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课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8 00:19: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编辑课程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编辑课程论文

高校医学期刊编辑提升学术能力研究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医学期刊肩负着传播科学和培养学术人才的双重任务。作为医学未来科研工作主力军的医学研究生是高校医学期刊重要的作者群之一。针对医学研究生稿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医学论文写作指导,进行针对性的稿件退修,建立研究生作者微信群并适时开辟研究生栏目等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研究生作者群,优化期刊稿源,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医学期刊;编辑;研究生;学术能力;策略

“双一流”建设是政府与高校共同推进的一项大工程,在该战略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几乎所有医学院校均将在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著作为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之一[1]。在很多医学院校,甚至成为研究生奖学金及各类优秀评定的主要指标,这使得研究生作者的投稿比例越来越高。笔者对温州医科大学所属的《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温州医科大学学报》《肝胆胰外科杂志》等期刊近年来研究生作者的论文数量进行大致统计,发现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均占了较大比例。但是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研究生作者群由于缺乏科研和论文写作经验,与其他作者群相比,稿件中总是存在各种问题。一直以来,充足、优质的稿源是高校医学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期刊拥有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近年来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使得国内的大量优质稿源外流。面对此种现状,高校医学期刊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通过相应的对策培养优秀作者群,拓宽稿源值得我们编辑深思。为此,笔者对《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研究生作者稿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系列策略,以期培养研究生作者群,增加优质研究生稿源,达到研究生作者群和期刊共发展的双赢效果。

1研究生作者稿件中的常见问题

1.1写作欠规范。医学研究生由于初涉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短,论文写作经验不足,甚至不知道医学学术论文该如何写,所以稿件常存在写作不规范,可读性差的问题。笔者对杂志近两年来的研究生来稿进行分析后,发现写作方面欠规范主要包括:论文题目不准确,表述累赘,未能概括全文;单位和作者署名随意,中英文表述不对应;中英文摘要不够简练,未能体现全文的主要内容,甚至出现摘要内容和论文内容不符现象;前言内容阐述条理不清,写一大堆概念性内容,而未能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表述不清,读者无法重复研究;医学专业术语混用,量和单位使用混乱,图表和公式使用不规范;文内语言表达不规范,语句不通顺;参考文献著录信息错误,著录项目不全,引用的文献无代表性等。1.2科学性不够。稿件的作者只有大量地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地研究、分析数据,并认真地在科学实验研究中进行探究,以最充分、最真实有力的实验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才能保证稿件的科学性[2]。显然很多初涉科研的研究生做不到以上要求,对相关研究领域的背景和研究进展情况不了解,常出现选择的实验方法不科学,得到的实验数据不准确,投到编辑部的稿件逻辑结构不清晰,论述缺乏依据,结论与结果混淆或者结论只是简单重复结果的内容,未能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无说服力等问题,导致论文的科学性不够。1.3存在学术失信行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除了进行医学研究,完成论文答辩外,大部分时间需在医院各科室轮转,完成临床实习,这使得他们能用于研究的时间较非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少,再加上医学研究过程中往往受样本例数、对象依存性、偏倚及其他不可控性因素的影响,耗时耗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部分医学研究生便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甚至直接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以求顺利,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3]。彭志红等[4]以不记名的方式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的研究生承认在实验中为与预期研究设计一致,曾不同程度地修改数据,编造结果,违背了学术诚信。此外一稿多投也是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的主要表现之一。医学研究耗时长,完成课题时,往往已临近毕业,为及早知道审稿结果,尽快,有些研究生便会选择一稿多投[5]。1.4存在医学伦理问题。医学期刊涉及的是人或动物的生命健康,刊发的大部分稿件是关于人或者动物的医学研究,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医学伦理道德问题[6]。林加西[7]对我国777篇医学动物实验论文的伦理规范情况调查显示,我国医学期刊论文中大多数作者的伦理意识不强,仅10.55%的论文写明经伦理审查并同意开展,2.96%的论文注明遵守实验动物管理条件、饲养及实验过程,1.8%的论文注明伦理学审查编号。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医学研究生因研究经验不足,尚未真正参加临床工作,缺乏伦理意识,与其他作者相比,研究生的稿件存在更多的医学伦理问题。

