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10:26: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本科管理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护理本科健康评估管理论文
【摘要】目的对右江民族医学院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质量进行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05级护理本科96名学生的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最低为51分,最高为87分,平均为71.71分,标准差为6.64分,试卷信度为0.64,难度为0.74,区分度为0.18。结论本试卷题型分配较全面,区分度良好,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关键词】教育,护理;健康评估;试卷分析;教学评价健康评估是现代护理学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学习临床护理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试卷的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通过考试成绩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可有效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各种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及时反馈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水平[1]。为此,笔者对右江民族医学院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质量分析,以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和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校2005级护理本科的96名学生,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健康评估》作为教材。课程总课时为105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践课45学时。考试前由教研室组织召开命题专题讨论会,命题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制定命题计划并做出命题双向细目表,并按章节内容所占学时比例分配章节分值,以知识的认知分级(掌握、熟悉、了解)和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来确定分数的分布。本试卷共出试题72题,其中客观题50题,分值50分;主观题22题,分值50分。掌握内容48题,占66.67%,熟悉内容14题,占19.44%,了解内容10题,占13.89%,无超纲内容。见表1、表2。表1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中大纲分布情况(略)表2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题类型和分值(略)1.2评分方法试卷评判根据提前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按照流水方式进行阅卷。每题阅卷人员固定,以减少阅卷的主观性差异。1.3数据处理将96名考生的成绩输入计算机,采用复旦大学试卷分析软件进行试卷分析。2结果2.1成绩分布试卷满分100分,最高分为87分,最低分为51分,全距为36分,中位数71.25,众数66.5,平均分为71.71分,标准差为6.64。±1.00σ:0.67,±1.96σ:0.95,±2.58σ:0.99,偏度:0.06,峰度:0.13,全卷α系数:0.64,全卷K2(60)系数:0.91,全卷K2(70)系数:0.67,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见表3及图1。表3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分布(略)图1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分布(略)2.2试题质量本试卷难度系数为0.74,区分度为0.18,表明总的难易度适中,基本能区分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好试题(P>0.5,D>0.15)有34道,占47.22%,适用试题(P≤0.5,D>0.15)有11道,占15.28%,程度适中区分度差试题(P>0.5,D≤0.15)有27道,占37.50%,见表4。表4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题质量分析表(略)2.3各类型题得分率情况得分率最高的是单项选择题,占79.44%,而得分率最低的是病例分析题,占49.50%,见表5。表5各类型题得分率情况(略)2.4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从得分情况看,问诊内容得分率高于其他章节,达82.48%,得分率最低的是心电图检查,只有28.60%。见表6。表6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略)3讨论3.1成绩分布分析从本次成绩分布可以看出,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大部分学生分数在均数附近。见表3及图1。健康评估课程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此课特点为内容多,即为多学科内容的综合[2],学生感到较其它学科难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对2005级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传统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设施和条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统计结果看,成绩及格(≥60分)94人,及格率为97.93%;成绩优良(≥80分)14人,优良率为14.59%,从试卷频数分布情况看,绝大部分集中于70~79分数段,占47.92%,与考试前预测分数相接近,反映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知识面的掌握情况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但优良率偏低,提示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更突出重点,更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知识理解、内化的方法,不断巩固学习效果。[1][2][][]3.2试题质量分析本试题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占70%,熟悉内容占20%,了解内容占10%。从该试题的区分度、难度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各题区分度、难度系数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见表4。合理的难度分配是一套高质量试题的重要方面,而区分度是试卷质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区分良莠的指标。难度适中而区分度高的试题即为理想试题。通常平均难度在0.7~0.8之间,平均区分度在0.15以上就为较好试卷[3]。本试卷难度系数为0.74,区分度为0.18,表明总的难易度适中,基本能区分出考生的实际水平。3.3各类型题得分率分析由表5可见,单项选择题和是非题的得分率较高,这类题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课后理解记忆,所以得分率高,同时也说明了学生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要考核的知识点。得分率最低的是病例分析题,该题型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这类题型得分率低,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方法简单,思路狭窄,不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处理问题,提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综合理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拓宽思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分率较低的还有名词解释,特别是名词解释第二题,答对率仅为28.13%,主要是因为题目是用英文书写,有些学生医学英语知识的学习不够好,未能准确翻译出中文,因此也就无法正确答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以促进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学生也要加强医学英语的学习。3.4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分析本次考试作为对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评估》基本知识的检验,涵盖教学内容。对问诊、体格检查、护理诊断步骤和诊断性思维有所侧重,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符合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由表6可见,得分率最高的是问诊,因为问诊除了理论授课,还到临床进行床边见习,学生能动手操作,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得分率较高的还有体格检查,分析原因主要是体格检查的理论和实验课课时最多,理论课和实验课共达46个学时,占总学时的43.8%,理论课和实验课共讲授两次,学生印象深刻。另外,期末组织了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主要考体格检查,同学们复习较认真,操作时也能联系理论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考得较好;得分率最低的是心电图检查,其中答对率最低的第36题就是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因为心电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复习时没有注意强化记忆,因此失分较多;人体功能健康评估未安排见习课,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兴趣不高,考试得分率也较低。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增加见习机会及锻炼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如在人体功能健康评估增加一次见习课,以提高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在心电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心脏的结构特点,结合临床病例,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图像、动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将讲授内容呈现给学生,强化学生的记忆。4小结通过本次对健康评估考试试卷的分析,我们认为这次考试的命题做到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内容比例基本合理;考试信度可靠,试卷难度较为适中。试卷只反映了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健康评估是以现代护理学理论为指导,以病人生理、心理、社会为一整体系统进行评估的学科,除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重视外,临床思维的培养亦不可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进以病例为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使学生对临床护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掌握对病人健康状况评估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临床护理课打下牢固知识和技能基础。【参考文献】[1]熊小明,江俊麟,邓汉武.临床医学七年制药理学试卷分析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8):721-723.[2]王社芬,金宁宁,王玉玲.《健康评估》课程教学设置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3,18(10):787-788.[3]胥文春,罗春丽,欧俐苹.实验诊断学试卷分析与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1):61-62.
