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制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03:02: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版权制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版权制度论文

中外版权产业与版权制度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中美两国的版权产业、版权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对中国版权产业、版权制度在与世界接轨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观念的变革将是中国完善版权保护制度、实现版权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摘要题】出版与法制

【关键词】版权/版权产业/版权制度/博弈论

孤立的、静止的把版权产业和版权制度置放于一国的参考系中进行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往往是封闭状态下的产物,对版权产业的属性、版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版权制度的完善程度等所作出的判断难免渗透着片面的、主观的色彩。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使一国主体很难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和组织对一国经济构成的压力和危机,也无法体验到本国和它国之间发展上的距离。正如1979年,中国与美国就《中美贸易协定》进行双边谈判时,封闭国度里的中国人根本不知道知识产权为何物一样,更对美方坚持在协定中订入“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感到困惑和不解。于是,知识产权(含版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权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就成为当时不容回避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法学界重点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此后,中国完成了一系列国内知识产权立法,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并初步建构起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体系。由此推论,固守“围城”内的价值判断标准,无异于“坐井观天”。版权产业作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部门,对其在一国的价值定位应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确定,即将诸多国家的同质物纳入同一个参考系中,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才能找到差距、感受压力、体验危机,才能把握定位、完善对策、实现发展。

一、版权产业的内涵——不同法律语境下的分歧

版权产业是指以版权为核心基础的产业,故对版权产业内涵的研探离不开对版权属性的分析。综观世界各国的版权制度,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版权的定位上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不同的法律价值取向,也造就了不同的法律用语。从共性的角度来看,各国的版权立法基本上都将版权确定为无形资产权,都对版权进行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划分,也都将版权视为作者依法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独占、处理和使用自己作品的专有权利。但是,各国对版权价值属性的归纳,对版权是否可以卖绝、是否可以全部转让等版权使用问题的阐释,却因立法内容的不同而存在个性上的分歧。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版权法律体系中,版权的价值支点是构筑在“财产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版权的商业目的,认为版权的实质是复制、传播作品的权利,故美国为保护作品文化传播功效的充分实现,在立法内容上多出于商业贸易的考虑,坚持版权的单一财产性质,而淡化作者的人格利益。例如,美国1976年《版权法》(现行版权法)第201条规定“著作权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或实施法律而转移”,而且版权的有期限转让和无期限转让、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等均被法律所许可。究其美国版权立法动因,一种深邃的“契约论”式的法律观念贯穿于其中,即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不是将作者的精神权利保护作为第一要义,而是侧重于对作者经济权利的保护,要求作者更多地创作并传播优秀作品,以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并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反,中国版权的价值取向是将“人格价值观”作为版权立法的哲学基础,坚持的是以保护作者人身权利,或者说是精神权利为中心的法律理念。这种思想在中国加入WTO前夕,于2001年新修改的《著作权法》中仍有所体现。在该法中,为缩短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之间的差距,以顺应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中国首次通过立法的形式确认版权中的财产权依法可以转让。承认版权的经济属性,全面保护作者的经济权利是新修改的《著作权法》的一大亮点,但遗憾的是《著作权法》关于版权转让的规定未能细化,许多敏感问题至今在学理界并未得以解决。例如,比之传统物权,版权的对象——作品是无形的,无形之物能否像有形商品一样在交易中被全部转让,即一次性卖绝版权;如作品项下之权利不能全部转让,版权所有人在行使部分权利转让时有无期限制约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版权价值观的问题。美国的版权法公开宣称“财产价值观”,确定本法只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中国的版权法主张“人格价值观”,视作品为作者智慧的结晶和人格的延伸,但又羞羞答答地承认作品中财产权利的经济属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版权法中,找不到有关版权保护标准的法律依据的主要原因。显然,中美版权价值的取向标准迥然不同,这一差异对各自版权产业的形成有着不可否认的影响。

