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15:51: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班级活动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班级活动管理

团体心理活动在班级管理的应用

〔摘要〕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班级内部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成为影响班级团结、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依据团体心理学理论,借助心理学中“曝光效应”“羊群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等心理效应设计符合中学生心理需要的团体心理活动,对促进班级人际和谐,提高班级凝聚力起到了非常重要而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和谐

班级是学校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班级,凝聚力较强;班级生活中,师生之间抑或生生之间,无论是信息沟通还是情感传达等方面都能畅通无阻。对照之下,人际关系疏离、冷淡甚至恶化的班级,在班风学风建设、班级凝聚力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团体心理学认为,团体凝聚力是指能使团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它往往用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吸引力来衡量。团体凝聚力不只包括由成员之间人际吸引所决定的正性力量,而且也包括由于离开团体要付出高代价所决定的负性力量。凝聚力是团体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许多因素对团体凝聚力有影响,包括需要的满足、团体目标、团体活动和领导者。由此可见,优化班级人际关系,制定合理的班级目标,设计相关的团体活动,将是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有效做法。

通过活动设计调动班级成员之间的熟悉性、包容性,促进学生之间多维度、多层级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优化班级管理的有效方式与手段。活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在人的需要中,爱和归属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使学生觉得自己在班级里是受到关注的,是被常常需要的?曝光效应显示,如果一个人经常出现在你的跟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好感度,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熟悉性。这个心理效应,让我眼前一亮,设计班级人际活动忽然有了许多的灵感——为了让陌生的同学之间尽快熟悉起来,就要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互相见面、交流、认识的机会!在分组之后,我将学生相互之间的“自我介绍”在形式和内容以及活动形式上做了简单的调整。首先,做形式上的调整,将以前请学生在台上向全班同学做介绍,改为在小组内做介绍;其次,在内容上也做出大的改动,只需学生说出自己的姓名即可。以前自我介绍时需要学生涉及的个人信息很多,经常有学生因为涉及个人信息多而害羞、胆怯,不敢上台亮相。降低活动难度之后,增加活动趣味性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个学生只需将手中的篮球、毛绒玩具或是别的道具递给小组中的任意同学之后说“你好,我是××”,而接手道具的同学则需要简单回应“谢谢××,我是××”即可。简化之后的自我介绍,使学生在高频次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起来,在记住名字之后,适当追加更多内容“你好,我是喜欢……的××”或者“你好,我是来自××的××”,组内熟悉之后还可将小组合并,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每个班集体中,总有几个不太显眼的孩子,他们可能学习成绩不出色,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可能因为常常“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不被老师喜欢,同学接纳,故而常常处在班级边缘状态。为了提高班级吸引力,强化团体凝聚力,让这一类孩子也能融入班级大家庭中,我们同样可以依据曝光效应设计活动,使这类孩子也能被关注,被接纳。例如,在班团队活动中,加入“红色轰炸”等活动,通过别人的赞扬和肯定,帮助这类孩子找回自信心,组织班级内部的艺术、朗诵、练笔,甚至是课堂上一个精彩的发言,卫生打扫时的勤快仔细等这些细节都成为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时利用“曝光效应”提振状态的好契机。

在班级管理促进人际沟通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的心理效应是“羊群效应”。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人们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者想象的群体的影响与压力,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虽然羊群效应在许多时候被称为“盲目跟风”,但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学生们盲目跟的是自己班集体所提倡、所认同的班风、学风,那么这样的“跟风”并无不妥。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小助手,更是班集体中的领头羊,是“羊群效应”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班级内部班风、学风建设的杠杆因素,因此,班干部的任用和考核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班干部如何产生,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班级管理中最耐人寻味又值得深思的问题。班干部的产生,一般有民主推举、毛遂自荐、班主任指定等几种形式。在这三种形式基础上,我们将班干部学生在心理团体活动中表现,视为班干部任用与否的重要考核依据。许多心理团体活动的开展,需要领导力较强的小组成员的组织、指挥与协调才能顺利完成,观察活动过程,我们几乎可以对某学生能否胜任班干部做出相应的评估、预测。例如,在进行“心有千千结”“无敌风火轮”等团体性拓展活动时,如果小组中缺乏“领头羊”的指挥与协调,单凭成员之间的自发性调整,几乎无法顺利完成活动任务,即便完成,也将花费更多原本可以节省的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发掘出来的班干部,几乎是班级里被大家认同、接纳且威信较高的同学,一旦他们的言行举止成为班级同学追捧、追随对象,班风学风建设就已经完成一半的工作量了。当然,班干部若是行为不端,负面效应也会非常明显,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选举、任用和考核非常重要。除去“曝光效应”“羊群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是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的心理效应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人们由于逆反心理所致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非常重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效能感,当社会压力非常明显,甚至影响到自由感,人们常常会选择反叛。

