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特色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5:41: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班级特色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班级文化建设优化路径
如今,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文化建设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要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使命,要高度重视“大学精神”塑造,在办学实践过程造中不断进行文化价值体系理念创新。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培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路径。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班级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共同推动新时代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群体文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学校侧重团务建设,淡化班级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班级学生干部培训管理弱化、班级自我教育功能发挥不足、班级文化建设程度不够等现状,学生社团组织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侧重于各级团组织的建设,而疏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对于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主题班会开展等工作的指导力不足及参与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班级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多主体作用发挥乏力
第一,学生主体的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淡薄。大多数班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班级管理和活动,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常有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共促班级文化建设的行为动力不足。第二,班主任主体的导向力不足。高职院校班主任往往是由专业教师担任,他们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存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化,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上班出勤的特殊性,无法完全发挥指导和管理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失位”情况。第三,辅导员主体的领动作用不强。辅导员把精力几乎都放在了学生班级的日常事务的管理上,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指向、内涵和愿景等方面的综合顶层设计。
浅析阳光德育引领班本文化建设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多年来,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小学在阳光德育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文化气息浓郁、个性特征鲜明的班本特色文化建设。实践证明,班本文化的凝聚力、穿透力、同化力,不仅促进了学生的阳光成长和个性发展,也促进了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理念先行,凝聚班本文化共识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阳光是生命奇迹的原动力,它以光明和温暖惠及每一个生命,以多彩和希望点亮每一个生命。因此,阳光德育秉承对生命的关怀,强调尊重生命,引领成长。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提倡全体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引领每一个学生发展个性,发掘潜能,自觉追求梦想。为实现班本文化建设的知行统一,学校以阳光德育理念为指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撷一缕阳光,润泽生命”“班级文化创新艺术”讲座,帮助老师们深度感悟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理解班本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并掌握班本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我的班级我做主”班本特色发展规划比赛则鼓励老师们各展所长,在尝试规划班本特色中,进一步理解班本的内涵、价值与功能,把握其建设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等;“美丽的教育”班主任教育成长故事比赛则为老师们分享教育故事、抒发育人情怀,提供了情感舞台,进一步深化了老师们对阳光德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教育科研是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高端路径,教和研相结合,让老师们拥有科研的思维和专业的态度,方能推进班本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学校以德育科研为抓手,借助“阳光德育理念指导下的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深化特色班集体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实践与研究”“班主任工作室的‘群体成长’”等课题,鼓励老师们深度参与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效增进了班主任对班本文化建设的理解,从而为班本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阳光”引领,制定班本文化标准
在对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的“阳光学子”评价,研制了《中山华师附属小学“阳光德育理念下的班本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标准》(见下表)。借此,为班主任的班本文化建设提供“阳光”指引。评价标准以“精神+内涵、机制+活动、评价+效果”三个一级指标为主要项目,下设7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标准设计力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突出“班组配合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特色活动机制”及“家校合作机制”等,实现课堂常规和班风学风考核有机融合,架起班集体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引领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为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创设环境,从而不断激活学生潜能,使其实现道德成长。由此,在“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阳光德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展特色班本建设。
三、“田野调查”,助推班本文化成长
中职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但许多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又时常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进程。如何建设校园文化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文化氛围,提高中职学生整体素质,成为中职学校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学校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及中职学校面临的实现,着力研究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通过班级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个层面,进行中职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把班级文化通过一定的形式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中,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达到培养优秀职业人的目标。本文着眼于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探索中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路径,进而为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宗旨,构建中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内容
