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课程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0:28: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班级课程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要:宜兴市树人中学把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学校的德育课程以国家课程、学校文化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基础,将学校教育实践作为德育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立足学生的普遍需求,为学生成长、学校发展服务。
关键词:课程建设;主导价值;基础性;实践性;普惠性
宜兴市树人中学的学生以新市民(包括外来务工者)子女为主,而且施教区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也大多择校了。这样的生源状况让学校发展面临空前的困难。但面对困难,我们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寻找学校的最佳发展点,让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这过程中,学校又首先把德育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因牢牢抓住了课程这个核心,学校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2011年,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教育需求出发,酝酿开发班本德育课程“在展示中成就一个自信的我”,把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理念、一个目标、一个要求和一个目的作为课程架构。理念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1]。目标是:把班级建设成为师生展示自我,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要求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这个平台上,留下自己的“亮点”或自己的得意之笔。目的是:给每个学生机会,让所有学生成长,让所有学生自信,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强调“每一个”学生。班本德育课程“在展示中成就一个自信的我”实施过程中,围绕学校的“成长”文化,我们认识到关注学生成长首先要从关注生命开始,于是2013年我们开始生命教育课程“绽放生命的美丽”。而心理健康对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成长十分重要,所以2013年我们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快乐成长的自己”。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尤其是重视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到2017年基本形成了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树人中学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之路。经过自己的思考,我们认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重视几个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基础性原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和根本要求,在内容和目标设置上不能背离国家课程所体现的意志。我们学校在开发和实施德育课程中,就始终紧扣国家的德育大纲,体现德育大纲所要求的德育目标。2001年9月开始的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其中,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三级课程侧重点各不相同,实施要求也不同,但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看,国家课程必须处于各类课程的主导地位。记得前几年,某校为了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自己设计学校的课程体系,自编教材,短短几年就偃旗息鼓。这所学校的课改之所以没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忽视了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同样,某所名校,号称直接面向国外高校,采用国外教材。这种做法值得商榷。课程设置是选用教材的依据,中国的学校教育,必须贯彻中国的教育方针,不能脱离中国的国家课程。采用国外的教材,未必能和我们的课程体系相配套。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强化课程建设,而学校的课程建设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些都不能背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能忽略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这几年我校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始终紧扣《中学德育大纲》。我校的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都是依据大纲中“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在学校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项目中,我们认识到国家的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前些年,有些中小学为了丰富节日文化,把庆祝洋节作为活动的主题,这样的课程设计未必符合我国学校课程的要求。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以学校文化为发展基础,从学校积淀的文化内涵出发,体现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要成为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学校课程的实施不断充实内涵。我校实施“班级文化建设”这门校本课程时,就是从学校的“成长”文化出发,理念的提出,目标的明确,要求的落实都和学校文化内涵高度一致,体现学校文化“成长”的要求,反过来又不断充实学校文化的内涵,所以我校的班级文化能蓬勃发展,充满生命的活力。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以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基础。前阶段某地召开了一次学校课程建设推进会,某中学领导在交流发言中讲到自己学校校本课程实施中最大的困惑是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有抵触,家长也不支持。笔者认为这样的校本课程存在问题,不实施也罢。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当然不受欢迎。校本课程如果离开学生发展的需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之所以不受欢迎,也许就是因为开发和实施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切实需求。我们学校开发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家校共育“五个一”课程,都是从学生成长的必要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笔者认为,关注学生“成长”,首先要从关注生命开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与独特,从而呵护生命的成长,营造生命的和谐,承担生命的责任,绽放生命的美丽。而关注生命又要从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始,要让每一个学生懂得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升华,以良好的心理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实现每个人的健康成长。要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少不了。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父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优化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教会家长如何关注孩子的成长,教会学生如何感恩父母,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三门课程的实施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是因为我们的课程开发都从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出发,让学生有参与的动力,让家长有参与的热情,让教师觉得有组织、参与的必要。
二、实践性原则
流通学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流通学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基础课。为此,本课程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导,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拓宽评价方法,以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