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尤其当管理对象为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时,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特别要注意沟通时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提出具体管理要求时,要避免纯理论的说教,更要避免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怎么办呢?给予他们选择的自由。例如,有的学校有的班级,对中学生的发型、着装等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如果采取强制性措施,反而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管理难度更大。怎样才算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呢?真的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己做主吗?当然不是,聪明的班主任会说:“男生头发太长遮挡视线,还影响形象,建议大家剪短发。至于剪1~2厘米,还是3~5厘米,完全由你自己做主。”当然,这种设定限制的“自由选择”必定有被学生看穿的时候。在青春期,逆反与倔强通常是纠缠不清的,这时便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十分灵活的管理技巧和教育智慧。当班级内部出现一些学生“恋情”盛行、交往过密等情形时,如果班主任联合家长施压,在短期内,表面上可能会收到一些效果,但是从长远看,从学生内心深处,却不一定认同老师与家长的做法,甚至可能结果与初衷愈发背离。距离产生美,靠得太近却可能是场灾难,这时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班级心理活动中,我通过“故事接龙”了解到许多发生在班级里的故事,有些故事班主任并不知情。将并不知情的故事主人公放在一起,通过讲故事,了解同学们对青春期“恋情、友情”的真实看法,通过辩论会,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在频繁的相处与互动中,原本“相亲相爱”的恋爱主角在逐渐了解了双方最真实的自己之后,毫不眷恋地选择了放手。这是调整班级人际关系中,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反向应用。心理效应无穷无尽,心理活动的设计也有许多变式,在班级管理实践中,需要每一位班主任有父母心的仁爱,也要有观察者的敏锐,有管理者的智慧,也要有领导者的格局,真心实意为学生着想,切切实实为学生打算,班级管理必将由琐碎繁杂变得轻松、简单、有趣起来。

查看全文

学生在班级管理的作用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具备与时代和教育发展相契合的工作素质,积极响应教育发展的改革,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和谐的班集体。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开展制定班级自主管理目标,增强学生的班级管理意识;开展民主化班级管理,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培养自主精神;开展多样化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关键词]班级管理;民主化;自主精神;班级活动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阶段,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尤为重要。因为一个班级的管理制度和班级管理氛围,能够影响这个班级的班风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作用的意义

首先,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公,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对象。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能够减轻教师的管理压力,也能够确保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此外,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有利于和谐、融洽、民主的班风的建设,有利于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自我学习。

二、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高校辅导员班级管理论文

1班级管理制度规章的实施与创新

班级管理制度规章包括班级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班委选举与分工制度,甚至包括寝室公约等班级成员一致达成并共同遵守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制度规章的实施与创新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不断加强跨年级跨班级甚至跨学院的班级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创新制度实施办法,撤出不符当前班级建设需要的制度,不断更新新的推动班级成长的规章制度。在交流中发挥先进班级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积极建设班级的正能量。

(2)班级激励制度的持续完善。对于以往评选先进班级等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要坚持开展和实施下去,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激励制度的建设,如通过班级风采大赛来推动各班级间成果的相互展示和共同品鉴,班级工作的良好推动需要不断的激励,给予正面肯定才能有效推动班级建设的良性发展。

(3)加强班委培训制度的细化和常态化。建构大学班级授权管理模式,然后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职权部分授予给班干部,通过参加班级的重要事务和例外事项管理,以及保持对学生的激励和与学生的沟通。开展年级班委培训制度,尤其是刚刚走上班委岗位的同学们,热情高涨却不知何处下手,针对这种现实需要,我们要给班委开展岗前培训,包括班委的职责和要求,班级管理的技巧与方法,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等。同时,要对各类班委开展横向培训,所有班长的横向交流与培训,各班心理委员、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的分类培训与交流。

2班级凝聚力建设的新探索

查看全文

研究生班级以人为本管理思考

1研究生班级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困难

1.1班长素质和职责要求增强

研究生班长工作的实质是做人的工作,是研究生班级“人性化”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和维护者,承担着研究生班级管理的日常事务。因此,与本科生班长相比,研究生班长在素质和职责两方面都大大增强。

