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1:55: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产后康复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健康教育疗效探析
产妇分娩属于一项复杂且高风险的过程,分娩过程会给产妇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妇产科护理中,对产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健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多数产妇在分娩前已认定分娩过程是极其痛苦的,同时又由于对分娩知识的缺乏,常常会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产生,这些负面情绪多会对产程的进展造成不良的后果。如产程延长、分娩风 险加大等,甚至会提高剖腹产率。健康教育作为整体人性化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平缓产妇的不良情绪,有利于产妇的分娩和康复。我院对2013年1月~2014年5月住院的142例产妇进行研究,探讨健康教育在妇产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我院妇产科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住院产妇142例,初产妇105例、占73.94%,经产妇37例、占26.06%。年龄20~38(24.7±5.9)岁,孕37~42(38.4±2.3)w。所有产妇均愿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根据是否实施健康教育将产妇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两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产次分布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给予普通健康教育,对就诊产妇存在的疑惑给予及时、耐心的解答。健康教育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1)定期举行产妇健康教育。对产妇进行孕期健康知识的讲解和培训,让其了解孕期对分娩的母婴健康有直接性的关系。护理人员应告知产妇在孕期保持合理的饮食和愉悦的心情有利于胎儿的正常生长,对产妇恐惧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希望选择剖腹产进行分娩的心态,护理人员应积极对产妇进行心里疏导,并向其讲解相关的孕产知识,使其了解自然分娩的优点。(2)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如发放宣传册、播放宣传教育片等,使产妇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接受健康教育,消除产妇心中的焦虑与恐惧,促进母婴健康。(3)对住院产妇实施一对一的产科宣传教育和生活饮食指导,广泛收集产妇资料,以了解产妇心理。同时,指导产妇以快乐平和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分娩。分娩后,也要对患者实施健康宣传教育,对患者的体位提升自我保健的意识,促进身体的快速康复。
分娩后忧郁症心理护理论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将88例产妇分成陪伴分娩组即观察组(38例)和无陪伴分娩组即对照组(50例),比较2组产妇产后的抑郁水平和抑郁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产后抑郁水平和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和抑郁水平。
【论文关键词】心理护理;产后抑郁症;临床分析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孕产妇的心理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产后抑郁症是指发生于产褥期的抑郁,是介于产后精神病与产妇抑郁之间的精神疾患。
产褥期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笔者就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作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8例产妇均系2003年1月-2007年1月住院分娩的产妇,年龄21~38岁,孕周36~42周,新生儿体质量~4300g。陪伴分娩产妇3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无陪伴分娩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2组产妇既往均无精神病史,年龄、孕周和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护理对顺产尿潴留影响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产妇在胎儿分娩后第一次排尿时,尽管已经有了明显的尿意,但超过8h却排不出来,这种排尿障碍医学上称为尿潴留。心理因素、产时情况、产后指导等都影响着产妇是否能顺利排出产后第一次小便。笔者分析探讨在顺产产程不同的阶段,在产前、产时和产后为孕产妇提供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专业的指导,有效地降低顺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总结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顺产产妇资料,顺产分娩6495人次,发生产后尿潴留158例,其中134例为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为100%,经产妇24例,均合并会阴裂伤,第二产程延长16例,阴蒂及尿道口黏膜擦伤21例。
1.2方法
1.2.1分娩环境设置:家庭式分娩、导乐陪产的推行与落实。设置独立产房,环境舒适,实行人性化管理,鼓励家属进行温馨陪产,丈夫温馨陪伴分娩给予产妇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减少分娩恐惧,专业人员的导乐陪产增加了产妇自然分娩的自信心,减少不利产程进展的因素。
预防产后并发症护理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对产后并发症实施前瞻性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用“随机法”将医院260例产后孕妇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前瞻性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和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得多(P<0.05)。结论:对产妇前瞻性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她们产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产后并发症;前瞻性护理管理;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所谓产后并发症,是指产妇在妊娠期间患有的内科疾病在产后无法治愈,甚至有所加重,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安全[1]。相关研究表明,对产后孕妇实施高质量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各类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本文重点从对产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出发,分析前瞻性护理管理策略的运用效果与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从医院选取了260例产后孕妇(2016年6月~2018年6月),将她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130例。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的产妇;②不愿意参与本研究或配合度不高的产妇。对照组:年龄:22~38岁;生产方式:自然分娩92例,剖宫产38例;妊娠次数:首次妊娠86例,再次妊娠44例;妊娠结果:早产20例,足月产103例,过期产7例。观察组:年龄:21~35岁;生产方式:自然分娩95例,剖宫产35例;妊娠次数:首次妊娠89例,再次妊娠41例;妊娠结果:早产18例,足月产106例,过期产6例。组间资料比较(P>0.05)。1.2方法。1.2.