我国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无论是物与物的交换,或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或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本质上讲都是劳动产品或生产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这种“转移”定义为流通,也就是广义的流通。他认为“流通是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由不断进行着的亿万次交换所构成的流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有社会分工就有交换,有社会化大生产,就有流通过程”(孙冶方.《流通概论》,1981(1))。流通学课程目标是引导学生研究流通动向,解读消费生活变化,预测社会经济未来,成为学有所用的流通业专业人才。近年,随着“互联网+”,“零售4.0”等大量新的经济背景涌现,作为地方本科高校,陆续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应当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应用型人才的规格特征突出表现为厚知识、强技能、高素质。因此,流通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设定与社会的发展,消费市场的骤变,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吻合的。本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改革重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从课程改革方案的初拟,到编写新的课程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再到授课过程,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行的一系列修改和完善,使得课程建设基本达到预期效果,课程设计如下。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与否将决定教学效果的优劣和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本次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符合体系的完整性、主体的明确性、特点的鲜明性以及反映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及时性几个要求。首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习流通相关的概念,功能,组织结构,社会作用等基本内容以外,还要跟踪学术前沿问题,将最新的流通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同时,密切关注世界各国,以及我国流通行业和零售行业的动态,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夯实理论基础,敏锐观察社会最新变化,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其次,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比较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也是教学内容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增加与每章内容相关的中外两国的经典案例,边对比边分析,从国际化视野使学生全面掌握流通学知识。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深究整体主义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整体主义课程建设启示
摘要:整体主义理论对课程建设存在三点启示,即培养课程建设者的生态意识、确立课程建设理念的多元文化性和加强课程建设过程的创造性。
“整体主义”(holism)是1926年哲学家斯马茨(J.C.Smuys)在《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它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其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国学者、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大卫?雷?格里芬(Griffin,D。R.)。整体主义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整体,并且强调其整体性,这是它与否定性后现代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主要观点。整体主义对我国的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为我国课程建设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一、整体主义的基本内容
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们积极倡导整体主义,通过整体主义重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主张消除现代性所设置的人与世界、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隔阂,不再满足于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操纵世界或他人,将像对待自己的至爱之人一样呵护“非自我”,使它包含在“我们”之中,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首先,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整体主义主张消除人我之间的对立,建立整体的人与人之关系。整体主义认为,“个人主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现代性对“自我”的强调往往是以歪曲、蔑视、贬低他人为条件的,其结果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如萨特(Sartre,J.P.)所说的“他人是地狱”。因此,他们主张通过倡导主体间性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整体主义不再将人看作是实体的存在,而是关系的存在,认为人永远是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交汇点。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把人称为“关系中的自我”。这样,主体间性内在地成为了“主体”、“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
外科护理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课岗对接、德技并修”理念的外科护理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应用效果。方法在“课岗对接、德技并修”理念下,将外科护理学知识点重构,建设外科护理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300名护理专业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5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试验组采用外科护理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结果教学后,试验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职业认同感及自评岗位胜任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课岗对接、德技并修”理念构建的外科护理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可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课岗对接;德技并修;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混合式教学;职业认同;岗位胜任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及《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2]等政策要求,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德技并修,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体系中,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及落脚点,是教育最基本的细胞,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坚持“课岗对接、德技并修”,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本研究基于“课岗对接、德技并修”理念,进行外科护理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及应用,获得预期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级全日制统招三年制护理专业在校二年级300名学生(共6个班,每班50人),将班级按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个班150人。两组学生前期已完成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统一选用熊云新等[3]主编的《外科护理学》第4版教材,两组授课教师相同、教学时数均为128学时,各个班级按分组独立开展教学。两组性别、年龄、前期专业基础课成绩比较,见表1。1.2方法1.2.1课程建设1.2.1.1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共10人,硕士7人,本科3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负责实训指导);工作年限为12~26(13.60±4.51)年,均为护理专业“双师型”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为护理专业带头人,负责组建课程团队及课程设计,安排团队成员定期参加课程建设培训,对课程建设每个环节严格把关。