中职班级要建设自己的独有制度文化,要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宗旨,融入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内容。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是个微型的社会,需要“规矩”以成“方圆”。因此,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核心,把学校章程融于每一个班级文化建设中。
(一)完善班级公约,建立班规
中职班级要以学校规章制度为核心,根据本班学生自身特点,民主而又集中地制订本班级的规章制度,比如班级公约、班规等。在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经过民主协商制订出公约方案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遵守约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持之以恒,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班集体。同时,设立班规,实行班级操行分管理制度,每个月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操行分情况,评出班级“文明之星”,对获得“文明之星”称号的学生,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实践证明,这个制度能使学生之间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二)成立班委会,实行民主化的班级管理制度
中学德育平台拓展策略研究
摘要:在我校教育教学中,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在品德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缺陷。为此,我们《挖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拓展学校德育平台的应用研究》课题组拟抓住这一契机,通过认真查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探索出能切实解决学生品德存在问题与缺陷的策略和方法,最终达到拓展学校德育平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教学平台;策略研究;学习探讨
经过课题组认真的探讨,拟定出拓展学校德育平台、解决学生品德缺陷、优化学生品德的策略与方案。
一以习水县地域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拓展
学校德育平台、优化学生品德众所周知,物质形态的地域红色文化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易于被运用和接受,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习水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独特、真实、直观,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尤其“四渡赤水战役”影响深远,课题组与学校便取“四渡赤水战役”之形、意,在新旧校区之间的区域,开凿四个大体呈弧形、有河湾感的阶梯状人工湖,湖与湖之间做成有1.2米的人工瀑布,并用彩灯装饰,湖中竖立“红军四渡赤水”雕塑,湖中种上花草,湖里养上锦鲤,湖上建造连接新旧校区的横跨桥,精心打造出现实版的“四渡赤水”景观。习水县红色文化德育因素中,仅图片就有许许多多,课题组通过精心挑选,选出“遵义会议放光辉”、“土城渡口”、“青杠坡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若干幅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图片,在学校旧教学楼后操场9米高的堡坎壁上,镶嵌出四副长5米高4米的巨型瓷片画,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墙”。只要学生在后操场活动,就能看到这幅“红色文化墙”,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争做到每一面墙都能开口说话。课题组经学校同意,还在三个年级的各班教室墙壁外,按1.5米长、1.2米高的统一规格制作班级文化白板,同时在众多的红色文化德育因素中,筛选出一系列的图片、红色经典小故事、革命历史知识、名言警句等资料,分到包括实验班在内的各个班级,指导他们定期在教室外的白板上和教室内的后黑板上,出红色文化主题板报,室外板报和室内板报不同时出,两周一轮换。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完全浸润在红色文化德育因素之中。课题组还在众多的习水县红色文化德育因素中,筛选出一系列的图片、红色经典小故事、革命历史知识、名言警句等资料,在学校的长廊上出红色文化主题板报,打造出“红色文化长廊”。学生漫步长廊,自然而然耳濡目染,真真正正实现“润物细无声”。在校园软文化方面,课题组和团委安排“习水五中校园之声”广播每天下午3节课后,播放经典红歌或革命历史故事,旨在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让红色文化滋润学生的心田。课题组通过对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应用,精心营造出集陶冶人、培养人、教育人功能于一身的德育环境,在环境层面创建起对学生优良品德有潜移默化和积极影响的特色育人环境,最终达到拓展学校德育平台、优化学生品德的预期目标。
二以习水县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编辑、开设地方特色校本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教育在幼儿生活的运用
一、概念界定
1.红色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政治思想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年代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以其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集体主义与艰苦奋斗作风等为主要内容,她所包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及沂蒙精神等主体精神,对于人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指导和规范功能,对人们继承和发扬一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2.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以红色文化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为内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教育客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3.幼儿红色教育,是指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对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实施红色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
1.开展红色教育是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党的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必然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发扬红色文化是加强立德树人的需要。如今建国已将近70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的那段红色奋斗历史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特别是新世纪出生的孩童们对那一段历史大都知之甚少,认识模糊。同时,在经济发展、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当前学生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社会、网络等一些不良风气和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再加之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他们身上和心理上存在着不少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亟待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一是自私,缺乏团结互助、尊敬长辈的意识;二是娇气,心理脆弱,缺乏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三是贪图享乐,缺乏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意识;四是贪玩,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五是懒惰,缺乏勤劳的观念。