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技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08:18: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采集技术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蜜罐信息采集技术探究论文
摘要蜜罐是一种主动防御的网络安全技术,可以吸引黑客的攻击,监视和跟踪入侵者的行为并且记录下来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入侵者所使用的攻击工具、策略和方法。该文介绍蜜罐技术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蜜罐的安全价值,详细研究了蜜罐的信息收集技术,同时也讨论了蜜罐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与防御对策。
关键字蜜罐,交互性,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
1引言
现在网络安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缺乏对入侵者的了解。即谁正在攻击、攻击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攻击以及何时进行攻击等,而蜜罐为安全专家们提供一个研究各种攻击的平台。它是采取主动的方式,用定制好的特征吸引和诱骗攻击者,将攻击从网络中比较重要的机器上转移开,同时在黑客攻击蜜罐期间对其行为和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发现新型攻击,检索新型黑客工具,了解黑客和黑客团体的背景、目的、活动规律等。
2蜜罐技术基础
2.1蜜罐的定义
皮纹采集和技术研究论文
皮纹样本采集方法
采集皮纹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在皮纹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捺印法、拓印法、化学显现法、照相法和扫描仪摄入微机法等几种。捺印法是在有嵴线的手、足表面涂上染料后直接捺印在纸上,以显现皮纹。印泥捺印法是历史悠久、常用,又很经济的方法。我国古代留存的指掌纹图就是用印泥捺印法取得的。此法既能得到清晰的纹印,又能长期保存。所用器材简单,只要一盒印泥、一块泡沫海绵片及纸、笔即可。印泥捺印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一份清晰的皮纹图本身就是一份珍贵资料。采集皮纹时,直接用泡沫海绵片将印泥均匀地蘸在手、足有嵴线的部位,注意只能将印泥蘸在嵴线处,而不能来回擦拭,否则皮沟内充满印泥,捺印的纹型图上就看不清嵴线。油墨法也可得到很好的效果,常被司法机关用作鉴定。油墨捺印法比印泥捺印法稍复杂些。必要的器材有印刷油墨、油墨滚筒(一般手推油印机墨滚可代替)、调油墨板(33×24cm2的有机玻璃板较适用)、泡沫海绵垫和质地较好的纸。取样时,把少量油墨加到调油墨板上,用墨滚滚成均匀的一层薄膜,然后把要印的区域压在油印板上,注意要使整个区域都有油墨覆盖,将有油墨的皮纹区域捺印在纸上[1,6]。为了获得满意的印纹,需要适量的油墨和压力,这两个因素决定能否成功取得合格印纹,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印泥法比油墨法更易于清洗,似优于后者。油墨法和印泥法虽然经济,但如果涂擦不匀,往往影响捺印效果,且污染手足,大规模采集时群众不易接受。寻找新的皮纹采集方法,一直为皮纹学工作者所关注。拓印法是先将皮纹拓印在不同的介质上,再移到纸上做永久记录。由于介质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方法。B觟觟k曾使用白色粉笔和纤维带记录皮纹[1],Cotterman用墨汁代替粉笔拓印婴、幼儿的手、足纹[1]。笔者分析了上述方法的利弊,试用透明胶带法拓印皮纹。笔者试用炭精—透明胶带法[7]拓印皮纹。即在有嵴线处用毛笔涂上一层炭精粉(美术用品商店有售),再将透明胶带分别贴在此处,要保证所有嵴线都能涂到炭精粉和接触到透明胶带。然后取下胶带依次移到纸上做永久记录。此法虽然费时,却克服了采集印纹时的困难。但是在将胶带移到纸上粘贴时要防止胶带重叠。值得注意的是,用炭精粉法得到的印纹和直接在手、足上观察到的图像是一致的;而与用捺印法得到的印纹则是互为镜像的。此法是先将白色粉笔浸入碳素墨水(普通墨汁胶质太多不能用)中,约3个小时取出晾干备用[7]。取纹时,将已浸过碳素墨水的黑色粉笔在有嵴线处均匀滚过,贴上透明胶带,依次移到纸上做永久保存。用此法得到的皮纹印同炭精—透明胶带法一样。根据笔者的经验,粉笔—碳素墨水—透明胶带法要优于炭精—透明胶带法。此法拓印的指纹、指节纹和趾纹的嵴线都很清晰,避免了由于炭精粉粒较粗而致使纹型不均匀的缺陷。灵长类的手、足由于皱褶较深,加之不能配合,取纹较难。印取手足畸型患者的皮纹也是难题之一。用笔者设计的印模法[7]可得到满意的结果。较适用于皮纹学研究的有以下两种:所用材料是自凝牙托粉和自凝牙托水(一般医药公司有售)。操作时用自凝牙托水将牙托粉调成糊状,稍停片刻,把调好的糊状物自手掌近端铺向远端,待其变硬后取下,即成皮纹印模。需要注意的是,皮沟在印模上是凸起的,皮嵴反而是凹陷的。与拓印法一样,所得样本与手足上的纹型是互为镜像的。用材料为橡皮泥(一般文具商店有售)。将橡皮泥均匀地铺在手掌和足跖部,再小心取下,即可得到清晰的皮纹印模。注意事项与牙托印模法相同。日本学者[8]用柔软的铅笔在较硬的纸上涂黑,然后被试者的指端自尺侧向桡侧滚动,可见手指指纹表面粘有一薄层铅笔芯粉,再自尺侧向桡侧滚印在白纸上,即可得到清晰而完整的纹印。用此法捺印指纹可得到较好的效果,但指印不易永久保存。成分或无机成分起化学反应,生成用肉眼能看到的有色物质,从而达到显现潜在纹型的方法,称化学还原反应显色法。此法为笔者设计[9]。