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环境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4:26: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品环境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训模式分析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训模式分析文章主要尝试结合TRIZ理论分析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训模式,希望能够更好的培养相关行业的创新型人才,不断发现并解决传统教育矛盾,推动人才培养方式朝着更加理想化的方向发展,以推行创新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教育为基础,以信息交互作为媒介,活跃相关专业人才的思想,切实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养。环境设计专业是当前诸多高校都有开设的一大专业,该专业对于个人的创新能力与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实际上受教学模式和招生范围的限制以及影响,该专业的诸多学生在创新思维构建与实践上遇到一些缺陷和不足,为了更好的解决相关缺陷和不足,文章将从TRIZ理论着手,探索解决之道,以求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1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1.1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近些年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重心所在,做好教学模式创新工作,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实际上该项工作的实施却并非是易事。在开展该项工作时,首先需要明确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然后有针对性的做好相关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教学校教育学生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落实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了诸多学校的共识,但实际上相关工作实施期间,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相对来说还比较多,其主要表现在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认识不足,对于相关工作的重视度不足,没有认识到创新教育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究竟有何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灌输创新教育理念。由于对创新教育的重视度不足,因此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也沦为空谈。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新教育的实施方式也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说,过去创新教育的主要实现方式,就是在课堂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完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活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支配和影响,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学生只能在一种相对比较固定的场所接受知识与信息,其思维容易受到局限,这样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极为不利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之下,高校对于创新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有所提升,诸多新型培养理念与培养方法开始被应用到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这些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了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1.2TRIZ理论的概述
所谓的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以及其研究团队所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发明问题的核心就在于解决矛盾,为了解决矛盾的设计不是创新设计,设计中不断发现并解决矛盾,是推动产品朝着更加理想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也是创新的根本。TRIZ理论以自然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等多个学科作为支撑,形成了庞大的技术系统支持体系。从广义的角度来说,TRIZ理论不仅为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同时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应用还为个体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工作方法、学习、熟悉并领悟这种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保节能技术在室内设计的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尤其是建筑行业中建材的耗能越来越高,推行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能源消耗,也是建设生态环保社会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不同行业的人才都在钻研环保节能技术,推广环保节能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是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关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实现。由王东辉、李健华、邓琛联合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室内环境设计(第2版)》一书,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室内环境设计的理念和原则,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室内环境设计(第2版)》一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一章为室内环境设计概论,论述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美学特征、形式美原理、表达特征、相关设计理念等内容。二章阐述室内环境设计返璞归真的意境表现,揭露生态设计的审美内涵。三章介绍室内环境设计分类,包括居住空间环境设计与公共空间室内环境设计。四章阐述室内空间的“虚体环境”与“实体环境”。五章介绍室内环境的界面设计,涉及天棚、地面、墙面等。六至十章分别论述室内环境的色彩设计、材质设计、照明设计、软装与陈设设计、绿化设计等相关内容。十一章阐述室内生态环境设计需要遵循的高标准与高效率、健康环保、木桶效应、时效与实效原则。十二章介绍室内环境设计作业的具体训练步骤。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运用环保节能技术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环保节能技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得到一定推广,但室内节能发展仍旧存在发展水平过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此,可采取以下策略推进环保节能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绿色照明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发展,市场上涌现出各种造型华丽的灯饰,合适的灯饰逐渐成为室内设计中的重要部分。自90年代以来,节能灯便替代白炽灯走进千家万户,绿色照明技术成为市场的“新宠儿”。因此,室内设计师在选择灯饰时应尽可能选用节能灯饰以打造绿色家居,同时充分考虑自然光线的合理利用,减少对人工制造光线的使用,显著增强室内设计的艺术效果,使自然光线成为室内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太阳能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太阳能是一种新型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在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太阳能热水器就是人们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典型案例,太阳能热水器经济环保,是现阶段设计师进行室内设计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室内设计者还可以考虑采用太阳能的其他产品,自觉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在室内设计中的使用,促进节能型社会的建设。
