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监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06:37: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务监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虚假财务信息会计监管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当前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本原因;建立有我国特色的会计监督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会计人员定位的影响、内部监控的局限、国家、社会监督不健全、政府以管理者身份,加强会计法规制定与检查、加大审计力度工作、行业自律一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提高企业法人的综合素质,加强违法处罚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加速实行会计委派制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会计监督之涵义及其演变众所周知,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结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的首要职能是提供经济信息,供财产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决策的依据。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人员履行会计职能所提供的信息,是企业管理经济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监督的目的是防止虚假财务信息,保证经营管理决策以及投资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会计监管的内容要求也有所提高,由原来的资产负债状况发展到损益情况,注册会计师审查鉴定的内容由资产负债表发展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统称财务报告。随着会计准则的建立,审查评价的目标由真实性、正确性扩大到公允性,使会计监管的内容不断增多,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近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对虚假财务信息的监管,也成为会计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无形中逐步形成了由企业内部审计、外部社会审计、政府财政部门和各国证券监管组织构成的会计监管体系。
一、当前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本原因
1会计人员定位的影响
由于会计肩负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使命,冈此,会计信息往往是各种利益关注的焦点,编造虚假会计信息成为一些单位中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的手段,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些失真的信息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干扰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监管论文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监管思考
论文摘要:据深交所的一份权威调查显示,上市公司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比例大约为13%,而该报不报,隐瞒信息的比例更高。财务报告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投资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失去信任。文章通过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会计信息质量及披露的现状及完善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监管等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应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健全民事赔偿机制等方面建立一套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效的监管机制。
最近几年我们目睹了太多上市公司的业绩骗局,如琼民源、PT红光、大庆联谊的欺诈,蓝田股份以及近年来披露的“世纪黑马”银广夏的虚幻神话,都让人触目惊心。这些被揭露曝光者,有人把它比喻为冰山的一角,而那些没有被揭露出来的,估计不在少数。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严重扭曲了股票的价值,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如果不加以严厉的打击和治理,我国的资本市场就难于有效健康地发展。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及披露的现状
我国有关的会计法规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要及时、真实、充分、公平地向广大投资者及信息需求者披露可能影响投资者决策的信息,这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义务。这一条款从宏观而言,它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健康有序的运转,亦有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助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从微观而言,从企业外部信息需要者角度来看,它有助于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从企业角度看它有助于公司的筹资和降低筹资成本,有助于促进公司自身的发展。由此可知:公平、真实、充分、及时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对国家、企业、民众都是大有好处的。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看取得的成绩。(1)会计信息披露规范逐步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为主体,以《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和证监会的关于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准则为具体规范的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和首次披露、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三部分组成的信息披露内容,初步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目前综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文件,虽然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中,会计信息都是其主要内容,但是出于用户和市场管理的需要,同时披露非会计信息也是必要的。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就不可能如我们习惯上所理解的行业会计制度那样独立存在、自成一体,而是渗透在有关法规和信息披露规范性文件之中。在这些公开披露信息中当然还应包含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所作的各种审查、鉴定、评估、验资、查账、审计的报告和意见等等。(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为了适应证券市场管理的需要,我国在1992年成立了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它们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了比较有效的管理。此外,证券交易所也积极地参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管理。另外,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中,注册会计师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正越来越明显地发挥出来。(3)随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的投资者的心理素质和投资分析、决策水平等技术分析能力正在不断提高,这是好现象更是一大进步。
财务审计的证券监管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财务报告审计证券市场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正处在发育和转型期间,一些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利用会计舞弊手法夸大公司的报表利润,哄抬股价,谋取暴利,损害了无数中小投资者包括公司自身员工的利益。为了使证券市场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应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监管,加强会计审计的自身建设,出具具有公信力的审计报告,保证市场的定价机制。
一、研究背景
回顾近年来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成绩喜人。截至2006年12月15日,沪深股指齐创历史新高。上证综指再度刷新纪录,盘中创出新高2275.49点;深证成指也顺利突破历史大顶6103.62点,终盘收于6168.49点,沪深股市总市值在12月20日首度突破8万亿元大关。沪深两市已有1269家公司完成股改或进人股改程序,股改公司家数比例达94.49%,市值比例达79%,这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基本结束,中国证券市场从此突破了基础性障碍,正式开启了全流通时代。新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正式实施以及中国证监会制定并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人们大都会沉醉于证券市场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中,大都会追捧那些疯涨的股票,于是,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出现了诸如ST股票也能被炒得一路涨停的奇怪现象。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坐下来冷静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呢?
