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1:35: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品设计案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为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效的与企业需求对接进行产教融合,提出了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思路,即在相关的行业背景下,使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与企业项目设计实践相结合,通过设计锻炼,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最终以手机行业为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产品设计;教学;行业;探索
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的教学时主要考虑设计三要素:产品功能、工艺性和形态美学。在此三要素中,学校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即形态美,导致学生对产品功能及工艺知识知之甚少,和企业实际需求间存在一定的错位。因此,以手机行业为背景,从企业生产实践出发、对产品设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有意探索。
1企业对产品设计人才的具体要求
作为高校教师,经常看到毕业生在双选会上找到对口的工作的同时,学生明显缺乏胜任岗位的信心。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成绩较为优秀,但是实践能力欠缺,面对用人单位的专业且接地气的面试问题,经常显得无所适从。其主要原因在于核心课程产品设计教学和企业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产品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功能,产品只有具有一定的功能,才是其得以存在的价值基础,而产品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零部件单元,产品零部件单位在三维空间中的大小及布局是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也是对形式追随功能的有力解释;其次是产品功能实现的工艺性,即材料、结构、工艺等内在生产要素可行性;最后考虑的是产品美的形态,形态的考虑必须要考虑实现产品功能的零部件单元大小及布局对外观造型的影响。在于工业设计作为应用型为主的专业,应该强调设计实践,重理论、轻实践(或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设计教育定位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1]据调查,现在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产品设计课程的高校很多,但是仅限于一般的产品设计流程,虽有工艺知识的讲解,但是讲解内容过于简单,且和企业实际有一定的偏差。虽然有模具设计课程学习,对产品成型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毕业时一般不懂产品内部结构的组成,更谈不上结构工艺上的实现,设计的产品造型往往不易制造,甚至根本没有考虑生产工艺要求,导致无法生产制造。因此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应结合企业需求,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相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产品功能单元布局合理的情况下,实现产品外观造型及内部结构设计。从而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推进产教融合。
2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
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摘要:文章阐述了武汉纺织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围绕“艺术表现能力、工程实现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依托武汉纺织大学的纺织学科优势,运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与方法,构建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样化的专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平台,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创意设计;工程实践;跨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对产品设计的新要求,产品设计专业逐步摆脱纯外观设计的定位,结合社会需求走向跨界融合的新方向。武汉纺织大学依托纺织优势学科,将纺织品工艺、纺织品文化、纤维艺术融入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的产品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产品外观形态的塑造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与社会需求以及国家产业调整战略要求有一定的差异。立足于产品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特点,以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互融为目的,以纺织纤维艺术与产品设计跨界融合为特色,宏观的建构课堂教学链、创新实践链、校企合作链三大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产品设计课程结构的递进化与系统化、实践教育体系的层次化与深入化,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社会化与职业化。
二、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相融合的产品设计课程设置
微信产品设计的原则
在这里以微信为例,谈谈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用户看重的是产品的概念模型,强调用户体验,即产品如何设计,为用户体验服务。用户体验就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产品的生命力。所以,要想懂得如何产品设计,需要了解用户体验主要有哪些分类,才能更好地根据每个用户体验分类进行相应的产品设计。感观体验:呈现给用户视听上的体验,强调舒适性。一般在色彩、声音、图像、文字内容和网站布局等呈现。交互用户体验:界面给用户使用、交流过程的体验,强调互动、交互特性。交互体验的过程贯穿浏览、点击、输入和输出等过程给访客产生的体验。情感用户体验:给用户心理上的体验,强调心理认可度。让用户通过站点能认同、抒发自己的内在情感,那说明用户体验效果较深。情感体验的升华是口碑的传播,形成一种高度的情感认可效应。用户体验分类对应的产品设计强调舒适性,主要是色彩、布局等呈现。色彩主要是UI设计师设计,布局主要是控件的对齐等基本设计,即产品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强调交互性,主要是人机的互动反馈过程,即产品设计的可用性原则。强调心理认可,主要是情感认可,也就是产品设计的情感化设计。四大基本原则产品设计的四大基本原则:亲密性、对齐、重复和对比。