2编辑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思考

查看全文

中文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质量分析

摘要: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是体现中文刊国际化水平和能力的关键要素,但当前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中英文摘要不一致、词类误用、语法表达不规范等。其原因在于学生论文撰写者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期刊编辑部不够重视、相关规范不明确。因而,应当进一步提高学术论文作者的英文水平、编辑部要把关好英文摘要质量,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监管,以切实提升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质量。

关键词:中文期刊;英文摘要;质量控制

摘要是学术论文的概括性内容摘取,是读者迅速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窗口。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英文摘要既是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体现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中英文摘要不一致。从国际学术惯例来看,摘要是体现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核心段落。中英文摘要的区别仅在于语言形式的区别,在内容上应当保持一致,以防止因信息增减导致的认知差异。然而,通过对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案例分析,中文期刊学术论文仍然存在着大量中英文摘要不一致的情况。其中,篇幅过短是最为突出的一类问题,即英文摘要的字数和内容并没有完全展示与中文摘要同等的意思,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概念性的字句,简要翻译了中文摘要,缺乏对结论、过程的准确阐述。如中文摘要中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内容的案例实证过程,在英文摘要中往往不被重视。此外,英文摘要也存在内容过长的现象,有些英文摘要没有忠于中文摘要,而是增添了一些辅助理解的“简单句”——由于中英文语法差异,英文摘要使用简单句过多而带来的篇幅过长问题较为普遍。(二)词类误用。与中文一样,英文作为一种讲究语境、语气和语法的语言,同样需要考虑词类使用的场景、状态和顺序。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作者虽然是具有一定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者,但是其在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学术写作方面还较为薄弱,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作者往往通过翻译软件或者基于个人词汇储备进行直译,忽视了其实际使用语境,因而极容易导致读者的误解。如在我刊录用的某论文摘要中,有“经费保障机制”一词,作者原稿译为“financialsupportmechanism”,但是根据语境,“mechanism”常用来表达实体的机械装置,并不适用于管理学中的“体制”“机制”。最终建议作者将“mechanism”修改为“policy”,这样就能够较为贴切地表达出中文的含义。又如英文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在翻译中需要选择最为准确的词汇才能实现有效表达,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在中文中常用的“解释力”一词,许多作者翻译为“interactive”,意在体现能够有效交互,但是这一词汇常用于社交场合,而在学术领域,则常用“responsive”来表示较强的解释力。(三)语法表达不规范英文表达有一套完整的语法表达体系,不恰当的语法表达会产生病句,会大大影响读者的理解。在摘要翻译中,最常见的是双谓语的语法错误。在英文语法中,一句话只能出现一个谓语,或者通过连词连接,其余的动词可通过伴随状语或不定式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中文摘要中常常存在单句话多个动词的现象,就容易导致英文直译过程中的双谓语或多个动词的现象。

二、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

查看全文

医学论文写作

1医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时共18学时,若在这18个学时之内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写作要领、科研设计的总体把握及构思确实有很大难度,况且毕业论文写作又稍有别于一般医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各自的写作重点,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首要的受益者,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数篇优秀的医学论文是今后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样让学生首先在校期间就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为他们高素质的塑造与锤炼,以及毕业就业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码。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社会是根本的受益者,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对医学论文质量的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医学论文的基础,而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乃至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2医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提示

目前关于医学写作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较少,因为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写作课程,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即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上却没有开课,或者教师讲授乏味,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抑或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大家都重视起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3医学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计划在原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学写作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克服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关键在于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从而稳步而健康地实践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过程。

查看全文

医学论文写作教学改革论文

1医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时共18学时,若在这18个学时之内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写作要领、科研设计的总体把握及构思确实有很大难度,况且毕业论文写作又稍有别于一般医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各自的写作重点,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首要的受益者,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数篇优秀的医学论文是今后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样让学生首先在校期间就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为他们高素质的塑造与锤炼,以及毕业就业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码。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社会是根本的受益者,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对医学论文质量的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医学论文的基础,而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乃至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2医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提示

目前关于医学写作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较少,因为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写作课程,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即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上却没有开课,或者教师讲授乏味,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抑或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大家都重视起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3医学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计划在原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学写作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克服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关键在于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从而稳步而健康地实践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过程。