我们从氨基酸的成色反应得到启发,试用味精[谷氨酸钠RCH(NH2)COONa]代替氨基酸,设计了茚三酮—味精成色反应法。茚三酮的分子式为C9H4O3•H2O,是一种白色结晶,是测定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一种专门试剂。在蛋白质分子中的某些基团与显色剂作用,可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不同蛋白质所含氨基酸不完全相同,颜色反应亦不同。汗液中除水和各种无机盐外,还有氨基酸等。茚三酮7.5~10.0g氯化镉(或氯化钴)5.0g无水乙醇100ml蒸馏水900ml因茚三酮在常温下溶解较慢,可先用乙醇使茚三酮溶解,再加入蒸馏水,使成0.75~1.0%的水溶液,保存于棕色瓶中。加入氯化镉(CdCl2)或氯化钴(CoCl2)的目的是为了使皮纹样本能长时间保存。整个制备过程需戴医用手套操作,以防纸上留下操作者的手印。选择质地较好的白纸(80克轻磅道林纸较适用),切成16开大小。将茚三酮溶液倒入平底搪瓷盘或塑料盘中,用竹镊夹住纸的一边在溶液中浸湿,取出在室内阴干,避光保存备用。称取10g味精溶入100ml蒸馏水中,配制成10%的味精水溶液,倒入中、小型的搪瓷盘或塑料盘中,放入泡沫海绵片,制成印盒。取纹前,洗净手、足上的油渍,轻轻在印盒的海绵片上捺压,操作者用纱布擦去过多的味精溶液,待手、足不干不湿时,捺压在茚三酮反应纸上(夏天汗多,汗液中含有氨基酸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可不擦味精,直接捺印)。不久,即显现出紫红色的皮纹。反应开始时,味精被茚三酮分解出氨(NH3),同时,水合茚三酮被还原。随后,过量的茚三酮起缩合作用,生成二茚酮—二酮茚胺的取代盐(紫红色络合物)。此法避免了油墨法或印泥法对手、足的污染,被试者乐于接受,便于大规模调查。山东济宁医专的研究者[10]建议用2.5%的亚铁氰化钾水溶液[K4Fe(CN)6•3H2O]制备反应纸,晾干备用;2%的三氯亚铁水溶液(FeCl3•6H2O)制成印盒,手足在印盒捺压后其表面留有三氯亚铁溶液,再捺压在亚铁氰化钾反应纸上,即可显示蓝色的皮纹。Aubert在研究皮肤病和汗液分泌时,将硝酸银(AgNO3)涂在纸上能显现出皮纹,成为隐性显现第一人。此显现法现仍然在刑侦机关应用[11]。AgNO3与汗液中的氯化钠(NaCl)和氯化钾(KCl)中的氯离子起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和硝酸钠(NaNO3)、硝酸钾(KNO3)。AgCl在光照下光解,形成细微的黑色银粒,从而显现出指纹。AgNO3﹢NaCl﹢KCl—→AgCl↓﹢NaNO3﹢KNO32AgCl—→2Ag(黑色银粒)﹢Cl2↑硝酸银显出手印后,可将其手印浸入40%的淀粉溶液中约1分钟,或2%硫代硫酸钠(Na2S2O3)水溶液5~10分钟进行固定,然后用水漂洗、晾干即可较长时间保存。碘(I2)显指纹法是德国的WilliamEber设计的,现在仍然是刑侦机关提取隐性指纹的方法之一[11]。碘显法操作较复杂,一般采用熏染法,显示的手印浸入0.5-1%的氯化钯(PaCl2)水溶液中数秒至1分钟取出,经水洗晾干;或用软毛刷蘸此液涂于碘手印上,经水洗晾干,手纹嵴线呈棕褐色被固定下来。笔者认为,由于普鲁士蓝法仍有污染的缺点,硝酸银法和碘显法手续较繁且不能长期保存印纹,目前都已较少应用。在化学还原法中,还是茚三酮—味精成色反应法较为适用。其他方法采集皮纹的方法很多,还可以用照相法、皮肤射线照相、皮纹图像自动化识别、指纹自动识别等方法。
不同部位皮纹印的采集
不管用哪种方法采集皮纹,一定要注意能完整地印取到所有嵴线区域的纹型。除手掌和足底外,嵴线也往往沿着掌、指和跖、趾的侧缘向背侧延伸,这是采集皮纹时必须考虑到的。笔者推荐用印泥法或粉笔—碳素墨水—透明胶带法采集指纹。采集时,操作者可站在被试者左侧,以自己的左手食指和拇指捏住被捺印指的指尖,以右手食、拇指捏住手指中节,被试者其他手指稍弯曲。手指自尺侧向桡侧滚动,这样就能得到清晰的指纹印。捺印时用力要均匀,只能滚动一次,不能挪动、停顿、重复或倒转,否则嵴线会模糊不清。不论用哪种方法采集指纹,一定要照顾到手指的掌面和手指的桡、尺两侧,即三面的花纹,采集十指滚印指纹。一个好的手指印纹应该是矩形的,远端尽量录全,近端至少要有一个指褶。以便能全面且正确地进行检测分析。采集时应按一定的程序,如沿小、环、中、食、拇指的顺序一一进行。不管用什么顺序,都要及时注明左、右手和指别。如有遗漏,应立即重印。伤残或缺指(趾)、多指(趾)等应注明。建议用印泥法结合酒瓶滚印采集掌纹。一份合格的掌纹图至少要录下腕横纹、各指根处的指掌褶纹、指三叉、轴三叉、主要掌纹线走向和掌褶等内容。由于手掌心凹陷,取纹时往往在取纹纸下面垫一块泡沫海绵片,但效果总不理想,掌心部位的嵴线常有空缺。日本学者冈岛道夫[8]曾试用酒瓶滚印法印取小儿的手纹。我们将其用于成人,将取纹纸放在横卧750ml空葡萄酒瓶上(葡萄酒瓶避免了由于普通酒瓶短小而使手纹印歪斜),从指端开始向前推滚至腕横纹[9],即可得到满意而完整的指、掌纹图。指节纹是指手指基节和中节掌面及两则面(桡侧和尺侧)的花纹。国内已发表几篇资料,分析的仅是平面捺印的指节纹,未能反应其全貌。笔者建议用炭精—透明胶带法或粉笔—碳素墨水—透明胶带法[7]可以拓印清晰而完整的三面指节纹。此法虽然费时,但却克服了采集不到完整指节纹的困难。趾纹印图要求与指纹一样,也要采集到三面的趾纹。趾纹的采集很难,由于足长期禁锢在鞋中,致使足趾变形,一般捺印法采集不到完整的趾纹。笔者用粉笔—碳素墨水—透明胶带法[7]可克服由于足趾变形所遇到的困难,拓印得到完整的趾纹。具体方法和采集指节纹一样,将浸有碳素墨水的粉笔在趾端有纹线处涂擦,用胶带拓印再移到纸上。只是由于足趾间距较小,涂擦浸有墨汁的粉笔时要特别小心,防止足趾间互相摩擦而影响印纹质量。跖纹的采集较难。合格的跖纹印图应能录下拇趾球区、足小鱼际远侧、近侧区、足弓区、足跟区的纹型,此外趾三叉、p三叉、趾间纹、跖纹主线走向等结构都应显示清楚。但由于足弓的存在,往往录不全所需指标。由于足穿在鞋袜里,清洗较难,大规模调查时群众不易接受。建议采用无污染的茚三酮—味精成色反应法[9],受试者容易接受。采集时可试用橡皮筋将取纹纸固定在葡萄酒瓶上,由足跟向足趾推滚,可得到较完整的足底纹印,但由于跖纹嵴线往往向腓侧延伸,用上法仅可得到较满意的足底面的纹印;如在采集纸下垫一块泡沫海绵片,足底印好后再将腓侧的海绵片连同取纹纸一同托起,则可采集到完整的跖纹印图。如能两法配合应用,将采集到的两份印纹对照分析,足底延伸到腓侧的纹型即可显示出。唇纹是人唇红部位的纹理。采集唇纹可使用红色唇膏。用唇膏在被采集者的唇部均匀涂抹,将捺印纸从中间对折,被采集者上下唇沿捺印纸对角线抿合进行捺印[12]。采集各种纹型时,除及时签定知情同意书外,应标明印纹编号、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注明左右手及指、趾别等内容。若是疾病皮纹图形,还应写清临床症状、主要病史及诊断结果等内容,最好能附有照片。