四大基本原则的应用思路:把信息归入逻辑亲密性,利用对齐,找到并制造重复元素,加入对比。亲密性(Proximity)彼此相关的项应当靠近,归组在一起,建立更近的亲密性。亲密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性。如果多个项相互之间存在很近的亲密性(亲密性意味着存在关联),他们就会成为一个视觉单元,而不是多个孤立的元素。这有助于组织信息,减少混乱,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结构,这样页面的理解和视觉上都变得更有条理,更能表达信息。另外,亲密性原则可以使页面产生相应的空白,空白既可以表达关系(说明项与项的关系),也可以使页面看上去有更多的空间,页面不会显得拥挤(眼睛得到休息),页面更美观(有条理),这样页面的布局会变得更有组织。案例:微信的发现页面,扫一扫主要是二维码/条码、街景、翻译的扫描上的识别,摇一摇主要是人、歌曲的摇一摇上的识别,存在着识别的关联,所以归组在一起,形成一个视觉单元。页面上的空白条,使得每个视觉单元更加清晰,页面更有组织性。如下图所示:对齐(Alignment)任何东西都不能在页面随意安放。每个元素都应当与页面上的另一个元素有某种视觉联系,这样可以建立一种清晰、精巧而且清爽的外观。对齐的根本目的是使页面统一而且有条理。如果页面上的一些项是对齐的,这会得到一个更内聚的单元,即使对齐的元素物理位置是彼此分离的,但在你眼里,他们之间也会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把彼此连在一起。对齐主要有左对齐、居中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的线条比较“软”,会创建一种更正式、更稳重的外观,显得更为中规中矩,但通常会乏味;左对齐或者右对齐的线条比较“硬”,线条更明确,这样外观会更清晰、效果更分明。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页面上的对齐主要采用左右对齐。注意事项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只使用一种对齐方式。因为我们眼睛都喜欢看有序的事物,这会给人一种平静、安全的感觉。此外会有助于表达信息,另外也要尽量避免居中对齐(除非有意而为)。案例:微信强调熟人社交关系、安全,但居中对齐强调的是正式且乏味,与微信的定位违背,所以微信每个页面都采用左对齐(左对齐符合阅读习惯,更能便捷找到阅读的起点)。重复(Repetition)让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在整个作品中重复出现。可以重复颜色、形状、材质、空间关系、线宽、字体、大小和图片,等等。这样一来,要素都一致,各个部分看起来都是一体的,即能增加条理性,还可以加强统一性。重复的根本目的是统一,并增强视觉效果。
重复会为产品带来一种专业性和权威性,会使用户感觉有人在负责,因为重复显然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决策。案例:微信每个页面上,左对齐的重复、字体的样式的重复、线条的样式的重复、空白条的样式的重复……注意,重复并不代表完全相同,而是存在明确关联的紧密相关的对象。微信首页列表中,朋友聊天列表和服务号的字体相同,但颜色不同(多样性的统一)。微信的发现页面,各个视觉要素的重复,如左图所示。对比(Con-trast)页面上的不同元素之间要有对比效果,达到吸引读者的对比效果。要避免页面上的元素太过相似。如果元素(字体、颜色、大小、线宽、形状和空间等)不相同,那就干脆让它们截然不同。要让页面引人注目,对比通常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正是它能使读者首先看这个页面。对比的根本目的是增强页面的效果(更有可读性),有助于信息的组织(防止混淆)。对比不仅可以用来吸引眼球,还可以用来组织信息、清晰层级、在页面上指引用户,并且制造焦点。
案例:微信的聊天窗口,对话信息文本的底色的对比,信息文本与背景的底色的对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设计原则需要合理搭配才会有好的整理效果,设计页面时很少只使用某一种原则。而且,需要注意四大原则的应用思路:把信息归入逻辑亲密性,利用对齐,找到并制造重复元素,加入对比。案例:微信的发现页面,使用了亲密性形成多个视觉单元,实现组织性;再利用左对齐,形成清晰的外观,使得页面统一且有条理;再利用重复,使得页面专业,增强视觉效果;最后再利用对比,即空白条和视觉单元的底色的对比,使得页面更有可读性。可用性原则尼尔森的可用性原则强调易用性,是交互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状态可见原则(Visibilityofsystemstatus)用户在系统上的任何操作,不论是单击、滚动还是按下键盘,系统应即时给出反馈。“即时”是指用户可以接受的等待时间(reasonabletime)。案例:微信的发送信息时,信息文本左边有个半透明白灰色的转轮给出发送中的反馈,发送失败时会出现红色感叹圆给出发送失败的反馈。点击微信右上角+,即时显示相应的操作按钮的反馈。环境贴切原则(Matchbetweensystemandtherealworld)系统的一切表现和表述,应该尽可能贴近用户所在的环境,而不要使用系统的语言。《iPhone人机交互指南》里提到的隐喻与拟物化是很好的实践。此外,还应该使用易懂和约定俗成的表达。案例:微信的发现页面,每个子功能的图标和表述都贴切用户的环境,图标采用拟物化,表述采用用户熟悉的语言。撤销重做原则(Usercontrolandfreedom)为了避免用户的误用和误击,系统应该提供撤销和重做功能。
案例:微信的导航栏切换、页面返回。聊天窗口误发信息,支持撤回信息。一致性原则(Consistencyandstandards)同一用语、功能、操作保持一致。案例:摇一摇功能,打开摇一摇的页面,icon保持一致。防错原则(Errorprevention)通过系统的设计、重组或特别安排,防止用户出错。案例:微信的附近的人功能,使用会弹窗提示,提示用户位置信息会泄漏,防止用户出错。
作者:马玉
人机交互在电子产品设计的应用
自从上个世纪首台计算机诞生,人和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已顺应时展而产生,即“人机交互”。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人机交互主要表现为可操作性、导航性和可识别性。在设计电子产品时,需要遵循把人机交互作为动态系统的原则,让人和产品朝着统一发展方向迈进。当前被称为消费类电子产品主要有:第一显示类,第二影像类。第三移动类,典型代表有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和手机、PDA等,这些产品不但能够被称为数字产品,同时也被称为信息化产品。在早欣赏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现代主义风格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在人机交互中起到重要作用。
1电子产品设计展现人机交互性的重要性
