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14:1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班级活动建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大学班级学风建设活动总结报告
对一所大学来说,一个班级的学风影响着院系的学风,同时又进一步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对我们学生来说,学风是指我们在一定的人生观,学习观和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优良的学风可以保证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圆满地完成学业,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许多良好的终身受益的习惯。可以说优良的学风是造就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学校最基本的单位--班级,其班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风气。而班风中最直接最明显的要数学风。良好的学风建设决定着整个班级的风气,它可以使每位学生深受其益。但学风建设不当也可使许多学生深受其害。发生在身边的许多事情,有些虽小得不值一提,可它的影响却那么地让人深思。有人或因心情不好,对他人随口骂一句,而被骂的人不甘心随口还一句,时间一长,脏话说得也方便了,久而久之,落得个说了脏话也没不良感觉,脏话不离口,这也可以想象他以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了。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潜移默化的。在宿舍一开始注意宿舍卫生,谁也不随便扔垃圾,这也是个人习惯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环节,可这就可以使得一个同学在教室不乱扔垃圾,在餐厅注意卫生,在校园内同样可以无意中做出让人值得借鉴的行为。更不用说在校外还有以后的工作环境中的表现了。所以说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造就众多文明现象。宿舍文明了,最受直接影响的是班级,毕竟班级内同学接触的最多。
学风中最重要的也是学习的风气。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习,上大学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造。为了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机制,学校也设立了包括高额奖学金在内的奖学金制度,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班级中,大部分同学学习兴趣高,刻苦努力,也就会使个别落后的同学有危机感,从而带动落后的同学共同前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一政策在学校中更应贯彻执行。因为学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学校要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方便。在班级中,可以使少部分同学先得以提高,从而带动大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有较大的发展,真正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班风的建设状况是学校学风建设的直接体现。良好学风的形成还有赖于班级中每位同学的共同努力。
经过我们的工作,目前全班的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学风活动开展以来,上课出勤率有明显提高,全班形成了一种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
总而言之,良好的班风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学校的教育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班集体这一基本组织形式实施的。所以,只有存在于班集体之内的广大学生树立起勤奋学习,团结进步,健康向上的良好班风,学校的学风建设才能上水平,让我们共同关注班级学风建设。
浅析小学班级德育活动与德育氛围建设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学校教育在不断改善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给学生,而且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品质。德育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学校缺乏德育意识,使得德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当前德育活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活动开展与德育氛围建设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活动;德育氛围;建设德育
贯穿小学教育整个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即将政治与道德思想,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老师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对教学还是育人,都将具有重要作用。德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有效约束和纠正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师班级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老师要开展德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1.当前小学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与德育氛围建设现状分析
德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以及动态性。在当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深刻,仍然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道德理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德育的目标,不能为德育工作增添动力。其次,虽然众所周知,德育活动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但是在当前教育中,有些老师片面地认为学生的思想觉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活动中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与想法,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开展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性极低,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德育教育浮于表面,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当前大多数小学班级都开展了德育活动,也注重德育氛围的培养,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将德育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说教式活动,使德育流于形式。并且当前很多人还错误地认为德育只是学校工作,没有让家长参与到德育活动中,导致德育教育的力量较为薄弱和单一,进而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与时效性。
2.小学班级德育活动开展与德育氛围建设的具体途径
班级学风建设活动小结汇报材料
经过学风建设班会之后秉承着“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学风,引导大家牢固树立“学而不知足”的观念,教育同学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刻苦钻研、用于创新的今生这一目标,我们班组织了各项学风建设活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班组织了以下活动
全班同学在开展学风建设班会之后认真展开了学风检查活动。学习委员在课间对同学们进行不定时的点到,查出没到的同学,班委配合老师一起监督学生的上课考勤情况,并且及时的反映给辅导员岳甜甜老师,并认证记录我班每位同学的到课状态。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开展了系列的英语学习活动。
为了有把握的迎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到来,针对英语的学习、技巧方面,我班组织了大量的英语学习活动,每天坚持一小时的背单词活动,每天坚持一篇英语阅读活动,大大地增强了同学们对英语的学习气氛,增强了同学们应试的信心。
