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媒体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6 07:04: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经媒体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经媒体论文

财经法规教学多媒体技术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财经法规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财经法规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个进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同时带给老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学习体验。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强大,课件中可以添加图片、声音甚至动画,这种表现方法更加直观,让原本刻板的条文法规变得生动起来。同时,这种技术也更好地将具体案例添加到财经法规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奇的上课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于那些较为晦涩难懂的法规的记忆能力。

(二)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财经法规教学过程是非常枯燥的,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一些理解、记忆都十分困难的法律、法规、条文。因此,学生们面对这些枯燥的内容提不起兴趣,而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来把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讲解地生动有趣,综合原因造就了财经法规课堂上沉闷的气氛。而多媒体技术在财经法规课堂上的出现,改善了原有的沉闷气氛,添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动画和声音,将具体案例或是历年考试习题以一种直观又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本身想要参与到这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去,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困境,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查看全文

财经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蜚声全球的《财富》500强排行榜、《福布斯》400富豪榜和国内首屈一指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为例,展现和分析经济排行榜在媒介化、仪式化过程中基本功能的异化,以期引起学界的再思考。

关键词:媒介化;仪式化;排行榜;媒介事件

每到岁末年初,充斥娱乐界的大小榜单满天飞,经济界也未能袖手旁观,中外众多财经媒体的各种各样的排行榜把学术的、严肃的、甚至是机密的经济问题变成普罗大众孜孜不倦的淡资,把企业经济实力的优劣、商品质量的好坏、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寡,以及对衬:会经济发展贡献的大小,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数月前就开始的铺天盖地的造势宣传、民意海选,到提名后“谁该是”和“谁不该是”以及排名次序而产生的猜测、喧嚣、争执和分歧,再到排行榜公布时扣人心弦、声势浩大的颁奖典礼,这种经济排行榜不知不觉中已经发展成为各个财经媒体一年一度的媒介事件,呈现出强大的社会效果,为受众设置焦点议程,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受众的注意力,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以其特有的方式加速着各行各业的优胜劣汰。

一、媒介架构中的经济排行榜

在全球经济界所有排行榜中历史最悠久,可信度最高,权威性最强,同时也最为行业认可的当数《财富》杂志的500强排行榜、《福布斯》400富豪榜,而国内最强有力、最令人期待的则是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每年一度的隆重亮相。下面,本文就以此为考察对象,展开研究。

1《财富》500强排行榜:标准奠定权威

查看全文

财经专业教学质量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高等专科院校财经专业的教学机制必须进行调整与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以训练动手能力为主,兼顾相关理论与学科的教学和选修,注重学生未来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机制;教学效果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面临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变革教学机制,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特征的转变

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相对侧重于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和要式凭证等的讲解与掌握,因而其现实性、可操作较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了,现行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日渐明显。为此,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特征应突出为: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应更加强调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胜任的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二、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提高财经教学质量论文

论文摘要:面对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高等专科院校财经专业的教学机制必须进行调整与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以训练动手能力为主,兼顾相关理论与学科的教学和选修,注重学生未来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机制;教学效果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面临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变革教学机制,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特征的转变

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相对侧重于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和要式凭证等的讲解与掌握,因而其现实性、可操作较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了,现行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日渐明显。为此,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特征应突出为: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应更加强调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胜任的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二、目前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提高专科院校财经专业教学质量措施论文

摘要:面对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高等专科院校财经专业的教学机制必须进行调整与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以训练动手能力为主,兼顾相关理论与学科的教学和选修,注重学生未来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机制;教学效果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面临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变革教学机制,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努力解决的课题。

一、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特征的转变

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相对侧重于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和要式凭证等的讲解与掌握,因而其现实性、可操作较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类专业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了,现行的教学与实践脱节现象日渐明显。为此,高等专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特征应突出为:教学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应更加强调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胜任的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查看全文

财经院校新闻传播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财经院校开办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还存在着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实践机会少、高水平教师引进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了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财经新闻人才,我们在制定培养模式中必须加大财经类课程的设置,构建以“经济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经济+新闻”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财经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财经新闻对监测国家的经济环境,对提供有效有用的经济信息,对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人才培养的问题,无论在新闻界还是教育界都引起了重要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财经院校就开始开办财经新闻学专业,以期解决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年左右,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财经新闻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教育界和新闻界普遍认同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适合我国需求的财经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