党的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有效结合,能够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加强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美德传统教育,对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极其有益的。3.传承红色精神是创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校园文化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文化品位、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先进的校园文化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教育自身品牌的重要保证。积极推进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将红色文化和传统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培育当中,构建独特的红色教育工程,是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重要载体。比如我们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厚的革命传统资源,这些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所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足迹,这些红色足迹所形成的红色精神是新时期独特的精神财富。沂蒙山区孕育的沂蒙精神,是沂蒙红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引领沂蒙区域社会发展、塑造沂蒙人民精神风貌的精神力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提升进行指导教育,极富亲和力以及感染力,能够使学生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能够缩短自己与革命先辈斗争历史和斗争精神的心理距离,为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作为沂蒙老区的学校,就要将以沂蒙精神为灵魂的红色文化作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依托老区政治优势,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努力构建具有沂蒙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幼儿园红色教育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方法
1.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红色班级教育活动:主要有环境创设、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环境创设主要利用班级文化、墙面设计等对红色故事、红色人物、战争武器、幼儿手抄报等进行展示,使幼儿在无意识中进行了良好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有观影,授课、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区域活动主要有红色区域:纳鞋底、织蓑衣、送军粮、摊煎饼、磨豆腐等传统游戏。户外活动是指我们利用户外场地模拟建设了战争场面,例如两军对垒、地道战、上甘岭、战地救护等的场面,让孩子亲身感受战争烽火场面。2.开展红色教育家园合作研究,组织相关的亲子课程、节日庆祝、参观革命展馆、寻访红色足迹等活动,激发家长参与热情,共同接收红色教育,形成良好氛围,拓展教学范围效果。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可以去《马牧池红色教育基地》《沂蒙革命纪念馆亲子活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和《沂蒙革命纪念馆进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等地方,寻找先烈的红色足迹,为革命先烈敬献鲜花,唱红歌,一个个感人的革命故事,一幅幅生动的战争场景,深深地触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也必定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这种红色文化亲子活动,让孩子们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让家长与幼儿接受革命的洗礼。3.开展特色活动。比如,军训活动,对幼儿、家长、教师分别进行军训,提高全园的整体素质;红色运动会活动,以《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幼儿爱国主义情操,以“情系祖国,爱我中华”为背景,将红色文化巧妙融入到各个运动比赛项目中,让幼儿充分参与,快乐体验,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带给孩子们的震撼;唱响红色经典,奏起爱国之歌,如红歌会,我园根据山东省编教材《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活动,结合幼儿园园本课程《红色教育》开展“唱响红色经典奏起爱国之歌”的师、幼、家三位一体的爱国主题红歌会。此次红歌会分《唱响红色经典奏响爱国之歌》《弘扬长征精神共筑中国梦》《红色中国红色歌红色精神红色情》三个篇章,共有千名幼儿及家长参与。在活动中孩子、家长、教师一个个身穿军服,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嘹亮的歌声唱响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众所周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将红色知识基础打牢,构建起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追求技巧以及方法,一座高楼大厦必定是建立在坚实的地基之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依托生活,回到生活,实践第一”的原则,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体现教育好处的真谛。因此,如何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让老师在实践与体验中真正有所得,有所悟,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高校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1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路径思考
1.1建立民主平等的“双主型”管理模式
“双主型”管理是一种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型管理模式。①它要求师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实现学生独立自主。该管理模式实施起来首先需要班主任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引导和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肩负起管理班级的责任。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班级制度,完善干部队伍建设。民主平等的制度是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班主任在制定制度时需深入学生,鼓励其积极参与、提出建议,最终实现学生自主整理的符合该班特点的管理制度,惩奖分明。在干部队伍建设时,班主任应本着公正、民主、择优的原则选拔组建班干部,可通过学生民主评议选出优秀候选人然后班主任点将就职的过程实现。在培养干部时,要明确各干部职责,各尽其能;要明确各干部工作的公平公正观,树立良好的干部威信;要明确干部素质培养观,鼓励干部大胆开展工作的同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总之,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班级各项管理,不断提高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双主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意义在于促进班主任的角色转换,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②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1.2形成“学习型”班级管理模式氛围
“学习型班级”是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学生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共同的个人和集体愿景,共同自觉学习,进而促进每个人素质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推动班级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群体。③“学习型班级”的管理模式以“以人为本、知识共享、自我超越”的价值观为核心,主张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具体实施需要考虑以下四方面:有共同的班级目标;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班建”来促进班级凝聚力;建立有学科特色的班级文化;实施班级品牌管理战略。值得一提的是,班级品牌管理战略是以“品牌”的理念进行的新型高校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全班成员共同参与确定品牌定位、实施班级品牌设计,强化班级观念,培养团体意识,促进班级学习气氛,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努力,构建出“学习型”班级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良好自我发展。“学习型”班级是对已有的高校班级教育模式的一种根本性的探索;是学校教育创新思维。“学习型”班级的管理模式是对以往教学班级结构管理理念及其作用的积极反思和创新,是追求互动创新、班级持续发展的保障。