三、窗户玻璃节能技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艺术符号应用对策研究
摘要:民间艺术都是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特有的文化形式,对其保护和传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宁夏地区为例,运用符号学对策性研究该地区的地域性特征如何应用于环境设计领域,对弘扬本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丰富民族内涵、挖掘地域风格特色提供理论的依据。
关键词:宁夏民间艺术;符号;对策研究
符号是一种复杂的概念,对于符号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象征一定意义的文字或者图形及图像、声音的组合,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及文化。简言之,符号就是能够表达或者预示某一事物的标志。
1宁夏民间艺术符号概念
民间艺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精髓,利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精神一直进行传达,能够调动人们的联想,可以说是特定事物蕴含的抽象意义。而民间艺术能够成为符号,是因为它是所有符号系统的主样式,比如色彩、造型、图案等均是在物理领域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此外还有与其紧密联系的抽象内容,比如民间艺术内涵。因此,民间艺术符号与符号的“所指”、“能指”属性是一项的。宁夏自古以来是我国东西交通的要道,孕育出古老悠久的艺术文明。宁夏主要民间艺术符号主要有剪纸、雕刻、泥塑等。这些特殊的艺术符号代表了宁夏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及文化遗存,在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宁夏民间剪纸造型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研究
摘要:设计观是设计师价值观的直接表现,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标准和生产需求,也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影响因素。环境设计作为一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专业,设计观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环境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人,设计活动应当坚持人文基础,才能实现现代环境设计观的持续发展。文章就主要针对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观;人文基础
环境设计活动的开展应当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基础,同时要体现设计师的设计目的、方法以及参照的设计标准,通过环境设计的作品可以体现出人类对环境的爱护。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充分保证设计观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人文思想是贯穿整个环境设计过程的基础思想,在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只有遵循人文思想的环境设计活动,才能彰显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从而促进环境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环境设计观的人文主义倾向
以人为中心是现代环境设观的核心思想,表达了现代环境设计领域对人文社会的尊重,也体现了环境设计与心理学、社会学的有效融合,为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环境设计观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两个内容:①人道主义设计思想。以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本哲学为思想基础,将人类的生存、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切设计活动都应当以尊重人、适应人、支持人的劳动成果为核心,通过科学的环境设计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②设计的中心点由技术和功能转变为人的需求。从更深的层次对人类的信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行探析,注重设计产品的简洁性和标准性,从细节上体现对人的关爱。受到工业标准化的设计思想的影响,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标准化生产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产品设计,这显然是以功能思想为核心的设计。近些年来,生态主义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环境设计中,并且提倡生态主义的环境设计理念,这也是环境设计观一种新的演变。一方面,生态主义的介入促进了环境设计与生态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融合,更深入的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设计中融入更多自然生态要素,提高环境与人类的契合度;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可以减少人类的环境设计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干扰,为人类创造一个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态环境。基于人文基础的现代环境设计观,改变了以往的工业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重新定义,站在更开阔的背景中对现代环境设计进行重新思考。
2设计师的环境设计观建构
人性化在高校环境设计的作用
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并因材施教是人性化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倡导人性化教学理念,旨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而言,把人性化理念应用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符合当前教育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性化教育的内涵,然后阐述了人性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最后探讨了人性化教学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实施途径,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人性化;高校;环境设计;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性化理念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性化理念是指把人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并根据人的心理情况、人的行为习惯、人的思维方式、人的生理结构等因素,全面展开一系列的行为以及活动,使人能充分感受到温暖、方便、舒适。鉴于人性化理念的诸多优点,当前,在教育领域教学过程中,人性化理念也被广泛应用。人性化教育是把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和大学生的幸福感联系在了一起,让大学生在一个有尊严、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氛围中成长,因此,实施人性化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进而提升其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