一、当前我国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新闻教育事业在办学规模和学科建设上对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持续影响,构成了第一次浪潮。1996年10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公布的统计信息,全国的新闻专业点基本分布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在新闻学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引进了传播学,并促成了二者的融合,加速了新闻传播学类教育的发展;第二次浪潮兴起于世纪交替之际,与第一次浪潮相比,其积聚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格外引人瞩目。到2005年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的本科专业就有661个,其中新闻学专业209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在校生规模有15万之多。目前中国大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经新闻专业,财经类院校也有在新闻学专业中设立经济新闻方向,但财经新闻人才缺乏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2.财经院校举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在财经院校如何培养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的规格和质量问题上,开办新闻专业的财经院校,特别是地方财经院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以找到一条能够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懂财经的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财经新闻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院校仅仅是将“新闻类课程”加上一些“经济类课程”简单复合,而并非有机融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设置上主要设两类课程,一类是新闻类专业课,如采、写、编、评等,目的是让学生打好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等课程,以此来奠定经济学基础。这种简单的相加,很难将两个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就目前财经院校开设的新闻专业的课程与其他综合类或专业新闻院校开设的新闻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我们经济学类的课程除了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学的课程浮浅外亦无任何不同。就目前财经类院校师资现状而言,一般是教新闻类课程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财经知识,而教经济学的教师也基本上不懂新闻,两班人马教给学生们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让学生们自己去消化去融合,无疑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更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查看全文

电视台副主任竞职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是经济生活频道的编导、记者,年出生,年毕业于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年月进入十堰电视台经济频道。今天我竞选的岗位是经济节目中心副主任。

财经是我过去14年人生经历的关键词,其中三年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系统学习了财税、金融、证券、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30多门实用经济课程,这些都是我扎根于经济新闻的基础。其后的十年,我将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电视工作进行无缝连接。

经济专业优势加上经济类节目十年从业经历改了我,让我对十堰经济整体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十堰经济盘根错节的复杂性、发展的艰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十堰经济美好的发展明天坚信不疑。从业十年,基本上是和财税、金融、证券、期货、统计等众多政府经济部委和企业及企业家打交道,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拥有了大量的人脉、财脉资源。《期货周评》亮相荧屏半年,《今日股评》吸引股民2年,《十堰地税报道》3年搭建和谐征纳桥梁,《十堰十大经济新闻》全程撰写编辑,5年见证十堰经济骄傲。这些栏目和工作平时都由我一个人负责整体运作,不仅得到了合作单位的好评,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十年财经报道经历,获得业界认同。其中论文《经济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荣获市广播电视奖一等奖、省广播电视等三等奖;论文《财经报道现实与定位的再思考》荣获市广播电视奖二等奖;合作作品《万人涌入博物馆》荣获市广播电视奖一等奖、湖北省广播电视等二等奖,《希望网校的新烦恼》荣获湖北省五四新闻奖,诸如此类的奖还有很多。由于守信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先后获得十堰优秀青年志愿者、十堰广电系统优秀记者、世界传统武术节报道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如果这次我能竞争上经济节目中心副主任一职,我将按照下面的想法推进我的工作。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品牌建设挑战与对策