1.2.1.2课程设计与制作基于“课岗对接”理念,课程建设内容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建设团队查阅职业教育改革政策文件、课程改革相关文献[4-7],针对外科护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职业能力深入医院调研,共同研讨、分析归纳,并根据外科护士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明确课程定位,制定课程标准。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护理为教学重点,将外科护理学课程内容设计为绪论、外科护理总论及烧伤科、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血管外科、甲乳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患者的护理共10个篇章;以临床外科护理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基本护理理念、整体护理观及技能体系构成为主线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将所使用的教材重新解构,碎片化成与临床一线完全对接的103个知识点、能力点。如“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这一小节,碎片化成“什么是休克”“休克的分期及临床表现”“休克患者的扩容护理”“休克患者的救治”4个知识点。基于“德技并修”理念,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团队成员认真研读教材,集体备课,深挖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点,搜索课程思政元素素材,将每个篇章设计为8~10min的课程思政视频(如“烧伤科患者的护理”篇章,设计“中国整形外科之父”思政视频培养学生勤奋、坚持、创新的职业精神)、8~10min的微课视频、课件、微课思维导图、案例分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与典型案例精析、教学参考视频共7个子项目。以叙事法、视频导入法、时事法、案例法等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制作微课视频及课件上传课程平台。本课程基于“课岗对接、德技并修”理念,以碎片化成的103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为教学粒度,开发颗粒化教学资源,共制作103个微课视频、103个课件、28个思政视频、50个思维导图、40个临床案例,450道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及典型案例精析、96个教学参考视频、2825道习题库题量。外科护理学课程于2020年9月获批江西省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1.2.2教学方法对照组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传统讲授法为主,线上学习采取学生自愿及自主学习,不做硬性要求。试验组全程采用基于“课岗对接、德技并修”理念的外科护理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①课前,学生线上学习课程平台资源、完成预习自测题等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平台数据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分析学情,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准备课堂教学活动。②课中,教师以案例、时事或视频等方式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授课,适时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点评,润物细无声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及职业认同感。如讲授“出血性休克的现场抢救”,引导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责任意识;讲授感染患者的护理,以抗疫故事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及职业认同感。③课后,教师通过课程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包括自测题及小组任务,学生浏览课程平台资源,完成自测题巩固课堂知识。各小组学生分工协作,提交小组任务。1.2.3评价方法1.2.3.1课程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外科护理学课程理论及技能考核,理论考核采用标准化试题库,技能考核采用“标准化病人”。满分均为100分。1.2.3.2职业认同感评价教学前后对两组进行职业认同感测评。采用郝玉芳[8]设计的护生职业认同感测评表,该量表信度为0.827,效度为0.894。包括职业自我概念(6个条目)、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4个条目)、职业比较与自我反思(3个条目)、职业选择的自主性(2个条目)和社会说服(2个条目)5个维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总分17~85分,分数越高,表示学生对护理职业越认同。1.2.3.3外科护士岗位胜任力测评在文献查阅[9-10]及专家咨询(对7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的基础上,自设外科护士岗位胜任力自评量表,该量表经预试验,Cronbach'sα系数为0.853(有效调查202名外科护士),内容效度为0.920。包括基础知识(6个条目)、围手术期知识(6个条目)、操作技能(6个条目)、风险控制(5个条目)、职业发展(6个条目)和个体特质(5个条目)6个维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总分34~170分,分数越高,表示学生自评岗位胜任力越强。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效途径研究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多数理工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较晚,教育效果较低。为更好地开展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当前理工科院校该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途径
一、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本文主要从课程性质、授课学时、班级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方面对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高校均按教育部文件要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也有部分高校将该课程以必修加选修的形式开展;多数院校心理健康课开设在大一学年,授课学时从8学时到32学时不等;课堂教育形式多采用合班制,班级人数在100-300之间;授课教师一般由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组成,专职心理教师平均2人,多数由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授课模式多以传统讲授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较低,对于团体活动等实践课程的参与性较高,但受到班级人数、活动场地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频率下降,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在考核方式上多采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二、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晰,课程建设不规范。由于各高校教学目标不同,在国家政策精神落实上存在很大差异,很多理工科院校对心理健康课重视度不高,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较随意、心理工作归属不一致等问题,导致该课程建设不规范,课程落实不到位。2.师资力量较薄弱,班级规模较庞大。理工科院校兼职心理教师多数是理工科专业,人文社科类很少,心理学专业更是稀缺,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所欠缺。同时,受教师少、学生多、教学时间等限制,多数院校都采用合班制的大班化上课形式,降低了学生参与度。3.学生层次差异大,课程开设范围窄。多数理工科院校主要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得该课程涉及的学生面较窄,课程的延续性较差,缺少针对性和差异性。由于课时较少,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又无法展开详细讲解,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致使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不高。4.教学缺少多元性,师生缺乏互动性。多数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灌输式的说教方式,教学模式较单一,缺少互动性、多元性、创新性;教师讲授的心理案例大多摘自教材或网络,缺乏鲜活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很难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及情感上的共鸣。
五年制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在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创设3年,是五年制高职(前两年)的一门基础课。从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来论述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课程模式包括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由于课程处于初创阶段,课程建设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通过研究和探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和成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
