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养殖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05:39: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草鱼养殖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草鱼养殖技术

草鱼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分析

摘要:在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逐年提升,对于水产品的消耗量也与日俱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草鱼的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进行探讨,从养殖区建设及中期管理方面对养殖技术进行研究,并着重对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给定相应的策略,以期提升草鱼水产养殖的最终成效,促进养殖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草鱼;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

草鱼是一种以水草、藻类为食的淡水鱼种,其具有饲养便捷、易于管理、产量高、生长周期短等特点,在我国各地均有饲养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草鱼的养殖户数量逐年增加,其养殖技术也被不断完善,令草鱼养殖在整个水产养殖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草鱼养殖技术

1.1鱼苗选择。在进行水产养殖前,首先要选择适合进行养殖的鱼苗,在选择时,应该以大小均匀、体质健硕、无明显伤病的鱼苗为主;若是在养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自主孵化来培育所需鱼苗,保证养殖鱼苗的品质优良。为了提升草鱼的养殖效率,还应该提高池塘整体的物种丰富度,将鲫鱼、鲢鱼等进行混合放养。利用以饲料碎屑为食的鲫鱼在进食过程中对池塘底部淤泥的翻动作用,促进有机物矿化的转变过程,将水质进行改善。此外,为保障鱼苗养殖时的鱼体健康,在投放前还应该对其进行处理[1]。例如:山东某地在进行水产养殖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在鱼苗投放前都使用高锰酸钾和盐水溶液对鱼苗进行浸洗处理,以便灭杀鱼体中的病菌源及寄生虫残留的虫卵等。在用药结束2d以后,还应该根据池塘规格对其深施适量的生物有机肥,增强水体的肥力,促使鱼苗茁壮成长。1.2水产养殖区规划。养殖区域的水体环境会对草鱼产品最终的质量与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养殖草鱼的过程中,就要对养殖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水资源的充足供应,并完善相应的养殖设备,使物资交换有良好的交通环境。在对其进行规划时,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进行,避免养殖区及周围的水体环境被污染。例如某地在进行养殖池塘建设时,将其长宽比严格按照5∶3进行建设,并将池塘的深度设定为2.5m。此外,为了提升池塘对水体的利用率,严防水资源因渗入地底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该地还及时在池塘底部铺设一层防渗水泥来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1.3饵料投放管理。在鱼苗投入池塘养殖后,应该及时对其进行管理与训化,可在饵料投放时添加具有标示性的信号,以便使其形成进食的条件反射,便于草鱼养殖中期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时,对饵料投放工作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保障其能够定时、定量,避免因一次投料过多而对草鱼的正常生长造成危害[2]。例如:某地的草鱼养殖户在养殖初期时,多以水草、青草等做为投放饵料,为草鱼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喂养饲料的安全度,在投放前还对其进行杀菌消毒工作,利用漂白粉溶液对投放的青饲料进行消毒。并定期向投食区施洒消毒液,保障草鱼生长的健康。此外,为了保障草鱼及水体环境的健康,还应该控制饵料的投放量,尤其是在高温天气时,采取挂篓、挂袋的方法控制草鱼的进食量,并将残余的饵料残渣及时捞出,确保草鱼的正常生长不受影响。1.4加强水质管理。养殖池塘的水质会对草鱼的养殖产生最为直观的影响,若是水体含氧量较低就会导致鱼群大批量死亡,若是水体呈现出富营养化则会导致水体有害病菌大量滋生,对鱼群的生长造成威胁。为了保证草鱼有一个较为良好的生长环境,就应该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工作,在池塘中增设增氧设备,为鱼群提供充足的氧气含量。并且还应该将水体中的食物残渣等及时捞出,禁止将生活废水排入池塘中,保证池塘的各项元素趋于稳定的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鱼群生长环境。此外,还应该定期对池塘的水体进行更换,保证池塘水体中各项物质的均衡,也提升了池塘中的氧气含量,提升草鱼的最终品质与产量。