本科院校实践教学财务管理论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实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过程中通常会设置相应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以实现专业技能培养,而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如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且体系不完善、会计专业色彩明显、实践教学师资水平低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等现状。
(一)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且体系不完善
在财务管理专业上,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目标没有有机统一,前后衔接与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厘清,如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泛而不精、精而不专,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目标设置空洞而实施无针对性。由此带来的结果为:一是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衔接不连贯,原因是过多地追求所谓技能(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理论课程对实践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理论课程内容学习之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开设相应实践课程来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理论课程内容弱化(或随意增减)给实践教学带来操作困难。
(二)会计专业色彩明显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占据主要比重,主要围绕手工会计操作、ERP技能、会计电算化、ERP沙盘、综合会计模拟实训等课程为主,少部分将财务管理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列于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应用型本科院校较少同时开设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因,这其中主要来自两个专业开设课程几乎相同只是时间分布不完全一致,以致缺乏各自的专业特色。
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论文
1民办本科院校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现状
1.1师资力量薄弱
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师资薄弱,一方面,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部分高校专业教师都是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土地资源、经济管理等转行而来,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非教师队伍转过来的。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专业老师年轻化现象十分突出,且职称与学历偏低,多数教师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实践经验不足。
1.2实践不足
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实践不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校内课程设计或实习中教师随意压缩实践时间或集中课程突击完成,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质量控制,缺乏对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重视和指导,使实践学习环节多数流于形式,学生很难从中学到真正有用和实际的东西。另一方面,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和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等问题,许多实习已经失去其原本的实际意义,只是走马观花,甚至放任自流,完全达不到实习的目的,只注重于最终的实习报告,学生最终收获不大。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突出。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重精深,轻综合,缺乏有行业经验的师资,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难以适应工程建筑行业对工程师的要求。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人才时应注意改革,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改革措施
医学本科专业免疫管理论文
【关键词】医学本科专业免疫学教材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本科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发展快、深、广,免疫学概念多,应答机理复杂,前后内容相互穿插,教学内容几乎浑然一体,是教学难的根本所在。好的教材是做好免疫学教学的基础,也是解决免疫学教学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年来国内《医学免疫学》教材编写基本上是按免疫学概论、免疫学基础、临床免疫及应用的顺序编写的,其中免疫学基础部分是教材的核心和重点,安排和编写好这部分内容是编写好全教材的关键。
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供高等医药院校使用的《医学免疫学》教材至今已有四版。第一版编写顺序为概论、抗原、抗体、补体系统、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学检测及其应用、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免疫调节及临床免疫等章节[1],第四版为免疫学概论、免疫分子与抗原分子(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免疫细胞(固有免疫细胞组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生成)、免疫应答(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免疫耐受)、临床免疫、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学防治等六篇[2]。近期国内出版的其他供医学院校本科专业使用的《医学免疫学》教材的基础部分也基本遵循了抗原、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这种编写体系[3,4],实际上这种编写体系是传统的“抗原、抗体、补体……”编写体系的延续。应该讲这种编写体系在20世纪基本适应了免疫学的发展水平及免疫学教学的传统习惯,有利于教学。但是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对免疫应答机制的深入了解,进入21世纪这种编写体系愈来愈不适应免疫学教学的深化和质量提高,不适应与国际优秀教材接轨[5~8]。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医学免疫学》教材,下面就该教材的编写思路加以分析,供同行商榷。
1按照免疫识别、免疫效应、免疫应答顺序编写免疫学基础内容
基于免疫学教材内容概念多、应答机理复杂,前后内容混杂的特点,合理安排好免疫学基础部分的编写顺序和内容,对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可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会增加教学“内耗”及难度。
院校本科实践思考管理论文
摘要为了加强对本科生学习各个环节的总体指导,增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先提出并试行了本科生导师组制度。学院推行此项制度已有一年,笔者就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组制度谈谈自己的认识。关键词本科生导师组制度实践与思考本科生导师组制是探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此项制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总体指导,作为一项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本科生导师组制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导师组制度产生的背景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存在着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的现象,即专业教师只负责在课堂上对学生专业知识传播,下课后学生难以与教师见面,更不用说育人。现行的班主任制度和导师制度分别在育人和教学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班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在思想、行为方面给予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内容偏重于学生的生活方面。导师则通过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科研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但是,导师制由于教师人数不足以及单个导师知识结构上的限制等方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导师组制度是将班主任制度与导师制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可以综合几位老师的专长,优化组合,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求知领域得到最合理的指导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二、建立导师组制度的目的和宗旨本科生导师组制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丰富学生思想教育的内涵,有利于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实行导师组制度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关系。