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大学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9:57: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经大学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经大学用品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对低值耐用品的管理和使用,发挥其使用效益,防止积压浪费,保证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工作顺利进行,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低值耐用品的范围:
㈠不够固定资产标准,单价在200元以上500元以下(不含500元),且耐用期在一年以上能独立使用的物资设备;
㈡单价100——200元,民用性较强的物品,如;照相机、电风扇、取暖器、收录机、钟表、计算器等。
第三条低值耐用品的验收
㈠无论来自何种渠道或用何种经费购置(包括外单位捐赠)的符合第二条标准的物品,其产权属于学校,均须持使用单位领导和物资管理人签字的购物发票,到校产设备管理处登记,凭校产设备管理处打印的《西南财经大学低值耐用品验收单》到财务部门报帐。
财经大学档案管理制度
为贯彻原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精神和规定,科学规范地做好实验室工作的档案管理,提高实验室功能和效率,使实验室更好地为科研教学服务,更好地评估实验教学投资收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实验中心(室)工作档案管理的内容
1.实验中心(室)概况:学校和业务主管部门下发的实验中心(室)建设与管理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实验中心(室)建设与发展规划,实验中心(室)占用的房间数、面积及改造等资料。
2.实验中心(室)任务: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进度表、实验课程及项目、每学期实验教学任务及实验开课记录、实验教学科表及实验项目统计、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及历年试题、实验报告等有关记录,承担的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及工作量。
3.实验中心(室)仪器设备、低制耐用品及材料: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帐、卡、分户统计帐、低制耐用品分户帐、领用单、使用维修记录、技术资料等,大型仪器设备的论证报告、订货合同、安装验收报告、损坏维修记录说明书、使用记录、说明书等,材料领用记录等。
4.实验中心(室)管理制度和工作记录:实验中心(室)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中心(室)专职人员工作日志、实验中心(室)研究活动记录、人员考核记录、培训计划及实施情况,实验中心(室)工作计划、研究论文、成果鉴定证书、自制或改造的实验仪器设备装置的验收报告等。
财经大学办公用品配送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适应国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办公用品、低耗物资的管理,规范物资采购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材料、低值品易耗品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办公用品、低耗物资集中采购配送是指学校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处以招标采购方式确定供货商,集中配置货物、分别送达、统一结算支付的行为。
第三条校内各单位使用学校事业资金采购办公用品、低耗物资均适应本办法。校内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单位应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办法,报国有资产管理处备案后,自行组织实施采购。
第四条办公用品、低耗物资集中采购配送管理坚持实事求是、满足需要、勤俭节约、提高效益的原则。
第五条集中采购配送物资范围:
(一)办公用品指办公文具、纸张、墨盒等办公所需物品。
新疆金融学课程差异分析
一、新疆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新疆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17门公共通识课程、8门学科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5门限制性选修课程、5门非限制性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通识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多10门;第二,金融专业必修课中宏观课程比重高于微观课程比重;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8门;第四,注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的学习。
(二)新疆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由5门公共课程、5门专业基础课程和7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构成。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层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门数比金融专业课程门数少2门;第二,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宏观课程比微观课程多1门;第三,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定性课程门数比定量课程门数多7门。
二、新疆与全国金融学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差异分析
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分析
摘要:在“双一流”背景下,以应用经济学学科为例分析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财经类高校普遍存在应用经济学多建设单位共建的情况,而共建模式存在的弊端较多,阻碍了学科发展。本文拟从学科发展的基本逻辑出发,探讨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构建思路,为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优化提供建议。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学科组织模式;应用经济学
一、以应用经济学为例研究学科组织模式,对当前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财经类高校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中央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与北京大学并列排名第2,进入前5%,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及西南财经大学分别位列第6、12、18、6,排名均进入前25%。此外,在“双一流”背景下,应用经济学将成为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在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五所财经类高校中,有三所将应用经济学作为拟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是各财经类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将是目前“双一流”背景下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各财经类高校必然会在经费、师资、政策等方面向应用经济学学科倾斜。对于学科建设而言,基层学科组织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具体实施者,任何学科发展规划都将最终落实到各基层学科组织上,而学科组织模式则是联结学校整体学科发展与基层学科组织之间的桥梁。因此,研究应用经济学的学科组织模式对于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
二、应用经济学现有学科组织模式