本世纪初,随着美国90年代网络泡沫经济的膨胀与崩塌,以安然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的财务丑闻震惊了全世界。从欧洲的帕拉玛特、日本的西武铁道、嘉娜宝、到中国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红光实业等公司,我们可以意识到财务舞弊的浪潮正在波及整个世界。这种舞弊的直接后果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行为严重搅乱了股票市场的正常运作,使投资者难以区分优劣,并且间接导致了不公平的财富转移,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像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股票市场的有效运作依赖于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对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信心,如果由于财务欺诈导致股票市场定价机制的混乱,并使得投资者无法对公司形成良好的预期以至信心丧失而退出股票市场,那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如何有效识别财务舞弊的市场机理并对症下药,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二、财务舞弊的主要手段
公司监管论文:当代上市公司财务监管简述
本文作者:孙静芳工作单位:白城职业技术学
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性缺陷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用于共同体内的众所周知的规则,它通过无例外地对违规行为施加某些惩罚来抑制人类交往中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作为一项制度,它通过一系列规则和约束,强制人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抑制人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减轻或消除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同时又通过对信息披露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的约束,协调信息需求者的信息搜寻成本,保证市场稳定运作。从会计信息供应链可以发现,符合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中的管理与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的责任和作用密不可分。
公司治理框架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路径
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要求各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准。完善措施有两种,一是引进外部非执行独立董事以增强董事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建立独立董事评价制度;二是设立专门委员会(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以使董事会对公司高级管理层的领导和监督具体化。完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改变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的局面。将国有股权适当分散持有、国有股人之间有效竞争、相互制衡的国有股持股结构。目前实施的方案之一是国有股减持,即向社会公众及证券投资基金等公共投资者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或者改变国有产权的虚置问题。对于那些处于非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可通过出让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或者资产重组方式,降低国有股权的集中程度;另一方面可借鉴日本人相互持股的经验,尝试发展法人持股和机构持股,特别是法人交叉持股模式,构造稳定的大股东。完善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与运行体制。实行决策、执行、监督分权制衡制度,建立所有者层次和经营者层次内部控制组织。所有者层次内部控制组织代表所有者利益。向股东会委派财务董事、财务监事或财务总监,主要债务人列席董事会,董事会中建立财务委员会、设计委员会或内部控制委员会,设立独立董事等。建立财务委员会作为投资中心的核心组织,对财务负责人进行制衡,提高财务决策科学性;建立的审计委员会与经营者独立,确立审计委员会于内部审计经理之间信息沟通与制衡关系,避免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层次内部控制组织主要为经营者控制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服务,为履行其经营管理责任而发挥作用,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对大股东或内部人形成制衡。完善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报酬和业绩相对称的长效激励机制。其核心内容在于设法把高层经理的个人利益跟企业牢牢捆在一起,使他们享有部分剩余索取权,让其年薪取决于整个公司的经营业绩,如实行利润分成、延期奖金、增股和股票期权等激励性报酬,其中股票期权是主要的。在公司的各类人员中,职位愈高,这部分报酬的比重愈大,总经理的长期性报酬激励可占其总收入的一半,从而充分激发高层经理的努力动机。建立逆向激励契约。即通过制约因素,限制经理人侵占股东权益的可能集合,完善与经营者之问的委托契约关系。契约内容除有完备的考核指标外,要详细载明处罚条款,对未完成指标或有违纪行为的经理人员应严格按条款规定给予处罚。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做好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等综合手段与方法进行。要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对财会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支持和鼓励。
完善外部治理机制。培育市场竞争机制
财务管理论文-会计监管体系摭谈
财务管理论文
当会计造假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时候,加强会计监管,避免和减少会计造假动机、造假行为必然成为会计界乃至全社会共同探讨和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会计造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引发会计主体对投资人、利益相关方和全社会做出不真实承诺。随之产生会计主体信用度下降,由于信用匮乏从而削弱了会计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并导致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严重时致使企业破产。如何增强会计主体的竞争力,保持市场经济体系健康、稳定运行,加强会计监管是一个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建立会计监管体系是会计界的一件大事。如何建立会计监管体系?建成什么样的会计监管体系?会计监管平台是什么样的?监管所产生的结果如何处理?作者将在本文就这些方面谈一些新的认识。
一、会计主体、中介机构及全社会要树立适时的会计监管理念。