1.1.1素质方面。一是研究生班长要有更好的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良好的体魄是学习、科研的基础,也是为同学服务的基本保障。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研究生班长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因素。二是研究生班长要有更好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不仅是提高研究生班长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创造性为同学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必备条件。三是研究生班长要有更好的社交素质,社会交往能力是与人互动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才能做好老师与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才能为不同学历背景、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婚姻状况、不同专业学科、不同院系、不同身份的同学提供更好的“人性化”服务。

1.1.2职责方面。研究生班长在名义上和实质(或法理)上的权力都大大增强,意味着他的职能和责任也相应增加。这主要体现在研究生班长的组织领导职能、纽带桥梁职能、标榜示范职能等方面明显增强,有些高校的研究生班长还要兼任班级党支部副书记,加上学生会、社团的职务,研究生班长的职能和职责具有实质上的增加,并且还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必过多请示班主任或辅导员,班上的大小事务基本都能全权处理。那么,研究生班长的权力源于何处呢?德国管理学家韦伯认为,权力的来源有三种,一是传统世袭,二是理性和法律,三是魅力[1]。显然,研究生班长的权力主要来至第二种,即由班级民主选举产生,由相应的校规、班规而获得理性的、法理上的权力。第三种权力是班长人格魅力的体现,是班长在长期的学习、科研、生活、班级管理中形成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会对班级同学产生无形的“正能量”,使同学发自肺腑地对班长的组织领导方式和为人处世作风产生崇敬之情。

1.2班级构成异质性突出

查看全文

高校班级管理困境分析

摘要:管理者指导缺位、不完善的管理机制、活动形式的单一等因素制约着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可持续发展和班级功能良好实施。从博弈论视角对班级管理困境问题重新考量,建立、分析博弈模型,求出班级管理纳什均衡解,结合具体实践,提出改变管理模式、完善奖惩制度、加强团队合作等解决途径。

关键词:博弈论;纳什均衡;班级管理

一、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指导缺位。高校学生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最根本的单位,学生希望通过班级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可以学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知识内容。但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意班级的工作和活动,究其根源,这与班级的管理人即班主任和班干部有着相当大的关系。目前高校的班主任一般是专业的教师或者高年级学长,他们本身工作或学习任务繁重,很难要求他们全身心去投入班级的管理;而对班干部而言,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人成长环境不同,而管理者本身的知识结构、管理经验等客观限制因素又制约着其管理能力的发挥,这样一来就很难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学生成长,对班级管理也带来一定偏差。

2.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管理机制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制约和推动班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前许多高校的班级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对科学、规范的管理监督激励制度。由于班级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体系,班级成员的意志和热情被日益消磨,造成管理松散、人浮于事的现象,导致班级缺乏凝聚力和活力,班级工作很难正常开展,优秀的班级文化也就无从积累、沉淀、传承,班级持续发展的动力也只能是无源之水。3.班级活动内容单一。在我们的班级进行集体建设时,应该注重各种活动的开展,形式要多种多样、灵活多变,让学生多多参与进来,让其感受到活动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强班集体的建设。班级活动也是学校活动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高校班级成员的联系没有中学时代那么紧密,大班教学、流动教室、琳琅满目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对班级活动报以忽略态度。日渐稀少的参与者使得班级活动内容趋向单一,只有班会和少许的一些文娱活动。

二、基于博弈论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查看全文

班级管理之参与管理的作用

一、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班级集体意识淡化,学生凝聚力不强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即使班级按照同一年级和同一专业进行划分,由于学生拥有不同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也会有所差别,加上入学的人数增加,这些差异会造成班级中的学生在沟通和情感交流上受到一定的阻碍。第二,高校的扩招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高校招收加大了同班学生在层次和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导致学生分帮结派形成各自的小群体,这将给班级的统一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第三,高校不再为班级设置统一固定的教室,这将导致班级活动的开展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而受限,学生的自习也无法在同一个教室进行;高校施行学分制的教育改革后,学生可根据各自的需要选修不同的课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统一上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使得班级集体的意识淡化。第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高校学生宿舍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学生在宿舍利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开展沟通和交流活动的时间大大增加,这也逐渐削弱了班级的意识,班级凝聚力将会大大削弱,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班级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的主体和对象定位不清

高校的班级管理应该是能够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外,还能够通过开展学生工作而促进班级成员的共同成长。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往往是以管住学生,而不确定班级自身目标,造成班级中学生形成一种以不犯错为准的观念,对班级管理和日常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班级工作主要以被动完成为主,班级活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班干部的活动,班级活动由班委组织和通知,多数同学临时凑数,少数同学提早溜走,真正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很少。此外,由于中小学的班级管理制度养成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得班级中学生习惯于作为管理对象被班主任的管理和安排,学生作为高校班级管理的主体的意识不清晰,从而无法发挥管理主体的作用。

