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03:48: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材料化学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材料化学教学

材料化学教学论文

1“两平台双能力”体系的内涵

基于中国计量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教育实践,在分析目前及今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材料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等人才规格要求的基础上,对照政府和社会加快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希望,我们充分认识到实践和创新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决定共同搭建分院专业培养学习能力的课程教学与培养实践能力的生产实验(校内综合性实验、自主创新型实验、模拟实验及校外实习等)两大平台,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通过这两个平台的搭建,把材料专业学生培养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

2教学平台建设及管理体制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院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认知规律,遵照由提高动手能力到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对原有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除课堂正常教学外,搭建专业教学课程平台,实现教学课程资源网络化,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通过BB平台的课程建设,实现专业教学课程资源网络化。现在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推出了多门重点建设课程,例如《应用电化学》《材料表面处理》等,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大多数同学,课上按教学大纲讲授基本要求范围内的内容;对于能够进行更深度学习、对课程某方面需要进行知识面扩展的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更多的学习资料、相关文献、实验视频、应用软件、学习网站等,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加深知识理解;最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及知识的巩固。教学网络平台的所有课程,将对本专业所有学生公开,方便他们对教学资源的获取及问题反馈。

3实验平台建设及优化

大学本科教育中,实践科研反哺理论教学是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实验及实践,才能更有效率地促进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教学改革效果。目前,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平台的搭建及完善。

查看全文

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探索

摘要:《材料物理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注重理论理解与公式推导。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材料成形原理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环节对《材料物理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材料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材料物理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物质状态转变、化学反应等过程热力学及动力学特性方面的内容。《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意在使学生从理论角度掌握材料传输与成形过程的特性,进而能够通过理论计算预测材料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行为,这一课程将为后续材料成形原理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为材料成形理论的学习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现有的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往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间接降低了学生对材料成形原理相关理论的理解能力。目前,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成绩考核由试卷分数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来评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学与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理论知识,阻碍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也使教学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本文通过对《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环节进行教学改革,推行课堂讲授、启发、互动型教学和多媒体立体、形象型教学,结合课内实验环节,优化考核环节,强化学生对《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教学方法改革

查看全文

新能源材料与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特点,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有关工科化学课程的教材很多,如江棂主编的《工科化学》、强亮生主编的《工科大学化学》、徐瑛等主编的《工科化学概论》、唐和清主编的《工科基础化学》、高发明等主编的《简明工科基础化学》等,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和适用对象,教材知识体系的设置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根据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性质,按照突出物质的结构-性能与定量分析并重的原则,三峡大学选用了史启祯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要教材。该教材的特色是包含主篇和副篇两大块。主篇主要是铺就一个基础知识平台,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做铺垫,副篇主要是引用化学的应用实例及趣事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1]它吸取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语言形象生动,适用性强,较适合作为三峡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该教材内容可以很好地为目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智力储备。同时,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工科化学的认识和了解,还将曹锡章等主编的《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等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此外,鉴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特点及工科化学教学内容较多大,有关的价键理论等知识抽象难懂,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及实用化,除讲授教材内容外,还穿插介绍当前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科技发展动态、工科化学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自身的科研工作进行讲解,不断优化和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金属有机配合物材料时,笔者介绍了目前比较热门功能配合物材料当前的研究热点,并以自己在多功能金属配合物材料方面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学生。这些相关教学内容拓宽与延伸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方法不同于选修课,它不仅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方法的引导,而且更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针对“工科化学”课程的专业必修课性质及其教学内容众多,需要理解和识记的知识点较难的特点,笔者坚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原则,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堂讨论、课外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1.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板书、提问、讨论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然而,一些形象化、具体化的影音视频资料很难展现给学生。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生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它能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并容纳较多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丰富有新意,教学效率高。[3]“工科化学”课程涉及无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学和基础分析三大块内容。知识面广,内容枯燥,为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笔者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方案,对所选用的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压缩,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浅显易懂的课堂讲授和内容丰富的课件展示,增加了学生对工科化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材料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要针对材料学专业特点,调整分析化学有关内容。分析化学是材料专业的基础课,与后面的很多专业课联系紧密,只有掌握了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及操作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材料分析的学习。目前本校材料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只有45学时,但现在的教材中各类分析方法讲述比较全面,如何解决内容多与学时短的冲突是当前分析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在教材内容上删去了材料专业应用很少的化学定性分析、与无机化学重复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与统计学重复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删去了应用较少的非水溶液滴定法及过时的理论内容和陈旧的实验仪器内容,将分析化学解构和重组。打破了原来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以适应材料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并围绕完成工作任务所需学习的内容和先后顺序设计教学环节。将整个教学内容优化成两个教学模块:一是分析化学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分析化学介绍、分析化学仪器与试剂、定量分析的误差与有效数字、滴定分析概论;二是定量分析模块,主要包括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重量分析法、沉淀滴定法。

