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工商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00:50: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本科工商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商管理本科生应用能力培育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应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在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820所普通本科高校中,就有超过60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而且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培养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身处就业市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却常常有这样的纠结:对于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来说,面对需求量很大的就业市场却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更不愿去设想今后的专业发展;而对于急需管理人才的用人单位,又很难发现既拥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又具备上手快、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同样的问题也在困扰着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由于国内高校实践环节的普遍薄弱等客观原因,导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国内企业的现状了解不足,也正是这种原因致使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以后工作的适应期过长。鉴于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相对于“科班”出身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大多企业更青睐于从生产、销售等工作一线逐渐成长起来的“半路出家”式的管理人才。因此,不可否认,当前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校教育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第一,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定位模糊。理论界对于工商管理教育目标的界定主要有精英说、职业教育说和通识说。精英说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在于培养具有高度经验理性、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的工商管理人才;职业教育说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在于提供职业教育或职业训练;而通识说则认为工商管理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应当是一种通识型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1]。
第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从各专业院校工商管理本科整体教学情况来看,理论教学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部分,实践型课程和实践教学诸多环节是培养工商管理执业者基本素养的理念尚未得以确立,实践教学地位较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在规划、投入上与实际需要脱节。实践教学规划往往是缺乏整体观念,需要什么建什么;实践课学时相对于理论课学时略显不足;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毕业设计选题理论性较强,偏离实际;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形式单一且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不足;等等[2](P.163)。
第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一是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由于培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进而导致课程体系僵化雷同、千篇一律;二是课程结构不完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比例不合适,限制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三是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的实践脱节[3]。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里过多地强调了课程体系自身的完整性,专业性不突出,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数量不足,针对性也不强。导致学生对学科发展和建设缺乏必要的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完成本科学习任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难免在就业市场上遭受冷遇。第四,师资队伍自身的局限性。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教师的应用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引进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时,由于受到当下流行的大学排名、教育评估等要求的某些指标的影响,通常注重的是引进的人才是否拥有高学历、高学位,而对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工商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却并不在意。有些应届毕业的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掌握的管理知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对于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能力,他们也只能是雾里看花、纸上谈兵了。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应用能力的紧迫性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培育研讨
工商管理专业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在这期间,它的发展极为迅速。迄今为止,全国共有六百多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仍然满足不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多数一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趋同化”现象严重,以致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而特色教育是解决中国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趋同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我国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培育已经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也具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特色专业建设,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标对活动起着规定性的作用,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和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高校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基本依据来开展。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相差不大,具体表现为定位不准、陈述雷同、目标设定过高、缺乏个性,体现不了创新性的要求,很难显现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培养出来的人才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对比研究
一、衡量教育质量的理论框架
尽管已有学者对中国,香港和澳门三地的工商管理教育分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鲜有研究对三个区域的工商管理教育质量进行对比。本研究旨在探讨大湾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以下六个维度的优势和劣势。(参见图1)。课程和教学: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维度,它试图在教学过程中找到“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等问题的答案。教师队伍:包括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绩效。战略规划:是指学院的愿景、使命和目标。行政管理:包括行政领导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如部门领导是否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如何等。学生成就:包括学生和毕业生的表现以及校友的反馈。资源投入:涵盖培训设施的多样性和管理。
