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15:51: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班级活动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团体心理活动在班级管理的应用
〔摘要〕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班级内部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成为影响班级团结、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依据团体心理学理论,借助心理学中“曝光效应”“羊群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等心理效应设计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的团体心理活动,对促进班级人际和谐,提高班级凝聚力起到了非常重要而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和谐
班级是学校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班级,凝聚力较强;班级生活中,师生之间抑或生生之间,无论是信息沟通还是情感传达等方面都能畅通无阻。对照之下,人际关系疏离、冷淡甚至恶化的班级,在班风学风建设、班级凝聚力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团体心理学认为,团体凝聚力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团体凝聚力不只包括由成员之间人际吸引所决定的正性力量,而且也包括由于离开团体要付出高代价所决定的负性力量。凝聚力是团体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许多因素对团体凝聚力有影响,包括需要的满足、团体目标、团体活动和领导者。由此可见,优化班级人际关系,制定合理的班级目标,设计相关的团体活动,将是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有效做法。
通过活动设计调动班级成员之间的熟悉性、包容性,促进学生之间多维度、多层级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优化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与手段。活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在人的需要中,爱和归属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使学生觉得自己在班级里是受到关注的,是被常常需要的?曝光效应显示,如果一个人经常出现在你的跟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好感度,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这个心理效应,让我眼前一亮,设计班级人际活动忽然有了许多的灵感——为了让陌生的同学之间尽快熟悉起来,就要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互相见面、交流、认识的机会!在分组之后,我将学生相互之间的“自我介绍”在形式和内容以及活动形式上做了简单的调整。首先,做形式上的调整,将以前请学生在台上向全班同学做介绍,改为在小组内做介绍;其次,在内容上也做出大的改动,只需学生说出自己的姓名即可。以前自我介绍时需要学生涉及的个人信息很多,经常有学生因为涉及个人信息多而害羞、胆怯,不敢上台亮相。降低活动难度之后,增加活动趣味性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个学生只需将手中的篮球、毛绒玩具或是别的道具递给小组中的任意同学之后说“你好,我是××”,而接手道具的同学则需要简单回应“谢谢××,我是××”即可。简化之后的自我介绍,使学生在高频次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起来,在记住名字之后,适当追加更多内容“你好,我是喜欢……的××”或者“你好,我是来自××的××”,组内熟悉之后还可将小组合并,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每个班集体中,总有几个不太显眼的孩子,他们可能学习成绩不出色,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可能因为常常“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不被老师喜欢,同学接纳,故而常常处在班级边缘状态。为了提高班级吸引力,强化团体凝聚力,让这一类孩子也能融入班级大家庭中,我们同样可以依据曝光效应设计活动,使这类孩子也能被关注,被接纳。例如,在班团队活动中,加入“红色轰炸”等活动,通过别人的赞扬和肯定,帮助这类孩子找回自信心,组织班级内部的艺术、朗诵、练笔,甚至是课堂上一个精彩的发言,卫生打扫时的勤快仔细等这些细节都成为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利用“曝光效应”提振状态的好契机。
在班级管理促进人际沟通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的心理效应是“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人们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群体的影响与压力,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虽然羊群效应在许多时候被称为“盲目跟风”,但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学生们盲目跟的是自己班集体所提倡、所认同的班风、学风,那么这样的“跟风”并无不妥。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小助手,更是班集体中的领头羊,是“羊群效应”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班级内部班风、学风建设的杠杆因素,因此,班干部的任用和考核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班干部如何产生,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班级管理中最耐人寻味又值得深思的问题。班干部的产生,一般有民主推举、毛遂自荐、班主任指定等几种形式。在这三种形式基础上,我们将班干部学生在心理团体活动中表现,视为班干部任用与否的重要考核依据。许多心理团体活动的开展,需要领导力较强的小组成员的组织、指挥与协调才能顺利完成,观察活动过程,我们几乎可以对某学生能否胜任班干部做出相应的评估、预测。例如,在进行“心有千千结”“无敌风火轮”等团体性拓展活动时,如果小组中缺乏“领头羊”的指挥与协调,单凭成员之间的自发性调整,几乎无法顺利完成活动任务,即便完成,也将花费更多原本可以节省的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发掘出来的班干部,几乎是班级里被大家认同、接纳且威信较高的同学,一旦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班级同学追捧、追随对象,班风学风建设就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量了。当然,班干部若是行为不端,负面效应也会非常明显,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选举、任用和考核非常重要。除去“曝光效应”“羊群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是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的心理效应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人们由于逆反心理所致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非常重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效能感,当社会压力非常明显,甚至影响到自由感,人们常常会选择反叛。
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尤其当管理对象为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时,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特别要注意沟通时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提出具体管理要求时,要避免纯理论的说教,更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怎么办呢?给予他们选择的自由。例如,有的学校有的班级,对中学生的发型、着装等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如果采取强制性措施,反而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管理难度更大。怎样才算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呢?真的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己做主吗?当然不是,聪明的班主任会说:“男生头发太长遮挡视线,还影响形象,建议大家剪短发。至于剪1~2厘米,还是3~5厘米,完全由你自己做主。”当然,这种设定限制的“自由选择”必定有被学生看穿的时候。在青春期,逆反与倔强通常是纠缠不清的,这时便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十分灵活的管理技巧和教育智慧。当班级内部出现一些学生“恋情”盛行、交往过密等情形时,如果班主任联合家长施压,在短期内,表面上可能会收到一些效果,但是从长远看,从学生内心深处,却不一定认同老师与家长的做法,甚至可能结果与初衷愈发背离。距离产生美,靠得太近却可能是场灾难,这时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班级心理活动中,我通过“故事接龙”了解到许多发生在班级里的故事,有些故事班主任并不知情。将并不知情的故事主人公放在一起,通过讲故事,了解同学们对青春期“恋情、友情”的真实看法,通过辩论会,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在频繁的相处与互动中,原本“相亲相爱”的恋爱主角在逐渐了解了双方最真实的自己之后,毫不眷恋地选择了放手。这是调整班级人际关系中,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反向应用。心理效应无穷无尽,心理活动的设计也有许多变式,在班级管理实践中,需要每一位班主任有父母心的仁爱,也要有观察者的敏锐,有管理者的智慧,也要有领导者的格局,真心实意为学生着想,切切实实为学生打算,班级管理必将由琐碎繁杂变得轻松、简单、有趣起来。