1.3探索“理解型”管理模式创新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牢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养成红色气质,担当起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使命。利用红色文化优势,激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更好地完善人格,树立正确思想意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义;融入途径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红色文化,可从两方面解读,即“红色”和“文化”。“红色”是其本质特征,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的今天是用鲜血换来的,“红色”就是中国的精神底色,是民族色彩,是与其他文化的区别所在。“文化”即生命、力量、软实力,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化于信念,外显于行为。“红色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含义,是在长期社会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其内涵不断变化、发展、丰富,反映出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同风貌,展现出持久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十分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红色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与中国魅力的文化,承载着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拓展教育载体,传承红色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红色文化资源多种多样,要想有效利用,提升实效性,必须依据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构成要素对其进行分类,以便于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红色文化。针对分类依据,现在没有统一意见,但可借鉴“文化结构”相关理论。依据其中“三个层面”角度对其分类,即红色物质文化、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具体如下表。历史遗址、遗迹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遗存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它们以实物的状态真实再现那段弥漫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是见证历史发生的第一现场,具有永恒性。纪念场所是为了缅怀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些历史人物而建造的纪念性建筑物,大都以事件发生地、人物工作地为馆址,集中陈列与事件或人物有关的图片、遗物等等,以供后人瞻仰缅怀。革命英雄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取得革命斗争胜利涌现的典型代表。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它是传播红色教育的载体,这些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不仅再现了革命奋斗历程,而且蕴含较高的教学价值。而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相较于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虽有些抽象,但它却可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可战胜的力量。(三)红色文化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必须有相融合的契合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通过课程学习、主题宣传、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大学生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课堂思政是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为主,其主要内容与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取向一致,两者结合可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主题宣传围绕历史事件的纪念日让学生不忘历史,继往开来;实践活动中,可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感受革命烈士之精神。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想愿景、价值作用相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文化为内容载体,将其内化为成长路上的方向指引,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理想信念、加深爱国主义情怀、塑造道德品行。这体现出红色文化运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可行性,也体现出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
二、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它如设计图纸,是设计师工作的指南;它如音乐乐谱,是美妙音乐的源泉;它如引航灯塔,指引航帆的前行方向。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新生力量,要具备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一致的理想信念,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向正确的道路前进,社会才会有生命力。如今,高度发达的信息、交通和通讯让世界突破了时空的界限,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空前紧密、广泛和深入地联系在一起,到国外留学、工作、经商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变得模糊。因此,深入贯彻理想信念迫在眉睫。红色文化资源是由真实感人的事件、鲜活的精神构成,革命先辈抵御外敌的牺牲精神,革命领袖解放中国的政治智慧,爱国英雄机智勇敢的传奇故事,这些都可作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素材,对加强大学生信念教育具有真实性、信服性、教育性的功能。“大学生学习革命精神,就是为了追溯历史之根脉,唱响伟大的革命精神,永葆党的生机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2]可见,将红色文化的历史阐述、艺术感染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青年人心中播下红色火种,点燃理想信念的青春之火。(二)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国才有家,祖国是小家的港湾。爱国,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自然感情。从古到今,爱国主义情怀都流淌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液当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中国人不能缺失的精神食粮,是将广大华夏儿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希望、发展、强大的源头。作为祖国的骄子,青年大学生更应该怀有这份热情。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通过思想指导行为。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内讲授红色文化。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校园建设和社会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来源于革命时期,就其表现形式看,本意就是爱国主义文化。因此,针对青年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应加强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帮助大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红色文化的教育性、传承性、时代性使其成为一部天然教材,是培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最佳教育资源。