(三)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负担增加,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不到位

查看全文

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认同心理

摘要:班级管理要呼唤学生的认同心理,这是班级凝聚力建立的良好基础。班主任要从政策宣传、组织建设、文化渗透等方面展开考量,建立浓厚的群体心理气氛,引导学生展开自治民主管理,鼓励学生个性成长,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同感,为班级管理带来更多裨益。

关键词:班级管理;认同心理;教育策略

班级管理需要培养学生的认同心理,这样才能创设班级管理氛围,真正实现民主管理。创优管理宣传、健全班级组织、强化文化建设,为学生认同感的形成提供环境氛围,为学生个性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培养学生认同心理和鼓励学生个性成长并不矛盾,认同感是达成心理共识,建立集体凝聚力,让学生有归属感、荣誉感的关键,而个性发展是针对学生个体来说的,在适宜的班级环境中学会自立、自强,塑造健康人格,这无疑是最为正确的成长观。

一、创优管理宣传,建立群体心理气氛

班级群体心理气氛构建受制于多种因素,班主任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评估,理清客观存在的多种制约因素,并给出适合性策略应对。首先,群体心理气氛和学生认知基础有直接关系,学生责任感、自信心、参与感、主动性都需要有主体发动,这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有直接的关联。其次,建立或者改变群体心理氛围,关键在于预先进行正面引导和培养,而不是事后的矫正,这才能让班主任管理策略发挥重要作用。最后,班主任人格魅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同一个班级,不同班主任展开管理,其班级氛围会发生改变,这说明班主任个人风格对学生认同感的建立有特殊的制约作用。宣传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操作时,班主任需要做好规划设计,特别要吸收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如一日常规宣传,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起常规意识,就需要班主任做好相关宣传发动工作。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将常规内容张贴在墙壁上、课桌上,对学生形成耳闻目染的宣传攻势。班级内可以经常举行常规知识竞赛活动,展开自我检查活动,让学生不断强化常规意识,自然能够有效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只有班级管理秩序良好,学生向心力才会更强。如对学生自觉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培养方面的宣传,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里树立几个先进典型,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也可以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一旦班级正气得以形成,学生心理认同感也会同时产生。班级管理宣传有不同视角,班主任要根据现实需要展开适时发动,激发群体主动力,这是建立群体心理气氛的关键。班主任要对学生心理状态有清晰认知,只有切准学生心理需求,才能给出适合度更高的策略应对。

二、健全班级组织,倡导自治民主管理

查看全文

高校学分制下班级管理论文

1学分制下班级管理暴露的新问题

(1)班集体表现出离散性和虚化性,学生班级观念淡化。出现“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同一班级的同学在一起上课的机会减少,沟通和交流也相应减少。班级中每一个同学的学习进度、课程表不尽相同,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小学至高中以来,同学之间互动作用的弱化,导致群体约束也失去了作用,自制力差的学生表现出“松、懒、散”。

(2)学分制给班级活动的开展也带来了一定难度,活动的内容、形式、场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学分制下教学时间安排得较满,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及其传统的组织方式受到影响。一个班级的同学基本很少坐在一个班级之内,班级实际已经高度虚化。这时,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要把一条简单的通知有效地传递到每名学生中去,要比原来困难得多。学分制下班级没有固定教室,班干部召集全班同学开班会或举行其它活动也就困难得多。学分制下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由教室转向了宿舍、操场或校外,因此想要提高班级凝聚力将更加困难。

(3)为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学生需要拓宽视野,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由“单一角色”向“多重复合角色”转变,或参加兼职工作或投入到其他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中。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让学生更容易实现这些愿望,但也使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当前高校学分体制下,完善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班级凝聚力。

2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训可有效提高班级凝聚力

大一开学之初是班级工作管理的关键,同学们刚刚进入大学校园没有目标便很容易迷失自己,不知在什么时间需要做什么,这时的管理更加容易,也是培养班风的最佳时候。这时班长及其管理团队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所以应当对班长和班委的选拔格外重视,并在委任后进行相关管理培训,便可决定整体班级发展方向及前景。

