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增值险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02:08: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财产增值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财产增值险

财产保险公司税务筹划与管理探析

摘要:财产保险公司税务筹划主要是指企业所得税筹划,做好税务筹划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规避税务风险。本文首先对财产保险公司税务筹划目标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税务筹划策略,包括增值税税务筹划、固定资产税务筹划、业务招待费税务筹划等。在此基础上,针对财产保险公司税务筹划的主要风险问题,提出几点管理对策,以期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税务筹划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税务筹划;风险管理

税务筹划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合理利用相关税务政策,以降低税收成本为目的,开展税务筹划活动,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虽然所得税所占比例较小,但其他税费可筹划空间较低,因此税务筹划主要是针对企业所得税开展的筹划工作。特别是在“营改增”的实施背景下,财产保险公司更需要做好税务筹划管理工作,降低税务风险,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定性。

一、财产保险公司税务筹划目标

自2016年“营改增”实施以后,财产保险公司应缴纳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等。在国有保险公司、中外合资、外资企业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发展局势下,做好税务筹划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某国有财产保险公司分公司为例,在开展税务筹划工作中,其筹划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恰当履行纳税义务,企业在税务筹划中首先要做到诚信纳税,不能为了降低税务成本,违反相关税收规定,否则将承担严重的经济处罚和名誉损失。恰当纳税即依法登记、依法建账、依法申报、纳税,在规定时间内按相关税法规定缴纳足额税款;(2)纳税成本和纳税负担最低化,在恰当履行纳税义务的基础上,应通过合理进行税务筹划,利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及纳税负担,从而帮助企业缓解税收压力,提高税后利润;(3)资金时间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货币资金规模也会不断增加,通过合理进行税务筹划,在税法允许范围内推迟纳税时间,相当于免费获得一笔无息贷款,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状况,同时降低总经营成本。

二、财产保险公司税务筹划策略

查看全文

信托制度在知识产权的运用探索

论文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叔信托法律关系

论文摘要:我国虽是知识产权大国,但其利用和转化效率偏低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计划中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知识产权人可以较为容易的取得知识产权,但其时商业和市场知之甚少,而且与其他时产权不同的是,它的利益实现过程中具有高风险性、高成本性以及极大的不确定性,这都使知识产权人在管理过程中举步维艰。学者们近年来提出了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即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与信托相结合,不仅可以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丰厚利益并无须负担管理之责,而且有效地拓宽了知识产权流转的途径,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的保值增值。

一、知识产权信托概述

近年来,由于知识产权人本身资金缺乏、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中介服务市场不健全等原因,企业、个人手中拥有着大量的闲置专利而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的转化急需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其实,中国知识产权产业化的现状并不复杂,只要在知识产权中介市场做足功夫,健全知识产权交易体制,产业化程度就会明显提高。这就是引入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知识产权人通过信托方式委托信托机构经营管理其知识产权,不但可以让知识产权人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丰厚利益,而且也不用负担管理之责。

所谓知识产权信托,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为了使自己所属的知识产权产业化、商品化以实现其增值的目的,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转移给受托人,由信托投资公司代为经营管理、运用或处分该知识产权的一种法律关系。

二、信托制度在知识产权中应用的价值

查看全文

信托制度在知识产权的运用综述

信托制度在知识产权的运用综述摘要:我国虽是知识产权大国,但其利用和转化效率偏低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计划中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知识产权人可以较为容易的取得知识产权,但其时商业和市场知之甚少,而且与其他时产权不同的是,它的利益实现过程中具有高风险性、高成本性以及极大的不确定性,这都使知识产权人在管理过程中举步维艰。学者们近年来提出了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即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与信托相结合,不仅可以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丰厚利益并无须负担管理之责,而且有效地拓宽了知识产权流转的途径,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叔信托法律关系

一、知识产权信托概述

近年来,由于知识产权人本身资金缺乏、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中介服务市场不健全等原因,企业、个人手中拥有着大量的闲置专利而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的转化急需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其实,中国知识产权产业化的现状并不复杂,只要在知识产权中介市场做足功夫,健全知识产权交易体制,产业化程度就会明显提高。这就是引入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知识产权人通过信托方式委托信托机构经营管理其知识产权,不但可以让知识产权人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丰厚利益,而且也不用负担管理之责。

所谓知识产权信托,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为了使自己所属的知识产权产业化、商品化以实现其增值的目的,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转移给受托人,由信托投资公司代为经营管理、运用或处分该知识产权的一种法律关系。

