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22:31: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富管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富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财富与财富符号

――中国经济改革当中的身份经济,身份成本与身份危机

中国人求财富,向来如此,且向来不讳言。春节拜年,首要说的就是“恭喜发财!”旧时交往中,如果彼此不是问“您在那里高就”,一定是问“先生在什么地方发财?”时至今日,“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副对子,总是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并驾齐驱的。所以,不管在什么社会体制下生活的中国人,都自动会想到这样存在我们语言定势中的对财富的向往,都自动会表达这样的向往而不会有丝毫不好意思。

财富之为物质形态,还只是人们心向往之的对象。而人们心向往之形成了可以涵盖一个社会不同阶层,跨越同种文化人们生活地域的共同文化符号,这就已趋近于“形而上”了。再进一步,对使用、改造、更新这样的共同文化符号不但毫不讳言,且孜孜不倦,津津乐道,那就为说明与探讨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某种文化“底蕴”,提供了社会心理的基础,毕竟使用、改造和更新财富符号,不但在“形而下”的意义上,而且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成为中国改革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一部分,我暂且称它为“身份经济与身份成本”的过程。

身份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辨别的最初也是最有力的符号诠释,在任何人的社会都必不可少。在中国,身份长期以来始终是和政治好恶联系在一起:工人是领导阶级,一时,工作服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农民具有深厚朴素的感情,对襟褂子也曾上过台面;解放军当过“全国人民的榜样”,当时,有多少人为了一身“四个兜儿”的军装四处奔波呢?在经济改革成为一切事情向所谓“好”的方向“转变”的象征的今天,一切身份自然也就和经济、财富、代表财富的金钱及其一切衍生产品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其中,财富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买什么东西,利用它的什么特性,在追求财富乃至追求财富符号的过程中,退居其次。买香烟,吸香烟,谁都知道其中的弊大于利,甚至很多人也知道在健康层面上,这样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吸烟,特别是吸某种牌子的香烟,代表了和“财富”有关的价值,所以有某种时刻要贿赂某人,必须起码附带赠送相应品牌的香烟的社会现象存在;明明城市当中的街道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轿车,开轿车不但费时,而且费钱,并且还要担心被偷被破坏,但“财富”的符号不但包涵而且主要通过是否拥有轿车乃至是否拥有什么品牌的轿车来表现,所以,整个汽车行业,希望通过汽车行业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政府加上渴求“财富”符号的“身份消费者”的集团,就要不断制造和更新这样的符号,使其成为整个社会认可的“身份”;现在的“房地产热”中,有多少人是因为自己果真需要利用200平米居住空间给他提供的物理生物心理上的好处,对其价格令人越来越瞠目的“豪宅”趋之若鹜呢?

推而广之,在自有传统基础上,在政治经济精英的努力号召之下,现代中国社会中,几乎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在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为“财富符号”,印证由此被人所推崇的身份:大吃大喝是“富有”的象征自不待言;一时间,上海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知本家”的说法,又何尝不是在把知识通过诠释变成“资本”,变成可以制造财富,因此可以制造令人们尊重的“身份”呢?富有的贪官们未尝不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未尝不考虑老大一把子年纪,能否禁得起夜夜狂欢的负担,但一旦拥有年轻漂亮的女性,哪怕仅只是形式上的拥有成为和“财富”,“财富符号”和它们构成的“身份”标志的时侯,有那个贪官肯善罢甘休呢?文化教育自然也未能幸免。一纸文凭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令人不惧法律的惩罚,不断造假,不惜重金贿赂,难道不是因为人们对文凭与财富乃至财富的符号的期待使然吗?

查看全文

信托公司财富管理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也带动了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而此时对信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本文主要从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出发,结合信托的特点以及国外经验,来探讨信托在财富管理中的问题,并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

关键词:信托公司;信托制度;财富管理;财富传承

一、引言

无论是在货币市场、股票市场还是信贷市场,信托未来前景的发展都具有较大的空间,信托具有避税、财产独立性、财产保密性、风险与资产的隔离性等特征,所以在财富管理业务中信托被看作较优的发展渠道。此外,我国高净值人群在不断积累,人们追求的更多是财富的再增值问题。这使得人们的理财方式变得更加的多元化,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托业务的改革,即更加趋向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但财富管理业务的开展过程仍然存在较多的困难与不足,所以本文针对信托在财富管理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信托的特点进一步为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使得客户利益达到更大化,信托公司战略更加规范化。