查看全文

医学论文写作教学

1医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时共18学时,若在这18个学时之内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写作要领、科研设计的总体把握及构思确实有很大难度,况且毕业论文写作又稍有别于一般医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各自的写作重点,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首要的受益者,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数篇优秀的医学论文是今后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样让学生首先在校期间就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为他们高素质的塑造与锤炼,以及毕业就业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码。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社会是根本的受益者,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对医学论文质量的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医学论文的基础,而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乃至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2医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提示

目前关于医学写作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较少,因为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写作课程,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即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上却没有开课,或者教师讲授乏味,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抑或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大家都重视起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3医学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计划在原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学写作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克服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关键在于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从而稳步而健康地实践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过程。

查看全文

新闻专业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现实选择

近几年国内关于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其实质是在探寻新闻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符合媒体和社会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一新闻教育的本质问题。目前,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既有宏观层面的体制性问题、学科内在矛盾问题、教育学术化导向问题,也有微观层面的课程体系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实践教学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当前的讨论围绕宏观层面问题的居多,如招生规模、办学体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等,而对微观层面问题关注的较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基本明确了,但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小方向依然不清,改革路线不具备现实性,改革内容不具有操作性,改革没有近期目标。教育改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微观层面探析我国新闻学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革新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设计)提出基本构想和改革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灵魂的迷失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新闻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看到我国新闻教育的迷失和困境。

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认识模糊。

查看全文

媒体融合环境科技期刊转型路径

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李小燕等[1-2]对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现状、发展方向、制约因素及突破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1个总趋势、5个特质、N个创新点”的融合思路;刘静等[3]利用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我国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相关研究论文的发文量、作者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关键词分布、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朱琳等[4]通过对33种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技期刊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媒体融合出版现状,问卷涉及融合出版观念、内容生产、呈现形式及传播渠道、服务项目与实现功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辛亮等[5]提出了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的思维模式——传播思维、服务思维和时效思维;陈勇等[6]探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学术传播方阵的构建模式。

1融合发展规划

在信息爆炸时代,传统纸媒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作为创刊于年的科技期刊,《煤气与热力》的目标不仅是做行业学术水平的领军者,更要成为业内人士交流沟通的平台与桥梁,为促进行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杂志社积极探索适合自身融合发展的道路,在努力做好出版工作的同时,建立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举办行业学术研讨会,整合延伸产业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内容传播体系。利用微信公众号、“燃气&热力”大讲堂、学术研讨会等平台,打通传统出版读者群和新兴出版用户群,着力增强黏性,广泛吸引用户。借助微信、微店等渠道,不断扩大出版物的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2实施路径和发展状况

2.1微信公众号

6年,杂志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号“煤气与热力杂志”每日推送一次,内容包括国家政策、地方政策、行业新闻、标准规范动态、标准原文、论文精选等。除每日推送外,还包括作者服务,会议报名、签到,“燃气&供热大讲堂”等功能。公众号现有关注人数人(截至1年5月20日),日均活跃用户近0人。日常推送的主要文章篇均阅读量近1人次,“燃气&供热大讲堂”注册用户5800余人。在内容推送方面,坚持“用做期刊的态度做公众号”,力求审稿严格、数据准确、语言精炼、观点明确。日常推送内容包括经过精心筛选、编辑的行业新闻,由编辑整理归纳的标准动态、标准原文,在《煤气与热力》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原文,以及会议通知、会议宣传、广告等内容。在服务功能方面,公众号基于微信创新开发了“投稿查询”“论文检索”“写作指导”和“规范与专著”模块功能。作者向《煤气与热力》投稿后,可以自行从“投稿查询”菜单中查询稿件录用结果。有意向投稿的作者及业内人士也可以从“论文检索”“写作指导”“规范与专著”中,查询已在刊物发表的论文、稿件发表流程、格式要求,以及标准规范、学术专著等信息。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素养探讨

中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编辑人才是关键,是维持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在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对《文史哲》几代编辑人的工作表示肯定,也为高品质期刊建设指明方向[2]。笔者作为一名编辑人深受鼓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抱理想加入编辑队伍,编辑人员是科技期刊质量的“守门人”,青年编辑则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新生力量,在期刊的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青年编辑的职业素养关系到科技期刊目前的品质呈现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青年编辑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在自身的专业方面受过良好教育,做过深入研究,所以在审阅专业相关稿件时可以快速把握研究新意与研究深度,判断学术价值。青年编辑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在期刊的新媒体建设中更能发挥优势。但与资深编辑相比,青年编辑的经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编辑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提升是期刊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编辑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青年编辑提升职业素养和发展的途径,可为广大青年编辑提供思路和参考。