查看全文

班级管理制度实现路径

一、班级管理制度的德育意蕴

我国传统主体品德修养的提升强调“人”内在的精神力量,而忽视了他律,忽视了德性培育过程中外在约束的机制与功能[1],即学校制度的育人作用缺失。发挥制度的德育规范作用,有利于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通过制度确定下来,成为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强制性规范,以此弥补个体修养提升品德的不足。1.班级管理制度的内涵。班级管理制度是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确定权利义务规范师生主体行为和调整师生间管理关系的活动体系及管理规则。班级管理制度调整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秩序,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目标的深刻与远大决定了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必然是复杂而系统的。从横向来看,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和班级活动管理制度三个大部分;从纵向来看,班级管理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制度;二是依据上述制度制定的校内规则;三是班级组织自己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2]。本文探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结合班级自身特点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及班级活动管理制度。2.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制度和道德是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的不同途径,但它们在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3],因此学校班级管理制度与德育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

第一,学生品德发展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合理性是现代制度得以存在的根据,人们对制度的遵从以其正当、合理为基础。合理的制度是通过正当的程序运行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的制度,它体现的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得到主体服从和自愿遵守的真正权威性。班级管理制度是工具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追求的统一,工具合理性是指制度对班级管理活动秩序与效率的追求,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合理性致力于学生自由全面平等的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性追求是其本质追求。强调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首先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善。因为任何制度都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教育活动秩序的维持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其次重视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班级管理活动中的教师权威的不合理利用、班级管理活动的功利主义及控制主义倾向等问题。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品德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因此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追求不仅能够提升班级管理制度的教育价值,且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自身的完善。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班级管理制度向学生提出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的要求或者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体现出来而具有丰富德育价值。首先,班级管理制度中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是学生道德知识的来源。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或者是智慧,人只会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美德首先建立在人们对自身及他人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应该向人们揭示美德发展的应然状态。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道德哲学命题遭到我国不少学者的反驳,但是他强调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获得关于善的理性认识的观点得到国内外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学生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班级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同时,也明确或暗示学生遵守制度会得到肯定,违反制度要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班级管理制度中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教育的资源。其次,班级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作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符合教育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其首要目的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班级管理制度的本质规定和运作框架中能够引出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将社会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制度规则表达出来。班级管理制度在价值指引下规范师生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班级管理生活中的学生必然会对制度内在的价值产生心理认同,将制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自觉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最后,班级管理制度所规范的班级社会关系,构成学生发展的德性环境。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共同价值追求和活动目标的社会群体。班级社会关系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不仅是对学生群体的约束也是对教师群体的规范。班级管理制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明确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既可以防止教师权威过度膨胀或权威消解,也要求教师承担起管理育人的义务。班级管理制度规范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管理班级是全体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马卡连柯认为:“平行教育影响”不会使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而导致厌恶之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4]。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对班级社会关系的规范,为学生发展营造充满德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培养民主、平等和责任意识。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它既有正向功能又有负向功能,本文探讨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体育游戏在班级管理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高职教育发展,各地高职院校招生火爆,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升温,录取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班级管理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如何做好班级管理,这就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现在的学生都是“90、00”后,追求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班级固定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班级现状,提升班级管理成效,利用体育游戏的特点,融入到班级日常管理当中,游戏的趣味性容易让学生接受,在娱乐中无形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等等,从而提升班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班级的良性发展[1]。本文主要通过了解体育游戏内容和组织方式,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正确自我评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加强体育游戏在班级管理中应用,有利于打造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班集体,为教育教学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1体育游戏定义

体育游戏主要分为趣味性游戏和竞技性游戏两方面,属于游戏范畴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并且按照规则来进行的体育活动,学生参与其中,既能锻炼身体,释放压力,使心情放松,养成通过体育游戏缓解压力的习惯,又能通过体育游戏带来的竞争性、艰苦性、团体性、趣味性等特点,磨砺学生的心性,从而提升竞争意识、吃苦意识、团队意识、心理健康意识等等,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2]。

2体育游戏的内容

班级体育游戏是班级课外活动当中的一种,主要是由辅导员或者班委主导,根据特定的内容,让班级同学通过体育游戏使自身某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达到改正或者改进班级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状况。体育游戏内容灵活,可编性强,随机取材,没有固定的形式。体育游戏主要分为:趣味性游戏,智力游戏,主要是素质发展游戏;竞赛性游戏,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的如田径、篮球、羽毛球等比赛,主要是提升人体的体能和培养竞技精神。2.1体育游戏的组织方式班级体育游戏要列入班级管理活动当中,时间安排上要有保障,每周课余时间要安排两场体育游戏,分别是活动游戏和竞赛性游戏。游戏时间要保证1个小时,通过游戏不仅调节上课带来的紧张枯燥的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2体育游戏的形式班级体育游戏从组织形式上讲,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由辅导员来组织,体育委员为组长,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和不同时期班级存在的问题情况,通过编排体育游戏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相对应的体育游戏活动,及时地调整班级同学不良行为,让班级同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