二、教学方法

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应视课程性质、特点和内容而定。教改目的是优化教学模式,按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教师引导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教改成功的关键。为让学生能进行课程衔接及为课后自学铺垫,每次课开始时应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勾起学生的回忆,结束时对下次课内容提要,以利于学生自学。同时将四大滴定理论的原理、指示剂的联系与区别讲透,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准确地应用。另外,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欲望,如能正确引导,增加学生讨论环节,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无法强迫学生学习,只能吸引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集于一体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通过多种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开展记忆、思考、探讨等活动,使教学内容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生动的形式,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更易理解所学内容。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加大信息量,减少板书量,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的知识。例如,可以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指示剂变色、指示剂僵化及封闭现象等以动画展示,突破语言的障碍,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不是领悟老师的理解。利用网络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更新,做到教学与科研互动,多引用与课程有关的实例,增加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3.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由于教学学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分析化学知识,除教师摒弃传统板书,采用多媒体对基础理论等重要内容进行授课外,还可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目前已出版的分析化学书籍和研究论文,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自学一些应用及发展前沿的内容,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4.开设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课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应将分析化学的知识渗透到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化学概念,获得分析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比如将分析化学实验扩展到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可以使学生对环境的污染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如在配位滴定实验中,可让学生测定饮用水中的Ca2+、Mg2+的含量,看其硬度是否超标。在氧化还原滴定实验中,让学生尝试测定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看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是否超标;可以让学生测定自己平时吃的水果和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这样既可引导学生分析测定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必需的防范措施,又可进一步引导出碘量法滴定的两种应用实例,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成绩评定

严格的考核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监督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及应用能力,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我们将成绩考核与过程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既考核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考核由平时考核、基础理论考试、实验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10%,基础理论考试占60%,实验考核占30%。平时考核根据平时上课出勤率,课上参与互动的主动程度,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基础理论考核包括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四大滴定理论的原理、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分析数据的有效性判断、分析方法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等。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采用随机抽题并现场操作的方式,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考试,教师当场评分;综合性考核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开放性实验,将题目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提交设计方案,教师审查合格后,学生自己动手测定,并对实验过程、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交实验报告或实验小论文。这种综合考试的形式,避免了以前考试的片面性、随机性等情况,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实验的水平,激励学生重视实验,树立勤奋、严谨的学风,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查看全文

化学教师教学实践汇报材料

转眼间,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为期一个星期的见习就已经结束了。还记得刚来一中的时候,大家激动和紧张的样子,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实习生活的担心。可现在,我们已经通过这一个星期的见习,初步了解了一中的学习环境以及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熟悉并适应着新的生活。这段见习时间,重要而且充实,它给了我们缓冲的余地,让我们一步一步地,向一名教师转变着。在见习期间,我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听课

听课,是我们实习生见习期间最重要的内容。在见习的一周里,我总共听取了十节课。其中,有我的指导老师老师上的习题课,实验课和新课;有高一化学组资深老教师谭老师的实验课以及其他高一化学老师的课;也有实习队友们上的课。通过认真的听课以及仔细地做笔记,我不仅能学习到其他老师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并且能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在教态、板书等地方的不足。听课,能够让我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能让我通过对比,不停地提高自己。在今后的实习阶段内,我们要坚持多听课,以获得更多的提高。

二、上课

在原来的计划中,我并没有准备在见习阶段上课。可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没有预计到国庆期间有这么多老师要结婚,更没有预计到我的指导老师身怀六甲。为了给老师们分担点负担,我们毅然执起了教鞭。见习阶段,我上了两节习题课和三节实验课。如果要我给自己打个分,我想我会给60分。第一节习题课因为是在自己班里上,且准备地比较充分,在这之前听了指导老师的习题课,所以上的还行,虽然有难免的紧张,但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而第一节实验课,却是最糟糕的。同样,我之前去听了三节实验课,感觉已经准备好了,可学生的顽皮和课堂的驾驭还是让我倍感艰难。好在后面通过总结,将其他班的实验课顺利地完成了。通过真实地站在讲台上课,让我初步体验到了当一名老师的感觉,不仅是紧张、艰难,还有那种成就感。相信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有更多的机会站上讲台,进一步地锻炼和展示自己。

三、班主任工作

查看全文

化学教学工作报告材料

学年,我们学校初三化学学科在中考中取得了区里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这与学生的努力以及教师的辛劳是分不开的。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总结了几条经验: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