一、引言
(一)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概说。“素质养成教育”课程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在总结多年来五年制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五年制班主任的一线教学管理实践,创设的一门“新课程”。素质养成教育课的课程目标是:逐步培养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素质养成教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例如,任课教师(班主任)以班会的形式处理班级近期事务;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或者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等;带领学生开展室外文体活动、体育竞赛、参观游览活动等等。(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1、五年制高职生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素质养成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其进行素质养成教育(逐渐纠正其学习、生活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其学习成绩)迫在眉睫。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之前由于家庭、学校影响而形成的一些不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大量存在。因此,面对这样一些学生,五年制高职教育首先要做的是尽快了解学生,教导和帮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和正确的价值观,然后待学生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之后再开展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2、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1)有利于更好地达成五年制高职教育目标。在五年制高职这五年的学习中,一般是分为两个阶段,即相当于中职或高中的阶段和相当于大专的阶段。总体而言,前一阶段更为重要,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2)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学生管理工作。便于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情绪疏导,进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可以直接与老师对话,表达自己的诉求,反馈自己对于学习和管理的意见。(3)有利于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生各科成绩。在素质养成教育课的教学中,课程任课教师就是负责学生管理的班主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威和示范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充分发挥教师的这种独特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正确引领整个班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各科学习成绩。
二、五年制高职素质养成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一)课程模式。1、课程目标。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知识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最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2、课程标准。其一,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根据学生日常生活情况,把握其思想动向,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结合日常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学习时政热点、相关政策法规等,提高其政治意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新时代特点,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其二,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文学、艺术基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文化基础知识等;提升相关能力,例如,基础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等。其三,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目标。根据学生的体育课程要求,让学生达到一般健康的体质标准;及时发现、解决和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3、课程设置。五年制高职第一学年每周开设素质养成教育课4学时;第二学年每周课时数可适量减少为2学时。因为本课程要总结一周来学生情况并开展评议,所以有2节课需要放在一周的最后一天(周五),最好是本周课程的最后两节。如果本课程一周4学时,则周五上一次课(2学时),与其间隔一天多再上一次课(2学时)。如果本课程一周2学时,则放在周五上课(2学时)。(二)教学模式。1、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结合日常生活组织学生学习时政热点、相关政策法规等,提高其政治意识。在道德修养教育中,结合生活中的道德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正能量,结合新时代特点,加强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在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教师教授学生一些浅易的文学、艺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学习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等基础知识;除此之外,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能力的锻炼,例如,基础的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等。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开展体育活动训练,进行心理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2、教学方式。(1)理论教学。任课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文化知识、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等内容时,应采用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2)互动式教学。本课程中的文学、艺术赏析的内容,道德修养方面的讨论,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调研及解决的内容,班级管理、处理班务等活动的开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互动,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最终完成课程相关目标和任务。(3)实践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又分为教室内实践教学和教室外实践教学。教室内实践教学包括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写作训练、普通话及口才交际训练、各种艺术方面的创作和训练、手工制作等,学生在教室内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相关活动。教室外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体育训练及比赛、外出参观考察活动等。3、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项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随即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考核评价。每学期结束,教师将本学期课程中学生的各项评价成绩综合,即得到学生本学期本课程的综合成绩。有些教学内容的效果评价不便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评价方法,例如,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考评、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等,一般采取“相对评价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及教学效果等的评价。我们应该依据课程目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和恰当;通过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观摩,对其教学组织、实施过程给予合适的评价;通过查看学生的教学反馈,了解教师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