人机交互即为机器和人之间的交户,通过研究此种交互,能够起到帮助作用对于设计产品而言,让产品设计更加完整和高效。对于交互系统来说,通常情况下,包括有通过输出或者显示设备的产品展示出来信息,此种设备实际上也包括产品输入和交互装置的有关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典型设置既有面板开关、穿孔纸带、还有显示灯等。目前已发展到各种各样感知能力,有语音识别、输入指纹输入,不光有指纹操作,也有语言操作、图形用户界面等(张竞舟,试分析人机交互在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年11期)。产品的设计理念是在操作界面展现以人为本特点,实现从使用者角度考虑问题的产品,只有展现人机交互性,方可在最大程度上设计的电子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特别是在目前,即便的电子产品市场竞争中人机交互理念特别重要,在设计产品时,应该更多地注重客户感受,让使用界面更加图像化,为人带来一目了然的感受,同时注意细节,在外形和功能上,让用户使得方便、简单。在产品设计时使用人机交互性,衡量设计师水平标准产品设计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这也是设计师最高级的水平,可在产品设计师展现出设计理念。由此可知,人机交互性在电子产品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提升产品设计水平和竞争有着重要意义。
2分析设计电子产品存在的问题和有效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需求逐渐增加,新品也随之涌现出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角落中,为人们带来便利。从产品设计上来说,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即使电子产品是因高效、新型被世人研发出来,但使用者可能因电子功能使用流程繁琐而放弃,设计者虽然考虑要素比较充分,但这些考虑已无法适应使用者需求,一些生产厂家和卖家以技术性为噱头,提高产品总要性。比如纳米技术,给消费者的印象是高科技、含金量高,但正是因强化宣传,导致消费者看到有关电子产品,会因高科技带来不好印象导致人机交互性受到影响;其次电子产品设计风格也存在问题。电子产品设计风格应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主流风格来说,西方风格占据主导地位,这是一种不正常情况,在新世界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风格受到忽视,未得到应有的正式。西方风格线条简单,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缺乏亲和力,导致生命周期不长久。首先要高度关注产品形态。产品设计形态,不仅要从机能角色考虑,同时也要考虑代表角色的内容。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效能性和适宜性,在使用中应展现出产品的性能,心理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其次,应高度重视产品形态的理解性。使用的表现手法可以是类比、隐喻或者直喻。设计的产品应让用户看见第一眼,便有购买的兴趣。
3在电子产品设计中使用人机交互案例
产品设计专业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产品设计专业社会实践探讨
美术类院校社会实践课程(也称下乡或者采风)是传统的课程之一,是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观察人、自然、社会并通过专业手段采集创作素材、题材,为将来的创作打基础的课程。在设计学科中,由于专业方向不同,社会实践课程的课程计划、教学过程组织与评价都会围绕专业目标方向展开。不同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内容与目标各有差异,其中蕴含的细节直接影响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如果缺乏细节,那么教学本身必然是空洞而缺乏内涵的。
一、社会实践课程的层级结构与目标
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在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社会实践课程从整体结构上看分为两种类型,即考察实践和设计实践。其能力培养与提高的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的教学来实现:第一阶段是以写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能力培养,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写生造型训练(该能力培养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已展开,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是基础的能力,在文章中不作详细分析)。第一阶段考察解决的是写生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高问题(基础教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此阶段的教学在表现上可以保留绘画表现的手法,重点关注对象和画面的表现性效果,如线条、形体、色彩、构图、画面的表现力等,是对造型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是在上一层次基础上对能力的提高,实现形式依然是考察,通过考察报告撰写的辅导教学实现,侧重培养陈述现象与事实的能力。如,通过对考察对象所包含的信息的梳理、整合与表达,提高考察能力、叙事能力与说明能力;关注的角度侧重人、事、物、场的相互关系和事物的内在属性。在考察技能上侧重于专业手段训练,通过现场教学实现。如测绘能力、专业性的草图记录能力(速写能力)、拍摄记录能力、观察能力、采访访谈速记能力等。如,在一次对浙江临安青柯鸟笼艺人的考察中,其工作室中有一把钢制无刻度三角板,既不是45°角尺,也不是60°的三角尺。在没有学生对此工具的用途提出疑问时,笔者作为带队教师向学生提问,提示学生遗漏了此工具的信息。手工艺人向学生解答了该三角板的用途,这把非标准化的钢制三角板在鸟笼制造过程中用于统一鸟笼竹丝斜度的模板。此时,学生对鸟笼制造工艺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要收集完整的信息不能仅依赖拍照和摄像的方法。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是从表现技能、技法的训练与表达转化为对叙事、说明能力的提高。考察教学的组织主要通过两类板块实现:第一,对传统民间工艺的考察,围绕对传统造物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展开。学生在学习了考察程序与表达陈述技能的同时,对设计、制造、生活、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二,以当代工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为考察内容,可围绕企业或产业群展开,企业则包括制造商和设计公司。通过以上两个板块实现从传统器物制造到当代设计制造的整体认识。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产学合作基础上的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理论、方法、实验等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侧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对解决企业市场问题、设计生产实际问题以及其他问题有所认识。
二、考察类社会实践教学组织、内容结构与目标能力培养
