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需求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3 12:33: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保险需求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董事责任保险需求研究论文
摘要:典型的董事责任险通常包括个人保障部分与公司保障部分。个人的保险需求可以用风险厌恶来解释,而公司的保险需求则一直是经济学和公司金融理论的一大难题。最早,Mayers与Smith(1982)提出了公司购买保险的七大动机,经过后人的补充与引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有关董事责任险需求的命题。20世纪90年代之后,研究者对这些理论及其蕴涵的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董事责任保险;保险经济学;保险需求;公司治理
董事责任险(全称应为“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险”,本文简称“董事责任险”)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险,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被上市公司普遍地采用,美国某些行业的投保率甚至达到100%,因此,对这一广泛应用的险种进行研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董事责任险承保的是董事责任诉讼风险,而超过半数的董事责任诉讼是由股东发起的,是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董事责任险承保的实际上就是公司治理风险;另一方面,有关董事责任险需求的许多假说,如薪酬说、监督说等同时也是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董事责任险需求的研究必然大大推进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此外,董事责任险的买卖双方都是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机构,企业要决定买不买以及买多少,而保险公司会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收取相应的保费。企业的决策是建立在明确具体的风险管理战略基础上,从而符合理性人的解释,还是纯粹出于惯性,从而更符合行为金融的解释?董事责任险为我们检验这些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基本理论及相关命题
传统上,人们将公司购买保险的动机归为风险厌恶。风险厌恶用于解释董事责任险的个人需求部分是有足够说服力的——董事和高管人员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股东诉讼的风险,而股东诉讼往往可能使董事面临巨额的赔偿,使其个人财富处于极大的不确定性之中。这样,风险厌恶的人要么不愿出任董事和高管,要么就采取过于保守的管理策略,以减少出错的机会,而这对于企业来讲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了吸引管理人才,并激励其开拓创新,企业就会为任职的董事提供某种形式的保护,购买董事责任险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风险厌恶却无法很好地解释董事责任险的公司需求部分。因为公司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在公司这样的企业组织形式下,风险是由股东依据其股份多少来分摊的,而股东又可以通过资产多元化来规避这部分非系统风险。另外,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由于保费加成的存在,董事责任险的保费往往超过预期理赔成本,因而,作为一项投资,董事责任险的净现值为负。这就使得董事责任险公司需求部分的存在显得让人难以理解。
农业保险的政策需求论文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需要农业保险为我国农业保驾护航,又由于农业保险有其特殊性,所以,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国家应在立法方面、财政补贴方面和其他相关配套制度方面对农业保险进行政策扶持。
关键词:农业保险国家政策扶持
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又具有特殊性,所以,许多国家政府都将农业保险作为政府的经济政策来推行,把农业保险纳入社会福利政策之中,通过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间接实施对农业、农户的政策扶持与利益保护。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和高风险性表现更突出一些,也就更需要农业保险对其进行保障和支持,而中国的农业保险相对于人身险来说比较薄弱。要想尽快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
一、国家政策扶持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决定农业保险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我国农业保险一直是我国保险业的薄弱环节。1982年,我国恢复农业保险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农业保险实行纯商业化运作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农业保险出现了萎缩现象。2003年,保监会开始着手研究现代农业保险并进行理论创新,于当年年底制订了《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初步方案》。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2004年,保监会在上海、吉林、黑龙江分别批设了3家不同经营模式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在江苏、四川、辽宁等地开展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但是,最近国务院组织有关部委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对保险业服务“三农”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农业保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得以解决,取决于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主要表现为:
医疗保险需求研究论文
补充医疗保险作为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产物,无论是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中的探索,都还只是刚刚起步。补充医疗保险将如何发展,这里我们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从个案地区的情况看补充医疗保险的现实需求
为了展望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有必要先了解补充医疗保险的现实需求。这里我们以四川的情况为例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该个案地区的情况原出自四川省劳动保障部门于1998年10月至12月对省内部分地区用人单位和职工进行的医疗保险情况抽样调查。此次调查的单位样本共189家(机关、事业单位108家,企业81家),共有职工92630入,男女职工比例为8:5(机关和事业单位为3:l,企业为5:2),离退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5%(机关和事业单位为24%,企业为26%)。81家企业单位中经济效益较好的占4.8%,一般的占31.l%,较差的占55.4%。所调查的单位1997年职工人均年度工资为6056.50元(机关和事业单位7337.80元,企业5633.21元)。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关于补充医疗保险,我们得出如下几点印象和结论(不排除这些印象因调查地点和时间段的有限性而不能完全反映全国的普遍情况)。