二、信托制度在知识产权中应用的价值

查看全文

ABS会计与税收处理探讨

摘要: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Securities,ABS),是指以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发起人通过SPV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主要包括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支持票据、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资产等为标的资产证券化产品。2011年末我国重启了资产证券化业务,随着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配套规则出台,ABS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本文试着探讨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操作过程中的财税问题。

关键词:ABS;会计与税收处理;分析

一、ABS初始确认和计量

公司出表的基础资产的主要有债权类、收益权类和REITs等三类,发起机构将基础资产转让给SPV,根据发起人是否保留与该基础资产相关的现金流量的收取权利,以及支付义务,由此带来会计处理的不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以下简称23号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在发生资产转移时,应当根据其保留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的程度,区分为资产终止确认资产和继续确认资产。如果不是转让或保留资产所有权的风险和报酬,则应根据是否保留资产的控制权程度,区分为终止确认资产和继续确认资产。对于发起人来说,根据转让资产的风险与报酬程度或对资产的控制程度,会计处理分为:终止确认、继续涉入和完全不能继续涉入(相当于以资产进行融资)。具体处理如下:

(一)ABS设立环节会计处理

1.基础资产完全出表

查看全文

小议信托制度在知识产权的运用探索

摘要:我国虽是知识产权大国,但其利用和转化效率偏低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计划中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知识产权人可以较为容易的取得知识产权,但其时商业和市场知之甚少,而且与其他时产权不同的是,它的利益实现过程中具有高风险性、高成本性以及极大的不确定性,这都使知识产权人在管理过程中举步维艰。学者们近年来提出了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即知识产权信托,知识产权与信托相结合,不仅可以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丰厚利益并无须负担管理之责,而且有效地拓宽了知识产权流转的途径,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产权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知识产权信托法律关系

一、知识产权信托概述

近年来,由于知识产权人本身资金缺乏、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中介服务市场不健全等原因,企业、个人手中拥有着大量的闲置专利而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的转化急需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其实,中国知识产权产业化的现状并不复杂,只要在知识产权中介市场做足功夫,健全知识产权交易体制,产业化程度就会明显提高。这就是引入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知识产权人通过信托方式委托信托机构经营管理其知识产权,不但可以让知识产权人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丰厚利益,而且也不用负担管理之责。

所谓知识产权信托,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为了使自己所属的知识产权产业化、商品化以实现其增值的目的,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转移给受托人,由信托投资公司代为经营管理、运用或处分该知识产权的一种法律关系。