一.人性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集环境绘图、室内装潢、园林和建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也涉及环境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卫生保健学等其他门类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于城市区域规划、园林设计等领域。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在助推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在贡献力量,培养高校高水平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议题摆在了相关教育工作者面前。随着人性化教育理念的流行,很多专家学者探究把人性化教育理念融入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给予环境设计教育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本文主要探讨了人性化教育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旨在提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效果,提高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首先,人性化教育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在人性化教育模式下,教师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学生也更愿意对老师打开心扉,与老师建立朋友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人性化教学理念下,老师不是板着面孔,用大嗓门教育学生,而是和蔼可亲的微笑着与学生沟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也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而不在与老师对着干,实现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天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归属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收起一板一眼的填鸭式教学手段,不再声嘶力竭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荒诞离奇,教师都要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励他们下一次踊跃发言。其次,人性化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犹如点燃一把希望的火苗,只有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学生自发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才有益于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人性化教学理念下,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人情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会提高学生对获得新知识的渴望。著名的文化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斯普朗格曾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人沉睡的自我意识,唤醒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可见,人性化教育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寻快乐、培养兴趣,进而有探究知识的动力。再次,人性化理念实现了真正的为学生服务。人性化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为主体地位,注重以人为本精神。不仅人性化使得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以一种充满温情的,更贴心的方式感染大学生,从而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人性的关爱使得大学生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得到双重满足。人性化树立人本位思想。在人性化教育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充分被尊重、被理解、被需要,学生允许在课堂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允许在语言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误。同时,人性化教育也给予来自国家、不同语言背景的同学更多人文的关怀,允许学生使用自己的家乡语言来表达,同时,如果出现了语言偏差,需要教师给予耐心的指导并帮助有表达困难的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最后,人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长时间的填鸭式教学会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厌倦情绪,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听讲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在人性化教育模式下,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学生转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通过动手操作、提问质疑、实践创造的模式,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沟通和互动,向其他同学和老师积极的探讨与请教,这样下来,学生就在兴趣的引领下实现了自我探索,激发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性化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高校教育过程中树立人性化教育理念,在改善师生关系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实现为学生服务方面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性化教育的途径
设计价值观在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提要]现代中国环境设计领域的种种问题,根源在于缺失科学的设计价值观,在环境设计教育中为学生树立科学的设计价值观是实现中国环境设计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设计价值观;环境设计;教育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艺术设计如雨后春笋成长起来,环境设计作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影响着人们生活。时至今日,中国环境设计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为世界设计舞台所认识,然而事业与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却引人深思。
一、中国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抛开设计原创性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设计没有最大程度服务大众。“设计”从本质上讲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是运用创意思维和设计手段为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供答案。就目前现状看,我国设计高等教育模式与方法还存在一定盲目性与模仿性,导致培养的学生很多时候不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思考与分析,需要通过设计教育来解决。所谓“实际问题”,是指我们认识的环境设计需要解决的关乎人民日常生活方面的具体问题,意味着环境设计工作者在从事设计创作活动过程中,设计教育者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停留在理论问题或虚拟实践课题的研究与设计上。对“为谁设计”这一设计目的认知浅薄,归根结底就是缺失科学的设计价值观,当前设计人才的能力大多成为他们获得名与利的手段,而非服务社会大众的途径,这就是科学设计价值观缺失的外在表现。