2草鱼病害防治技术

查看全文

草鱼健康养殖与传统养殖对比

草鱼是我县养殖和居民消费最大的水产品种。为进一步提高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养殖效益,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笔者在福建省宁化县顺丰渔业专业合作社进行草鱼池塘健康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与传统养殖技术进行对比并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时间和地点:本试验于2018年1-12月在福建省宁化县顺丰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场进行。2.池塘条件:试验塘选择2口面积均为10亩,2015年兴建的标准化商品鱼池塘。塘体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背风向阳;水源为山涧水,清新无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常年水深保持在2.3m,水体透明度在35cm左右;壤土底质,疏松通透,保水保肥,塘底平整并略向排水口倾斜,进排水系统分开。将采用健康养殖技术的试验塘称为1#塘,采用传统养殖技术的对照塘称为2#塘。每口池塘均配自动投饵机一台,草台一个,此外1#塘配3kW微孔增氧机一台(配置10个增氧盘),2#塘配3kW叶轮式增氧机二台。3.放养前准备(1)清淤消毒:1月中旬,两口池塘于苗种放养前30天将水排干,进行清淤整修,池底淤泥控制在15cm左右,经曝晒霜冻10天后注入9cm新水,按每亩75kg的生石灰块灰化浆趁热全池泼洒,彻底杀灭池底病原体和野杂鱼等。(2)注水和肥水:2月6日,在1#试验塘每亩施500kg、2#对照塘每亩施800kg经发酵腐熟并与漂白粉按110:1充分搅拌均匀消毒的牛粪作为基肥培养浮游生物。放苗前6天在进水口安装60目的聚乙烯筛绢过滤,逐渐加水至1.6m,待池水变成豆绿色,透明度在30cm时在1#试验塘施用芽孢杆菌。4.鱼种放养(1)鱼种来源:草鱼、鲢鱼、鳙鱼、建鲤、团头鲂、鲶鱼等鱼种来自宁化县鱼种场,黄金鲫则从顺昌县兆兴鱼种有限公司引进。(2)苗种选择:放养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活泼溯水性强、无病无伤无寄生虫、眼睛水晶体光滑润泽,畸形率和损伤率不超过1%。(3)放养时间:2月16-28日陆续投放草鱼、鲢鱼、鳙鱼、建鲤、团头鲂等苗种;3月8日,每口池塘中又投放200尾南方大口鲶鱼种。(4)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及放养密度:试验采取主养草鱼,搭配混养鲢鳙鱼、建鲤、团头鲂、鲶鱼和黄金鲫。苗种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5分钟,草鱼种还需注射草鱼“四病”疫苗;鱼种投放应选择在进水口附近避风向阳处采取多点投放,前后温差不超过3℃。2月16日至3月8日,1#塘投放草鱼8000尾、净重1000kg,鲢鱼和南方大口鲶2200尾、净重215kg;2#塘投放草鱼4000尾、净重500kg,鲢鳙鱼、黄金鲫、建鲤、团头鲂、鲶鱼等7000尾、净重537kg。鱼种投放情况详见表1、表2。5.饲料投喂(1)饲料选择:试验严格执行《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1#塘选择草鱼专用配合饲料作为生产用料,当鱼平均体重低于200g/尾时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0%,粒径2.0mm;平均体重超过300g/尾时选用蛋白质含量26%左右、粒径3.0mm的沉性颗粒料。