1.多建设单位共建模式在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由多个建设单位共建的模式比较普遍。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18个,其中目录内二级学科9个,学校自主设置学科9个,涉及18个有招生资格的建设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学科有6个建设单位共建,西南财经大学有11个建设单位共建。从应用经济学建设单位在学校学科建设单位总数占比上,应用经济学建设单位占中央财经大学学科建设单位总数的75%,其余三所高校的占比分别为40%、55%、35%。在不同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共建程度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二级学科的共建上。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18个二级学科中,有10个二级学科属于多个单位共建的情况,产业经济学涉及4个建设单位,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均涉及3个建设单位,另外还有6个二级学科涉及2个建设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的优势学科金融学有4个建设单位,自设的金融工程有2个建设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产业经济学有2个建设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没有二级学科多单位共建的情况。2.少数建设单位共建或单一建设单位模式在应用经济学学科评估排名靠前的综合类大学中,学科建设单位共建的情况比较少。例如,在第3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的中国人民大学,共有26个教学单位(23个学院,3个研究院),其中应用经济学的建设单位主要有5个,占其建设单位总数的19%。而在更加综合性的大学,学科建设单位共建情况更少。例如,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主要涉及经济学院和国家发展研究院两个建设单位(不包括跨学科学院),占其建设单位总数的不到5%;在五道口金融学院并入清华大学以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单独建设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当然,这与综合类大学学校规模大、学科门类广有关。
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提要]本研究探讨科教融合视角下专业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措施,从而建立健全专业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表明:现行专业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严重的“科研漂移”和“教学漂移”现象,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忽略科研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在科教融合视角下进行专业财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满足学生获取动态性专业知识的需求,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帮助教师同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生产力。可采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借鉴研究技能发展框架,实时评价学生的研究技能发展状况;建立面向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激励制度”;引导差异化学生群体与教师进行多样化科研合作。
关键词:科教融合;专业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蓬勃开展,学科评估中科研权重的不断增大,以及新时期科研人才的大力引进,近年来专业财经大学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然而,受传统观念束缚,专业财经大学的主要职能被定位为“传道授业”,即面向职场培养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导致与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相比,专业财经大学存在更为显著的科教分离现象,出现了科研与教学“两层皮”的问题。但是,首先,专业财经大学并非职业培训机构;其次,专才教育也不应忽略创新性。正如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所强调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突出创新性”,具体措施包括“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可见科教融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事实上,相比综合型、研究型大学,财经大学的本科生在财经领域更具“专业性”优势,这对于他们在本领域科研方面的“深度”发展提供了便利,并在一定程度上与研究型、综合型大学中科研实践的“广度”、“高度”、“力度”发展形成互补。鉴于此,本研究立足专业财经大学,探讨科教融合视角下该类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措施,从而建立健全专业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行专业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出现严重的“科研漂移”和“教学漂移”现象。高校是科研与教学的共同载体,将科研与教学一方边缘化甚至剥离,或者将二者割裂将会造成“科研漂移”和“教学漂移”的现象,即科研与教学分别囿于各自不同的场所,最终导致高校异化为低级的职业培训机构,纯粹的科研机构或二者的简单拼盘。事实上,周光礼等(2018)认为科研与教学应当是“松散耦合”关系,区别于“非耦合”和“紧密耦合”关系,“松散耦合”是指保持科研、教学各自的特殊性的同时趋向共同目标。事实上,科研为教学注入了灵魂和新鲜血液,脱离了科研的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丧失了思辨性、前沿性和创新性。而教学则为科研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脱离了教学的科研将是高校职能的异化,丧失了传承性、反馈性和共益性。此外,在科研活动中,“闭门造车”往往很难“出门合辙”。而将科研与教学结合,建构“科教共同体”,还可以借助广大学生的力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对科研命题、假设等进行反思体悟式的修正。(二)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忽略科研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现阶段,本科生科研参与活动的“阵地”依然集中于研究型、综合型和理工类大学,专业财经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对于其所扮演的“双重角色”都普遍缺乏认同。具体而言,由于应用型高校的初始定位问题,很多年龄偏长同时职称和学历偏低的教师只认同其教学角色,而对于学者或研究者的身份并不认同;学生只认同其应用型人才的角色,对科研型、复合型人才也缺乏认同。同时,由于“重研轻教”的顶层设计和激励制度,以及近年来对科研人才的大力引进,很多年龄偏低同时学历较高的新引进人才,以及年龄偏长同时职称和学历偏高的学术骨干会更多地认同其学者或研究者的角色。此类教师即便口头上承认其“双重角色”,也会由于时间、资源、精力等稀缺而在实际工作中偏向科研工作,忽略教学工作。以上问题不仅进一步加深了科教脱节,使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分离,甚至导致了科教冲突出现,使科研型和教学型教师之间难以相互理解,矛盾加深。
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联盟探索与实践
[摘要]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面临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偏低、教师的教学偏重理论教学、社会的专业认可程度偏低等普遍性问题。江西省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联盟是由高校主动发起,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搭建的合作平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可从其中获得实习岗位支持、教学实践支持与课题调研支持等专业建设所需的外部资源并共享专业资源。江西省专业建设联盟今后将侧重于增加参与单位、加强校校合作与打造专业建设联盟品牌。搭建专业建设联盟推动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江西实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社会保障专业;校政企社合作;专业建设联盟