学生在班级管理的作用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具备与时代和教育发展相契合的工作素质,积极响应教育发展的改革,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谐的班集体。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开展制定班级自主管理目标,增强学生的班级管理意识;开展民主化班级管理,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培养自主精神;开展多样化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关键词]班级管理;民主化;自主精神;班级活动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尤为重要。因为一个班级的管理制度和班级管理氛围,能够影响这个班级的班风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作用的意义
首先,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公,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对象。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能够减轻教师的管理压力,也能够确保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此外,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有利于和谐、融洽、民主的班风的建设,有利于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我学习。
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级管理之参与管理的作用
一、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班级集体意识淡化,学生凝聚力不强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即使班级按照同一年级和同一专业进行划分,由于学生拥有不同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也会有所差别,加上入学的人数增加,这些差异会造成班级中的学生在沟通和情感交流上受到一定的阻碍。第二,高校的扩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高校招收加大了同班学生在层次和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导致学生分帮结派形成各自的小群体,这将给班级的统一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第三,高校不再为班级设置统一固定的教室,这将导致班级活动的开展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而受限,学生的自习也无法在同一个教室进行;高校施行学分制的教育改革后,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选修不同的课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统一上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使得班级集体的意识淡化。第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高校学生宿舍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学生在宿舍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开展沟通和交流活动的时间大大增加,这也逐渐削弱了班级的意识,班级凝聚力将会大大削弱,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定位不清
高校的班级管理应该是能够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外,还能够通过开展学生工作而促进班级成员的共同成长。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往往是以管住学生,而不确定班级自身目标,造成班级中学生形成一种以不犯错为准的观念,对班级管理和日常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班级工作主要以被动完成为主,班级活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班干部的活动,班级活动由班委组织和通知,多数同学临时凑数,少数同学提早溜走,真正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很少。此外,由于中小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养成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得班级中学生习惯于作为管理对象被班主任的管理和安排,学生作为高校班级管理的主体的意识不清晰,从而无法发挥管理主体的作用。
(三)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负担增加,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不到位
高校班级管理育人价值研究
一、高校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将高校班级管理看作事务性工作以及技术性工作。许多高校辅导员将班级管理当作是一种例行工作,认为其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没有价值。由于辅导员在学生大学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情感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正是因为这样辅导员的工作都相对琐碎,时间也比较紧张,因此目前高校在班级管理方式方面过于简单机械,将班级的思想管理工作简单地等同于谈话开会,将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简单地安排为应对学校行政事务的机械化工作,致使本应该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校班集体缺乏创造和艺术性,班级管理更多的偏向是程序性操作,班级管理事项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将班级管理本身看作是机械性可操作的技术性工作,也就是以技术管理为基础对班级管理工作设定相关程序和环节,将整个班级管理看作是运行的大机器,同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可操作、可控制的部分,每个部分工作的顺利完成就意味着整体工作的完成,每个部分问题的顺利解决就意味着整体问题的解决。在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讲求班级管理工作的效率,致力于提高“工作技能”,强调管理学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管理过程中致使学生失去本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完全去盲目服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二)班级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思路。首先,在班级管理的目标上许多辅导员学习氛围以及集体课堂秩序,保证学生求学阶段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均是外在手段,学生必须要做到规规矩矩。另外很多辅导员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根本做不到对班级管理的清晰分类,没有制定明确的长期以及短期目标,更没有针对每个班级的情况进行目标的设定,致使辅导员在整个班级管理工作中无所适从,缺少管理的主动性以及针对性,同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全身心参与到班级建设中,不能充分发挥其对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另外,很多辅导员没有明确班级管理的思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对班级整体进行系统建设,没有完善的班级建设管理体系,更没有对班级管理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别,相反却只能忙于各种琐事之中,对于学生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缺乏科学指导,最终导致班级整体建设以及实践教学质量降低。