2#塘则选择普通池塘淡水鱼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为28%左右。(2)驯食:2月底当水温达到15℃便开始驯食,驯食期水质宜“清瘦”,每次定时喂食前在食台边敲击竹筒数响,刺激鱼体产生吃食条件反射,然后再开始呈扇形慢慢撒喂。每天投饵1次,约占鱼体重的0.5%,按“少—多—少”和“慢—快—慢”的节奏进行,持续10天养成聚群上浮水面抢食的习惯即可转入正常投喂。(3)投喂方法:饲料的投喂按照“四定”原则采用自动投饵机进行,同时根据水温、水质、天气和鱼的活动摄食情况调整日投饵率和投饵次数,一般以鱼吃七八分饱为宜,时间控制在40分钟以内。当水温低于25℃每天投饵2次,分别为上午9:00和下午4:00,日投饵率为2.0%左右;当水温超过25℃时则每天投喂3次,分别上午8:30、中午1:00和下午4:30,投饵率控制在3.0%~3.5%左右。在7、8两月采用精料和青饲料相结合的办法,即精料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1.5%、青饲料占鱼体重的15%~20%,一般控制在吃完青饲料后仍有少数鱼在饲料台觅食为宜。当进入9月份即养殖后期,增加精料的投喂,采取逐渐加量的方式,但最大投喂量不超过鱼体重的4%~5%。6.日常管理(1)水质管理:水体交换与水位调节。为有利于提升池水温度,在养殖初期将池水保持在1.6m深,当进入5月中旬池水温度达到25℃时将水加至2.3m的最大深度以保持水温的恒定。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每1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cm,换水频率可根据鱼的摄食活动情况以及水质变化适当调整,采取先排后补,补充的池水需经消毒和过滤。追肥与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在1#塘施高效肥水王定向培育有益种群,在5-9月生长旺季每月3次选择水温和PH值较低的晴天上午按每亩0.8~1kg(用池塘水稀释)全池均匀泼洒,可视水质肥瘦情况,适量隔天补充。进入高温季节或养殖后期利用微生态制剂改善水体环境,每7天施芽孢杆菌1次,半个月施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1次,当遇阴雨天气、养殖水体氨氮含量偏高、浮游微藻繁殖过度时用光合细菌调节;若水体老化、PH值和亚硝酸盐含量偏高、有机物溶解过多、浮游微藻繁殖不足时施乳酸菌调节。同时开机增氧,全程调节养殖水体成“肥、活、嫩、爽”。适时增氧。1#塘使用微孔增氧,2#塘使用叶轮式增氧机增氧。增氧次数及时间可根据天气情况和池鱼动态灵活掌握,若遇晴转久雨、久雨转晴、闷热天或日降温大于5℃,则晚上10:00左右开机增氧3~5小时。在施肥或消毒后、水质恶化以及浮头等特殊或应急情况要及时开机增氧。(2)巡塘与抽检:每日巡塘3次,观察池鱼的活动摄食情况,池水水质变化及注排水,检查设施设备的防损,以及病死鱼的无害化处理等。每月随机抽检20尾草鱼的生长情况,详细测量记录生长数据,及时调整饲料蛋白质含量和投喂量。(3)鱼病防治: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定期对水体、食台、工具和网具消毒。每月两次使用新鲜块状生石灰350kg化浆沿池缘泼洒。进入6-8月,每月在饲料中添加药饵投喂2~3次,每次连喂3~4天,如添加烂鳃灵5g/kg预防烂鳃病,添加溃疡灵5g/kg预防赤皮病,添加黄连素2~3g/kg或大蒜素5g/kg预防肠炎病,与饲料拌匀投喂,每天2次。在整个养殖期间都严格执行渔药使用与休药期的规定。由于预防措施得当,生产管理又到位,注射了草鱼“四病”疫苗,1#试验塘和2#对照塘均没有较大鱼病发生。(4)养殖日志:为更好地进行总结分析,养殖日志对鱼种的放养、生长、收获情况,包括投饵施肥、鱼的活动摄食、水质监测、饲料和药物的选用以及病害防治等都进行了详细记录。