一、引言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同年,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在全国率先获得了社会保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武汉大学获得了当时唯一的社会保障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随着社会保障专业办学日益成熟和社会保障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年来社会保障专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已由需一般控制设置的专业调整为基本专业。根据郑功成教授的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教育部备案和经审批可以招收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已达179所,其中近百所高校设置了社会保障系,年招生规模近万人;拥有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的高校达60多所(不含在相关专业设置社会保障专业方向的),拥有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点的高校有10多所,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近1000人[1]。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来自高校内部,有的来自高校外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高校积极寻找并整合外部资源为己所用。本文在此介绍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系主动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搭建“校政企社”合作平台———江西省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联盟,助推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下同)建设的探索性实践,以期对其他高校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有所启示。
二、当前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存在的三大普遍性问题
通过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教学委员会组织的系列活动中与同行同仁的交流、梳理文献,同时结合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当前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不高,学习兴趣偏低。较于热门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的招生相对困难,大部分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招生中第一志愿生源不足,需要通过志愿调剂来完成招生指标。赵秋成教授调查发现,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招生中,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不到1/3[2]。江西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从2014级开始与行政管理专业纳入公共管理学科大类招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实行大类培养,第二学年末结合成绩排名、个人意愿实行专业分流,超过1/2的学生选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成绩排名靠后的“无奈之举”。专业选择上的“情非得已”,导致不少学生对社会保障专业心存抵触,学习兴趣偏低。同时,也有部分高校、学生及其家长用“官本位”的思维定式看待社会保障专业,高校把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培养专业人才作为最重要的办学目标,学生及其家长将学习的最终目的定位为成为政府公务员。这就导致学生将专业教学局限于狭义的“社会保险”领域,忽略了社会保险以外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社会组织对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与人才的(潜在)需求。(二)教师的教学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李长远副教授调研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六所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后认为存在明显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现象,实践教学与社会相脱节[3]。笔者认为,“重理论,轻实践”的主要成因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保障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高校教师招聘的学历门槛高,社会保障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从硕博阶段“学生”身份直接转变为“教师”身份走上讲台,没有社会保障相关领域的实践经历,导致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高校职称晋升规则侧重于科研成果的考查,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保障专业教师对理论研究的偏爱。其二是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内容本身偏重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保障也属于政策科学的范畴,尤其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教学客观上需要解读大量的政策文本以使学生对具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准确的理解。现有的教科书对社会保障政策执行过程及其效果评价方面的内容篇幅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对实践部分内容的讲授。(三)社会的专业认可程度不高,就业岗位偏少。社会保障专业认可程度不高与该专业相对年轻有关,与上述高校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关系,毕业生偏离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同时,潜在的专业人才需求未被激发也是社会保障专业认可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社会保障各项目的管理经办分属多个政府部门管理,各部门选用人才的标准多元化[4]。当前企业尚未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事务上升至企业人才管理、成本管理战略高度,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使用局限于社会保险事务办理[5]。用人单位对于社会保障事务及专业人才的片面认识,低估了社会保障的专业性,提高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可替代性。社会的专业认可程度不高进一步影响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招聘,使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难以“对口”就业。当然,就业岗位偏少与我国当前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也有一定关系。
国民经济学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是财政部直属的重点高等院校,1949年建校,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财经方面专业人才。在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史上。
经济管理系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传统专业,在学校各个专业中首先设立博士点,现在拥有4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点为国民经济学,下设4个专业,分别是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涉外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
一、招生情况
一般的情况下,每年经济管理系会招收4~5名计划内的硕士研究生和1~2名委托培养及自费的硕士研究生,计划内的名额中会有2~3名保送名额和保留学籍的名额。因此,您在报考时应仔细调查清楚。一般情况下,每年会有50~60人报考,因此竞争是比较激烈的,这就要求您作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这里向您介绍一下近两年的招生情况:1998年,计划内招生3人,计划外1人,保送2人,报考人数为60人;1999年计划内招生2人,计划外1人,保送3人,报考人数48人,可以看出通过考试的录取比例为15:1~20:1。