1提升政治素养

编辑人员承担期刊内容的策划、选择、加工、推广等一系列工作,其政治觉悟和科学素养决定了期刊内容的走向。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平台,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期刊出版要坚持正确出版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党的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新时代的青年编辑更应该有信念、有理想,自觉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在稿件审读时青年编辑应该把是否符合政治要求放在首位,确保不出现任何政治性错误。为此,青年编辑从业后应该努力学习国家关于新闻出版法规方面的方针政策,如《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尽快适应编辑这一新身份。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方式,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学习强国”“人民网”“新华网”等手机客户端,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提升政治敏感度和理论水平。出版工作是国家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专业性都很强,编辑人员作为出版物内容的策划者、选择者、加工者和推荐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坚守学术底线

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阵地,也是防范学术不端的战场。编辑部应该制定严格、规范的审稿流程,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青年编辑收到稿件后,应该首先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文字复制比,尽早发现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学术类期刊在三审程序外,通常还需要外审专家对论文进行进一步审阅,青年编辑可以通过知网等平台检索外审专家的学术成果,熟悉编辑部合作的外审专家的专业方向,擅长的专业领域,将稿件送给合适的专家审阅,借助外审专家对论文的创新性、严谨性、学术价值给出专业的判断和建议。外审过程要严格执行双匿名审稿制,保证审稿过程的公平公正。稿件的学术质量、编校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青年编辑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那么期刊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紧密相连。青年必须恪守学术规范和底线,自觉抵制业内的不正之风,自觉远离关系稿、人情稿,坚决杜绝超越办刊宗旨刊发质量低劣论文等行为,以自身的自律为期刊赢得繁荣长远的发展。

3发挥专业优势

查看全文

中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路径

1.研究背景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历来重视人才,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重视培养、团结、引领、成就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精尖成果硕果累累,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增长极。但是,作为科技成果交流传播的载体,科技期刊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中文科技期刊成长速度远远不能跟上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追溯科技期刊的发展历史,我国的科技期刊要比国外科技期刊缺少积累优势,国内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唯SCI导向机制,某些高校、科研院所把核心期刊特别是SCI期刊论文当成成果评定的硬性指标,而我国SCI收录的期刊相对国外要少,导致优秀论文外流,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缓慢。[1]《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12274种)和英国(6214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占绝大多数(4429种,89.33%)。2010—2019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占8.10%,中国作者贡献了中国SCI收录期刊85.06%的论文。[2]中文期刊发展有其大环境因素和机制的影响,中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不足亦十分显著。编辑人才作为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坚力量。复合型编辑人才是科技期刊出版的第一资源,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队伍的高素质。在知识服务产业中,人才是科技期刊内容经营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快速培养符合性科技期刊编辑是重中之重。[3]

2.编辑人才培养现状

在庞大的期刊体系中,中文科技期刊发展呈差序化的发展格局,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宗旨的中文科技期刊运行模式也不尽相同[4],导致编辑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也各有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导致编辑人才缺乏的最大的原因是SCI的考核机制,高水平论文外流,让编辑本身缺乏动力。小而散的运行模式弱化期刊人才培养的条件;编辑的边缘化地位,难以激发编辑人才发展的自驱力;社会风气浮躁,部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学术不端时有发生,在破坏科研诚信的同时,也降低了科技期刊公信力,编辑人才培养产生社会阻力;期刊社运营中,工作流程繁复,缺乏担当意识,编辑难以细细甄别论文是否失范,编辑个人的成长受限。[5]编辑人才成长速度缓慢,后备生力军培养不足,但是建设科技强国的现实需求、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战略选择、中文科技期刊的自身发展要求亟需高质量的编辑人才队伍。对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业界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和总结。张青松认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该具有编辑专业素质、学科专业素质、沟通能力、总结能力;[6]李欣欣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米字型”结构的能力,即一横为专业基础知识,一竖为编辑学知识,其余四笔为科学研究方法、信息学、计算机应用及英语知识;[7]刘德生等鉴于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宏观环境,提出: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处理、出版规范、外语能力,而是更需要多元化的能力,既熟悉传统出版,又懂互联网技术,还懂得多种手段营销,懂得市场运作能力;[8]高峻总结出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有“三心”“二意”:坚定的信心、胸怀匠心、不忘初心,还有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9]刘珊珊等提出提升编辑的四力,即脑力、脚力、眼力、笔力,从而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10]邢建春等提出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分编辑力型、技术型、资源型三级分级培养的方法路径;[11]王笑笑等提出构建结构化合理、复合型、多层次,符合时代需要的编辑队伍,从思想上、素质上、能力上、创新性上创造一流科技期刊队伍。[12]