二、信托制度在知识产权中应用的价值

查看全文

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管理论文

《公司法》中阐明,企业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与财务监督权。财务治理结构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随着财产所有权的分解,财产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多元的财产主体各方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独立。如果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处理不当,轻则影响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效率,重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于企业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一、企业产权制度忽视了债权人这一重要的利益关系者企业产权制度是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基础,但这一基础忽视了企业财务治理权中债权人这一重要的利益关系者。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产权制度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业主制企业,即由企业主独资并亲自经营企业。业主制企业由于财务资本的相对欠缺以及对财务资本的过度依赖,而奠定了“财务资本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因而形成了“财务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产权,因当时企业的规模小,又使企业主一身多任,即所有者、经营者游动者合一。由于财务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因此财务治理权也归业主所有。第二阶段为合伙制企业,即由两个或数个业主合资建立的企业。合伙企业虽然产权主体不再单一,但由于其所有者人数较少,所有者达到一致的协调成本很低,因而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分离,财务治理权仍由所有者所有。第三阶段为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如果企业直接由所有者(股东)管理,股东之间相互监督、协调的成本很高。因此,股东们挑选出一个人,即经营者为他们管理公司,结果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制企业的财务治理权便分割为财务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两个主体拥有,且经营者财务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虽然还存在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但企业的组织形式是以公司制企业为主。公司制企业的所有者包括国家、法人和个人,为了便于说明财务治理权主体,此处将所有者称为出资者(因为企业财产拥有者包括债权人)。一般认为公司制的财务治理权属出资者和经营者拥有,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因为该观点忽视了在企业利益相关主体中的重要一方——债权人,从数量上来看,企业的负债一般占其全部资产的一半以上,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为什么人们不认同债权人的财务治理权,即传统的观点认为,债权人在企业破产清算时享有比股东优先的受偿权力,因而,债权人一旦将资金借给企业,就不应过问企业的具体操作,只有企业负债到期而没有偿还时,债权人才有权采取必要措施保护自身的利益。在这种观点下,债权人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其借出资金的安全性很不到应有的保障。例如,企业可将其借入的资金投入到与债权人原估计的风险要高的项目中去,一旦成功,企业可获得超额利润,而债权人只能获得预先约定的利息与本金,企业投资项目的额外风险并未给债权人带来任何收益,这显然是违背公平原则的。这样,就会大大打击债权人对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有碍于整个社会资金的良性流动。因此,必须使债权人也享有企业的财务治理权,特别是主要债权人。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债权人对企业的财务治理权已有所体现。例如,金融机构对贷款企业银行存款最低余额的限制;贷款协议中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要求,如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最低水平、流动比率的最低水平等。综上所述,享有企业财务治理权的主体应是:出资者、经营者、债权人。二、在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分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差异出资者、经营者和债权人都是企业财务治理权的主体,但由于其在企业财务中的角色、地位、责任不同,同时其利益要求和承担风险的水平也不同,因此其财务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L、出资者的财务目标是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净资产的增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形资产增值,即出资者投资创建企业带来的超过原始资本和无风险报酬之外能够确认和计量的价值,它包括风险报酬和超过预期所实现的经营收益;其二,无形资产的增值,即出资人所投资的企业创建的无形资产所带来的额外收益。由于出资者的财务目标是资本的增值,其对待风险的态度与其他财务利益主体是不同的。当企业发展较为顺利,且资本市场较完善时,出资者往往会采取偏好风险的态度,因为冒险的成功可为企业带来巨额回报。当风险较大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出资者可以采用吸收负债方式筹资,由债权人分担投资风险。出资者的目的是资本的不断增值,其必然要求他们的人——经营者执行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财务决策,这样做可能导致经营者作出非最优化决策,以损害债权人利益为代价来增加股东财富。2.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并不完全与出资者一致,他们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经营者的个人效用函数主要包括报酬、闲暇和成就感三大要素,因而他们的财务目标与出资者在某些方面一致,在某些方面不一致。经营者受聘于出资者,出资者的目标是企业财富最大化,只要实现了这一目标,经营者便可获得丰厚的报酬,这一点两者是一致的。两者不同的是,经营者作为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他们希望自己的处境最优。在能保持稳定的收入时,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当经营风险较大时,会有两种情况发生:其一,非风险偏好的经营者可能会担心失败,害怕失去工作而采取谨慎的态度,以致丧失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其二,如果经营者是风险偏好者,其愿意冒较大的风险,因为投资项目一旦成功,就能体现其个人才能,可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万一失败,受损失的是出资者,经营者可换个地方或调换工作。上述两种结局都是股东极不愿意见到的。另外,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需要新增资金,股东总愿意以负债方式来筹集资金。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负债资金的“杠杆效应”,另一方面可通过负债比率来增加经营者的压力,这些是经营者不乐意的。3、债权人的目标是企业必须根据约定的期限和条件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对于企业的财务行为,债权人最希望企业采用稳健型的财务政策,这样做既可保证企业的偿债能力,又可大大降低企业的破产风险。一旦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债权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希望尽快地收回借出款项或发生尽小的损失,他们会不惜诉诸法律,这会使企业雪上加霜。在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只有那些主要债权人(借款金额大,还款期限长的债权人),才有可能关心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他们可能为企业的债务重组提供方便,既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又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企业财务治理权配置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查看全文

财产保险公司“营改增”探析

摘要:“营改增”是我国税收改革的重要内容,“营改增”的实施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行业,对于我国税收体制的完善以及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的企业在营改增初期无法很好地适应“营改增”的变化,在财务管理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企业运营与发展。本文针对财产保险公司“营改增”财务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营改增”对于企业财务活动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营改增”后企业的财务工作。