二、设计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环境设计的应用
摘要:城市环境设计涉及的学科和内容较多,包括建筑学、人类学、景观设计等,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环境设计的方式、方法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当下,人们对现代城市环境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城市环境设计作品环保、美观,还要求城市环境设计作品具备较强的功能性。因此,设计师可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以提升城市环境设计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城市环境设计;实时模拟演示
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常用的技术方法有三维动画、实体模型、效果图渲染等。这些设计方法虽然改变了传统的纯人工设计模式,提升了设计效率,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以实体模型为例,其虽然立体感较强,但由于是按比例缩小的模型,设计师很难了解具体的设计细节,导致评估结果不够准确。效果图渲染只能表现离散的、静止的效果,缺少总体性。三维动画虽然结合了前两种方式的优点,但其提供的运动路线具有固定性特点,无法对其进行随意调整,人机交互性不强。因此,设计师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对图像、声音、动画等要素进行整合,实现详细、全面的模拟展示,在强化作品表现力的同时,增强其人机交互效果,使自身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特征
(一)基本特征
相较于传统的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营造出还原度更高的虚拟环境,具有更强的交互性特征。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城市环境设计中,可以使参与者和仿真环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设计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在虚拟环境中获得启发,并利用虚拟环境中的空间和逻辑信息进行分析和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三大基本特征。所谓沉浸感,就是用户以第一视角的身份在环境中存在,而存在的真实程度就是沉浸感[1]。如果沉浸感较强,则说明场景的真实程度较高。理想的虚拟环境甚至会使用户难以辨别真假。虚拟场景可以随着用户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并配合照明、音响等实现效果的最优化。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在虚拟环境中,用户若直接抓取物体,此时手的触感、物体的重量感都会随着手的移动而发生变化,这些都是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完成的。想象力是用户沉浸在多维信息空间中时,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获得更多信息,从而激发自身的思维潜能,对时空环境产生现实的构想,更加主动地进行想象。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市场价值转化方法研究
摘要:以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设计成果的市场价值转化方法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探索该专业在校生如何通过校内创业基地孵化建设、校企合作模式优化、设计成果专利市场化、网络服务平台构建等有效的转化途径,将创作成果推向市场,以科学的价值转化流程及方法,最大程度实现创作成果的市场价值。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设计成果;市场化
一、学生设计成果市场价值转化研究现状
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校学生设计作品市场化并进行价值转化的具体内涵是指将在校生的设计作品通过一定的企业和网络平台,流入终端,最终将其推向市场消费群体,并产生相应的价值,以满足市场消费者在商品生产技术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对高水准创意设计作品的迫切渴望及需求。尽管目前国内设置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较多,也有部分高校通过毕业创作展、专业比赛、专利技术保护等方式将学生作品推向企业,通过市场转化为价值产品,但仍就缺乏对相关重要环节进行系统的管理与构建。学生设计作品市场价值转换在国外已发展较为成熟,应时代进步的需求,对我国高校环境设计在校生设计成果的市场价值转化研究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的价值导向,为高校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环境设计产业经济良性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成果市场价值转化的研究意义
基于在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成果的市场价值转化的研究内容,为高校引入了市场化研究内容,深入探索了高校与市场衔接的有效途径;于企业而言,高校向市场推送的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创作成果,反哺于市场,为企业争取市场竞争的优势,创造经济收益。企业经济快速增长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有序,最终形成经济发展链的良性循环。
光环境设计课教学方法
摘要:面向光环境设计课程中学生感性认知程度低,难以深化融合概念设计的问题。提出光环境设计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首先对光环境设计中的体验要素进行了分析,认定环境、理念、构型、原料、色彩、工学设计是光环境设计中的体验要素;其次提出了包括成功案例解析和自主创作的课程体系的光环境设计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最后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实践结果表明: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弥补光环境设计课程中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的提升需求,优化课程的学习过程,通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促进学生的理性升华。
关键词:光环境设计;体验式教学
人们对照明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点亮转变为对环境的优质感受和体验,照明设计也从简单的亮化升华到了结合环境和情感的光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既包括传统使用电脑绘图设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有所了解和提升;同时也需要将艺术化实施概念融入实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同时,配合实践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进而深化设计思想,使得设计思想有的放矢。技术理论和平面的图纸不足以表达光环境设计中涉及的创意、设计、产品等核心内容,需要结合体验进行学习,充分将照明工学与艺术设计进行融合。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面向既定的教学目的[1,2],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3,4]。本文阐述了体验式教学法在光环境设计课程中的应用,通过提取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要素,提出了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教学法,合理划分感知各部分的授课比例;从而弥补光环境设计课程中对设计过程、设计思维的提升需求,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一光环境设计的体验要素