通过以上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我院的学风情况有了较大的转变,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地认识到良好学风对自身学习的重要推动作用,大部分学生都强烈渴望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风建设中,我班努力打造的“人人讲良好学风,班班创良好学风”的氛围已基本形成。我班正课的出勤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校内外举行的文化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中,我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高职班级文化建设优化路径
如今,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文化建设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要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使命,要高度重视“大学精神”塑造,在办学实践过程造中不断进行文化价值体系理念创新。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培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路径。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班级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共同推动新时代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群体文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学校侧重团务建设,淡化班级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班级学生干部培训管理弱化、班级自我教育功能发挥不足、班级文化建设程度不够等现状,学生社团组织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侧重于各级团组织的建设,而疏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对于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主题班会开展等工作的指导力不足及参与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班级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多主体作用发挥乏力
第一,学生主体的主人翁意识、集体意识淡薄。大多数班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班级管理和活动,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常有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共促班级文化建设的行为动力不足。第二,班主任主体的导向力不足。高职院校班主任往往是由专业教师担任,他们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一方面存在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化,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上班出勤的特殊性,无法完全发挥指导和管理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失位”情况。第三,辅导员主体的领动作用不强。辅导员把精力几乎都放在了学生班级的日常事务的管理上,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指向、内涵和愿景等方面的综合顶层设计。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论文
1班级管理制度规章的实施与创新
班级管理制度规章包括班级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班委选举与分工制度,甚至包括寝室公约等班级成员一致达成并共同遵守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制度规章的实施与创新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断加强跨年级跨班级甚至跨学院的班级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创新制度实施办法,撤出不符当前班级建设需要的制度,不断更新新的推动班级成长的规章制度。在交流中发挥先进班级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积极建设班级的正能量。
(2)班级激励制度的持续完善。对于以往评选先进班级等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要坚持开展和实施下去,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激励制度的建设,如通过班级风采大赛来推动各班级间成果的相互展示和共同品鉴,班级工作的良好推动需要不断的激励,给予正面肯定才能有效推动班级建设的良性发展。
(3)加强班委培训制度的细化和常态化。建构大学班级授权管理模式,然后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职权部分授予给班干部,通过参加班级的重要事务和例外事项管理,以及保持对学生的激励和与学生的沟通。开展年级班委培训制度,尤其是刚刚走上班委岗位的同学们,热情高涨却不知何处下手,针对这种现实需要,我们要给班委开展岗前培训,包括班委的职责和要求,班级管理的技巧与方法,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同时,要对各类班委开展横向培训,所有班长的横向交流与培训,各班心理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的分类培训与交流。
2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新探索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实践
摘要:班级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班级建设的隐形力量,是促进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实现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新时代,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班级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主体意识普遍淡薄、核心定位不清、体系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性不够等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高度重视,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加强宣传,完善物质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制度,提升班级“三自”能力;齐力奋进,打造创新显性组织文化;提升底蕴,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精准定位,提升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发挥优势,建设多样的精神文化和创新文化。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班级文化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和内生力量,凝练发展优秀的班级文化既有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打造优良班风院风校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履行文化传承这一职能的关键途径。班级文化即在班级发展过程中,由班级成员共同参与创造并认可和肯定的一系列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创新文化。
二、新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辅导员班级管理强化思路
一、辅导员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相互关系