(一)大多数单位(机关和事业单位占93.l%,企业占85.2%)指出他们能够接受的“基本医疗”部分的筹资比例在8%以下,能够接受的封顶线为当地社会年平均工资的3至5倍。超过半数的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为67%,企业为54.3%)不愿为单位职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单位负担不起;愿意投保的单位能接受的缴费比例约为职工工资的2%左右。这反映出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负担较重的实际情况。因此,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只能采取非强制性的自愿参保方式,保险费亦不能定得过高。
(二)愿意自办或为职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的单位大多希望参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并愿意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3%来自办或参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这说明由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开办自愿参保的补充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也符合广大职工和单位的愿望。
(三)大多数职工(占68.7%)认为所在单位不会为其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超过60.9%的职工个人不愿意投保商业医疗保险,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负担不起和对商业保险公司缺乏信任感,愿意投保的个人大多(占56.1%)仅愿意每年拿出不多于100元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商业保险公司虽然具有灵活、高效和服务周到等优点,但由于目前我国整个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还处于起步价段,广大职工和单位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不高,对其支付能力还不放心。这是商业保险公司在设计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时应当加以考虑的因素。
我国保险需求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保险资金的利用率不高营销方式单一以及各保险公司的险种过于类似等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保险公司应该对影响我国保险需求的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准确分析,增强自身的经营意识,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险种创新,积极主动地变市场隐性需求为显性需求,以应对外国保险公司进入带来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保险需求,营销模式,影响因素
一、我国保险业现状
1.发展概况
2005年,我国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927.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28亿元,同比增长13.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67个百分点我国保险公司赔款累计支出1129.67亿元,同比增长11.89%,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671.75亿元,同比增长17.56%;寿险给付金额306.5亿元,同比增长-0.8%;健康险赔款与给付支出107.92亿元,同比增长18.89%;意外险赔款支出43.5亿元,同比增长13.05%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作用日益明显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世界平均的保险密度为385.4美元/人,保险深度为7.84%,而2000年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仅为15.2美元/人和1.8003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2000美元/人和10%,而我国的仅为20美元/人和2.2%可见,中国保险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能说明中国保险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保险需求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保险资金的利用率不高营销方式单一以及各保险公司的险种过于类似等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保险公司应该对影响我国保险需求的因素及变化趋势进行准确分析,增强自身的经营意识,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险种创新,积极主动地变市场隐性需求为显性需求,以应对外国保险公司进入带来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保险需求,营销模式,影响因素
一、我国保险业现状
1.发展概况
2005年,我国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927.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28亿元,同比增长13.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67个百分点我国保险公司赔款累计支出1129.67亿元,同比增长11.89%,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671.75亿元,同比增长17.56%;寿险给付金额306.5亿元,同比增长-0.8%;健康险赔款与给付支出107.92亿元,同比增长18.89%;意外险赔款支出43.5亿元,同比增长13.05%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作用日益明显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世界平均的保险密度为385.4美元/人,保险深度为7.84%,而2000年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仅为15.2美元/人和1.8003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2000美元/人和10%,而我国的仅为20美元/人和2.2%可见,中国保险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能说明中国保险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保险需求探究论文
一、我国保险业现状
1.发展概况
2005年,我国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927.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3.28亿元,同比增长13.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2.67个百分点我国保险公司赔款累计支出1129.67亿元,同比增长11.89%,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671.75亿元,同比增长17.56%;寿险给付金额306.5亿元,同比增长-0.8%;健康险赔款与给付支出107.92亿元,同比增长18.89%;意外险赔款支出43.5亿元,同比增长13.05%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补偿作用日益明显
