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8:02: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表演艺术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电影表演艺术理论对策
对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的电影表演艺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人们无不敬仰的总理。曾关怀过千千万万的人,也包括张瑞芳同志在内。
因在重庆的地下党时期,她的组织关系是由副主席直接领导的。亲切的关怀、教诲与伟大人格,曾强烈地激励着张瑞芳的心扉……“今天请你吃螃蟹,因为你拍了一个好戏。”新中国成立之后,张瑞芳成为专业电影演员。拍的每一部影片,不管好坏,几乎都看过,而他鼓励张瑞芳的,多是她能投身到现实生活中去,表现社会主义时期的新人形象的戏。
尽管她在表演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总是鼓励她说:“有点样子了,你应当再努力下去。”当她为演这样的戏感到“吃力不讨好”的时候,又对她说:“演古人比演当前的人容易,因为没人见过他们。演现实生活里的人,因为人人都能看出来他像不像……”1962年,影片《李双双》刚刚拍竣之后,由于在喜剧艺术处理和技术质量上还存在不足,它并没能得到专家或权威们的赞扬。但影片却得到和邓大姐的喜爱。五六月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评奖时,总理说:“今年的‘百花奖’我投《李双双》一票。”后来,《李双双》获得了第二届“百花奖”故事片大奖,同时还获得其他5项奖。同年秋天,张瑞芳随团携带着影片《李双双》第一次访问日本回到北京,邓大姐约她到他们家里去吃饭。一见到张瑞芳就说:“我今天不是请你来吃饭,而是请‘李双双’来我家吃饭”“,今天请你吃螃蟹,因为你拍了一个好戏。”吃饭时,总理又告诉张瑞芳说:“李凖的小说原来是写妇女办食堂的,现在电影是写李双双推行记工分的,情节变了,但人物性格没有变,依然个性鲜明、生动活泼,可见作家一定要深入生活,李凖要不是生活底子厚,这个电影怎么能出得来……”张瑞芳觉得自己没能达到作者对角色的希望,表演得很不痛快,这个人物应当比自己现在的处理更疯点、更傻点、毛手毛脚一点。当肯定她拍了一个好戏的时候,张瑞芳立即问:“是不是因为正好配合了八届十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政策了?”说:“你不能完全这么看,这个影片在艺术上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你的表演也有新的东西。”总理之所以喜欢李双双这样的人,是因为她胸襟坦荡,一心为公。由于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审美品位,能从电影中看出“李双双”质朴的美、心灵的美、性格的美。在生活里,他也鼓励张瑞芳要敢讲话、讲真话……“《李双双》影片有什么问题?……把我都搞糊涂了。”1973年4月14日晚9时,在北京人大会堂上海厅,接见了即将离开北京的以廖承志为团长的中日友好访日代表团。全体出国人员共54人,既有民主人士,又有专家、教授和劳模。
而张瑞芳是其中唯一的电影界代表。这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见到,也是一生中在“”的特殊年代第一次参加这种特殊的接见。
7年不见总理了,张瑞芳发现一向光彩照人的面容明显憔悴,脸上也出现了她从未见过的老年斑,炯炯有神的眼睛也显得有些暗淡、疲乏。她哪里想到总理此时已得了严重的疾病啊!她心里有着千言万语,眼睛定定地望着,当总理来到自己的面前时,张瑞芳感到一阵心酸。
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研究
【摘要】声乐表演艺术是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人们在欣赏声乐表演艺术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作品作为美学领域中的创作形式,只有将声乐与表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特性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使声乐表演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文章通过对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原理和美学特征的介绍,不仅能使人们对接受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为辅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有民族声乐、美声和流行音乐等。这种音乐表演形式不但能使器乐和人声完美融合,还能将声乐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但能将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充分展示出来,还能进一步推动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者的表演水平。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接受美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文艺学教授姚斯所提出,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将美学实践细分为生产、流通和接受三个方面。接受美学在文学审美方面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不同,而且欣赏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接受美学更重视接受者的主观感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淡化了生产和流通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下,人们将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从而增进了读者、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主,加强了作品的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美学理论变得更加完善,并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要提高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还要加强对受众艺术的欣赏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声乐艺术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只重视作品本身,忽略了受众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导致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在创作声乐表演艺术作品时,要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意义
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传承与发展
摘要: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不断扩张,西方文化在我国的引进数量不断增多。如何扭转本土传统文化在文化市场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局面,如何使新一代年轻人倾向欧美,日韩的心理逐渐向拥有千百年深厚历史的传统文化倾斜是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传统音乐教育者视角下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为例,进一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为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议是文章的重点。
关键词: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传承;发展