遵偱皮纹研究的CDA标准
近30年来,我国皮纹学研究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标准不够统一,可供利用对比的资料还不到半数,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执行国际通用的皮纹研究标准。为此,中国皮纹研究协作组先后于1991年[13]和2012年[14]公布了我国皮纹研究的技术标准。协作组建议,《ADA标准-CDA版本》和CDA标准作为皮纹研究的技术标准和项目标准。ADA是美国皮纹学会(AmericanDermatoglyphicsAssociation)的缩写;CDA是中国皮纹研究协作组(ChineseDermatoglyphicsAssociation)的缩写。自1982年以来,经过中国皮纹研究协作组会7次会议讨论,形成今天的标准文件。实际应用表明,本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先进性。CDA标准是借鉴了《ADA标准》,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依据CDA标准,模式样本分为三级等次:1级模式样本(firstclassmodelswatch):含有指纹的A、Lu、Lr、W和TFRC项目。2级模式样本(secondclassmodelswatch):包含1级模式样本项目和掌纹的a-bRC、T/Ⅰ、Ⅱ、Ⅲ、Ⅳ和H项目。3级模式样本(thirdclassmodelswatch):包含2级模式样本项目和足纹的hallucal(A、L、W)、Ⅱ、Ⅲ、Ⅳ、H和calcar项目。在三个级别的模式样本中,其他项目多而不限。在今后的研究中,提倡向三级模式群体的规模努力,2级模式是起码的要求[14]。随机群体,男女身体健康,家族内无已知遗传病;样本量在1000人或以上,男女人数相同或相近;祖上三代为同一个民族,来自聚居区的样本;在知情同意原则下采样。
计算机液位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研制与开发
摘要:设计了一个液位过程控制的实验系统,论文可以通过连接阀门的不同的组合来模拟工业过程中典型的过程环节。其中控制算法为独立的模块,可以编写不同的控制算法在目标系统上实施,从而验证和比较控制算法的优劣。实验实例结果表明,该系统是验证多种控制算法的良好实验平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实验系统;设计;液位系统;控制算法;过程控制;实验平台
1研制液位过程控制综合实验系统的背景
最近几年,科教仪器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视,硕士论文许多教学实验设备都是由许多公司、企业和高等学校共同来完成的,由学校提供教学实验设备的想法和技术,由企业来实现。作为学校方既得到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教师通过这个途径来实现自己的设计并能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及时反馈给企业;而企业则获得了高校的技术支持并获取了经济效益,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可达到双赢的目的。
液位不仅是工业过程中的常见参数,且便于直接观察、容易测量,过程时间常数小。许多科教公司生产了不少液位过程控制系统,这些液位过程控制系统生产的目的是基于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大都采用的一阶和二阶对象,提供了许多种控制手段,但是可扩展性不强,不利于更高层次科研开发的需要,而且售价高昂。因此,笔者考虑设计了如下的水箱系统,组建计算机液位过程控制系统。
2液位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毕业论文目的要求成绩评定
1.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要求论文
1.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要求与成绩评定
1.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转型思考
【摘要】新媒体数字时代的出现,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促使行业开始转型。本文首先对数字出版的优势进行阐述,之后详细分析了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所需的转型方式,最后提出提高转型效果的有效措施,希望为从业者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化;科技期刊;转型
新媒体数字时代,信息获取途径更多,且传播速度更快,这使得传统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为迎合新时代读者的需求,传统媒体在出版形式与效率上都发生了转变,科技期刊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寻求变革、转型,才能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不断向前,不被时代所淘汰。