查看全文

版权制度发展模式展望论文

〔摘要〕尽管开放存取运动的表面原因是“期刊危机”和“存取危机”,但其根本原因却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信息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导致的传统版权制度危机。开放存取是观念和运行机制上均不同于传统版权制度的信息流通模式。尽管不能取代版权制度,其本身也有缺陷,但开放存取运动为信息时代版权制度未来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开放存取运动版权制度未来模式

自《安娜法》以来,版权制度在促进社会的科技文化发展、知识传承与交流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版权制度所赋予的排他性的私权渐渐蜕变为版权人谋取商业利益的工具,版权也随之在版权人的推动下处于不断的扩张之中。尽管版权制度采用“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版权限制措施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版权扩张的负面影响,但私权的这种一对一授权许可模式仍然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公众为学习、科研等目的而使用版权作品的权利。在信息社会,新的信息网络传播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对传统版权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版权制度不仅无法充分释放新技术的能量,甚至本身根本都无法继续运行。开放存取运动就是在传统版权制度面临着这种困境的背景之下在世界各地广泛兴起的,体现了社会公众要借助于新技术手段广泛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呼声和愿望。开放存取运动自诞生以来就受到我国学界的注意,但目前对开放存取运动的介绍和评论多限于具体细节和图书情报领域,而未能充分将开放存取运动和与信息交流有着极为紧密联系的版权制度联系起来,更没有将开放存取运动放在版权制度未来模式的宏观背景下加以审视。事实上,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与信息时代版权制度面临的挑战有极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版权制度出现危机的信号。因此,分析开放存取运动与版权制度的未来模式的关系就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版权制度的危机与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一般认为,开放存取运动兴起的原因是“期刊危机”。

但事实上,“期刊危机”只不过是开放存取运动兴起的表面原因和导火索,“期刊危机”更深层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即新的网络传播技术、信息生态环境以及版权制度危机。

首先,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是开放存取的技术和经济前提。即使版权所有人希望,印刷时代开放存取在物理上和经济上均不可能。因为在印刷时代,信息需要附载于印刷载体,信息传播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刷载体的数量,不仅如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期刊的价格仍不太昂贵。因此,印刷时代开放存取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均是不可行的。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一切,网络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也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数量,还使得信息传播交互式地进行。而与此同时,期刊价格开始变得难以负担。

查看全文

国内外版权产业制度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中美两国的版权产业、版权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对中国版权产业、版权制度在与世界接轨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观念的变革将是中国完善版权保护制度、实现版权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摘要题】出版与法制

【关键词】版权/版权产业/版权制度/博弈论

孤立的、静止的把版权产业和版权制度置放于一国的参考系中进行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往往是封闭状态下的产物,对版权产业的属性、版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版权制度的完善程度等所作出的判断难免渗透着片面的、主观的色彩。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使一国主体很难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和组织对一国经济构成的压力和危机,也无法体验到本国和它国之间发展上的距离。正如1979年,中国与美国就《中美贸易协定》进行双边谈判时,封闭国度里的中国人根本不知道知识产权为何物一样,更对美方坚持在协定中订入“知识产权”保护条款感到困惑和不解。于是,知识产权(含版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权是否需要保护、如何保护,就成为当时不容回避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法学界重点关注和探索的问题。此后,中国完成了一系列国内知识产权立法,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并初步建构起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体系。由此推论,固守“围城”内的价值判断标准,无异于“坐井观天”。版权产业作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部门,对其在一国的价值定位应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确定,即将诸多国家的同质物纳入同一个参考系中,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才能找到差距、感受压力、体验危机,才能把握定位、完善对策、实现发展。