加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需要辅导员首先明确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关系。在高校内班级党团建设指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中的最基层组织,是学校和院系团委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班级整体工作发挥全局性的引领作用。而班级管理主要是班级的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着党团建设而展开。一个班级内的党团组织有明确的职位划分与职责分工,一般有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以及下设小组组成。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由团支部书记负责传达贯彻党、团组织的决议和指示,结合实际制定本部的工作计划;教育团员、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所学专业,培养良好的班级学风,引导他们学习马列主义的基础理论和现代化事业所具备的科学知识;同时,负责及时总结活动开展及近期学习情况,向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汇报,取得支持和帮助。辅导员应该加强对班级内团支部书记各项活动进行指导监督,组织团支部书记加强与班长及其他班委的合作,使党团的决议指示能够有效落实。团支部的其他成员,即宣传及组织委员负责在每一次党团学习及活动开展中,应该各司其职,搞好思想动员,做好宣传鼓动及通讯报道工作,保证团活动顺利进行。班级管理主要指的是班级文化建设,一次次班级管理活动的开展就是班级文化的塑造。在表面看来就是只是组织开展活动,但是都需要围绕党团建设各个阶段的中心主题来进行,需要辅导员在班长及其他班委的辅助下完成。所以说,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树立一种大局意识,不能将班级管理与党团建设完全割裂开来,尤其是当下主流意识受到80、90后学生质疑的情况下,辅导员更应该注重两者相互结合,促进党团精神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传播。
二、高校加强辅导员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
1.社会环境变迁的需要
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结束,在不久的九月全国各大高校将迎来新一批年轻的生命,在学校继续更加丰富多彩的4年大学生活。目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新的社会环境及学生的角色转变也向高校辅导员发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党团建设是一项势在必行的行动,需要辅导员在学生入学、发展、成熟、毕业等各个阶段注重党团精神的传达与落实,积极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抓住学生心理转变的关键节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辅导员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是社会环境变迁的需要。
2.制度完善的需要
班级团支部学风建设探索
高校班集体作为学校最小的行政、教学管理单位,班级团支部是在党、团组织领导下的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直接紧密联系广大团员青年,是连接党、团组织、领导、老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重要桥梁。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学风建设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学风建设的传统抓手以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与学生专业学习直接相关的环节为主,以加强课堂考勤、优秀学生表彰和树立榜样等手段为辅。《灯塔工程———广东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方案》中指出,要“坚持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服务育人大局,立足工作基础和实际,发挥高校共青团在第二课堂中的独特作用,形成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合力”[1],方案中明确了共青团在第二课堂中的独特作用,为了抓好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基层团组织的班级团支部应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中坚力量,将团支部建设和学风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共青团建设的主战场,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和组织活动的基本单位,要充分发挥班级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目前,由于班级团支部文化建设薄弱、团干部整体素质有限和团员主人翁意识缺乏等问题,影响了各项团学工作的完成效果和教育效果。(一)班级团支部缺乏特色文化,理论学习形式单一。班级团支部作为高校青年学生开展学习和接受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共青团联系、服务和培养青年的重要战斗堡垒。部分班级团支部在日常工作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教育活动流于表面,无法深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学科特点,缺乏特色文化,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与长效机制;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单一,学习形式大多是宣读文件,单调乏味,缺少趣味性,缺乏对团员的吸引力,班级团支部没有或者只有少数开展课外活动,学习活动存在临时性和缺乏规划性,活动碎片化现象严重。班级团支部文化建设重娱乐活动、轻学业学术,学风建设仍显薄弱。班级团支部文化对同学的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等发挥着润物无声地作用,以班级团支部文化建设为依托,是加强班级团支部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二)班级团干部理论基础薄弱,业务能力有限。《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打造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团干部配备,要“建立完善全国、省、高校分级培训体系,建设以理想信念、党性作风、团的业务能力、新知识新观点新技能等为重点的核心课程和线上资源共享平台”[2],完善团干部培养培训使用制度。尽管每个班级团支部都配备了团支书、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班级团支部干部,然而由于班级团干部理论基础薄弱,对班级团支部活动形式理解片面,导致支部学习无法深入、浮于表面。班级团支部基础团务工作繁多,一些班级团支部基础团务工作相关知识匮乏、流程不清,突显了班级团支部干部业务能力有限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但影响了班级团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班级团员参与的积极性,还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在班级团干部培养方面,重事务管理、基本业务能力培训,轻理论学习和学业学习,品学兼优典型不足。班级团干部对同学的学习习惯、行为养成等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以加强引导班级团干部理论学习和学业学习为支点,是推动班级团支部学风建设的强有力的力量。(三)团员参与热情匮乏,主动学习性不足。班级团支部团员是班级团支部开展活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要“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要实现“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2],就要提高班级团支部团员的参与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主人翁意识。由于班级团支部学习形式单一、班级团干部业务能力有限等问题,班级团员参加支部活动被动性较强,仅为完成基本要求,班级团支部团员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主动学习意识淡薄,被动依赖学习情况明显。