新闻实务学术论文是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而学术期刊又是论文的主要载体。当前的出版传播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多数学术期刊已经实行了数字化出版和传统出版的双轨制,数字化出版发展迅速。比如,励德•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数据库ScienceDirect每年共收录25万篇论文,年下载量10亿多篇;中国知网则是目前国内大数据利用的领头羊,依托其年均20多亿次的检索次数,以及年均近10亿次的下载量,汇集了大量用户信息和用户痕迹”。[1]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文献检索方式发生改变,“学习时间碎片化”、“新媒体社区人际互动式传播”、“内容为王”等特征突出。在线数据搜索的依据从原来的以期刊为主,变为以主题、关键词、摘要甚至全文内容为主,技术进步使得单篇论文以数字化的方式独立地进入读者视野,从而产生了论文与来源期刊的相对分离趋势。数字出版和传播在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也对学术期刊传统的出版传播方式带来影响和挑战。有学者认为,“数据库对所有入库期刊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拆解,导致学术传播的中心从期刊转移到了论文”。[2]学术期刊的权威性、个性面临消解,以经典论文和权威学术观点为品牌竞争力的学术期刊,挣扎在数据的海洋里无力自拔。[3]在数字化出版的潮流中,学术期刊品牌建设面临的变数和挑战,该如何应对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一、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论文与期刊既有分离的趋势又有统一的内在要求。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新趋势的适应能力,对于学术期刊来说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以特色栏目树立期刊品牌的传统路径受到挑战。以往最小的学术产品单位是杂志,期刊可以借助特色栏目或少数经典论文去带动这本杂志的需求和传播,树立期刊品牌。而如今进入数据库以后,最基本的学术产品单位是单篇论文,期刊的内容被分解成一篇篇论文,因此那些平庸的论文进入浩瀚的数据库很可能被瞬间淹没,石沉大海,无法再借助于同一个杂志的“明星论文”去带动其他论文被关注,这对编辑出版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一种挑战,势必会直接降低杂志的评价指标,比如影响因子和学术地位。特别值得重视的一个现象是,期刊电子数据库并不提供以栏目为关键词的检索服务,传统期刊精心策划设计的精品特色栏目,在进入数字化平台后被忽略,这样一来,期刊利用特色栏目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的传统做法,效果也随之被削弱。(二)期刊之间的稿源竞争加剧。大数据时代信息透明度高、传播速度快,数字化出版中每篇论文都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显而易见,学术期刊之间对优质稿源的竞争会加剧。学术期刊的传播规模属于小众化,受众主要来自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究人员,他们对学术期刊有着自己的判断,并保持持久的忠诚度,正是这种“粉丝”般的关注和支持,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4]可见,优秀品牌期刊在稿源竞争中具有“马太效应”的初始优势,能够吸引优质稿源和读者,而且论文得以在权威知名期刊上发表也增加了被关注和引用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优秀论文产生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品牌期刊的权威性和学术地位。但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知名期刊并不能单纯依赖“马太效应”而长期保证优质稿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家学术期刊必然会创新吸引优质稿源的方式,可能会有“后来居上”的期刊产生。(三)学术期刊的收入来源发生改变,办刊经费压力增大。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学术期刊的收入来源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发行邮购销售收入为主变为数据库合作分成收入占比增大。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需求结构来看,机构客户所支付的费用要占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总收入的90%以上,个人客户所支付的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很低。而在与拥有垄断地位的大型电子期刊数据库进行谈判议价时,单个学术期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期刊可能获得的收入与其品牌价值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相关。实行数字化出版和纸质出版双规制的期刊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为了提高入库经济收益而授权数据库独家拥有其内容的网络传播权,就会限制期刊自身营销宣传的方式,进而限制学术知识的广泛传播。而如果要保留期刊自身网络宣传分享全文的权利,就必须舍弃一部分来自于电子数据库独家授权的经济利益。这对于那些办刊经费不足的期刊来说经济压力增加。(四)数字化出版对于期刊编辑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出新的要求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通过与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的方式参与数字出版。其他的自媒体宣传,也多数是将纸质期刊内容简单转化成数字符号,或者委托给第三方进行处理。而很多学术论文由于研究范式的特点,并不适合移动终端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客观上需要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转换以满足读者的需求,而这些工作对于现有期刊编辑人员的知识技能来说是一种挑战。众所周知,很多期刊一直秉承“专家办刊”的方式,其编辑人员大都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学者,这些学者型编辑们由于所受教育经历所限,普遍缺乏使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软件的技能,无法胜任期刊内容在网络数据库和新媒体中的再处理工作。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亟需补充擅长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方面技能的人员。