光环境设计课程是在基本亮化设计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艺术和文化概念,课程学习中需要学生体验的要素很多,融合在光环境设计的全过程中,从最早的亮化基本设计到最后的工程实现,都贯穿了需要体验的要素。这些要素都会在光环境的设计中发挥作用。图1给出了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要素,这些要素很多是在光环境设计课程中无法全部讲授的。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要素基本亮化设计艺术概念工程实现基本元素优化构型原料甄选电路设计器件选型融合环境设计理念色彩构成图1光环境设计课程中的体验要素光环境设计课程首先讲授基本的亮化需求,包括根据施工环境的特点和要求此过程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元素的提取、优化的结构设计和融入环境的亮化。在基本亮化设计的基础上,需要添加艺术和人文的概念,包括理念、色彩、心理需求等。最后在艺术和基本功能的完善设计基础上,需要引入施工的要求,体验原材料、电学设计的要求,使得设计落到实处。
二光环境设计课程的体验教学法
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探讨
摘要:现代展示设计服务于展示活动,展示设计解决展示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交流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展示设计处于视觉传达、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多媒体设计交叉边缘,其中尤与视觉传达与环境设计专业联系最为紧密。展示设计课程“居间性”的位置,使得视觉传达专业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中,不得不思考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选择等问题?视觉传达专业在课程的设计上应该以职业发展目标为圆心,以本专业知识结构为尺规,划定适合本专业教学内容的范围的理想之圆。
关键词:视觉传达;环境设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
视觉传达设计在国内各大高校当中属于艺术设计类最早建立的一批专业,形成了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架构组织。视觉传达专业“在研究视觉造型、美学、传播学的同时,还要研究语言、社会、市场、心理、生理、物理、哲学等诸多学科”。[1]视觉传达设计(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这一专业名词术语的诞生最初于1960从西方开始,之后慢慢被人们所接受。目前国内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名词定义已经基本取代了诸如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信息传达”“广而告之”“视觉修辞”等等是视传专业的关键词,其在广延性与兼容性上做到了方向与深度的多维扩充。专业指代名词的历史更迭背后是技术的升级以及教育职业导向的必然。视觉传达设计培养方向主要涵盖六个方面:平面设计(GraphicDesign)与CI规划设计(CorporateidentityProgrammed)、书籍设计(BookDesign)、包装设计(PackageDesign)、展示设计(ExhibitionDesign)、广告设计(AdvertisingDesign)、电子视传设计(ElectronicDesign)。可见,视传专业涵盖的面积在不断地扩大,市场的灯塔效应影响高校的专业发展路径与走向,包容兼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对于专业定位的要求之一。在跨界融合的过程中,给教学设计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专业细分的“融”与“统”的局部转向为教学设计者提出了问题。展示设计作为视传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重要分支之一,是市场职业需求导向以及技术升级后的新的人才需求而产生的方向细分。展示设计基于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品牌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理论与市场紧密结合,其中包含展馆展厅设计、舞台设计、导视设计、会展设计、商场美陈设计、橱窗设计等等,可以吸纳大量的设计人才就业。与此同时,环境设计专业与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方向学生在就业方向上形成了一定的重叠。这种重叠在教学上就带来了一定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同时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如何形成差异化教学?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如何定位?视觉传达展示设计教学内容如何筛选?
一、视觉传达展示设计教学的“居间性”位置
展示活动开展雏形缘起于从龙飞凤舞的远古时代,原始人物、物交换,他们将剩余产品置于空地之上来以物易物,这就产生了最初展示活动的行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洛阳、临沂等城市商业活动进一步频繁,展示艺术的层次得到提升。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艺术的瑰宝,它召唤了宋都汴梁繁华的商业图景。画中店铺门前高高悬挂的“幌”子,成列商品的柜台都流淌着古代展示活动的精神魅力。展示活动内在是人与人、人与物的交流活动。现代展示设计的孕育于宗教活动、博物馆的诞生、现代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商业展销活动的开展。宗教活动是人与“神”的对话。参观博物馆活动是人与历史的交流,商业的展销活动是人与经济的渗透。现代展示设计服务于现代展示活动行为。展示活动行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作为高校教学设计者应该考虑课程在所属专业的作用,并正确梳理其所在的位置,分析其特性、给予精准的定位,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指导。“居间”定位有两种:1.上下居间;2.左右的居间,展示设计课程作为视传与环艺专业的居间课程应该处于一种平行的左右居间关系。以空间为基础,以信息传达为本质的展示设计决定了展示设计在展示设计所处的专业位置。视传专业在学生培养计划撰写当中受到平面不“平”口号影响,希望在传统的平面设计人才培养当中,加入相应的知识讲授让学生面对环境空间问题的时候能够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案。传统的平面设计所面对的项目大多分布在平面广告、标志设计、编排设计等,课程开设的方向对于以上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做出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讲授与训练,而对于空间规划的理论和训练则相对较少,需要通过特定的课程解决这一“痛点”。展示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的交叉学科,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环境中利用色彩、图形、编排等完成信息传达。其中最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设计?如何将展品的内容和形式传达给受众?这当中既需要环境设计的空间规划设计、测绘、景观、材料与施工、灯光等等。又需要视觉传达的品牌设计、信息设计、色彩设计、图文编排设计等专业知识。所以,展示设计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居间性”存在。承接了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桥梁。让视传传达专业学生面对的设计产品的对象从单一的二维性转向了复杂的三维性,展示设计对于空间理解力的要求高于视传当中包装设计,对于空间思维的要求,这种专业训练是对于视传学生能力是另一种层面的提升,就需要人才在解决设计问题的时候同时具备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展示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培养人才的基本能力上具有趋同,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专业同时开设两门名称相同的课程,但是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内容选择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视传专业的展示设计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展示设计有何异同?体现在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内容的筛选。
二、视觉传达展示设计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