关键词:财产保险“营改增”财务影响

1“营改增”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影响

1.1对利润的影响。“营改增”实施后财产保险公司的税种发生了改变,原来缴纳营业税,现在缴纳增值税,这两种的税收核算方法不一致,原来公司按照5%缴纳营业税,“营改增”以后按照6%的税率缴纳增值税,从税率方面分析,税率有所提升,但是增值税属于可以抵扣的税种,企业能够对于购入的成本进行抵扣。“营改增”后财产保险公司的税收负担是减少了还是增加了主要看企业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大小。根据我们对于目前财产保险公司的调查分析发现,企业的成本主要是由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理赔成本构成,理赔成本是企业运营中的主要成本。目前很多的理赔成本不允许抵扣,这影响了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完整性,导致了企业增值税的税额增加,对于财产保险公司的利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营改增”的实施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目前我国有些省份的理赔成本能够作为进项税额抵扣,这样的地区其整体的税负明显低于5%,“营改增”的实施降低了企业的税收负担。根据对于“营改增”实施后财产保险公司的调查分析发现,原来公司蛀牙是通过降低费用实现企业经营利润的增加,现在财产保险公司更加关注税收筹划以及增值税相关的政策,通过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1.2对财务系统的影响。“营改增”之后,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系统不是非常的适应企业运营的需要,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增值税的抵扣,企业需要区分保费收入、理赔支出以及佣金,这样才能更好地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计算企业的成本,对于增值税的进项税额进行核算。传统的财务系统中没有分别核算企业的运营成本,不利于企业更好地适应“营改增”的改变。在财务系统中需要开具增值税专业发票,区分含税收入与不含税收入,传统的财务系统无法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财产保险企业的财务系统需要进一步改变。另外,“营改增”对于企业的开票系统以及采购系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企业想要在“营改增”后更好地开展财务活动,需要针对这些改变对于财务系统进行调整。作为财务人员还需要调整必要的会计科目,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运营需要,提升财产保险企业的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1.3对业务定价的影响。产品的定价与企业的税负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营改增”以前营业税属于价内税,产品价格包含了企业的税负,但是“营改增”以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税负没有包含在企业的价格内。因此企业在销售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相关的业务价格是否是含税价格,这样才能让客户更好的了解产品,保证财产保险公司的产品能够更好的实现销售,方便财务人员更好的核算。

2财产保险公司在“营改增”中面临的问题

2.1进项税额的抵扣金额确定不准确。保险公司在运营的古城中实施税票价外管理的方式,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收入都需要开具增值税的专业发票,但是企业在运营中的很多成本缺乏增值税发票作为进行税额进行抵扣。一方面费用中很多的金额无法取得相关的增值税发票;另一方面获取发票需要一定的程序与时间,这与企业倡导的快速理赔背道而驰。在实际理赔工作中很难对于维修费用中应该理赔项目与不应该纳入理赔范围的项目进行区分,这影响了企业进项税额的抵扣金额的确定,不利于营改增后企业财务活动的顺利开展。2.2抵扣票据难以获得。保险行业的主要成本是人工成本,企业的人工成本无法获得专业的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因此“营改增”后财产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无法得到专业的增值税发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很难抵扣增值税额,导致企业的增值税负担进一步加重,不利于企业的税负的降低。2017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能够抵扣的成本仅仅占据了整体成本的20%,大量成本无法抵扣。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额外的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提升。2.3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相对较低。长期以来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人员都是缴纳营业税,对于增值税不是非常的了解,对于整体的缴纳流程不是非常的熟悉,这样的情况下“营改增”的实施给财务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营改增”的实施让财务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适应这种变化。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需要财务人员积极的适应。但是目前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人员没有积极学习“营改增”相关政策,导致了企业财务工作效率与质量下降,纳税方面经常出现问题,不利于企业的运营,还影响了企业在税务机构的信誉,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查看全文

强化金融体制革新的顶层设计

金融体制改革下一步到底改什么?答案当然是服务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日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金融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稳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针对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问题,副总理指出,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李副总理还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①而使普通居民的金融资产保值增值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将其列为下一步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很有必要。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体制性问题有哪些?下一步改革的顶层设计的关键内容是什么?这方面已经有不少讨论和议论①。这些见解有其合理性,但我们所提出的思路与他们的有所不同,看上去难度比较大。但我们认为,我们的思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符合老百姓的需要,如果朝这个方向努力了,老百姓就会高兴,就会切实感受到权利的保护和利益的可得,这是我们进行各项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高目标;二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这件事看得见、摸得着,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使老百姓更实际、更生动、更直接地感受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宗旨意识。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自然会对党和政府更加信服;三是这件事只要做好做实了,对实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普通居民的金融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老百姓手里有了钱,自然能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和持续发展,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一、居民金融资产的现状

居民金融资产是居民财产的一部分,这里提到的居民金融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股票证券、保险在内的主要资产,房地产和收藏类的非金融资产没有计入。目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有如下表现: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量迅速增加。根据央行的统计,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为41万亿元,负债为7.5万亿元,两项相减,居民净金融资产为33.47万亿元。②而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城乡居民金融资产仅376亿元,数额增加了889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从1978年至2006年,居民金融资产在扣除物价因素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9.7%,同一时间段我国GDP年均增长为9.7%,两者差距正好为十个百分点;同时期内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2%,农村人口收入年均增长7.6%,金融资产增长率也分别比它们高出十多个百分点。③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其将消费后剩余的可支配收入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后用;二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以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变革,居民面临的生活不确定因素加大,出于预防性考虑,居民的金融资产存量增大;三是,受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居民的投资热情高涨且资本市场持续活跃,这就拓宽了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也为居民金融资产的增加提供了基础。