二、高校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实现育人价值路径的选择
(一)把握班级教育管理主题,构建班级管理教育主线。班级有效管理的前提是辅导员要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构建学生成长的基础,明确班级教育管理的主旨。首先围绕班级假设管理的主题,辅导员要总结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班级的整体情况,总结出一个具有较高持续性的教育主线,突出教育重点,有计划性地开展班级活动。以本科生为例,在大一上学期可以将重点放在学生适应性问题上,关注行为教育以及典范教育;大一下学期关注学生的生涯规划以及朋辈互助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二年级可以综合学生各项专业特长,关注不同领域的创新教育以及实践体验教育;在三年级侧重引导学生进行成长反思教育,帮助学生回顾成长历程以及收获,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在大学四年级额上学期要重点关注职业价值观的引导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在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要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以及责任意识,树立学生感恩意识回馈精神。(二)推动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公。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学生也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树立其主人翁意识,主动掌握班级管理的正当权利,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树立学生民主、平等、责任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要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即便对上级下发的规范性文件,也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和印象。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在集体管理中的作用。班级管理的核心部分就是班委会、团支部以及党支部,班级成员活动的开展也是紧紧围绕这些班级组织,所以高校学生干部的学习工作态度以及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的质量。对此第一学生干部要提高对自己的认识,明确其在班级中的作用;第二,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机制,明确评价标准,充分发挥民主、公平、公正的精神考虑多方面因素提高干部构成的科学性、合理性。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在规划好自身的学习生活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获得学生认可,管理好班级各项事务。(三)实现班级活动机制主动性的设计。第一,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加强对学生真实生活情况的关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班级管理仍旧以作文演讲、征文、晚会主要的形式,学生对于这类形式的活动只能进行机械式布置,完成上级传达的任务,从现代教育的管理目标来看这样的形式过于封闭,很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辅导员必须要在了解学生生活情况的同时,结合学生现实需求,以学校规章制度为根本,鼓励班级每位同学参与到班级活动的讨论和开展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够帮助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基本情况,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第二,辅导员要引导高校学生开展各类形式的班级活动。在活动开始的初期阶段,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到班级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形式的确定上,让学生自己进行活动方案的设定。坚决不能简单地将活动开展的任务交给学生,敷衍了事,而是要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在活动开展阶段要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特长,实现合理分工,确保每位同学在班级活动中都能得到锻炼。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加深学习体验促进共同学习和进步;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班级活动进行反思交流,总结活动经验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实现真正的成长。(四)在班级之中建设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作为班级整体的精髓,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生活相互交流所形成的思想结晶,是其相同价值观、思想以及信念、态度的体现,是全体成员自发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班级文化可以看出班级成员对于物质、精神生活的态度和看法。班级文化的建设趋势直接关系到整个班级管理工作的效果和价值。对此必须要加强构建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实现以文化养人和造人的目标。针对这样的目标,首先,要积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的引领作用。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建设有社会主义文化气息的班集体,将思想文化建设和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融入到日常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促进学生早日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另外,还要加强班级人际氛围建设,主要包括同学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的各种关系进行指导、培养,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建立友善和谐的同学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之间则要实现平等交往,真诚沟通。
综上所述,高校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实现育人价值需要做到建设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实现班级活动机制主动性的设计、推动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公、把握班级教育管理主题以及构建班级管理教育主线。
参考文献:
初中班级管理要点探讨
摘要:初中时期的学生对自身的思想、行为都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其在学习过程、班级管理等活动中性格特点逐渐鲜明。班级管理活动涉及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选择,采用适宜的、科学的管理态度,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成长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班级管理;要点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时已经褪去年幼时期的懵懂状态,又进入对万事万物好奇的心理状态。在该时期,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要遵循以下要点:一是立足班级学员的实际情况,把握学生心理发展;二是尊重学生人格,激发内在潜能;三是注重情感投入,感染启发学生;四是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施展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成就自我,提升自身的独立意识,形成良好的人格,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在面临任何困境时都能够有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
1初中班级管理存在的困境
(1)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服务意识较低。初中生年龄平均值在15岁左右,已经进入成人的范畴。他们的身体是成熟的,但是对于社会而言优势不成熟的,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当前的中国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孩子爱护有加,孩子接触社会以及自身做事的情况较少,缺乏锻炼,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较弱,依赖父母生活。因此,初中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低,自我服务意识薄弱。