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人员遵照护士长的分配按照本职工作对入院产妇进行相关知识教育和产前检查,分娩后按照医嘱观察生命体征、阴道或术口出血情况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和护理质量进行把控,并对突发情况进行处理。1.2.2观察组实施前瞻性护理管理模式(1)建立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护士长根据科室护理人员的护龄、职称、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后选择2名小组组长和1名责任组长共同对产妇的护理工作和质量进行把控,护士长作为主控者,主要负责人员的工作职责分配和管理;责任组长负责监管所有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情况,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上报和奖惩,重点关注产妇产后护理的各项风险因素,提前采取预防性措施;小组组长负责管理管床护士,督促她们积极查房,并提供优质服务;管床护士负责产妇的基础护理工作,重点关照产妇的身心安全,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3]。(2)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产科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操作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性、产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等,重点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便为产妇提供更好的产后服务。(3)产后并发症前瞻性护理。产后抑郁护理:多数产妇,尤其是初产妇由于家人注意力的转移,使自己感觉不受重视,加之自身身份的转换,对新生儿的护理技能不熟练等因素,都易使她们出现产后失落、烦躁、不安、抑郁等负性情绪[4]。护理人员应及时与产妇进行沟通,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指导相关的产后恢复技巧,使其转变情绪,端正观念。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寻求家属的支持与配合,鼓励他们积极关心和陪伴产妇,并尽可能满足其需求。(4)产后尿潴留护理:由于产时产妇的膀胱和尿道受到压迫,导致膀胱排尿反射受到影响[5]。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加强排尿训练,为其进行隐私部位的遮挡,并通过腹部热敷、听流水声等方式帮助产妇排尿,以防出现尿潴留。如果产妇膀胱充盈可又超过4h无法自主排尿,护理人员应给予导尿帮助。(5)产后出血护理:产后出血是产后并发症中常见的一种,在经产妇、高龄产妇、多胎产妇中发生率较高,如果处理不及时,将有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死亡等严重后果[6]。护理人员应每隔半小时观测一次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的情况,通过鼓励产妇尽快哺乳、排尿、腹部按摩等方式加速子宫收缩。对于出血严重的产妇,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医嘱给予相关药物治疗。(6)产后切口感染护理:护理人员进行切口消毒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注意手部的消毒与物品的无菌效果;及时帮助产妇更换卫生垫,并帮助其转换体位,防止长时间压迫伤口;在进行饮食摄入时,要指导家属选用富含优质蛋白、易消化的食物。1.3观察指标。1.3.1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比较通过本院自制的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对两组管理制度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定,包括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专科护理、消毒隔离、安全管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性六个方面。通过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包括不满意、较满意、非常满意三个方面,总满意度=(较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1.3.2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包括产后抑郁、尿潴留、出血和切口感染四个方面。1.4统计学方法文中所有数据应用SPSS20.0for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制度
为加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提升“设施配备多能、人员培训全能,工作提高效能,服务健全功能”的“四能”水平,按照“一体化、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五化”规范,达到“小病有良医、慢病有干预、大病有救助、就诊有医保、健身有指导、康复有器械”的“六有”标准,特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标准(达标)站基础管理考核办法。
一、基本功能
1.基本医疗服务
(1)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及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
(2)提供出诊、家庭病床和家庭护理等家庭卫生服务。
(3)提供院前急救服务。
自然分娩产妇叙事护理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产妇开展叙事护理的价值。方法:将曲靖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的80例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护理,试验组给予叙事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母乳喂养率、产程平均时间、产后自行排尿时间及护理前后负面情绪、产后出血、新生儿误吸等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母乳喂养率、负面情绪指标、产程平均时间、产后自行排尿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误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自然分娩产妇实施叙事护理效果确切,可减轻产妇不良情绪,缩短产程,减少母婴不良情况和加速产后恢复,提高母乳喂养率。
[关键词]自然分娩;叙事护理;母乳喂养;产程;自行排尿;并发症
产后出血、产后抑郁、新生儿误吸等是自然分娩产妇分娩的常见症状,若不及早有效干预,不仅会引起各种并发症,还会影响自然分娩产妇的产后康复和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自然分娩产妇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重要[1]。叙事护理是指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的故事倾听、吸收,帮助患者实现生活、疾病故事意义重构,并发现护理要点,继而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护理实践。为了探讨叙事护理对于自然分娩产妇的作用,本文拟对自然分娩产妇开展叙事护理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曲靖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6月~2018年12月的80例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试验组年龄21~37(27.01±2.65)岁;初产妇28例、经产妇12例;孕期38~41(39.48±2.63)周;对照组年龄21~36岁(27.56±2.61)岁;初产妇29例、经产妇11例;孕期38~41(39.85±2.43)周。两组产妇年龄、孕期、孕产史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护理,常规根据以往的分娩流程做好相关护理配合工作。试验组则予叙事护理:①护理培训。先对产科护士进行叙事护理工作的培训,包括掌握叙事护理的概念、方式、叙事护理的素材及护理途径等,并培养其叙事能力、表达能力、倾听和理解能力,促使护士掌握叙事护理方式。②心理叙事护理。产前安抚自然分娩产妇,介绍分娩时可能发生的自然分娩产妇情况,为自然分娩产妇做好心理准备;指导产妇和家属观看关于产后抑郁的相关视频,促使家属充分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情感支持;另外,在观看后鼓励产妇和家属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给予解答,鼓励产妇表达自身的感悟和理解,帮助其树立自然分娩信心和更好调节自我情绪的变化。