(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品行教育都十分重要。道德是发展基础,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根本。例如,教师行业,师德是根本,没有德行,专业技术再出色也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品行是表现形式,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主要力量。例如,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那自然会影响其发展。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品德、行为已经初步成型并通过学习不断完善,教育的引导作用尤为关键。对新时代青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不是要强、压、限,而是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握大方向,结合其特点和实际,把思政教育变成一种水到渠成的过程,变成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滋养精神的雨露。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多方面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塑造教育。汲取红色文化的营养,对大学生的品德与行为进行矫正,让其真正受到感染,从内心深处强化道德与品行,使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能够真正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教育论文
一、创设特色文化环境
幼儿自入园后,大部分的生活和学习时间都在园内度过,幼儿园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着幼儿。那么,应如何创设校园特色文化环境,给幼儿搭建学习的平台,让每一角落都融合幼儿园的校园特色文化,让每一个幼儿驻足欣赏,让幼儿感知幼儿园的校园特色文化呢?幼儿园建筑以江南人家的建筑特点为主,墙面用了特质的木纹材质,每幢教学楼一种色调,让人感觉生活在七彩的童话世界里。学校的公告栏、教师风采墙、大厅的屏风等,都融合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元素。走廊上布置了“昆腔雅韵”,让孩子“百戏之祖”—昆曲有所了解,从小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楼梯上,展示着家园亲子制作的特色作品:小桥、流水、人家,纸盘上的周庄,青花瓷绘画作品等,布艺周庄,竹编上的周庄等,每件作品上都有相应的制作者标签,通过活动和成果展示,让孩子体验制作和分享的快乐。中大班的走廊、活动室里,开设了许多水乡商铺:万三家宴、水乡星巴克咖啡、阿婆茶、周庄特产、绣花鞋、农家小吃、四季周庄大舞台、脸谱、照相馆、剪纸坊、中药铺、花茶浦、喜糖铺子、纸盘坊等,原木材质的店铺,琳琅满目的摆设,孩子们和老师们共同制作的玩具等,让人感觉到了浓浓的水乡味道。班级的特色主题墙上,有宣传家乡的历史文化、特产、名胜古迹、名人故事等,也有幼儿参与特色教育的相关活动成果,是老师和幼儿学习和展示的平台。班级的自然角,有水乡所特有的资源:各种植物、动物等,如:蚕豆、葱、蒜、洋葱、萝卜、土豆、山芋、螺丝、乌龟、龙虾、虾、蝌蚪等,孩子们通过观察、记录动植物的成长和变化,了解了很多的生活常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美术室里,有孩子们和老师、家长们一起制作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家园作品,也有精致、漂亮的花船、莲厢棒和花篮,还有种子贴画、布艺贴画、彩沙畅想画等作品。科学发现室里,陈列着水乡所特有的植物标本。孩子们可以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用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对植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声音探索区,各个瓶子里放置了不同的物品,有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的红豆、黄豆、绿豆、黄沙、石子、油菜籽、芝麻等,孩子们通过尝试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探究,发现科学的秘密。学校还开辟了一片种植园地,分别种着各个季节的蔬菜,请幼儿帮助浇水、除草等,然后请幼儿品尝劳动果实,体验和分享劳动的快乐。种植园的旁边,还有饲养角,孩子们每天可以去照顾可爱的小白兔,观察小兔的成长,并学会照顾小动物。通过特色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幼儿能初步感知到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并对家乡有了很好的了解。
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构建园本特色课程
如何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有效地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构建园本特色课程,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幼儿园的每个年龄段每周定期开展园本课程教学活动,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小班组开设了“我看周庄”,通过介绍家乡的建筑、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特产等,让孩子从小就对家乡有所了解,培养孩子从小就爱家乡,并以家乡为荣。在语言领域,进行童谣的教学活动,将家乡的美创编成童谣,更好地记忆和宣传,传承古镇文化。中班组开设了“我说周庄”,幼儿在小班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历史名人、民俗风情等。在游戏中,开设了水乡旅行社,通过说一说,演一演,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宣传家乡的美。大班组开设了“我做周庄”,在小班和中班前期的学习后,幼儿对家乡的美能很好地掌握了,通过小手做一做,展示出幼儿心中的家乡。我们开展了系列活动:剪纸、画纸盘、制作稻草人、葫芦上的周庄、泥塑迷你周庄、牛奶盒上的周庄、布艺周庄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家乡的变化和家乡的美,从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还收集了各年龄段研究的成果,汇编了《我看周庄》、《我说周庄》、《我做周庄》、《好吃的周庄》、《好玩的周庄》、《民俗周庄》、《水乡娃爱周庄》等成果集。
2.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体育活动注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渗透民间游戏。调查访问长辈们儿时的民间游戏的名称和玩法,老鹰捉小鸡、网小鱼、滚铁环、丢沙包、跳牛皮筋、玩竹梯、舞龙、打莲厢、摇花船、挑花篮、钻草屯、跳稻草垫、跳麻绳格等,孩子们对民间体育游戏好奇、探索的欲望也很强烈,通过学一学,玩一玩,和小伙伴们合作,探索不同的玩法,体验到了不一样的快乐。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摘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安源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通过调查分析地方高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利用安源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从健全协调联动机制、设计主题景观空间、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利用安源红色文化资源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安源红色文化;地方高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安源红色文化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和安源工人在安源地区从事中国革命建设相关活动中产生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1]当前,新时代大学生主体发生变化,“00后”大学生的思想活跃,综合素质较高,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存在个人主义思想浓厚,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抗压能力较弱等特点。地方高校利用安源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师生对安源红色文化了解不深、传播不够。因此,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安源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对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心怀爱国之情”到“笃行报国之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新时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坚定大学生爱国之心、树立大学生强国之志、培育大学生报国之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红色文化是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之心的“营养液”。