考察,《辞海》释义为调查勘察、思考观察。《汉书•平帝纪》云:“二千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考察不从令、有冤失职者。”“察”又有细看详审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考察的释义为实地观察调查。实地性作为考察活动的基本属性,是考察报告内容的重点与核心,其内容包括影像、图、文字和数据等。对考察活动的安排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方式又可分为驻点式与散点游历式。驻点式则是现场研究型考察,此类考察中时间相对充裕、考察条件相对完善,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对象进行深入观察与研究,保证资料来源的正确性、确凿性与真实性。考察选点场所允许测绘考察对象,相关专家也有时间接受采访和回答相关专业性问题,这有益于深入考察对象,为考察报告的写作与绘制准备充分的资料。
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由于院校差异,各高校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能力定位有所不同,本文以贵州商学院为例,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一低一高”人才培养定位和“3+4”专业能力定位,并据此进行了2个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7个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和4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安排的设计,介绍了贵州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及实验教学建设的特色,以供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借鉴。
【关键词】专业定位;金融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专业特色
一、地方本科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专业定位
金融工程发源于美国,其专业开始主要设置硕士学位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包括设置在工程学院强调数学建模培养金融工程师、设置在数统学院强调数学理论培养数理金融理论人才、设置在金融学院或商学院强调职业导向和案例教学培养金融机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三个方向[1]。目前将近300所院校开设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国内金融工程专业大多数开设在经管学院、金融学院或商学院,各个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有所区别,具有金融硕博点的重点高校主要培养理论型兼顾应用型人才,地方性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然而在地方性普通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生源基础限制,基本以描述性与定性内容进行教学,缺乏数理分析和定量分析内容,人才培养更多强调实践,培养操作为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与金融学专业化、差异化不明显[2]。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定位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探索并完善“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实践教育与行业协同相融合、素质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相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根据贵州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能力定位上就低掌握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能力、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掌握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大量从事最基本金融业务操作型应用型人才,逐步了解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能力、计算机编程与金融建模能力、金融产品设计能力、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培养少量理论型兼顾应用型人才,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一低一高”专业能力定位和“3+4”能力培养模块培养大量应用型基础人才,少量理论兼顾应用型高端人才。
二、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一)基于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二个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金融工程专业既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又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这些能力需要通过课堂内和课堂外“二个课堂”共同完成,这些能力同样需要专业实验教学和专题实践“二个课堂”来共同完成[3]。专业实验课堂通过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题实践通过专业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专题讲座、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毕业论文、科研项目、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二个课堂建立“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四实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4]。(二)基于金融工程专业能力定位的“七个模块”实验教学体系。金融工程专业尤其应当坚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进行一定的实验操作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培养学生在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建模、金融产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七个模块的动手能力。金融产品交易与分析实验包括股票投资交易与分析、外汇交易与分析、期货与期权交易与分析,主要是指通过股票、外汇、期货与期权的仿真模拟交易平台给学生开设虚拟账户,学生运用所学投资交易的策略技巧和方法等知识分析金融产品基本面和技术面,进行模拟交易操作,总结投资策略,掌握投资技巧。