一、数字出版的优势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形式相比具有很多优势:1.高效性。数字出版主要是指以传统出版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出版,借助网络,审稿、编辑效率提高很多,且数字出版物不需要后期印刷,在审稿结束后即可发行,缩短了发行时间,提高了发行效率。2.多样性。数字出版平台的信息传递更为便捷,数字技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共享性及开放性特点,这使得各种信息都可以借助多种数字形式表现,并在不同的信息平台传播,这样可以让读者借助多种终端实现对信息的接收,表现出数字出版的多样性。3.运营成本低。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业务的潜力是巨大的,不仅可以获得更多读者的关注,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行成本。鉴于数字出版的种种好处,很多大型出版企业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数字出版方向,通过自身产业链的重组,构建新的出版运行方式,以提高企业的潜力。
二、新媒体数字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转型途径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流程
1流程再造与学术期刊融媒体转型
流程再造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次管理变革,流程再造的核心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梳理、精简以实现流程化管理,流程再造以追求全局最优为目标,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的。流程再造的模式主要有迈克尔•哈默的四阶段模式、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五阶段模式、威廉姆•J•凯丁格的六阶段模式等。以上模式从不同侧面比较完善和详尽地设计和描述了流程再造的步骤,既各具优势又相互补充。流程再造的原则有迈克尔•哈默的八原则、阿什利•布拉干扎的十原则、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十五原则等。按照上述模式和原则并结合实际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如果流程再造科学合理,适用于企业,将给企业带来高回报、高收益。学术期刊要实现融媒体转型,就必须进行编辑流程再造,才能达到融媒体传播的目的。融媒体时代学术产品传播首先要解决学术论文生产的多介质化和多媒体化问题,收到的论文必须是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多介质元素的论文。第二,责任编辑要对收到的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价值、创新价值等方面的价值判断和传播渠道判断。第三,要构建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客户端等多渠道传播的融媒体传播平台,使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学术产品能沿着各自既定的渠道运行,达到“一次采集,多渠道传播”的目的。第四,要解决学术产品抵达用户后的反馈,融媒体时代的受众将变为用户,学术期刊还要建立学术产品的推送模式,以短信、微信等预告学术产品的发生并号召用户及时使用并积极参与到改进该学术产品的过程中[1]。
2高校学术期刊传统媒体编辑流程
高校学术期刊传统编辑流程是: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出版[2]。选题策划是编辑流程的起始环节,选题策划是编辑结合期刊办刊宗旨、行业现状、读者需求等进行的一种全面系统的编辑活动。传统媒体时代,选题策划通常采用检索查新、关注科研基金项目、关注学术会议、问卷调研及专家咨询、从自然来稿中选题、从优秀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中选题、从行业单位活动中选题等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系统分析学科领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形成具有预见性、引导性、实用性的选题。传统媒体时代,组稿一般采取向高被引作者和知名专家约稿、联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组、联系高等院校、联系科研院所、联系重点实验室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针对热点问题利用学术会议进行组稿、针对填补学术空白的问题进行组稿,还可以结合办刊特色在期刊及网站上征稿通知,接受自然投稿的方式组稿。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审稿程序一般先由责任编辑对纸质稿件进行初审,在纸质审稿单上填写初审意见后,连同纸质原稿送交复审、终审人员审稿。采用投稿平台后,在投稿系统中审稿,实现了审稿实时化。传统媒体时代,最初,学术期刊来稿多为纸质手写稿件,原稿经编辑修改加工后,送印刷厂录入排版,打出样稿,编辑再进行编辑加工和校对,编、校环节是分开的。采用投稿系统后,编辑在电子版稿件上直接编辑加工,边改边校,实现编校合一。