3.编辑人才培养路径

下文根据期刊的综合评价要求,结合期刊发展的战略步骤,提出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首先着力提高编辑个人能力,能力包括保障出版工作出版业务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营销能力、运用工具的能力,编辑人才能力结构图见图1。图1编辑能力结构图

查看全文

参考文献著录规范性教育思考

参考文献作为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它是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体现。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适当引用”时,应注明出处。在现代评价体系框架下,参考文献著录规范与否会影响被引文献的质量评价结果。H指数和CSSCI被引率的统计都是以参考文献著录规范为前提的。它是期刊等级评定的重要指标。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等在遴选期刊和评价期刊质量时,都会参考“被引频次”的指标,而参考文献著录是否规范,对被引频次的统计有着直接的影响。参考文献著录规范并且真实,能够帮助读者扩检及探寻作者科研思路,尤其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中,参考文献的深入研究往往能带来新的创新点。因此,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地访谈研究了参考文献著录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多种表现形式及成因,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们注意到这些问题,自觉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目的之二是希望高校、期刊社和教育类的公共媒体联动解决这些问题,详述如下。

一、参考文献著录中的“虚列”现象

(一)“虚列”内涵及类型。参考文献著录中的“虚列”现象,是指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为了体现自己论文的研究基础扎实,查找一些自己并未真正引用过的文献,将其添加到参考文献列表中。这些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行业范围内权威专家的期刊论文。行业范围内有很多细分领域,每一个领域在很多国家都有研究方面的翘楚,他们的论文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和研究深度,但并不都是用英文发表的,有很多语种形式,而某些作者为了体现所写论文的国际性基础,在参考文献列表里,加入了这些国际专家学者的其他语种文献,但实际上,这些非英语文献是作者并未阅读过与引用过的。2.主题领域被引率排名靠前的论文。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某些期刊在作者回执中明确提出参考文献数量应达到某个量级;另一方面,作者本人也希望通过参考文献数量增加的方式来扩充投稿论文的体量。也就是说,作者们默认被引率高的论文一定是质量好的论文,所以,在没有实际阅读的情况下,就直接将其虚列在参考文献列表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有一篇文献是用来展示Elsevier的规范引用格式的,这是一篇虚拟文献,并不真实存在,但是这篇文献却有着近400次的被引率,这证明了虚列“高被引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情况。这篇文献的具体信息是:VanderGeer,J.,Hanraads,J.A.J.,Lupton,R.A.,2000.Theartofwritingascientificarticle.JSci.Commun.163(2)51-59.[ThejournalnamecanalsobefoundwithitsfulltitleJournalofScienceCommunications]3.相关科研团队成员发表的论文。在论文审校的过程中,期刊编辑认为“在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章,即使被引者在行业领域很权威,引用同一作者的文章也不会超过5篇。”换言之,如果超过这个数量,就存在相互引用以提高被引率的嫌疑。这种情况是比较隐蔽的,需要编辑一一核对参考文献才能识别,比较清晰的“虚列”现象是被引文献的主题与投稿论文的主题并不相关。