金融机构业务操作与管理包括商业银行柜台业务实验、商业银行管理决策实验、互联网金融综合实验、个人理财规划实验、企业投融资实验、保险业务综合实验、投资银行业务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平台模拟案例,完成若干业务任务,熟悉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融资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用型和操作型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是向学生介绍Eviews软件的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等,使学生学会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技术科学数据分析与评价、金融分析、经济预测、销售预测和成本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从现实问题研究出发,选取多个财经类热点方向,以相关的经典文献和最新优秀成果为学习对象,变换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进行深入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实证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是学生通过数量化方式及PY-THON计算机程序化进行量化投资技术投资处理,包括量化选股、量化择时、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风险控制等,最终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金融建模是以实际建模案例为基础,运用MATLAB软件以解决实际金融问题为主题,训练学生在金融数据环境下运用计算机建模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金融产品设计是通过案例实验形式让学生掌握金融产品准入标准、融资主体信用评级、项目尽调、法务审核、产品协议、产品设计与定价、商家销售与资金募集、产品运维、投后风险管理和产品兑付等。金融风险管理是运用风险管理理论,联系中国金融市场实践,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进行金融市场风险分析与管理、金融模拟风险投资与控制等。(三)基于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际的“四种形式”实验安排。在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专业实验分为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和案例实验四种形式[5]。课程实验是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相对应内容的一定实验以加深理论知识掌握,比如金融工程专业国标规定的专业核心课中证券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还有国际金融、期货与期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保险学、投资银行学、PYTHON语言程序设计、MATLAB语言、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专题实验是在证券、期货、基金等公司行业使用较多的应用课程,主要是一些计量软件和量化投资或金融建模软件如EVIEWS、PYTHON、MATLAB等软件应用。项目实验是作为专业能力项目单独安排一定的独立时间进行实验,一般放在一个学期的单独几周完成,如证券投资模拟交易、金融量化投资实验、金融建模实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企业投融资决策实验等。案例实验是以案例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并让学生模仿操作,掌握实验项目的操作及相应知识,进而进行创新性解决问题。如实证分析与写作实验、金融建模实验和金融产品设计实验,都可以以已发表的实证论文、已完成的金融模型和金融产品为案例,引导学生完整的进行流程操作,让学生模仿熟悉掌握每个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而进行创新性撰写实证论文、金融建模和金融产品设计。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根据师资水平、生源基础、培养目标定位等决定专业实验体系的内容,同样可以根据学校制度和学时等安排实验项目的实验形式,具体实验形式如表1所示。金融产品交易与投资分析、金融机构管理与业务操作、金融计量和数理分析3个模块作为金融工程必须掌握的实验课程安排在课程实验中,也可以安排在第3~5学期的最后两周集中进行项目实验,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量化交易与分析、金融产品设计4个模块作为学生可以区别化侧重学习的实验课程由学生自主重点选修,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其中一两个模块作为本校金融工程的专业特色重点打造。所有实验内容在每项实验教学过程中均可以学科竞赛形式开展。
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研讨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然而,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贯穿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甚少,即便多数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必修课,创业教育与工业设计实践结合紧密度还是不够,导致毕业生设计创业能力偏低,影响创业“存活率”。在此以工业设计教学为例,将“项目制”教学模式引入工业设计教学实践,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经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潜能,不失为培养工业设计毕业生创业能力的有益尝试。
一、当前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以课堂案例教学代替项目制教学
在实施“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许多院校对项目制教学认识不足,以课堂案例教学代替项目制教学。工业设计教学中课堂案例多为教师根据经验拟定的设计项目,常见的名称有“汽车设计”、“牙科椅设计”、“车床设计”等。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这种不够真实的设计项目的理解往往比较抽象,仅凭借教师对某一产品原理描述以及网络参考资料,展开所谓的“市场调查”,然后给出一个设计概念。设计概念产生的过程中,“约束”学生思维的因素(如功能原理、人机标准尺寸等)很少,因此设计方案产生比较容易,而到设计后期阶段,一个简单的尺寸数据变更都可能将此方案推翻。此外,在案例教学中,设计方案的评审是虚拟化讨论,这种脱离实际的讨论是肤浅的,不能发现产品化阶段的工艺性、经济性等问题,另外学生对老师的一些判断和指导也可能存在一些疑惑与不服,但又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得解决。这种运用虚拟设计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模拟了设计实务,学生能掌握设计基本方法和流程,但在提高其实际设计能力方面尚有缺失。若在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中,所选课题改为企业实际项目,师生及企业相关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有效弥补上述案例教学中的不足。