二、试验结果

1.收获情况对比:该试验至12月下旬,1#试验塘收获商品鱼15176.1kg,产值172043.2元;2#对照塘收获商品鱼8096.32kg,产值94474.6元。收获情况对比详见表3。2.经济效益分析:1#试验塘总收入172043.2元,其中草鱼152539.2元,占比88.67%;生产成本130335.76元;投入产出比为1:1.32,饲料系数为1.62,实现净利润41707.44元。2#对照塘总收入94474.6元,其中草鱼49401.6元,占比52.29%;生产成本83605.84元;投入产出比为1:1.13,饲料系数为2.08,实现净利润10868.76元。生产成本对比详见表4。

三、小结与讨论

查看全文

农粮局水产工作小结

一、2012年水产工作完成情况:

1、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35129亩。水产品产量预计可达1.5万吨,比去年增产约8%左右。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预计为1100吨。

2、完成了全县渔业捕捞许可证和渔业船舶的年检工作。全县37条捕捞船和8条养殖船进行了2012年的年度检验。

3、完成了渔业救灾水产种苗的发放。去年上级下拨我县的渔业救灾15万元用于购买草鱼、鳙鱼等鱼种200万尾,在6月上旬全部发放到渔业受灾户。

4、积极完成了做好捕捞渔民要求补偿安置上访的相关工作。由于我县流域四级梯度电站的开发建设,给原白鹅渔业队的渔民捕捞带来一定影响,捕捞渔民多次上访,要求给予补偿安置。至9月20日止,32户原白鹅渔业队的渔民的补偿金全部发放到其个人帐户。

5、开展了人工放流增殖活动。在的前丰村河段举行了水生生物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此次共放流鱼苗4万尾,主要鱼种为草鱼。

查看全文

SWOT分析的景泰县渔业发展策略

摘要:为探索景泰县渔业发展方向,本文在对景泰县渔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对景泰县渔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采取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发展绿色养殖、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对策,以期为景泰县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SWOT分析;景泰县;渔业;发展

近年来,为破解日趋严重的土地盐碱化难题,景泰县探索将盐碱化严重的弃耕撂荒地改造成池塘并利用盐碱回归水发展渔业[1]。通过几年的发展,渔业已成为景泰县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景泰县发展渔业的优势分析

1.1自然条件优势

景泰县属温带干旱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85mm,年平均蒸发量3038mm,全年日照2726h,年平均辐射量147.8kcal/cm2,年≥0℃的活动积温3614.8℃,≥10℃的有效积温3038℃,无霜期191d,适宜养殖温水性和冷水性鱼类[2]。

查看全文

全市渔业发展工作打算

1、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以市丁鱼岁良种场、白鹤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市广明生态园有限责任公司为重点开展健康养殖示范,进一步规范已批示范场的管理,加快申报力度,力争2012年新增申报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重点加大标准化池塘改造建设力度,大力推广草鱼免疫防疫技术,提高水生动物疫病防疫水平,控制投饵性养殖、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容量,在池塘等小型可控水体,逐步推广测水施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2、重点加强水产良繁基地建设。坚持以市金峰渔业有限公司为实施基地,进一步完善繁殖设施和亲本配置,以丁鱼岁、鳜鱼和四大家鱼为重点,力争2015年达到年繁殖鱼苗达到5亿尾以上,保障市的水产苗种供应。

3、现代渔业建设:以白鹤湖水产养殖合作社和金峰渔业有限公司为规划重点,计划建设标准化精养鱼池1500亩,力争2012年完成标准化改造建设。

4、休闲渔业:以市金峰渔业有限公司、白鹤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市广明生态园有限公司等三健康养殖示范场为重点,建设三个星级渔业休闲基地。

5、确保三大安全,即确保渔业生态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继续加强三大安全监管和检查。

(1)、确保渔业生态安全。重点是大力推广优质渔用饲料、水质调节剂和无害化渔药,减少养殖废水排放;推广渔业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开展种草养鱼养蟹,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增加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投放量,严禁使用化肥养鱼,适度合理使用沼肥,防止渔业水域富营养化和过度开发利用;加大对养殖水域环境的监测力度,适时公布渔业水域环境状况。