比较典型的案例是ForBetterScience(报道学术不端行为的网站)2019年3月26日刊载了一篇报道,报道中指出相关人员为了提高个别研究者的论文引用量,存在“互相引用”问题,其中一篇文章列出了44篇参考文献,但是其中却有26篇被引文献是同一作者的[1]。4.目标投稿期刊的论文。某些作者了解“刊物评价标准中刊物文章的被引率对于刊物等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为了能提高稿件可能的被青睐程度,会查检目标投稿期刊的论文,将其作为参考文献。当某一篇投稿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包含了过多的目标投稿期刊论文时,就值得编辑认真核对了,这涉及到学术道德问题,虚列的期刊被引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期刊水平。编辑们需要核实,如确实正文中引用了,则编辑只需要再进一步核对参考文献著录是否规范;如正文中没有引用,则建议作者据实引用。例如:黑龙江大学主办的双核刊物《求是学刊》的编辑就非常重视参考文献的核对工作,编辑会将所列参考文献一一找到,并核对正文中是否引用,如存疑,还会与作者进一步沟通,以确认真实性。这方面的工作任务量很大,编辑为了学术规范,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另有部分法学刊物,要求作者在投稿同时,附上参考文献原文引用部分的画线截图与投稿论文引用部分的画线截图,以证明参考文献的真实性。(二)应对“虚列”现象的策略。1.编辑要加强识别能力。2015年5月15日,2015年12月1日实施的《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号:GB/T7714—2015)明确规定了阅读型参考文献和引文参考文献的区别。通常情况下,期刊都在《征稿简则》上建议论文的作者尽量著录引文参考文献,对阅读型参考文献可酌情按注释处理[2]。例如:《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在2017年11月20日的《征稿简则》上写明了“列入的参考文献应该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主要文献。”所以,编辑可以核对文内参考文献标注部分是否与参考文献列表中的信息相符。核对情况分两种:第一种是观点引用核对,第二种是原文引用核对。前者需要编辑在核查时认真比对投稿论文与其参考文献观点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虚列”的现象。后者相对简单一些,借助论文系统,可以轻松地识别作者是否真正引用了某些“高被引文献”“权威专家文献”、“相关科研团队成员发表的论文”和“目标投稿期刊文献”。2.期刊社应警示作者按实际情况著录参考文献。如果编辑使用系统发现了作者并未实事求是地列出参考文献,或通过同一投稿系统发现作者同一篇稿件在不同期刊平台上将参考文献进行了置换,都应对作者及其所属单位做出警示,并设定相应的惩治措施。尽管“参考文献著录不实”相对于“论文主体内容不实”而言,看似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上却是会产生蝴蝶效应一般的连锁反应:首先,对于专家文献的不实引用,会导致行业范围内对于专家实际水平的夸大反应。其次,作者引用参考文献不实的科研态度若不能得以纠正,将助长科研不良之风,形成功利化的科研风气。最后,只虚假引用核心刊论文,将导致期刊生态圈的两极化发展。核心刊的引用率将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稳固,而非核心刊,文稿的被引率过低,将影响其刊物质量的评级,那么核心刊列表里的期刊将不能得以正常地升级与淘汰。3.各类评定机构应科学看待被引率问题。期刊社重视被引率是因为它是期刊质量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有部分期刊社要求投稿稿件添加本刊刊载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如果各类型的期刊评价体系都能综合考量期刊的互引指数、影响力指数(CI)、期刊量效指数、影响因子、下载量、半衰期等各种指标[3],而将总被引频次指标降到一定阈值以下,那么这种虚列本刊文章为参考文献的现象将大幅度降低。另外,高校评价体系和科研人员论文评奖体系也应当正确看待论文的被引率指标,将其量化成分数固然对于评价而言更为容易,但它也导致了参考文献引用虚假的学术问题,所以应在各种评价体系中,适当加入参考文献核实的规定,若发现不实引用,则取消其量化分数,将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

二、参考文献著录中的“隐蔽错误”