二、我国信托公司在财富管理业务的现状

1.我国居民财富市场的现状。(1)个人投资资产规模增大。2008年至2018年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经历深刻演变的十年。我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从原来2008年的38万亿元逐渐上升到了2017年的188万亿元,且其已经达到了10年前的4.9倍之多。个人可投资资产数额从2014年到2016年是增长极为迅速的时期,将近53万亿元的差额,而之前上升差额最低的是2010年到2012年的18万亿元。不难发现个人的投资资产规模的不断上升能够促进财富管理业务的不断推动,财富管理正在迈向蓬勃发展时期,且保持持续上升的状态。(2)社会创造财富渠道拓宽。2016年末,我国财富市场规模就已经在全球位居前列,仅次于美国,中国社会创造财富渠道以及财富管理战略已变得多元化。若只从财富管理渠道角度来看,中国的投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前人们的投资理念不强烈,只要有资金则大部分会存到银行形成银行储蓄。早期银行存款的高利益投资渠道也比较狭窄,主要是指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并且由于居民对其他的投资渠道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对风险过于恐惧,所以早期大家仍然是选择银行存款这一安全渠道。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回报,开始发掘多样性投资渠道。然而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渐完善,投资者渠道终于变得越发宽阔。人们投资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开始推出专业理财业务。2.信托资产规模与投资领域的发展趋势。(1)信托行业实收资本规模的变化情况。自2013年以来,行业实收资本规模连续保持上升趋势,并且在2016年同比增速达到最大。2018年2季度,全行业实收资本规模达到了2580.3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33%。尽管增长速度比2016年有所下降,但总体规模仍然保持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从而可以得出,信托总体规模进一步增加,预示未来几年仍然有很好的发展趋势。(2)信托行业投资领域多样化的规模占比。信托投资领域近几年变得越来越广泛,其投资领域包括金融机构、房地产、工商企业、基础产业、证券投资等。2018年第三季度,工商企业仍然是信托资金的首要配置领域,信托投向工商企业5.75万亿元,占信托所投的所有种类比为34.19%。其次,投向金融机构3.15万亿元,占所有的投资种类比为18.73%,仅次于工商企业。然而,信托投向房地产数额为2.62万亿元,占比15.58%,从而也可以看出房地产发展并不景气。投向基础产业数额为5.75万亿元,占比16.95%,与房地产投资的数额不差上下。所以信托投资领域潜力巨大,投资方式如此多样化,未来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因此信托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更加有利可图。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论文

一、关于财富管理业务的理解

(一)财富管理的含义

财富管理是指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一套全面的财务规划,通过向客户提供现金、信用、保险、投资组合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将客户的资产、负债、流动性进行管理,以满足客户不同阶段的财务需求,帮助客户达到降低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的目的。

财富管理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更要考虑财富的保障。在外延上可以包括对个人的财富管理和对企业的资产管理。

(二)财富管理业务与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业务的区别

“财富管理”是近年来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财富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个人和机构的财富,也可以简单概括为“理财”,但有区别于一般的理财业务。“财富管理”的出现划分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两个不同的理财业务时代:一个是早期的理财业务时代;另一个则是经过发展与改进的成熟的理财业务时代——财富管理时代。

查看全文

国内外知识管理论文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查看全文

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会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实践对比分析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高潮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查看全文

浅谈当前国内外知识管理现状论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会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实践;对比分析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高潮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查看全文

国内外知识管理方法探讨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查看全文

行政法跨世纪理论分析论文

北京大学罗豪才教授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明确提出“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是平衡论”这一命题,其后,平衡论一直成为中国行政法学界最引人关注的主题之一。平衡论者十年磨一剑,通过一系列论文、论著的正面构建以及对商榷意见的积极应答,平衡论的理论体系得以初步型构。近十年来,平衡论对中国行政法学与行政法制实践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有目共睹,而当我们展望21世纪中国行政法(学)的发展前景时,也没有理由不密切关注平衡论这一现代行政法的跨世纪理论。

一、平衡论“虚”“实”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行政法学界,尽管同意“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是平衡论”

这一命题的学者越来越多,但暂时仍持相左意见者也为数不少。行政法学界关于现代行政法理论基础的理论分歧主要针对平衡论的研究方法与现实基础。平衡论者并不否认平衡论有理想成分,但更不容否认的是作为整体的平衡论无疑是来自现实、服务现实、指导现实的;暂未接纳平衡论的学者则认为平衡论避“实”就“虚”,其研究方法不太科学,理论主张也缺失现实基础,故将其视为“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言过其“实”。

评判平衡论的“实”与“虚”,首要的问题是达成评判标准上的大致共识。作为理性思维的产物,任何理论都不可能与实践一一对应,理论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并通过标明现实的完善方向与完善方式而体现其理论指导价值。平衡论亦然。而且,较具体的行政法理论而言,作为理论基础的平衡论只有更具抽象性才能更好地起宏观指导作用。因此,行政法理论基础必然是形而上的,而非形而下的,但绝对不能据此就认为平衡论就是“虚”的。如果将平衡论的“实”定位为对行政法制现实的消极反应,就正好否定了平衡论的行政法理论基础地位。因此,评判平衡论的“实”,关键在于考察平衡论是否揭示了行政法制的“真际”-隐藏于行政法深层次的“理”或“道”。

由此可见,评判平衡论“虚”“实”的标准主要有三:

查看全文

经济战争及其战略战术诠释

摘要:经济侵略主要以三种方式发起。一是挤压市场空间,争夺市场份额;二是以游资炒作获取倍乘差价达到掠夺它国资源财富推毁对方经济的目的;三是向外推行其经济理论经济法规,控制别国的经济灵魂。根本上是在外汇资金融市场玩技巧,想方设法掌握控股权并配以政治军事和情报手段。以美国为主的世界列强正对中国发动一场经济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市场。一国如果创立自己的经管理论,建立自己的科学法规制度,使经济运行平衡、小幅波动、缓慢爬升、劳动者工薪高产品利润小,则外资只能是投资而难以投机,更难发动掠夺该国财富、扰乱该国社会经济秩序的经济战争。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引发的问题由中国政经结合的特色引起,不能用纯经济手段去解决,更不能抄搬外国那一套。中国经济改革的主线是由计划转向市场,正好可借势向计划消费市场生产的天然模式转变。这样,不仅可避免遭受国外经济控制,更可走上符合自然的经济创新模式,从而超越经济发达国家。

关键词:经济战争及战略战术;金融手段;游资炒作获取倍乘差价;西方经济理论经济法规的控制;政经结合特色经济;计消市产模式;经济平稳工薪高利润小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怪圈,其根源来自二方面。国内方面,以权力剥削为龙头的武力财力剥削混存所引发的分配不公造成了贫富悬殊,进而使产、消不平衡,加之套用凯恩斯理论使投资越来越大于消费,从而加剧了产、消不平衡。这是主要原因,而非纯经济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则是各种原因中占绝对多数的重要因。国际方面,因人民币升值,游资逐利进入中国,以炒作方式推动股价、楼价从而带动物价全面上涨,从中获取成倍的差价利润以掠夺巨额中国资源财富;借中国加入WTO和迷信国外权威之机,在全球推行其经济理论经济法规,以企控制中国经济灵魂;控制抢夺中国市场,挤压中国出口。所以,要夺取当前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必须具有同时打赢国内国外二场硬仗的战略战术。

一、国际反华势力如何对中国发动经济战争

战争是一种强弱冲突不平衡的结果,找准对方弱点开战是战争的导火线。如:不能诊断中国特色经济毛病,却用外国经济理论治理国内特色经济;加入WTO,政府政策法规受制于国际,独立性或者说中国特色越来越不能发挥能动性,又不适应不熟悉国际规则;其关键点在抄搬国外管理理论被动适用国际规则;其危险点在于短时间内大量变现库存资源,国民财富以货币形式决堤般外流。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发动了经济战争。首先是外资潜入中国投资、置业;第二鼓噪中国经济形势大好,以误导中国变现宝藏资源来提高GDP,同时外资大量进入中国炒热中国经济;第三将股市、楼市等炒热,借助中国国内资本推动股价楼价大幅走高,推高能源价格增加中国发展成本,进而带动中国物价全面通胀;第四不断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拉拢别国挤压中国国际市场;第五是抛售股票、房地产等,套现走人;第六即下一步抛售人民币使之贬值而让美元升值。通过美元、人民币反向升值贬值运行一个来回,则巨大的中国财富就会白送给美国等寄生国家。譬如近期,美国持续降息,使各国对美元汇率一直上升[1]。这使中国国内出口企业面临困境,广交会订单缩减30%以上;同时,人民币升值加快又使得热钱大量进入中国,流动性过剩加剧,加大了通货膨胀;再者,中国美元储备居高不下快速增长也就是加速贬值,从而美国实现了奈账;最后,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将国民不劳而获的结果转移到外国,尤其是美元储备高的国家。

查看全文

经济战略战术分析论文

一、国际反华势力如何对中国发动经济战争

战争是一种强弱冲突不平衡的结果,找准对方弱点开战是战争的导火线。如:不能诊断中国特色经济毛病,却用外国经济理论治理国内特色经济;加入WTO,政府政策法规受制于国际,独立性或者说中国特色越来越不能发挥能动性,又不适应不熟悉国际规则;其关键点在抄搬国外管理理论被动适用国际规则;其危险点在于短时间内大量变现库存资源,国民财富以货币形式决堤般外流。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发动了经济战争。首先是外资潜入中国投资、置业;第二鼓噪中国经济形势大好,以误导中国变现宝藏资源来提高GDP,同时外资大量进入中国炒热中国经济;第三将股市、楼市等炒热,借助中国国内资本推动股价楼价大幅走高,推高能源价格增加中国发展成本,进而带动中国物价全面通胀;第四不断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拉拢别国挤压中国国际市场;第五是抛售股票、房地产等,套现走人;第六即下一步抛售人民币使之贬值而让美元升值。通过美元、人民币反向升值贬值运行一个来回,则巨大的中国财富就会白送给美国等寄生国家。譬如近期,美国持续降息,使各国对美元汇率一直上升[1]。这使中国国内出口企业面临困境,广交会订单缩减30%以上;同时,人民币升值加快又使得热钱大量进入中国,流动性过剩加剧,加大了通货膨胀;再者,中国美元储备居高不下快速增长也就是加速贬值,从而美国实现了奈账;最后,美国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将国民不劳而获的结果转移到外国,尤其是美元储备高的国家。

二、经济战争的性质

美国等国家害怕中国经济快速超越自己,又觉得军事能力不够,于是就专注经济侵略,其性质为争夺理论、文化、经管、技术等的控制权,以及阴流子(资金)[2]的控制权和市场控制权。

(一)精神战:争夺思想文化经管技术的控制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