二、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提供工商管理教育的大学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然而,现有学校提供的工商管理教育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要。业界对学生的要求与高等教育体系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一)课程与教学。谢关娥和胡晓兰(2011)指出,工商管理高素质人才的供需差距很大。课程设计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通过宽泛和笼统地教授学生管理或商业方面的一般知识,而不是与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或专门知识,学生不太可能满足行业的特殊要求。在课程规划中,内地高校更多地强调操作概念和知识,而不注重技能的发展,实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在进入行业之前几乎没有实操的经验。大陆院校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院校的做法。孙百才和徐宁(2018)指出,香港的课程设计更为合理,因为学生在每个模块结束时都要经过一定的实践训练。(二)战略规划。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盲目扩张,导致了我国工商管理教育整体质量的下降。这种扩张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分散和重复投资。在大陆地区,很多的工商管理教育没有长远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香港和澳门的工商管理教育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向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和水平倾斜(吴立保&胡雅菁,2014),兼具东西方特色,国际化程度更高,且有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规划。(三)教师队伍。缺乏合格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工商管理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蔡海云和熊匡汉(2018)认为,一些拥有工商管理相关学位的教师没有任何行业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因缺乏教学资格和研究成果,行业专家不太可能在大学担任教学职位。相比之下,由于优厚的工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香港的大学吸引了许多对相关行业有着深入了解的世界级教授,这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教育质量。(四)资源投入。一些学校没有必要的资源来满足教学和培训的需要。我国工商管理专业面临着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和挑战。由于预算紧张,建设相关教学实验室的成本相对较高,我国对教学培训设施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五)学生成就。据马小飞(2016)的研究,行业对商科毕业生的整体表现并不满意。学生被认为缺乏实际经验或对实际工作环境缺乏现实的评估。毕业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沟通能力,尤其是英语语言能力,这对学生在行业中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业务高度国际化的香港和澳门,这个问题更为紧迫。(六)行政管理。港澳地区高校组织架构精简,在管理上注重科学化,信息化和程序化,在行政管理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辅助和促进教育质量方面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港澳高校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较强,国内高校行政机关的工作与港澳相比,需要进一步提高。
只有优化工商管理课程的质量,我们才能提供更多合格的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界需求。通过比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工商管理教育,这三个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同行的经验,寻求改进和改革的途径。通过粤港澳合作,可实现三地高等教育的优势互补,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促进大湾区的长足发展。
作者:吴雪媚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工商管理本科教学革新设计
近年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应届毕业生规模越来越大,就业压力日益凸显。但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来看,社会各界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仍保持稳定增长,尤其对拥有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仍然迫切。但与之相矛盾的是,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体来看,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少弊端。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1.工商管理专业领域宽泛但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不够完整。多数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没有突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在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专业特长比较分散,涉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都懂一些,但深度都不够。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与我国实践紧密联系,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基本上仅在课堂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较少,部分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所用教材内容结合国情不够,创新不多,生搬硬套国外现成理论较多。
3.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与设施不足。现有工商管理教学任务对理论知识的强调较重,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目前,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都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但受限于课时和教师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仍普遍遵循“理论学习、集中实践、毕业实习”三步走的传统培养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偏弱,专业人才的实用性大打折扣。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教育界也就实践教学及学生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研究,如夏家莉等提出了以ERP为核心的三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用以解决软件工程专业的“师生主客对立、教学情知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三大问题,以期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新的变革。崔柳惠等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周愉晴提出了“三层、全程化”实践教学模式。但这些教学模式变革主要关注对原有实践教学内容的细化和提升,没有将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建立贯穿于实践学习的始终。
二、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研究
北京物资学院(下简称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实验教学、校外实习、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和毕业论文五大模块。自2007年以来,学生通过各种实践形式和各个实践环节,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领悟,提升了素质和能力。然而,在实践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将就我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为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1实践教学已取得的成绩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已经拥有了ERP沙盘、SAP、用友、金蝶、苹果、汽车营销等软件模拟操作系统实验室;建立了沃尔玛、酒仙网等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活动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比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简称“商道”)、全国商业模拟挑战赛(简称“尖峰时刻”)、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行动计划等;带领学生参观过的单位有汇源集团、燕京集团、北京现代、北京物流图书城、国家海关博物馆等。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目标不明确