一、版权产业的内涵——不同法律语境下的分歧

版权产业是指以版权为核心基础的产业,故对版权产业内涵的研探离不开对版权属性的分析。综观世界各国的版权制度,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版权的定位上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不同的法律价值取向,也造就了不同的法律用语。从共性的角度来看,各国的版权立法基本上都将版权确定为无形资产权,都对版权进行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划分,也都将版权视为作者依法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独占、处理和使用自己作品的专有权利。但是,各国对版权价值属性的归纳,对版权是否可以卖绝、是否可以全部转让等版权使用问题的阐释,却因立法内容的不同而存在个性上的分歧。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版权法律体系中,版权的价值支点是构筑在“财产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版权的商业目的,认为版权的实质是复制、传播作品的权利,故美国为保护作品文化传播功效的充分实现,在立法内容上多出于商业贸易的考虑,坚持版权的单一财产性质,而淡化作者的人格利益。例如,美国1976年《版权法》(现行版权法)第201条规定“著作权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或实施法律而转移”,而且版权的有期限转让和无期限转让、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等均被法律所许可。究其美国版权立法动因,一种深邃的“契约论”式的法律观念贯穿于其中,即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不是将作者的精神权利保护作为第一要义,而是侧重于对作者经济权利的保护,要求作者更多地创作并传播优秀作品,以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并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反,中国版权的价值取向是将“人格价值观”作为版权立法的哲学基础,坚持的是以保护作者人身权利,或者说是精神权利为中心的法律理念。这种思想在中国加入WTO前夕,于2001年新修改的《著作权法》中仍有所体现。在该法中,为缩短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之间的差距,以顺应国际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中国首次通过立法的形式确认版权中的财产权依法可以转让。承认版权的经济属性,全面保护作者的经济权利是新修改的《著作权法》的一大亮点,但遗憾的是《著作权法》关于版权转让的规定未能细化,许多敏感问题至今在学理界并未得以解决。例如,比之传统物权,版权的对象——作品是无形的,无形之物能否像有形商品一样在交易中被全部转让,即一次性卖绝版权;如作品项下之权利不能全部转让,版权所有人在行使部分权利转让时有无期限制约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版权价值观的问题。美国的版权法公开宣称“财产价值观”,确定本法只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中国的版权法主张“人格价值观”,视作品为作者智慧的结晶和人格的延伸,但又羞羞答答地承认作品中财产权利的经济属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版权法中,找不到有关版权保护标准的法律依据的主要原因。显然,中美版权价值的取向标准迥然不同,这一差异对各自版权产业的形成有着不可否认的影响。

查看全文

学术论文版权侵权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千名硕博士诉万方学位论文侵权的案例分析;数字图书馆条件下的版权保护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案例发生背景、这一千名硕博士学位论文侵权案。被业界称为国内知识分子集体维权首案、多层授权下的学位论文、第一层授权是学生给学校的授权、授权是中信所对万方公司的授权、在中信所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资助情况下,向万方公司提供数据库建设费用、分清著作权的归属、建立健全数字出版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机制、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采用数字版权管理技术、提高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借鉴学习国外的著作权保护方法等,具体请详见。

近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学者郏成思等七人状告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侵犯《知识产权文丛》等作品网络传播权纠纷案、400学者诉超星数字图书馆侵权案等频频出现在媒体上。引起学界强烈关注。

笔者对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影响较大的数字图书馆版权侵权案件进行了梳理,从中选择了千名硕博士诉万方学位论文侵权案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一案例是近年来声势最大,参与维权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国内发生的数字图书馆侵权案件,尤其是学术论文的版权侵权问题方面具有代表性。

一、千名硕博士诉万方学位论文侵权的案例分析

1案例发生背景

2006年6月,某大学老师刘美丽完成了她的博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为《重组绵羊朊蛋白(OvPrP<’C>)的构象转化与Prion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共12.5万字,是一篇专业性较强的学位论文。刘美丽从2003年到2006年,花了近三年时间完成这篇博士论文。毕业前夕,刘美丽与学校签订了《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以下简称《授权声明》)。随后,她的这篇博士论文出现在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方公司)开发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里,在国家图书馆和许多学校的内部局域网上。该数据库都能方便地在线浏览或下载。最终,刘美丽以侵犯著作权为由将万方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在媒体和万方公司的网站上公开致歉,并向她赔偿经济损失、精神损失、公证费、律师费等共计36800元。一审及二审都驳回了刘美丽的全部诉讼请求。