但是,就世界范围来看,2000年,世界平均的保险密度为385.4美元/人,保险深度为7.84%,而2000年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仅为15.2美元/人和1.8003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2000美元/人和10%,而我国的仅为20美元/人和2.2%可见,中国保险业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能说明中国保险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存在的问题
(1)展业方式单一,市场营销观念淡薄我国保险业现处于“重展业轻理赔,重保费轻效益,重规模轻管理,重形式轻服务”的不正常状态在展业方式上仍是以保险公司自身人员直接展业为主,而保险和经济人为重点的市场中介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此外,国内保险公司实施的营销策略,大多是为了全面扩充业务规模和应付市场不规范竞争的需要进行的,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使得业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受到极大限制
补充医疗保险需求发展论文
补充医疗保险作为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产物,无论是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中的探索,都还只是刚刚起步。补充医疗保险将如何发展,这里我们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从个案地区的情况看补充医疗保险的现实需求
为了展望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有必要先了解补充医疗保险的现实需求。这里我们以四川的情况为例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该个案地区的情况原出自四川省劳动保障部门于1998年10月至12月对省内部分地区用人单位和职工进行的医疗保险情况抽样调查。此次调查的单位样本共189家(机关、事业单位108家,企业81家),共有职工92630入,男女职工比例为8:5(机关和事业单位为3:l,企业为5:2),离退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5%(机关和事业单位为24%,企业为26%)。81家企业单位中经济效益较好的占4.8%,一般的占31.l%,较差的占55.4%。所调查的单位1997年职工人均年度工资为6056.50元(机关和事业单位7337.80元,企业5633.21元)。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关于补充医疗保险,我们得出如下几点印象和结论(不排除这些印象因调查地点和时间段的有限性而不能完全反映全国的普遍情况)。
(一)大多数单位(机关和事业单位占93.l%,企业占85.2%)指出他们能够接受的“基本医疗”部分的筹资比例在8%以下,能够接受的封顶线为当地社会年平均工资的3至5倍。超过半数的单位(机关事业单位为67%,企业为54.3%)不愿为单位职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单位负担不起;愿意投保的单位能接受的缴费比例约为职工工资的2%左右。这反映出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负担较重的实际情况。因此,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只能采取非强制性的自愿参保方式,保险费亦不能定得过高。
(二)愿意自办或为职工投保补充医疗保险的单位大多希望参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并愿意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3%来自办或参加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办的补充医疗保险。这说明由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开办自愿参保的补充医疗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也符合广大职工和单位的愿望。
(三)大多数职工(占68.7%)认为所在单位不会为其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超过60.9%的职工个人不愿意投保商业医疗保险,不愿意投保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负担不起和对商业保险公司缺乏信任感,愿意投保的个人大多(占56.1%)仅愿意每年拿出不多于100元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商业保险公司虽然具有灵活、高效和服务周到等优点,但由于目前我国整个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还处于起步价段,广大职工和单位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不高,对其支付能力还不放心。这是商业保险公司在设计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时应当加以考虑的因素。
保险行业需求人才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高校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保险业则是由于人才的匮乏制约了其发展,高校就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脱钩。一方面,保险业的发展急需人才,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不具备保险公司所开出的条件,从而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高校未能达到其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面对这些,笔者试图从保险公司招聘广告中得出点启示,以期能对高校人才培养及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人才竞争保险业发展学生素质
Abstract:Atpresent,collegeanduniversityarefacingincreasinglyseriousemploymentsituationdaybyday,howevertheinsurance''''sdevelopmentisrestrictedfortheneedoftalents,thereisagapbetweengraduatesemploymentandthedemandsfortalentsofmarket.Ononehand,thedevelopmentoftheinsuranceneedstalents;Ontheotherhand,graduatehaven’tqualifiedtotheinsurancecompany''''sstandard,thuscausedtheunbalancebetweensupplyanddemands,collagesfailstoreachitsgoaloftrainingtalentsforeconomicdevelopment.Facingthese,authorsattempttodrawsomerevelationfromthewantedadvertisementofinsurancecompany,expectingtooffersomereferencetocollege''''sstudents''''trainingandstudents''''owncareerscheme.
