的详细解说及注意事项,将外科学理论内容生动演示出来,可帮助学生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理解记忆。
3.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将抽象理论简单化。超声介入治疗中很多理论知识仅凭语言解说和简单的图像演示很难准确表达。术中超声则可直观显现,如肝脏肿瘤消融术是根据病灶大小、形态及射频消融原则进行布针,病灶的立体结构及周围毗邻结构直接决定了进针数目、进针角度、消融范围及对周围重要脏器保护。传统理论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课堂传授文字信息为主要方式,配合简单的模式图,虽然从理论上对模式图进行了分析,但对于具有立体结构的病灶而言,简单的模式图配以大量理论描述难免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如需深入了解射频消融布针方法必须将病灶的三维超声图像与术中超声射频消融治疗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使抽象理论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这也是网络多媒体教育的优势所在。
神经阻滞的麻醉教学综述
本文作者:刘思兰稽富海
多媒体教学是手段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条神经所在位置的解剖层次、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穿刺的进针路线转换为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使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3]。除了临床麻醉学教研室提供的区域神经阻滞术的教学录像资料外,我们多年临床教学中所采用的超声显像技术还为我们带来了非常丰富、生动、直观的教学录像,供研究生拷贝,并将图片、动画、录像等资料上传至麻醉学院网站,学生可利用人机对话的交互式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时问,反复学习操作要点,从而更加巩固了研究生们对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术中的运用的理性认识。
模拟教学是关键
区域神经阻滞的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没有感性认识是不易掌握的。而在临床带教时学生在患者身上实际操作的机会并不多,且因所遇病例和带教教师的不同,教学无法标准化。临床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关键,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高临床技能是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模拟教学正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虚幻而安全的教学环境,可以在不损害病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医学生的各项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培养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减少在临床实践中的医疗事故和纠纷。在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运用的临床带教中,我们采用了医学模拟系统和学生模特超声显像学习相结合。医学模拟系统可模拟各种临床环境和病例,使学生可以对临床医学知识、技能和诊断进行综合训练,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为特征,以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优点。教师可将重点的内容反复向学生演示,学生可以在不伤害病人和准许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反复多次进行操作训练,强化感性认识,直到完全掌握[4]。同时,我们利用超声显像技术的直观、实时、无创等特点,每堂课选择一个学生自愿者做我们的实习模特,系统观摩肋间神经、眶下神经、颈丛神经、臂丛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等神经的走行和它们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使得学生对区域神经阻滞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临床教学严格、安全和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