(2)学生个性较强,集体意识较低。当前的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爱子女,孩子的生活物质丰厚,因此容易造成孩子自私和冷漠的性格。学生在学校不易服从校规的安排,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迟到早退。在集体活动中也缺乏热情和团队意识,学生之间容易发生矛盾和纠纷,引发学生的抱负和妒忌心理。
中医药院校班级管理模式探析
1.“易班”平台的独特优势与功能
1.1有助于开放、平等交互模式的构建。学校师生可以在易班平台上有效的互动,教师或者学生可以进行帖子的发表、博客的撰写、话题的发表、群组讨论等,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这样的交流模式,师生能自由发表自身见解与意见,通过虚拟班级社区平台,实现班级管理的开放性、民主性。通过易班平台,师生之间信息的公开化程度逐渐拓展,班级成员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管理,而是自主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重视班级管理中,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参与度,便捷、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有助于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实现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1.2有助于扩大平台的信息容量。“易班”是一种新媒体平台,其主要集合了博客、论坛、相册以及网盘等众多教育信息,结合多种社交平台的服务功能,逐渐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沟通与交流的专属阵地。还有,“易班”平台能结合学校师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开辟学生学习的资料库,这样一来师生能对学习资料进行有效地存储与共享。对于学生来说,“易班”平台能提供大量的网络存储空间,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教师则在易班平台上海量公告,教师与学生都能在易班平台上上传丰富的学习资料。高等中医药院校能利用易班平台,展示学校或者班级的活动照片,在易班平台上建立出特色的班级空间,让学生、学生家长等能浏览学校丰富的活动。1.3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传统班会与班级活动,实际班级管理形式给师生提供互动机会是有限的,通过传统班会与班级活动,师生之间感情交流机会比较少,由此班级感情建立也是很大局限性的。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是不愿意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鸿沟,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情况。通过“易班”平台,师生、生生之间能得到更大的交流平台,加上易班比较稳定的班级结构以及完善的实名认证过程,可以让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与学生在易班平台上本身就是平等的,这也有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的构建,缓解了师生僵化的关系。
2.基于“易班”平台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2.1发挥易班平台优势,组织开展班级集体活动。高等中医药院校班级管理中,一般一个辅导员要负责两个以上的班级,在班级集体活动组织之前,老师就可以利用易班平台优势,汇集班级学生的思想,统一成活动方案。在“易班”集体活动收集中,可以通过匿名投票的形式来进行行动方案的决定,能按照细致、全面地活动计划逐渐推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辅导员老师可以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将活动方案的征集通知到易班平台上,让学生积极发表自身观点,发挥学生的潜能与优势,综合学生的意见推出一套详尽的实施细则。在这个歌活动期间,学生能在易班平台上分享不同运动规则、技巧,在有效发挥易班平台优势的同时,还能增强班级活力,调节班级活动氛围。2.2利用易班平台特点,满足师生不同交流需求。在“易班”投入使用之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师生都是通过QQ、飞信以及MSN,实现师生之间有效沟通与交流。而易班平台的信息,则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高校教师后台管理工作也十分便捷。还有,易班像是一个电子教室,师生能掌握彼此联系方式以及在线状态等信息,融合了易班的开放性与隐蔽性,充分满足师生之间的多种沟通需求。2.3借助易班平台,开通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班级管理借助易班平台,开通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大学校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着较强的竞争性关系,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上学生可能还面临着一定就业压力,学生的心理负担也逐渐变重,因此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开通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班级管理平台,可以建立出一定心理辅导平台,建立出易班中的一个“私人消息”功能,让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了解与解决,发挥网络隐蔽性、便捷性特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问题,达到很好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易班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班级管理模数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要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基础上,发挥出易班在班级管理中的优势,提高易班班级管理效率,确保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来保证更好地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班级管理制度实现路径
一、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意蕴
我国传统主体品德修养的提升强调“人”内在的精神力量,而忽视了他律,忽视了德性培育过程中外在约束的机制与功能[1],即学校制度的育人作用缺失。发挥制度的德育规范作用,有利于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通过制度确定下来,成为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范,以此弥补个体修养提升品德的不足。1.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班级管理制度是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师生间管理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班级管理制度调整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秩序,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目标的深刻与远大决定了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必然是复杂而系统的。从横向来看,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和班级活动管理制度三个大部分;从纵向来看,班级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制度;二是依据上述制度制定的校内规则;三是班级组织自己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2]。本文探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班级自身特点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及班级活动管理制度。2.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制度和道德是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的不同途径,但它们在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3],因此学校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合理性是现代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据,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以其正当、合理为基础。