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21世纪地球村概念的不断普及,外国文化逐渐入侵我国本土文化市场,韩流日流的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我国本土流行音乐文化。如何能够在各种文化充分涌流的现代社会使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传统音乐教育者着重研究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却因为时代潮流的冲击而黯然失色,新一代年轻人因为媒体的导向,逐渐向外国文化倾斜,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不但受众群体逐渐变少,甚至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险境。对于祖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古老的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进行适度融合,在增大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宣传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应该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来进行,政府发挥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适度拨款;学校普及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兴趣培养,审美熏陶;民间艺术工作者积极宣传,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表演水平;富有极高造诣的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应出版著作,便于对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爱好者的培养和指导。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一过程需要传统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教育现状
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方面是民间心口相传的传承,一方面是在教育制度的要求下,以师生关系为前提,规定教材为指导进行的系统教育。就民间传播而言,虽然已有的经验和传统风俗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指导,贴近传统音乐自然生长环境的授课地点使其更能够汲取传统音乐的精髓,但是民间的传统音乐传承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设备落后,教育系统不完善等缺点。而就教育制度下的传承而言,学生生活在坐落于城市的培训学校,远离自然,原离传统音乐得以孕育而生的生态环境,原离充斥着人文气息的民间艺术家集散地,这使教育制度下的传统音乐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华而不实。如何使教育过程更“接地气”,更原汁原味地体现传统文化来自民间的的特性成为体制下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现代的音乐课堂,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实践出发,以理论为指导,从民间汲取养分,从国外吸收经验,注重传统音乐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把经典的,古老的,有高超水平的传统音乐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奉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教师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涵养,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带给学生们,开拓其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后备力量。注重在音乐传媒,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的人为调控。把控信息时代的价值取向,生产适合观众口味的具有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音乐工作者应该树立高度的民族责任意识,在精心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考虑商业利润,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插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元素,引导歌迷对传统音乐的正确认识。
现代音乐美学艺术价值研究
【摘要】音乐表演艺术是表现音乐独特魅力的一种方式,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提升了音乐艺术的内涵。现代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息息相关,对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必将促进音乐表演艺术的价值研究。本文探究如何从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中找到创新音乐表演艺术形式、丰富音乐表演内容和提升音乐艺术内涵的方法。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方法;艺术
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不断探索总结出真理的存在,真理对于事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音乐的发展也不例外。中国的音乐美学是一门舶来的学科,萧友梅著《乐学研究法》已然是1920年的作品,近百年来,中国的音乐美学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深入。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对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这对音乐艺术的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音乐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与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力度的加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现代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艺术之间的关系
音乐美学作为一般美学的一个分支,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人的音乐审美活动。音乐的审美状态与审美过程是其特殊本质的理论学科,构成现代音乐的抽象概念。现代音乐美学对于音乐表演艺术具有指导作用,音乐表演艺术是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离不开对声音的完美打造,然而,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提升,表演艺术在音乐阐述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比如,音乐艺术表演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乐器,乐器表演者的动作、表情肢体语言都能给听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使人们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因此可以说,音乐表演艺术是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演艺术的丰富为现代音乐美学提供了素材,音乐的美也可以通过表演者的乐器演奏、指挥家指挥演奏以及舞台的效果来表达。
二、研究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发展音乐表演艺术的必要性
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艺术研究
【摘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艺术是培养复合型声乐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在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将歌剧表演艺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拓宽民族声乐教学的空间,有利于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声乐艺术方面的综合素养。文章分析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艺术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融合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可行的链接路径。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歌剧表演艺术;重要性;现状;链接路径