导师组对学生的指导侧重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的方法、科研训练等方面,以每个班级的学生为一小组,由导师组给予辅导。导师组对学生的指导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加强互动交流,给学生以建议、引导和帮助。1、充分地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专业性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大特点,学生的思想状况,职业规划以及个性培养都与专业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导师小组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后,可以将专业学习与学生的未来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更是如此)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2、充分发挥组合优势,培养学生的个性。结合导师组老师各自的研究专长,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在科研、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以具体的建议和引导,帮助学生确立发展目标和方向。导师组制度也为师生提供了多种互动的方式,如个别谈心、小组讨论等,从而增进导师与学生相互了解,对学生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3、实现对学生全面的指导。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任务。导师组对大三、大四学生的全程指导,能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等方面的变动情况,帮助学生进行人生定位,并提前对学生加以充分指导,从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三、导师组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一)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专业引导。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组指导制,每个班级配备3—5名具有中高级职称,且责任心强的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对该班级进行总体指导。(二)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包括引导学生制订好每学期的学习计划、接受学生选课咨询、指导学生组合配置合理的课程结构,提供课外的学习资料、读书书目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特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导师组应对每次指导情况作记录,提供指导的具体内容,以供检查,特别是对以后的指导工作提供对比、调整和提高的基础材料。每学期期末,导师组要对所指导的学生写出书面评价,旨在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绩效,并写出本期工作小结。(三)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指导。结合所学课程及社会调查实践等有关情况,导师组要定期与学生见面,与学生座谈,将自己研究领域里的一些热点问题提出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便于学生掌握经济学各领域的研究动向,了解前沿的信息。具体包括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归纳、拟出研究提纲,进行具体研究与写作。导师组对学生的社会调查实践、专业文献综述、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毕业实习以及论文的写作、修改和完善等方面负有指导责任。(四)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术探讨能力的培养。导师组应定期与学生就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交流,注意学生演讲表达能力的培养。让所指导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参与导师的课题,在本科阶段就接触确实的科研工作。导师组还应对学生的SRT项目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包括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及必要的经费支持。(五)加强与院系领导、班主任、党团组织的联系。导师组较之于单个导师,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全面,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切实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其良好的师德、师风及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影响学生。[1][2][][]四、导师组工作考核实施导师组制度以来,采取了比较完善的考核制度,有效地激发了导师组成员的工作热情。具体做法是:1、由院系组织导师组工作指导会议,各位导师出席会议。讨论工作实施情形,检查并改进导师组制度实施情况。2、对导师组定期提交的“学生指导记录”进行综合评定。3、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对导师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4、指导小组的老师定期组织讨论,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共同提高指导工作的效率。会后及时整理备案,并将材料交教务办存档。5、期末根据各项评议的结果对导师组进行综合考核并排名,以百分制计算,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导师资格。排名前15%的导师组,给予导师津贴奖励。五、导师组制度实施的成效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本科生导师组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导师组制度普遍反映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1、导师组的参与和指导,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效地弥补了学分制的诸多缺陷和不足。特别是由于导师组成员知识结构的多样,使学生各方面受到积极的影响和指导,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2、调动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增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紧迫感。实行导师组制度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导师组的导师进行双向选择,选择知识功底厚、学术水平高、对学生负责、教学质量好的教师。教师感到压力,就会迫使自己提高业务水平,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教育引导能力、科学研究能力。3、加强了学生科研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本科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导师组制度的实施,体现出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即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师组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毕业论文及SRT项目选题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建树。4、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行本科生导师组制度改变了以往单个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知识局限。传统导师制,学生只接受固定导师的指导,可能出现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导师组制度,可以综合几位老师的专长,优化组合,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求知领域得到最合理的指导。当然,由于导师组制度尚属试验阶段,没有经验供我们总结学习,所以存在问题在所难免。如导师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协调导师组与学生的时间安排,在不影响导师组成员自身教学科研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更多地对本科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在调动学生科研兴趣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去计划完成。针对SRT计划的指导工作存在着相当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也应配套跟上,使本科生导师组制度能够在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1.颜进.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5;52.陈晔.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双语本科教学管理论文
摘要:笔者通过对《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阐述了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探讨了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及教材的选择、中英文授课语言的比例、教与学互动和突出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管理会计;双语本科;本科教学
Abstract:Theauthorthroughto"Managementaccounting"bilingualeducation’sexperienceandtheexperience,elaboratedtobilingualeducation’sunderstanding,hasdiscussedthebilingualeducationteachers’raiseandteachingmaterial’schoice,theChineseandEnglishteachinglanguageproportion,teacheswithstudyquestionsandsooninteractiveandprominentheuristicteaching,sceneteachingmethod.