红色是红色文化的视觉表现,代表中国革命斗争的内在精神,国旗的颜色是红色,象征着昂扬斗志、热血澎湃等特征。许多革命历史文化旧址、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旅游地也渗透着红色元素,可以使参观的大学生们通过视觉冲击,迅速联想到当时当地革命者在烈火硝烟的战场中顽强拼搏、前赴后继的奋战场面,感受到英雄先烈们为美好的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生死的爱国情怀,达到身临其境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从而坚定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之心。以安源为例,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十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2.红色文化是树立新时代大学生强国之志的“奠基石”。理想是从现实出发在头脑中构建起来的对美好未来的一种遇见和设想,信念是对美好未来一定能逐步实现的坚定信心。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2]。安源这片红色的土地,于1920年到1930年间曾十次来到这里,组织策划工人运动和部署秋收起义,用行动诠释了理想信念的力量。在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和在安源张家湾策划的湘赣边界秋收暴动中,成千上万的红色人物在生死考验面前英勇无畏、威武不屈,这正是他们“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对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体现出理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这些红色文化精神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强国之志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3.红色文化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报国之行的“动力源”。首先,安源红色文化传递出在安源的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等高尚的品质,在长期的革命和历程中安源人民培育和传承着“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其次,安源红色文化中的历史故事是地方高校教育大学生最宝贵最有说服力的“校本教材”。典故中的红色人物能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形象,能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次抗击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传承红色基因,用生命守护人民的安全,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和使命,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不忘爱国之心,回报国家和人民的高尚之举,这正是红色文化育人的真实写照。
二、地方高校利用安源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幼儿园班级文化创设分析
特色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幼儿园也有属于自己园所的特色文化,它能体现出独特的园所风貌、制度规范和精神信念,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幼儿园班级文化是一门隐形、无声的课程,它具有独一无二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长期以来,班级的文化环境往往被教育者遗忘在角落,如果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班级空间进行设计和布置,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构建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关心、爱护每一名幼儿,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际教学中,幼儿班级文化的创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班级文化建构的首要因素
教师是班级的主导者、实施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幼儿教师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容易存在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经验主义价值取向等误区,认为班级文化只是一种班级管理的手段、一种吸引眼球的摆设,或者只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灵感。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更新认识,明确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教师既是观察者,又是引导者,还扮演着创设和维护环境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学校、社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幼儿和活动材料架起了一座桥梁。在成员管理上,教师应根据园所的安排及在班级中发现的问题,随时有针对性地召开班务会,并进行记录。教师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细致到位,对待每位幼儿一视同仁,将自己新的教育管理理念进行传达,带领其他成员达到班级工作的一致性及协调性。班级各个教师要积极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商量解决,形成良好的班风及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在班级财产管理上,教师应结合园部的要求,定期及时点数清理,并进行排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破损的物品及时上报,并定期检修。认真完成每学期的班级财产登记表的检查,并一一进行核对。对于班级物品摆放,可按类、按柜摆放,同时要求班级成员用完后及时归还到原处,使老师在下次使用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节省寻找的时间。对于班级物品的使用,要节约纸张,离开班级时随手关灯,使班级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
二、环境———班级文化建构中的显性因素
幼儿高质量的活动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幼儿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幼儿营造舒适、温馨的班级环境。例如,在小班教学中,教师应确定班级文化为“礼貌、互助、友好、关爱”。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在每天的活动中,处处都会充满着教育的契机,如幼儿来园时和老师同伴问好,学会对生病的老师、幼儿予以关心和关爱,交往中与同伴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结合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师可重点开展社会教育,让幼儿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生活中体现“礼貌、互助、友爱、关爱”的班级文化。还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给每个班级设立吉祥物,如选择小小米老鼠,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创设既能体现民风民俗,又不失儿童气息的班级文化。同时,在班级管理中还要注重细节管理,重视幼儿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可以将音乐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常规中,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例如,“十个小本领”养成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学习“十个小本领”,初步具有文明的言行举止、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认真专注的学习品质,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同时,班级文化建设要与班级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多方面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制度———班级文化建构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