③分娩的叙事护理。告知和引导自然分娩产妇正确对待产痛,传授如何缓解疼痛,鼓励自然分娩产妇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分娩,提高自然分娩产妇的顺产成功率;通过邀请成功自然分娩的产妇现身说法,表达分娩的感受,提高产妇的认知,减轻其恐惧感。④产后护理知识的叙事护理。产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自然分娩产妇的情况,做好保暖,血压测量,引导自然分娩产妇正确进行母乳喂养,做好生活等方面的护理,通过视频播放产后母乳喂养、新生儿沐浴等护理知识,并建立微信群,方便产妇和产妇之间、产妇和护士、医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更进一步掌握相关的产后护理方法[2]。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母乳喂养率[3]、产程时间(开始分娩到胎盘娩出时间)[4];产后排尿时间(分娩结束到产妇自行排尿时间);护理前后负面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5]评价;产后出血、新生儿误吸发生率。1.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x±)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构成比和等级资料比较,以频数(f)、构成比(P)和平均秩次(R)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两组百分率比较采用Fisherχ2检验;均由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α=0.05。
2结果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64例,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系统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转归影响结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干预效果、SDS与S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胎盘早剥以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重要的转归影响,可以改善患者血压和负面情绪,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改善新生儿不良结局。
关键词:系统化健康教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转归;影响
妊娠高血压为妊娠20周后孕妇产生血压升高、蛋白尿等症状表现,严重时还会发生昏迷或休克,甚至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可增加胎儿不良结局(早产、宫内窘迫及死亡等),也会威胁到孕妇健康和安全[1]。本研究收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64例,行不同护理措施,观察组对患者的转归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64例;年龄均在20岁以上,均知情本次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5~40岁,平均(28.6±4.5)岁;孕周35~40周,平均(38.0±1.1)周;妊高征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5例,严重子痫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6~40岁,平均(28.9±4.2)岁;孕周35~40周,平均(38.1±1.0)周;妊高征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4例,严重子痫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排除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生命体征有不稳定表现的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方法:两组孕妇均在医嘱指导下用药,对轻度妊高征患者给予口服降压药,对中、重度妊高征患者按具体情况行降压、利尿、消水肿等治疗。⑴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妊高征基础护理、常规健康教育等措施。⑵观察组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护理措施。①组建系统化健康教育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组员包括责任护士和产房护士、巡回护士等。定期组织组员参与培训,学习妊高征患者临床教育的基础内容,指导组员学习健康教育基本技巧。②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身体情况、心理情况、患者对分娩知识掌握等情况进行评估,按评估得出的综合信息得出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内容[2]。③系统化健康教育方法:以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分析患者个体差异后为患者实施个体教育,再由组员制定小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中,应用宣传手册、电视播放PPT、视频等方式加深患者对妊高征的了解,教育患者了解妊高征对患者和胎儿的危害,讲解分娩、日常饮食、产后家属护理知识等内容。所有健康教育内容要由医师、组长、组员共同完成。④心理护理:随着妊高征患者妊娠周期到后期,有些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加强和患者交流,结合患者心理,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讲解妊高征的疾病知识,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3];②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记录,以得分高表示心理状态不佳;③记录两组产妇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等转归情况;④记录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胎儿窘迫、死亡)。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县属各厂矿、中学:
贫困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县的高度重视下,各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贫困残疾人数量较多,他们在基本生活、医疗、康复、就业、就学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亟待解决。做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满足他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做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加快改善贫困残疾人状况,推动我县残疾人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意见的通知的通知》(渝办发〔**〕13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一)切实做好贫困残疾人扶贫工作。各街镇乡要高度重视贫困残疾人扶贫工作,并将其纳入扶贫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建立多渠道的扶助贫困残疾人资金投入机制,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要加强对贫困残疾人的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支持性、延伸性服务,扶持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和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二)积极推进贫困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按照《重庆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渝府第162号令)的规定。