查看全文

学术期刊出版局限性

学术期刊(academicjournals),作为一种由专业人士撰写,并经过同行专家评审的以原创性学术论文、研究型学术报告、总结性综述文章或书评为主要题材的期刊杂志,其读者对象主要是相关科研领域的专业学者,是对学科领域中最新研究成果的共享性展示。近年来,新媒体浪潮下,移动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学术期刊出版已经从单刊印本形式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出版。学术期刊APP是学术期刊与应用程序技术的结合,是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向移动设备的延伸,是适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阅读的新媒体学术期刊形式,能够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碎片化阅读、高效的信息整合以及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拓展传播渠道、提升影响力的有效途径。[1]APP优先出版是一种全新的大众化媒体出版形式,是“互联网+出版发行”的表现形态之一。①APP优先出版①作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向网络出版转变的新方式,具有面向社会化读者群体的传播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学术作品的影响力。②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不仅能有效提高学术成果的出版时效,而且更容易把握读者需求,使学术刊物出版定位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更具人性化,还可利用国际互联网面向海外吸收高质量的跨境稿件,并将期刊出版发行引入资本运营机制,提高出版发行产业的文化服务质量。可以说,与传统出版方式相比,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具有诸多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③,然而在现实发展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其中,APP优先出版难与现行职称评价认定体系相对接、在网络出版发行和阅读应用中仍存在版权侵权风险、政府对APP网络出版发行平台监管不严与监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困扰着APP优先出版产业的发展。为推进APP优先出版发展,推进学术期刊出版发行产业创新发展,应当立足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解决APP优先出版在版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APP优先出版的发展促进机制。

一、学术期刊APP出版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应运而生,逐步成为学术期刊发表最新学术科研成果的重要媒介载体并在受众中得到广泛认可。④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作为网络出版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备受瞩目。目前,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主要具有三种形式:(1)独立于印刷版期刊形式之外的APP;(2)对阅读平台进行整合开发的期刊APP;(3)阅读期刊的社会化APP。⑤虽然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尤其在文学文艺类期刊出版发行中已占有不小比例,且其大众普及程度已经很高。因此,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接收终端应用于学术期刊的网络优先出版是信息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趋势。在网络出版中,发达国家先行一步。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出版社已走在APP优先出版的行业前沿,多年前便已开始实行学术期刊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的双轨并行模式,即在一本期刊出版中同时采用网络版和纸质版两种方式,且网络版出版在时间上早于纸质版。⑥调查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在发达国家的整个学术期刊出版业态中,约有87%的人文社科类期刊和近97%的科技和医药(STM)期刊在出版纸质版的同时还利用网络平台优先出版,让读者用户可以在线阅读,甚至可以下载存储。学术期刊网络出版使研究者及读者能够在学术期刊的阅读使用上在很大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大力推动了学术科研成果的社会共享。