二、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品牌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以质取胜,在突出刊物特色的基础上。精心打造每一篇论文学术期刊的内容主要是学术知识和思想,提高刊物的竞争力首先还是要以“内容取胜”。要争取在每一篇论文中注入期刊的特色和风格,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做到选题精细化,紧跟学术研究的前沿。如何获得或组织充足的优质稿源,是保证刊物质量的关键。过去那种“闭门办刊”,坐等稿件上门的被动方式已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步伐。编辑人员必须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去跟踪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了解学科研究的动向,发现有潜力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此外,期刊社的角色和身份也需要进一步拓展,除了作为学术论文的筛选和刊发者之外,还要成为学术研究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学者们提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编辑部要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通过组织各种规模的学术论坛和会议的方式聚集学者,激发讨论,促使产生高质量的论文。学术期刊要从单一的学术传播载体向学术交流平台、知识服务平台、智库转变。(二)积极推动数字化出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办刊方式。未来的知识传播方式和读者的需求多元化,学术期刊也纷纷创新知识传播渠道,多数期刊建立了专属的主页和投稿编辑平台,定期在网上更新关于期刊论文的信息,并与读者和作者进行在线沟通,有些学术期刊在网站上提供论文全文下载服务。此外,微信公众号迅速成为各家期刊进行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方式,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9年6月,在CSSCI入选的经济类69家期刊中,自建微信公众号的有53家,占76.8%。除了每期更新目录到微信公众号外,有些期刊甚至可以在公众号上进行全文阅读,期刊社专门对文章的格式进行了二次加工,以便适应读者微信阅读的习惯。有些期刊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提供访谈、原创文章的推荐和相关活动、新闻的报道。有学者认为,学术期刊微信出版模式的发展有望绕过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使传统学术期刊编辑部能够直接通过智能化移动终端实现数字出版,对于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垄断能够形成有效制约,缓解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矛盾,同时能够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提供可选途径。[5]虽然单个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传播可以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其难度和成本比较高。以中国知网、Springer为代表的出版商,已经逐渐渗透到投审稿、排版、在线出版等环节。如果再继续单刊作战,学术期刊势必会陨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未来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多刊合作,积极组建或加入学科领域的期刊集群,共享数字出版的资源,共同参与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出版。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等都创建了自己的期刊群网站,以应对未来的竞争。[6](三)运用全媒体渠道经营期刊品牌。期刊品牌是期刊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数字化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读者筛选信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期刊品牌作为筛选文献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了文献使用者的效率。一些国际知名期刊比如《TheEconomist》《Nature》等,它们的品牌自身就能够赋予论文高价值标签,其刊载的文章具有突出的可识别性。新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人际关系为传播路径的即时性裂变式多级信息传播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传播形态更倾向社群传播和人际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建立在期刊编辑部与读者、作者的良性互动关系之上,学术传播在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形成的虚拟社群、在具有共同学术旨趣的个体间进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形态趋向社群化,读者从订户到用户的转变,要求期刊人必须强化用户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选择。[7]为此,学术期刊需要对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二次加工,以更加友好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学术期刊的自媒体品牌打造离不开纸质学术期刊的品牌基础,自媒体品牌是学术期刊根据自身独特风格和个性建立起来的影响力体现,但其内容绝不是对纸质期刊的简单复制。进入数字化出版时代,学术期刊的出版和传播方式正在快速变化。学术期刊必须转变观念和办刊方式,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去创新经营自身的品牌,以适应时展和用户需求。

作者:赵爱清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查看全文

三进工作汇报

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的有效途径,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两课”教育的重要任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近几年来,河南财经学院党委坚持把这一工作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积极探索新途径,形成了抓住关键、选准手段、注重实效、搞好评估的工作思路,使“三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抓住关键:促进教师先入脑