查看全文

渔业科技服务活动方案

为推进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创新,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渔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方案>的通知》,自治区农牧厅制定2009年渔业科技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产健康养殖为主题,以促进渔业增效、从渔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宣传质量安全法规标准,引导养殖者转变观念,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一系列渔业科技服务活动,使全区渔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渔业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技术水平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明显提高,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2009年,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培训渔民1000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00份(本、册)。

三、活动内容

查看全文

综合养殖模式构建与经济效益探析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社会对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督促水产养殖从业者尽早转变经营理念,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综合养殖模式以其物质循环性、资源利用高效性、产业发展多功能性等特点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综合养殖模式指在同一养殖区域内合理搭配不同营养层级的、养殖生态位互补的水生动植物,以实现水质调控、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生态防病及质量安全控制的目的,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养殖废物排放,所建立的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1.模式构建

1.1优良品种的选择与搭配。我国目前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是影响水产养殖业高产、优质和稳定的重要因素。选择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和养殖成活率高等优良性状的水产新品种(系)是保证池塘虾、蟹、贝、鱼综合养殖成功的基础。在品种搭配上,通常选择经济价值高的对象作为主养品种,选择生态效益好的对象作为搭配品种,两者互相配合,达到“高经济效益-低环境负担”的效果:在淡水养殖领域,多选择鳜、加州鲈、黄颡鱼、淡化南美白对虾及中华鳖等高经济价值养殖品种为主养对象,选择鲢鳙、鲶、鲤鲫等生态位互补的养殖品种作为搭配对象共同养殖;在海水养殖领域,鱼、虾、蟹、贝、藻、棘皮类等养殖对象都有涉及,可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及养殖传统进行搭配,由于可选种类多,营养层次分布广,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往往比淡水养殖模式下的综合养殖效果更好。1.2养殖环境调控。综合养殖相对于传统养殖模式,由于养殖种类多、营养层次多,具有更好的环境稳定性,能够更好的缓冲养殖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稳定的环境条件为养殖对象提供了更为理想的生长空间。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通过微孔增氧技术、微生态制剂投放技术及藻类接种技术可以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根据已有研究报道,在三疣梭子蟹和脊尾白虾养殖池塘使用微孔增氧系统保持水体溶氧在5mg/L以上,比使用传统叶轮式增氧机等节约用电1/3,产量水平提高16.2%;在对虾养殖水体中定期泼洒枯草芽孢杆菌,上市时血淋巴溶菌酶活力增强,养殖产量增长37.6%,且水体氨氮和亚硝氮浓度分别降低35.2%和63.0%;在养殖水体中添加青岛大扁藻、小球藻和牟氏角毛藻等有益微藻或耐高温浒苔等可以显著改善水质,提高养殖动物成活率。1.3养殖动物免疫调节。养殖对象的免疫调节能力直接关系到养殖对象的成活率及养成品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重点关注领域。养殖对象的免疫调节能力的强弱又影响到养殖过程中渔药使用量的多少进而影响养殖成本与产品质量,可以说,养殖动物免疫调节是养殖成败的关键问题。在鱼虾等投饵性养殖动物饲料中添加维生素、中草药、菌粉等免疫增强剂能够激活养殖动物自身免疫酶活性,提高抗病力和养殖成活率。在研究成果较多的对虾养殖领域,研究结果表明,黄芪等中草药可以显著增强对虾酚氧化酶等免疫酶活性,对虾感染鳗弧菌后的免疫保护率达到46%;虾青素能显著提高对虾生长速度20%左右,且有降低饲料系数,提高抗应激能力的效果;维生素E添加组的对虾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对照组1.4倍。1.4药物安全。开展鱼、虾、蟹、贝、藻等综合养殖生产,主要利用生物防控技术控制病害发生,但应对突发性、流行性细菌病害时,化学药物仍然是目前最简单有效、成本低廉的方法。因养殖种类多,患病个体密度相对较低,在药物使用量、使用时间等方面应综合考虑各种水产动物耐受性,达到在有效防控养殖病害的同时避免药残超标,以保证生态养殖产品安全。