(二)项目训练内容缺乏完整性
来源于企业的工业设计项目比较广泛,有的侧重于外观概念设计,有的侧重于结构设计,也有一些是比较完整的工业设计创作项目。前两者无法对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覆盖,会形成教学盲区,项目训练内容缺乏完整性,也就达不到教学目标。比如现实中多数企业认为工业设计就是外观设计,所以非常乐意委托院校开展外观改良,以为外观设计仅仅是制作几张效果图,所以给予院校的设计周期往往较短。而教师引入这种设计项目之后,在训练内容方面只能斩头去尾,仅围绕效果图制作开展草图绘制、草模制作等内容的训练,往往将产品设计课程中所规定知识点如市场调研、人机工程学、结构、材料工艺及成本等内容忽略。这种项目制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对产品设计实际流程的基本认识,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对各种学科知识的整合设计能力。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完整的训练内容应该包括项目接洽、市场及企业资源调查、设计定位、概念设计、效果图设计、人机尺寸设计、模型制作、材料与工艺、成本估算、设计评审、样品试制与小批量试制对接等方面。(三)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不均衡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是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校内外或者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时,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工作,讲授设计程序、设计原理、工艺基础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展项目的前期网络调研、草图绘制、效果图制作、模型制作等实践环节,但忽视了在课外接受企业专家指导的环节。由于企业专家参与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容忽视。当然,课外教学包括很多形式,从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角度来讲,包括设计相关法规学习、新产品市场调研、设计方案生产可行性调研等形式。只有通过课外教学延伸,学生加强隐形知识学习,才能使完成的设计方案更具完善。
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产品设计发展至今,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艺术”。产品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更多的则需要在校期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能够在未真正走出校门之前深入了解产品外形、结构、制造工艺、人机工程、市场状况等相关知识。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应用型实践课程、真实项目案例训练等实践环节,积极发展基于产学研(生产、教学、科研)深度合作的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建立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注重综合设计实践锻炼、促进全面素质发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本文以宁波财经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结合产学研探索高校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宁波财经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是2012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由于各方面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的调整中发展,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人才培养目标笼统,特色与差异性不够明显。我们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其他高校同专业类似,偏于笼统,而且自身特色亮点不足,与其他高校差异性不够明显。若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不清晰,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质量不佳,进而影响最终的人才培养。(二)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真正需求。当前,我们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类型方面不够多元,略显单一化,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一,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设计人员的需求不尽相同,例如创新力、审美力、表述力、信息组织分析力等方面;其二,企业中从事产品设计的人员也并不是只有设计师,还有设计管理人员、方案策划人员、工艺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的设计助理人员等。这要求我们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不但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然而现阶段我们的毕业生却无法直接被企业所采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技能要求达不到无缝对接,导致所学与所用对接不上。(三)课程实践教学无法真正落地。产品设计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设计、感受创新成果,但现阶段我们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却存在着“重艺轻技”的不好现象。从近年来行业招聘人才的行情来看,企业对应聘人才基本都需要工作经验,而且具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往往会被优先录用。而这种情形对我们所培养人才状况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培养模式。从我们现有的培养方案来看,学生校外实践只有专业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而专业社会实习只有2周,毕业实习8周。