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查看全文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为适应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应用能力的人才,并结合本校各个专业的专业特点,针对本校物理化学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这些改革措施应用到具体的实际教学中,从而达到良好的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

1引言

物理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同时该课程是材料、化工、环境和生物等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的学习是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门课程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由此可见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同时,物理化学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多,理论性较强,概念性比较抽象,公式较多较难,相对繁琐,而且应用条件也相对复杂。这就导致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信心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不利于学生用已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和方法,用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从而就达不到学校培养具有实用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遵循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都在不断地修改完善。物理化学课程的大纲也已经经过多次修改,总体的趋势是教学课时不断在压缩,这就要求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精简。虽然教学课时数在减少,但还不能影响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必然要求对物理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优化,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鉴于以上问题,笔者从教师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2不断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概念比较抽象,公式复杂,这就要求物理化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存在知识的盲点时,能够及时讲解补充,保证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1]。对于物理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2.1开展教研活动,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目前我校从事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老师共有十人,十人定期开展教研会议,主要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各个章节讲授的知识点,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的方法,确定案例分析。对于较难的、理论性特别强的教学内容,相互交流,各抒己见,确定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时年轻的教师会走进资深教师的课堂,一方面学习资深教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课堂氛围,为进一步深入的交流探讨奠定基础。通过这种相互学习交流的方式,不但提高各位老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而且还能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水平,必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2校外进修课程,促进学校间的交流合作。除了本校教研室间开展物理化学课程的研讨和交流外,还可以组织一到两名物理化学主讲教师走出去,前往优秀学校进修该门课程,听取国家物理化学精品课程示范课和相关学科前沿进展的讲座,或是参与优秀教师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充实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拓展教学知识面。例如本校教师就到武汉理工大学进修物理化学的课程,向该校物理化学优秀教师学习教案的书写,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评考察等方面的学习。通过校外的进修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收益匪浅。进修过的老师回到本校再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本校整个物理化学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这势必会进一步提升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2.3深入相关企业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尤其是实际生产的认识水平。定期组织教师进厂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教师自身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同企业联系,申请与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2],这样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研发过程,培养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查看全文

深究材料科学有机化学教改

材料科学是一门涵盖物理、化学、电子、生物等诸多研究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其专业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具备材料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材料制备、表征、性能测试,开发新材料加工工艺,具有高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有机化学则是材料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化学基础课程,可使学生掌握化学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材料科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意义重大。有机化学课程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材料科学专业课程科目多,学时有限,如不能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就材料科学专业自身的特点,针对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多年授课经验,从教材、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方面初步探讨材料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改革。

一、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和特点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是-N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其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目,可以使人们从分子水平上探索未知的世界。它既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社会应用性强的课程,又是-f3重视实验、实践性强的课程。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础、立体化学、波谱化学等;第二部分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机化合物是按其分子中包含的官能团类型分类,官能团对化合物的性质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部分是整个有机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去认识化学反应的规律,掌握各类反应及应用;第三部分为天然有机物化学,包括糖、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内容,也被称为生物有机化学。对于材料科学专业学生来说,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第一、二大部分内容,而且,第二大部分中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程度也不同,例如,不饱和烃、芳香烃、醇酚、醛酮等是重中之重。这些重点内容可以归纳为:1个理论(电子理论)、2个效应供轭效应、诱导效应)、2种试剂(亲电试剂、亲核试剂)、3类6大反应(自由基取代、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加成反应)等01。

二、材料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材料科学专业既是本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最难学习的专业之一,它要求学生全面地掌握化学、物理、材料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数量的巨大,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课时紧、任务重。对于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来说,材料科学专业的授课课时由化学专业的大于120学时缩短为小于64学时,实验课时也相应地大大减少,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掌握肤浅,实验技能相对匮乏,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同时,相对于其他专业,材料科学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不是有机化学中所有的内容都必不可少,即材料科学专业对有机化学教学侧重点需求不同,精选有机化学中针对材料科学专业十分重要的内容,既能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有下降趋势,并且参差不齐。这些都对材料科学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材料科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材料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方法

查看全文

电化学原理课程拓展式教学探究

[摘要]电化学学科发展迅速,在能源、材料、环境等热点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电化学原理课程是电化学学科的核心课程,概念繁多,内容丰富,逻辑性强,难度偏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囊括所有知识,亦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本文构建的拓展式教学模式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创新精神的升华和科研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电化学;拓展式教学;创新精神;科研素养