2.养殖效益分析

综合生态养殖模式在不扩大养殖面积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搭配养殖物种,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养殖效率,增加了养殖总产量,降低了养殖成本,经济效益显著。下文梳理了近年来综合养殖效益情况,供参考。辽宁省的中国对虾-海蜇-贝类养殖模式实现亩产中国对虾100kg、海蜇100kg、杂色蛤500kg,平均亩产值1万元(梁鹏等,2014)。河北省唐山的中国对虾-红鳍东方鲀-海蜇养殖模式实现亩产中国对虾30kg以上、红鳍东方鲀40kg、海蜇60kg,平均亩产值近万元(李志敏等,2008);廊坊的中华鳖-草鱼-鲫鱼-鲢鳙鱼养殖模式实现亩产中华鳖87kg、草鱼900kg以上、鲫鱼170kg以上、鲢鳙鱼550kg以上,平均亩产值2.4万元(王宇,2016)。山东省的日本对虾-梭子蟹-菲律宾蛤仔养殖模式实现亩产日本对虾40kg以上、三疣梭子蟹160kg以上、菲律宾蛤仔300kg以上,平均亩产值1.5万元(李凯等,2017);中国对虾-海参养殖模式实现亩产中国对虾30kg、海参200kg,亩产值可达1.6万元(郑春波等,2013)。江苏省南通的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模式实现脊尾白虾亩产240kg以上、三疣梭子蟹亩产45kg以上,平均亩产值1.3万元以上(董建波等,2008);连云港的凡纳滨对虾—梭鱼养殖模式亩产凡纳滨对虾300kg以上、梭鱼150kg以上,平均亩产值1.1万元(薛以平等,2009)。上海市郊区的翘嘴鮊-黄颡鱼-鲢鳙养殖模式实现亩产翘嘴鮊550kg、黄颡鱼1300kg、鲢鳙鱼200kg,每亩实现利润1万元(张铷等,2018)。浙江省宁波的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贝类养殖模式实现亩产脊尾白虾200kg,三疣梭子蟹75kg,贝类150kg,平均亩产值近1.5万元(李健等,2015);台州的脊尾白虾-锯缘青蟹-缢蛏-泥蚶养殖模式实现亩产脊尾白虾60kg、锯缘青蟹50kg、缢蛏200kg、泥蚶200kg,平均亩产值1.48万元(陈蓝荪等,2012)。福建省莆田的日本对虾—海参养殖模式平均亩产海参400kg以上、日本对虾20kg以上,亩平均利润达1.3万元(郑国洪等,2007)。海南省的吉富罗非鱼-锯缘青蟹养殖模式平均亩产吉富罗非鱼1200kg以上、锯缘青蟹60kg,平均亩产值达1.9万元(王德强等,2014);南美白对虾-点带石斑鱼养殖模式平均亩产南美白对虾680kg以上、点带石斑鱼100kg以上,每亩实现利润1.5万元(邱勇等,2012)。

3.启示与建议

查看全文

全县渔业经济发展意见

近年来,我县渔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养殖水域面积1.2万亩,从业人员274人,年产各类渔产品650吨,总产值750万元。为加快渔业经济发展,促进我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繁荣城乡农贸市场,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库区农民收入,根据省市渔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

全县渔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发挥现有水面资源,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优化养殖结构,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全县渔业经济快速发展。

全县渔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3年,实现渔产量1500吨,总产量超过1500万元,渔业劳动力人均收入和渔业总产量都有明显提高。