二、加强高校班级团支部建设促进学风建设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中说到“学如弓弩,才如箭簇”,并告诫青年们“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2]在多个会议上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和学风建设的重要影响。学风的定义分为广义上的学风和狭义上的学风,“广义上的学风则是由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构成的。狭义上的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或是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包括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兴趣等等”[3],这里主要探讨狭义的学风,即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风气。(一)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学风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但学风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从学生层面看,学生求知欲较强,但是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驱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学习现象突出。学生参与意识强,但是自律自控能力较弱。刚刚进入大学时学习热情度高,但是学习热情难以保持,由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再加上大学相对较宽松的管理制度,没有了严密的监督和督促,学生的自控能力下降,对学习不管不问,更有甚者,沉迷于网络。学生自我意识强,但是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和环境不断完善,社会转型期的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但是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和诚信意识等责任意识淡薄。学生时代感增强,但是专业素养、创新意识和职业竞争力不足。随着互联网网络的大众化,学生参与社会的渠道越来越广,然而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逐渐凸显,学生的专业素养、奉献精神和诚信意识的培养也是学风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内容。从学生工作层看,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活动开展特色不足。在教学方式上,部分高校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在教学考核方式上,考核方式单一,过分注重学习成绩;教学方法上,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在活动开展上,缺乏继承与创新,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育“理论化体系化品牌化”建设尚未形成,工作缺乏系统性,这样就导致工作内容难易长久开展,工作效果难易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参与度仍不理想。学生建设需要学校从教师到管理的各个层面全面参与,然而由于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学风建设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班级团支部是高校凝聚青年学生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个班级团支部的学风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班级同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一个积极进取、作风优良的班级团支部能在广大青年团员中发挥很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巩固提升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4],能够积极有效地推动班级学风建设。(二)加强班级团支部内涵建设,打造班级团支部特色文化,提升学风建设内驱力。一个优秀的、有向心力的团支部必须要走内涵式发展,要有充实丰富的活动内容,离不开形式多样、富有创意、团员喜闻乐见的团支部活动载体,打造团支部活动特色和精品,落实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这不仅是班级团支部发展、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班级团支部吸引和凝聚团员的必然要求。在加强班级团支部团员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经常性地把班级团支部团员在学习学业、交友情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就业创业等具体需求结合起来,找准班级团支部活动的切入点和活动载体,把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在一起,把学习性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做到既要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强化班级团支部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在服务班级团员成长成才的各项活动中,获得团员的支持与信赖,增强班级团支部活动的影响力,提升班级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级团支部在积极参与学校、学院共青团活动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在对班级团员需求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学风建设为主题,以班级团日活动为载体,创造性的开展特色活动,实现每个班级团支部都有自己的特色,让团员们积极主动地接受学风建设的宣传,增强班级团支部学风建设的渗透力,提高班级团支部学风建设的实际效果。(三)加强班级团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团干部基础,加强学风建设助推力。“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5]班级团支部要发挥优势,做好服务,班级团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班级团干部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班级团支部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如果班级团支部干部队伍成员作风不过硬、专业学习不过关、团支部业务能力不足、责任意识不强、群众基础不扎实,成分良莠不齐,那么班级团干部就难以在团员中体现出号召力和信服力,班级团支部的工作就难以开展,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优秀的班级团支部干部不仅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作用,还可以引领班级学风建设,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加强班级团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把好选拔关。从个人学习能力、作风表现、执行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考察,选拔出既有群众基础,又真正愿意为同学服务,有责任意识,又真正能够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班级团支部干部。其次要抓好培训关。班级团支部干部既要全面、熟练的掌握团支部的各项工作,又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高效和有效地推进班级团支部工作,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除了基础的日常业务能力培训,可结合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对班级团支部干部从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帮助团干部学习和掌握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最后要落实保障机制。要完善班级团支部干部考核评比制度,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团支部干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对工作考核内容予以量化。评比内容上既要包含班级团支部团籍管理、团费收缴、团员发展等基础团务工作,又要包含学校、学院团委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还要结合各班级团支部的专业特色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对优秀的班级团支部给予奖励,激发班级团支部工作热情,提高团支部活力。(四)加强班级团支部团员责任感,培养团员主人翁意识,强化学风建设发展力。高校学风建设与班级团支部团员是紧密相关的,班级团支部团员是学风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团学活动与学风建设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大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团员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同时,报告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6]班级团支部团员要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系统学习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用真理武装头脑,用真理指引理想,用真理坚定信仰。“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7]要积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的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要主动提升基本道德规范,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以自身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勤于学习、甘于奉献、善于创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青团员。