编校工作主要是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的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图表、参考文献等进行修正,一般是“三校一读”后送印刷部门。出版是编辑流程的终端,只有通过出版,期刊的功能才得以实现。传统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程序较为繁琐,出版周期较长,只有纸质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纸质版学术期刊印数少,发行量小,影响力有限。网上检索或在线阅读虽然打破了阅读的时空局限,大大提升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但还存在传播途径单一、只是纸质期刊的电子版翻版、创新不足等问题[2-3]。
3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再造
融媒体传播是将网络、传播终端、媒介形态等融合在一起,使媒介产品生产方式、生产流程、生产观念等也实现了融合。这迫使高校学术期刊必须整合工作流程,按照融媒体的特质,打通各种传播介质的边界,进行编辑流程再造,以适应学术期刊的融媒体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学术服务。高校学术期刊融媒体编辑流程再造首先要从理念上创新,在选题策划上除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外,更要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化主要以编辑为主体,由编辑部选题内容,然后由学科编辑组织专家、学者围绕选题进行稿件撰写,或者通过编辑人员参加学术会议、深入课题组、与专家学者约稿等形式获得,编辑部和学科编辑占有主动权和优先权,学术论文生产都集中在编辑部和学科编辑选定的专业人员手里,论文也集中在编辑部独具品牌优势的机构中进行。融媒体时代,新技术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UGC(用户贡献内容)的大量产生,新技术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学术论文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用户生成的新观点、新设想可以为编辑部提供新的选题策化内容。这种自然萌发的力量,借助新技术手段浮现出来,并被传播出去,这为选题策化流程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融媒体时代,受众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贡献内容之外,还能多路径地反馈信息,评价并影响媒体机构的学术论文生产,因此,融媒体时代选题内容来源的多元化也必然促使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编辑流程的优化。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审稿流程也需要再造。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审稿流程是由责任编辑初审、学科专家二审、主编终审。审稿主要审查学术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或重要应用意义、是否有充足的实验或分析支持文章的结论、文字叙述是否清楚简洁、有无学术道德问题、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准确与完整。融媒体时代的审稿除了需要上述内容外,还要对学术论文内容做出价值判断以及去向判断。论文涉及的实验数据、背景资料、音频、视频、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都将成为审稿的内容,同时也要对其做出不同介质传播的判断,这就要求责任编辑、学科审稿专家、主编具有融媒体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并重建自己的知识结构[4]。融媒体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专业性互补的思维,融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精准化,内容生产的大众化和定制化,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内容形式的多维性和跟踪性的特点必然会引导编辑思维模式的转变。融媒体时代,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更加系统的知识储备。新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内容读取的随机性和碎片化,内容生产的开放性、共享性、多样性和繁杂性,传播的即时性和交互性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融媒体时代的编辑既要有全面化的知识体系,又要具备掌握专业化技术的能力。以上变革必然会促使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编辑流程的再造。融媒体时代的编辑加工也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不但要按照国家标准对文稿进行语言文字、量和单位、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编辑加工,还要对论文的实验数据、图表、音频、视频、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等多种类型的相关数据进行加工,使其成为融媒体传播的素材,同时可供审稿专家、读者共享,成为参考和再利用的数据资源。