二、进行科学规划,扩大养殖规模

我县共规划为四大养殖区:一是北部山前平原以养殖鲶鱼、黑鱼和观赏鱼为主的养殖区;二是南部河谷平原与养殖鲶鱼、黑鱼和观赏鱼的养殖区;三是西南部高崖水库以养殖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等为主的养殖区;四是中部山丘水库以养殖鲤鱼、草鱼大银鱼为主的养殖区。要积极结合小型水库、塘坝的产权制度改革,稳定现有集体所有水面的承包关系,扩大和增加养殖规模。同时,把渔业开发和国土整治、环境建设及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做好渔业与旅游、休闲、餐饮及人文景观结合的文章,发展观光渔业、垂钓渔业、观赏渔业,为渔民增收拓展空间,为渔业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查看全文

水产养殖病害预防的形势探究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现状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加,我国水产养殖的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水产养殖的病害也在不断加多,这给水产养殖户和水产品的安全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比较集中的地方甚至危及到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目前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些常见病在一些地区仍在流行和大规模发生,比如草鱼出血病、虾病毒性疾病等。草鱼出血病目前在我国东北、华中以及华南地区都有发生,这种病症的死亡率超过了50%;一些新的养殖对象的疾病不断出现,如黄鳝、鲟鱼、河蟹、大鲵等,这些水产动物的养殖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研究发现这些新的养殖对象很有可能被多种病原生物所感染,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在稻田养殖小龙虾就很容易发生病毒感染,从而造成大规模的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损失;水环境污染是导致水产养殖病害频发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地区的水系或者是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这使得水资源十分短缺,加上一些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滥用药物,使得养殖池塘的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较为普遍,这严重地破坏了池塘的生态环境,直接导致水产养殖灾害的不断发生。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的现状十分严峻,预防和控制的效果不容乐观,需要政府部门不断的引导,同时也需要养殖户的高度重视。目前水产养殖防治的主要技术包含了免疫、药物和综合防控等技术。药物防治技术目前是我国水产养殖中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同时我国在水产疫苗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现阶段商品化的进程仍旧比较缓慢,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不断地推动水产疫苗的商品化进程。综合防控技术主要是将环境调节、免疫以及养殖技术等进行综合集成,然后应用到水产养殖的病害预防和控制之中。未来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主要趋势应当是以免疫预防为主体,生态和综合预防措施相互结合的水产病害的预防与控制体系。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前景探讨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水产大国,水产养殖的品种繁多且分布于大江南北,水产品的产量也处在世界首位。但总的来讲,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各地参差不齐、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新技术和新产品以及新成果的转化率比较低,水产养殖中出现的病害问题也不断加剧,目前水产养殖病害已经成为了水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未来水产养殖的前景主要会表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的趋势:针对重要养殖对象开展疾病预防,进行疫苗的研制与技术研究现阶段我国针对少数重大水产养殖病害进行了疫苗的研究,如草鱼出血病、海水鱼弧菌病等,但和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的实际需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未来我国水产养殖不仅仅要建立水产动物重要疫苗的研制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专业的疫苗生产设施,从而能够更加广泛地服务于广大水产养殖户,减少因为水产养殖病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建立水产药物的研究平台,创新新型水产药物我国水产药物一直是沿用兽医学和人类医学的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水产养殖对象的专用药物的研究平台和技术体系。所以建立水产专用药物的开发和研究技术体系能够有力地突破药物筛选的模型,使得水产药物的研发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减少水产养殖病害,服务广大水产养殖农户增产增收。

针对水产养殖病害,养殖户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措施探讨

水环境是进行水产养殖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病害的发展和流行,所以养殖户做好水环境质量的控制对于养殖的成功十分重要。因此养殖户应当做好以下几点,首选要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和放养比例,充分地发挥不同养殖品种对于保持水环境的积极作用;做好科学的培水和施肥工作,确保养殖水体能够具有丰富的水生浮游生物,从而更好地维护水环境的稳定;禁忌滥用药物,大量的超剂量的用药很有可能会致使水环境的微生物出现生态失衡。最后要多使用能够改良水质的微生物制剂,比如酵母菌和光合细菌等,促进水环境的不断改善,提升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查看全文