凡在我县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等都必须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因工种特殊不能安排残疾人就业和没有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兴办社会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扶助贫困残疾人从事个体经济,帮助贫困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增强贫困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三)切实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要为符合条件的城市残疾人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对低保中的“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孤寡残疾人员和重度残疾人予以重点保障。对家庭确有困难已成年且丧失劳动能力的城镇无业残疾人,可与其父母分户计算,对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一二级无业重度残疾人按照分类救助政策执行。要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纳入农村特困救助范围予以救助。要支持有就业能力的残疾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工伤等社会保障。
手术室优质护理在剖宫产产妇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析剖宫产产妇经手术室优质护理,对其生理及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0月,选取本科室接收的67例剖宫产产妇作为观察对象,以双盲法对其进行分组,34例采取手术室常规护理产妇为对照组,33例采取手术室优质护理产妇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生理、术后临床指标水平,心理情绪及疼痛程度(t检验)。结果观察组经干预,产妇收缩压117.28±6.82mmHg、舒张压75.43±6.86mmHg、心率66.51±5.67次/min、呼吸频率14.37±1.64次/min低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产妇术后的排气时间12.27±2.09h、首次泌乳时间38.25±4.26h、下床时间25.65±7.43h、住院时间7.29±1.76d,短于对照组,P<0.05;经干预,观察组产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42.62±1.25分、43.02±2.2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产妇术后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经手术室优质护理,稳定了产妇的生理水平,调整了产妇的消极心理情绪,进一步改善了产妇的疼痛程度。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室;优质护理;生理;心理情绪
针对难产等问题,临床常采用剖宫产方式保障产妇与新生儿生命安全。剖宫产产妇术后常因组织创伤、子宫收缩、术后不良反应等因素,出现较大痛感,病情严重时,甚至诱发多种不良并发症,给产妇的术后恢复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1-2]。当前虽有不少产妇在分娩时会选择剖宫产方式,但受创伤较大等因素影响,会给产妇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术前得不到及时纠正,则会使产妇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所以,为确保手术效果,给予剖宫产产妇一种优质的护理服务模式,对改善产妇预后、消除产妇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3]。手术室优质护理是一种基于配合医师手术操作的护理服务,此外,还要求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满足患者基本需求,保障患者安全与预后效果[4]。本文选中的67例观察对象,选自本科室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收的剖宫产产妇,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研究,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的67例观察对象,均为本科室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收的剖宫产产妇,采用双盲法对其进行分组,34例采取手术室常规护理的产妇为对照组,33例采取手术室优质护理的产妇为观察组。对照组:初产妇18例、经产妇16例,年龄为20~34岁,平均年龄29.54±2.35岁,孕周为38~40周,平均孕周39.63±0.24周,体质量为46.25~78.31kg,平均体质量56.84±3.68kg;观察组:初产妇16例,经产妇17例,年龄为22~36岁,平均年龄29.16±2.57岁,孕周为39~41周,平均孕周39.52±0.31周,体质量45.68~77.69kg,平均体质量56.46±3.84kg。观察两组资料差异,发现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产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经讨论,批准同意了本次研究。纳入标准:①产妇及胎儿生命体征较为平稳;②67例产妇均为单胎妊娠;③产妇无交流障碍,能够良好配合临床干预工作;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器质性病变产妇;②伴有瘢痕子宫或凝血功能异常产妇;③对研究中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产妇。
医院康复医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内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作者就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1)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及专业人员教育与培训;(2)加强临床康复一体化;(3)加强康复医疗质量控制;(4)推动康复医学科技创新;(5)依据自身优势学科合理规划康复特色;(6)充分利用互联网+康复管理平台。
【关键词】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医院无论从康复医学科的数量、规模、从业人员,还是从整个学科的临床、科研、教学水平,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作者就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为我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能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发展现状
1.1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设置情况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理念,愈来愈多的大型综合医院开始设立康复医学科,大多数是从原来理疗科发展而来。2011年,卫生部制定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规定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置康复医学科,极大推动了全国综合医院康复医学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基本上都设置了康复医学科,但也存在少数医院未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情况[1]。2012年,卫生部印发《“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提倡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包括企事业办医院)按步骤整体转型为以康复医疗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或康复医院。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形成了较多的形式不一的康复医学医联体,在其中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双向转诊制度。北京等地多个综合医院转型康复医院获得成功[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