融媒体时代的学术论文出版也不仅仅是纸质期刊的印刷,学术论文传播除了跨介质传播外,还将跨平台传播,如网站的传播、两微一端的传播以及音视频的传播。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会扩大,并实现编辑、审稿专家、读者、作者的交流互动。除了学术论文的纸质传播,还可以在学术期刊的网页、PAD移动版及微信平台上设置学术论文流媒体格式的数据专区,使用户在以上媒体阅读中,能方便地浏览并下载相关的信息,甚至可以获得作者提供的算法代码和各种应用测试工具,在微信上,可以为学术论文设计微信推广版,将论文中最有价值的数据、图、表通过微信平台推广,还可以加入论文作者对该论文进行解读的音频、视频等。这些传播方式既以多媒体形式传播了论文的科学内容,又满足了用户的多种浏览需求。融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就是以用户理念取代受众理念,变受众为用户。这是融媒体获得并扩大目标人群的关键。吸引用户、培养用户是传统媒体不具备的新流程。融媒体时代,用户是学术论文生产及媒体运营的起始点,也是终极目标。学术论文的作者、读者不再被动接受内容传播,从受众成为了参众,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把服务用户、吸引用户、集聚用户作为内容创新的评价标准,作为办好学术期刊的追求。高校学术期刊要根据用户少而精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刊特色,深入挖掘学术资源和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借助融媒体的优势,搭建编辑、读者、作者、专家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可以以学术机构为平台组织学术会议、通过微信平台学术会议信息帮助用户及时掌握学术动态,参与学术交流。也可以通过对用户细分,精准推送最新目次、最新论文,与作者一起开展论文的宣传推广。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获利、获益问题也是编辑流程再造的内容之一。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经费来源基本靠主办单位的拨款,仅有少量的发行收入和数据库效益分成。融媒体时代由于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传播介质的多元化,学术期刊的收益也会多元化。融媒体复制便捷的特点推动了学术产品的传播,降低了传播成本。新技术不断降低门槛,使得新媒体传播成为可能[5],高校学术期刊可以在网络平台、微信平台及手机移动传播平台等设置付费阅读模式或赞赏模式,实现收益。可以借鉴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流程再造模式,实现学术产品营销的新变化。融媒体时代,营销的对象不再是从前的“铁板一块”、“面目模糊”的群体,而是“个性鲜明”、“面容清晰”的个体,他们需要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学术产品,学术期刊面向个体推送产品的服务是点对点的精准服务,也会获得个性化服务的收益。另外,融媒体时代也会带来营销成本、营销渠道的变化,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微链接”,病毒式传播、口碑式传播都降低了传播成本、拓宽了传播渠道,使营收在复合式传播的基础上实现复合式营销,以上都将是未来高校学术期刊经营的发展方式,也会为期刊带来可观的收益。
新时代信息化在学术期刊编辑的应用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速度极其迅猛,主要具有信息化与“互联网+”等特征。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以极快的速度完成更新,信息传播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传统出版业有着较大影响。新媒体时代,读者的阅读方式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发展为纸质与网络阅读相结合,为了使学术期刊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各杂志社纷纷建立网站和网络交流平台,利用流量较大的客户端进行期刊宣传,目的在于提高学术期刊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期刊编辑的综合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的具体概念“信息化”是当下人们很熟悉的一个词汇,这一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开始传播,是指培育并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将其积极应用于社会,为社会带来积极改变的历史进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其功能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再生以及利用。智能化工具高效的处理过程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简单,同时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各个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能有效促进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做出极大贡献。