三、结束语
班级文化建设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班级文化氛围对每个学生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班级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需要注重学科文化知识的教育,同样需要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间接教育。
关键词:班级文化;心理健康;影响;策略
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以此为班级内部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作出自身的贡献。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开展班级文化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需要注重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现阶段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
首先,从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来看,大部分时候班主任都承担着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所以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也始终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有些班级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完全将班级文化建设的任务交给班主任,有时班主任也有自身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日常事务,于是班主任在文化建设这一方面的工作效率往往较低,并且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也不够优越。其次,从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班级文化的建设都是通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或者在班级内部开展一些以良好的品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这样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并不能获得显著的效果。最后,从一个班级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来看,对于大部分生活在班级中的学生来讲,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因此学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当中的重要主体,始终是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可是,在一个班级中常常会存在一部分非常不服管教的学生,这些学生要么对学习毫无兴趣,在班级内部常从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渐渐地对其他同学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其影响因素是非常多的,要想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二、如何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
科学发展观下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创新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关爱服务学生成长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有灵的生命过上一种健康智慧、自觉自由的生活,体验生命的和谐与尊严,享受人性的舒展与自由。”大学阶段对学生而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时期,作为班级辅导员更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心理需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以情感人,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实际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深入了解和观察分析每位学生的特点,开发其潜在素质的闪光点,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充分发挥个体优势的发展空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正确引导其个性发展向社会共性需求的过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奋发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其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为其今后迈向社会打好基础。以人为本,体现在班级管理中就是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教育、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成长成才,在班级的各项工作中,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班级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保障班级学生的各项正当权益,包括对于班级管理的知情权、班级干部的选举权、班级活动的参与权、班级重大事务的决策权等,让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主动参与班级建设,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各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充满人文关爱的班级氛围,为每位学生创造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班级环境,尊重学生,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坚持全面发展观,构建全面的班级建设内容体系
高校学生班级建设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发展观,全面推进班级学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班级建设内容体系,使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从而获得成长。
(一)班级学风建设
“学习”始终是学生的中心任务,学风建设不仅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对班级管理工作来讲,好的学风是一个优良的学习生活氛围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学生结对、主题班会等途径,加强学习和技能训练。建立完善的学风教育制度、考勤制度、考风考纪、表彰制度,从学生上课、自习等常规管理入手,从制度上考评班风的量化管理,保证学生正常的学习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对同学们特别关心的考试,英语四六级、考研、公务员考试等,通过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高年级“学姐”“学长”向班级学生传授经验;定期有主题、有目的的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针对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网络热点话题,组织班会进行讨论,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丰富知识面和识别不良信息;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勤奋严谨的班级学风,让每一位学生在正面、积极的氛围中获得新知,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