二、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大势所趋。早于2010年,国务院便在《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阶段的末期,建立年产值超百亿的10家左右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使数字出版总产值提升至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到2020年,基本完成向出版数字化的转型。①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是出版数字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响应了国家号召,顺应了形势要求。但学术期刊由于在技术、人才和观念上仍存在一些约束限制,APP优先出版暂时处于滞后于传统出版形式的发展状态。②制约APP优先出版发展的因素,既有出版社、作者和读者层面的一般性问题,也有版权法律保护机制不健全等特殊性问题。③(一)学术期刊APP出版中存在的常态问题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因其交互性强、个性化服务和时效性强等优势而在近年来获得快速发展,然却仍严重滞后于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中受制于出版社、作者和读者等相关因素。目前,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在发展中仍面临如下几个常态问题:1.出版社在转型中面临人才、技术和管理等压力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给出版社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出版社纸质期刊的出版流程一般为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和稿件审读。如果学术论文质量不合格,则稿件被退回作者处修改。修改后的稿件再经三审三校后才能确定是否刊发。某期学术期刊编辑好后,印刷厂排版印刷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最后,学术期刊的电子版由编辑在自办网站或交给第三方网络平台。可见,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流程比较固定,在审读校对过程中程序严格,职责分明,且出版发行离不开纸张的使用,仍属于传统出版印刷业。APP优先出版则与之不同,打破了论文审阅、稿件修改的传统模式,一般要对文章编码格式、上传等按要求进行编辑,技术含量增加。一些网络技术水平不高的编辑,难以胜任APP优先出版工作的技术需要,所以该出版模式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④然而,大多数学术期刊为事业单位,编制偏少,需要编辑身兼数职。一些资历颇深的编辑,一般在高校担任教学职务且为专业领域内权威专家学者,但因缺乏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培训而难以符合APP优先出版的技术要求。新入职员工虽具备专业的网络技术能力,但对学术文章的专业领域不够熟悉,文章学术水平和对学界动态的把握能力有待提高,难以对学术文章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做出专业判断。对于学术期刊来讲,推行APP优先出版的最终目的是让期刊得到读者的认知认可和肯定,让投稿者更加信任和理解,以便吸引更多的优质文章,从而保证其出版内容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并通过APP优先出版面向大众的市场优势获得收益,以维持期刊的生存并促进其发展。[2]目前,统计结果显示,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内容的数据收录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比如,一些学术期刊甚至是一些知名期刊时常被发现,在提供全文的数字版学术论文中,存在缺年、月等现象。[3]学术期刊作为最新科研成果的展示载体,其网络出版数据库不精确、不完善等问题大大制约着读者对学术期刊的阅读应用。因此,出版社应当加大对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内容和质量的把关,在内容、技术等方面建立严格有效的学术质量、出版质量和编辑质量控制规程。另外,出版社还要加大APP优先出版的宣传力度,让更多读者下载使用,享受APP优先出版带来的便捷,提升优先出版的传播效力和影响力。同时,出版社对员工培训不足,甚至是一些热衷推行APP优先出版的编辑也对APP优先出版的技术要求及运作程序缺乏足够认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4]因此,出版社需要增加对学术期刊编辑APP优先出版方面的系统教育培训,使以编辑为核心的员工队伍具备相关知识技能,使其成长为APP优先出版的实践者、使用者和传播者,更在APP优先出版中为出版社与作者、读者架设起顺畅的沟通桥梁,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服务。2.作者面对网络出版论文难以获得成果认可的窘境对于作者来说,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学术期刊APP上优先出版,表明其自身从事脑力劳动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了编辑认可,有利于增加专业研究领域中新观点和新知识的传播,同时也将网络出版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大缩短了成果发表与读者读取间的时间差,也为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研究者们第一时间掌握科研最新动态,把握学术探究方向,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职称评审认定是高校和科研机构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学术科研文章是职称评审的一项重要审核标准。因此,学术文章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展示其专业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然而,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申请科研基金等,单位或国家对科研文章的认定,均以纸质印刷版文章为依据,且量化标准中对质和量都有明确要求和规定。