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主要是充分且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高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在实现知识共享的同时,促进我国社会形态的转变。信息化是当前我国的时代特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改革的大趋势下,各个行业都面临着互联网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也不例外。要想紧随时代脚步,保持较好的发展状态,学术期刊编辑就一定要注重信息化建设。
学术期刊的特点和信息化对其发展的影响
学术期刊的特征以及编辑的主要工作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定,主要展示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其作用一方面是对研究成果进行公示,另一方面则是供同一领域的研究者学习与参考。从内容来讲可以划分为原创研究、综述类文章以及书评等。与学术类期刊相对的是非学术类期刊,其发布的主要内容为各类文件、报道、知识等。学术类期刊与非学术类期刊所发布文章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发布的文章是论文,而后者发布的文章只能当作研究的资料使用。学术期刊的文章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思想性,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从事实出发,与时俱进,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用实践活动来推动理论知识的创新。所以,学术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除认真筛选各种信息,策划学术活动的选题外,还涉及组稿、审稿,严格审查稿件的质量等。信息化对学术期刊的影响如今,我国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的渗入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中,信息技术的融入在为编辑工作带来不小挑战的同时,也能促进其效率的提升,使以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工作变得简单、轻松,并且促进其发展速度加快。具体来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信息化使不同领域、不同作者、不同内容的稿件变得更为丰富,文章的观点更加新颖,且见解也呈现多样性的趋势,如此一来,在学术期刊每一期的内容有望更丰富的同时,其文章的质量也有提升的希望。再者,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也能有效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使其不用再耗费大量时间在邀约稿件、跟进、编辑等工作上。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5G网络的协助下,以前消耗编辑太多精力的事务性工作变得简单且轻松,校对、排版等工作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使编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为期刊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使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时代背景下编辑工作者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积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全球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也要不断融入信息化技术与观念,提升工作的质量。具体来讲,期刊编辑要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全球化与网络化意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资源带来的优势,在树立全局观的同时,还要有超前的眼光,使学术期刊从创刊理念到具体内容都得到不断创新,从而在专业领域内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得到广大专业人士的认可。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促进学术期刊理念的创新学术期刊要想获得知名度与认可度,必须重视其理念、定位、选题与策划。学术期刊的关键性因素——编辑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一些学术内容与走向有准确的预见性。除此之外,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能对学术论文内容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价值有准确的判断。