1、会计主体要转变监管理念,由被动地接受监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监管。会计主体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份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与其它会计主体进行公平交易而实现自己的经营目的、经营理念,从而使会计主体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自身发展又带动全社会经济进步。自身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动力,即通过自身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另一个是外部环境,即网络信用度高、会计信息值得信赖的经济合作伙伴,在彼此互利的情况下共同发展。外部环境与内在动力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内在动力决定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反作用于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形成是每一个会计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要求所有的会计主体主动接受社会、投资人、经济合作伙伴等的监管,在提高自身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创造一种以信用为主基调的市场环境。
2、会计信息使用者、中介机构及全社会要树立未雨绸缪的会计监管理念,主动参与对会计主体的监管活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是一种极其自私的表现,这些“不关已”的事终究会由于无人制止而泛滥成灾,到那时“灾祸”就会降落到每个人头上。只有会计信息使用者、中介机构及全社会从思想上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行动上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我们的经济生活才会建立良好秩序。
二、政府要高度重视会计监管工作,健全会计监管法律、法规,制定会计主体必须披露真实、准确会计信息的游戏规则。
财务报告成因及监管理性研究论文
[提要]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及监管等问题进行的分析认为委托制度下所派生的利益不一致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经济诱因,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而会计信息监管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是虚假财务报告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进而提出应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健全民事赔偿机制等方面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管机制。
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著名会计学家R·瓦茨和J·齐默尔曼指出:会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了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产权裂变,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同时也产生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现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委托制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分层授权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产权控制模式。经理层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及其核算与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是局外人,对会计信息的占有上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正是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但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客观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利益不一致的矛盾。而经营者与大股东作为经济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他们有动机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优势为自身谋取利益优势,直接对财务报告进行操纵,以达到不公平地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引发财务报告造假问题。因此可以说,利益不一致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经济诱因,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
信息提供者利己的动机是普遍的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动机不一定转化为现实的行为。如果能对虚假信息提供者进行有力的监管,使造假行为不现实,不经济,那么造假者在理智权衡中会放弃造假。然而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的监管恰恰存在着诸多误区,严重地降低了监管效率,使得财务报告造假得以成为现实。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监管中存在的诸多误区是虚假财务报告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清醒地认识这些误区,有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监管机制。
误区一:重视“单一”监管,忽视“综合”监管。独立审计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也是确保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的制度安排。然而,独立审计仅是确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制度安排,只是财务报告监管链条中的一环而已,只有借助于其他环节的监管手段,它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自从证券市场发生了欺诈案开始,我国就加强了证券审计市场监管力度,如1996年独立审计准则颁布实施,1998年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脱钩改制,2000年事务所进行〖KG)〗合并重组,2001年一系列与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相继。由此可见,监管者的监管思想中存在误区:监管者试图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达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监管。过分夸大了独立审计在虚假财务报告中监管的作用。