APP优先出版的文章,虽使作者论文刊发的首发权得到保证,但在职称评审中缺乏公信力,难以被职称评定部门认可,导致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难以获得高校及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成为该出版形式发展中面对的瓶颈之一。[5]3.读者虽有阅读需求,却对学术论文的网络阅读相对陌生APP优先出版可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学界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目前,我国应用网络出版的平台中比较著名的为中国知网的APP优先出版。通过中国知网,世界各地的学者用户能同步下载使用中国知网上所有的研究论文、会议论文、硕博论文、学术报刊等最新文献。目前,中国知网已开APP阅读客户端,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将电子版论文送达用户。但因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有阅读需要的读者其实对这些渠道并不熟悉。因此,APP优先出版应用推广依然需要平台企业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具有阅读需要的读者知道、认识、了解和使用APP优先出版刊发的电子论文。(二)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发展面对的版权保护难题在学术科研活动中,科研工作者在对成果进行论文总结时需要借鉴和使用前人相关知识成果,对既有学术科研成果进行分析、论证和引用,而对既有成果的参考一般需以“引用”形式在文中标注。[4]“引用”不规范也成为版权保护中面对的重要问题。其一,计算机技术普及使文章的复制整合和传播应用变得更加容易,并且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其规范不够严密,从而助长学术不端之风。其二,出版社缺乏对参考文献质量和数量的严格控制,审查不严或无力审查,造成学术论文质量良莠不齐。其三,学术研究功利化倾向严重,缺乏科学思维及探究精神的有效引导。[6]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所以在版权保护、各方利益分配以及法律关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版权保护中各方法律关系不明晰,利益分配不清楚学术期刊的APP优先出版还在法律层面引发了一些冲突,主要体现在版权立法保护和网络安全两个方面。[6]网络版权保护方面相关的法律保障严重滞后,严重影响着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是APP优先出版面临的最大发展障碍。多年前,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新闻与互联网研讨会上,美国政府在APP优先出版等学术期刊数字化方面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便遭到一代新闻大亨默多克的强力痛斥和指责。此后,无视作者版权、肆意使用他人劳动成果等网络侵权现象便成为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违法标签,时刻提醒出版界必须在网络出版环境下加强行业自律,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法律建设。同时,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出版平台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出版社工作人员队伍也逐步扩大,各方面的利益纠葛也随之出现。然而,网络出版领域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却相对较滞后,跟不上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发展需要,导致期刊、出版社、作者、网络平台企业与读者之间的一些利益纠纷或侵权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规制,严重制约着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发展。2.网络出版管理机制建设滞后,作者版权收益权和名誉权保障不力对我国而言,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版权登记制度,加强期刊、出版社、网络出版平台企业、作者和读者的版权保护意识。[7]APP优先出版在文章使用上常常存在授权不清、权利人权益受损问题,造成作者、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出版单位间出现利益纠纷,且往往在诉诸法律时互相苛责,推卸责任,其主要根源在于我国版权法律机制不健全。[8]就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的发展现状来看,文章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当作者认可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可以依法获得相应酬劳,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版社并不会给作者支付额外网络刊发费用,造成作者通过网站发表作品等同免费使用的现象;第二,出版社刊发的著作权声明仅为单方行为,常常未得到文章作者许可,是对其著作权的侵犯;第三,对于网络侵权行为,作者一般会因为自身力量有限而无力维权,使得作者网络版权保护即便在有法可依时也难以发挥法律的规制作用。[9]3.APP优先出版的论文与印刷版论文的主从关系问题一篇专业文章在APP优先出版后,也会在一段时间后以印刷形式出版。所以,当读者使用同一关键词对论文检索时会出现两篇题名、内容相同的文章。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出版方在刊发文章时没有考虑到两个版本文章的主从问题。那么,APP优先出版和印刷版论文中到底哪种形式出版的文章为主,哪种为从呢?对于作者而言,确定两种形式的主从关系非常必要,这关系到学界以及职称评审部门对其学术成果的认定问题。对此,中国知网负责人曾明确表示,纸质版文章质量更高,其一般会在纸质版文章首页标注出版日期和网络出版网址,永久保存每篇优先出版的学术文献包括出版时间在内的所有出版记录,而文章的正式出版日期则以纸质版标注的出版日期为依据,而APP优先出版文章不过是以纸质印刷版为基础,作为印刷版期刊的宣传手段存在。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形,主要是期刊出版方考虑到APP优先出版不被国家职称评定机构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现实,不愿让APP优先出版造成纸质版期刊的品牌信誉受到影响。[10]