这些要求对学术期刊编辑自身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学习先进的编辑处理技巧,还要对学术知识的最新动态有清楚的认识,对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科研工作的动向都有所了解,从而为学术论文的编辑工作提供帮助。除此之外,编辑工作者要对互联网有充分的认识,掌握通过互联网查询资料的方法,便于查询需要的资料信息与学术信息,这有助于提升编辑工作者知识储备,开阔其视野。通过编辑的认真工作有效提升学术期刊的品质,从而使学术期刊的质量有保障,拓展其发展空间。有效促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信息化程度提高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理论的重要传播媒介,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对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有清楚的认识,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既要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还要具备专业的学术素养,而信息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编辑工作者学术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关系。学术期刊编辑要想提升学术素养,首先需要通过大量资料进行学习,而编辑的信息化水平是开展高效学习的基础,如果编辑可以熟练地运用百度、谷歌等国内外知名的搜索引擎,或者对各个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分类、定位有清楚的了解,便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搜寻到更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搜索的精确性,使编辑的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处于领先状态,这对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有直接帮助。编辑在学习时,要明确信息的采集方向,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效率。通过请教一些有丰富学术期刊编辑经验的编辑工作者可以了解到,信息的采集可以通过国家或省部委下达的各种研究课题完成,还可以从学术带头人计划、国内外最新出版的学术期刊和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中搜索获得。最重要的是学术期刊编辑要通过搜集各种信息建立属于自己的数据库,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梳理,把对个人学术素养有提升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并应用于学术稿件的编辑工作中,这对学术期刊理念的改革与选题的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借助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革新
基于C/S和B/S结构的多数据源电能质量数字化管理平台
摘要:在原有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天津市电力公司电能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和B/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充分发挥了C/S结构与B/S结构的优点,扩展实现了多数据源兼容及可扩展的设备接口、多线程机制、可视化图形操作、局域网监控等技术。描述了系统设计思路,介绍了系统主要子系统的功能及相关技术特点。
关键词:C/S结构:B/S结构;多数据源;电能质量:监测系统
O引言
电能质量事关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以及用户的经济效益。论文现行电能质量国家标准主要包括公用电网谐波、供电电压偏差、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等。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电能质量监测装置不断接入电网,各供电公司可以随时查看所管辖区域站点的电能质量状况,但是由于众多的设备厂家服务于电能质量管理工作,使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数据变得庞大并且分散,极其不容易统一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能质量数据的管理水平,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能兼容多个电能质量数据源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使数据具有网络化和共享性等特点。
1平台设计目标及原则
平台设计目标是:基于天津市电力公司ATM网络,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构建多数据源的电能质量综合管理数字化平台,将电能质量管理从分散管理转向集中管理、从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提高天津市电能质量管理水平,并使之逐步成为整个天津市电能质量管理的基石,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