(一)“隐蔽错误”内涵及类型。参考文献著录“隐蔽错误”是指作者所列参考文献不规范的一些隐蔽问题,不是特别受到作者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缺少对“部分引用数据”的规范引用。现在的科技期刊论文和社会科学期刊论文撰写中,总会涉及到表格或图例分析,这部分经常会涉及到引用问题。大多数作者在全部引用他人图表或数据时,一般都以脚注的形式,注明出处。但是也有一些是部分引用他人数据信息,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作者都没有做任何标注,这两种现象在数据分析技术如此发达的环境中,尤为突出。所以,某些期刊对这种现象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海洋学研究》在2018年9月15日的《征稿简则》上规定“文内主要数据及图表应未曾正式发表(非主要数据或图表若已经发表的,须引入相关的参考文献)”。2.对于一篇论文多位作者的引用著录问题。按照《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号:GB/T7714—2015)的8.1.2细则规定“著作方式相同的责任者不超过3个时,全部照录。超过3个时,著录前3个责任者,其后加‘,等’或与之相应的词”[4]。在编辑工作中,实际情况是很多参考文献的作者超过三个时,作者会将所有的作者都著录进去,经过访谈,发现这些作者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使用了中国知网的“导出/参考文献”功能,这一功能不会截取前三个作者,加“,等”或者“,etal”。另一个原因是很多科技类期刊论文的作者标注不规范,导致了在引用这篇文章时,不得不标注所有作者。即:有一些论文是团队成员共同研究撰写的科技成果,所以论文标注了多名通讯作者,而通讯作者在所有作者排序中的位置又非常靠后,所以著录时就只能全部列出。3.页码著录问题。GB/T7714—2015对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做了详细的说明,并给出了示例,但是很多投稿的作者并未注意到该国家标准的细则中对不同类型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要求,所以导致了文后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错误。标准在3.10和3.11两个项目中分别定义了阅读型参考文献和引文参考文献,细则中的8.8.2增加了“阅读型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文章的起讫页或起始页,引文参考文献的页码,著录引用信息所在页”的规定[5]。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作者将文后的参考文献页码直接著录成了文章的起讫页,所以读者就无法辨别所看论文的正文引用部分究竟来源于引用文献的哪一页。(二)“隐蔽错误”问题的应对策略。1.加强GB/T7714—2015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这项国家标准在高校本科教学的通识类“信息检索”课程上还未被完全推广,在研究生教育上也没有做到专门地讲解。所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积极推进这项国家标准的普及教育,毕竟这些学生将是未来科研工作的承担者,他们在校期间也在尝试做论文,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各个期刊在做每一年的投稿指南时,可以在其内容中明确推广GB/T7714—2015,让已经从事科研工作的学者们能够快速更新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知识体系,避免再使用GB/T7714—2005作为标准。毕竟学者们的自学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为他们提供知识来源相对于编辑人员一个一个校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错误要容易很多。最后,科技工作者关注的一些公众号或微博号的运营主体,应推出系列性的讲解,图文并茂地指出参考文献引用不当的示例和危害,从而利用新媒体的指数级传播力快速宣传推广GB/T7714—2015,在这一方面“科睿唯安”对于Endnote的推广课程与指南值得借鉴。2.积极推进期刊规范程度。期刊的规范程度会直接影响参考文献的著录准确性。一是期刊对于作者顺序以及通讯作者的标注规范与否会直接影响引用文献的作者著录板块。二是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在期刊上的推广与否,决定了引用文献对“优先出版期刊论文(刊期号未定)”的著录完整问题。因为GB/T7714—2015规定这类文献的引用需要著录DOI号。三是期刊卷号的设置缺失问题,会影响其他作者引用这种刊物上的文章。现在很多期刊都采用线上平台来管理投稿,作者按照向导式的投稿指南,录入参考文献时,往往会发现投稿平台有自动识别参考文献规范程度的功能,对于没有“卷”标识,只有“期”标识的参考文献,系统会警告“无法提交”,所以为了完成投稿,很多作者无奈地将这种没有“卷”标识的参考文献去掉。四是期刊对于论文标题中标点符号的处理不规范,导致其他作者引用这篇文章时会错误标注某些符号,如:作者会将被引用文献标题中的“逗号”改为“空格”进行著录,会将“连接号”改为“破折号”进行著录。所以,为了引用文献的准确性,被引文献所在的期刊应首先提高刊物本身的规范程度。一是通过标准化的投稿系统自动筛选不规范的稿件格式。二是编辑人员应首先学会我国的各种期刊编辑的规范和技术,熟练掌握编辑技巧,并对投稿进行“质量干预”,提高拟刊登论文的规范程度。三是期刊应积极投入到网络首发论文的数字出版阵营中,并规范化处理网络首发论文的各种形式要件,以便于其他作者在第一时间阅读与引用这些论文,从而推进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塑造他们的学术道德也要从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开始,将参考文献著录的诸多问题解决,使其著录规范并且真实,如此引文索引的范围会更宽,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

作者:王丹丹 单位:黑龙江大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