事实上,证券市场舞弊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行为,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上市公司内部公司治理、社会舆论监督、法律制裁都是整个监管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光靠“独立审计”一枝独秀,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实行全面监管,证券市场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绝不是抓几个注册会计师,关掉几家事务所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误区二:重视“硬性”监管,忽略“柔性”教育。证券市场是充满机会和诱惑的博弈场所,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对参与者和监管者进行制约和威慑,但是堆砌的制度不一定达到好的监管效果。我国自90年代起接连不断颁布、施行、修订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但虚假会计信息却从未消灭过。制度终究需要人来执行。如果证券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不讲正直诚信,制度安排将显得苍白无力。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所以仅靠制度安排这样的“硬性”监管手段是不够的,必需重视“柔性”的诚信教育,而且应当是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不仅包括中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等证券市场的参与者,而且还应包括政府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等证券市场的监督者。
简述私营企业的财务监管论文
摘要深入分析了某私营企业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采取了一些短期见效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指出了该企业长远发展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拥有私营企业1000余万家,占我国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以上。私营企业的发展,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私营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在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些私营企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如果不及时改善管理水平,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则很可能会走向衰败。
笔者对一家私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为其改善财务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文章将该企业的情况呈献给各位读者,期望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1企业情况
该企业为批发零售企业,在当地的同行业中规模最大,总部有3个仓库、4处分部,外地有6个分店,经营的品种达上百种,年销售额上千万元。该企业从夫妻店起步,经过多年的打拼,在厂家和客户间树立了良好的信誉,事业呈上升趋势。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原先个体工商户式的管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业主工作非常辛苦,但对企业的经营感到困惑,用老板的话是“糊里糊涂,心里没底”。我们接触后的初步印象是规模较大、管理落后、抗风险能力差。
国有企业财务监管论文
[摘要]在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我国经济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载体,其发展尤为重要。而财务管理作为国有企业的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管理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财务监管是财务管理活动正常进行、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在介绍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的措施,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监管机制,提高企业财务监管水平。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监管;问题;措施
近年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下,我国进一步的扩大和落实了国有企业自主权尤其是财务自主权,这有力地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积极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政企分开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没有与企业相适应的单位财务约束制衡制度,又没有与企业相适应的企业外的财务监督,相应的财务监管工作没有跟上,一些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铺张浪费严重,消费性地支出过度……这些行为极其严重地干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长效发展。
1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开展,关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管,国家实行了很多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而国有企业自身也进行了很多努力,相比于以前,国有企业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当前的财务监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财务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这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长效发展。同时,这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政企职责还不够明确。众所周知,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国有企业政企不分。虽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国有企业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和落实,但目前来讲,改革程度还远远不够。政府一直强调政企分开,让国有企业实现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减少政府的干预,削弱政府在其中的存在感。但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国有企业依然分不清政府负责哪些方面,国家负责哪些方面,实行行政上的强制性控制,在股权控制上却又表现为超弱控制,这引起国有企业改革的诸多问题。国家权力因为自主经营权落实不到位、国家权力不能有效实施而得不到有效的保障。1.2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严重。在经济改革中,国有企业也进行了改制,努力向现代化的经济制度靠近,一点点消除计划经济遗留的影响。但是,国有资产的市场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且其财务监管力度不够,又有很多其他缺陷。