“两课”教育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渠道,“两课”教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主力军,“两课”教师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决定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实际效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提出,“两课”教师“必须多学一点,早学一点,学好一点,学深一点”。按照这一要求,河南财经学院针对“两课”教师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以及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学术性和知识性、忽视政治性和思想性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促进教师先入脑活动。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组织教师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由于教师对经济社会实践的了解相对缺乏,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品格理解得还不够深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真正入教师头脑,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学校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深入农村、企业,走访基层党员干部,聆听模范党员谈切身体会,使教师亲身感受基层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体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的现实功效。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三个代表’在基层”的系列活动。所谓“请进来”,就是请全国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到学校作专题报告。有的基层干部在全面讲授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坚持执政为民的先进事迹时,还就目前如何处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一是现在通讯工具先进了,为什么领导干部和老百姓的距离却远了?二是为什么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提高了,反而不会做群众工作了?三是为什么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干部的意见却大了?这些问题使“两课”教师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深深认识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意义重大,从而净化了心灵,坚定了信念,进一步增强了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课题研究和学术研讨活动。实践证明,要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师头脑,必须组织教师认真研读原著,开展学术探讨,使广大教师掌握其科学体系,领会其精神实质。针对部分教师存在着阅读、钻研原著少这一问题,河南财经学院通过组织申报国家、省级课题,出台《关于加强“三个代表”“三进”科研工作的规定》,拟定院级课题,加大专项基金投入等措施,激励教师主动学原著,深入开展学术研讨,撰写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传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也更系统、更深刻。

查看全文

课程教学下的社会统计学论文

一、国内社会统计学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统计学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统计学是包含经济统计在内的统计科学,狭义的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相对应,是与经济统计并存的概念。我国关于社会统计方面的研究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把它界定在狭义的社会统计学范围之内。国内统计学界对社会统计学的研究范围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社会统计学包括经济统计学内容以外的所有内容;二是包括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以外的其他内容;三是包括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环境统计学以外的其他内容。上述三种观点也有一致性,就是把社会统计学从社会经济统计学中脱离出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研究中社会统计学要完全脱离经济统计学、科技统计学、环境统计学等其他学科,而是应结合这些学科的内容进行研究。中国的社会统计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1983年,以介绍国外社会指标的研究成果为主,并尝试开展我国的社会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第二阶段自1983年至90年代初,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统计学研究发展迅速,出版了一批较为齐全的社会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教材,并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的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这个阶段中国社会统计的研究开始向综合评价的方向发展。国内对社会统计学的学科体系构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在教育统计、人口统计、卫生统计等专业统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与经济统计学相对应的宏观性、综合性的统计学科。该学科内容主要是运用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研究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属于特有的统计方法。以该观点为依据出版了一批教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袁方教授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教材共16章,内容主要包括导论、环境统计、人口统计、婚姻、家庭与计划生育统计、社会劳动资源统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统计、居民收入与消费统计等,由蒋萍主编的《社会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基本上也体现了这种结构安排。这类教材内容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每一章具体内容上均从宏观口径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某一具体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是专辟章节研究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统计方法,并以此为工具熟练描述与分析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第二种观点是社会统计学为人口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卫生统计学、人民生活统计学等提供了一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属于一般统计方法。代表这一观点的教材有张彦主编的《社会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社会统计资料的收集、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集中趋势测量法、离中趋势测量法、概率与概率分布等;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体现了这种结构安排。上述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实际上是财经类高校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中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主要内容。蒋萍等学者认为,持第二种观点的社会统计学学科内容与《统计学》内容相似,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门同类的社会统计学势必会造成重复,也没有必要,社会统计学应从宏观角度、更高层次上研究社会发展状况,它是一门特有的统计方法论,而不是通用统计方法论。笔者赞同这一说法。因此本文讨论的社会统计学是第一种观点。

二、社会统计学教学思考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

基于特有的统计方法论的社会统计学教材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是在教材前面的章节中每章介绍一个社会领域,主要从不同角度利用专门的指标描述该社会领域的发展状况,在教材后面的章节主要是从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出发构建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及介绍综合评价方法,也就是对前面章节各个领域知识的综合。因此授课时每章内容可以按照“指标→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这样的思路讲解,既先弄清某一社会领域(如人口、社会生活、教育、卫生等)应从哪些方面(如发展水平、规模、结构等)评价,哪些方面使用哪些指标合适,然后再综合各个方面的指标建立该社会领域构建指标体系,学会建立各领域指标体系后,再把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综合起来建立全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一定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这样从指标介绍到指标体系的建立,内容循序渐进,既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社会统计学课程框架体系的理解,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