现如今,中国民族声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对民族声乐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民族声乐教学也要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歌剧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集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为一体,起源于欧洲的意大利,在我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也孵化出了很多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青睐。作为一种以唱为主、以演为辅的艺术形式,歌剧的表演艺术魅力独特,在现代社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其与民族声乐教学的融合与链接推动了民族声乐教学的良好发展,使得民族声乐教学更加的多元化。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艺术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内容
从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学生在民族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对歌剧表演艺术缺乏必要的关注,对民族歌剧的学习兴趣不浓、热情较低,民族歌剧课程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歌剧表演艺术作为一种极具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艺术可以有效丰富民族声乐教学的内容,教师在传授学生民族声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歌剧表演能力,进而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钢琴表演艺术分析论文
摘要:钢琴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它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时代化、个性化及民族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钢琴表演艺术应密切关注时代化、个性化以及民族化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推广钢琴作品、音乐艺术,使钢琴表演艺术学科日趋完善、成熟。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舞蹈艺术创作化导向与表演艺术探讨
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民族文化复兴背景下,通过把握正确的舞蹈艺术创作导向,汲取民族文化基因,实现舞蹈艺术表演的最佳形态。本文将结合《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一书,分析民族文化对舞蹈艺术创作的影响,探索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创作化导向与表演艺术,以期为当前传承民族文化,推动舞蹈艺术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参考。由叶俊、董勇著,中国书籍出版社于2015年10月出版的《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一书,主要以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为研究对象,从舞蹈创作基础、舞蹈创作的空间与时间、舞蹈创作的艺术处理、不同类型的舞蹈创作、舞蹈音乐创作、舞蹈表演创作与舞台艺术等多个角度对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进行全面论述,提出了逐步展开舞蹈创作的实施程序,以期为读者全面、系统了解与掌握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提供完善支持。另外,该书还提出了“创作动机的形成—深人生活—选择不同编舞技法进行艺术构思—作品完成”的舞蹈音乐创作全过程。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扎实,内容全面
该书研究理论扎实,研究内容全面。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研究基础,综合我国当代舞蹈工作实际,以系统、科学、严谨地阐述了舞蹈艺术的特点、规律及舞蹈创作、表演、审美等方面的理论,尤其在舞蹈创作理论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文献价值。民族文化对舞蹈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舞蹈艺术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属性与大众生活习俗,是对民族文化、大众生活习惯的艺术化呈现,是当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素材。舞蹈艺术不仅表现了劳动生活,也充分体现了对生活的真实情感、以及对未来家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对真实情感的生动礼赞。第二,民族文化是舞蹈艺术创作表达的灵魂。舞蹈艺术是源于劳动实践的艺术形式,其中所呈现的舞蹈艺术中,主要以讴歌和描述狩猎、丰收等生活为主,通过充分挖掘和展示舞蹈艺术所蕴含的多元美学与内在魅力,实现舞蹈艺术的最佳形态。
二、框架清晰,重点明确
该书研究框架清晰,研究重点明确,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为基础,综合个人学识、文化素养,通过采用大量案例实证,科学、全面地论述了“舞蹈创作理论与表演艺术”,为中国舞蹈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民族文化在影响舞蹈艺术创作化导向的同时,也传递了充满朴素艺术审美的重要美学内涵。因此,正视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创作化导向,意义突出。其一,随着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发展交流,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生活属性进一步消弱,其中所蕴含的审美特色更加突出。大众逐渐用丰富的舞蹈艺术来表达和呈现个人思想感情,为大众提供了生动、生活化的舞蹈艺术。其二,舞蹈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传承和推广民间文化的重要精髓,在当前推动民族文化自信进程中,要坚持以舞蹈艺术的应用特色为基础,通过挖掘文化基因,全面提升舞蹈艺术水平。
三、聚焦实际,适应未来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论文
一、个性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电视剧表演艺术观念研究
摘要:电视剧表演艺术观念探讨[内容提要]电视剧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传播形式,不仅给大众娱乐文化以亲民性,也以特殊的传播形式,形成最具艺术特点的传播媒介。电视剧表演借鉴话剧、电影表演,导致自身实践与理论观念停滞不前。电视剧表演作为当今备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在盲从中产生误读、误解、误用,甚者偏移艺术创作规律。本文旨在通过对电视剧表演误解、误用与实践中的偏差入手,探讨具有艺术性的电视剧表演艺术观念。
关键词:表演艺术;舞台话剧;电影;电视剧;演员;本色表演;表演艺术观念
20世纪初舞台表演艺术从欧洲传入我国,无论创作还是理论认知,艺术家们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洪深、金山、欧阳予倩等先辈;电影为表演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如从最初的影戏到电影艺术;电视剧从电视小戏、中短篇、电视连续剧的演变对表演艺术的发展无疑是再次促发和激励。表演艺术伴随电视剧发展走进大众视野,越来越多优秀的演员和表演被熟知。电视剧推动表演艺术有了新的样态,也经历着自身的飞跃和蜕变,但是,在创作繁荣背后,却面临发展的偏移。例如演员本色表演绝对化标准;创作手段急功近利;商业化追逐导致观念滞后等等。表演艺术如何在电视剧中科学地正视其优劣势,并在借鉴同类表演艺术时,发现自身创作与理论观念的特殊性呢?