很多实践课程安排只是“为实践而实践”,如小学期或实践周的安排。由于事先没有很好的计划,经常是临时才决定要做什么,这种情况下只能是“临行抱佛脚”“仓促应战”。不管是参观企业、社会调查还是企业实习,大多都是“应付了事”。因为这时教师要与参观的企业、实习基地联系,要反复沟通确定时间、地点、人数等,另外还要联系汽车,最后带队参加实践,非常忙乱。根本顾不上考虑此次实践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等到最后平安、顺利地把这些事情做完后,教师让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就算不错的结果了。至于实践效果是否达到目标基本无人问津。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电大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对经济学本科学员就如何撰写毕业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工商管理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必须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研究
摘要:工商管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专业,科学设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了湖南省10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样本,研究发现各高校在培养目标设定上存在知识能力不全面、就业领域方向部分偏高、人才类型描述不全面、素养描述泛化、人才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提出设定培养目标应该遵循保证专业内涵、符合学校实际和突出行业特色原则。给出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表述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是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焦点问题,使市场在资本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这意味着政府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内容必需作出相应改变,地方高校所设置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也必需适应这种转变。1983年,中国第一个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在对外经贸大学开办,到现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在中国已有33年历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管理人员,积累了大量人才培养经验[2]。面对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需作出调整。如何按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重新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使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新需求,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工商管理原名企业管理,后更名为工商管理,属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下文简称”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下设有14个专业,其中10个目录专业,分别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3];4个特设专业,分别为劳动关系、体育经济与管理、财务会计管理和市场营销教育。根据麦可思(MyCOS)研究院的2011年度最新权威数据显示,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有薄记员、会计和审计员,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出纳员,人力资源助理等[4]。近年来,在开设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工商管理几乎是必设专业,培养规模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工商管理专业主要集中开设在财经类大学和综合类大学,目前理工类院校、农科类院校、医科类院校、独立学院、高职学院也纷纷开设,形成了新的专业布局。
一、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观在高校的集中反映和培养人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也是人才培养活动得以发生的基本依据和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5]。它从根本上回答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确保人才培养应有质量的前提。教育部专业目录为规范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提出了写作模板,即“[本专业培养具备(……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在(……等部门/领域、单位/岗位)从事(……方面工作)的(……学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6]这就意味着应该在知识能力、就业领域方向、从事工作岗位、人才类型等方面,根据高校定位与办学实际,界定与描述专业培养目标。关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育目标,教育部是这样描述的:“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7]但是,这只是全国通用型客观描述,各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了深入了解地方高校该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情况,对获取的培养目标样本进行分析,其表述情况见表1。
二、培养目标设定存在的问题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为提升应用型大学人才的就业能力,国家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截止目前,共有74家培训评价组织,9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批,分别涵盖了建筑业、信息类、社会福利、石油化工、水利水电等各大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其中与管理类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证书仅有4个。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当前至少亟须35万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然而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远远达不到行业需求。因此,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管理类专业人才是相关培训评价组织需要重视的。此外,管理类培训为各专业未来将从事管理类工作的人才提供技能保障。具备各专业技术的人才,如果具备管理、营销、项目管理等基本素养和能力,将来职业发展会更快,就业领域和岗位更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一直以学习内容宽而广、就业岗位不明确而饱受诟病,甚至影响招生。工商管理专业能够结合社会需求岗位,进行相应岗位的技能培训,让学生在校就能获得工商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多个社会亟须、就业前景好的技能培训证书,不仅可以明确学生的就业岗位,也可以改变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现状。为此,本文在分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的岗位进行管理类培训证书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建设,最终把该证书体系融入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融入“1+X”证书制度的调查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有该专业,但是近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无论考生还是家长对于该专业广而博的学习内容不是特别认可,尤其觉得就业岗位不够明确。为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考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给工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学历证书+若干管理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提升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了了解学生对于证书融合的类型、融入方式、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的需求,我们对我校管理类专业318名在校生进行调研。根据调查显示,他们依次选择了“项目管理职业技能证书”(53.77%)“商务高级管理师证书”(49.69%)“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师证书”(46.86%)“营销策划师证书”(44.34%)“大数据营销技能证书”(43.08%)“供应链管理职业技能证书”(36.48%)“文化经纪人职业技能证书”(27.04%)。这些均属于管理类的职业技能证书。此外,还有4.4%的同学选择了“其他”,据统计,这些回答基本集中在“四六级证书”“证券从业资格书”“初级会计证书”“普通话证书”这几类,如图1。