Keywords:talentcompetitioninsurancedevelopmentstudent’squality
一、问题探讨的出发点
21世纪是科技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人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对于保险业来说人才则是它的血液了。自中国保险业恢复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已拥有了庞大的从业人员,但目前保险的现状并不容乐观,20年间积累的
政府市场公众合作管理洪灾保险需求供给不足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洪灾保险供给不足的博弈分析;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洪水灾害尤为严重,洪水灾害损失巨大、巨灾保险需求不足,供给同样也是不足的、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博弈、居民和保险公司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模型建立与分析、保险公司发现,经营基本上是亏本,还不如不经营、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博弈分析、政府来考虑社会效用优化的问题,将会出现政府与保险公司博弈的情况、社会福利转移到保险公司,再由保险公司流向社会、社会效益最大化要求保险公司经营洪灾保险,满足受灾群众的需要、洪灾保险具有防范洪灾风险、保证社会稳定的作用、只有建立政府、市场、公众合作的巨灾保险机制,才能解决巨灾保险需求供给不足的问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洪水灾害尤为严重,损失巨大。洪灾保险市场存在着远远超过目前保险业供给能力的现实与潜在需求。本文通过构建政府、保险公司、投保人三方参与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洪灾保险供给不足的原因,论述了建立政府、市场、公众合作的巨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鼓励保险公司参与洪灾保险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洪灾保险;供给;博弈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洪水灾害尤为严重,洪水灾害损失巨大。据水利公报统计,进入21世纪后,截至2007年底,我国洪水灾害损失金额年均达1038亿元左右,政府救灾补助金额支出年均达47.5亿元左右,看似巨额的政府救灾补助金额在天文数字般的洪水灾害经济损失面前却是杯水车薪。如2006年湘南洪灾中,保险补偿比例仅为总损失的1.5%,而世界平均值为36%,美国更是高达50%以上。湖南洪灾中绝大部分是受灾农户没有投保家财险及其他农业保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和政府救助。从财务的角度,个人对付灾害的最好办法是参加保险。但是,从我国实际来看,我国家庭以及个人参加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如2008年初冰冻灾害发生后,保险赔付金额也不足损失总额的1.5%。
更糟糕的是,巨灾保险需求不足,供给同样也是不足的。2007年,我国的非寿险密度仅为25.5美元,全球平均249美元,亚洲平均739美元。另外,我国保险业的承保能力不强,我国2007年保险业资本金总量约是2000亿。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也就是说,按2007年的资本金总量来算的话,我国当年的最大损失不能超过200亿。以1998年为例,我国当年洪灾造成的损失高达2552亿,对只有200亿承保能力的保险行业来说,独立承担洪灾保险是不可能的。
营销创新提升保险商品需求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准确理解把握保险商品营销的内涵;保险公司市场营销的现状;保险企业营销的创新思路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保险意识还很薄弱,保险需求还不强烈、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并未统一、保险营销就是与保险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营业员要与顾客很好地沟通以保持密切的联系、保险市场还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新的市场定位格局仍未形成、新险种开发较多,但仍不能适应保险市场需求、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要注重关系营销、要突出营销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现代营销不再是简单的一买一卖,而同时是一种文化交流、保险企业应建立企业文化来管理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保险营销就是与保险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现阶段我国的保险市场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新的营销观念尚处于萌芽状态,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极不适应保险消费市场需求,必须寻求创新。重要的思路有两条:(1)注重关系营销,留住顾客;(2)突出营销中的文化含量和品位,建立企业文化,塑立美丽的企业形象。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在2000年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在保险费收入将达到2000亿~2500亿人民币。然而,在中国大众对保险商品还不甚了解,保险意识还很薄弱,保险需求还不强烈的情况下,如何使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变为现实的市场,是摆在我国新老保险公司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营销活动就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途径之一。本文着重对保险商品营销及创新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理解把握保险商品营销的内涵
目前,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并未统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一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定义委员会给市场营销所下的定义:“市场营销是指引导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的一种企业的活动”;二是美国一部分经济学家的看法:市场营销是一咱“通过交易过程满足需求与欲望的人类活动”;三是美国西北大学的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浦·考特勒的观点:“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它的基本作用就是“识别目前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估量与确定需要量的大小,选举本企业能最好地为其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决定适当的产品、服务和计划,以便服务于市场”。目前第三种看法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它赋予了市场营销较全面、完整的内涵,能够科学地反映市场营销的职能。
基此,我认为保险营销就是与保险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保险人为了充分满足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保障需求和欲望,而展开的总体性的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与预测、保险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的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合理拟定、保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保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