一、电视剧本色表演单一性与绝对化
本色表演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在演员表演中占有一定地位。但是,电视剧表演一味强调或夸大它的创作作用,就会造成演员表演的单一性与绝对化。“本色表演”,俄国体验派演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样评价:情绪昂扬的瞬间混合着过火表演,在舞台表演的行话里,称其为“本色演技”[1]。就是说,舞台上的本色表演是指演员失去行动创造性的情绪泛滥。《电影表演》中指出:“本色演员是导演上大街上找来的人,从他们恰如其分的形体特征下却反映出丰富潜在的情感。”[2]这一研究结果证明电影要依赖导演的影像创造发挥本色的功能。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宋崇提出:电影表演应遵从“本色第一”的创作原则[3]。电影评论家邵牧君在《为本色演员正名》中更是强调:电影表演“本色第一”,本色表演是指演员依靠自身天赋与灵感进行角色扮演,出于自发或无意识的创作行为[4]。由于电影摄影机的逼真性特点,要求演员表演生活化,舞台表演被误认为容易夸张,因此,“本色第一”在电影表演观念中就变得绝对化。电视剧与电影由于创作方式的相似性,所以,电视剧效仿电影中的“本色”,还将这种偏移的观念无限放大,势必更加造成演员表演的单一性与绝对化。“本色表演是演员塑造与本人个性特点相类似的人物,但难以塑造与自身性格差距较大的不同人物,……艺术家应塑造远离自身性格的不同人物形象。”[5]显然“本色第一”与表演艺术学观念背道而驰。演员在摄像机逼真性特点下进行创作,一方面表演要同摄像机契合;另一方面表演结果要亲切、自然。“演员创造的成分越大,那么,表演痕迹就越显现,出现表演虚假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小。”[6]电影导演为了规避摄影机的逼真性特点,反对演员创造性格。电视剧同样受摄像机制约,演员如果试图改变自身形态创造人物,导演就会以加大表演不真实为由,限制演员的创作空间。长久以来,演员合理的角色性格创造被抹杀,造成电视剧表演创作观念的狭隘、偏移,正如当下“小鲜肉”现象及“僵尸脸”展览的横行。长期实践证明,电视剧借鉴舞台剧的构成形式,体现剧中人物性格命运与生命价值以展现生活的本质,电视剧与舞台都需要演员对角色形象性格进行活的、鲜明的性格创造。电影将演员及表演划分为不同类型,例如性格、本色、个性、形体、非职业与职业等等。这一点是基于电影类型化发展定位研究的结果,与阶段性商业成果有关,并未改变演员表演艺术创作本质的规律。
二、创新科技下电视剧表演观念滞后
民族声乐与歌剧表演艺术衔接策略
摘要:在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思想的不断普及下,现代艺术教学领域也开始积极寻求突破,希望自身与其他艺术形式衔接,形成一个综合的、全新的教学体系,这能提高教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艺术修养及感知能力等进行培养。但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艺术相结合必须采用针对性的方法,这样才能保障两者衔接得当。对此本文以民族声乐教学、歌剧表演艺术为例,主要以前者为基础,讨论两者在教学层面上的衔接策略,旨在通过策略让两者正确结合。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歌剧表演艺术;艺术衔接
民族声乐属于音乐艺术,歌剧则同时具备表演艺术与声乐艺术属性,因此表面上两者相差甚远,但着眼于艺术互通性思想,两者之间一定是存在互通关系的,因此可以相互衔接,这取决于人们是否能发现两者之间存在哪些互通关系。根据这一思路,就有必要展开相关研究,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讨论两者衔接后的作用,最后围绕目的提出相关衔接策略,本文也是贴合该思路,着眼于民族声乐教学层面进行讨论的,这能帮助民族声乐教学实现突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民族声乐与歌剧表演艺术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民族声乐及歌剧表演艺术的艺术展示形式上可知,两者艺术展示虽然都比较直观,但后者的直观性更强,即人们在听民族声乐时能感受到艺术氛围,但还需要细细品味才能豁然开朗,但在歌剧表演中人们不用太过细致的进行品味,因为歌剧演员主要可通过歌唱,结合器乐、诗歌、舞蹈、舞美,再辅以行为、表情、台词,其展示剧情的具体内容、情感,所以观看歌剧表演更重要的是回味,说明歌剧表演比民族声乐要更直观。其次在直观性的差异上,民族声乐中部分人就会因为声乐内容不够直观而理解不能(了),如假设某人想要从一首民族声乐歌曲中提炼出自己的感想,但始终未果,而当表演者在民族声乐中融入了歌剧表演艺术,就能让民族声乐更加直观,即所谓歌剧,就是贴合“歌”的旋律、氛围、情感基调等进行歌唱、舞蹈等表演的一种综合艺术,其本身与音乐就有一定关系,而民族声乐也属于音乐范畴,说明两者可以衔接,借助歌剧可使民族声乐更加直观。
二、衔接后歌剧表演艺术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