合理的制度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运行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的制度,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得到主体服从和自愿遵守的真正权威性。班级管理制度是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追求的统一,工具合理性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活动秩序与效率的追求,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合理性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是其本质追求。强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首先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善。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教师权威的不合理利用、班级管理活动的功利主义及控制主义倾向等问题。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追求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价值,且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班级管理制度向学生提出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要求或者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而具有丰富德育价值。首先,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学生道德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是智慧,人只会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美德首先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应该向人们揭示美德发展的应然状态。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遭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反驳,但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理性认识的观点得到国内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学生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明确或暗示学生遵守制度会得到肯定,违反制度要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资源。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符合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班级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能够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将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则表达出来。班级管理制度在价值指引下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班级管理生活中的学生必然会对制度内在的价值产生心理认同,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最后,班级管理制度所规范的班级社会关系,构成学生发展的德性环境。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活动目标的社会群体。班级社会关系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群体的约束也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既可以防止教师权威过度膨胀或权威消解,也要求教师承担起管理育人的义务。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管理班级是全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马卡连柯认为:“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对班级社会关系的规范,为学生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民主、平等和责任意识。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本文探讨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数学学习与班级管理思考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与班级管理之间有相互渗透的现象。我们可以利用班级管理的内容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首先要认识小学数学学习与班级管理的关联性,突出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然后分别从加强学生对集体作用的认识,结合学科教学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强化班级管理活动的落实等方面来开展实践。由此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高效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班级管理;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各种学习技能,也能够锻炼个人的数学思维,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能够促进数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一、小学数学学习与班级管理的关联性
(一)班级管理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班级的纪律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像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纪律好,教师就能够比较好地展开教育活动,学生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就能被学生接受。这样也就能够比较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实践。小学生生性活跃,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比较强,所以不少小学生会在课堂上产生厌倦感。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抗拒会让整个数学学习活动难以进行下去。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学生有端正的态度和钻研精神。教师必须在这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组织和安排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会通过各项活动来促进班级的管理。比如通过班会活动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有的时候班主任会将班会内容与科目教学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变化。除了班会活动,班主任还会在班级确定班干部人选和工作任务,大家一起来维护班级学习风气。在数学课堂上,这些班干部也会继续发挥作用,维护课堂纪律。班主任制定的班规班纪等也涉及了数学学科的教学,比如上课迟到、课堂上讲话、扰乱课堂秩序等行为都会有相应的规定。如果认真执行这些内容,就能够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二)数学思维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小数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了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可以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发展。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细心耐心地学习各项知识,并且将这种谨慎的工作态度运用到班规制度地制定之上,那么就能够比较好地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制定的班级制定就会更加规范和详细就能够让班级管理工作有一个更好的实践标准。小学数学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当学生形成了综合实践能力,就能够在班级管理中更大胆地处理班级问题。那么,这就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有促进作用。