电化学是研究电子导体与离子导体形成的界面结构及效应的一门交叉学科,在能源、材料、环境及生物医药等相关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电化学学科的应用领域,可将其划分为界面电化学、材料电化学、腐蚀电化学、分析电化学、合成电化学、生物电化学、工业电化学等七个大类。电化学课程是电化学学科的核心课程,概念繁多,内容丰富,逻辑性强,应用面广,难度偏大。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均在化学化工类与材料类专业开设了电化学原理、应用电化学、电化学基础、工程电化学等相关课程,本校材料化学专业与应用化学专业亦开设了电化学原理课程。关于电化学的教学,人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探究性教学、发现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科研相结合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亦采用了同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这个知识爆炸式发展的时代,无限知识与有限时间的矛盾愈发突出,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无法将所有知识囊括其中,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学校教研教改项目(电化学原理课程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创建(XJG15015))的支持下,我们对电化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了改革,构建了拓展式教学模式,在不同专业大三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基本概念知识拓展教学

在电化学原理课程中,专业术语颇多,相似度高,如不加以展开延伸,极易混淆。比如,在学习“电化学位”这个概念时,需向物理化学中的“化学位”进行延伸。电化学位是指1摩尔带电粒子移入一个孤立相内部所引起的全部能量,而化学位则是恒温恒压下1摩尔物质加入系统所引起的系统总自由能的变化。电极体系的界面张力与界面层物质组成有关,也与电极电位有关。进一步拓展至非电极体系与理想极化电极体系,则为:非电极体系的界面张力仅与界面层物质组成有关,理想极化电极体系的界面张力仅与电极电位有关。又如:原电池与电解池、平衡电位与稳定电位、内紧密层与外紧密层、氢标电位与零标电位、电极的可逆性与电极反应的可逆性、理想极化电极与理想不极化电极[1],等等,这些基本概念知识之间的相互拓展教学。

2重点知识拓展教学

查看全文

化学教材内容管理论文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化学作为中等师范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应该具有怎样的现代化教学内容呢?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主编的中师化学教材(上册1993年11月版,下册1994年11月版)从吸收新知识、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配合、具体确定各项能力训练的要点等方面来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现代化,从而为加速中师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一、结合现代科技发展,重视吸收新的知识

化学的发展除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外,还与国民经济、人类生活及社会的进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衣着、环保、医疗、交通等生产和生活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突出的是化学与材料科学、能源、环保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生产等的联系。所以化学教育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就应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把这些新的知识引进教材,纳入教学体系。

材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新材料的发明和利用与技术进步的关系非常重大。如果没有半导体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现代化的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就没有今天的宇航工业,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就没有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光通讯……凡此种种说明新材料是新兴技术的基础,是高新技术的突破口。新教材用一定的篇幅以必学、选学、阅读或资料的形式编入了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如在“硅”(第二册第七章)中增加了“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向我们展示了高温结构陶瓷、半导体陶瓷、光导纤维等材料的性能和它们在现代原子能工业、半导体工业、激光、电子、航天等科技领域里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今后的研制方向。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金属材料已从传统的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及合金材料发展为包括稀土金属、贮氢金属、金属结构材料等在内的金属材料体系。为使中师生了解这一发展,教材在“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二册第九章)中编入了“新型的金属材料”作为选学内容。原有教材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介绍只限于传统的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三大类,而事实上高分子材料种类的增多和产量的增长远远超过无机材料。所以对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进行适当介绍,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是很有必要的。教材在第二册第十二章中选编了光敏性、导电性、生物活性等高分子材料。为体现化学学科特点,对这些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的叙述主要突出了与化学的关系,如用感光树脂印刷制版来实现印刷工业的完全自动化,利用高分子膜淡化海水等。

能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发展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需要有充足的能源。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常规能源已无法满足需要,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是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提高常规能源的使用效率,另外要积极探索和开发新型能源。在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化学学科发挥了巨大的优势。教材在“烃”(第二册第十章)中编入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展望”简要介绍了太阳能、核能、生物能、海洋能、氢能等几种新型能源的基本知识及其发展情况。配合“原电池及其应用”教材在阅读中介绍了几种新型化学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及主要用途。

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生产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过程中,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保护和改善生产与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教材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介绍中有机地渗透了有关环境知识。如在氧族元素中增加了臭氧层的作用、臭氧层减少和恶化对人类、对环境的危害等内容;结合硫的氧化物的性质,教材叙述了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在氮族元素中,分析了氮氧化物作为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在石油和煤一节中教材指出了燃煤造成的污染、“三废”对大气、土壤、水域的污染方式,对生态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在“环境保护”(第一册第四章)一节中,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碱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等污染及其防治的重要措施。以使学生了解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保护和环境改造的迫切性和可能性,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