二、教材的准备
经济文化活动策划书
“经济文化沙龙”系列活动是东北财经大学校经济学会的一个传统活动。该活动持着服务社团成员及全校同学的态度,以丰富充实在校本科生的课余生活为目的,以拓宽同学们的经济文化知识面及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倡导“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升华理论”,透析身边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本学期将举办第十期活动。
一、活动主题: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二、活动时间:11月6日(星期二)晚18:30-20:00
三、活动地点:东北财经大学梅园A座
四、活动形式:座谈会
五、活动对象:东北财经大学在校生
统计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日趋重视对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对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统计学专业是培养数据分析人才的基本单元,统计软件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为了有效提升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满足政府、企业对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R语言融入统计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一体化案例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当前统计学专业统计软件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2018年9月,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部分教师对山西省设置统计学专业的5所本科院校(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和大同大学)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统计学等相关专业在统计软件教学方面存在三个共性问题。1.软件选择多样化,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数据分析工具。目前,统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及《市场调查》等。各门专业课选择的统计软件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的偏好。其中,《统计学》《多元统计学》和《市场调查》等课程一般选择SPSS等统计软件,《计量经济学》和《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一般选择Eviews、Stata等计量软件。学生普遍反映,粗识多个统计软件太分散精力,不如精通一个统计软件。2.案例选择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系统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案例是连接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之间的桥梁。统计学专业课程案例丰富,但都是针对统计抽样、单变量统计分析和多变量统计分析等具体方法专门设计的。以某个广泛使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为例,多重共线性章节以旅游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为研究案例,异方差章节以医疗机构与人口数量关系为研究案例,自相关章节以居民消费行为为研究案例。3.课程设置僵化,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统计软件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数据挖掘》和《多元统计学》等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时间序列分析》和《市场调查》等课程一般在大学四年级开设。根据课程链条理论,课程设计应衔接有序。对于统计软件,各学校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式:第一,各门专业课授课教师随堂讲授、演示统计软件操作,或配备上机实验,以加深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第二,开设《统计应用软件》课程,专门讲授统计软件操作。其中,《统计应用软件》课程若开设过早,学生不懂统计分析方法,不能理解统计软件的运行结果;课程若开设太晚,无法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起到支撑作用。因此,统计软件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山西财经大学统计软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设有统计学、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200余人。其中,统计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山西省品牌专业。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一直重视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统计软件教学方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1.将R语言融入统计专业课程教学。R是用于统计分析、绘图的语言和操作环境,是属于GNU系统的一个自由、免费、源代码开放的软件。目前,针对“大数据”的数据结构特点,政府、企业从业者和学术界研究人员越来越重视使用R语言。2.鼓励教师采用一体化案例教学。一体化案例教学,即选择一个研究主题,设计不同的场景,以匹配不同环节的课程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学会系统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把案例数据代入到统计公式里。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鼓励专业课授课教师编写一体化案例。以《统计软件应用》课程为例,以居民消费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利用R语言开展系列研究:①相关分析,分析居民消费与定量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②方差分析,分析不同人群(考虑属性变量)消费支出的差异性;③主成分和因子分析,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开展降维分析;④回归分析,构建居民消费对各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必要的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检验等;⑤聚类分析,根据消费结构对居民集群分析;⑥典型相关分析,对居民消费结构和收入结构典型相关分析,挖掘影响居民消费的关键绩效因素。学生应用多个统计、计量方法研究一个主题,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进而能够学会如何用实证方法系统地分析社会、经济问题。3.灵活开展统计软件课程教学。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除了要求专业课授课教师随堂讲授、演示统计软件操作,还将《统计应用软件》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一是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安排24课时,重点讲解数据管理、描述性统计、单变量统计分析和R语言编程等内容,为学生后继专业课学习奠定统计软件基础;二是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安排24课时,重点讲解多变量统计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教会学生能够利用R语言处理和分析一体化案例数据,为学生后期撰写毕业论文奠定方法论和写作基础。4.丰富统计软件教学内容。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结构日趋复杂,数据来源日趋多样化。《统计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掌握本科阶段所学统计分析方法在R语言中的实现,并且能够正确解释R语言的运行结果。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主要包括数据管理、描述性统计、统计绘图、均值比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等。
三、山西财经大学统计软件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