二、利用班级管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班级管理目标激励策略探讨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做好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健康心理的塑造以及创新实践精神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标激励策略是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在班级管理中合理运用目标激励策略,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热情,形成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合作的意识。在班级管理的具体实践中,班主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清楚明确的激励目标,目标之间要具有过渡性和层次性,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和学习热情,实现班级有效管理和学生持续进步的共赢。
一、制定班级规章,明确班级目标
有效的班级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对班级学生的学风、纪律、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甚至内心世界等各方面的细致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对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班级目标的管理。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管理的依据。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在制定过程中应秉承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草拟、教师修改、班会商定的方式最终确立为学生所接受的班级规章制度。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班级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其次,要建立班级总体目标。学生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整体意识,班集体作为学生学习、交往、发展的直接环境,其总体目标的准确定位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班级总体目标是一个班级共同的理想和所要达成的愿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征求任课老师意见等方式,在班级总体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再次,要明确小组和个人目标。班级小组的成立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又可以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班主任老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互帮互助组建不同的小组,通过座谈会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明确小组目标和组内每个成员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通过小组和个人目标的确立,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树立信心。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鼓励,可以帮助学生改正不足之处,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二、定期开展活动,完成预设目标
一个班级如果每天只靠班主任去管理,是肯定不能真正形成好的班集体的。在班级管理目标激励策略的实践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小组预设目标和个体目标。学生在认同集体、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相互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也激励学生的个体成长。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要公开竞争,民选组长。班主任首先要使学生明确组建小组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然后要通过全体学生推选的方式产生组长候选人,再由候选人竞岗演说,最终确定组长人选。学生在选择小组加入的同时,要明确小组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在小组活动的开展和实践中不断完善班级目标管理。另一方面,各小组要积极开展活动,完成小组目标。班主任工作较为繁杂,不可能对班级管理的每件事情都亲力亲为。班级小组的建立,使每个小组成员有了为之奋斗的集体目标和个人追求。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小组定期组织单元习题分析、课间十分钟活动、小组模拟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逐渐发展成定制。学生在参加小组活动,完成小组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体能力的逐步提升。
三、规范目标评价,完善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不断分析与总结以往班级管理工作经验,发现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积极创新班级管理模式,以高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增强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同感以及对班级的归属感,以此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关键词: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一个具有积极健康班风的班级能够有效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使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因此,要加强对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创新,通过不断地研究实践,摸索出适合班级发展的管理模式,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班级管理的特点及任务
首先,班级管理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班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这个班级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同时班级管理的对象包括班级教学设备、班级教学成绩、班级文体工作的发展等,但是主要的管理对象是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才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1]。第二,班级管理需要一定的手段,主要管理手段包括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等,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以及班级资源的具体情况,利用以上3种手段进行科学管理,班级管理活动是一个互动的活动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以及班级干部与学生的管理统称为班级管理。其次,班级管理的任务。具体表现在:第一,维持班级秩序。班级是学生学习与生活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校园中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是一个集体,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集体管理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本班级的管理中,班级全员共同创建一个健康有序、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这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第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班级的组建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接受教学的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还包括,在管理中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与手段组织和协调学生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锻炼学生个人能力。班级组建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人际交往环境,在班级中存在一定的班级管理任务分工工作,这些班级组织形式为学生获取社会信息、适应社会能力等提供了依据,在班级管理中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班级管理模式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