结合学生的证书需求意向、目前企业急需岗位以及各类岗位的未来发展前景,我们确定将《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师证书》《项目管理职业技能证书》《商务高级管理师证书》《营销策划师证书》四类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由图2可知,83.65%的在校生表示其最愿意在学校上课期间学习以提升能力,三分之一以上的在校生选择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学习,有21.7%的同学愿意在小学期培训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有11.32%的同学选择除以上时间的其他时间学习以提升能力。通过调查发现,由于证书与专业的紧密相关性,把证书体系以专业课程的形式融入日常教学既可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可以获得相应的技能。培训的方式分为三种,分别是理论形式、实践形式、理论+实践的形式。参与调查的同学当中,有77.67%的同学选择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参与培训,12.58%的同学选择通过实践的方式参与培训,仅有9.75%的同学选择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参与培训,如图3。通过以上调查发现,理论+实践是学生认可的学习方式,也是提升其职业技能的途径。为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应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二、“1+X”制度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培训证书体系建设
1.管理类培训证书体系建设。结合调研结果和社会需求,我们以四类证书作为管理类培训证书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设计和建设,包含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师证书、项目管理职业技能证书、商务高级管理师证书、营销综合技能证书。各类证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该证书体系的特色体现在所设计的四类证书是结合目前社会需求较大,尤其是经管类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四类岗位进行设计;各类证书独立成体系,切实可以起到X证书的作用;课程体系层层递进、理论+实训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保证该X证书的实用性和价值;该体系的证书不仅可为在职人员提供相应岗位的技能培训,为岗位变换、职位晋升奠定基础,还可以为在校生拓宽求职就业领域。
2.管理类培训证书课程建设。结合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以及实训中心丰富的实训平台资源,进行了证书中涉及的11门课程的建设,包含课程的教学大纲、进度安排、授课课件等资源。
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及提升策略
摘要:文章通过对在校工商管理本科生、企业及工商管理毕业生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对20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访谈,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升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双轨制教学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覆盖领域广、实践性强的专业,为企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但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相应的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升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和发放。本次研究分别设置在校生问卷、企业及毕业生问卷,分别对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企业以及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程度和对该专业的一些感受,同时了解实际工作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主要以湖南省高校为主,另对江西省、广东省、黑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的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研。两种类型问卷的调研时间均为一个月,其中在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发放了500份,有效回收463份,回收率92.6%;对企业及工商管理毕业生问卷发放了200份,有效回收185份,回收率92.5%。2.个案追踪调查。研究选择了20位工商管理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和访谈。通过与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好地了解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些认识和看法,进一步论证结论。
二、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调研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体系设计探究
摘要: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关键。基于OBE理念,本文进行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行业定位,寻找其典型的就业岗位,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从工商管理的一般工作过程出发梳理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取得五大成果。根据成果导向,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公民与综合素养课程模块、工商领域调查课程模块、工商领域分析课程模块、工商领域管理操控课程模块、工商管理大学生相关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进行了重构。试图寻找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思路。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是一个1983年就已经开设的专业,我国有近600所高校开办了此专业。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趋缓,产业处于结构升级,国际形势日益复杂,整个中国经济将出现“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相结合”的格局。面对这样的政治经济形势,一方面,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大量的工商企业招不到具备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究其原因,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不能很好地将市场需要、专业属性及学校特色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笔者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出发,分析工商管理专业面向的行业,寻找其典型的就业岗位,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梳理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要求,进而重构其课程体系。
1工商管理专业面向的行业和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是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综合性管理专业,其毕业生服务的行业有第一产业的交换部门、第二产业的管理部门、第三产业的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就业行业非常广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定位可分为研究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地方本科院校一般应该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通过综合分析,该专业面向的岗位和岗位群可以总结为:企业运营管理岗位群、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群、市场营销岗位群、财务管理岗位群、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岗位群、项目管理岗位群、连锁经营管理岗位群等,此外还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综合管理和一些文化管理岗位。从专业面向的行业和岗位需求出发,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属性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具备的特色,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国家工商领域及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具有必要的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扎实的工商管理理论功底,具备企业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项目管理等一个及一个以上专门方向的知识技能,能够在工商管理领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