互联网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发展运用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育部非常重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鼓励教师采用多项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举措
(一)成立专门机构
2012年,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提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它的成立标志着信息化教学有了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
2011幼儿园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以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为着力点,加强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巩固优化教育常规,科学合理地组织一日活动,重点是逐个研究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坚持理论学习,引导教师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寻找策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坚持发挥教研的业务引领作用,着力追求业务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和幼儿全面发展,创建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和课程文化。
二、主要工作
(一)注重内涵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教师三种意识
1)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求教师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终身学习中引领自身的专业发展,幼儿园要开展阅读经典的读书交流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药理学在线课程建设探索
摘要:高质量课程是医学一流本科专业的核心内涵之一,构建在线开放精品课程是提高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徐州医科大学药理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资源、模式及评价机制等进行介绍,以期为一流本科专业背景下药理学以及其他医学类在线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药理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医学是强国的科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医学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形势变革。特别是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的提出,使得医学院校在专业内涵提升、新医科建设等方面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2019年,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麻醉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等9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同时作为医学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我校药理学课程先后入选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培育课程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我校药理学课程注重知识与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致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减少陈旧、易懂易会的知识点讲述,适当彰显专业内容的未来性、前沿性。本文通过对我校药理学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中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及学习评价机制等进行介绍,以期为一流本科专业背景下药理学以及其他医学类在线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1在线内容多元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目前在线开放课程中的视频内容多以碎片化的知识点呈现,时长为10min左右。在中国大学MOOC中,我们将药理学分为六部分共39节,采用专业化团队摄制,凸显美观性。为了方便同学们记忆,我们重新构建了每一章节的名称,比如蒙汗药传奇、青光眼的克星、排水泵的发动机等,使其形象化。在授课方法上,如第二部分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以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影视资料为案例,生动地导入药理学知识。在课程资料上,我们自主构建了知识点配套习题以及拓展性讨论题,鼓励学生互动、互答、互评。同时,也有不少的同学反映,10min左右的碎片化知识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学习起来较为吃力。为此,我们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在教室、办公室、校园等学生熟悉的场景中,采用手机、录音笔等工具自主录制一批高质量、长时程的视频,力争还原课堂气氛,凸显亲和力。另外,将已构建的全英文药理学课程资源向本科生完全开放,鼓励他们学习英文教材视频,帮助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受到学生的欢迎。
2落实协同育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教学平台课程建设辅助教学研究
摘要:泛雅教学平台对《世界现代史》课程建设与辅助教学的作用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世界现代史课堂授课内容具有课前引导、知识再现、课外延展的作用,应该倡导和积极鼓励教师使用泛雅教学平台建设课程。
关键词:泛雅平台;课程建设;新教学模式运用
泛雅教学平台是以泛在教学与混合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海量资源为基础,以课程为中心,以学习空间为平台的数字学习服务系统。泛雅集备课、教学活动、资源管理、网络教育于一体,成功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教与学。本文试以省级精品课程《世界现代史》为例,谈谈这一教学平台对于课程建设和辅助教学所起的作用。
一、泛雅教学平台与《世界现代史》课程建设
省级精品课程《世界现代史》从2016年底开始在泛雅教学平台进行建设,资源建设情况列举如下。教师团队:四位精品课程成员资料有照片和个人教科研成果简介。课程文件:包括2011—2016级历史学专业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本等所有教学文件。课程目标:包括课程的总体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等设计。考核说明:包括2011—2016级历史学专业实践活动项目要求与做法讲解。实践活动:包括2011—2016级历史学专业活动策划书、活动视频展示、课堂实践活动项目活动说明。教学方法:授课中主要是对教学方法的介绍。自学内容:这一内容现已成为2017级学生自主学习手册的内容。拓展问题:从课程内容中引出102个问题。课程特色:主要是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活动平台、资源平台介绍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教学参考:有文档资料,并逐步增加。课程章节资源:包括79个文档、视频、图书、PPT资料,还在建设中。课程资源:包括论文、图书、题库等资源,其中每次上课使用“学习通”检查学生预习的题目,即从题库抽取的部分试题。班级管理:截止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已经有2016级历史学、历史教育,2017级历史学专业等三个班级使用泛雅教学平台上的资料辅助教学。学生活动:包括2016级历史学、历史教育等两个年级的作业、讨论、通知等内容。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泛雅教学平台超大的功能,这一功能使得我们能够将《世界现代史》的建设从纸质版资料展示提升为网络资源的全面展示,表现出了内容展示全面、资源丰富、展示效果好的特点,具体情况如下:(1)课程门户中的课程资料项目可以自由设计,全部教学资源上网是认同陈坚林教授观点的体现,陈坚林教授认为教学是否成功,尤其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软件资源。
(2)能够从网上为学生介绍和提供更多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资源。泛雅教学平台储存有很多电子图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课程内容的需要及时给学生介绍或者要求学生阅读参考书的具体页数,学生可以在网上阅读,教师可以根据统计数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监督。(3)泛雅教学平台无限的空间可以清晰地展示课程视频(自己录制和网络)、PPT、文档等多种资源。泛雅教学平台的空间是无限的,它可以根据教学资源的大小进行自由设定,尤其是章节内容,如文档、PPT、视频等资料,教师将其设为任务,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就能有效的引领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基本线索,还能够为学生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供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