从企业角度来参考,这时间远远不够,从企业对新员工的技能培训情形来看,这简短时间仅能满足对学生熟悉工作场所和业务流程的时间,因而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无法做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此外,校外企业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学生平时很少参与真实案例项目,其实际设计经验缺乏,使得相关企业对与高校合作存在着不少顾虑,他们担心学生参与会妨碍产品正常的研发周期,会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正是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缺乏真实项目的实践机会。(四)缺乏合理化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以及建设机制。产品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型专业特点,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用型师资队伍及其建设机制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们教师中多数是一所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本校任教,具体设计、生产经验较少。此外,随着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原有教学场所、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而且师生比例也在逐渐减小,设计专业原先的“小班化教学”演化成“大众化教学”。这种情形长期以往不利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这就需要在应用型教师培养与建设机制上有所改革突破,培养本校的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较高教学水平,更要有丰富实际项目案例设计经验,即“双师型”人才,以及引进优质企业设计人才。
二、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自2016年产品设计专业被确定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本专业在学校专业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在学校及学院领导的积极支持下,针对专业现状,基于产学合作,以应用型为向导,梳理了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理念与思路。本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念与主思路是基于为了专业办学更好地服务区域行业、培养产业需求的多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毕业生职业发展提供多种途径,并结合新型产业对于设计人才新的需求现况以及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契机,产品设计专业重新思考了专业特色与内涵、产品设计师的培养规格,制订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实践课程的结构与内容,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教学,进而重新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的形式与内容
微信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应用
1微信的特点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移动网络终端即时通讯软件,是建立在QQ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款划时代产品,相对于该公司的第一代产品QQ来说,微信无论是在整体的沟通便捷度上还是在可操作性上都有着明显的突破[1]。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用户可以免费下载应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支付给运营商少量的流量费,所有的功能不需要额外的费用。支持二维码扫描,可以方便的随时随地扫描和记录二维码信息,支持邮箱绑定,可以利用微信实现在移动平台下处理邮件。支持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建立朋友圈或者加入朋友圈。朋友之间可以随时随地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浏览朋友圈的内容,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更大的互动性[2]。支持推送功能,任何用户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创建自己的公众账号,方便信息的、共享、推送等功能。近两年不断开发新的功能和应用,使微信用户黏性上升,据2017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日均使用时长在4个小时以上的用户较2015年增长了一倍。
2微信与当代大学生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更新日新月异,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当代大学生中,每个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微信注册账号。在微信上学生们用文字、语音、短视频等方式进行沟通,能够效果显著的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交流变得更加亲近、轻松。微信朋友圈的日常更新包括个人的生活状态、情感状态和学习状态等,便于情感的抒发和朋友圈内的交流,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求。同时,微信朋友圈转载、微信公众号、微信推送能够每天甚至每时每刻为学生提供新鲜资讯、即时新闻。微信以其即时沟通、互动性强,通讯成本低、时效性强的传递特点,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3]。据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注册比例最高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已经是大学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求
产品设计专业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广泛地关注,主要培养具有新的设计理念和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制作能力,掌握必备的产品造型设计修养和素质及其专业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从事产品造型设计领域内外观造型设计的设计技术应用型及技能型人才。因此,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设计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中需要大量较为直观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视觉资料,和灵活自由的组织形式,往往是理论和实践环节穿插进行。需要随时关注世界各国最新的关于产品设计的形势、流行等资讯,实时的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如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掌握最新的行业标准等。另外,产品设计专业属边缘性交叉学科,需要各领域多方面知识的涉猎与积累,广泛的信息来源和渠道,为设计提供创新的源泉,激发创新的思路。