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效果分析

1东平县循环水生态养殖发展趋势

随着东平湖内投诱饵的网箱网围全部取消,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要,加快滨湖池塘的标准化整理改造,探索出适合东平县经济水平的水产养殖方案,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东平县发展的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有了非常明显的突破。政府对这个系统予以关注,并定时派专业人士进行引导,在政策上积极进行扶持,使设施设备得到完善,促进了此项养殖技术更快更好的发展。

2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的模式

这种养殖模式的原理主要是在大水面池塘中按2%面积建设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利用气提式推水机产生循环水,模拟流水生态环境,采用微孔增氧技术、水位调控、水质调控等多项技术进行养殖。池塘循环水系统内采用了微孔增氧纳米管曝气技术,按照养殖品种和设计产量确定功率和安装微孔增氧设备。在设施外的养殖水面利用水草、鲢鳙鱼等水生动植物净化水质,利用微生物制剂与微孔增氧双微调控水质,从而改善养殖水体环境、提高养殖产量、降低发病率、增加养殖效益。同时,发电机也是不可或缺的,用来防止突然断电而造成缺氧死亡的现象,尤其是养殖后期养殖槽内鱼类密度很高,增氧设备不可断电。东平县2016年主要进行草鱼、鲤鱼试验养殖,在3个养殖槽中养殖,7月份放苗,其中2个养殖槽养殖草鱼,7月上旬放养0.75~1kg/尾鱼种5000kg;1个养殖槽养殖鲤鱼,7月底放养0.8~1kg/尾鱼种2650kg。经试验成功后,2017年放养了鲈鱼、翘嘴红鲌、黄河鲤鱼、草鱼、罗非鱼等品种。3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特点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作为新生事物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效提高了产量和生产业绩,首先提高了饲料消化吸收率,降低了饲料系数,与此同时降低了单位产量的消耗,提高了养殖产量;其次,减少了病害,提高了养殖的成活率,从根本上保证了养殖水产品的安全性能;一、有效收集养殖鱼类排泄的废物和剩余的饲料残骸,达到了养殖水体零排放的目的,解决了水产品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二、实现了多鱼种主养,避免了单一品种养殖的风险性,同时也可以进行同一品种的多规格养殖,均匀上市,加速了资金的流转;最后,实现了室外池塘集约化养殖管理和物联网监控,推动了中国渔业现代化。

4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的效益

4.1生态效益。传统的养殖方式,耗水量很大,对水资源污染也很严重。而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体系中,在养殖槽当中进行集中养殖,利用集排污设施和有关设备将养殖生产的废物排除,后期对于养殖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对渔—农经济效益产生极高的影响,达到了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用药量减少以及有效收集残饵、粪便,排出率达95%以上,实现养殖水体的零排放,使生态环境逐步优化,进而保护了生态环境。4.2社会效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食品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全球性和国际化特性的增强,水产品也加入了世界市场的竞争当中,生产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既满足了城乡人民的生活需求,又稳定了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对于引导库区渔民群众由网箱网围养殖向池塘养殖转变意义重大,渔民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既能解决群众的吃粮问题,又能增加群众收入,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社会效益十分显著。4.3经济效益。试验区100亩池塘,按2%面积建设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建设水槽养殖水体2500立方米。2016年初步放养模式,经测产验收产量60kg/m³水体,产出22500kg,13元/kg计算,产值292500元,饲料系数约1.5,效益可达120000元。2017年完全按照此种养殖模式设计养殖密度进行鲈鱼、翘嘴红鲌、黄河鲤鱼等名特优品种养殖,预计平均产量120kg/m³水体,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作为一种全新的、环境友好、降本增效、节能减排、优质高产的养殖模式,把池塘养殖和循环水养殖进行完美结合,把养殖生产与生态保护进行完美结合,把提高产量与节能减排进行完美结合,让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有了一个独立的环境,达到了经济效益增加之后的生态系统优化。同时这种养殖模式便于应用水质在线监测、实时在线监控等信息化技术,实现现代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