keyword:Managementaccounting;Bilingualundergraduatecourse;Undergraduatecourseteaching
前言
构建国际化的会计教育,是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切入点。管理会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会计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财经类院校都对该课程实施了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管理会计的理论及前沿;另一方面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也有好处。笔者在两个学期《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中遇到不少问题,现将心得和思考阐述如下: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管理论文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及其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环境亟需改善
从对五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访谈中知道,新建本科院校在努力改善学校管理环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不少学校办学基础差,资金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对物、事的管理上,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研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观念需要转变。表现管理是以事为中心,是见事不见人的管理,将教师的调进、调出当作管理活动的中心内容;二是管理执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很多单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比较缺乏。从调查中得知,五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执行人员主要以大专或本科为主,大多只是在这个岗位上兼职,且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缺乏正规专业训练,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在管理实践中,对教师的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制度的执行,也影响了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2.教师数量不足
生师比是衡量高校教师数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上评估高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生师比太高的话就会增加教师负担,影响教学质量、教师教学创新精神的发挥J。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为了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而组建成的一批普通本科院校,承担着繁重的扩招任务。随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数量的增加远远赶不上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规定,本科院校在合格时,生师比应达到16:1,但这五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师比都是19:1以上(表1),与合格本科院校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应用型本科行政管理论文
1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属性之发展历程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并无变化,但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却有了较大的调整,削减了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增设了应用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海南大学行政管理学专业(行政文秘方向)为例,在2013版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公共服务实训、文秘技能实训、行政管理实训等实训课程,对理论课时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并在理论课内增设了“课内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鼓励讨论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开始显现。
2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之障碍分析
2.1障碍一:行政管理专业核心精神不突出纵观行政管理专业
30余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其他专业纠缠不清,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很多政治学、管理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的课程,但却多而不精,学无法致用,专业核心精神并不明确,以至于现在依然有人调侃行政管理专业为“万金油”专业。行政管理专业从学术型本科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转变,不是简单地将课程修修改改,追根溯源,必须明确究竟什么是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精神是什么,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才之林中有何特色。只有先突破“行政管理专业核心精神不突出”这一障碍,方能彻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之转变。
2.2障碍二:应用型本科和学术型本科界限模糊
本科院校学生管理论文
我国从2000—2015年16年间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发展达到了400余所,接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一半,此外全国还有近300所独立学院。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和《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显示:新建本科院校中中西部地区有249所,占61.79%,东部地区有154所,占38.21%。就业以企业为主,就业率在90%左右,报告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设置、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格局。根据教学质量数据监测,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且始终贯穿育人全程的一项工作还不能适应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时代要求,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1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新”,更应当是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真正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会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为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2)专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特征: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提法,而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途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要走合作办教育之路,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等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多方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多赢格局。4)注重绩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色:强调经营思想,依靠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合理使用来提高办学绩效,努力实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开拓外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政策引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在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发展已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明确这类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教育体制等。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
一、引言
但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来看,物流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自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第一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众多高校相继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但由于办学历史短、教师队伍相对缺乏、实践平台较少、实践教材不规范、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等因素,致使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出职业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文科类专业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相对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等同类专业来说,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等方方面面,这也对物流管理专业老师的专业背景、学习经历、研究方向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相对较晚,教师的教龄较短,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不足。一些教师由于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由原来的管理、运输、经济等专业教师岗转岗至物流管理任教,对物流专业的了解也仅停留在理论程度,很难要求做到实践教学的行家;新引进的博士或研究生在校期间大都跟随导师从事理论研究,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指导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践尤显不足;此外,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占比更显不足。
(二)实践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