(二)虽然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目前增长速度逐渐趋缓,而且出现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从改革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居民金融资产增长速度基本上在30%—40%上下波动,1994年以后金融资产增幅持续下降。有统计称,1978年至1996年居民金融资产年均增长31.3%;而1996年至2006年,增幅仅为15.7%,加速度明显降低。④从金融资产构成上看,目前我国居民的资产结构中储蓄存款的比例高达68%,比重明显较高,其他资产主要分布于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准备金等领域,其中股票和基金随着证券市场的表现波动性比较大,前几年牛市时这两项占居民金融资产的比重达1/3,一旦受到资本市场和房地产行情的影响,资金就迅速回流到储蓄中去。有专家认为,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存在着较大问题。①我们对这些观点深以为然。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策略与风险规避

摘要:在近些年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逐渐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生存,它已骤然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一种全新模式的综合性金融业务,同样,它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个人理财业务的全面发展同时可以体验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的思想。本人主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和风险规避,并且着重地提出问题与防范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风险

当今社会上,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中外各大银行所进行竞争的焦点内容。从国内而言,个人理财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各银行已经意识到了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和市场发展前景,通过开展有效的个人理财业务,各大商业银行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层次。但是,相对于国外商业银行而言,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受到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再加上银行自身的管理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不足,让国内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隐约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所以,国内银行应该根据个人客户的具体需求,来调整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服务体系。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金融业务中才出现个人理财业务,当时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银行等基于自身业务特点,对个人理财业务只推出了一些特点鲜明的服务内容,主要就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来向客户推出个人理财业务,从我国的各个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运作状况来看,主要还是服务类型过于简单,例如方案设计、咨询和建议。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金融体系仍然处于分离状态,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与其他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客户资产增值幅度比较小,个人理财业务内容不完善。(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服务中,存在对客户风险提示以及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一部分商业银行在编辑有关理财产品资料时,没有向客户提供必要的示例说明。与客户签订合同时未提供理财计划应有的数据信息。则银行也会因为这些纰漏而对自身形象造成影响。据调查显示,银行在刚推出个人理财产品的时候,各个商业银行也会竞相争抢客户,很有可能造成个人理财产品收益增高,而收益越高,风险就会越大,投资者和商业银行的风险也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规模也会壮大和递增,如果理财产品到期,投资者所得到的实际收益会比预计收益低,很有可能会引发纠纷问题,影响银行信誉。同样,国内各商业银行缺少复合型专业的理财人员,这个因素同样有着对个人理财业务制约的作用。而且,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同质现象非常严重,理财产品设计上差异不大,每当有一个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就会有复制的产品上线,这样一来严重抑制了银行开发产品的积极性,而对客户而言,这些本质几乎相同的产品就缺乏了一些吸引力。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查看全文

中国寿险信托的发展前景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借鉴国外寿险信托的发展经验,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探讨了中国现阶段开展寿险信托的可行性,认为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法律政策环境日趋完善,内部条件包括委托人、信托财产和受托人已初步具备,并指出实践运作寿险信托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对中国寿险信托的发展前景作理性的前瞻。

关键词:寿险信托;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一、寿险信托的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寿险信托,是被保险人作为委托人,将人寿保险金债权作为信托财产,在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在保险事故发生或保险金给付时,由信托公司根据保单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金,交付给受益人或领取保险金后继续留存在信托帐户中加以管理运用,以达到保险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寿险信托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7年武汉第一家本国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主要业务除存款、放款、汇兑外,还有信托等附属业务。其中就包括人寿保险信托。1921年以后保险信托开始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尽管史料中记载到1936年中国广州的部分金融机构还有保险信托业务,但那时的中国信托业已经走上了畸形的发展道路,使得保险信托最终夭折。解放后,新中国的保险事业在建国初期曾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到1958年出现,使得几乎所有的保险产品被迫取消,保险信托就此在大陆消失。2001年以来中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信托业历经五次整顿后已经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年,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不负厚望,在传统信托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创新型的信托产品,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保险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关联的寿险信托却未受到重视。据调查,现阶段资本市场上,除已经进入大陆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拥有保险信托产品外,国内信托机构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在发展战略上考虑到了保险信托。所以时至今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寿险信托业务仍未推出。

二、现阶段中国开展寿险信托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