种种问题下,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同时,又因为这些问题的影响,一些人有了实现自我私利的可能。账实不符是非常典型的问题,因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操作不够规范,许多账外资产出现。财务监管存在缺陷,无法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个人将账外资产记到自己名下的现象。同时财务监督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在处置部分国有资产的过程里,出现了国有资产作为个人自有资产处置、收入纳入个人账户的现象。在报废、出售、报损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也有部分国有企业认为国有资产属于可以随意处置的自有资产,因此并没有严格进行评估、审批、鉴定等程序。国有资产因为这些问题产生了大量的流失。1.3财务监管模式落后。国有企业一般采用旧方式进行财务监管。监管模式不成熟,对于监督管理认识浅显。大量的国有企业设有工作人员,负责检查人员的接待问题,因此监督有时只是走个过场,真正的财务信息无法获取,监管也没有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没有实现应有监管意义。同时在制度建设上,没有建立实施事先、事中监督,也缺乏牵制和制衡机制。并且因为经常走过场,也没有有效实施已有的事后监督。
2解决国有企业财务监管缺陷的措施
财政部门财务监管论文
财政部门作为宏观调控的部门,不仅负有财政服务的职能,更负有监督的职能。新《会计法》明确了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的职责,贯彻《会计法》是政府赋予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如何依据《会计法》、《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等有关规定强化会计的监督,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确实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法制观念淡薄。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负责人财务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单位的会计事务应由会计人员负责,无需了解那么多的会计业务。只要把单位的管理好,干部职工利益有所保障;在政策上没有大问题即可。至于为了本部门的经济利益目的,在会计上做点小动机,改变资金用途、改变科目计量无妨大碍。由于单位负责人潜在意识中放松了对《会计法》的学习,因而对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不支持、不关心,轻财务管理。为了小团体的利益,任意改变会计核算办法改变会计科目的使用,对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知之甚少;对于如何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没有建立起一套与自己职责相适应的内控审核制度。二是执行层次,即会计人员缺乏对依法进行会计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对财务活动轨迹的核算和反映不够及时、准确、真实。
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法制观念的淡薄、会计人员隶属单位负责直接管理是不规范会计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新《会计法》颁布以来,一些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主管至今尚对违反《会计法》行为的处罚表示不理解,法律意识模糊。在他们看来,对按规定应补缴未缴的税款和受到相应的税务处罚是可以接受的,对违反财政监管行为所受到的处罚似乎难以接受,对应承担的刑事责任更无法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尚有部分单位对财政部门的处罚规定置之不理。对应限期改正的违法行为迟迟不见行动。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得不到充分的履行,单位对法制意识的淡薄可见一斑。
(二)解决对策
原始凭证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最基本证据。取得和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也是保证会计数据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关键。因此财政部门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是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重要环节。
加强财务监管力度奖罚分明论文
1加强排水职工的技能培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城市排水体制逐步走向企业化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必须改变事业单位“吃财政饭,捧铁饭碗”的陈旧观念。减员增效,降低运行成本。要高素质、高技能、高责任心的职工上岗,以岗带面,一岗多能,同时狠抓职工的技能培训,针对运行工人进行岗位培训,以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充电,通过竞争选拔出优秀职工走上岗位。二级水处理人工费占污水处理运行成本的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加强工艺运行管理,改良运行方式
工艺运行管理是污水处理厂日常管理的中心任务,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好坏,从一定角度上讲取决于运行设备的优良程度及工艺设计方案的完善程度,但关键的因素是要看管理方式及新方式、新技术的嫁接能力,尤其是对老的污水处理厂,在充分发挥机电设备和构筑物最大承受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挖潜改造,探索新的运行方式。合理准确地调整运行方式、运行参数是许多老厂面临探索的课题,厂领导班子根据自己本厂的实际情况,发挥技术骨干作用,积极探索改良运行方式,既要保证出水的水质达标,又要节能降耗,节约运行费用。
传统活性污泥法运行采用连续曝气方式,连续运转的风机供给微生物充足的氧气是保障好氧分解的关键环节。如果曝气系统出现故障、供氧不均、活性污泥在好氧、缺氧、厌氧条件下创造了丝状菌繁殖的有利条件,整个系统易引起污泥膨胀且浪费能源。传统运行方式最大的缺点是除磷脱氧能力差,一般氮磷去除率在20%左右,影响二级出水对氮磷的要求。某厂曝气池运行十多年来,由于曝气系统老化,管道腐蚀,已有多处发生短路、断路现象,原有的平板膜片式曝气头堵塞严重,氧的利用率、动力效率等项指标下降幅度大,更为严重的是运行时风管破裂,供氧系统瘫痪导致停产。每年用于曝气池的维修费用高达数万元。该厂投资15万元更换了曝气系统,管路采用ABS工程塑料材质,曝气器改为新型球冠可张孔型。新管路阻力损失小,安全可靠;新曝气头工作面积相对增大,气泡小,布气均匀,便于间歇性运行。曝气器充氧能力由原来0.108-0.155kgO2/h提高到0.135-0.212kgO2/h,动力效率由2.4kgO2/KW.h提高到5.0-5.2kgO2/KW.h,两项指标的提高降低了动力要求。
足够的充氧能力为运行方式的改变创造了条件。众所周知,SBR工艺为间歇进水-曝气-沉淀-排水-排泥五个阶段有较好的氮、磷去除能力,对于阶段活性污泥法设计的污水处理厂不可能完全按SBR工艺运行。但可以近似SBR工艺,采取进水曝气--进水沉淀排水两个阶段运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曝气系统足够的供氧能力外,还要保持高浓度的活性污泥及较长的污泥龄,污泥的浓度应控制在5000-6000mg/l,泥龄保持在8d以上,如此改进,运行方式变为连续流间隙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