三、学术期刊APP优先出版中版权保护问题的解决之道

查看全文

人民币升值对就业影响论文

收藏到网摘:添加到百度搜藏收藏到雅虎收藏到QQ书签收藏到新浪ViVi

论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及对策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论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及对策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论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及对策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劳动就业问题难度大,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之后,在国际和国内双重经济因素的作用下,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劳动就业也产生不同方向和程度的影响,我国必须采取政策和法律上的措施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劳动就业

中图分类号:F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168-01

1我国目前劳动就业的总体情况

查看全文

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分析论文

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加工贸易税收制度主要包括保税制度、出口退(免)税制度和征税制度。加工贸易保税制度有全额保税、定额保税和不予保税之分。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方法虽然因具体贸易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与一般贸易相比更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工贸易征税制度则对不同贸易方式、不同来源料件、区内区外企业实行了区别的征税待遇。

[关键词]加工贸易保税出口退税税收制度

一、加工贸易保税制度

保税制度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海关制度。我国加工贸易税收实践中,对于来料加工方式下,合同规定由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辅料及包装材料,海关全额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工出口的成品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生产环节消费税,包括免征工缴费的增值税。但是,进料加工方式下,海关则区别情况对进出口货物实行全额保税、定额保税或不予保税。一般来说,保税工厂、保税集团、对口合同可予以全额保税;其它经营进料加工的单位或加工生产企业,其进口的料、件应根据《进料加工进口料、件征免税比例表》的规定,分别按85%或95%作为出口部分免税,15%或5%作为不能出口部分照章征税。如不能出口部分多于海关已征税的比例,应照章补税;少于已征税比例而多出口的部分,经向海关提供确凿单证,经主管海关审核无误,准予向纳税地海关申请已纳税额返还。此外,对有违反海关规定行为的经营单位和加工生产企业,海关认为有必要时可对其进口料、件在进口时先予征税,待其加工复出口后,再按实际消耗进口料、件数量予以已纳税额返还。

但是,若加工贸易进口货物,无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只要进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特殊监管场所,均实行全额保税。但是,基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加工贸易企业位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之外,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进料加工进口货物仍存在不完全保税甚至不予保税的可能。

查看全文

浅析加工贸易税收制度

收藏到网摘:添加到百度搜藏收藏到雅虎收藏到QQ书签收藏到新浪ViVi

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加工贸易税收制度主要包括保税制度、出口退(免)税制度和征税制度。加工贸易保税制度有全额保税、定额保税和不予保税之分。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方法虽然因具体贸易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与一般贸易相比更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工贸易征税制度则对不同贸易方式、不同来源料件、区内区外企业实行了区别的征税待遇。

[关键词]加工贸易保税出口退税税收制度

一、加工贸易保税制度

保税制度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海关制度。我国加工贸易税收实践中,对于来料加工方式下,合同规定由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辅料及包装材料,海关全额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工出口的成品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生产环节消费税,包括免征工缴费的增值税。但是,进料加工方式下,海关则区别情况对进出口货物实行全额保税、定额保税或不予保税。一般来说,保税工厂、保税集团、对口合同可予以全额保税;其它经营进料加工的单位或加工生产企业,其进口的料、件应根据《进料加工进口料、件征免税比例表》的规定,分别按85%或95%作为出口部分免税,15%或5%作为不能出口部分照章征税。如不能出口部分多于海关已征税的比例,应照章补税;少于已征税比例而多出口的部分,经向海关提供确凿单证,经主管海关审核无误,准予向纳税地海关申请已纳税额返还。此外,对有违反海关规定行为的经营单位和加工生产企业,海关认为有必要时可对其进口料、件在进口时先予征税,待其加工复出口后,再按实际消耗进口料、件数量予以已纳税额返还。

查看全文

机关效能建设规章制度汇编

机关效能建设规章制度

岗位责任制

一、各股(室)、二级机构要根据所承担的职能,制定部门和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包括每个岗位的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履行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以及对不履行职责所产生的后果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二、制订岗位责任制要科学、合理、严密,体现效率原则和权利、义务相对应原则。要在保证工作质量和充分履行职能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工作程序,方便群众办事。

三、加强对岗位责任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岗位职责中能量化的要尽量量化,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不能量化的要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作为考评依据。

四、定期组织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同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和奖惩挂钩。

查看全文

小学教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全国、省、苏州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狠抓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科研的探索,紧紧围绕学校工作计划“十五”三个立项课题,扎实开展工作。

二、主要工作

1、认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

2、认真开展新课程教科研活动。

3、积极申报参加市级教科研活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