人性化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的作用
摘要:在当下设计发展的潮流中,人性化设计理念越来越多地被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运用,人性化设计理念成为产品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指导理论。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产品的功能,更多地开始注重产品的使用以及在使用中感情的注入,消费者希望他们购买的产品能够切实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能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愉悦感,并能够解决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本文中,主要是从人性化设计这一设计理念的定义出发,简要说明设计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出现与地位,并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人性化设计理念运用的成功案例,点明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在未来产品设计中的发展趋势。在产品设计中注重人性化设计理念才能使产品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需求;人主体
在工业设计的发展史上,出现过很多创新的设计理念,比如工业设计发展成熟后期出现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之所以出现很多创新设计理念,就是因为在创新设计概念下指导的产品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用户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人类的需求是工业设计向前发展的原动力,一直推动工业设计向前发展,在工业产品设计的内容和方式上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和制约能力。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平衡情感方面的问题,产品人性化设计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在产品设计中注入人性化设计理念,绝不是设计师的空想,而是人类的需求所决定的,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是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角度进行分析,人们感情上的内在需求也正要求产品具有人性化,人们感情上的需求比生理上的需求更加细致,所以说产品具有人性化可以增强人们感情上需求的满足。从设计的本质来说,产品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在产品设计中任何设计理念的形成都会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性化为主应被看作是首要的设计观念。
一、人性化设计理念
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在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多的是为人的使用而设计,随着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人的因素,把人作为设计的主体,这也就是我们在设计中一直提倡的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指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生理结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等等,基于对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运用科学技术在产品原有的基本功能上,对产品进行改良优化处理,让使用者更加舒适地使用产品。在产品设计的初始阶段,设计师设计的重点一般是解决产品的功能问题,致力于产品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时候发挥产品本身的作用,以至于忽视了人的本质需求,更没有意识到设计是为人而设计,设计活动不应该脱离人而进行,人是设计的主体。人性化的概念并没有引起当时的设计师和厂家的重视,以至于走了很多的弯路。然而在产品可迅速大量复制生产的现代社会,整个社会因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变迁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消费者对基本物质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后,随之而来人们就会提出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也需要随时做出相应的变化,人性化这一观念在各个领域被重视起来,在设计中应用人性化理念将会是生活品质提升的一大关键。我们在设计中使用“人性化”这一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产品设计中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求,改善人的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任何一件产品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展开设计思考,即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来指导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设计工作,通过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运用,使人们在生活中使用产品更加方便使用,更加符合人们与产品的情感交流,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体验。以人为中心不是指单一的人,而是综合考虑社会中的群体,使群体中的人更加融合社会,只有这样人性化设计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长远的和人类生存环境相统一。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当今设计中受广大设计师的喜爱,人性化设计不仅重视用户的物质需求,更强调用户心理层面的满足。优秀的设计就是更加符合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这也是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出发点。
二、生活中人性化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